資源簡介 NT20名校聯合體高一年級期末考前實戰大演練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夏、商、西周時期,文獻以甲骨、青銅為主要載體,“學在官府”。春秋戰國時期,簡策與帛書開始廣泛應用,“私學”興起并得到發展,孔子帶領弟子們整理出了影響后世的六部文獻“六經”。材料所述變化( )A. 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社會地位 B. 促進了禮樂文明的興起C. 反映了書法成為藝術的歷程 D. 推動了百家爭鳴的開展2. 下表為漢代冀州部分史事,材料所述做法( )序號 史事 出處① 時冀部屬郡多封諸王,賓客放縱……乃使部從事專駐王國,……即時騎驛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國畏懼,并為遵節。視事三年,冀土肅清。 《后漢書·郅惲傳》② 州部多豪族,好請托,雄常閉門不與交通。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 《后漢書·左雄列傳》③ 冀部令長聞(朱)穆濟河,解印綬去者四十余人。及到,奏劾諸郡,至有自殺者。以威略權宜,盡誅賊渠帥。舉劾權貴,或乃死獄中。 《后漢書·朱暉傳》A. 標志著行政權的擴張 B. 是地方治理的重要保障 C. 沖擊了郡國并行體制 D. 使中央與地方矛盾緩和3. 據考古發掘報告,東晉十六國時期,遼河流域犁的構造已發展成為復合式犁,鐵鏵“正面中部微起脊,而尾端略平”,鐵鏵冠裝在鐵鏵前用于破土,犁鏡用于翻土。此外,牛耕也不斷改進。由此可見,當時遼河流域( )A. 耕地的深度和質量大為提高 B. 成為了北方經濟重心之一C. 農業與手工業結合較為緊密 D. 游牧業發展受到一定沖擊4. 據記載:(唐代城市)“蕃獠與華人錯居”。宋代則規定:“化外人法不當城居”,但實際上“蕃商雜處民間”的情況仍相當普遍,如廣州城內“胡賈雜居,俗雜五方”。這可以用于說明唐宋時期( )A. 城市坊市制度日益走向解體 B. 重農抑商政策發生動搖C. 商品經濟發展影響城市格局 D. 朝廷法令逐漸形同虛設5. 據記載,遼朝統治者不但在政治上實行雙軌制(南北面官制度),連祭典禮儀也分作兩套不同的儀式:保留了契丹民族傳統的“柴冊禮”;模仿中原漢人禮儀在五京(以中京為多),舉行漢族禮儀形式的“大冊禮”。據此可知,遼朝統治者的社會治理理念是( )A. 因俗而治 B. 宗法統治 C. 民族自治 D. 中央集權6. 明清時期,朝廷要求包括土司職官制度、承襲制度、朝貢制度、獎懲制度、撫恤制度等在內土司相關制度,都須做到在執行過程中整齊劃一,實現“齊政”。明清朝廷對土司的“齊政”( )A. 隱含著分裂割據的隱患 B. 使君主專制的權威得以彰顯C. 成為了改土歸流的先導 D. 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7. 魏源在一篇文章中,以極為簡練文筆記述鴉片戰爭,提出“但須整旅補亡羊”的具體方策,“擇地利,守內河,堅垣壘,練精卒,備火攻,設奇伏”等,并利用法、美等國作外助,以外敵攻外敵。在文中,魏源揭露了以道光皇帝為首的投降派的昏庸誤國,肯定了林則徐等抵抗派。據此可知,魏源( )A. 認清了中國落后的總根源 B. 踐行了“自強”與“求富”理念C. 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 D. 還沒有擺脫掉“天朝上國”觀念8. 金田起義前后,廣西官、紳、民均感到朝不謀夕,在籍翰林院侍講、奉旨協辦全省團練事務的龍啟瑞嘆曰:“竊念粵西近日情事……非得良藥重劑,內扶元氣,外拔毒根,則因循敷衍,斷難痊愈,終必有潰爛不可收之一日。”這說明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A. 與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相關 B. 根源于社會矛盾的尖銳C. 是中央權力下移的必然結果 D. 受到了西方侵略的影響9. 甲午中日戰爭后,一位前來南京趕考的安徽廩生上書兩江總督:“自五、六日來,念天下事深切祀優,或中夜坐起,或對食忘餐,審計深算,極心思之力,以求中國自強之策”。也有下層人士發出感慨:“篙目時艱,不安寢食,每日拔劍斫地,搔首問天”。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A. 科舉考試的程序發生一定變化 B. 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相互交織C. 救亡圖存的社會基礎有所擴大 D. 普通百姓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10. 19世紀末,維新派認為,報刊的作用是通民隱、達民意,“有益于國事”;學會可以起到開風氣、聯人才、和群力的作用。在維新志士努力下,幾年中,便形成“學會林立,萬眾沸騰”之勢。這反映出當時維新派( )A. 意圖通過營造輿論實現政治訴求 B. 把學會視作變法執行機構C. 試圖調動人民群眾革命的積極性 D. 具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11. 據北洋政府農商部統計,1912年至1916年,湖南注冊公司有32個,注冊工廠有11個,工廠總數則為549個,男女職工17875人,其中女職工3612人。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湖南湘潭被資源委員會確定為工業基地,開工建設了一批工廠。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湖南( )A. 官僚資本制約民族資本發展 B. 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C. 逐步擺脫了工業落后的局面 D. 經濟發展受到國內外形勢影響12. 1924年,廣東廣寧農民提出減租要求,特別是青年農民,說:“打死也要減租”。湖南一些農民還提出了“平了”“平產”“平了這個等”“競佃”“均佃”等,甚至還提出了“廢除不平等條約”和“解放弱小民族”等口號。材料現象出現的歷史背景是( )A. “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B.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C. “雙減雙交”政策的推行 D. 農民社會地位的提高13. 1950年11月11日,湖北武漢市志愿參加赴朝工作報名處開始報名登記。短短4天,報名者達1699人,其中女性312人,學生222人。連小學生也踴躍報名,愿意去做情報員、通訊員。截至1953年7月,全市要求參加抗美援朝志愿軍的群眾共達1萬余人。這反映出當時武漢( )A. 政府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 B. 成為了全國抗美援朝運動的中心C. 保家衛國的社會氛圍濃厚 D. 滿足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強烈愿望14. 下表為“一五”時期由蘇聯重點援建的156項重點工業項目在西部地區的布局與投資情況。這表明當時( )省份 項目數 比重/% 計劃投資額/萬元 比重/% 實際投資額/萬元 比重/%內蒙古 5 3.33 160897 7.96 159003 8.11重慶 1 0.67 3064 0.15 3561 0.18四川 5 3.33 25492 1.26 18521 0.94云南 4 267 57681 2.85 55602 2.83陜西 24 16.00 182744 904 171403 8.74甘肅 8 5.33 146614 7.25 139736 7.12新疆 1 0.67 3270 0.16 3275 0.17A. 