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艾可叔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正月晦日西歸舟中作宋·艾可叔①宦情一片莫云浮,歸興雙溪春水流。惜別長官攜酒盞,送行詩友候津頭。人方挾彈窺黃雀,我不知機愧白鷗②。數夕打篷風更雨,并無明月載空舟。【注】①艾可叔,南宋詩人,官至御史中丞,入元不仕。②白鷗。《列子》載,海邊之人常與白鷗嬉戲,群鷗不避之,后人欲捕白鷗,白鷗察其機心,飛而不下。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標題交代了作詩的時間和背景,詩人在正月的第一天就辭官西歸,在舟中有感而發。B.首聯以“莫云”喻“宦情”,以“春水”喻“歸興”,頸聯則以“黃雀”“白鷗”自喻。C.頷聯—“攜”—“候”,主要是為了表現“長官”“詩友”對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D.尾聯用無明月與有風雨形成鮮明的對比,營造出凄冷陰濕的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全詩抒發了復雜的感情,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中秋風雨艾可叔一年佳節又虛逢,惱殺江湖白發翁。滴夢欲殘蕉葉雨,吹愁不斷蓼花風。陰晴明晦天無準,離合悲歡態不同。聊買香醪①作清賞②,燭光閑對木犀③紅。【注】①香醪:香氣濃郁的美酒。②清賞:指幽雅的景致或清雅的玩物。③木犀:又作木棒,即桂花。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篇點題,“惱殺”直抒胸臆,“江湖白發”則交代了詩人落魄的處境。B.蕉葉雨滴,蓼花風吹,使人夢殘,愁緒綿綿,情與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C.五、六句由自然天氣聯想到人生際遇,二者的相似之處是“無準”“不同”。D.“閑”字非常愜意,呼應開篇“虛”字,完成了由低沉到高昂的情感轉變。4.整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木棉艾可叔收來老繭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云。衣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聞得上方存節儉,區區欲獻野人芹【注】。【注】野人芹:典出《列子》,喻指微薄的禮品。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提到收獲的棉繭比春天的蠶繭還要多,用一個“倍”字表明其收獲之豐。B.頸聯寫詩人這一“吟翁”身著衣物感到溫暖,原因在于織婦們終年的辛勤勞作。C.詩人想將辛苦制造的潔白棉布進獻給朝廷,以積極響應朝廷的政策。D.本詩與楊萬里《插秧歌》立意相似,都注重刻畫動作,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6.有人認為本詩描繪的勞動場景給人一種“真切生動,頗有韻致”之感,請結合頷聯加以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金陵晚眺艾可叔【注】星移物換千年事,虎踞龍蟠萬雉城。歸巷烏衣秋縹緲,點州白鷺雪分明。江分南北天為限,淮接東西地最平。目斷青峰是何處,單于吹角莫云橫。【注】艾可叔:南宋咸淳四年(1268)進士,官至御史中丞。入元不仕。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突出金陵城的悠久歷史,給人滄桑之感;描寫雄偉險峻的地貌特征,為寫眺望作鋪墊。B.頷聯借燕子歸巷、白鷺點洲兩個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高潔情懷。C.頸聯由頷聯的動景描寫轉入靜景描寫,而視野越來越闊大,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結尾的抒懷。D.尾聯采用視聽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描寫敵占區景象,融情入景,蒼涼沉郁,耐人尋味。8.人們評價艾可叔的詩“幽憂悲感,多亡國之痛”,請結合本詩最后兩句作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江南歸附后不仕述懷南宋 艾可叔①舟在中流進退難,發雖種種此心丹。死為元亮終書晉,生是留侯本事韓。貧賤不憂知有道,亂離最幸是無官。歲寒誰似東籬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進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棄官。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船在水中的進退兩難暗示自己仕途的進退兩難,雖然老邁但赤誠之心沒有改變。