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孟浩然詩歌1.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各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1)“氣蒸云夢澤”這句詩中“蒸”字的賞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A.“蒸”字與上句中的“虛”字搭配,意在表現出洞庭湖的景色虛無縹緲,變幻無常。B.“蒸”字暗示了天氣炎熱,與下句的“撼”字共同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煩躁不安。C.“蒸”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洞庭湖湖水清澈透明,如同被蒸發凈化過一般美妙。D.“蒸”字描繪出水汽彌漫、蒸騰向上的動態景象,生動展現了洞庭湖廣闊無垠與蓬勃生機。(2)這首詩抒發的思想情感,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描繪湖邊垂釣的閑適場景,表達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和羨慕的思想情感。B.含蓄委婉地向張丞相表達自己希望得到引薦、渴望出仕為官的思想情感。C.抒發自己空有才華卻無法像漁夫一樣自由施展的失落與苦悶的思想情感。D.感嘆自己仕途無望,只能旁觀他人有所作為,流露消極避世的思想情感。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①唐 孟浩然水亭涼氣多,閑棹晚來過。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野童扶醉舞,山鳥助酣歌。幽賞未云遍,煙光奈夕何。【注釋】①《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本詩的創作時間約為公元724年前后,正值唐代開元盛世。當時,孟浩然在家鄉襄陽鹿門山過著恬靜隱逸的生活,以農耕、讀書和創作自娛,與當地文人墨客交往密切,熱愛自然生活,常常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描寫了美麗的田園山水風光,流露出詩人熱愛自然、眷念田園山水的恬淡閑適之情。B.頷聯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這是詩人乘船所見美景。C.頸聯對仗工整,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山野之人恬淡愜意的生活。D.尾聯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的傷感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3.這首詩的頷聯“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描寫精妙,請從感官描寫方式或表現手法的角度做簡要賞析。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歲暮歸南山①[唐]孟浩然北闕②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③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④。【注釋】①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為年已40歲的孟浩然在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后在好友王維的住處所作。②北闕:皇宮北面的門樓,漢代尚書奏事和群臣謁見都在北闕,后因用作朝廷的別稱。③青陽:指青天。④虛:空寂。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直抒胸臆,表達作者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的愿望。B.頷聯具體回述失意的緣由,含有才不被人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C.頸聯“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一句運用擬人的手法,“白發”“青陽”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一字,則恰切地表現出詩人的感情。D.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復,風格悠遠深厚,讀來韻味無窮。5.高步瀛在《唐宋詩舉要》中評價《歲暮歸南山》一詩時說:“結句意境深妙。”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對尾聯進行賞析。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各題。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①[唐]孟浩然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注釋】①本詩是作者求仕不第后,漫游吳越時懷念揚州舊友所作。廣陵,即揚州,詩中的維揚、海西頭均指揚州。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前四句側重描寫桐廬江的景色,從視聽角度描寫景物,構造了深遠清峭的意境。B.首聯中的一個“急”字,不僅描繪出江流之急,還體現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C.全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景與情完美融合,顯得渾成自然,韻味悠長。