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柳永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鬻海歌(節選)柳永自從潴鹵①至飛霜,無非假貸充糇糧。秤入官中充微直,一緡往往十緡償。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②,雖作人形俱菜色。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貧?【注】①潴鹵:積聚鹽鹵。②工程:指煮鹽之事。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飛霜”一詞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霜的特點和秋的寒冷。B.“一緡往往十緡償”寫私租利息之高,凸顯私租之害,有震撼人心之效果。C.作者希望鹽民都過上富足的生活,詩末二句表達了他對鹽民的深切同情。D.詩歌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之抒情、議論等,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2.本詩與白居易《賣炭翁》分別寫出鹽民之苦與老翁之苦,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其相似之處。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八聲甘州柳永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注:颙(yóng)望:抬頭凝望。爭:怎。恁(nèn):如此。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開篇,總寫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瀟”“灑”二字生動真切, 仿佛使人聽到雨的聲音,看到雨的動態。B.“漸霜風凄緊”三句,由遠及近描繪了寒風漸冷漸急、關山江河冷落了余輝映照的高樓的景象,滲透著作者深沉的情感。C.“惟有”將“物華休”與“長江水”有機銜接,寄寓了詞人對短暫與永恒、變與不變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D.“登高臨遠”本是為了遙看故鄉,“不忍”二字領起,則表達想念故鄉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鄉思的矛盾心理。4.梁衡評柳永《八聲甘州》“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無盡,美不勝收”,你看出那幾幅“美不勝收”的圖景?請結合藝術手法分析“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如何體現梁衡所說的“情意無盡”。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宋·柳永①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②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③憑闌④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⑤還無味。衣帶漸寬⑥終不悔。為伊消得⑦人憔悴。【注】①柳永,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其詞多寫羈旅、思人之苦。②望極:極目遠眺。③會:理解。④闌:同“欄”。⑤強樂:勉強歡笑。⑥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⑦消得:值得。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上片寫憑欄望遠,以景物描寫渲染悲涼氣氛,抒發愁思苦緒。B.“擬把”三句,寫詞人狂飲高歌,“一醉”而“春愁”盡消。C.最后兩句為千古名句,反映出詞人對心上人忠貞執著的感情。D.全詞語言新穎工巧、清新流暢,表現了詞人高超的藝術技巧。6.歷來評家認為,這首詞的點睛之筆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這兩句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7.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下題。紅窗迥[宋]柳永小園東,花共柳。紅紫又一齊開了。引將蜂蝶燕和鶯,成陣價①、忙忙走。花心偏向蜂兒有。鶯共燕、吃他拖逗②。蜂兒卻入、花里藏身,胡蝶兒、你且退后。【注】①成陣價:成群成片地。②拖逗:宋元時口語,惹引、勾引。吃:被。這首詞借“蜂蝶燕鶯”描繪出春景的勃勃生機。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賞析描寫的妙處。8.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少年游柳永參差煙樹灞陵橋①,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②。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③。一曲《陽關》④,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⑤。