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張耒詩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示秬秸①[北宋]張耒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遶②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也。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秬,秸。城頭月落霜如雪,樓上五更聲欲絕。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注釋】①秬秸(jù jiē):張耒二子張秬、張秸。張耒lěi,北宋著名文學家,曾官太常寺少卿。②遶(rào):同“繞”。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來寫景,其中“霜如雪”營造出清冷空寂的氛圍。B.“歌一聲”,是說賣餅兒沿街呼賣時有腔有調,生動形象并富有生活趣味。C.“射”可謂是暗喻北風如箭,寫出了此時冬日寒風之凜冽。D.“安得”以反問的形式表露出了作者的諄諄教誨。2.請結合詩歌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填寫下面的表格。詩句 關鍵詞語 主要內容 表現的情感前三聯 ① 描寫賣餅兒的艱苦生活 對底層人民深切的關懷尾聯 “當”“安得”等等 對此事發表自己的議論 ②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夏日三首(其一)張耒長夏村墟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添絲屋角晴。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頷聯描寫的是由燕雀、蝴蝶、蜘蛛等構成的動景:小燕雀羽翼都已長成,蝴蝶展翅飛停在午間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織網。以動景反襯鄉村的清靜。B.頸聯描寫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簾子上,斜倚枕上,聽著潺潺溪水聲的景象,月影、溪水動靜結合從側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靜。C.尾聯借事抒情:自己久甘庸碌,已經兩鬢如霜,而現在只想做個樵夫或漁翁過完這一生,表達了詩人消極的人生態度。D.詩人喜歡這種悠閑的生活,希望能一直過著這種隱居生活,進而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人相爭的心志。4.詩的頸聯中,“邀”和“納”用得十分精妙傳神,任選一字,從修辭的角度加以賞析。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問題夜 坐宋 張耒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注】:張耒,北宋詩人,新舊黨爭中,他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一再被貶黜,晚年居陳州,此詩作于晚年。5.這首秋夜即景詩,第一、二句通過對 、 等景物的描繪,渲染了秋天清幽寂靜的氛圍。6.有人評“此詩寫秋風殘葉,卻不寫其衰颯敗落,而見其品格”,第三、四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品格?閱讀張來《山海》,完成以下小題。山海(宋)張耒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癡。深谷為陵岸為谷,海水亦有揚塵時。杞人憂天固可笑,而不憂者安從知。圣言世界有成壞,況此馬體之毫厘。老人行世頭已白,見盡世間惟嘆息。俯眉袖手飽飯行,那更從人問通塞。7.這首詩提到的典故有 、 。8.作者通過這首詩想表達自己什么觀點?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初見嵩山張耒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注】張耒,北宋時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9.第三句“日暮北風吹雨去”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10.最后一句“數峰清瘦出云來”中“出”好在哪里?“清瘦”僅僅是寫山嗎?11.閱讀詩詞,完成小題。雨中題壁張耒去年此日泊瓜洲,衰柳蕭蕭系客舟。白發天涯嘆流落,今年對雨古宣州。(1)請賞析第二句中“蕭蕭”的表達效果。(2)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了哪些情感。閱讀詩歌,完成下列小題。田家張耒①門外青流系野船,白楊紅槿②短籬邊。旱蝗千里秋田凈,野秫③蕭蕭八月天。【注釋】①張耒(lěi):老年后一再遭貶,親眼目睹了北宋末年農村凋敝、農民苦難的現實。②紅槿:一種野生灌木,常當作籬笆使用。③野秫:野高粱。12.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一、二兩句所展現的畫面。13.請結合“蕭蕭”一詞談談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答案1.B 2. “月落”“五更”“人未行”“射”“衣單”“憂餅冷” 表現出張耒對兒子要有堅定的意志/不要游手好閑/要自食其力的勸誡或警示。