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一2026學年度上學期2023級8月月考語文試卷考試時間:2025年8月15日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沒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做過全景式的觀察和顯微鏡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紅樓夢》這種百科全書式巨著的寫作。魯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層民眾的處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間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棚栩如生的人物。(摘自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新大眾文藝是通過全媒體渠道普遍流行的新文藝形態,它影響廣泛,不斷流變。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它打破了傳統文藝創作的專業壁壘,使創作主體從精英群體轉向全民參與,創造出一大批能夠讓接受者普遍共情的精神文化產品。創作主體的全民化,讓新大眾文藝的主題表達從作者端轉移到受眾端,這讓其能夠在內容層面直面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新大眾文藝主動擁抱新媒介和新技術,在創作過程中積極踐行“技術賦能”。借助短視頻平臺、文學網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工具和蝶介載體,人民大眾均可參與不同文藝類型的創作實踐,實現審美表達的自由。因此,新大眾文藝的交互性特征使創作者與受眾界限消弭,形成“創作即參與”的新型關系。這種新型的關系,改變了傳統大眾文藝由專業人員創作、普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