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杜荀鶴詩歌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兩則批注。雪[唐]杜荀鶴風攪長空寒骨生,光于曉色報窗明。江湖不見飛禽影,巖谷時聞折竹聲。巢穴幾多相似處,路岐兼得一般平。擁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1.批注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前三聯無一“雪”字,卻字字寫雪。一個“(1) ”字,寫出下雪天北風呼嘯,摧枯拉朽的氣勢;“報窗明”突出雪光明亮;“(2) ”從聽覺暗寫雪厚重。2.批注二:卒章顯志。尾聯通過擁袍公子與跣足樵夫對比,表達了 。3.小趙同學分享的是一首課外古詩,請你幫助其做好解讀與賞析準備。小松杜荀鶴自小刺頭①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①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1)理解全詩的思想內容,完成下面填空。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詠物詩。主要寫作特色是:以松喻人,托物以諷,前兩句寫① ,后兩句由小松聯想到世人。最后兩句尤其富于哲理,意指:② 。這首詩也給予我們人生的啟示:③ 。(2)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賞析“而今漸覺出蓬蒿”中的“出”字的表達效果。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題弟侄書堂杜荀鶴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注釋】這是一首題壁詩,是杜荀鶴詠其侄子讀書之處而作。作此詩時,恰逢黃巾軍起義,戰火紛飛。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首句兩個“窮”字含義不同。前者指“生活貧窮”;而后者則作“窮盡”講。B.頷聯寫家雖建在荒僻之地,但從來不曾荒廢學業。借環境的艱苦來體現子侄讀書的勤勉。C.“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兩句中,“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極大卻正是極小日積月累的結果。D.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仿佛從詩人心中流出,沒有雕琢的痕跡。E.整首詩以長輩的深情對年少的子侄寄予了深切厚望,給出了真誠的教誨,教育晚輩們要珍惜時間,努力讀書。5.詩歌頸聯情景交融,請簡析其妙處。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閩中秋思(唐)杜荀鶴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6.后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請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聯為例,試作簡析。7.“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合全詩,加以分析。8.閱讀下面的文縐縐,完成下列小題。江岸秋思【唐】杜荀鶴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舉鞭揮柳色,隨手失蟬聲。秋稼緣長道,寒云約古城。家貧遇豐歲,無地可歸耕。(1)品讀詩歌,試著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頸聯所展現的畫面。(2)古代很多詩歌長于融情于景。請你結合詩歌具體內容,分析這首詩歌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感情。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送人游吳杜荀鶴君到姑蘇①見,人家盡枕河②。古宮③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選自《全唐詩》)【注釋】①姑蘇:蘇州的古名。②枕河:房屋建在河邊,部分架在河面上。③古宮:即春秋時吳國王宮。這里借指姑蘇。9.這首詩的頷聯又有版本寫作“水巷小橋多”,很多詩歌鑒賞都認為“水巷”比“水港”更妙,你認為他們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么?結合詩句簡要賞析。10.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最大相似之處是什么?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送蜀客游維揚【唐】杜荀鶴見說西川①景物繁,維揚景物勝西川。青春花柳樹臨水,白日綺羅人上船。夾岸畫樓難惜醉,數橋明月不教眠。送君懶問君回日,才子風流正少年。注:西川是現在的四川西部一帶,是唐朝繁華的大都會。揚揚讀到這首詩時產生了一些疑問,他和小周展開了交流:11.揚揚:詩人筆下的維揚有何特點?既寫維揚,為何從西川寫起呢?小周:12.揚揚:詩人為什么“懶問君回日”呢?小周: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旅舍遇雨 唐 杜荀鶴①月華星彩坐來②收,岳色江聲暗結愁。