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社會生活講道德第 3 框 友善待人了解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理解友善在社會和諧發展中的價值,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和踐行意識。(政治認同)培養友善待人、寬容他人、換位思考、助人為樂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將友善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和人際交往能力。(道德修養)明確寬容是有原則的,在涉及道德底線與法律等原則問題上要堅守立場,強化法治觀念,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法治觀念)教學重點:理解友善待人的內涵、意義,掌握友善待人的具體做法;明確友善待人是有原則的。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困難,做到言行一致,持續踐行友善行為;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寬容的“度”,恰當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差異。一、導入新課觀看公益廣告《友善是最溫暖的語言》,談談你的感想。教師歸納:友善待人,就像是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梁,它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社會這個大家庭變得更加和諧美好。那究竟什么是友善待人?我們又該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友善待人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友善待人》,探尋其中的奧秘。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理解友善待人活動一:閱讀教材 P42“生活觀察”情境一:小薇參加求職面試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排在她后面的求職者家在外地,來時已買好回程的火車票,可面試排序靠后。回程時間將近,這位求職者非常著急。見此情形,小薇主動提出互換位置。情境二:小宇步行經過停車場出口時,一輛小汽車正要駛出停車場,他下意識地停住腳步。小汽車駕駛員見狀連忙減速,并隔著車窗揮手示意,讓小宇先行。思考: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因為友善溫暖了彼此。結合情境,談談你對友善的理解。教師歸納:友善,就是待人熱情友好,與人為善。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社會生活中,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樣,能夠傳遞溫情與愛心,加深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營造互信互助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目標導學二:學會友善待人活動二:閱讀教材 P43“探究與分享”同學們對如何友善待人有著不同的觀點。同學一:友善與講原則容易沖突,講原則就難以做到友善。同學二:做到友善待人,就要心懷善意,學會包容。同學三:友善意味事事都要忍讓。讀一讀:1.你如何看待這些觀點?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友善。教師歸納:友善待人要做到寬容他人。我們要學會體諒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異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絕合作。當然,寬容是有原則的,在涉及道德底線與法律等原則問題上,我們應不讓步、不遷就。活動三:情境演繹(找幾位同學上臺演繹)情境一:小明看到同學小紅因沒有帶雨傘在教室門口發愁,主動邀請小紅和自己共用一把傘。情境二:小強不喜歡吃胡蘿卜,吃飯時把胡蘿卜偷偷扔到同桌小美的碗里。問題:請你評價以上情境中兩位同學的做法。教師歸納:友善待人要做到換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善解人意,體會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難處。活動四:閱讀教材 P44 的“閱讀感悟”說一說:閱讀完材料你有什么感悟?教師歸納:友善待人要助人為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們要用愛心溫暖需要幫助的人,盡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當他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在道義上予以支持,在物質上予以幫助,在精神上予以關懷,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活動四:開展“友善行動我承諾”活動給每位學生發放一張彩色卡片,讓學生寫下自己未來一周內計劃實施的友善行為,如幫助同學解答難題、向家人表達感謝等。寫完后,邀請部分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承諾,然后將卡片張貼在教室的“友善角”,互相監督踐行。三、課堂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了友善待人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踐行友善待人,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做一個友善的人。本次教學圍繞“友善待人”展開,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達成了大部分教學目標。在案例分析與小組討論環節,學生參與度高,能積極思考并分享觀點。在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寬容原則性問題時,部分學生理解不夠透徹,“友善行動我承諾”活動雖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但時間把控不夠精準,導致部分學生分享較倉促。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更注重對難點內容的分層引導,優化課堂時間安排,增加針對性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友善理念落實到行動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