D.尾聯是實寫,以淚寄友人的方式,表明詩人心情極其低落,照應首聯“愁”字。7.小明同學想將這首詩的意境,用微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請幫他完成下面的腳本。詩句 畫面內容 畫面聲音 結合全詩,想要表達的情感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山、滄江 ① ②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葉、月、孤舟 風吹樹葉的聲音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夜歸鹿門①山歌孟浩然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②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注釋]①龐門:山名,在襄陽。②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做官,拒絕后,攜妻登鹿門山采藥,一去不回。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山寺鐘聲在黃昏時分的悠揚,與塵世的喧囂形成對比。B.頷聯前句承“漁梁”,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后句承“山寺”,寫自己回到鹿門。C.尾聯渲染了山林夜晚的恐怖與寂靜,以及幽人因孤獨而感到的恐懼與不安。D.整首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寫出鹿門清幽的景色。9.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各題。秋宵月下有懷【唐】孟浩然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庭槐寒影疏,鄰杵①夜聲急。佳期②曠何許,望望空佇立。【注釋】①杵(chǔ):舂米、搗衣用的棒槌。②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后泛指歡聚之日。10.下列選項與詩中所描繪的場景不相符的一項是( )A.明月高懸夜空 B.寒鵲棲息在樹 C.庭中槐影稀疏 D.秋夜鄰家搗衣11.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寓情于景,色彩絢麗,用語奇特,字里行間流淌著一抹淡淡的思鄉哀愁。B.首聯直寫月光,營造了清冷的氛圍,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C.詩歌中間兩聯寫出了秋夜月下詩人在庭院中的所見、所聞。D.尾聯中“空佇立”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12.詩歌頸聯視聽結合,動靜相襯,請結合詩句進行賞析。13.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問題。萬山潭作[唐]孟浩然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游女昔解佩①,傳聞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還。【注釋】①解佩:神話故事。鄭交甫游萬山,巧遇神女,心生仰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飾物,神女解佩贈之,一霎時,神女和佩物均不見,交甫悵然久之。②棹:船槳。(1)下列對這首詞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垂釣坐磐石”一個“坐”字顯安閑。潭水清澈又與閑適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聯寫出了詩人閑淡的心情和垂釣之樂。B.“魚行潭樹下”看似不可解,實則妙趣橫生。細細玩味,就會發現此句直接描寫出了樹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蕩漾美。C.第三聯化用典故,運用美麗的神話為萬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風采,也撥動了詩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詩來。D.全詩未提一個“樂”字,但“樂”字已化入悠閑之中,有垂釣之樂、賞景之樂、悠然神往之樂,還有月下放歌之樂。(2)詩歌頷聯運用了 、 等寫景手法,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田園圖景,請就其中一種手法,結合詩歌內容,分析詩人是如何描繪的。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晚泊潯陽望廬山孟浩然掛席①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②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③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④近,日暮但聞鐘。【注】①掛席:與“揚帆”同義。②潯陽:今江西九江。③遠公:東晉高僧慧遠,曾在廬山隱居修行。④東林精舍:慧遠隱居時居住的寺廟。14.下列對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的意思是詩人乘船千里,竟然都沒有遇到一座名山。B.頸聯寫作者曾經讀過慧遠禪師的傳記,表達了對他的懷念之情。C.全詩按照乘船遠航—泊舟潯陽—探訪廬山的順序敘事描寫。D.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山水的喜愛之情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15.