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賀鑄詩歌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醉中真 不信芳春厭老人賀鑄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余春,惜春行樂莫辭頻。巧笑艷歌皆我意,惱花顛酒拚君瞋①,物情惟有醉中真。【注】①惱:引逗撩撥。拚(pàn):寧愿,甘愿。瞋:同“嗔”,指怒目而視。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表明詞人不相信春天會厭惡老人,老人還能送走幾次殘春也并未可知。B.“惜春行樂莫辭頻”一句表達了詞人認為應該珍惜春天、盡情行樂的生活態度。C.“巧笑艷歌”“惱花顛酒”描寫了詞人在春天縱情歌舞、飲酒賞花的歡樂場景。D.整首詞語言華麗,意境優美,主要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對人生易老的感慨。2.請結合全詞,分析“物情惟有醉中真”一句所蘊含的情感與哲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陽羨①歌·山秀芙蓉〔宋代〕賀鑄山秀芙蓉,溪明罨畫。真游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靈②,長橋千載猶橫跨。解組投簪,求田問舍③。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注】①陽羨:今江蘇宜興,因境內有陽羨山而得名。據地志所載,陽羨境內有芙蓉山、罨畫溪。②斬蛟靈:西晉陽羨人周處,曾于長橋下揮劍斬蛟,為鄉里除害,傳為佳話。③求田問舍:出自《三國志·魏書·陳登傳》。陳登,字元龍,曾對來拜訪他的只知求田問舍的許汜表示鄙棄之情。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兩句寫山川秀麗,“芙蓉”“罨畫”一語雙關,既是地名,又著意突出陽羨境內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美。B.“臨風”二句詠史,通過當年斬蛟處的長橋依然橫跨河上而英雄豪杰卻杳無蹤跡的對比,表達物是人非的感傷。C.“解組”三句寫辭官歸隱,終日與漁人樵夫為伍,黃雞白酒,買田置屋,表達詞人歸隱生活的輕松與快樂。D.詞的下片中“黃雞白酒漁樵社”與“楊柳岸曉風殘月”句都用了意象疊加的手法,整個句子都由名詞構成。4.這首詞在用典上很有特點,嚴有翼《藝苑雌黃》謂:“反其意而用之者,超越尋常拘攣之見。”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六州歌頭·少年俠氣[宋]賀鑄少年俠氣,交結五都①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②。斗城③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閑呼鷹嗾④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⑤。懷倥傯⑥。落塵籠。簿書叢。鹖弁⑦如云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⑧動。漁陽⑨弄。思悲翁。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⑩。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注】①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②鞚(kòng):有嚼口的馬絡頭。③斗(dǒu)城:漢長安故城,這里借指汴京。④嗾(sǒu):指使犬的聲音。⑤冗(rǒng)從:散職侍從官。⑥倥(kǒng)傯(zǒng):事多、繁忙。⑦鹖(hé)弁(biàn):本義指武將的官帽,指武官。⑧笳鼓:都是軍樂器。⑨漁陽:安祿山起兵叛亂之地。此指侵擾北宋的少數民族發動了戰爭。⑩天驕種:漢朝時匈奴單于自稱為天之驕子,后來稱歷史上某些強盛的北方少數民族君主為天驕,這里的“天驕種”可以理解為“西夏酋帥”。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回憶青少年時期在京城的任俠生活。“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是對這段生活的總括。以下分兩層來寫:“肝膽洞,……矜豪縱”是一層,著重寫少年武士們日常生活行為的“俠”。“輕蓋擁,……狡穴俄空”是又一層,側重描寫少年武士們性格上的“雄”。B.下片開頭“似黃粱夢”過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對過去的回憶,又把思緒從過去拉回到今天的現實中來。過去的生活雖快樂,然過于匆匆,如夢一樣短暫。C.“思悲翁”,一個“思”字,寫盡了對自己被迫半生虛度、寸功未立的感慨。