半夜燈前十年事,一時和雨到心頭。【注釋】①杜荀鶴,晚唐詩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懷才不遇,壯志難伸。②坐來:頓時,頃刻。坐,表示無緣無故。13.詩歌開頭兩句寫景,有何用意?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14.有人說本詩巧用留白來凸顯作者的情感,對此你怎么看?請作具體分析。【小貼士】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留白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結局留白,是一種加深主題的手法。另一種是情節留白,讓讀者根據上下文意自由補白隨意想象。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各題。山中寡婦杜荀鶴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15.本詩與《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等詩歌都反映了老百姓 的社會現實。16.“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主要表露了兩方面的情感,請簡要說明。答案1. 攪 折竹聲 2.對貧苦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委婉批判)【導語】杜荀鶴《雪》以獨特視角寫雪,不直言雪而處處顯雪態。前三聯繪風雪之景,氛圍肅殺。尾聯以公子與樵夫對比,卒章顯志,既展現雪天世相,又飽含對貧苦者的同情,暗含對社會不公的批判,意味深長。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第一空,結合“風攪長空寒骨生”可知,“攪”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風在長空中肆意呼嘯、猛烈吹刮的動態場景,仿佛風雪在天空中激烈地攪拌,展現出下雪天北風呼嘯,具有摧枯拉朽的氣勢。由此可知,一個“攪”字,精準地勾勒出風雪交加的雄渾畫面和磅礴氣勢。第二空,結合“巖谷時聞折竹聲”可知,因為雪下得厚重,堆積在竹子上,使得竹子不堪重負而折斷發出聲響,詩人通過描寫山谷中時常傳來的“折竹聲”,從聽覺角度巧妙暗示出雪量之大、雪質之厚重。由此可知,“折竹聲”這一細節描寫,以聲襯景,側面烘托出雪的厚重。2.本題考查情感理解。結合“擁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可知,意思是:穿著裘袍的公子不要說冷,因為其中有光著腳的樵夫還在行走。“擁袍公子”身著華貴長袍,在雪天里還抱怨寒冷;而“樵夫”卻赤腳行走在雪地之中,衣不蔽體、飽受嚴寒。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可知,詩人通過這樣的對比,生動展現出不同階層人物在雪中截然不同的境遇,從而表達出對貧苦勞動人民艱辛生活的深切同情,同時也委婉地批判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3.(1) 小松的成長過程 意指人們往往不識潛力巨大的年輕之才,只有當其顯露頭角時才會稱贊其高遠。 要有耐心和毅力,即使早期不被看好,也要堅持不懈地成長,終將得到認可和尊重。(2)“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云”的先兆。【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及啟示。第一空,前兩句句意: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內容上,寫了小松從深草中努力生長,到逐漸高出蓬蒿的成長過程。第二、三空,后兩句句意: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云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云,人們才說它高。聯系詩人杜荀鶴的生平背景可知,他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帝里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詩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諷喻,借物寫人,通過塑造小松形像,慨嘆自身命運,來寄托自己才華橫溢卻無人賞識,表現報國無門的無奈,同時也啟示我們,保持耐心和堅定的意志,哪怕起步時遭遇質疑,也要堅持自我提升,最終必將贏得他人的肯定和尊敬。(2)本題考查詩歌煉字。要先解釋該字的含義,再代入詩歌分析其表達效果和傳達的感情。“出”字很有表現力,“出”可理解為“高出”,小松剛破土時很柔弱,很瘦小,深埋在蓬草里,但是它拼命往上長,經過一段時間,它就長得高出了那些蓬草。“出”字寫出了它由小到大,由矮到高的成長過程;另外也呼應了前文“刺字,它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所以“出”也是“刺的必然結果,同時暗示它未來會繼續長高,會有凌云的一天。據此分析作答即可。4.AB 5.①綠竹搖曳影落書案,泉水潺潺聲來耳邊,“竹影”與“泉聲”表現了弟侄書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紛亂的戰爭環境下弟侄仍能靜心讀書,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靜內心的體現。