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晉元高級中學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一年級語文學科試卷日期:2025.4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積累與運用10分1.默寫(合計8分,一題1分)(1)云青青兮欲雨,。(李白《》)(2)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沁園春·長沙》)(3)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體現出赤壁戰場上,周瑜從容嫻雅,沉著應戰,指揮若定的儒將形象。(4)曾皙在待坐時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詠而歸”,既是孔子之“志”,也常是后世文人所追求的。(5)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善于描寫想象的世界,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寫云中仙人出場時的穿著與出行工具的詩句“”和“”令人嘆為觀止。(6)蘇軾的《赤壁賦》中,從側面寫出簫聲的魅力的句子是“6(7)《論語》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在荷子的《勸學》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系的句子是:“一,。”(8)在《阿房宮賦》中,杜牧用“—一,——”告誠后世統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滅的教訓就會重蹈覆轍。2.《紅樓夢》第五回通過判詞、曲詞和夢境暗示了全書的結構與人物命運。以下關于該回內容的分析,哪一項不正確?()(2分)A.“千紅一偏”“萬艷同杯”以諧音“哭”“悲”暗示紅樓眾女子的悲刷結局,呼應“群芳髓”的隱喻。B.“凡鳥”暗指王熙鳳出身平凡,與“護官符”中“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形成反差。C,“玉帶林中掛,金等雪里埋”以意象組合暗指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命運,體現詩詞判詞的象征手法。D.“原應嘆息”四字概括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結局,其命運在第五回中已有明確預示。二閱讀70分(一)閱讀下文,完成第3一7趣。(15分)譴責受害者是什么毛病第1頁共7頁馬薇薇①安全是人類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要求。但是,為了獲得安全感,我們卻往往會以“譴責受害者”和“尋找替罪羊”的心態,使自己離真正的安全越來越遠。②什么叫“譴責受害者”?當不幸的事發生時,受害者本應得到我們無條件的同情。然而事實是,在禮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們往往會對他們產生一種復雜的負面情緒,覺得他們之所以受到傷害,應該也有罪有應得的一面。這種現象就叫做“譴責受害者”。③最常見的就是每當爆出女生被侵犯的社會新聞,總會有人說:“唉,所以女生穿著打扮,真的要保守一點兒,不然太危險啦。”這些話,貌似苦口婆心,但是言外之意其實很明顯一一如果不是你穿著太暴露、晚上不回家、交友太隨便,怎么會發生這種事?④那么,為什么我們會拿放大鏡對著受害者,非要從他們身上挑出點兒毛病才心安呢?其實,這不是因為冷血,而是因為恐懼。劍橋大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家法恩對此有一段精彩的自我剖析。本來,她的研究主題恰好就是人們對受害者的譴責心態,按理說她本人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但是這種越尬的事情偏偏就發生了。當時,法思剛生完小孩不久,推著嬰兒車在家周固散步。在公園的長椅上,她遇到了一位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女性,看自己孩子的眼神很是感傷。聊起來才知道,后者剛經歷喪子之痛。然而,在這位女士訴說傷心往事的時侯,法恩坦承,她沒有感同身受的悲傷,反而心里涌現出無數恐怖的指責一一你這位媽媽,當時肯定哪里疏忽了,才導致孩子天折。⑤所以,同樣是母親,本來應該感同身受,但是法恩卻不可過制地表現出一種攻擊心態,這是面對恐懼時自保的本能在作票。這種恐懼感強烈到,即使一輩子都在研究這種心理現象的專家,也會在輪到自己的時候,表現出“譴責受害者”的態度。原因很簡單,這是他們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因為不能允許自己想到這是自己,或者家人和朋友也可能遇到的事情,所以他們就一定要在受害者身上找出跟自己以及關心的人不一樣的地方。⑥“譴責受害者”思維再上一個臺階,就會演變成“尋找替罪羊”,這在心理學上叫“替代性攻擊”,也就是為了宣泄怒火,讓無辜者受傷害。最常見的替代性攻擊就是無緣無故亂發火,比如員工上班被老板罵,于是回家跟老婆吵架,老婆憋了火就打孩子,孩子去學校欺負比他弱小的同學,同學家長一生氣就在辦公室里罵自己的員工…負能量的傳遞,就是這樣循環往復,無人幸免。⑦當然,直接發火,還只是替代性攻擊最低階的表現。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其實也知道自己是雞蛋里挑骨頭,是因為在別的地方受了氣,才會看什么都不順眼。而更高級的替代性攻擊,表面上更溫和理性,實質上則更為可怕一一因為它是通過貌似理性的方式徹底把無辜者妖魔化了。比如說,每當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美國右翼政客總喜歡在外國人身上找理由一一為什么美國失業率那么高?一定是外國人把就業機會給搶走了。為什么美國有這么多社會問題?都是因為外國人非法跑到我們這里來。只要稍有常識就能知道,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和社會問題,從來就不是單一的原因。歸咎于外國人,這個判斷本身就很幼稚。但是,很多投票的美國公民就是愿意為這種說辭買賬。因為只要找到兇手,只要知道該向誰生氣,他們的痛苦就會下降。⑧總之,人是一種需要找理由的生物。小孩在剛開始懂事時,不是總愛問“為什么”嗎?他們可不接受“我不知道”這種嚴謹的說法。即使給他們一個非常胡扯的答案,也總比沒有答案要好。事實上,大多數人問“為什么”不是為了求真,而是為了求安心。而在面對不幸和痛苦的時候,我們對原因的渴求就會更加強烈,特別需要有個理由來解釋為什么不幸的人第2頁共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