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喬忠延散文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春的鑼鼓喬忠延①春,是從何時開始蘇醒涌動的?②是從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黃燦燦的迎春花嗎?不是,一枝獨秀的迎春花,猶如從天地間穿過的第一只燕子,傳遞的僅僅是春將要到來的消息。是從漫山遍野紅艷艷的山桃花嗎?不是,芬芳競艷的山桃花,猶如楊樹梢頭嘰嘰喳喳的喜鵲,那已是春盈滿天地間的捷報。那春到底從何時開始蘇醒涌動的?我固執地認為,從大年的威風鑼鼓猛然爆發、齊聲轟鳴,春便蘇醒、便起步、便奔涌……③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春和我一樣,都是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著酣夢,遲遲難以蘇醒。那時,媽媽在枕頭邊擺好過年的新衣服、新棉帽,還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賴在被窩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燦亮,我一躍而起,穿上衣服,飛跑出去,恨不得長出一雙翅膀,一下就能飛出好遠。讓我眼睛燦亮、一躍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轟鳴的威風鑼鼓。④威風鑼鼓,是我家鄉山西臨汾特有的打擊樂。樂器很簡單,就四樣:鑼、鼓、鈸、鐃。敲打時,鼓居中,鐃、鈸在鼓的四個角,鑼圍在外圈。這樣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夠迸發出驚心動魄的聲威。(A)有人描寫過,如霹靂轟鳴,如暴雨傾盆。可我總覺得還不夠勁,那鑼鼓聲,比霹靂還要威武,比暴雨還要狂猛。那氣勢,不是山呼海嘯,勝過山呼海嘯;不是石破天驚,勝過石破天驚。那鑼鼓能長勁,那鑼鼓能生威,能讓懵懵懂懂的我奮然躍起,奔跑開來,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隨著激昂的聲響,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歡天喜地度過萬象更新的大年初一。⑤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兩岸的先輩們為何能締造出威風鑼鼓,并且用威風鑼鼓激活每年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節。或許是我居住在黃土高原的緣故,春節來臨時卻沒有一點點春天的氣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為如此,我才一廂情愿地認為春和那個兒時的我一樣,正在被窩里貪睡。需得猛擊一掌,需得大吼一聲,才能驚醒春,春才會迎著寒冽的西北風起步,奔走,直至奮跑,跑進萬紫千紅,跑進林茂禾盛,跑進五谷豐登。而如這一掌猛擊、一聲大吼一般,見氣勢、具活力的,無疑就是先輩們締造的威風鑼鼓。⑥曾經沾沾自喜,以為破譯了威風鑼鼓蘊含的奧秘。然而,自從威風鑼鼓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不得不重新鑒賞感悟其中的豐饒真諦。再觀看鑼鼓表演,耳邊震蕩的是多變的鼓點,胸中翻騰的竟然是李白的詩句,要么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要么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要么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同風起,壯思飛,長風破浪,直掛云帆,這才是威風鑼鼓千秋相傳、萬代不衰的永恒魅力。⑦我曾經盯著被譽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態解讀威風鑼鼓魅力的內涵。他那眼時睜時閉,臂時舞時停,腿時起時伏。我驀然領悟,威風鑼鼓的聲威交織著多種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張揚的是外力,積蘊的是內力,下壓的是重力,上翹的是彈力,渾身噴射的是爆發力。毫無疑問,只有將精氣神集于一身,融為一體,才能擊打出波瀾壯闊的聲威。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鄉兒女吃過闔家團聚的年夜飯,喝過人壽年豐的喜慶酒,一開大門,新年光臨。(B)信心滿滿的鄉親們早已挎著鼓,舉著鈸,持著鑼,擎著鐃,吶喊著飛步奔上場來。腳跟站定,雙槌敲擊,盈耳的全是滾滾春雷!⑨在驚天動地的春雷聲中,春草在萌動,春水在融冰,春在蘇醒、奔涌,和著人們眾志成城的熱浪歡悅地奔涌,奔涌!1.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運用設問,設置懸念,引出下段的描寫對象。B.第②段正面描寫威風鑼鼓猛然爆發的情景,表現了作者的贊美之情。C.第⑥段引用古詩來表達觀看的感悟,增強了文章的詩意美、意蘊美。D.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描寫、議論、抒情,語言雋永,情感熱烈奔放。2.縱觀全文,簡要概括威風鑼鼓具有哪些魅力?3.按下面括號內的要求,賞析文中A、B畫線句子。(1)(A)有人描寫過,如霹靂轟鳴,如暴雨傾盆。可我總覺得還不夠勁,那鑼鼓聲,比霹靂還要威武,比暴雨還要狂猛。(從修辭角度賞析)(2)(B)信心滿滿的鄉親們早已挎著鼓,舉著鈸,持著鑼,擎著鐃,吶喊著飛步奔上場來。腳跟站定,雙槌敲擊,盈耳的全是滾滾春雷!(從描寫角度賞析)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社火迎春喬忠延①江河行地,日月經天,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古老的年俗卻桃花依舊笑春風,鮮活在臨汾大地上。②鬧社火,就是臨汾不變的風俗。如果說年夜飯是一家人歡聚的大團圓,那鬧社火就是全村人歡聚的大團圓。