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逐漸轉移 B.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的完成C. 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 D. 大規模工業化戰略的實施15. 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研究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等聯合發起的第一次首都新聞工作座談會于1957年5月在北京日報社召開。參加座談會的有北京、上海、遼寧等地新聞界人士200多人,會上30余人發言,對新聞實際工作和新聞理論中的許多重要問題發表了意見。這一座談會召開的背景是( )A.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 B. 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實現轉移C. 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D. 第一個五年計劃已提前完成16. 改革開放雖發軔于農業改革與鄉鎮企業,但在國外需求拉動下,城市發展超過鄉村,城鄉差距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于擴大內需的需要,產品、公共服務向鄉村傾斜,城鄉雙向互動顯現,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這可以用來佐證( )A.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滯后 B. 國家政策隨著國際形勢變動而調整C. 城鄉經濟結構明顯趨同 D.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突出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古代印章的起源,是由于社會生活實際需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印章一般印于文件,表示簽署或者已經鑒定過。印章在蓋印之前都會蘸上顏料,顏料的顏色多為紅色為主,材料種類有金屬、木頭、石頭,甚至玉石等名貴材料。印章從開始之初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憑證信息,慢慢登上政治舞臺。漢代,隨著封建的等級森嚴,在璽印的形制上也等級分明。漢代印文是由秦篆發展來的一種平直方整的篆體,外樸內巧,屈曲多變,也稱漢篆。漢印字畫較粗,莊重雄厚,有一種多變而又統一的含蓄美,歷來受到篆刻家們的重視,被認為是學印章的基礎。秦漢璽章布局往往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官印與私印發展至宋漸呈分化之勢。與官印的板滯相反,一些私印繼承了漢印的藝術傳統,為后世篆刻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藝術之路。“由實用的印章逐步變成美術作品,那是唐以后的事。再進一步而成為一種專門學術,即印學,亦稱篆刻學,更是近七、八百年的事”。——摘編自張亞杰《我國古代印章及其社會功用簡述》等(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印章的演變。(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述中國古代印章的用途。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近現代經濟轉型簡表項目 主要表現經濟思想 近代中國,“重農抑商”等思想逐漸被顛覆,“貨殖”等傳統觀念被經濟學取代,“本末”等思想被“供求”等代替,“東西商戰”等經濟主張流行。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經濟學思想提出并得以實踐經濟形態 小農經濟 近代中國,小農經濟的土地規模在人口劇增、競爭激烈的境況下日益縮減,與清朝中后期相比,人均和戶均土地都減少了。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大規模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小農經濟逐漸通過合作化被改造為集體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各種經濟類型交互混雜的形勢下萌生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但它的力量尚未取得大的發展,很難與君主專制和外國侵略勢力形成實力抗衡。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被改造為社會主義經濟產業結構 近現代中國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為主,逐漸向第二、三產業為主轉變。洋務運動時期,第二產業獲得較大發展,市場占比提高。現代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產業結構變化還體現在技術裝備、生產方法等諸多方面——摘編自張欣悅、石新玉《試論中國近現代經濟結構轉型》等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80年以來,中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圖和下表所示:工作者 孔子 劉知幾 章學誠 司馬光 司馬遷 岳珂 劉向父子論文篇數 13 2 2 2 2 1 1工作者 蘇天爵 吳兢 焦循 阮元 康熙 唐太宗論文篇數 1 1 1 1 1 1——摘編自胡粵《1980年以來我國古代檔案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材料二 新中國于1951年成立南京史料整理處,到1953年,共收集檔案130萬卷;更名后的故宮博物院檔案館收藏著500多萬件明清檔案;東北檔案館內藏有東北地區明代、清代、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以及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等歷史時期的220多萬卷歷史檔案。豐富的歷史檔案遺存為檔案學學科構建提供了實踐研究對象。經過近70年的學科建設,檔案學學科發展漸成規模,形成了檔案學史、檔案學應用理論、檔案應用技術研究等一系列分支學科體系,基本構建了一個內容完備、結構合理、動態開放的學科體系,形成了應有的學術話語表達方式和學術吸引力。在檔案學自身發展中,其他學科如管理學、計算機學、社會學等學科也對于檔案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探索領域與研究成果,如以探討檔案管理與行政管理結合的檔案治理、電子政務研究等。