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王十朋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夜泊蕭山酒醒夢覺月色滿船感而有作王十朋①候屆星虛午夜涼,更堪停棹水中央。短篷破處漏明月,歸夢斷時思故鄉。客里未忘詩酒趣,老來厭逐利名場。明朝又向錢塘②去,十里西風桂子香。注:①王十朋,南宋愛國名臣。②錢塘,即南宋都城臨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泊舟蕭山水面,午夜酒醒漸感天氣寒涼,面對著星辰和月色,感慨萬千。B.頷聯用詞精當,如“短”“破”“漏”等詞語形象傳神,暗合詩人此時的心境。C.頸聯兩句互文見義,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寫出詩人境況,使詩歌意蘊豐厚。D.尾聯“桂子香”實寫臨安桂花處處盛開的美景,體現了詩人的愉悅心情。2.本詩題目明確表示“有感而作”,請簡要分析詩人有哪些感觸。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臥龍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韻王十朋山藏古寺柏青青,地重端因蜀相登。沙上不聞江轉石,人間幾見谷為陵。龍蛇樹影搖千尺,玉雪花枝吐萬層。堪嘆草廬誰復顧,凄然香火卻依僧。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展現了一幅幽靜古樸的畫面,為全詩鋪設了緬懷歷史古人的莊重基調。B.“地重端因蜀相登”一句,強調了臥龍山的地位因諸葛亮登臨而顯得更加重要。C.頸聯用夸張、比喻等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樹木的高大與搖曳之姿以及花朵的繁茂。D.詩人結尾“堪嘆草廬誰復顧”,表達對諸葛亮故居草廬無人問津的憤慨與不滿。4.同樣是懷古,這首詩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的主題有何異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韻潘先生暮春感懷見寄王十朋緬想長安覺夜長,先生投老困文場。幾吟白雪眠蕭寺①,誰薦凌云達未央②。鼠目獐頭多富貴,兔葵燕麥自悲傷。感春情思如云亂,排悶題詩寄草堂。【注】①蕭寺:佛寺。②凌云:指《大人賦》。據史料記載,漢武帝讀了司馬相如的《大人賦》,飄飄然有凌云之氣,而司馬相如之所以能被漢武帝知曉是因為相如的老鄉楊得意的推薦。未央:漢朝的宮殿名。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夜長”表明詩人既感傷于自身的仕途不順,又為先生的人生際遇而感到不平。B.頸聯采用對比手法,“鼠目”句表達了作者對猥瑣鄙俗之人卻地位顯貴的憤慨之情。C.尾聯回扣詩題“暮春感懷”,詩人以詩排遣郁悶,“寄草堂”暗含持守士人節操之意。D.這首詩跟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同為南宋詩人的感春之作,表達的主旨基本一致。6.王十朋在《祭潘先生文》中認為他的老師“才之豐而命之嗇”(命之嗇:命途不順),請結合詩句談談你對這個評價的理解。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詠柳王十朋東君于此最鐘情,妝點村村入畫屏。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的前兩句用擬人的手法,滿懷喜悅地寫出了春神降臨人間,柳樹發出新芽,村村如畫的初春旖旎風光。B.“向我”一句作者寫自我的主觀感受,沒有刻意的修辭點綴,卻寫出了楊柳動人的韻致,令人心神搖蕩。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雖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楊柳仍以青眼相待,傳神地寫出柳樹溫柔的心性。D.古人往往在分別之際,折柳贈送行人,借如垂絲般的長長柳條,以示永不相忘,也傳遞綿延不絕的離愁別緒。8.與賀知章的《詠柳》相比,本詩對柳樹的描寫有何獨特之處?請簡要分析。夜雨述懷王十朋夜深風雨撼庭芭,喚起新愁亂似麻。夢覺尚疑身似蝶,病蘇方悟影非蛇。澆腸竹葉頻生暈,照眼銀釭自結花。我在故鄉非逆旅,不須杜宇喚歸家。【注】①王十朋,南宋政治家,詩人,曾因批評朝政遭壓制。②“竹葉”指竹葉青酒,“銀釭”指銀燈,結燈花為報喜之兆。9.對這首詩中“愁”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因夜深風雨交加,天氣突變,難以入眠而感到愁苦。B.因夢醒身體虛弱,有些恍惚,沒有痊愈而感到煩惱。C.因受當權者壓制,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而感到苦悶。D.因常年羈旅在外,子規啼之,觸動鄉思而感到悲愁。10.結合全詩,賞析畫線句。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題諸葛武侯祠王十朋①八陣圖旁丞相祠,風云慘淡會當時。功成豈止三分漢,才大非惟十倍丕②。