大年初一,放過亮響響的鞭炮,吃過香噴噴的煮餃,穿新戴潔的后生,穿紅掛綠的姑娘,還有天真可愛的孩童,都歡聚到村中的廣場上。銀須老爺爺、白發老奶奶腳步雖然不如年輕人靈動,卻也趕來了,或拱手揖禮,或脫帽鞠躬,團拜一過,社火即鬧騰開來。打起鑼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馬,舞起獅子,老老少少的歡聲笑語也飛揚開來。③歡聲笑語最響亮、最激昂的時刻,一準是在跑鼓車。兩架鼓車,兩撥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別就位。每架車上豎一面大鼓,一個壯漢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車前一個彪形大漢早已雙手掌住車轅,轅把前十個小伙子甩掉棉襖,拉起襻繩,一律弓步待發。一聲炮響為令,隨著周邊眾人的吶喊,眨眼間兩架鼓車如離弦之箭,竄出好遠。車上鼓手猛擂,車下后生猛跑,爭先恐后,只為拔得頭籌。跑得渾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頭冒熱氣仍在猛跑,這班人剛剛跑得吁吁氣喘,已有人鉆進拉車的行列飛速替換。鼓車過處地上轟隆隆震蕩,身邊風聲呼嘯,耳畔山呼海嘯,恍若地動山搖……④突然靜了下來,靜得鴉雀無聲,這一準是開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當場搭建的高臺,左一條右一條,橫一層豎一層,層層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飄搖了,板凳還在摞高。仔細看,不是人在飄搖,而是頭頂上的白云在飄搖。看看,稱作天塔毫不夸張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來,忽然如風擺楊柳,人已順著塔邊滑落在地。不待喝彩聲響起,四只色彩亮麗的“雄獅”,早蹦跳出人群,沿著天塔四個角同時上攀。攀一層,勾腿側身,面朝天空搖頭晃腦,似乎在抒發凌云之志。再攀一層,背負藍天,朝下觀看,猶如展翅大鵬俯瞰人間。不覺然,四只“雄獅”已蹦跳上天塔的頂端。看看那高聳云天的架勢,仰頭觀望的人哪個不斂聲屏氣,真真是“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可這不知高低的“雄獅”偏偏還要騰空蹦跳,似瑤池摘星,如天馬行空。表演者藝高人膽大,觀賞者卻禁不住提心吊膽,手心出汗!⑤孩提歲月看過無數次跑鼓車、登天塔,只覺得過癮、刺激,卻絲毫不明白父老鄉親為何要玩這一把心跳?年事漸高,閱世漸多,逐漸悟出這跑鼓車、登天塔,是鄉親們滿腔豪情的噴發,是在展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壯志!⑥白天里的鬧社火就夠紅火了,可夕陽西下后的熱鬧才更讓人期盼。夜里的歡騰要讓人看得見,就必須請出燈籠。燈籠是個妙物,既讓人看得見,又不讓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當然,只把燈籠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這樣如夢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長長的竹竿將燈籠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溫潤的光色便映亮周圍一片。細看,這燈籠妙不可言,不只是橢圓的、四方的,還有用竹子扎成的黃牛、玉兔、駿馬……十二生肖云集,裝點夜色,散發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⑦燈籠裝飾著社火,社火催化著燈籠。先前是百家百戶各自帶燈,誰都可以高擎燈籠鬧社火、看社火。后來,高擎燈籠有了講究,誰家新娶了媳婦、新添了人丁、新蓋了宅院、新考上大學,才有高擎燈籠的資格。看吧,高擎燈籠的人滿臉喜氣,觀賞表演的人喜氣滿臉,紅紅火火,何等壯觀!⑧臨汾的父老鄉親,把燈籠叫作“高照”。看到此處,你一定理解這稱呼的由來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鬧社火的場景,高高照亮了煙火人間。你看那高擎燈籠追逐鼓車的人群,一路奮跑,蜿蜒成了一條騰飛的火龍;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個燈籠,簇擁一團,散發著溫潤的紅光。光色映紅了每一張仰頭觀望的笑臉,如同一朵朵綻開的春花。春花簇擁,春花斑斕,交織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麗畫卷。⑨臨汾春爛漫,春天歡笑著到來了。5.鬧社火,寄托了臨汾人一種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作者刻畫了“鬧社火”三個場景,請仿照“鬧社火”短語結構,給每一個場景立一個小標題。7.“臨汾春爛漫,春天歡笑著到來了。”請結合全文,分析“春”的含義8.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加波浪線的句子。打起鑼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馬,舞起獅子,老老少少的歡聲笑語也飛揚開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大地的皮膚喬忠延①我把苔蘚看作是大地的皮膚。②苔蘚在我記憶里一直是卑微的,卑微到將之列入小草的范疇,都覺得是高看了它。我再鄉村度過了童年,那時院子和道路都沒硬化,到處裸露著黃土。天陰下雨時,別說走出大門,一下屋前的臺階就會踩一腳黃泥,稍不留意便會滑個大跟斗。媽媽連聲告誡,不能踩發綠的地皮,那是青苔,溜滑。那時我是討厭青苔的。③炎夏日當午,火熱的太陽簡直能把大地炙烤成焦土,早晨割下的蒿草一會兒就蔫了、干了,塞進爐嘴即呼呼燃燒。這當口地面上哪能搜尋到苔蘚的影子!然而酷伏的天氣說變就變,忽然狂風卷來烏云,豆大的雨滴噼噼啪啪砸將下來。從地里氣喘喘地跑回家的農人身上濕淋淋的,換著衣服扭頭往院子里一瞅,剛剛還開裂的地皮怎么眨眼間變綠了?是苔蘚復活了。換完衣服再看,苔蘚已蔓延開來,院子里淡綠一片。若是連著下個兩三天,那就不只是地上一片嫩綠,墻頭上也綠茸茸的。