簡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各題。夏日南亭懷辛大①(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注釋】①南亭,似應在澗南園,位于孟浩然家鄉襄陽郊外的峴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諤,為作者同鄉友人,常于夏日來南亭納涼,與孟浩然約為琴酒之會。16.“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為后世所傳誦的佳句,“送”與“滴”字用得尤妙,請簡要賞析。17.詩中詩人經歷了怎樣的情感變化?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送杜十四①之②江南孟浩然荊吳③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森茫。日暮征帆④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注】①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故稱“杜十四”。②之:去。③荊吳:詩中泛指江南。④征帆:指遠行的船。1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不言別情,而是介紹杜十四所去之地的情況,是詩人對他的開解安慰。B.次句寫眼前事、眼前景:你現在離去,江水滔滔,正好行船,一帆風順。C.第三句中,杜十四剛出發便問“何處泊”,表現了他對未來處境的驚惶不安。D.全詩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寫得頗有神韻,同時在謀篇造句上也極具特色。19.古人作詩,常常講究“煉字”,請賞析“天涯一望斷人腸”中“斷”的妙處?答案1.(1)D(2)B【導語】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以雄渾筆觸繪洞庭壯景,“氣蒸”“波撼”盡顯湖澤磅礴氣勢。后四句轉寫仕途之志,“無舟楫”“羨魚情”暗喻求薦之心,含蓄不失風骨。全詩景情交融,既展盛唐氣象,又露士人積極用世之志。【詳解】(1)本題考查煉字。“氣蒸云夢澤”描繪的是洞庭湖的水汽在云夢澤上彌漫的景象。“蒸”字本身有“蒸騰、彌漫”之意,側重表現水汽向上擴散、充滿空間的動態感。 A.“景色虛無縹緲,變幻無常”與“蒸”字的核心意境不符,“蒸”體現的是水汽的充盈與動態,而非虛無;B.“暗示了天氣炎熱”“內心煩躁不安”屬于過度解讀,詩句僅描寫洞庭湖的壯闊,未涉及天氣感受或詩人煩躁情緒;C.“洞庭湖湖水清澈透明,如同被蒸發凈化過一般美妙”偏離詩意,“蒸”的對象是“氣”(水汽),而非湖水本身;D.“描繪出水汽彌漫、蒸騰向上的動態景象”準確捕捉了“蒸”字的動作感,“廣闊無垠與蓬勃生機”則貼合洞庭湖覆蓋云夢澤的浩渺氣勢——水汽因湖面廣闊而能“蒸”滿云夢澤,蒸騰的動態又暗含自然的蓬勃力量,與詩句意境完全契合;故選D。(2)本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詩的前半句寫洞庭湖,既是為了扣題,寫洞庭湖的壯麗,也是為了起興,為表現出求薦出仕的主題做鋪墊。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比喻引薦,出仕的途徑;以“垂釣者”隱指官吏;以“羨魚”喻對仕途的向往,又以“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弦外之音,隱含求仕之意。故選B。2.D 3.①充分調動視覺、嗅覺感官,水中倒映著松枝竹影,潭間散發著芰荷芳香,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勾畫出一幅清爽幽靜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情。②流動的澗水、荷花的清香,動靜結合,勾畫出一幅清爽幽靜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情。【導語】孟浩然此詩以夏日浮舟為線,勾勒出水亭納涼的閑適畫卷。詩中“澗影”“潭香”二聯動靜相宜,視覺與嗅覺通感交織;“野童”“山鳥”聯更添野趣生機。尾聯“煙光奈夕”的輕嘆,將隱逸之樂與時光流逝的惆悵自然糅合,展現了盛唐隱逸詩清幽淡遠、物我交融的典型意境。2.本題考查詞句的理解。D.尾聯意為:優美的景色還沒有賞遍,只是天色已晚,無法欣賞美麗的風光了。結合注解①“《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本詩的創作時間約為公元724年前后,正值唐代開元盛世。當時,孟浩然在家鄉襄陽鹿門山過著恬靜隱逸的生活,以農耕、讀書和創作自娛,與當地文人墨客交往密切,熱愛自然生活,常常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可知,尾聯表現了詩人對周圍美景的留戀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沒有壯志難酬的傷感;故選D。3.本題考查詞句的賞析。“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意為:水中倒映著藤蘿青竹,潭間散發出芰荷的芳香。從感官角度:“澗影見松竹”中的“澗影”指的是山澗中流水的倒影,而“見松竹”則清晰地描繪了松竹的倒影在澗水中若隱若現的景象。這一視覺元素不僅展現了畫面的靜謐與清澈,還通過松竹的挺拔姿態,賦予了畫面一種堅韌與高遠之感。“潭香聞芰荷”中的“潭香”指的是潭水邊彌漫的香氣,而“聞芰荷”則點明了香氣的來源——芰荷(即荷花)。荷花的清香隨風飄散,使得整個場景不僅視覺上令人心曠神怡,嗅覺上也充滿了清新與雅致。此句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勾勒出水亭納涼的閑適畫卷畫面,表現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情。