B.頷聯借用陶淵明和張良的典故表達自己對南宋的眷戀、忠誠之心,終究不愿入仕元朝。C.頸聯寫人身處窮困、地位低下卻無憂是因能堅守道義,遭遇流離時最幸運的是沒做官。D.詩人在江南被元占領以后便沒有再做官,他借此詩表達離開官場后內心的失落與傷感。10.陶潛的《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與本詩中的“歲寒誰似東籬菊”,都寫了“菊”,試分析兩句在表達意義上的異同之處。答案1.D 2.①對官場的厭棄。首聯把“宦情”比作傍晚時分的一片烏云,頸聯又借黃雀典故道出了官場的險惡,令人厭棄。②歸隱的輕快。首聯寫自己辭官歸隱的心情就像雙溪中嘩嘩流動的春水,輕松歡快。③對友情的珍視、對朋友的不離。頷聯用對寫法,不說自己舍不得朋友,卻說朋友的等候與送別,似直而曲,真摯感人。④對人心險惡、世道難行的感慨。頸聯用典,寫盡人心險惡,而自己淳樸竟不知機,反而不如鳥,正話反說,情感激憤。⑤對自身命運及前途的擔憂與迷茫。尾聯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寫自己乘著空船在風雨與黑夜中前行,一片迷茫,前途未卜。【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正月的第一天”錯,“晦”是每月最后一天,不是正月的第一天。B.“白鷗”不是自喻,白鷗能察人心機,詩人竟不知機,真是人不如鳥了,表現出詩人的淳樸。C.此處為詩歌中的“對寫法”,明面寫長官詩友送別自己,實則重在表達自己對長官、詩友的不舍。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對官場的厭棄。首聯“宦情一片莫云浮”,寫仕途宦海如一片漂浮的濃黑烏云,作者把“宦情”比作傍晚時分的一片烏云,抒寫了仕途失意之情;頸聯“人方挾彈窺黃雀,我不知機愧白鷗”,黃雀與世無爭卻遭人們挾彈弓窺伺捕捉,白鷗能提前辨知世道人心的險惡,選擇停留與否,而我卻不如它們不知機!借黃雀典故道出了官場的險惡,令人厭棄。②歸隱的輕快。首聯“歸興雙溪春水流”,歸鄉之情如雙溪春水一樣流去,融情于景,寫自己辭官歸隱的心情就像雙溪中嘩嘩流動的春水,輕松歡快。③對友情的珍視、對朋友的不舍。頷聯“惜別長官攜酒盞,送行詩友候津頭”,長官與詩友們攜著酒壺,等候在渡口,依依惜別,送我前行。運用互文手法和對面落筆手法,表面上說長官和詩友惜別我,對我不舍,其實是表達自己對他們依依不舍,似直而曲,真摯感人。④對人心險惡、世道難行的感慨。頸聯“人方挾彈窺黃雀,我不知機愧白鷗”,運用對比手法,且用典抒情,直抒胸臆,抒發自己在改朝換代的形勢下不知機變,不知危險,不知化險為夷!寫盡人心險惡,而自己淳樸竟不知機,反而不如鳥,正話反說,情感激憤。⑤對自身命運及前途的擔憂與迷茫。尾聯“數夕打篷風更雨,并無明月載空舟”,歸途的空舟,多少個夜晚,都經歷風雨打篷,卻沒有明月相伴!用比喻手法,將歸途的險惡用風雨做比喻,歸途的孤獨無友用明月做比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了自己歸途的孤獨寂寞,以及對歸途與前途茫茫的擔憂之情!3.D 4.①凄風冷雨、虛度佳節的孤寂。中秋佳節,不能與家人團聚,只能獨自惆悵,“又虛逢”流露出無限苦悶。②時光飛逝、漂泊江湖、人到暮年的感傷。白發已生卻居無定所,只能漂泊輾轉江湖,詩人為此感到苦惱。③世事難料、變幻無常的慨嘆。詩人感慨人世的變幻令人捉摸不透,悲歡離合無法預料。【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鑒賞詩歌的能力。D.“‘閑’字非常愜意……完成了由低沉到高昂的情感轉變”錯誤,詩人白發蒼蒼,一事無成,只有對人生不如意的感慨,沒有“愜意”;最后是一種人生無奈。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情感態度的能力。“一年佳節又虛逢”,意思是又是一年中秋佳節,但是我又虛度了一年。凄風冷雨、虛度佳節的孤寂。中秋佳節,不能與家人團聚,只能獨自惆悵,“又虛逢”流露出無限苦悶。“惱殺江湖白發翁”,意思是虛度光陰讓我這個我這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徒生苦惱。表達了詩人時光飛逝、漂泊江湖、人到暮年的感傷。白發已生卻居無定所,只能漂泊輾轉江湖,詩人為此感到苦惱。“陰晴明晦天無準,離合悲歡態不同”,意思是自然界的陰晴圓缺難以捉摸,人生的悲歡離合也是難以預料,詩人感嘆世事難料、變幻無常。詩人感慨人世的變幻令人捉摸不透,悲歡離合無法預料。【點睛】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調。詩歌的標題、作者、注釋等,常常為我們理解詩詞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內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優美閑適、色彩明麗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喜悅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憂傷之情。