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王建詩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維揚冬末寄幕中二從事王建江上數株桑棗樹,自從離亂①更荒涼。那堪旅館經殘臘,只把空書寄故鄉。典盡客衣三尺雪,煉精詩句一頭霜。故人多在芙蓉幕②,應笑孜孜道未光。【注】①離亂:戰亂。②芙蓉幕:大吏之幕府。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戰亂后的江邊之景,以桑樹和棗樹來表現社會的荒涼,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B.第三句“旅館”“殘臘”點明地點和時間,“那堪”直接表達無法忍受的孤獨、思念之情。C.詩人寄“空書”這一行為,既表現出對故鄉的牽掛,又將身在異鄉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D.尾聯寫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卻仍事業未成,因而遭到了友人們的嘲笑,充滿了苦悶與無奈。2.頸聯塑造了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1)本詩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我們卻可以從 一詞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潔。(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的開篇描繪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潔的景象,為下文寫秋思作鋪墊。B.“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寫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聯想到神話故事里的月中桂樹、吳剛、嫦娥等,詩的意境十分悠遠。C.“人盡望”三個字,寫詩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懷人之情而想到天下人的懷人之情。D.詩的最后一句用一種直接的語氣發出疑問,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將全詩感情推向高潮。古人讀詩時喜作批注。請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兩條批注。雨過山村唐·王建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注】①浴蠶:古代用鹽水選育優良蠶種的方法。4.這是一幅生動的山村民俗畫卷,首句遠遠聽到的雞鳴聲不顯喧闊,反而突出了山村 的特點,“ ”(摘錄原句)則又表現了山村農事的繁忙。5.末句中庭梔子花的“閑”寫得妙趣橫生,很有韻味,讓我們不由想起陸游在《游山西村》中的詩句“ , ”,同樣在“閑”中表達了對農家生活的喜愛。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小題。野 池王建野池水滿連秋堤,菱花結實蒲葉齊。川口雨晴風復止,蜻蜓上下魚東西。6.詩歌以“野池”為描寫對象,第一、二句分別描繪了池水和植物的什么特點。7.詩句“蜻蜓上下魚東西”表現詩人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江館①王建水面細風生,菱歌②慢慢聲。客亭臨小市,燈火夜妝明。注釋:①江館:江邊客舍。②菱歌;采菱之歌。8.下列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夜宿江館所見江邊夜市的景色,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B.首句中的“生”字樸素而真切地寫出微風新起的動態,奠定了輕柔的基調。C.旅店夜宿題材的詩大多抒發羈旅鄉愁,這首詩卻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欣喜之情。D.末句寫透過朦朧的夜色,自己走進夜市,身上的服裝在燈光下格外明亮。9.賞析“菱歌慢慢聲”的妙處。10.閱讀下面的詩,完成小題。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唐)王建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1)對這首詩的理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題中“過”字的意思和詩句“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過”都是“拜訪、造訪”的意思。B.首聯“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中“朱門”一詞點出了李將軍的地位。C.首聯通過“高樹蟬聲”突出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D.頷聯則通過“重裝墨畫”和“香薰一架書”展現了書齋的素凈雅致。(2)這首詩的頸聯和尾聯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 11.閱讀下列兩首古詩,完成小題。【甲】秋夜對雨寄石甕寺二秀才[唐〕王建夜山秋雨滴空廊,燈照堂前樹葉光。對坐讀書終卷后,自披衣被掃僧房。【乙】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小文整理王建組詩時,發現這兩首同為秋夜寄友的詩,抒發的情感卻不同,請結合詩歌三、四兩句解析。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小題。【甲】望夫石王建望夫處,江悠悠?;癁槭换仡^。山頭日月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乙】望夫石①劉禹錫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注釋】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12.下列對兩首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望夫處,江悠悠”,采用了以動景襯靜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綿綿不絕。