從表現手法角度:“澗影見松竹”一句,描繪的是山澗中松竹的倒影映在水中的景象。這里的“見”字,既表現了松竹身影的清晰可見,又隱含了觀察者靜觀自然、心境平和的狀態,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氛圍。“潭香聞芰荷”一句,則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水面上的荷香。這里的“聞”字,打破了前一句的靜態畫面,引入了嗅覺的感官體驗。芰荷,即荷花,其香氣隨風飄散,不僅讓人仿佛能聞到那清新淡雅的荷香,還暗示了微風拂過水面,帶動了荷花的搖曳,以及香氣的流動,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抹生動與活力。此句描繪了一幅靜謐而生動的自然景致,巧妙地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展現了自然之美的和諧與靈動,表現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情。4.A 5.心懷愁緒萬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戶,一片空寂。此句融情于景,展現了清冷空寂的月夜景色,暗含了詩人求仕不得后內心愁苦無奈、落寞惆悵。【導語】《歲暮歸南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作。此詩系詩人歸隱之作,詩中發泄了一種怨悱之情。首聯兩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頷聯兩句說理,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頸聯兩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尾聯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復,風格悠遠深厚,富有韻味。4.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A.有誤,首聯“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意為:不再在朝廷宮門前陳述已見,返歸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此句抒發了詩人仕途失意的幽思,“南山歸敝廬”并非詩人自愿,而是不得已,種種復雜矛盾的心緒,一語道出。該句雖直接流露內心的不滿,但實際上是通過“歸隱山林”這一無奈的做法間接表達內心的不滿情緒。選項理解有誤;故選A。5.本題考查句子賞析。結合尾聯“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可知,“永懷愁不寐”直接表明詩人心中滿懷憂愁,以至于難以入眠,體現出詩人內心的愁苦情緒。“松月夜窗虛”描繪了一幅畫面,月光灑在松樹之上,又透過窗戶,使得屋內呈現出一種空寂的氛圍。由此可知,詩人將自己求仕不得后的愁苦無奈、落寞惆悵之情融入到這清冷空寂的月夜景色之中,通過景語含蓄地傳達出情語,運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生動地展現出詩人此時內心的復雜情感,正如高步瀛所評價的“結句意境深妙”。6.D 7. 猿啼、江流聲 對舊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憤激孤苦。(獨客異鄉的惆悵和孤獨之感,以及懷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導語】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通過描繪夜晚江景,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愁緒。詩中“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以動襯靜,借猿啼與江流表達漂泊無依之感。后聯“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直抒胸臆,流露對故鄉舊友的深切懷念。全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語言凝練,情感真摯,體現了孟浩然詩作中一貫的清新自然與含蓄深沉。6.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詩歌的內容。D.“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的意思是,只能將兩行熱淚,遙寄到大海西頭。這是虛寫,并非是實寫;故選D。7.本題考查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情感。“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的意思是,深山中夜幕降臨,聽猿聲悲鳴,引起我無限憂愁,江色蒼茫,江流在深夜中急速向東奔流。首句寫日暮、山深、猿啼。詩人佇立而聽,感覺猿啼似乎聲聲都帶著愁情。次句寫滄江夜流,構成了一個深遠清峭的意境,而一種孤獨感和情緒的動蕩不寧,表達詩人對舊友的思念和流落他鄉的孤獨惆悵之情。故第一空填:猿啼、江流聲;第二空填:詩人對舊友的思念和流落他鄉的孤獨惆悵之情。8.C 9.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陶醉于自然,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導語】這首詩展現了孟浩然夜歸鹿門的情景,蘊含著對世外桃源般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隱士精神的贊美。首聯以悠揚的山鐘和渡口的喧鬧作對比,烘托出獨特的入夜氛圍。頸聯描繪月下鹿門的寧靜及返回途中偶然造訪龐公隱居地的情景,表達對隱士超然灑脫生活的向往。