③作者借此表達了對弟侄勤勉專注求學態度的贊美之情。【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賞析。A.第一個“窮”并非生活貧窮,而是境遇的困窘。“居窮道不窮”指的是處于窮困之境仍要注重修養。所以本項表述有誤;B.頷聯并不是說家建在荒僻之地,而是說故鄉處于戰亂之中,所以“頷聯寫家雖建在荒僻之地”表述有誤;故選AB。2.本題考查品析詩歌的能力。品析頸聯,從“窗竹影搖書案上”到“野泉聲入硯池中”,這是由人寫到書堂之景:窗外綠竹搖曳,影入書案,遠處泉水潺潺,流入硯池。“竹影”和“泉聲”渲染了弟侄書房環境的清幽雅致,也是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弟侄伏案苦讀、硯池墨耕的景象。再聯系頷聯“家山雖在干戈地”,可知弟侄身處戰況紛亂的環境中,并未受到外界戰事的干擾,而是摒除一切雜念,潛心向學,這種寧靜淡然的心境也是難得可貴的。所以從這一句詩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弟侄一心求學的這種專注態度是非常贊賞的。6.上聯當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使“雨”與“風”情態畢現,極富情趣; “叢叢”與“葉葉”兩詞用疊字,增強了韻律感,朗朗上口,余味無窮。 7.本詩以樂景寫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無北國秋天之蕭瑟。末一句兩個“堪”字,則構成心緒的對比。作者客居福建,他鄉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慰藉思鄉之苦,詩歌無一句明言思鄉,思鄉之情卻表現得淋漓盡致。【解析】6.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回答時,先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再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勻”“弄”二字賦予雨、風以人的情感,極富情趣;“叢叢”“葉葉”運用疊字,節奏感強,朗朗上口。7.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回答時,先分析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再指出詩歌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抒發了什么情感。前三句分別寫了紫菊、紅蕉、山、海等秋天的景物,色澤鮮明,富有生機。末句一個“堪”字,將作者的思鄉愁緒與眼前美景形成鮮明對照。全詩無一“愁”字,卻將作者的思鄉愁緒表達的淋漓盡致。8.(1)示例:秋季的莊稼沿著綿延的道路生長,清冷的云霧仿佛與古城相約,籠罩著古老的城墻,淡遠而蒼涼。(2)示例:“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詩人騎馬行走在江邊,思鄉情緒逐漸蔓延,直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秋稼”豐盈,自己卻“家貧”“無地可歸耕”,揭示了詩人生活的貧困和對豐收年景自己卻依然困窘的無奈之情。【詳解】(1)本題考查描繪詩歌畫面。頸聯“秋稼緣長道,寒云約古城”的意思是:秋天的莊稼沿著長長的道路生長,寒冷的云朵籠罩著古老的城池。這里展現了秋日淡淡的蒼涼。此處描寫秋稼和寒云,透露出詩人奔波在外的無奈和凄涼。描繪畫面如:在漫長的道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秋天的莊稼。寒冷的云低低地籠罩著古老的城池,讓人倍感蒼涼。(2)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詩歌情感。“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意為:驅趕著馬沿著江邊前行,鄉愁一步一步地滋生。詩人騎馬行走在江邊,思鄉情緒逐漸蔓延,表達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秋稼緣長道,寒云約古城。家貧遇豐歲,無地可歸耕”意為:秋天的莊稼沿著長長的道路生長,寒云仿佛與古城相約。家里貧窮遇到豐收之年,卻沒有田地可以回去耕種。這里通過“秋稼”和“寒云”的描寫,既展現了秋日的生機與成熟,又透露著淡淡的蒼涼,表現了詩人奔波在外的無奈和凄涼。就算遇到豐收之年,自己也還是生活困窘,因為“無地可歸耕”,因而這里流露出詩人對豐收年景自己卻依然困窘的無奈之情。9.較之“水港”,“水巷”一詞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蘇州城內河網交錯,水道縱橫的風貌,凸顯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 10.詩人通過想象描繪了吳地秀美的風光,熱情介紹了蘇州城的繁華富庶,鼓勵友人前去游歷,拋開傷感的愁緒,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與一掃千古愁云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異曲同工之妙。【解析】9.本題考查詞語賞析。