當年交結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銳氣已銷磨許多,然而也成熟許多。D.全詞敘事、抒情結合緊密,筆力雄健勁拔,神采飛揚,而且格律頗為謹嚴,句短韻密,激越的聲情在跳蕩的旋律中得到體現,兩者臻于完美的統一。6.結合下片詩句談一談作者為什么“不請長纓”?下片在語言風格上有何特點?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半死桐賀鑄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①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攏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注】①梧桐半死:晉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則所謂“合歡樹”似即連理梧桐。古詩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喪偶。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用賦,直抒胸臆,寫詞人重回蘇州經過閶門時,想起了已長眠地下的妻子,悲從中來。B.三、四句使詞人孑身獨存的苦狀、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形象地刻畫出了詞人的孤獨與凄涼。C.“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見的“草”“露”為意象,運用對比手法將“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抒發了詩人“物是人非”的悲嘆。D.“誰復挑燈夜補衣”,昔日妻子挑燈補衣的情景歷歷在目,卻再難重見。平實的意象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勤勞以及伉儷間的相濡以沫。8.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夢記》和賀鑄的《鷓鴣天·半死桐》堪稱古代悼亡篇章中的雙璧,同以真摯、沉痛見稱。試分析這兩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相同之處。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宿芥塘佛祠賀鑄青青麰①麥欲抽芒,浩蕩東風晚更狂。微徑斷橋尋古寺,短籬高樹隔橫塘。開門未掃楊花雨,待晚先燒柏子香。底許②暫忘形役倦,故人題字滿長廊。【注】①麰:móu,大麥。②底許:幾許,多少。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在曲折難行的路上尋找落腳之處,這也從側面表現出古寺的人跡罕至,無人問津。B.“楊花雨”呼應了東風之“狂”,不僅表現了楊花飄落之多,還給人以動態的想象。C.尾聯兩句可以理解為順承關系,也可以理解為因果關系,都有含蓄而耐人尋味的效果。D.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敘述,按照行程的順序逐次推進內容,自然流暢,富有生活氣息。10.本詩頸聯“待晚先燒柏子香”一句中的“晚”字,有的版本寫作“曉”,前人認為用“晚”字更合理,請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分析理由。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石州慢①賀鑄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銷盡龍沙②雪。猶記出關來,恰如今時節。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輕別。回首經年,杳杳音塵多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注】①《能改齋漫錄》記,賀鑄眷戀一女,久別后,女寄詩曰:“獨倚危闌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賀鑄遂作此詞。②龍沙:塞外沙漠之地。1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闋首句“寒”字一語雙關,既寫出早春時節天氣的漠漠輕寒,又表達出與愛人天各一方的孤寂。B.本詞由不同時空串接,由寫眼前春景,到追憶昔日的畫樓餞別,再回到如今的兩地相思,別有情致。C.“頓成輕別”,在“別”前著一“輕”字,寫出了詞人對當初分別的不在意,也蘊含著如今的追悔莫及。D.下闋詞人以“共有幾許新愁”設問,卻問而不答,轉寫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結情、意蘊悠長。12.