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綜合卷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題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總分得分一、看拼音,寫詞語。(8分)máo tǎn yī shang dòu fu chén jiùhuā lěi cǎi hóng wēi xiào qīng yōu二、選字組詞。(6分)[蹄 諦 締] ( )造 ( )子 真( )[糊 蝴 湖] ( )水 ( )涂 ( )蝶[蟬 禪 憚] 鳴( ) 忌( ) ( )房[蒲 薄 簿] 賬( ) 淺( ) ( )草三、在括號里填入恰當(dāng)?shù)年P(guān)聯(lián)詞。(4分)1.這種境界,( )使人驚嘆,( )叫人舒服。2.( )見到我們,主人們( )立刻撥轉(zhuǎn)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3.( )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 )卻不顯得單薄。4.你( )歌唱,歡笑;( )又悲嘆,哭號。四、在括號里填入恰當(dāng)?shù)脑~語。(3分)( )的空氣 ( )的主人 ( )的甜香( )的春光 ( )的花苞 ( )的小路五、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并選擇恰當(dāng)?shù)脑~語填空。(7分)襟( )帶( ) 一碧( )( ) 碩大( )( )( )顧影( ) 心( )神( ) ( )( )馥郁1.( )的草原上,散落著一個個圓頂?shù)拿晒虐?br/>2.杭州西湖是一個令人( )的地方。3.敦煌莫高窟中的飛天( ),給人以美的享受。4.花兒在清風(fēng)中呼吸,使清風(fēng)(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練習(xí)。(4分)1.太陽已經(jīng)偏西了,誰也不肯走。(用“沒有一個人”改寫句子,使意思不變)2.在細(xì)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改為反問句)3.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用加點詞寫句子)4.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fēng)光更加旖旎。(照樣子,寫句子)我在 更加 ,使 。七、品讀句子,完成練習(xí)。(6分)1.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1)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1分) ( )A.點明主題 B.承上啟下(2)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2分) ( )A.雖然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感情很深,但還是不能分別,大家在無邊的草原上談?wù)撝利惖南﹃枴?br/>B.蒙漢兩族人民之間情誼深厚,怎么舍得分別 大家站在夕陽下的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1)用自己的話說說詞句的意思: 。(2分)(2)詞句表達(dá)了作者 之情。(1分)八、根據(jù)所學(xué)知識填空。(6分)1.野曠天低樹, 。2.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 。3.《過故人莊》一詩中,“ , ”一句描寫了恬淡閑適的農(nóng)村生活。4.《草原》一文是作者 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文章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依次描寫了草原的 、蒙古族人民 的場面、 的場面,表現(xiàn)了草原的 美、 美和 美,贊美了作者對祖國河山 的思想感情。九、閱讀理解。(26分)(一)課內(nèi)閱讀。(12分)古人詩云:“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在細(xì)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只是賞過這么多年的丁香,卻一直不解,何以古人發(fā)明了丁香結(jié)的說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jié)。丁香結(jié),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在聯(lián)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fù)擔(dān)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jié)年年都有。結(jié),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1.文中引用詩句“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的作用是(2分) ( )A.作者經(jīng)歷的春光完全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有獨特的感受。B.引出下文,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鋪墊。C.從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結(jié)的形象,豐富了丁香結(jié)的內(nèi)涵,為讀者提供了展開豐富想象的天地。D.增加文章濃厚的文學(xué)色彩,體現(xiàn)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2.填空:選文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借助 的方法,將“丁香結(jié)”的寓意與 感悟結(jié)合起來,深化了文章的主題。(4分)3.結(jié)合文章最后一段,請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感悟到了什么,與古人寄托在丁香結(jié)上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二)課外閱讀。