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北京通州初二(上)期末語 文2025年 1月學校 班級 姓名1.本試卷共 8 頁,共五道大題,23 道小題。試卷滿分 100 分,答題時間 150 分考 鐘。生 2.請在試卷和答題卡上準確填寫學校、班級、姓名。須 3.試題答案一律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知 4.在答題卡上,選擇題用 2B 鉛筆作答,其他試題用黑色字跡簽字筆作答。5.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基礎·運用(共 16 分)班級組織開展主題為“探訪北京古橋,傾聽歷史回音”的語文實踐活動,同學們分小組對不同古橋進行了資料搜集和實地考察。請你參與,完成下列任務。1.第一組同學從網絡上搜集了萬寧橋的資料。閱讀后,完成(1)-(3)題。(共 6 分)萬寧橋是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被譽為“中軸線上第一橋”。它是北京中軸線與京杭大運河交會處的一顆文化明珠。該橋始建于元代,初為木質結構,后改用石料砌筑,呈現出獨特的單孔拱券造型。萬寧橋既是積水潭的東出口控制閘,又是滿載糧食的船駛向積水潭碼頭的最后一道關鍵屏嶂。橋閘一體的精妙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彼時站在萬寧橋上,向東遠眺是競相駛來的漕船,向西遙望是 ① 的客舟。橋的兩岸店鋪林立, ② ,熱鬧非凡,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市井畫卷。如今,在北京現有的 9 處橋閘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僅有萬寧橋這座“高齡”古橋仍承擔著城市次干路的繁重任務。(1)下列對文段中加點字的讀音或字形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交會”的“會”應寫為“匯” B.“砌筑”的“砌”應讀為“qì”C.“滿載”的“載”應讀為“zài” D.“屏嶂”的“嶂”應寫為“嶂”(2)在文段橫線①②處填入成語,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A.①車水馬龍 ②人聲鼎沸 B.①絡繹不絕 ②眼花繚亂C.①絡繹不絕 ②人聲鼎沸 D.①車水馬龍 ②眼花繚亂(3)閱讀文段,用“不僅……而且”的句式介紹萬寧橋的古今價值。(不超過 50 字)(2分)答:2.第二組同學實地探訪了八里橋。他們根據自己的見聞,撰寫了下面文字。閱讀后,完成(1)-(3)題。(共 6 分)八里橋,又名永通橋,因東距通州治所八里,俗稱八里橋。①八里橋位于通惠河上,橋長約 60米,寬 16米,有三券石砌拱,是典型的直拱橋。它的中孔高達 8.5米,便于漕船通行,于是就有了“八里橋不落桅”之說。②元、明、清三代從江南運來大量糧食十之八九由通州轉運京城,而陸運必經此橋。③它扼第 1頁/共 9頁京東咽喉要道,是連接京城和通州的重要橋梁,與盧溝橋、朝宗橋并稱為“拱衛京師三大橋梁【甲】④《永通橋碑記》記載:“通州在京城之東,潞河之上,凡四方萬國貢賦,由水道以達京師者,必萃于此,實國家之要沖也。”值得一提的是,八里橋在 1860年經歷了一次著名的戰斗【乙】八里橋之戰。當時,英法聯軍在大沽口登岸,沿北運河進逼北京,清軍在八里橋進行了頑強的阻擊。盡管最終八里橋失守,但這一戰役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下了深刻的印記。(1)探訪八里橋后,有同學寫了一副對聯表達感受。補全對聯內容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上聯:八里橋橫貫古今見證漕運 ①下聯:運河水 ② 承載民族歷史情A.①興盛圖 ②蕩漾春秋 B.①繁華景 ②春秋蕩漾C.①繁華景 ②蕩漾春秋 D.①興盛圖 ②春秋蕩漾(2)小組同學在整理資料時漏掉了下面的語句。根據語意,將此句填到文中位置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八里橋不僅是漕運要道,還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3)在【甲】【乙】兩處依次填入標點符號,最恰當的一項是(2 分)A.【甲】。” 【乙】: B.【甲】。” 【乙】——C.【甲】”。 【乙】: D.【甲】”。 【乙】——3.第三組同學在探訪古橋后撰寫了《北京古橋保護倡議書》。閱讀后,在文段橫線處補寫恰當內容。(2分)北京古橋保護倡議書親愛的同學們:古橋作為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歲月的流轉與變遷,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珍貴紐帶。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一些古橋面臨著被忽視、破壞甚至消失的風險。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特發出以下倡議:一、自覺學習與古橋相關的知識,了解古橋的“前世今生”;二、積極參與古橋保護的公益活動,爭當古橋保護的踐行者;三、 。讓我們攜手并肩,為保護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而努力奮斗!初二(6)班2024年 12月 30日答:4.活動結束后,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其中修辭手法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2 分)A.