B.甲詩“行人歸來石應語”中的“行人”,是指經過望夫石的過路人。C.乙詩“化為孤石苦相思”重在“苦相思”三字,表現女子對愛情的堅貞。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變的忠貞之情,兩首詩都是沿著這一傳統指向進行立意的。13.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建詩中“化為石,不回頭”與劉禹錫詩中“化為孤石苦相思”一句意思相近。B.劉詩緊扣題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見,詩意也推進了三層。C.王建在游覽景觀時,能寫出如此美妙的詩篇,說明他在欣賞旅游景觀時達到了以情觀景的境界。D.“做日望大天不歸”中“夫”字疊用形成句中頂針格,意轉聲轉,便覺節奏明快,音韻激揚。答案1.D 2.頸聯塑造了一個生活困窘但仍堅持創作的詩人形象?!暗浔M客衣三尺雪”,詩人在大雪天把客衣都典當出去,體現出他生活的貧困;“煉精詩句一頭霜”,詩人為了錘煉詩句,頭發都白了,表現出他對詩歌創作的執著和專注。【導語】這首七律以冬末維揚戰亂后的荒涼景象為背景,通過“桑棗荒涼”“旅館殘臘”“典衣煉句”等意象,塑造了一個羈旅漂泊、貧寒困頓卻執著于詩歌創作的文人形象。詩中既有對離亂現實的悲嘆,又有“煉精詩句”的文人堅守,尾聯更以自嘲口吻道出功名未就的苦悶,展現了中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1.本題考查詩句賞析。D.尾聯“故人多在芙蓉幕,應笑孜孜道未光”,這里的“應笑”是詩人的一種想象,并非友人真的嘲笑他。詩人是說自己在追求“道”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卻尚未取得顯著成就,想象友人在幕府中可能會笑話自己,更多的是一種自我調侃,表現出詩人對自己事業未竟的苦悶與無奈,而不是真的遭到了友人們的嘲笑,該項理解錯誤;故選D。2.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典盡客衣三尺雪”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極為寒酸的畫面。在寒冬臘月,外面下著三尺厚的大雪,天氣極為寒冷,而詩人卻因為生活拮據,沒有足夠的錢財來維持生計,以至于不得不把自己的客衣都拿去典當?!暗浔M”二字,強調了詩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連身上的衣服都無法保留,可見其生活的貧困程度之深。在這樣惡劣的生活條件下,詩人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而是努力在困境中堅守。“煉精詩句一頭霜”則刻畫了詩人專注于詩歌創作的形象。詩人為了寫出精妙的詩句,不斷地琢磨、錘煉,以至于頭發都變得像霜一樣白了?!盁捑斌w現了詩人對詩歌藝術的執著追求,他不滿足于平庸的作品,而是力求每一句詩都能達到完美的境界?!耙活^霜”不僅是對詩人外貌的描寫,更暗示了詩人為創作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歲月在他的頭上留下了痕跡,但他對詩歌的熱愛和堅持卻從未改變。這兩句詩通過鮮明的對比,將詩人生活的困苦與對詩歌創作的執著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個在寒夜中不顧生活的艱辛,依然苦思冥想、雕琢詩句的詩人形象,使讀者對詩人的處境和精神品質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3.(1)地白(2)D【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賞析。“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詩人寫中庭月色,不帶一個“月”字,只用“地白”二字,簡潔寫出月色的空明皎潔、澄靜素潔。(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賞析。D.“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意思是: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詩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選項中“用一種直接的語氣發出疑問,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錯誤;故選D。4. 寧靜幽美 婦姑相喚浴蠶去 5.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解析】4.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第①空:“雨里雞鳴一兩家”意為:雨中傳來雞鳴,山村里依稀一兩戶人家。詩人通過對山村雨后的景象的描繪:遠處傳來的雞鳴聲不僅不顯喧闊,反而襯托出山村的寧靜,展現了山村的清幽靜謐的特點。據此作答即可。第②空:“婦姑相喚浴蠶去”意為:婆媳相互呼喚一起去浴蠶選種。此句通過描繪婦人和姑娘們在雨后忙著去浴蠶的情景,展現了山村農事的繁忙。5.本題考查詩句理解。陸游在《游山西村》中的“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意為:從今以后如果允許趁著月明來閑游,我將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詩人通過描寫山村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表達了對鄉村生活的喜愛和向往。這里,“閑乘月”意味著在月光下悠然自得地散步,而“拄杖無時夜叩門”則形象地描繪了詩人與村民之間親如一家、互相往來的情景。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兩位詩人都巧妙地運用了“閑”這個字,來傳達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情感更加豐富。6.滿溢(滿) 豐茂(茂盛、果實豐碩)(意對即可) 7.作者對自由、閑適生活的向往之情。(意對即可)【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畫面的概括能力。