好個卑微的苔蘚,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④不久前去了一趟井岡山。一個星期里,與我們形影不離的是陰雨。雨時大時小,時緊時慢,伴隨我們登山嶺,涉溪流。就在與陰雨的纏綿中,我又一次領悟了苔蘚的不凡。無論雨大雨小,溝壑里的溪流都是清凌凌的,不見絲毫渾濁。我的家鄉則不然,只要一下雨,河流肯定是渾濁的。我們村邊有條汾河,從我記事起鄉親們就把它叫作洪河。洪河的水發紅發黃,很少清清亮亮。汾河就這么汩汩滔滔地流入另一條河流——黃河。黃河早先并不黃,前人稱之大河。秦漢之后,農田耕種面積擴大,森林采伐力度加大,土地裸露得越來越多,大河才淪為黃河。從前,我們村邊的汾河也一定是清澈透亮的。考古發現,十萬年前汾河岸邊不只森林繁茂,還棲息著大象和犀牛。自然植被的損毀造成了水土的流失。⑤水的清或濁,除了取決于草木,我看還在于苔蘚。站在井岡山上的小河邊,只見雨滴落下,匯聚為細流,從綠茵茵的苔蘚上流過。苔蘚緊貼地皮,流水沖刷不走一星半點泥沙。可見,苔蘚的有與無,多與寡,決定了河流的清與濁。就在那一瞬間,一個想法忽然跳了出來:苔蘚是大地的皮膚。⑥對于皮膚,專家的定義是:披覆在人體的表層、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的組織,具有保護功能。苔蘚何嘗不是大地的表層,不具有保護功能?這還不是苔蘚的全部功能。據說許多苔蘚能分泌一種液體,這種液體可以緩慢溶解堅硬的巖石,將之碎化為綿軟的土壤,為其他花草樹木鋪設溫床。⑦在井岡山的這些苔蘚面前,我不禁想,假若人們不曾傷害草原、森林,假若大地的皮膚完好無損,大河哪至于淪為黃河?所幸,如今炎黃子孫覺醒了,草木已經進入保護者的視野。那么苔蘚呢?人們是否能一視同仁,像疼愛綠茵茵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一樣,疼愛那些長期被忽略的可愛的苔蘚?(選自《光明日報》2021年12月24日)9.閱讀全文,說說文章第②段的作用是什么。10.第③段畫線句中為什么兩次寫到“換衣服”?11.第④段用大量筆墨寫了家鄉的汾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12.第③段中說“好個卑微的苔蘚,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第④段說“領悟了苔蘚的不凡”,“卑微”和“不凡”,這樣的表達是否矛盾?結合全文,說說你的理解。13.小張同學說: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要呼喚人們保護環境。小王同學認為小張同學的理解不對,但是主題是什么他自己一時也說不清。請說說你對這篇文章主題的理解。采春喬忠延①冬季日短夜長。農人說,十月里天碗里轉,好婆姨做不熟三頓飯。是呀,剛剛日頭還在當頂,掃了掃院子,喂了喂雞,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張張,氣氣喘喘。②日子這么緊緊張張,應該過得快吧?沒有,絲毫也沒有。非但沒有覺得冬日短暫,一個個都感到緩慢,要不為啥總見書卷報端出現漫長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長是人們感覺出來的,不,是人們煎熬出來的。日光淡淡的,沒有一點溫色,寒氣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處肆虐。伸出手,手凍得疼。走幾步路,腳凍得疼。手腳凍木了,不疼了,鼻尖卻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淚,卻強忍著不敢流,怕流出來把冰碴子掛在臉上。這日子還能說是過嗎?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長,唉,好漫長,好漫長的冬天呀!沒有耐心,沒有韌勁,還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氣,耐下性子,慢慢熬吧!③忽一日,地皮軟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樣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綿上,軟軟的,柔柔的。抬起頭,高高的楊樹梢垂掛起絮穗穗,蕭疏的柳樹條展開了黃翅翅。哈呀,河邊沿,壟堰根,一色的綠氣正在蔓延。真讓人摸不著頭腦,春天卻悄無聲息地來了。④好啊,春來了!⑤春來了,哪里還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體早該展放了,憋悶了一冬天的濁氣早該釋放了。街市上不行,擠窄;村巷里不行,彎折。只有闊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體、釋放濁氣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龍抬頭。人們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處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巔上是人的峰巒。隨便攔住一個打問,這是干什么?回答簡練干脆:采春。⑥采春!⑦采春?怎么個采法?采法不復雜。滿地是春氣,走一走渾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滿臉是春意;山壑蕩春風,爬一爬縈懷是春溫。更別說,枯樹叢里的松樹葉柏樹葉早變綠了,綠得像是點綴的翡翠;更別說,崖壁巖角的連翹花山桃花早已開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靨。有人手癢了,折一節松枝帶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滿屋子清香,春天的氣息驅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癢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烏黑的頭發上,走到哪兒,都是笑笑的,笑開了一個人見人愛的春溫時令。采春,采出的是歡樂,采出的是笑顏!