頷聯“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意思是:吳宮遺址建滿民居,空地極缺,而此地港漢河渠密布,到處遍架木橋。“古宮閑地少”這五個字是杜荀鶴用漫筆寫出的蘇州歷史。春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首都。到了唐朝,蘇州已經由一個政治要地轉變為經濟重地了,所以才會有“古宮閑地少”的情況出現。“水港小橋多”則是詩人用寫實般的白描手法營造出來的水鄉美景:彎彎的河道,較之于整齊寬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動的靈性。遍布的小橋,連接著生活的此岸和彼岸。頷聯從局部入手,運用對比手法描繪了姑蘇城民居多,空地少,河渠密布,小橋眾多的特點。根據首聯“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可知:你到蘇州就會發現,當地人家都在河上建房。河流在兩岸鱗次櫛比的房屋中部就像街巷一般,河流上隨處可見小橋。可見“水港小橋多”不如“水巷小橋多”更真實形象,因為“小橋”不僅是連接“港口”的,更多的是連接“人家”的。因此,“水巷”一詞更生動形象地凸顯了蘇州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表現了蘇州城內河網交錯,水道縱橫的風貌。10.本題考查對比閱讀和寫作手法。根據題目“送人游吳”和首句“君到姑蘇見”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前三聯想象友人到吳地的所聞所見,描繪了吳地秀美的風光,毫無離別時的傷感情緒。尾聯“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意思是:遙想遠方的你,當月夜未眠之時,聽到江上的漁歌聲,定會觸動你的思鄉之情。友人“未眠”“鄉思”的愁怨與前三聯極盡筆墨描繪吳地人文歷史和秀美風光的輕快筆調構成反差,引人遐想,既突出了游子必然思鄉的深情,又暗含作者在家鄉的守望和祝福。因此,作者鼓勵友人不要傷感,要到繁華富庶之地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送別詩,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四海之內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此句議論說理,情調豪邁,表現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它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展現出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與友人真摯深厚的友誼。“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戀愛中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因此,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寓情于景,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精神風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11.詩人筆下的維揚風光優美,繁華熱鬧。起筆寫西川繁盛,既交代送別的地點,同時以西川襯托維揚風光更勝一籌,突出了維揚風光迷人,令人神往。 12.因為友人去的是繁華富庶的揚州,到揚州欣賞優美的風光,享受悠閑的生活,定會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所以詩人不問歸期。(意對即可)【分析】1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把握。這首詩起筆寫西川風景繁盛,結合標題“送蜀客”可知,首先交代了送客的地點;其次,聯系后兩聯可知,這兩聯為虛寫,想象友人到達維揚之后所見的風光優美,繁華熱鬧的景色。他在畫船上盡情飲酒,水邊有花有柳,兩岸有畫樓,有二十四橋的明月相伴,都不想成眠,怕錯過了這樣的美景,因此寫西川風景繁盛又襯托出友人目的地維揚的風光更勝一籌,令人神往。12.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送君懶問君回日,才子風流正少年”的意思是送你到揚州不問你的歸期,你正青春年少才子風流。為什么不問歸期?因為維揚十分繁華,而友人正青春年少、才子風流,定會沉醉其中,流連忘返。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美好祝福。13.以濃云遮月、江聲動蕩的景物描寫,渲染了沉重壓抑的氣氛,烘托了詩人身處暗世、壯志難酬的孤憤悲苦心態。 14.本詩末句運用結局留白的手法,只言“到心頭”而不說具體是什么情感涌上心頭,不說“到心頭”之后自己怎樣,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間,使作者的感情表達地更加含蓄委婉。【分析】13.考查賞析重點詩句。本詩前兩句寫景,意為:月色與星光頓時都被烏云遮擋,眼前是一片模糊的山影,耳中是動蕩的江聲,暗然愁緒。點明了雨夜的場景。先從室外大范圍布景,由天空而地面。雖為寫景,卻被詩人注入了自己的心境和感情,經過情緒的醞釀和處理,能夠渲染出一種濃重、壓抑的氣氛,對于表現詩人身處暗世、壯志難酬的孤憤悲苦心態,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特別是“暗結愁”三字,看似寫景寫江聲,實則已是在寫詩人自己,正是“托物言志”了。