尾聯在寂寥中顯現出一種孤獨的清新,反映了詩人的淡泊與寧靜的追求。整首詩通過兩幅畫面,表達了對清幽山水及隱居生活的神往。8.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分析。C.尾聯“寂寥”是寂靜、空曠之意,這里是說石門、松徑長久地寂靜空曠,只有幽人(詩人自己)獨自往來。并沒有渲染恐怖的氛圍,也沒有體現出幽人(詩人)的恐懼與不安,而是表達了詩人在這清幽之地的超脫、閑適之情。故選C。9.本題考查詩歌情感賞析。首聯、頷聯意思是:天色已近黃昏,山寺里的鐘聲響起,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著小舟返回鹿門山。詩人在黃昏時分,看著世俗之人紛紛歸向江村,而自己選擇乘舟歸往鹿門山,體現出他與世俗生活的一種疏離,流露出對別樣生活的向往。頸聯意思是:皎潔的月光照映著鹿門山,山樹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覺就到了龐公曾隱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現在的棲身之地。在月光映照下,鹿門山的煙樹漸漸清晰,詩人來到龐德公曾經的棲隱之處,可見其對龐德公隱居生活是有所追慕的,側面反映出對隱居生活的喜愛。尾聯意思是:如門的山巖、松間的小路幽幽靜靜,只有隱者獨自來去,與這美妙的大自然融為一體。面對鹿門山那寂寥的石門、松徑,詩人以“幽人”自居,獨自往來其間,展現出他沉醉于這清幽自然環境,享受隱居生活的自在狀態,抒發了陶醉于自然,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10.B 11.A 12.“庭槐寒影疏”從視覺角度寫庭院里槐樹的影子疏疏落落,是寫靜景;“鄰杵夜聲急”從聽覺的角度寫急促的杵聲,以動襯靜。加深了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詩人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導語】《秋宵月下有懷》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觸景生情,流露出詩人心中的閑愁。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10.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A.“明月高懸夜空”的場景對應詩句“秋空明月懸”;B.“寒鵲棲息在樹”的場景無對應詩句,結合“驚鵲棲未定”可知,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C.“庭中槐影稀疏”的場景對應詩句“庭槐寒影疏”;D.“秋夜鄰家搗衣”的場景對應詩句“鄰杵夜聲急”。故選B。11.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詩歌內容。A.“色彩絢麗,用語奇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詩歌可知,色彩特點上,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清冷而靜謐的秋夜,通過明月高懸、露水沾濕、飛螢入簾等意象,渲染出一派幽冷寧靜的氛圍,使人感受到秋夜的清寒與孤寂。用語特點上,詩人運用了簡潔的白描手法,無一字雕飾,卻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精巧的意象組合,把月夜的清冷、庭院的靜謐以及詩人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的“驚鵲”、“飛螢”等意象,增強了畫面的動態感與生動性,令人如臨其境。故這首詩色彩清冷淡雅,用語清新自然。故選A。12.本題考查賞析語句。結合“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可知,詩句的意思是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這聯詩句通過“庭槐寒影疏”暗示秋夜的冷寂與凄清,視覺上給人一種蕭條的感受;而“鄰杵夜聲急”則通過急促的敲打聲,展現出一種緊張感,將聽覺上的急促與視覺上的疏冷形成對比,突出了深秋夜晚的靜謐與孤獨,表現出詩人對美好相聚時光的懷念與期盼未果的悵惘之情。動靜結合的描寫,不但使畫面感更加生動,也巧妙地烘托了詩人內心的思緒。13.(1)B(2) 動靜結合 側面描寫示例:“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的意思是魚兒在樹陰下游來游去,猿猴掛在枝上嬉戲打鬧 。頷聯以“魚”和“猿”作為動景,與“潭樹”“島藤”作為靜景,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生動的自然景象,展現了潭水清澈、魚兒在樹蔭下游動、猿猴在樹枝上嬉戲的場景,襯托作者的閑適之情。【導語】孟浩然的《萬山潭作》以垂釣為切入點,描繪了萬山潭的寧靜與幽美。詩中運用倒影和神話典故,賦予景物以生動的活力與神秘。在靜謐的自然中,蘊含了詩人對悠閑生活的向往與內心的寧靜。【詳解】(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B.有誤,“魚行潭樹下”并不是直接描寫樹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蕩漾美。這句詩是說魚在潭邊樹下游動,通過魚的游動來襯托出潭水的清澈和環境的清幽,是一種間接描寫;故選B。(2)本題考查表現手法。第一空,根據頷聯中“魚行”“猿掛”可知是動態的描繪,而“潭樹”“島藤”是靜態的描繪,可知頷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第二空,根據“魚行潭樹下”的意思,魚兒在樹蔭下游來游去。可知頷聯描繪魚兒在輸贏下游動的情景,卻能讓讀者感受到潭水的清澈和小潭周圍環境的清幽,屬于側面描寫。第三問:“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句意:魚兒在樹蔭下游來游去,猿猴掛在枝上嬉戲打鬧。