渭上忽傳司馬走③,蜀中長起臥龍思。我來再拜瞻遺像,淚滿襟如老杜詩④。【注】①王十朋:南宋學者,每以諸葛亮、寇準等人自勉,屢次建議整頓朝政,力圖恢復。本詩題于白帝城武侯祠,詩人時任夔州知府。②丕:魏文帝曹丕。③司馬走: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出兵伐魏時病死軍中。司馬懿聞訊領兵追趕,被諸葛亮臨終遺計嚇退。④老杜詩:指《蜀相》“長使英雄淚滿襟”句。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以“風云慘淡”渲染歷史氛圍,暗含了對諸葛亮所處時代局勢的深沉慨嘆。B.頷聯“豈止三分漢”與“非惟十倍丕”構成對比,突出諸葛亮的功勞之大和才能之高。C.頸聯“忽傳司馬走”巧用典故,既敘寫史實,又暗含對諸葛亮智謀的由衷贊嘆。D.第七句由追思轉回現實,“再拜”“瞻”的動作寫出詩人對諸葛武侯的虔敬。12.本詩的尾句為什么要提“老杜詩”?請聯系本詩和杜甫《蜀相》的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D 2.①午夜涼氣襲人,詩人泊舟水面,倍感孤獨凄涼;②舟船夢醒,思念家鄉;③詩人身處“客里”,年屆“老來”,依然追求詩酒雅趣,厭棄名利;④想到明朝將赴都城,心情轉好,內心充滿使命感;⑤想象“桂子香”的錢塘美景,對未來抱有期待與憧憬。【導語】王十朋的《夜泊蕭山酒醒夢覺月色滿船感而有作》以細膩筆觸描繪午夜泊舟之景,通過“短篷破處漏明月”等意象,巧妙傳達思鄉之情與對名利的厭倦,尾聯“桂子香”則寄寓對未來的期待,意境深遠,情感真摯。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表達技巧能力。D.“實寫臨安桂花處處盛開的美景”錯誤。本詩尾聯“明朝又向錢塘去,十里西風桂子香”,根據“明朝又向錢塘去”可知,詩人第二天要前往錢塘,“十里西風桂子香”是詩人想象前往錢塘途中的情景,屬于虛寫。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情感的分析的能力。①“候屆星虛午夜涼,更堪停棹水中央”,詩人在午夜時分,停船于水中央,此時涼氣襲人,四周空曠寂靜,這種環境氛圍讓詩人倍感孤獨凄涼,寒涼的不僅是天氣,更是詩人內心的孤寂。②“短篷破處漏明月,歸夢斷時思故鄉”,明月從破漏的短篷處照進來,驚醒了詩人的歸鄉夢,夢斷時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見詩人內心深處對故鄉的深深眷戀。③“客里未忘詩酒趣,老來厭逐利名場”,詩人即使身處客居他鄉的境地,也沒有忘記詩酒帶來的雅趣,表明其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而“老來厭逐利名場”則直接抒發了詩人年事已高,對追逐名利的官場生活感到厭倦,體現出詩人對淡泊生活的向往。④詩人作為南宋愛國名臣,“明朝又向錢塘去”,錢塘是南宋都城臨安,詩人前往都城,可能是為了國家大事,為了盡自己的一份愛國之責,所以心情轉好,內心充滿使命感,想要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⑤“十里西風桂子香”,詩人想象著明朝前往錢塘時,十里西風中飄來桂子的香氣,描繪出一幅美好的畫面,展現出詩人對未來的期待與憧憬,對即將到達的都城充滿了美好的想象,或許期待在那里能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抱負。3.D 4.同:兩首詩都表達了對歷史的懷念與感慨。異:辛棄疾的詞更側重于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對英雄時代的向往,而王十朋的詩則更側重于表達對諸葛亮的敬仰與懷念。【導語】這首詩描繪臥龍山與武侯祠的幽靜景象,借景抒情,表現對諸葛亮的景仰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首聯展現山寺景色,為全詩奠定緬懷基調。頷聯反映歷史的滄桑,側面襯托諸葛亮過人的聲名。頸聯運用夸張的手法展現自然的偉麗。尾聯借無人問津的草廬,抒發對世人不識英才的感慨。詩意深邃,以景寓情,給人以無盡的思索和聯想。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D.“表達對諸葛亮故居草廬無人問津的憤慨與不滿”錯誤,尾聯“堪嘆草廬誰復顧,凄然香火卻依僧”,詩人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對諸葛亮草廬的懷念與感慨,以及對后人對諸葛亮精神的傳承與敬仰。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點:《臥龍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韻》中“沙上不聞江轉石,人間幾見谷為陵”體現了對時光流逝和自然、人事變化的感嘆。詩人看到山川依舊,但往昔的情景已不再,世事變遷的滄桑之感油然而生。《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也是在感慨歷史的變遷,曾經的英雄人物和繁華景象都隨著時間消逝,只留下一片荒蕪,體現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表達了對歷史的懷念。