⑧還有人比他們更貪婪,見到春色手也癢,心也癢。手癢沒動手,心癢大動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葉、春蕾春花,裝滿一肚子,塞滿一腦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開,睡在夢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鳥啼鳴,春條噴綠,春花怒放……夢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離離,癡癡幻幻。迷離中展開紙,癡幻中拿起筆,于是,世人看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來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棄疾采回來的春天……⑨凡人采回的青枝綠葉,香著香著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開著開著敗了,干了。而詩人采回的春天,卻永恒地綠著,香著。白居易的春草,從唐朝綠滿書卷,綠到了今天;辛棄疾的春花,從宋代香滿庭堂,香到了今天。(原文有刪節)14.本文的標題是“采春”,為什么開頭卻要描寫冬天的漫長和寒冷?15.文章將“好啊,春來了!”一句獨立成段,有什么作用?16.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第⑦段中畫線的句子。更別說,枯樹叢里的松樹葉柏樹葉早變綠了,綠得像是點綴的翡翠;更別說,崖壁巖角的連翹花山桃花早已開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靨。17.如何理解第⑧段開頭一句中“貪婪”一詞的含義?18.本文和朱自清的《春》都表現了春天的美好,但描寫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春》對 作了細致的描繪,而本文的第④~⑧段則著重描寫了 。19.請結合全文,說說你對標題“采春”的理解。破冰迎春歸喬忠延①立春時節,黃河灣。②風在刮,冰在響。隨著冰面的破裂,粗獷的吼聲噴薄而出:春天醒來吧——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聲越來越高:④春天門開啦!⑤春天回家吧!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圓的彪形大漢,持鋼釬,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這畫面雄壯豪邁;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滾燙了臉膛也滾燙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襖,扎進破冰的人群中干他個滿身大汗!⑦春江水暖鴨先知,黃河水暖草先綠。緊靠黃河的長旺村,鄉親們早早就看到了鮮嫩的綠草。別看這春色不多彩,不紛紜,沒有花開時的五顏六色,僅僅只是一色翠綠,卻讓人愛得像是抱著襁褓里的嬰兒,一刻也放不下。或許正是因為這份純真的愛心,盡管長旺村的春色來得比別處早,可鄉親們總嫌遲,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將漫長冬天里被嚴寒覆蓋的生機解放出來。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凍土如鐵的大地松軟了。不待百花競艷,就可以趕著黃牛犁地播種了。推下的是種子,收獲的是糧食,是棉花,是園里糧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歡樂的笑顏。無數個冬夜里的美夢,早就與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種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勁往上長,長得小麥金黃金黃,長得棉花雪白雪白,長得豆角好長好長,長得西瓜好甜好甜……這哪是做夢,分明是農家在早早謀劃春天、構思春天。一年之計在于春,早籌措,早動手,把一冬天積蓄在血脈里、骨骼中的勁頭釋放出來,才會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這是祖祖輩輩的信條。那不僅是書頁里記載的文字,更是黃河灣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動場景——⑨破冰迎春歸!⑩掄起鋼釬破冰,揮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蓋的冰打破,戳開一個大窟窿。看吧,冰下奔騰著滾滾激流,翻卷著騰騰熱浪。那激流,那熱浪,恰似春潮撲面而來。 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開的冰塊,跑上岸去,邊跑邊喊:河冰破開了—— 有人緊跟著效仿,不過他那舉止更威猛,甩掉棉襖,光著膀子,背起冰塊,跑往村里,邊跑邊喊:春天來到了—— 光著脊梁的人們,背冰迅跑,競相結隊,吶喊聲形成黃河岸邊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蕩了村莊,驚動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著光脊背冰的漢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們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幾位年邁的長者,激動地豎著拇指連聲夸道:背冰!亮膘! 背冰!亮膘! 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傳,春潮歲歲涌,相沿成習,早已成為這里極具魅力的迎春風俗。 這風俗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在中報項目的這一年,那口口相傳多少代的話語需要凝結在紙面。“背冰”好寫,“亮膘”則有不同見解。有人寫“亮膘”,有人寫“亮彪”。