靜靜的樹陰,游動的魚兒,嬉戲的猿猴構成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圖畫。詩人眼中的這些自然景物充滿生機與活力,表現出詩人內心的悠然閑適之情。他將自己對這種寧靜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寄托于眼前的景色之中,魚和猿的自由活動仿佛是詩人所向往的自由心境的映射,而這些美好的自然之景襯托出作者的恬淡愉悅之情。此聯從側面描繪了萬山潭環境的清幽。魚在潭樹下自在游動,猿在島藤間隨意懸掛,這些動態的畫面從側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也體現出周圍環境的寧靜,讓讀者感受到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氛圍,無需直接描述潭水和周邊環境的清幽寧靜,通過魚和猿的活動便展現得淋漓盡致。14.C 15.“始”字寫出了詩人的欣然怡悅之情。在千里江面上揚帆而下,一路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那秀拔的廬山突然出現在眼前,詩人有相見恨晚之感。【導語】這是一首充滿詩意與哲思的佳作。詩人以行舟為線索,描繪了泊舟潯陽、遠望香爐峰的壯麗景象,同時融入了對東晉高僧慧遠的追思,展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全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14.本題考查對詩的內容理解。C.“全詩按照乘船遠航—泊舟潯陽—探訪廬山的順序敘事描寫”表述錯誤,因為詩人并未真正探訪廬山,只是在潯陽城外遠望香爐峰,并懷念東晉高僧慧遠。故選C。15.本題考查詞句表達效果的賞析。“始”字強調了詩人經過長途跋涉,直到泊舟潯陽城外,才終于看到了香爐峰這一名山,表現出詩人的驚喜和激動之情。同時,“始”字也起到了轉折的作用,表現了詩人的相見恨晚之感。“始”字將前三句詩人未逢名山的遺憾和后兩句詩人遠望香爐峰、懷念高僧慧遠的情感連接起來,使全詩的情感更加連貫和豐富。16.“送”字化無情為有情,生動地寫出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滴”字準確寫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聲響,從嗅覺、聽覺兩方面寫出了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17.詩人先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舒適,想到彈琴助興,只是沒有知音,頓生孤寂之感,產生對故人的思念。【解析】16.本題考查欣賞詩歌煉字。“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意思是:微風掠過荷花送來清香,露珠暗滴竹葉發出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一個“送”字不僅寫出了風吹香來的情景,而且賦予了風以人的情感,似乎這香氣是風兒特意送來,飽含情意和美感。“滴”字富有動感,再現了露珠從竹葉滑落到地面上的情景,有一種珠玉之感。“送”與“滴”這兩個字從嗅覺、聽覺上寫出了風吹荷塘、竹林給人帶來的美感和情韻,同時又暗示出周圍環境的清幽,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安閑與隱隱的寂寞之情。17.本題考查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意思是:山上夕陽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漸漸東升。我披散著頭發盡享清涼,推開窗戶我悠閑地躺著。微風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葉滴落露水聲音清脆。前六句描繪了夏夜乘涼的悠閑自得。“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意思是:想要取出鳴琴彈奏一曲,可惜沒有知音前來欣賞。如此美景更加思念老友,日夜都在夢中想念著他。作者由周圍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因此本詩表達了詩人情感變化:由夏夜納涼的悠閑,想到彈琴助興,結果身邊沒有知音,深感孤獨和寂寞,頓生對友人的懷念之情。18.C 19.“斷”是截斷、截開的意思,運用夸張,寫出詩人遙望漸行漸遠的小舟,感到肝腸寸斷,憂傷至極。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掛和依依不舍之情。【分析】18.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C.“日暮征帆何處泊”意思是“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何處”這時坐船的是杜十四,所以,這里是孟浩然問“何處泊”,表現出他對杜十四的一片殷切的關心。本項中的“杜十四剛出發便問‘何處泊’,表現了他對未來處境的驚惶不安”表述錯誤。故選C。19.本題考查詩句的關鍵字賞析。“天涯一望斷人腸”的意思是,抬眼向天的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至極。“斷”指的斷開,指的是“與杜十四這一別真讓人肝腸寸斷”,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斷人腸”點明別情很濃郁,對友人無限牽掛。聯系“君去春江正森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可知:“春江的森茫”“日暮歸泊”把送別友人時愁悶、無奈的心情盡在其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