游覽北京古橋,我們看到了它的古樸典雅,感受到了它的厚重歷史,體會到了它的文化韻味,每一次駐足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B.萬寧橋經歷了七百多年的風霜,她像一位福澤深厚的老者,靜靜地橫跨在玉河上,慷慨激昂地述說著昔日的榮光、往日的滄桑。第 2頁/共 9頁C.每一塊石板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重得仿佛能壓彎時間的腰;每一根欄桿都纏繞著時間的藤蔓,密得似乎能編織出過往的云煙。D.歷經五百多年風雨的八里橋,其石板路雖早已斑駁,卻更顯古樸滄桑,每一道裂痕都是歷史的印記,見證了古人的智慧與勤勞。二、古詩文閱讀(共 21 分)(一)默寫,完成 6-9 題。(共 4 分)5.聚室而謀曰:“ ①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列子《愚公移山》)(1分)6. ② ,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1 分)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 。(孟子《富貴不能淫》)(1 分)8. ④ 。風休住,蓬舟吹去三山去。(李清照《漁家傲》)(1 分)(二)閱讀《雁門太守行》,完成 9-10題。(共 7 分)雁門太守行李 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9.詩歌前兩句寫白天的戰斗情形,“ ① ”“摧”二字寫敵軍來勢洶洶,暗示戰勢緊張。第三句中“角聲”“秋色”分別從 ② 和視覺的角度描寫戰爭,一個“ ③ ”字寫出了戰爭規模的宏大。五、六句寫將士們夜半行軍和作戰的場面,一個“ ④ ”字既從側面突出了深夜的寒冷,又傳達了沉重的氛圍。(4 分)10.同是寫戰爭,《春望》與《雁門太守行》有何不同?請完成下面表格。(3 分)選擇的內容 表達的情感《春望》 從國家、百姓的角度寫戰爭帶來的 ①苦難《雁門太守行》 ② ③(三)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 11-14 題。(共 10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第 3頁/共 9頁有不戰,戰必勝矣。11.“兵革之利”中的“兵”與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A.兵臨城下 B.百萬雄兵 C.草木皆兵 D.短兵相接12.依據上下文,對文中畫線語句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2 分)【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理解:“三里”“七里”極言城小,但是只要占據“天時、地利”,小城郭也不會被攻占。【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理解:孟子認為僅依賴邊疆界限、險要的山河和強大的武器裝備,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丙】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理解:君主應該愛護百姓,只有這樣天下人才會順從他,才有可能得到廣泛的支持和幫助。13.根據原文,補全下面思維導圖。(3 分)14.閱讀下面鏈接材料,分析材料中陳國的事例是如何印證文中孟子觀點的。(3 分)【鏈接材料】楚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①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呂不韋《呂氏春秋》注釋:①[寧國]楚國大臣。答:三、名著閱讀(5 分)15.從下列名著中選擇一部,結合書中內容,談談你是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的。(100 字左右)備選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記》《昆蟲記》答:四、現代文閱讀(共 18 分)(一)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 16-18 題。(共 7 分)材料一2024年 7月 27日,第 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第 4頁/共 9頁北京中軸線全長 7.8公里,始建于 13世紀,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局的建筑與遺址的組合體。它由 15處遺產構成要素組成,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這些遺產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遺存五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聯系起宏偉莊嚴的國家禮儀場所北和繁華熱鬧的市井街市,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 ① 之作。材料二北京中軸線以秩序、審美的方式傳承著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始終秉承“中”“和”的哲學理念。