據王灼《碧雞漫志》載,“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銷盡龍沙雪”,賀鑄原作為“冰垂玉箸,向午滴瀝檐楹,泥融消盡墻陰雪”,請問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海陵喜雨甲戌四月晦日賦賀鑄閏年四月之相交,旱天云物何蕭騷。清風卷地換塵世,白雨入林翻海濤。殊勝農兒踏車健,少寬病夫揮扇勞。須晴徑買一漁艇,想見橫塘深半冥。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明雨至時間和雨前景象,既照應了副題中的“晦日”,也暗含了作者喜雨的原因。B.大雨既至,農人們內心充滿了對天降甘霖的喜悅之情,仍然在雨中興奮地踩踏著水車。C.尾聯用“須”“想見”寫詩人的計劃與猜測,大雨過后池塘水漲,正好可買艇游玩一番。D.詩人有民生情懷,在詩中表達了他對農人的關心,這與《觀刈麥》中所表達的情感相似。14.詩歌的第二聯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題諸葛谼田家壁賀鑄晚度孔明谼,林間訪老農。行沖落葉徑,坐聽隔江鐘。后舍燈猶織,前溪水自舂。無多游宦興,卜隱幸相容。【注】諸葛谼(hóng):地名,在烏江北八十里,與江南石頭城相望,當以諸葛亮而得名。谼:深溝、大谷。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開頭“夜訪”在詩里不過是提供背景的過場,詩人著意要讓讀者傾聽的,是他自己潛思默運多時的心聲。B.燈下夜織,水碾舂米,這些畫面喚醒了詩人內心的企求,有似陶淵明“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體認。C.一次可能是尋常的訪問,在詩人筆下也會成為觀照內心波瀾的契機,在新穎獨特的素材之中,蘊蓄著深長雋永的詩味。D.尾聯詩人看到此地環境是如此靜謐,民心是如此純樸,明言自己倦于宦游、企望歸隱的意愿。16.詩歌的頷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請簡要賞析。答案1.D 2.①情感:這句詩表達了詞人在醉意中感受到的真實情感。詞人在現實中可能遭遇種種不如意,但在醉意中,他能暫時忘卻煩惱,盡情享受眼前的美好,感受到一種純粹而真實的快樂。這種快樂源于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向往,也源于對現實困境的暫時逃避。②哲理:現實中的“物情”往往被各種利害關系所掩蓋,難以窺見其真實面目,在面對復雜多變的人生時,應保持一顆平常心,學會在紛繁復雜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真實。【導語】以豪放曠達之筆,展現了賀鑄晚年對生命的獨特體悟。上闋以倔強開篇,打破傳統傷春悲老套路;下闋的狂放舉止,揭示深刻哲思。全詞在疏狂表象下,暗藏對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認知,形成醉與醒的張力美。語言雖直白卻意蘊深長,體現宋代文人特有的生命智慧。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的能力。D.“語言華麗,意境優美,主要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錯誤。本詞語言風格平實質樸,如“不信芳春厭老人”“惜春行樂莫辭頻”等句直抒胸臆,無華麗雕飾。詞中雖有“巧笑艷歌”“惱花顛酒”的描寫,但整體意境偏向于直率酣暢,而非華麗優美。詞的主旨也并非單純表達“對春天的喜愛”,而是借惜春行樂抒寫人生易老、唯有醉中見真的感慨,情感層次更復雜深刻。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詞思想內容的能力。①情感:從 “巧笑艷歌皆我意,惱花顛酒拚君瞋” 可知,詞人在春景里盡情享受歌舞、飲酒賞花之樂。結合 “不信芳春厭老人”,現實中詞人或有不如意,比如因年齡而覺被春天冷落。但醉意中,他能拋開煩惱,沉醉于眼前美好,這份快樂源于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以及對現實困境的暫時回避,由此 “物情惟有醉中真” 表達出詞人在醉意里體會到的真實情感。②哲理:全詞顯示,現實里詞人因年齡、世俗觀念等因素,難以袒露真實情感。“物情惟有醉中真” 表明,現實的 “物情” 常被利害、世俗所掩蓋,難以看清。唯有醉時擺脫束縛,才能感受真實。這啟示我們面對復雜人生,要保持平常心,不被外界干擾,于紛繁中探尋內心寧靜與真實,不被表象迷惑,如此方能領悟生活真諦。3.C 4.①詞人借用周處“斬蛟靈”、元龍“少時豪”的典故進行自比,表達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現在卻說“非復少時豪”,慨嘆自己再也沒有少年時的豪氣,再也不愿聽到功名話頭。②詞人借用“求田問舍”的典故,描述了掛冠歸隱后那種優游的生活,不但不反對別人的“求田問舍”,自己也“求田問舍”起來了,則不過是說反話。