【注釋】①灞陵橋: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東,橋邊多植楊柳,古人送客至此,常折楊柳枝贈別。②楚宮腰:史載楚靈王好細腰。③蘅皋:長滿杜衡的水邊高地。④《陽關》:古人送別之曲,王維《渭城曲》后入樂而成《陽關曲》。⑤蘭橈:代指船。橈,船槳。(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參差”寫出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形態,而“煙”字則為畫面增添了朦朧美。B.長安以東的灞陵橋邊的風俗依舊和前朝一樣,人們折楊柳枝來送別親友。C.“憔悴楚宮腰”一句,詞人寫自己近來像楚宮里的細腰女子一樣消瘦,暗含愁緒。D.“夕陽”“秋光”兩個意象既點明了寫作背景為深秋,又渲染了蕭瑟的氛圍。(2)這首詞表現了哪幾種“愁”?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青春讀書課】雨霖鈴·寒蟬凄切[宋]柳永寒蟬①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歌。都門帳飲②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③,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釋】①寒蟬:蟬的一種,入秋始鳴至深秋。②帳飲:設帳而飲,指送別酒。③經年:超過一年。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9.通過閱讀以上古詩詞,我發現以送別為題材的詩歌常常用 、 等意象來表情達意。10.以下選項中,對兩詩異同的賞析錯誤的是( )A.兩首送別詩詞都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間都是濃濃的依戀不舍之情。B.兩詩作者分別用了“千里”“萬里”等虛指數詞,寫出離別距離之遠,離愁之深。C.與《雨霖鈴》委婉凄惻的傷感不同,《送友人》一掃送別詩常有的纏綿哀怨習氣,展現出李白灑脫的個性。D.《雨霖鈴》中用“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樣的虛景想象表達離別的悲痛,《送友人》則用“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樣的實景交代告別的地點,營造不舍氣氛。答案1.A 2.①均遭受統治者巧取豪奪之苦。《賣炭翁》中“一車炭,千余斤”“半匹紅紗一丈績,系向牛頭充炭直”,寫出官府購炭價格之低;本詩中“秤入官中充微直”同樣寫出了官府購鹽價錢之低。二者均遭受官府盤剝壓榨之苦。②均遭受繁重的勞作之苦。《賣炭翁》寫出了老翁伐薪燒炭之辛苦。如‘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本詩“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也體現了煮鹽、煉鹽之艱辛。③均乏財力的生活之苦。《賣炭翁》寫老漢天寒地凍時穿單衣,忍饑挨餓;而本詩中的百姓“雖作人形俱菜色”,生活之苦可以想見。【解析】1.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與賞析。A.對“飛霜”的解說有誤。“自從潴鹵至飛霜,無非假貸充糇糧”,意思是自從把海水制成鹵,再到制成像霜一樣白的鹽,幾個月的辛苦過程中,鹽民們靠什么生活呢?無非是向人家借貸來得到果腹的食物,聊以充饑。因此,“飛霜”在詩中是比喻,寫鹽像霜一樣白。故選A。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鬻海歌》寫于柳永在昌國縣(今浙江定海)任曉峰鹽場監官之時。柳永目睹海邊鹽民的悲慘生活,作此詩反映鹽民的深重苦難,并追究其根源,表達了自己去兵、輟征和罷鹽鐵的進步主張,是可貴的儒家民本主義思想,體現了柳永積極用世的一面。《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兩首詩分別寫鹽民之苦與老翁之苦,有其相似之處。①均遭受統治者巧取豪奪之苦。《賣炭翁》中“一車炭,千余斤”“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寫出官府購炭價格之低;本詩中“秤入官中充微直,一緡往往十緡償”同樣寫出了官府購鹽價格之低。二者均遭受官府盤剝壓榨之苦。②均承受繁重的勞作之苦。《賣炭翁》寫出了老翁伐薪燒炭之辛苦。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本詩“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也體現了煮鹽、煉鹽之艱辛。二者均承受繁重的勞作之苦。③均承受乏財的生活之苦。《賣炭翁》寫老翁在天寒地凍時穿單衣,忍饑挨餓賣炭的情景。如“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而本詩中的百姓“雖作人形俱菜色”“鬻海之民何苦辛”,生活之苦可以想見。3.B 4.江天清澈,關河樓頭,凄風殘照,花木凋殘,江流無聲。一個“想”字,有實而虛,推己及人,寫故園之閨中人,此時也應該是登樓望遠,佇盼游子歸來。她“妝樓颙望”,望穿秋水之際,對游子的遲遲不歸生出怨恨。便把本來的獨望變成了雙方關山遠隔的千里相望,更顯歸思之切。【解析】3.本題考查詩歌鑒賞。B.“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意思是:凄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樓上。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表現了詩人蒼莽悲壯的情感;故選B。