然后,品詞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5.D 6.頷聯運用比喻,把紡車轉動聲比作輕雷,把彈棉花的弓比作半月,把棉花比作雪和云,生動形象;從聽覺和視覺角度,“車轉輕雷”是聽覺,“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云”是視覺,描繪出勞動場景;通過描寫夜晚紡棉彈棉,體現勞動人民的勤勞,富有生活韻致。【導語】這首《木棉》以細膩筆觸描繪了宋代棉紡織勞動場景,通過“車轉輕雷”“弓彎半月”等意象,將紡紗、彈棉的工序詩化為自然韻律。詩人以“野人芹”自謙,在歌頌織婦勤勞的同時,巧妙呼應朝廷節儉政策,展現了勞動美學與政治寓意的融合,體現了宋詩“以俗為雅”的創作特點。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D.“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錯誤,本詩主要表達對勞動成果的珍視及對朝廷節儉政策的響應,并非側重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運用比喻:頷聯“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云” ,將紡車轉動的聲音比作“輕雷”,既寫出紡車飛速旋轉的動態,又以“雷”的轟鳴感傳遞勞動的節奏感;把彈棉花的弓比作“半月”,用彎月的弧線勾勒工具的形態,形象貼切。把紡出的棉花比作“雪”,以雪的潔白、輕盈喻棉花的純凈;將彈松的棉絮比作“云”,用云的蓬松感展現棉花的柔軟。聽覺和視覺:“車轉輕雷”是聽覺描寫,轟鳴的紡車聲仿佛在耳邊回響;“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云”則是視覺描寫,雪白的棉花、彎月般的弓、如云的棉絮,構成一幅明暗交織的畫面。兩者結合,讓勞動場景從平面化的文字變為立體的生活圖景。“秋紡雪”“夜彈云”等表述,將勞動場景詩化,“雪”“云”的意象賦予畫面美感,使辛苦的勞作帶上一層浪漫色彩,避免了單純寫實的枯燥,體現“韻致”。7.B 8.①詩人眺望北方,表現了對淪陷區的牽掛,對國家失地未收的沉痛與悲哀。②詩人用彌漫的暮云傳達低徊惆悵的內在情緒,用敵人的角聲表達失地未能回歸的殘酷現實。這就讓人感覺詩人的痛苦更加深沉蘊藉。【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頷聯借燕子歸巷、白鷺點洲兩個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高潔情懷”錯誤。景象的概括和情感的分析與全詩的抒情格調不吻合,“秋縹緲”“雪分明”描寫了蒼涼、曠遠之景,表達詩人悠遠而深沉的情思。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聯“目斷青峰是何處,單于吹角莫云橫”意思是:傍晚時分,詩人眺望北方,觸目所及的地方是一片青峰,不知歸屬何方?暮云低垂,只有敵人蒼涼的號角聲在低回飄蕩。“目斷青峰是何處”,“目斷青峰”,青峰遮擋了詩人眺望的視線,北方敵占區無法看見,一句“是何處”,表現了對淪陷區的牽掛,對國家失地未收的沉痛與悲哀。“單于吹角莫云橫”,暗含回答“是何處”,“莫云橫”以景襯情,彌漫的暮云傳達低徊惆悵的內在情緒;“單于吹角”,用敵人的角聲表達失地未能回歸的殘酷現實。這就讓人感覺詩人的痛苦更加深沉蘊藉。9.D 10.同:兩句中的“菊”在意義上都指向隱居。異:①《歸去來兮辭》通過描寫小院中依舊保持原來風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潔品格仍在,抒發了自己抵家歸隱時的欣喜;②本詩則通過“東籬菊”表現了國家滅亡后歸隱田園的無奈與傷感。【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表達離開官場后內心的失落與傷感”錯,借此詩表達自己對南宋的眷戀、忠誠之心,以及國家滅亡后歸隱田園的無奈與傷感。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物象的能力。本詩“歲寒誰似東籬菊,禁得投簪日日看”意思是,歲寒時節只有菊花盛放,讓人日日欣賞留連。“東籬菊”典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代指隱居;結合作者生平思想和“投簪”“借代棄官”來理解,詩人在江南被元占領以后便沒有再做官,借“東籬菊”表現了國家滅亡后歸隱田園的無奈與傷感。陶潛的《歸去來兮辭》敘述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隨世俗的精神情操。“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菊還長在那里?!叭龔健贝鸽[士所居。“松菊”象征著正直與高潔,是陶淵明正直、高潔形象的代表;松菊猶存,以喻堅芳之節仍在。詩人借“松菊猶存”表達自己堅貞的節操,抒發了歸家時的喜悅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