貌似表達對優游生活的喜愛,實則表達自己再無少時豪氣,英雄末路的悲慨。貌似達觀而實則悲憤。③兩類典故反映了詞人目前的生活是與他的夙志格格不入的,兩種心境形成強烈對照。這種不協調的對照,顯示了詞人經歷了一個從“少時豪”到今天求“耳根清凈”的英雄末路的沉郁悲憤。反用典故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與感染力,能給人以更深的感受。【導語】賀鑄的《陽羨歌·山秀芙蓉》以陽羨山水為背景,融詠史與抒懷于一體。上片描繪山川秀美,借斬蛟典故表達英雄豪情;下片寫辭官歸隱,通過“黃雞白酒漁樵社”展現隱逸生活的閑適。全詞用典巧妙,反其意而用之,既詠史又抒懷,表達了詞人對功名的超然態度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表達詞人歸隱生活的輕松與快樂”錯,詞中“解組投簪,求田問舍”并非表達輕松與快樂,而是透露出一種無奈與自嘲。詞人通過“黃雞白酒漁樵社”描繪的是一種平淡甚至有些落寞的生活,而非純粹的愉悅;結合“元龍非復少時豪”可知,詞人對功名已無追求,心境趨于淡泊,而非簡單的快樂。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①詞中“臨風慨想斬蛟靈”,借用了西晉陽羨人周處曾在長橋下揮劍斬蛟為鄉里除害的典故,“元龍非復少時豪”則用到了陳登(元龍)的典故。詞人最初或許以周處、元龍自比,他們都是有勇有謀、有遠大抱負之人,詞人借此表達自己曾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然而,現在卻發出“非復少時豪”的感慨,表明自己不再有年少時的那種豪情壯志,甚至不愿再聽到關于功名的話題。這種對曾經壯志的否定,通過反用典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體現出詞人如今心境的變化,從積極進取到消極無奈,充滿了歲月流逝、壯志難酬的悲嘆。②“求田問舍”原出自《三國志》,陳登對只知求田問舍的許汜表示鄙棄,而在本詞中,詞人描述自己掛冠歸隱后,過上了“求田問舍”的生活,還與“黃雞白酒漁樵社”相伴,看似享受這種優游自在的日子。但實際上,詞人并非真的認同“求田問舍”的行為,而是說的反話,他本有一腔報國熱血,如今卻只能過上這樣的生活,這其中蘊含著無奈與悲憤。表面上對這種生活的喜愛,實則是對自己不能實現抱負的一種自嘲,以看似達觀的態度,掩蓋了內心深處英雄末路的悲哀,使讀者更能感受到詞人內心的痛苦與掙扎。③詞中借用的這兩類典故,展現出詞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曾經以周處、元龍為榜樣,有著建功立業的豪情,而如今卻“求田問舍”,追求平淡的生活,這種前后的對照,反映出詞人目前的生活與他往昔的志向完全背離。曾經的壯志豪情與現在的無奈歸隱形成強烈反差,生動地呈現出詞人從“少時豪”到如今求“耳根清凈”的英雄末路的沉郁悲憤。通過反用典故,打破了常規的用典方式,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曲折深刻,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讀者更能深入體會到詞人復雜的情感和人生境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A 6.(1)“不請”是無路請纓,或“請而不用”。“官冗從,懷倥傯”表明散職侍從官品位卑微,事多繁忙;“簿書叢,鹖弁如云眾”表明底層武士眾多,難以出人頭地;“供粗用。忽奇功”表明勞碌于文書案牘,不能殺敵疆場、建功立業;“思悲翁”既是漢代有關戰事的樂曲名,又是詞人自稱年老。(2)語言風格蒼涼悲壯、豪放雄渾。【導語】賀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抒發了從少年豪俠壯志到中年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上片以豪放筆觸展現少年射獵游俠的生活場景,下片則轉入詠懷借“黃粱夢”反思壯志未酬。全詞情感激越,藝術風格豪邁而凝練,展現深摯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的落差。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詩歌的能力。A.“一層,著重寫少年武士們日常生活行為的‘俠’……又一層,側重描寫少年武士們性格上的‘雄’”錯。“肝膽洞,……矜豪縱”更多地體現了他們的豪情壯志、忠誠勇敢和豪邁不羈的性格,主要寫性格上的“俠”;“輕蓋擁,……狡穴俄空”這部分描述的是少年武士們的英勇行為和狩獵場景,應是側重描寫日常生活中的“雄”。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的內容、情感以及語言風格的能力。(1)先解釋“不請長纓”含義:“請纓”,比喻主動請求殺敵或給予重任。而這里作者卻說“不請”,此處“不請”并非作者不愿意請纓(指),而是指沒有機會或途徑去請纓。