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第一問:“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展現的是江天清澈的畫面;“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凄冷的寒風和著瀟瀟暮雨緊相吹來,關山江河都冷落了,殘日的余暉映照著作者所在的高樓。展現的是關河樓頭,凄風殘照的畫面;“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到處花落葉敗,萬物都在凋零,展現的是的畫面;“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展現的是的畫面。第二問:“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想念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邊畫樓,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只當作心上人的歸舟。此句從對方寫來,與自己倚樓凝望對照,進一步寫出兩地想念之苦,并與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應。雖說是自己思鄉,這里卻設想著故鄉家人正盼望自己歸來。佳人懷念自己,處于想象。本來是虛寫,但詞人卻用“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樣的細節來表達懷念之情。仿佛實有其事,見人映己,運虛于實,把本來的獨望變成了雙方關山遠隔的千里相望,情思更為悱側動人。5.B 6.上片首句“佇倚”寫出主人公憑欄時間之久。“春愁”兩字,既點出季節,又直接點出“愁”字。從后文看,是綿延到天際的春草引起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愁。次句中的“殘照”即夕陽,它給畫面蒙上了一層感傷色彩,這畫面也給因無人能懂所以滿腹相思無處訴說的主人公平添了孤寂之感。下片首句寫主人公為了排解、宣泄相思之苦,選擇了痛飲高歌的方式,但“勉強歡笑”的結果終告失敗。次句也是全詞的高潮,它點明了“春愁”的具體內容:不僅點出“伊”是主人公編續相思之所系,也以“終不悔”宣告了主人公對這份情感的誠摯與堅定。【解析】5.本題考查詩句賞析。B.賞析不恰當。“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的意思是“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從“強樂還無味”可知,他并沒有抑制住“春愁”,更說明“春愁”的纏綿執著,而非“一醉”而“春愁”盡消。故選B。6.本題考查思想感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愿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說,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桿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忘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他首先說登樓引起了“春愁”。全詞只有首句是敘事,其余全是抒情,但是只此一句,便把主人公外在的形象像一幅剪紙那樣凸顯出來了。他一個人久久的佇立在高樓之上,向遠處眺望。“風細細”,帶寫一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一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他佇立樓頭,極目天涯,一種黯然銷魂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了時令。“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寫主人公的孤單凄涼之感。“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下片前三句是說,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詞人的生花妙筆真是神出鬼沒。讀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從何而來,他越是不講,偏偏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他已經深深體會到“春愁”的深沉,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助于酒,借酒澆愁。詞人說得很清楚,目的是圖一醉,并不是對飲酒真的有什么樂趣。為了追求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結果如何呢?他失敗了。沒有真正歡樂的心情,卻要強顏歡笑,這“強樂”本身就是痛苦的一種表現,哪里還有興味可談呢?,歡樂而無味,正是說明“春愁”的纏綿執著,是解脫不了的,排遣不去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末兩句是說,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愿為她消瘦的精神萎靡神色憔悴。為什么這種“春愁”如此執著呢?