【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B.“生動形象并富有生活趣味”有誤,詩歌的內容反映了民間疾苦,生存的艱難,語言風格平實樸素,明白如話,也不是風趣的特點,選項的解釋不符合賣餅兒的心理。故選B。2.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詩句及情感主旨。第一空,第一聯:“城頭月落霜如雪,樓上五更聲欲絕。”這一句通過“月落”和“霜如雪”營造出一個清晨的景象,月亮落下和“五更”代表著時間的早,而“霜如雪”則強調了天氣的寒冷。同時,“樓上五更聲欲絕”描繪了鼓聲即將消失的情景,進一步襯托出黎明前的寂靜與冷清。整體上,這一聯在視覺和聽覺上都給人以清冷空寂的感覺,為接下來賣餅兒的出場設置了舞臺背景。第二聯:“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這里描述了賣餅兒的行為,他捧著盤子出門叫賣,但市場上還沒有行人。“人未行”凸顯了早晨的寧靜,也暗示了賣餅兒是最早開始一天勞作的人之一,體現了他的勤勞和辛勤。第三聯:“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在這一句中,“北風吹衣”形象地描繪了冬日寒風的凜冽,而“射我餅”則暗喻北風如箭,強烈地沖擊著賣餅兒和他的餅。“衣單”“憂餅冷”也表現了賣餅兒的艱苦生活。第二空,尾聯“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意思是:孩子們啊,人們從事的職業并無高低貴賤,但意志都必須堅強。男子漢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閑的懶漢呢!尾聯通過對堅定意志和勤奮工作的強調,表現出張耒對兒子的勸誡和警示。張耒用反問的方式,告誡他的兒子(以及所有的年輕人)不應該游手好閑,而應該勤奮工作,自食其力。這種情感既包含了父輩對子輩的期望,也體現了對人生認真負責的態度。3.C 4.“邀”“納”兩個詞用得十分傳神。“邀”使用了擬人手法,化靜為動,化被動為主動,賦予“疏簾”人的情感,晃動的月影好像是被疏簾請來的一樣。“納”也同樣使用了擬人手法,以動寫靜,溪水聲入耳,賦予“虛枕”人的情感,好像是虛枕把溪水聲收集起來的。【解析】3.本題考查詩歌語句鑒賞。C.錯誤。尾聯“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的意思是:久已花白的頭發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現在只想做個樵夫或漁翁過完這一生,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對鄉間生活的由衷贊許,抒發詩人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情懷,語言質樸自然。從手法上看屬于直抒胸臆,沒有敘述事情;故選項中“尾聯借事抒情”表述有誤,同時“表達了詩人消極的人生態度”錯誤;故選C。4.本題考查詩歌煉字。“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意思是: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簾子上,斜倚枕上,聽著潺潺溪水聲。“邀”為動詞,意為邀請,運用擬人手法,寫晃動的月影好像是疏簾請來一樣,能引發人的想象,形象生動地體現月影印襯著疏簾被風吹動的景象。“納”字則是化虛為實,運用擬人手法,以動寫靜,溪水聲入耳,賦予“虛枕”人的情感,溪聲好像可以用虛枕裝起來一樣,細膩生動地描摹出溪水的聲音,讓人如臨其境。“邀”“納”兩字,把月影寫成有情之物,把溪聲寫成可以裝納起來的實體,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透露出詩人對于月影、溪聲的欣賞。這種月影、溪聲本已帶清涼之感,而詩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這一切,則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到此,成功地寫出一片清幽的環境和清閑的心境。5. 秋月 夜霜 6.用梧桐不甘心落葉、殘葉迎風尚有聲響來抒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表現了詩人不懼苦難、孤清高傲的品格。【解析】5.本題考查詩句理解。第一、二句“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意思是:寂靜的前庭空無一人,只有秋月仍舊明亮,夜霜還未落下秋氣已先清冷、蕭瑟。“秋”本就給人以凄涼、蕭索之感,又見到晚上的“月”及因寒冷而凝結的“霜”,更加體現了秋天的清幽寂靜,故而應填“秋月”“夜霜”。6.本題考查作者形象。第三、四句“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意思是:梧桐樹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僅剩的幾片樹葉迎著秋風卻仍在颯颯作響。秋天清幽寂靜,寒冷凄清,但是梧桐不甘就此衰敗,那剩下的殘葉依舊迎接著寒風,再聯系注釋“張耒,北宋詩人,新舊黨爭中,他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一再被貶黜,晚年居陳州,此詩作于晚年”可知,詩句運用象征的手法,借梧桐殘葉來展現詩人不懼苦難、孤清高傲的品格。7. 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 杞人憂天 8.