然后結合詩句分析原因:首先從“官冗從,懷倥傯”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個散職侍從官,身處低位,事務繁忙,難以有時間和機會去請纓;其次從“簿書叢,鹖弁如云眾”可以看出,底層武士眾多,作者難以脫穎而出,難以獲得重用;再者從“供粗用。忽奇功”可以看出,作者長期被淹沒在繁瑣的文書工作中,根本無法施展才華,無法建立奇功;此外“思悲翁”一語雙關,既是漢代有關戰事的樂曲名,又是詞人自稱。四十歲不到,他卻感到自己老了,一個“思”字,寫盡了對自己被迫半生虛度、寸功未立的感慨。(2)下片如“官冗從,懷倥傯”、“簿書叢,鹖弁如云眾”等句,都透露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由此可見,作者通過描繪自己身處官場底層的無奈、無法施展才華的遺憾以及年老體衰的悲涼,營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氛圍。盡管下片情感基調偏向悲涼,但作者依然保持著豪放雄渾的語言風格。如“劍吼西風”一句,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劍賦予生命,形象地描繪出戰場上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展現出一種豪放不羈的氣勢。又如“目送歸鴻”一句,通過描寫作者目送大雁歸去的場景,表現出一種超脫和豁達,同時也隱含著對遠方戰場的思念和擔憂,這種情感與豪放雄渾的語言風格相得益彰。綜上可概括出語言風格為:蒼涼悲壯、豪放雄渾。7.C 8.①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蘇詞的上片是寫實,寫盡了詞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開始由現實進入夢境,最后一句又從夢中回到現實,表達了詞人無法與亡妻相見的徹底的絕望。賀詞由實入虛,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悵惘。②都運用了細節描寫,如蘇詞中“小軒窗,正梳妝”,賀詞“空床臥聽南窗雨”。③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蘇詞的“明月夜,短松岡”,賀詞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追懷之痛。④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蘇詞的“鬢如霜”,把鬢發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與對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賀詞上片以連理樹的半死、雙棲鳥的失伴來比喻自己的喪偶,刻畫出作者的孤寂、傷悲。【導語】這首詞以獨特的意象和簡潔的語言表現了對亡妻的深切哀悼。詞人通過重回舊地時的景物描寫,勾起對往昔的追憶,使用“半死桐”“頭白鴛鴦”等意象深化喪偶的痛苦。通過日常場景如原上的草露、空床等,細膩刻畫伴侶離去后的孤寂,情感真摯感人。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內容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運用對比手法將‘露初晞’與‘新垅’形成鮮明對比”錯誤,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是比喻,緊接上句,與“梧桐半死”共同構成“博喻”。對比應是“舊棲”“新垅”形成對比,用舊居和新墳對比,更顯物是人非之感。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都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蘇詞,上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闋“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寫虛;“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詞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賀詞,“重過閶門萬事非”領起眼前之景,到“空床臥聽南窗雨”都是實寫,通過舊地重游抒發感情,追念了作者與亡妻在長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來的深厚愛情;“誰復挑燈夜補衣”今后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衫?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虛寫。