可見,兩首詩都表達了對歷史的懷念與感慨。不同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更側重于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對英雄時代的向往。詞人緬懷古代英雄人物的業績,是為了和南宋統治者的偏安一隅、怯懦無能形成對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借劉義隆草率北伐導致失敗的典故,諷刺了當時韓侂胄等人貿然出兵北伐的行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則表達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主題更能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對英雄時代的向往。《臥龍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韻》重點在于對諸葛亮這位英雄人物的敬仰與懷念。詩的結尾“堪嘆草廬誰復顧,凄然香火卻依僧”,表達了對諸葛亮故居(草廬)的懷念與感慨,以及對后人對諸葛亮精神的傳承與敬仰。5.D 6.才之豐:①“白雪”表明了先生傳授的是那些高雅的經典作品,說明了先生的學問學養之深。②“凌云”表明了先生的才華可以跟司馬相如媲美。命之嗇:①“先生”句表明先生人生暮年卻仍然困頓于科舉考場,無法入仕。②“誰薦”句表明先生的才華得不到他人賞識和推薦,沒有知音真正了解先生的才華。③“兔葵”句表明先生的命運就像雜草一樣荒涼悲寂。【導語】這首詩通過描寫暮春時節的感懷,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及潘先生仕途坎坷的感傷和不平。詩作采用對比手法,諷刺市儈小人。通過排遣郁悶寄托于詩,展現了詩人堅持士人節操的高尚情懷與傲骨。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表達的主旨基本一致”錯,《臨安春雨初霽》表達的是詩人對官場仕途生活的厭倦與苦悶,對家鄉的思念;而本詩表達的是詩人和他老師無法進入官場、無法步入仕途的無奈和憤懣,對他老師命運的同情。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才之豐:①在詩中,“白雪”意指高雅的文學和藝術作品,與“陽春白雪”一詞的傳統意涵相似。先生的閱讀和吟誦“白雪”之作,說明他所涉獵和傳授的知識十分高雅,非尋常俗流所能企及。這一意象不僅體現了先生高超的文學修養和學問深度,也暗示了他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精通與熱愛。此外,通過“白雪”這一意象,詩人還巧妙地表達了對先生在文學上的才華與品味的敬佩,強調了他“才之豐”的一面,而不為時流所動,堅守學術與藝術的高地。②詩中提到“凌云”,這是在引用司馬相如創作的《大人賦》,司馬相如因才華橫溢、賦作出眾而聞名,因此“凌云”在此暗示詩中提到的潘先生具有與司馬相如相媲美的才華。盡管具備如此高的造詣和才華,但他依然處于求知而不得的狀態,顯示了他才華的超群脫俗。命之嗇:①詩句中的“投老”指出潘先生年事已高,“困文場”則形象描繪了他對于科舉考場的無奈掙扎。盡管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卻因未能入仕而感到無奈,這使得隨著歲月的流逝,依然在仕途的迷霧中無所適從。這種命運的不濟,使得他的壯志未酬,顯得愈加可悲,從而反映出其命途的坎坷與人生的無奈。②“誰薦”句通過與漢代司馬相如的類比,表達了先生才華出眾卻無人舉薦的遺憾與困頓。司馬相如因老鄉舉薦得以揚名,而詩中的先生雖有出類拔萃的才華,卻沒有貴人相助,使其才智無法被上達朝廷的君主所知,悲嘆“達未央”更襯先生懷才不遇的處境。從這一角度來看,此句不僅描寫了先生命途多舛的事實,也寄托了作者對社會不公的深切感慨,對真正才德之士不得重用的深深惋惜。③詩中“兔葵燕麥自悲傷”一句,以兔葵、燕麥這些生命力頑強卻常被忽視的野草喻指學識淵博卻命途多舛的先生,表現了他的才華未能充分施展,命運如同荒野上的雜草般孤寂無依。這一形象將先生身處社會底層、心靈孤苦、境遇冷落的境況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感受到詩人對先生命運的深切同情與惋惜,詩人以此表達了對理解與知音的渴求。7.B 8.賀詩運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樹枝條的柔綠、高、垂和葉子的細節進行描寫;而本詩寫柳樹則更為全面,寫了柳芽柳葉柳絲柳絮柳蔭甚至還有柳樹上的黃鸝鳥;并且運用擬人、典故等手法,賦予了柳樹生命,將其所含特點傳神地表達了出來。【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沒有刻意的修辭點綴”錯,此句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千萬絲楊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她們無言卻饒有動人的韻致。