“中”意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和”意為均衡有序,和諧穩定。“中”“和”理念落實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層面,即表現為追求 ② 、均衡對稱。北京中軸線的核心建筑群象征并強化了國家證券的崇高性和禮儀秩序的重要性,寄寓著對社會和諧安定的美好追求。在進行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建設時,居中布置國家紀念性建筑,于東西兩側對稱分布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延續了中華文明“中”“和”理念,為北京中軸線文化的時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撐。材料三北京城中軸線上南有三凸,北有三靠。“三凸”即第一凸以宮城為依托,從午門到天安門,中間封閉,左祖右社,東西對稱;第二凸以皇城為依托,從天安門到大明門(大清門),中間千步廊封閉,左文右武,東西對稱;第三凸以內城為依托,從正陽門到永定門,左天(天壇)右地(先農壇),東西對稱。“三靠”即一靠景山,二靠鐘鼓樓,三靠北城墻。景山原名“鎮山”,用挖掘護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古代建筑學要求宮殿要“背山面水”。用河泥筑山,不僅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土石堆積的難題,而且符合古代建筑的山水形制,于是,景山就成了宮城背后的靠山。景山正中的最高峰相對高度為 45.7米,位于其上的萬春亭,是中軸線的中心點和最高點。這座高 17.4米,三層重檐,金頂綠邊紅柱,四角攢尖的亭子,給人們觀賞北京古城提供了最佳視角。北京中軸線的這種獨特布局不僅烘托出皇宮的宏偉氣勢,更延展了城市中軸線的開闊氣魄。16.根據語境,在材料二的橫線處填寫恰當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2 分)A.①典范 ②以中為尊 B.①典范 ②以和為尊C.①典型 ②以和為尊 D.①典型 ②以中為尊17.根據以上三則材料,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 分)A.北京中軸線包含了 15 處遺產構成要素,涵蓋了五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B.萬寧橋、故宮、端門、外金水橋、正陽門在北京中軸線上是自南至北分布。C.中軸線上的這些建筑形制體量平衡對稱,構成了一幅世間獨具的壯美畫卷。D.景山是中軸線上的制高點具有絕對優勢的高度,登頂可環顧整個北京老城。18.三則材料圍繞北京中軸線,依次介紹了 ① 、 ② 和 ③ 。(3分)(每空不超過 12 個字)(二)閱讀《遇見白玉蘭》,完成 19-22 題。(共 11 分)第 5頁/共 9頁遇見白玉蘭趙克紅①沒想到,短短幾天時間,白玉蘭竟開得這么熱烈和奔放!②那天下午,我外出回家,途經小區花園,忽見一樹晶瑩潔白的玉蘭花,兀自吐露著優雅的芬芳。那樹玉蘭花,如冰雪雕飾而成,讓我沉郁一冬的心情瞬間明朗起來。③玉蘭花又名望春花。每年驚墊,小區里、街道邊、公園中,一樹樹玉蘭花舒展花蕾,在離地面數米的高空熙熙攘攘地綻放,它花色如玉、凝脂停云,盡情擁抱著春天的陽光,將那些曾經的艱難曲折,化作欣喜和感動。④玉蘭是一種落葉喬木,也稱木蘭,花先放,葉后至。雨水前后,每次途經玉蘭樹下,我總會抬頭打量一下這棵玉蘭樹,它昂首挺立在眾多矮小的植物中,初看和其他樹木沒什么區別,光禿禿的枝干伸展向上。仔細觀察,那微微突起的芽是花芽,跟樹枝顏色非常接近,若不仔細留意是不易發現的。⑤接下來的一段日子里,玉蘭樹可謂一日三變、幻化驚人。先是花芽孕育成苞,片片花瓣,層層相裹,不過嬰孩嫩指般大小。忽然一天,花苞兒伸伸腰,一副剛睡醒的樣子,它們緩緩睜開眼,接連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開。白色的花瓣鋪展開來,空中縈繞著絲絲縷縷的花香。⑥多少次,我凝視如絹似紗、如錦如緞的白玉蘭,那在枝葉間若隱若現的白玉蘭飄散的花香是不用你靠近去聞的。“ ”驀然想起這句來,玉蘭花香清淡幽遠,不必刻意招攬,不會曲意逢迎,頗有君子之風,文人雅士、詞人騷客莫不愿與玉蘭為鄰。屈原就曾以木蘭明志,寫下了“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⑦白玉蘭的美,美在花姿,碩大的花朵、片片花蕊直立向上,朵朵花,在料峭的春風中搖曳生姿;美在花色,如池塘的白蓮,潔白而溫潤;美在花香,它清幽淡雅,輕喚淡淡馨香,眼前鼻尖塵埃盡凈。美在獨特的氣質,群芳譜上,沒有任何一種花能像白玉蘭這樣既有一種冰清玉潔的高冷,又有一份絢爛喧鬧的熱情。而我認為,玉蘭花還美在它獨自綻放的孤勇,它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是強烈和震撼的,往往不經意間,給你帶來一份驚喜和感動。它不同于梅花的冷艷、桃花的妖嬈,更不同于牡丹的雍容華貴。它開在料峭的早春,卓爾不群,盡顯風流,有著幾分凜然的傲氣。⑧玉蘭花的花期是短暫的。花謝了,那一片片花瓣,若春燕剪翼,從枝頭從容落下,輕盈又厚重,帶著一份完成人間使命的釋然。我小心地繞過花瓣的空隙來到樹下,生怕一不小心踩疼了它們。我知道,凋謝的花瓣,也是有靈魂有知覺的。恰在此時,一片玉蘭的花瓣落在我的身邊,我彎腰撿起這瓣落花,放在手心仔細端詳,花瓣的莖脈間分明還有汁液在流淌,但它卻主動辭別枝頭,沒有一絲凄戚與眷戀。我不由得對玉蘭花生出幾分敬意來。(選自《散文選刊》2024 年第 6 期)19.文章寫了“我”看到的處于不同生命階段的玉蘭花的特點:冒芽時, ① ;含苞時,花瓣層層相裹;盛放時, ② ,花色潔白溫潤,花香清幽淡雅;凋謝后, ③ 。