不同寫法的人,后來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壯肢體!亮彪,亮出彪悍膽魄!踔厲奮發,敢為人先,攻堅克難,勢不可擋! 歲月更迭,日新月異。如今,這背冰更具時代風采。你看,他們來了—— 一個個光脊梁的黃河漢,黃幘巾,綠短褲,背著紅綢帶拴牢的雪白冰塊,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當數背冰陣前的領頭旗,莫說那旗有多長、有多寬,單說旗桿,那是一根撐頂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達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杰,哪個扛得起這稀世罕見的旗幟?只見陣前旗一擺,霹靂轟鳴,震耳欲聾,聲浪直沖云霄。哈呀,背冰漢手中的鑼鼓敲響了,這排山倒海之勢,飛揚出石破天驚的豪氣! 破冰迎春歸,人勤春來早,黃河灣早早翻滾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洶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20.文章介紹了哪些迎春風俗?21.根據要求,賞析下面句子。(1)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種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勁往上長,長得小麥金黃金黃,長得棉花雪白雪白,長得豆角好長好長,長得西瓜好甜好甜……(賞析句中的加點詞)(2)若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杰,哪個扛得起這稀世罕見的旗幟?(從修辭的角度賞析)22.地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彰顯當地人的精神風貌。通過本文的閱讀,你對當地人有哪些了解?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概括。23.下列選項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感情基調是慷慨激昂的,作者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描寫了黃河岸邊的村落迎春的生動場景。B.第⑦段寫的“盡管長旺村的春色來得比別處早,可鄉親們總嫌遲”,是因為這里的冬天太冷,沒有生機。C.第 段對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孩童的描寫,可以看出人們對迎春風俗的關注,也進一步烘托了場面的震撼人心。D.文章句式豐富,短句急促有力,長句酣暢淋漓,長短句的緊密結合,讓讀者自然地感受到其中強烈的生命律動。答案1.B 2.(1)威風鑼鼓是春的活力,使春開始蘇醒涌動。 (2)威風鑼鼓氣勢壯闊,給過年增添年味的喜慶。(3)威風鑼鼓蘊含奧秘,屬非物質文化遺產。(4)威風鑼鼓融精氣神于一身,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意近即可);這樣寫,表達了人們對鑼鼓藝術的熱愛與贊美,鼓舞著人們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3.(1)運用比喻和對比修辭手法,寫出了威風鑼鼓聲大、急、猛的特點,營造了歡快迎年的喜慶氣氛。(2)運用動作描寫(或細節描寫),寫出人們親自參與擊鼓的熱烈壯觀場面,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4.結構上:照應開頭。內容上:此處將鑼鼓的聲音形容為春雷,寫出了威風鑼鼓給大地帶來生機和活力,鼓舞著人們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深化文章的主題。【解析】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B.由第②段“是從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黃燦燦的迎春花嗎?不是……是從漫山遍野紅艷艷的山桃花嗎?不是……那春到底從何時開始蘇醒涌動的?我固執地認為,從大年的威風鑼鼓猛然爆發、齊聲轟鳴,春便蘇醒、便起步、便奔涌”可知,這里通過迎春花、山桃花等側面烘托威風鑼鼓猛然爆發的情景,并非“正面描寫”。故選B。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感知。文章圍繞家鄉的鑼鼓來寫。由第②段“那春到底從何時開始蘇醒涌動的?我固執地認為,從大年的威風鑼鼓猛然爆發、齊聲轟鳴,春便蘇醒、便起步、便奔涌”可知,威風鑼鼓是春的活力,使春開始蘇醒涌動。由第④段“那鑼鼓能長勁,那鑼鼓能生威,能讓懵懵懂懂的我奮然躍起,奔跑開來,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隨著激昂的聲響,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歡天喜地度過萬象更新的大年初一”可知,威風鑼鼓氣勢壯闊,給過年增添年味的喜慶。由第⑥段“曾經沾沾自喜,以為破譯了威風鑼鼓蘊含的奧秘。然而,自從威風鑼鼓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不得不重新鑒賞感悟其中的豐饒真諦”可知,威風鑼鼓蘊含奧秘,屬非物質文化遺產。由第⑦段“威風鑼鼓的聲威交織著多種力量……毫無疑問,只有將精氣神集于一身,融為一體,才能擊打出波瀾壯闊的聲威”可知,威風鑼鼓融精氣神于一身,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結合第⑨段“在驚天動地的春雷聲中,春草在萌動,春水在融冰,春在蘇醒、奔涌,和著人們眾志成城的熱浪歡悅地奔涌,奔涌”可知,家鄉的威風鑼鼓有驚心動魄的聲威,有千秋相傳、萬代不衰的永恒魅力,它給大地帶來生機和活力,鼓舞著人們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突出了文章主旨。3.本題考查句子賞析。