(14分)八月末,我開車從圍場縣出發(fā),翻過山,穿過茫茫林海,過一界河,便從河北進(jìn)入內(nèi)蒙古境內(nèi)。剛才在山下溝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轉(zhuǎn)和在林海里感覺到的綠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個世界上,天地頓時開闊得好像連自己的五臟六腑也不復(fù)存在。兩邊也有山,但都變成緩緩的土坡,隨著地形的起伏,草場一會兒是一個淺碗,一會兒是一個大盤。草色已經(jīng)轉(zhuǎn)黃了,在陽光下泛著金光。由于地形的變換和車子的移動,那金色的光帶在草面上掠來飄去,像水面閃閃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綢緞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剛可沒腳脖子,但難得的平整,就如一只無形的大手用推剪剪過一般。這時除了將它比作一大塊地毯,我再也找不到其他準(zhǔn)確的說法了。但這地毯實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個它;除了藍(lán)天,就是它的綠;除了天上的云朵就剩下這地毯上的牛羊。這時我們平常看慣了的房屋街道、車馬行人還有山水阡陌,已都成前世的依稀記憶。看著這無垠的草原和無窮的藍(lán)天,你突然會感到所有的煩惱連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無影無蹤。你已經(jīng)被融化在這透明的天地間。這偌大的草原又難得的干凈。干凈得連雜色都沒有。這草本是一色的翠綠,說黃就一色的黃,像是冥冥中有誰在統(tǒng)一發(fā)號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樹。樹是成片的林子,卻整齊得像一塊剛切割過的蛋糕,擺成或方或長的幾何圖形。眼前這種異樣的整齊美、裝飾美,倒使我懷疑自己不在這自然中。我們將返回時,主人還在惋惜未能見到草原上千姿百態(tài)的花。我說,看花易,看這草原的純真難。感謝上帝的安排,陰差陽錯,我們在花已盡、雪未落、草原這位小姐換裝的一剎那見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這時自然美的韻律便與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與自然對話交流了。嗚呼!草原八月末。大矣!凈矣!真矣!山水原來也和人一樣會一見鐘情,如詩一樣耐人尋味。我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塊神秘的草地。將要翻過山口時又停下來佇立良久。明年這時還能再來嗎 我的草原。1.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2分)千姿百態(tài):耐人尋味:2.作者筆下的草原最主要的特點是: 。(2分)3.用“ ”畫出文中的一個比喻句,這句話把 比作 ,作用是: 。(3分)4.“草色已經(jīng)轉(zhuǎn)黃了,在陽光下泛著金光。由于地形的變換和車子的移動,那金色的光帶在草面上掠來飄去,像水面閃閃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綢緞上的反光。”“亮波”是指 ,“一匹大綢緞”說明 。從這句話中能體會到 。(3分)5.短文主要寫了 。(1分)6.本文與課文《草原》,作者都將草原比作綠毯,想一想它們又有什么不同。(3分)十、習(xí)作。(自備作文紙)(30分)《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讀來很有趣味。如果你有這樣一個機會,把自己變成另一種事物,會發(fā)生什么呢 你可以變得很小,如一只螞蟻,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變得很大,如一頭大象,一輛汽車,甚至是一個星球。變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將隨之發(fā)生改變。選擇下面的題目來寫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擬一個有趣的題目。地球自述 我是一條幸福的蚯蚓 飄在天上的日子發(fā)揮想象,把你變形后的經(jīng)歷寫下來吧。參考答案:一、毛毯衣裳 豆腐陳舊花蕾彩虹微笑清幽二、締蹄諦湖糊蝴蟬憚禪簿薄蒲三、1.既……又……2.一……就……3.雖然……但是……4.時而……時而……五、飄舞千里無朋自憐馳往芬芳1.一碧千里2.心馳神往3.襟飄帶舞4.芬芳馥郁六、1.太陽已經(jīng)偏西,沒有一個人肯走。2.在細(xì)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難道不格外嫵媚嗎 3.示例:中秋的月光是那么寧靜,那么明朗。七,1.(1)A (2)B2.(1)在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wù)撝S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2)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八、1.江清月近人2.望湖樓下水如天3.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4.老舍美麗風(fēng)光熱情好客主客飲酒聯(lián)歡風(fēng)光人情民俗無限熱愛九、(一)1.C2.聯(lián)想或想象人生3.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fēng)順的,遇到不順心的事是經(jīng)常的,但這樣的人生才豐富多彩,這樣的生活才充滿樂趣。與古人寄托在丁香結(jié)上的愁怨情感不同,作者以樂觀的心態(tài)、開闊的胸襟賦予“丁香結(jié)”全新的內(nèi)涵。(意思對即可)(二)1.形容姿態(tài)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意味深長,值得仔細(xì)體會琢磨。2.平坦、開闊、美麗、干凈3.示例:草場一會兒是一個淺碗,一會兒是一個大盤。 草場淺碗、大盤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草場的形態(tài)4.變黃了的草草長勢密集茂盛,草色壯觀草原的遼闊寬廣5.八月末的內(nèi)蒙古草原景色6.相比《草原》一文,本文更突出了草原的平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