(3 分)20.結合語境,第⑥段畫線處填入古詩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2 分)A.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B.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第 6頁/共 9頁C.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D.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21.自選角度賞析文中第⑤段畫曲線語句。(3分)忽然一天,花苞兒伸伸腰,一副剛睡醒的樣子,它們緩緩睜開眼,接連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開。答:22.文章結尾寫道:“我不由得對玉蘭花生出幾分敬意來。”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答:五、作文(共 40 分)23.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一篇作文。題目一: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身邊也有許多文化遺產,你對它們了解嗎?請以“我身邊的文化遺產”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本試卷第一大題涉及的文化場所不在寫作范圍內)題目二:向上是一種推進力,讓航天工作者巡天探月,叩問蒼穹;向上是一種恒心力,讓南極考察隊劈波斬浪,堅定前行;向上是一種拼博里,讓中國運動員奮勇前行,為國而戰……回首 2024,我們始終以“向上”為動力,照亮前行的道路。請以“向上”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要求:將作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作文內容積極向上,字數 600-800 之間,不出現學校真實的校名、師生姓名等。第 7頁/共 9頁參考答案一、基礎運用1(1).D(2).A(3).萬寧橋不僅是北京中軸線與京行大運河交匯處的一顆文化明珠,而且承擔著城市次干路 的繁重任務。2(1).C(2).C(3).D3.主動參與古橋保護的宣傳活動,做古橋保護的宣傳員。4.B二、古詩文閱讀5.吾與汝畢力平險6.山氣日夕佳7.此之謂大丈夫8.九萬里風鵬正舉9.壓 滿 聽覺 重10.①表達了作者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②從描寫恢宏激烈的戰爭場面入手,描寫了邊 塞風光以及瞬息萬變的戰爭風云③表達了將士們堅強的戰斗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11.D12.甲1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 地利14.孟子的觀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陳國雖城墻高大、護城河深、積蓄的財物多,但因是小國卻賦稅沉重,導致百姓怨恨君主,所以楚莊王聽從寧國的建議興兵討伐,最終奪取了陳國。印證了孟子所說的“失道者寡助”,陳國因為不施行仁政, 而楚國則是因為看到了陳國的“失道”,所以敢于出兵并取得勝利,從反面印證了孟子的觀點。 三、名著閱讀15.示例一、《朝花夕拾》:先了解魯迅生平,再按順序讀,從《狗貓鼠》開始。邊讀邊記筆記,記童年趣事,如對貓的厭惡緣由。同時,關注對封建舊俗批判,像《二十四孝圖》中對孝道的揭露。如此,便能較好的讀完此書。示例二、《西游記》:先熟悉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主線。閱讀過程中,仔細分析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豬八戒的貪吃懶惰等鮮明性格。留意各路神仙妖怪的神奇法術和獨特法寶,以及背后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如此就能順利讀完。示例三、《昆蟲記》:開始閱讀前,清楚這是一部科普著作。閱讀時,認真觀察法布爾對昆蟲細致入微的描寫,比如蟬的生活習性、螳螂的捕食過程等。用心體會法布爾把昆蟲當做親密朋友般的熱愛之情。這樣就能讀完。四、現代文閱讀第 8頁/共 9頁16.A17.B18.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中軸線的哲學理念及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軸線的獨特布局及 作用19.①芽尖細小,呈淡綠 ② 花瓣舒展 ③ 花瓣緊致,枝葉流淌20.C2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玉蘭花苞兒從沉睡到蘇醒再到綻放的過程,賦予玉蘭花以生命力和情感,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玉蘭花的生命活力和美麗,增強了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22.玉蘭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展現出不同的美,即使凋謝后也保持著生命的尊嚴和美麗,這 種生命的態度和力量讓作者感到敬佩。第 9頁/共 9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