(A)“如霹靂轟鳴,如暴雨傾盆”運用比喻修辭,把威風鑼鼓聲比作“霹靂轟鳴”“暴雨傾盆”,“那鑼鼓聲,比霹靂還要威武,比暴雨還要狂猛”將鑼鼓聲與霹靂、暴雨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寫出威風鑼鼓聲的巨大和急猛的特點,也營造出喜慶的氛圍。(B)“信心滿滿的鄉親們早已挎著鼓,舉著錢,持著鑼,擎著鐃,吶喊著飛步奔上場來”是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鄉親們表演的熱情,充滿朝氣蓬勃、力量的狀態,結合第⑧段“喜滋滋、笑盈盈的家鄉兒女吃過闔家團聚的年夜飯,喝過人壽年豐的喜慶酒,一開大門,新年光臨”可知,這里表現了威風鑼鼓對人們的鼓舞作用,表達了鄉親們的興奮、喜悅之情。4.此題考查結尾在文中的作用。結尾的作用通常有:結構上:點題、首尾呼應、總結全文。內容上:突出人物品質/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中心。文章結尾“在驚天動地的春雷聲中,春草在萌動,春水在融冰,春在蘇醒、奔涌”照應開頭,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在驚天動地的春雷聲中”將鑼鼓聲比喻為春雷,寫出了鑼鼓催醒了春天,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和著人們眾志成城的熱浪歡悅地奔涌,奔涌”一句將感情升華,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5.(1)對過年風俗的鐘情,對歡聚大團圓的熱愛;(2)“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壯志;(3)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或答“對春天的期盼”)。 6.跑鼓車;登天塔;擎燈籠 7.(1)臨汾的自然界的春天,春花簇擁斑斕;(2)歡天喜地的愉悅心情;(3)新年里幸福美好的生活 8.排比,4個“起”字組成排比句,句式齊整,節奏明快,氣氛熱烈,描寫了鬧社火的熱鬧場面,表現了臨汾人興奮的心情。【解析】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通過第②段“鬧社火,就是臨汾不變的風俗。如果說年夜飯是一家人歡聚的大團圓,那鬧社火就是全村人歡聚的大團圓”可知,鬧社火寄托了臨汾人對團聚的熱愛;通過第②段“銀須老爺爺、白發老奶奶腳步雖然不如年輕人靈動,卻也趕來了,或拱手揖禮,或脫帽鞠躬,團拜一過,社火即鬧騰開來”可知,鬧社火沿襲了過年的傳統習俗,體現了臨汾人鐘情于過年風俗;通過第⑤段“年事漸高,閱世漸多,逐漸悟出這跑鼓車、登天塔,是鄉親們滿腔豪情的噴發,是在展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壯志”可知,臨汾人通過鬧社火的年俗活動傳達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壯志;通過第⑦段“后來,高擎燈籠有了講究,誰家新娶了媳婦、新添了人丁、新蓋了宅院、新考上大學,才有高擎燈籠的資格。看吧,高擎燈籠的人滿臉喜氣,觀賞表演的人喜氣滿臉,紅紅火火,何等壯觀”可知,鬧社火的年俗活動寄托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總結與概括。根據題意分析,“鬧社火”的短語結構為動賓短語,故每個小標題應為動賓短語。根據第③段“歡聲笑語最響亮、最激昂的時刻,一準是在跑鼓車”可知,第③段所描寫的場景為跑鼓車,故第一個場景的標題可設為“跑鼓車”;根據第④段“突然靜了下來,靜得鴉雀無聲,這一準是開始登天塔了”可知,第④段所描寫的場景為登天塔,故第二個場景的標題可設為“登天塔”;根據文章第⑥段“白天里的鬧社火就夠紅火了,可夕陽西下后的熱鬧才更讓人期盼。夜里的歡騰要讓人看得見,就必須請出燈籠”及第⑦段“看吧,高擎燈籠的人滿臉喜氣,觀賞表演的人喜氣滿臉,紅紅火火,何等壯觀”可知文章⑥至⑧段所描寫的場景為擎燈籠,故第三個場景的標題可設為“擎燈籠”。7.本題考查對關鍵詞句含義的理解。根據第②段“大年初一,放過亮響響的鞭炮,吃過香噴噴的煮餃,穿新戴潔的后生,穿紅掛綠的姑娘,還有天真可愛的孩童,都歡聚到村中的廣場上。銀須老爺爺、白發老奶奶腳步雖然不如年輕人靈動,卻也趕來了,或拱手揖禮,或脫帽鞠躬”可知,文章描寫了新年時人民幸福開心的生活場景,就像春天一樣美好,故“臨汾春爛漫“中的“春”指人民的幸福生活;根據第⑧段”光色映紅了每一張仰頭觀望的笑臉,如同一朵朵綻開的春花”可知,過年時人們的喜悅心情如春天般溫暖著天地,故“臨汾春爛漫“中的”春“指人們喜悅的心情;根據第⑧段”春花簇擁,春花斑斕,交織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麗畫卷”的“春花”可知,作者所說的“臨汾春爛漫“也指自然界的春天來臨,描寫了春花簇擁開放的畫面。8.本題考查語句的賞析。閱讀題干可知本題要求從修辭角度賞析句子。通過閱讀劃線句子可知,四個短語結構相同(……起……),構成排比,描寫了鬧社火時的熱鬧畫面。運用排比,會使句子更加整齊,語意完整,讀起來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在表達內容方面,運用四個短語排比,展現鬧社火的場景,更能凸顯出當時的熱鬧氣氛,表現人們的激動心情。9.欲揚先抑,寫童年時對于苔蘚的討厭,為后文對苔蘚情感的轉變(對苔蘚的喜愛與關注)蓄勢,避免平鋪直敘,使文章有波瀾。將苔蘚的卑微與苔蘚具有保護大地和花草樹木的功能進行對比,突出苔蘚的不凡。(意對即可) 10.兩次寫“換衣服”,體現間隔時間之短,突出了苔蘚長勢之快,表現了苔蘚蓬勃的生命力(堅韌、頑強)。(意對即可) 11.(1)將家鄉渾濁的汾河與井岡山下的清澈溪流進行對比,突出苔蘚具有保護大地表層的功能。(2)通過家鄉汾河的今夕對比,突出自然植被破壞之嚴重,體現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 12.不矛盾。“卑微”是指苔蘚矮小,不起眼,被將它列入小草的范疇都覺得是高看了它。雨天,稍不留意,就會使人滑個大跟斗,讓人討厭;“不凡”是指苔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能保護保護大地表層,避免水土流失。