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 追求自由平等第 2 框 踐行平等知道平等在法治意義上的內涵,正確認識自由和平等,增強平等意識,努力踐行平等,共同構建平等有序的社會制度。(政治認同)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基本原則,領會平等的真諦所在,樹立平等的意識。(道德修養)崇尚法治精神,增強平等觀念,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人和自由,學會正確行使自由和權利,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法治觀念)教學重點:如何踐行平等。教學難點:平等的重要性及表現。一、導入新課故事分享:有一天,著名作家蕭伯納在街頭遇到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女孩,就和她交談了很長時間。離開時,蕭伯納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小女孩看了蕭伯納一眼,學著大人的口氣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是小女孩安妮娜。”蕭伯納一時語塞。提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哪些道理?學生回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格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哪怕是面對像蕭伯納這樣的大作家,小女孩也有著自己平等的尊嚴和地位。教師講授:在我們的生活中,平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無論是在學校、家庭還是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平等對待。那我們應該怎樣去踐行平等,讓平等真正地在我們生活中落地生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踐行平等》,共同探尋答案。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平等的意義和內涵活動一:介紹人類追求平等的足跡出示討論話題:臨時工與正式工同工同酬公務員加分政策重殘疾人就業優惠政策重設軍人就業扶持提問:根據以上話題,你認為平等在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具有怎樣的價值。討論規則:1.組長組織、人人參加,3分鐘內完成討論。2.討論時1人書面記錄結論要點,1人準備代表發言。3.小組代表發言完畢后,其他組員或其他小組可以補充。教師歸納:平等是人類的崇高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平等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它有助于人們政治上平等參與、經濟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做一做:教師講述:平等意味著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但在不違反平等原則和精神的情況下也會存在差別對待,這是為了讓他們獲得實實在在的平等。目標導學二:平等的表現活動二:以法悟平等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議一議:從中你讀到了什么信息?教師歸納:平等表現為人格平等,所有人的人格尊嚴都受到法律平等保護。材料二:我國憲法和多部重要法律有關于平等的規定。☆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教育法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1.從上述憲法和法律規定中,你對“平等”一詞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2.請從材料二中,任選一條法律條例,探討其是否體現平等并說明理由。教師歸納:平等意味著權利義務平等。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目標導學三:如何踐行平等活動三:播放視頻——抵制校園欺凌微電影《不該出現的朋友圈》1.視頻中校園欺凌涉嫌侵害了被欺凌者的哪些合法權利?2.如果你是被欺凌者,你可以如何反擊校園欺凌這一“不平等”行為?3.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如何踐行平等?教師歸納:校園欺凌者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人格尊嚴權以及未成年人享有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多項權利。面對校園欺凌,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應據理力爭,必要時依法維權,向老師、學校、家長或公安機關尋求幫助。教師講述:踐行平等,首先要增強平等意識,平等對待他人,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為,把平等原則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面對不平等現象,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應據理力爭,必要時依法維權,用合法的方式捍衛平等。三、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等,知道了平等是人類的崇高理想,平等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它有助于人們政治上平等參與、經濟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本框題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平等,平等待人,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為,努力踐行平等;增強平等意識,把平等原則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共同建設平等有序的社會。本節課通過學生討論、案例展示等教學方法,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平等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應努力踐行平等。在后續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師生互動要頻繁,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反饋要及時,對學生的回答和表現要及時給予反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