——摘編自鄭爽《淺析現代中國檔案學發展的推動因素》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檔案事業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如下表所示:序號 表現① 新中國成立后,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應的檔案行政管理機構,逐漸形成檔案事業管理機制。國家綜合檔案館、國家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企業檔案館、文化事業單位檔案館和科技事業單位檔案館等各級各類檔案館紛紛建立② 1987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頒布③ 新中國成立至今,檔案高等專業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國檔案學會和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成立,檔案宣傳與出版機構也紛紛設立④ 1980年,國家檔案局加入國際檔案理事會。1996年,中國舉辦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摘編自張嬌等《中國檔案事業發展史論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80年以來中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研究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推動新中國檔案學發展的主要因素。(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檔案的史學研究價值。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中國自古以來大國心理優勢的喪失,使得整個民族在心理上呈現失衡狀態。鴉片戰爭前后,林則徐、魏源等提出“洞悉夷情”“師夷長技”之始,就表明了“制夷”是其目的。洋務運動是近代中西接觸交流的第一層次。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戊戌變法中康有為主張君主立憲制度,到孫中山倡導通過革命改君主專制為民主共和,表明中國人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已由表層深入到內里。20世紀初,中國民族自我理性的深刻批判,把中西文化接觸交流推向第三層次:精神文明階段。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正式提出改造民族文化和國民性的問題,倡導民族自我更新。新文化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并逐漸成為新文化的主流,日益和中國國情結合。——摘編自張生祥《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特點》(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中西交流的演變。(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中西交流演變的主要原因。NT20名校聯合體高一年級期末考前實戰大演練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在答題卡上。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演變:由突出實用功能發展為彰顯藝術特色,進而形成專門學術;官印與私印逐漸兩極分化,私印藝術性更強;印章的功能日益多樣。(2)用途: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憑證;皇帝與臣下、官員之間傳遞公文的有效憑證;封建身份等級地位的象征;祈福、祈祥;身份識別;作為藝術品而欣賞收藏。【18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經濟工業化是近現代中國經濟轉型的突出體現。闡釋: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大規模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一定條件。洋務運動中興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的工業近代化開始起步。在洋務企業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出現,這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但由于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經濟工業化始終得不到充分發展,經濟轉型比較艱難。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經濟工業化取得長足進步,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現代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條件。此后,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在曲折中前進,改革開放后迅猛發展。總結:可見,經濟工業化在近現代中國總體上呈現出曲折發展的態勢,是近現代中國經濟轉型的突出體現。(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19題答案】【答案】(1)特點:研究分析工作較為全面、深入;工作者研究、思想研究與整體研究相結合;孔子編纂研究受到格外重視;成果突出。(2)主要因素:中國歷史檔案的豐富;國家的大力支持;其他學科的促進;研究領域的拓展;改革開放的推動。(3)史學研究價值:歷史檔案作為歷史的見證,是一手史料,具有極高的史學研究價值,可用于研究與檔案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歷史現象。【20題答案】【答案】(1)演變:向西方學習歷經了器物、制度、思維三個層次,層層深入;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救國利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相結合,使中國逐漸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2)主要原因:近代中國遭到列強大規模入侵,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學東漸;先進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具有先進性,且與中國國情相適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