(意對即可) 13.這篇文章不僅表現了保護環境這一主題,同時呼吁人們要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并予以保護;提醒人們要善于發現平凡事物的不凡之處,不要忽略卑微之物的偉大色彩。(言之有理即可)【解析】9.考查分析句段作用。聯系本段中的“苔蘚在我記憶里一直是卑微的,卑微到將之列入小草的范疇”可知“時我是討厭青苔的”,起初作者認為苔蘚是卑微的,是討厭青苔的。聯系后文第③段中的“好個卑微的苔蘚,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第⑤段中的“苔蘚是大地的皮膚”,末段中的“人們是否能一視同仁,像疼愛綠茵茵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一樣,疼愛那些長期被忽略的可愛的苔蘚”可知,后來作者感情發生了轉變,認識到苔蘚可以大地和花草樹木,停止水土流失。這就形成了欲揚先抑的寫法。使文章富于變化,波瀾起伏。本段中提到的青苔的卑微,與后文提到了苔蘚具有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花草樹木的強大功能形成了對比,突出了青苔的不平凡,傳達了作者對青苔的贊美與敬佩之情。10.考查語句理解。分析畫線句可知,正在換衣服的時候,青苔就開始萌芽,換完了衣服,青苔已經長滿了院子。兩次寫“換衣服”,突出了間隔時間之短,表現了青苔生命力的旺盛。聯系后句“好個卑微的苔蘚,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可知,表現了苔蘚蓬勃的生命力。11.考查語句賞析。“無論雨大雨小,溝壑里的溪流都是清凌凌的,不見絲毫渾濁。我的家鄉則不然,只要一下雨,河流肯定是渾濁的。我們村邊有條汾河,從我記事起鄉親們就把它叫作洪河。洪河的水發紅發黃,很少清清亮亮”把家鄉的汾河與井岡山的清澈溪流進行了對比。聯系第⑤段中的“水的清或濁,除了取決于草木,我看還在于苔蘚”可知,汾河渾濁,而井岡山的溪流清澈,如此差異,都是因為苔蘚引起的。因為苔蘚具有保護大地表層的作用。聯系本段中的“從前,我們村邊的汾河也一定是清澈透亮的。考古發現,十萬年前汾河岸邊不只森林繁茂,還棲息著大象和犀牛。自然植被的損毀造成了水土的流失”可知,汾河今昔進行了對比,“自然植被的損毀造成了水土的流失”突出了自然植被破壞之嚴重,表現了保護環境,珍惜苔蘚的必要性。12.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聯系第②段中的“苔蘚在我記憶里一直是卑微的,卑微到將之列入小草的范疇,都覺得是高看了它”可知,“卑微”是指苔蘚矮小,不起眼,被將它列入小草的范疇都覺得是高看了它。聯系“稍不留意便會滑個大跟斗。媽媽連聲告誡,不能踩發綠的地皮,那是青苔,溜滑。那時我是討厭青苔的”可知,雨天,稍不留意,就會使人滑個大跟斗,讓人討厭。聯系第③段中的“好個卑微的苔蘚,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第⑤段中的“水的清或濁,除了取決于草木,我看還在于苔蘚”,第⑥段中的“苔蘚何嘗不是大地的表層,不具有保護功能?這還不是苔蘚的全部功能。據說許多苔蘚能分泌一種液體,這種液體可以緩慢溶解堅硬的巖石,將之碎化為綿軟的土壤,為其他花草樹木鋪設溫床”可知不凡”是指苔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能保護保護大地表層,避免水土流失。13.考查分析文本主旨。聯系第④段中的“自然植被的損毀造成了水土的流失”可知,本文表現了保護環境的主題。聯系末段中的“所幸,如今炎黃子孫覺醒了,草木已經進入保護者的視野。那么苔蘚呢?人們是否能一視同仁,像疼愛綠茵茵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一樣,疼愛那些長期被忽略的可愛的苔蘚”可知,本文還呼吁大家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并予以保護,就像苔蘚,雖然不起眼,卻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聯系文本內容可知,苔蘚是卑微的,但它卻可以保護水土不再流失,是大地的皮膚,還可以為其他花草樹木鋪設溫床,這是它的不平凡之處。作者借苔蘚提醒人們要善于發現生活那些平凡之物身上的偉大之處。14.突出冬天難熬,與春天形成對比,表達對春天的期盼,為后文寫“采春”的歡樂作鋪墊。 15.承上啟下,突出表達了經過冬日的煎熬之后,對春天終于來臨的無比喜悅。 16.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松樹葉和柏樹葉的翠綠和連翹花山桃花的可愛,表達了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 17.指白居易、辛棄疾等詩人對春“大動心”,癡迷于春色,并將其融入筆端,留下永恒的詩句。 18. 春天的景象(春景) 人們的“采春”活動 19.在美好的春天,展放肢體,釋放濁氣;親近自然,吸納春氣;將春色融入心里,凝成永恒的詩句。【分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結構的理解和分析,體會構思的巧妙。文章開頭描寫冬天的漫長和寒冷,是為了與下文春天的溫暖舒適進行對比,突出表達人們對春天的渴盼之情,也為后文寫“采春”的歡樂作鋪墊。與“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5.本題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④段“好啊,春來了!”句末用了感嘆號并獨立成段,結構上承上啟下,引出下文“采春”的歡樂,內容上表達了作者對春天來臨的驚喜和贊美之情。16.本題考查賞析句子。作答時,先明確修辭然后結合語境分析其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即可。“綠得像是點綴的翡翠”把“松樹葉和柏樹葉”比作翡翠,是比喻的修辭;“仙女的笑靨”把連翹花山桃花當作人來寫,是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松樹葉和柏樹葉”的青翠欲滴和連翹花、山桃花的鮮艷,表達了作者對春天及春天萬物的喜愛之情。