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賀知章的《詠柳》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抓住柳樹枝條的柔綠、高、垂和葉子的細節進行描寫,句句有特點。本詩則寫了柳芽、柳葉、柳絲、柳絮、柳蔭和柳樹上的黃鸝鳥。寫柳眉和柳眼“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人們習慣地把柳葉和翠眉相比,寫出柳葉的形狀和顏色;第五六句寫柳絲和柳絮“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視離別之情,往往在分手的時候,折柳贈送行人,借柳條垂絲之長,縈牽離愁別緒,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將去的時候,柳老花飛,漫空飛絮,這紛飛的柳絮,仿佛送盡了春光,也戀戀不舍地送著行人在話別的長亭飛舞。結尾兩句寫柳蔭和黃鸝鳥“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由此可見,王詩內容更豐富更全面。技巧方面,賀詩運用比喻,“碧玉妝成一樹高”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萬條垂下綠絲絳”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少女身上垂墜的綠色絲織裙帶,突出柳條柔軟而輕盈的特色。而本詩運用擬人、用典,賦予了柳樹生命。“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楊柳是多情的,盡管不是故交,她也還是以青眼相待,從來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經常保持溫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傳神地表達了柳樹的特點。9.D 10.詩句借景抒懷、以聲襯靜。深夜寂寂,風雨凄凄,撼動著庭中清冷的芭蕉,營造了凄涼蕭瑟的氛圍,奠定了全詩悲秋的感情基調。既照應了題目,又為下文詩人抒發自己的身世感懷和無限愁緒作鋪墊。【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詞的綜合鑒賞能力。D項,“因常年羈旅在外,子規啼之,觸動鄉思而感到悲愁”理解有誤,從詩歌尾聯“我在故鄉非逆旅,不須杜宇喚歸家”可知,作者此時身在故鄉,并非旅居在外。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詩句的鑒賞能力。“夜深風雨撼庭芭”,這是詩歌首句,詩句中提到時間、天氣、環境。“夜深風雨”扣住詩歌標題中的“夜雨”,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凄冷的氛圍。庭中芭蕉本顯清冷,在風雨撼動下,更是凄涼蕭瑟。這聲音蕭蕭瑟瑟,喚起了詩人紛亂的新愁。深夜詩人聽到風雨敲打芭蕉的聲音,致使他是在夢中驚醒的,以動襯靜,以聲音襯托出清冷的環境,寫出了詩人的憂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緒如麻之感,為全詩營造了悲秋的感情基調。為下文寫因夢醒身體虛弱,有些恍惚,沒有痊愈而感到煩惱,因受當權者壓制,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而感到苦悶做出了鋪墊。11.B 12.①情感共鳴。與杜甫同抒對諸葛亮的敬仰、痛惜之情,形成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②精神自況。以杜詩為鏡,映射自身憂國之情,彰顯報國濟世精神的傳承。③詩意延續。延續杜詩“淚滿襟”的詩意,增強詩歌的歷史厚重感。【導語】本詩是南宋王十朋拜謁武侯祠的感懷之作。詩人以“風云慘淡”開篇,通過對比、用典等手法,既贊頌了諸葛亮“三分漢”“十倍丕”的功業才能,又暗含對時局的憂思。尾聯化用杜甫詩句,將個人憑吊之情與歷史滄桑感融為一體。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構成對比”錯誤。頷聯“豈止三分漢”與“非惟十倍丕”并非對比關系,而是從“功勞”與“才能”兩方面,共同強調突出諸葛亮的非凡地位,而非將二者對立對比。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情感共鳴。杜甫《蜀相》以“長使英雄淚滿襟”寫對諸葛亮“出師未捷”的痛惜,王十朋拜謁武侯祠時,因追慕諸葛亮功業未成,同樣“淚滿襟”。兩人借“淚”的意象,在對諸葛亮的敬仰與悲愴中形成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②精神自況。王十朋以杜甫筆下“英雄”自比,借杜詩暗表自己如諸葛亮般“鞠躬盡瘁”的報國之志。南宋偏安局勢與杜甫所處的動蕩時代相似,詩人以杜詩為鏡,彰顯憂國憂民、力主恢復的精神傳承。③詩意延續。杜甫《蜀相》以“淚滿襟”收束憑吊之情,王十朋化用此句,讓“祠堂——淚襟”的意象鏈條形成呼應,既延續了杜詩的感傷意境,又借杜甫的文學影響力,增強了自身詩歌的歷史厚重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