作者通過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杞人憂天幾個看似可笑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要積極思考,有憂患意識才有智慧可言,吃飽等餓當然不會有煩惱。【分析】7.本題考查典故。結合“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癡”“杞人憂天固可笑”可知依次運用了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杞人憂天的典故。愚公移山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精衛填海敘述了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變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想把東海填平的故事。杞人憂天敘述了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無處安身,以致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的故事。8.本題考查詩歌主旨。結合關鍵句子回答。“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癡”意思是愚公移山并非不聰明,精衛填海也不是愚蠢。“杞人憂天固可笑,而不憂者安從知”意思是杞人憂天當然很可笑,可那些不知憂慮的哪有智慧可言。告訴我們,遇到事情要積極思考,有憂患意識才有智慧可言。“俯眉袖手飽飯行,那更從人問通塞”意思是昂著頭揣著手吃飽了就走,管你世上亂七八糟的事。從反面批判了吃飽等餓當然不會有煩惱的行為,也是告訴我們應該有憂患意識。9.“日暮”點明了時間,天已傍晚。“北風吹雨”為下文嵩山的出場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貶謫后抑郁苦悶的心情。 10.“出”字,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清瘦”也是詩人高潔傲岸(清高獨立)的人格操守的寫照【分析】9.考查對詩句的理解。“日暮北風吹雨去”意思是天色漸晚,北風蕭蕭,吹走一片云雨。這句詩屬于環境描寫,“日暮”點明了時間,天已傍晚。結合背景知識“張耒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可知,這里的“北風吹雨”采用渲染的手法,既為下一句“數峰清瘦出云來”渲染了氣氛,又烘托了詩人貶謫后抑郁苦悶的心情。10.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數峰清瘦出云來”意思是晴空一碧,幾座山峰就從云后面走出來了,原來它們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絲塵埃。山峰本來是靜態的,但一個“出”字,化靜為動,詩人抓住嵩山從云端現出的一剎那,賦予山峰動感,描繪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詩人精心挑選了“清瘦”一詞來形容嵩山,寫得有血有肉,極富靈性,不只賦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風貌,更體現了作者高潔傲岸(清高獨立)的人格操守與精神追求。11.(1)“蕭蕭”運用疊音詞,音韻優美,營造了凄涼蕭瑟的送別氛圍,為下文感嘆流落做鋪墊。(2)“泊瓜洲”、“古宣州”“客舟”表達了漂泊之苦; “衰柳”、“白發”感慨年華老去、功業未就;“嘆流落”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分析】(1)本題考查詞語賞析。蕭蕭:冷落凄清的樣子。用來形容楊柳衰老,落葉將近的情態,渲染了一種凄涼蕭瑟的送別氛圍;又是疊音詞,讀來令人更添蕭索之感;為下句中的“嘆流落”做了鋪墊。(2)本題考查詩人感情分析。“去年此日泊瓜洲”“今年對雨古宣州”,作者用自己的行蹤不定表達了漂泊之苦;用“白發”感慨自己年華老去、但仍然功業未成;作者漂泊無依,居無定所,到處流浪,“嘆流落”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12.門外河邊、碼頭上系著久未撐渡的無主野船,白楊圍繞農舍的宅前屋后,矮短的籬笆邊長滿了紅槿等參差不齊的野生灌木,整個村莊荒無一人。 13.疊詞,具有音韻美,“蕭蕭”渲染出秋天田野荒蕪、蕭瑟的氣氛。表達作者對農村衰敗凋敝、百姓秋田難收的同情。【解析】12.這道題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解答這類題目,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是前提。其次,還要結合上下句去聯想想象,豐富畫面內容。“門外青流系野船,白楊紅槿短籬邊”:門外一條小河緩緩流過,碼頭上拴著一條很久沒有劃動過的無主野船。房前屋后生長著很多白楊,低矮的籬笆邊長滿了紅槿等野生灌木。整個村莊荒無一人,十分蕭條。13.這道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八月的田中本來應該稻谷累累,現在卻一片荒涼,只有野草。村里不見人影,田里不見莊稼。“蕭蕭”運用疊詞,寫出了村莊蕭條冷落,村民們因蝗災逃亡后死氣沉沉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蝗災的憂慮,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