至此,作者才透露出這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還“衣帶漸寬終不悔”,心甘情愿的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漸漸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絕不后悔。據此分析可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表達了主人公意中人情感的誠摯與堅定。7.示例 1:“引將蜂蝶燕和鶯,成陣價、忙忙走”一句,擬人手法,寫了蜂蝶鶯燕繞花飛舞的熱鬧情景,渲染了春景之絢麗。示例 2:“花心偏向蜂兒有。鶯共燕、吃他拖逗”一句,擬人手法,賦予生物以人的情態,生動有趣。花兒偏向蜜蜂,只供蜂兒采蜜,鶯、燕為花惹引卻又無可奈何。示例 3:“蜂兒卻入、花里藏身,胡蝶兒、你且退后”這一句寫蜜蜂采蜜,擬人手法,“藏身”二字,活靈活現。以蜜蜂口吻(口語化),更有妙趣。【詳解】本題考查句子賞析。“引將蜂蝶燕和鶯,成陣價、忙忙走”意為“花兒盛開,引來蜂蝶燕鶯,它們成群成片地飛來飛去”,本句運用擬人手法,把蜂蝶燕鶯當做人來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蜂蝶燕鶯繞花飛舞的情景,寫出了春日的生機美麗。“花心偏向蜂兒有。鶯共燕、吃他拖逗”意為“花兒偏向蜂兒讓它采蜜,鶯和燕被花惹引卻無可奈何”,本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把花、鶯、燕當做人來寫,生動形象地寫出春日鶯燕繞花飛舞蜂兒采蜜的熱鬧場景,富有趣味。“蜂兒”“拖逗”用口語、俗語,別有趣味。“蜂兒卻入、花里藏身,胡蝶兒、你且退后”中,“蜂兒卻入,花里藏身”這兩句寫蜜蜂入花采蜜,“藏身”二字,運用擬人手法活靈活現;“胡蝶兒、你且退后”以蜜蜂的口吻寫讓蝴蝶退后;“蜂兒”“胡蝶兒”用口語、俗語入詞,別有一番別致趣味。整句詞描繪出一幅蜂蝶繞花飛舞的情景,熱鬧生動、充滿情趣。8.(1)C(2)①離別之愁——“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暗示了此地曾發生過無數次離別,《陽關曲》作為送別名曲,進一步強化了離別時的斷腸之愁。②身世之愁——詞中的“憔悴楚宮腰”指楊柳歷經攀折而憔悴,詞人以楊柳自比,暗示了詞人對自身經歷的感傷和無奈,飽含著身世之愁。③羈旅之愁——“獨自憑蘭橈”表明詞人即將獨自乘船踏上旅途,漂泊的孤獨感與對未知旅途的迷茫感交織在一起,體現出濃濃的羈旅之愁。④歷史興亡之愁——“風物盡前朝”一句,將眼前的景象與前朝聯系起來,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流露出詞人對歷史變遷、朝代興衰、時光易逝、世事無常的感慨。(答出三點即可)【導語】這首詞以灞陵橋為背景,通過“衰楊古柳”“夕陽秋光”等意象,營造出蕭瑟凄涼的氛圍。詞人巧妙運用“楚宮腰”的典故和《陽關》曲的意象,將離愁別緒與時光流逝之悲融為一體,展現了深沉的羈旅之愁與人生感慨。【詳解】(1)本題考查詞句理解和賞析。C.“憔悴楚宮腰”以“楚宮細腰”典故喻指衰楊古柳因長期被攀折而纖弱、憔悴的形態,并非詞人自喻消瘦。此處借楊柳的“憔悴”象征人間離別之頻繁與愁緒之深重,理解錯誤。故選C。(2)本題考查情感主旨。這首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從多個角度展現出復雜的“愁”緒,具體分析如下:離別之愁:“衰楊古柳,幾經攀折”,灞陵橋邊的楊柳,因送別之人反復攀折,早已盡顯憔悴。在古代,楊柳是送別時的典型意象,折柳贈別是傳統習俗,這反復的攀折暗示此地見證過無數次離別場景。“一曲《陽關》,斷腸聲盡”,《陽關曲》本就是經典送別名曲,在離別之際奏響,那斷腸般的旋律,將離別的哀傷渲染到極致,強化了與友人分離時的斷腸之愁。身世之愁:“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詞人以“憔悴楚宮腰”形容歷經攀折的楊柳,實則是借楊柳自比。楊柳因頻繁被攀折而憔悴,恰似詞人自身,在人生中歷經諸多波折、磨難,飽含著對自身坎坷經歷的感傷與無奈,身世之愁由此流露。羈旅之愁:“獨自憑蘭橈”,描繪出詞人獨自登上小船,即將踏上旅途的畫面。“獨自”二字,凸顯出漂泊途中的孤獨寂寥。在未知的旅途中,詞人遠離熟悉的環境與親友,孤獨感與對前路的迷茫感相互交織,濃郁的羈旅之愁盡顯。歷史興亡之愁:“風物盡前朝”,眼前灞陵橋邊的煙樹、衰柳等風物,都承載著前朝的痕跡。詞人由眼前景聯想到歷史變遷,朝代的興衰更迭、時光的匆匆流逝、世事的無常變幻,都蘊含在這簡單的一句中,流露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感慨與惆悵。這些“愁”緒相互交織,借景、用典等手法的運用,讓情感表達更含蓄深沉,展現出柳永詞作獨特的藝術感染力。9. 示例:楊柳 浮云、落日 10.D【解析】9.考查對詩歌意象的辨析。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表達眷眷難舍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說,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詩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舍難分。故答案是楊柳、浮云、落日等意象。10.D.錯誤,“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意思是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運用白描手法,一對情人不得不別,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實寫,不是虛景想象。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