14.本詩前兩句寫景,為后兩句的抒情蓄勢。后兩句從前兩句寥廓的自然景象而回到了詩人自身。窗外漆如墨,室內一孤燈,這是室外與室內之對比,從而引出了詩人自身的感慨。詩人曾經的坎坷遭遇,經過雨夜這一特定的情景的觸發,已經樁樁件件“到心頭”。此處有著凄苦、孤憤情緒,詩人懷想、咀嚼、總結、反思,其中況味,詩人只能獨自品嘗。但卻沒有在詩中言明,而是以“到心頭”三字包含,并沒有交代“到心頭”之后的結局如何,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就是結局的留白,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15.百姓遭受戰亂、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意近即可) 16.一、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二、對統治者的批判。【導語】《山中寡婦》以白描手法刻畫戰亂下民生的極端困苦。“麻苧衣衫”“野菜和根”等細節直擊生存之艱,末句“無計避征徭”更是對苛政的血淚控訴。全詩語言質樸卻力透紙背,通過個體命運折射時代悲劇,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15.本題考查詩歌主題的理解和分析。《山中寡婦》描寫了一位因戰亂失去丈夫的寡婦,身著粗麻破舊衣衫,在桑樹柘樹荒廢、田園荒蕪的情況下,仍需繳納賦稅,只能靠挖野菜、砍生柴艱難度日,即便逃到深山也無法躲避賦稅徭役的悲慘處境。詩中“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運用 對比手法,“廢”“荒”寫出生產的凋敝,“猶”“尚”突出官府征稅的毫不留情,二者對照,深刻揭露了統治者的殘酷剝削;“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通過 假設與反襯,以“深山更深處”的極端場景,反襯出賦稅徭役的無孔不入,飽含對百姓苦難的深切同情。《石壕吏》描寫了安史之亂時期,差吏深夜到石壕村強行征兵,老翁翻墻逃走,老婦為保護家人,被迫跟隨差吏去服役的悲慘場景。詩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運用對比手法,將差吏的兇狠憤怒與老婦的悲苦啼哭進行對比,鮮明地烘托出氣氛的緊張與百姓的無奈。“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通過老婦的陳述,運用語言描寫,以老婦家庭的悲慘遭遇,側面反映出當時兵役制度對百姓的嚴重迫害,揭示了封建統治下百姓生活的悲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講述了詩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茅草被頑童抱走,自己在屋漏的情況下,生活困苦不堪,布衾破舊冰冷,孩子睡覺都不安穩。但詩人卻由自身的境遇聯想到天下寒士,希望有“千萬間廣廈”來庇護他們。詩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運用擬人的手法,“風怒號”將秋風擬人化,生動地寫出秋風的猛烈和無情,從而體現出詩人生活環境的惡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運用聯想的表現手法,由自身的不幸推及天下寒士的困苦,表達出詩人對廣大受壓迫百姓的深切同情,反映出當時百姓居無定所、生活艱難的社會現實。《賣炭翁》描寫了一位以賣炭為生的老翁,辛苦燒炭卻衣衫單薄,心里擔憂炭價低廉,希望天氣更寒冷,最終被宦官用半匹紅紗一丈綾強行換走一車炭的悲慘遭遇。詩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運用心理描寫與對比,將老翁衣單的寒冷與盼天寒的矛盾心理進行對比,深刻展現其悲慘處境;“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運用細節描寫,以“半匹”“一丈”的微薄價值與一車炭形成強烈反差,揭露“宮市”制度對百姓的殘酷掠奪。綜上所述,本詩與《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等詩歌都反映了老百姓遭受殘酷剝削、生活困苦不堪的社會現實。16.本題考查詩句思想感情的理解。尾聯“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意思是:任憑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處,也沒辦法逃脫官府的賦稅和兵徭;“任是深山更深處”以假設句式構建極端場景,用“更深處”在空間上層層遞進,虛構百姓逃至人跡罕至的絕境。這種夸張性描寫實則暗喻現實中百姓已無退路——連“深山最深處”這種與世隔絕之地都被苛政覆蓋,字里行間滲透著對其被逼迫至生存邊緣的悲憫;“也應無計避征徭”以“無計”的絕對否定,與前文“深山避世”的幻想形成強烈對比。通過“虛幻逃匿”與“現實壓迫”的對比,揭露封建征徭如天羅地網般無孔不入,將批判矛頭直指統治者對民生的無情壓榨,控訴苛政對百姓生存空間的徹底剝奪;綜上所述,尾聯反映了在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榨下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統治者苛政暴斂的批判和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