“野池水滿連秋堤,菱花結實蒲葉喬”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滿的已經連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結了果實草木很茂盛。前一句用“滿”字寫出了野池中水溢滿的狀態;后一句寫“菱花、蒲葉”的茂盛和果實豐碩。7.本道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蜻蜓上下魚東西”所體現的畫面是:蜻蜓在空中快活地飛舞,魚兒在水中自由地游來游去,作者描繪蜻蜓和魚兒的自由歡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由、閑適生活的向往之情。詩人寫的是眼中之景,其實表達的是心中之情,以物寫情,蜻蜓自由飛翔,魚兒自在回游,寄托著詩人內心閑適之情。8.D 9.示例一:①從聽覺角度寫出夜市中歌女的清唱格外動聽,寫出詩人的愉悅心情。示例二:②“慢慢”,舒緩悠長,寫出了歌聲的婉曼柔美,清揚悅耳,動人遐想。示例三:③疊詞的運用既突出歌聲的舒緩特點,又富有音韻美,表現了夜市的繁華。【解析】8.考查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D.詩歌末句“燈火夜妝明”,運用視覺描寫,寫透過朦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遠處有明亮的燈光,燈光下正活動著盛妝女子婉麗的身影。結合“客亭臨小市(站在夜市旁邊的水亭之中)”可知,敘寫的并不是“自己走進夜市,身上的服裝在燈光下格外明亮”;故選D。9.本題考查詩句賞析。古詩詞句子的賞析,要抓住關鍵字詞來理解、揣摩、推敲語句的妙處。賞析可以從詩句的特色,或修辭,或表達方式,或遣詞造句,或表現手法,或表現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菱歌慢慢聲”的意思是:遠處傳來夜市歌女那婉轉悠揚的歌聲。從描寫角度看,是從聽覺角度來寫的,表現了歌女的清唱悅耳動聽;從寫法上看,“慢慢聲”運用疊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歌聲的婉曼柔美,舒緩悠揚,同時又增添了詩歌的音韻美;從情感角度看,寫出了詩人聽夜市中歌女那婉轉悠揚的歌聲時的內心愉悅之情。據此理解賞析作答。10.(1)A(2)這首詩的頸聯運用襯托手法,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尾聯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恐不如”等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寫出了將軍的豪放和志趣。【導語】這首詩描繪了早秋時節詩人拜訪李將軍書齋所見,通過環境的描寫和人物的生活細節,展現了將軍文武雙全、閑適高雅的形象。詩的首聯以蟬聲和朱門烘托出寧靜的氛圍,頷聯描寫書齋的布置,表現了將軍的文雅情趣。頸聯通過與侍兒和野客的互動,展示了將軍的禮數和豪放。尾聯表達了將軍對英雄事跡的欣賞和對立功建業的向往。整首詩通過多種手法塑造了李將軍既有文人雅趣,又有志向抱負的獨特形象。【詳解】(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A.有誤,“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意為:在早秋時節拜訪龍武李將軍的書齋?!斑^”是 “拜訪、造訪”的意思;“聞道龍標過五溪”意為:聽說你(王昌齡)被貶到龍標,要經過五溪?!斑^”是“經過”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故選A。(2)本題考查表現手法。結合“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可知,在將軍書齋中,侍兒在與人語笑交談時都知曉禮數,十分得體。通常情況下,侍兒的行為表現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主人的影響和教導。由此可知,這里通過描寫侍兒知禮數,從側面襯托出將軍自身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注重禮儀規范,才能使得身邊的侍兒也如此知禮守矩。結合“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可知,“吟哦”是將軍吟詩的動作,體現出他喜愛文學,富有才情;“任狂疏”表現出將軍不拘小節、豪放灑脫的性格特點 ,這是動作和性格描寫;“愛讀英雄傳”直接表明將軍的閱讀喜好,展現出他對英雄事跡的向往和追求,屬于動作描寫;“欲立功勛恐不如”則是對將軍內心的刻畫,表達出他渴望像英雄一樣建立功勛,但又擔心自己能力不足的心理,這屬于心理描寫。由此可知,尾聯通過這些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出將軍豪放的性格和渴望建功立業的志趣。據此可概括作答。11.甲詩三、四兩句描繪了詩人秋夜燈前讀書掩卷后,披衣打掃僧房前的落葉的情景,“自”,是“獨自”,也是“自在”,傳達出詩人內心平和自適與淡泊寧靜的心境;乙詩三、四兩句寫了秋露深重,萬籟俱寂的深夜,詩人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用委婉的疑問語氣,將自己對月思鄉懷人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詳解】本題考查情感理解。甲文:“對坐讀書終卷后,自披衣被掃僧房”意思是:主人公獨坐書房,靜讀詩書,看罷掩卷,肩披衣服,打掃僧房。“自披衣”,說明詩人是獨自一人無人打擾。讀書之后去打掃僧房落葉,可見悠閑閑適,寫出詩人自在平和的心情。乙文:“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意思是: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這兩句,詩人推己及人,從詩人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但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一個“落”字委婉抒發了對月思鄉懷人之情。12.B 13.D【解析】12.B.“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B項理解有誤,故選B。13.D.有誤。應是:意轉聲連,便覺節奏舒緩,音韻悠揚。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