②都運用了細節描寫。蘇詞,“小軒窗,正梳妝”只見你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這一人物動作的細節描寫親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賀詞,“空床臥聽南窗雨”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凄風苦雨,平添幾多愁緒。這句細節描寫,抓住人物“臥聽”的動作,表達自己長夜不眠之思。③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蘇詞,“明月夜,短松岡”借助凄冷幽獨的景物描寫,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獨,黯然魂銷。賀詞,“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綠草上的露珠剛剛被曬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同時,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墳場應有的景象,觸景生情,抒發了追懷之痛。④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蘇詞,“鬢如霜”鬢發如霜,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顏色寫出了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與對亡妻的思念。賀詞,“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頭失伴的鴛鴦,孤獨倦飛。以連理樹的半死、雙棲鳥的失伴來比喻自己的喪偶,形象地刻畫出了詩人的孤獨凄涼。9.A 10.①用“待晚”照應標題的“宿”和首聯“晚更狂”的“晚”字,更符合全詩的時間背景。②用“待晚”才能讓敘述更連貫,頸聯是在寫詩人夜晚到達寺廟后的所見所聞及所為,詩人晚上到古寺來借宿,進到屋內看見還沒入夜就點起的柏子香,行程顯得更為緊湊。“待曉”則為第二天的所見所聞,意脈較為割裂。③用“待晚”才能和下一聯詩句中的“底許暫忘”聯系更緊密,邏輯更通順:傍晚早早點起了夜香,行役的詩人感到了溫暖,多少暫時忘卻了旅途的困倦。【導語】《宿芥塘佛祠》通過描繪春日東風勁吹中的鄉村景象,以曲折尋跡、開門未掃等細節展示古寺的寂靜與清幽。其真切的生活畫面彰顯出身心暫得自由的愉悅,描寫充滿生活氣息,且言簡意賅,意境深遠。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A.“人跡罕至,無人問津”說法錯誤。頷聯所表現的是古寺的幽深,并不是人跡罕至,從最后一句“故人題字滿長廊”也能看出這里有很多人到訪。故選A。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之煉字的能力。①照應標題和首聯的時間背景:標題《宿芥塘佛祠》中的“宿”字明確指出這是一首關于夜晚住宿的詩。首聯“浩蕩東風晚更狂”的“晚”字已經點明了時間背景是傍晚。頸聯的“待晚”與標題和首聯中的“晚”字相呼應,保持了時間背景的一致性。②敘述更具連貫性:用“待晚”頸聯的意思是詩人傍晚到達寺廟,進門后看到楊花尚未打掃,接著看到柏子香已經點燃。這是一系列連貫的動作,使詩人的行程顯得更為緊湊,更符合其行程安排。如果用“待曉”,則意味著這是第二天早晨的場景,與前面的傍晚時間背景不連貫,意脈割裂,不符合全詩的敘述過程。③邏輯更加通順:“待晚先燒柏子香” 的意思是詩人傍晚到達寺廟,看到柏子香已經點燃;“底許暫忘形役倦”意思是詩人暫時忘卻了旅途的疲勞。正是因為傍晚點燃的柏子香給詩人帶來了心靈的慰藉,才使他感到溫暖,從而暫時忘卻了旅途的勞累,這兩句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使用“待晚”邏輯更加通順。11.A 12.改句,煙橫水漫、幾點歸鴻的塞外茫茫沙漠已銷盡積雪,境界闊大,描寫別后孤獨之感;“平沙消盡龍沙雪”點明詩人所處的地點,交代前文所見所感的動因。原句,“冰垂玉箸,向午滴瀝檐楹,泥融消盡墻陰雪’,雖然也能表達孤寂之感,但明顯境界不夠宏大。【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又表達出與愛人天各一方的孤寂”錯誤。“薄雨收寒”意思是:薄雨收斂寒氣。由下句“斜照弄晴,春意空闊”,應是描繪表現出初春的暖意融融。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鴻,東風銷盡龍沙雪”意思是: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煙靄漫空,映帶著遠天的幾點歸來的鴻雁,廣闊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煙橫”三句承“春意空闊”而下,寫詞人遠望暮靄煙云橫空彌漫于長河水際,幾點歸鴉映帶其間,更具象地展現出北國早春的荒野和蒼茫,詞人羈宦飄泊的寂寞感潛蘊于景中。