17.本題考查對重要詞語的理解。貪婪,意思是渴望而不知滿足。是貶義詞。結合第⑧段內容“那是白居易采回來的春天……那是辛棄疾采回來的春天”分析,這個詞貶義褒用,指白居易、辛棄疾等詩人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葉、春蕾春花,對春的癡迷與喜愛,付諸筆端,留下經典的詠春詩句。18.本題考查對文本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了解兩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析課文描寫的重點內容。《春》為朱自清的寫景佳作。全篇文章緊扣“春”這個主題展開描寫,從盼望春天,到描寫春天,再到贊頌春天,作者有條不絳地將一幅幅春天的美麗動人且生機勃勃的圖畫呈現在讀者面前。《春》描寫的重點是春天的景物,而本文④~⑧段“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巔上是人的峰巒。隨便攔住一個打問,這是干什么?回答簡練干脆:采春”描寫的重點是人們的活動。19.本題考查對文章標題的理解。本文寫冬天因為其漫長而難熬,好不容易盼到了春天的到來,卻還是寒冷依舊,但忽有一日,春天就真得來了。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到田野里,到山梁上去采春,采出了歡樂,采出了笑顏,凡有采回來的春容易消逝,但詩人采回的春卻在那些雋永的詩句中萬世留傳,全文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標題“采春”的含義指人們的采春活動“憋屈了一冬天的肢體早該展放了,憋悶了一冬天的濁氣早該釋放了。”“滿地是春氣,走一走渾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滿臉是春意”,詩人們見到春色提筆寫下永恒、浪漫的詩句。20.破冰背冰 21.參考答案:(1)運用了疊詞,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農作物豐收的景象,表達了農民對豐收的熱切期盼和喜悅之情。(2)運用了反問(引用)的修辭手法,突出了背冰漢子的勇猛彪悍,強化作者對扛旗人的敬佩之情。 22.參考答案:當地人用破冰背冰的獨特方式迎接春天,讓人感受到當地人的勤勞勇敢,樂觀豪邁:大家集體參與民俗活動,并將其代代相傳,可以看出當地人的團結奮進。 23.B【導語】《破冰迎春歸》以黃河灣破冰背冰習俗為核心,繪出壯闊迎春圖景。從壯漢破冰的豪邁,到背冰亮膘的勇猛,再到民俗成非遺的傳承,文字激蕩著力量。長短句交織如黃河奔涌,既顯地域風情之濃,更贊當地人勤勞彪悍、奮進不屈的精神,讓春潮與文脈共涌,極具感染力。2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結合第⑥段“一群腰粗膀圓的彪形大漢,持鋼釬,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第 段“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開的冰塊,跑上岸去”、第 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傳……相沿成習,早已成為這里極具魅力的迎春風俗”可知,文章介紹的迎春風俗是破冰和背冰,二者共同構成了當地迎接春天的傳統習俗。21.本題考查詞句理解賞析。(1)結合第⑧段“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種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勁往上長,長得小麥金黃金黃,長得棉花雪白雪白,長得豆角好長好長,長得西瓜好甜好甜……”可知,句中“金黃金黃”“雪白雪白”“好長好長”“好甜好甜”是疊詞,分別從顏色、形態、味道等方面生動描繪出小麥、棉花、豆角、西瓜豐收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農民對春天播種后豐收的熱切期盼與喜悅。(2)結合第 段“若不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杰,哪個扛得起這稀世罕見的旗幟?”可知,句子引用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詩句,同時以反問加強語氣,強調只有勇猛強悍的豪杰才能扛起這沉重的旗幟,突出了背冰漢子的彪悍勇猛,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敬佩之情。2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結合第⑥段“一群腰粗膀圓的彪形大漢,持鋼釬,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第 段“光著脊梁的人們,背冰迅跑,競相結隊,吶喊聲形成黃河岸邊的第一波春潮”可知,當地人以破冰背冰這種充滿力量的方式迎春,展現出勤勞勇敢、樂觀豪邁的精神;結合第 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傳,春潮歲歲涌,相沿成習”可知,這一民俗由眾人參與且代代傳承,體現出當地人的團結奮進。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B.有誤,結合第⑦段“別看這春色不多彩……卻讓人愛得像是抱著襁褓里的嬰兒,一刻也放不下”“盡管長旺村的春色來得比別處早,可鄉親們總嫌遲,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將漫長冬天里被嚴寒覆蓋的生機解放出來”及第⑧段“春天一到……推下的是種子,收獲的是糧食……是一家人歡樂的笑顏”可知,鄉親們嫌春色遲,并非因為“冬天太冷,沒有生機”,而是源于對春天的急切期盼,渴望解放生機、播種收獲;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