“平沙消盡龍沙雪”一句再次點明人所處的特殊的地域環境邊塞,也交代了前文所見所感的動因。“冰垂玉箸,向午滴瀝檐楹,泥融消盡墻陰雪”意思是:天氣寒冷,屋檐下的冰錐像是玉筷一樣,晌午時分,滴滴答答,墻角背陰的雪也融化了。原句只描寫出了冰雪融化的場景,不僅境界上遜色于改句,且孤寂感受的表達也不如改句。13.B 14.①內容上:呈現雨前和雨時之景,雨前的風讓世間頓感清涼,大雨的聲勢如海濤翻涌。②結構上:“清風卷地換塵世”承接上聯“旱天云物何蕭騷”;“白雨入林翻海濤”引出后兩聯的感慨和想象,同時也照應題目中的“雨”字。③情感上:借風之清涼,雨勢的浩大,含蓄地表達了詩人久旱逢雨的喜悅。【分析】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仍然在雨中興奮地踩踏著水車”錯。“殊勝農兒踏車健”指少有的農人們用力地踩踏水車,并沒有說興奮。故選B。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分析詩句的作用,可從內容、情感和結構三個方面來考慮。“清風卷地換塵世”清涼的風席卷著大地使天地間頓感清涼,仿佛換了一個人世間。描寫了大雨來臨前大風頓起給人帶來的感受,“換塵世”是承接上聯“旱天云物何蕭騷”來寫的,寫出了大風吹走暑熱帶來清涼的感受。“白雨入林翻海濤”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進入樹林,聲勢如海濤翻涌。描寫了下雨時的情景,雨勢浩大如海濤翻涌,給人帶來了震撼。正是因為有了“翻海濤”的情景,才讓作者有了“須晴徑買一漁艇,想見橫塘深半冥”的計劃與猜測,大雨過后池塘水漲,正好可買艇游玩一番。這句詩同時也照應題目中的“雨”字。這兩句詩借風之清涼,雨勢的浩大,含蓄地表達了詩人久旱逢雨的喜悅,也表達了他對農人的關心。15.C 16.(1)視聽結合,聲色有致。“落葉徑”和“隔江鐘”,一寫視覺,一寫聽覺,入暮時分,物色依稀, 需細細辨認道路,故有“落葉徑”之所見;夜深人靜,唯有聽覺最為敏感,故有“隔江鐘”所聞。(2)動靜結合,時空交錯。遙隔大江,能聽到對岸傳來的鐘聲,以動襯靜,體現環境的幽靜。從傍晚到入夜,由小徑到農家,寫出了時空的變化。(3)情景交融,賓主和樂。從“行沖”到“坐聽”,寫出了詩人心緒由騷動不寧到從容怡悅的變化。而這種變化,離不開主人熱誠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貼心的話語,詩人雖不著一語,卻都歷歷可見。【解析】15.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C項,“新穎獨特”錯誤,從詩中來看,本詩的素材并不“新”,也不“獨特”,應為“平淡無奇”。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和技巧的能力。從題干來看,考查的對象是“詩歌的頷聯”,問的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這說明手法并非一種。答題的時候,先指出手法,再結合內容分析手法是如何運用的,達到什么效果。“行沖落葉徑,坐聽隔江鐘”意思是歇腳在山林間尋訪老農,客座邊聞聽得隔江晚鐘,從“行沖”到“坐聽”,已相隔了一個較長的時間,詩人遙隔大江,能聽到從對岸傳來的鐘聲,這正是萬籟俱寂的夜深時分,“隔江鐘”和“落葉徑”,一寫聽覺,一寫視覺,不僅形象上富有變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時間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時分,物色依稀,需細細共認道路,故有“落葉徑”之所見;夜深人靜,唯有聽覺最為敏感,故有“隔江鐘”所聞,考生可以從視聽和動靜角度分析。而從“行沖”到“坐聽”,又寫出了心緒由騷動不寧歸于從容怡悅的變化:前者繚亂,一如那落葉紛披;后者寧靜,恰似那鐘鳴悠悠,這種心緒的變化,離不開主人家熱誠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貼心的話語,詩人雖不著一語,卻都歷歷可見,這里,無論是物色的選擇、敘事的熔裁,還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見詩人的匠心獨運之處,考生還可以從情與景的關系角度賞析。【點睛】詩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包括:(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2)聯想和想像 (又叫虛實結合); (3)對比; (4)白描。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 借代、對偶等。表現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