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 復活(節選)基礎過關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只要讀過全書的讀者,不難從這樣的具體描繪中,察覺這樣的描繪對人物性格的一貫性,與環境條件的變異性的聯系與差別,是一種既重復又不重復的性格描繪。我想著重指出的是敘述也是一種描繪:托爾斯泰和曹雪芹一樣,用語言塑造人物,包括可視的神態等外形特征,也不拘泥于描繪,而是以表達作者對人物的感受的敘述見長。也可說是要為“閨閣昭傳”的作家托爾斯泰,他心目中“本自歷歷有人”,卻沒有在開篇中具體說明,瑪絲洛娃那“不管要求她做什么,她一律照辦”的心理內容,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這對于不慣于或不善于結合人物處境、相互關系的條件性認識形象的讀者來說,當然顯得不很具體,甚至可能引起 的印象和感覺。然而,關于生活實踐不斷在變換,而且有可能結合時間、地點、條件進入角色,體驗人物內心活動的讀者來說,這種說盡道絕,而是留有余地的寫法,對讀者的審美活動也許更有適應性,也是成為更可能耐人尋味的審美對象的。 1.解釋文中加點部分的文字“既重復又不重復”。 2.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一個恰當的成語。 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并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①托爾斯泰稱自己為“丑陋的列夫”,而我覺得托爾斯泰非常美麗。不論是在往昔的少女時代,還是進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覺得:托爾斯泰異乎尋常地美麗。②我認為他美麗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仁慈的心靈。③記得我當學生的時候,就讀了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三部長篇巨著。讀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這位老人用了什么樣的技巧,把他筆下的人物刻畫得那樣栩栩如生。閉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爾、聶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躍了起來,一個一個,仿佛是一粒粒閃耀在月光下圓潤飽滿的珍珠,他的才華實在太卓越了。④所以,每逢我讀完托爾斯泰寫的一本書,都要對著他的畫像仔細觀看。他的畫像有時印在書的扉頁上,有時印在雜志上,都是出自俄國著名肖像畫家列賓之手。⑤托爾斯泰有著卷曲的花白頭發和胡須,天庭十分寬闊飽滿,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總是皺著眉頭在沉思,一副深沉而憂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條皺紋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與仁愛之光。他哪里有一絲一毫的“丑陋” 我常常目不轉睛地向他行注目禮,覺得這位老人長得實在太美了。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地學著觀察社會,又讀了許多關于托爾斯泰的文章和書,還有英國人莫德與法國人羅曼·羅蘭分別為他寫的傳記,慢慢地理解了托爾斯泰這位作家的特別偉大之處,以及為什么他被人稱為“俄羅斯底偉大的心魂”。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段中的“托爾斯泰”都可以換成“他”。B.文中畫橫線的兩處引號,用法相同。C.文中加點的兩個“等”字,用法不同。D.將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間,全文會更連貫。5.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用的比喻進行簡要分析。 能力提升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6分)復活(節選)列夫·托爾斯泰天氣變了,鵝毛大雪紛紛揚揚,正下得緊,將道路、房頂、樹木、門前的臺階、車篷、馬背等統統蓋住了。英國人有一輛輕便的馬車,聶赫留朵夫就讓英國人的馬車夫把車趕到監獄去。他一個人坐上自己的那輛四輪馬車,感覺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種不愉快的責任。就這樣,他坐著柔軟的馬車,跟在英國人的馬車后面,在雪地上艱難地向監獄駛去。監獄的房屋、門前的崗哨和路燈,盡管被雪蓋上了一層潔凈的白色外衣,盡管門口的臺階、房頂、墻壁等也都蒙著一層潔凈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監獄正面一排排亮著燈的窗子,但所有這些反而使聶赫留朵夫覺得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見的更加陰森恐怖了。典獄長走到大門口,借著門燈,瞧了瞧聶赫留朵夫和英國人的通行證,困惑不解地聳聳強壯的肩膀,執行命令,邀請這兩位來訪者跟他進去。他跟他們走進院子,又走進右邊的門,沿著樓梯進了辦公室。他請他們坐下后,問明來意。他聽說聶赫留朵夫要見瑪絲洛娃,就派看守去找她,自己則準備回答英國人通過聶赫留朵夫的翻譯向他提出的問題。“這座監獄按規定可以容納多少人 ”英國人問,“現在關了多少人 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兒童 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著來的 有多少害病的 ”聶赫留朵夫嘴里翻譯著,腦子里并沒想他們話里的意思。他為即將同卡秋莎①見面而緊張。他給英國人翻譯到一半,就聽見越來越近的腳步聲,門開了,像以往歷次探監那樣,先是一個看守走進來,接著是身穿囚服、包著頭巾的卡秋莎。他一見卡秋莎,頓時心情沉重。“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過人的日子。”當卡秋莎沒有抬眼快步進房間時,聶赫留朵夫頭腦里掠過這樣的念頭。他迎著她走了幾步。他看到她的臉色嚴肅而痛苦,同上次她責備他時一樣。她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手指痙攣地卷著衣服的邊。她對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減刑批準了,您知道嗎 ”聶赫留朵夫說。“知道了,看守告訴我了。”“這樣,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兒就可以去哪兒。讓我們來商量一下……”她立即打斷他的話:“我沒什么可考慮的!我跟西蒙松走。”她顯然很激動,卻抬起眼睛瞧著聶赫留朵夫,這兩句話說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準備好似的。“哦,是這樣!”聶赫留朵夫說。“嗯,德米特里·伊凡內奇②,倘若他要跟我一塊兒生活。”她發覺說溜了嘴,連忙打住,接著糾正自己的話說,“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邊,我還能再有更好的指望嗎 這是我的福氣。我別無他圖呢……”“也許她真的愛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為她做什么犧牲;也許她仍舊愛我,拒絕我是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運同西蒙松結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聶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臉紅了。“要是您愛他……”他說。“沒什么愛不愛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過,西蒙松這人確實和別人不同。”“是啊,那當然。”聶赫留朵夫又說,“他是個非常出色的人,我想……”她又打斷他的話,好像生怕他說出什么不得體的話,或者生怕她來不及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嗯,德米特里·伊凡內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諒我吧。”她用那習慣歪著頭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著他的眼睛說,“嗯,看來只能這樣辦了。您將有自己的生活。”她說的正好是他剛才所想的,但現在他已不這樣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變了。他不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從此失去了她。“我真沒想到會這樣。”他說。“您沒必要再待在這兒受罪了!您受得已經夠多了。”她說,古怪地微微一笑。“我過得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為您出力呢。”“我們,”她說“我們”兩個字時對聶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們什么也不需要。您為我出的力已經足夠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說些什么,可是聲音發抖了。“您不用謝我,不用。”聶赫留朵夫說。“何必算賬呢 我們的賬上天會算的。”她說,那雙烏黑的眼睛淚光閃閃。“多好的女人啊!”他說。“我好 ”她含著眼淚說,凄苦地微笑。“您好了嗎 ”這時英國人問。“馬上就好。”聶赫留朵夫回答,接著他問了克雷里卓夫的情況。她鎮定下來,平靜地把她所知道的情況告訴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體很虛弱,一到這里就被送進醫院。謝基尼娜很不放心,想到醫院去照顧他,可是沒有獲得準許。“現在我該走了吧 ”她發現英國人在等聶赫留朵夫,就這樣說道。“我不想和您告別,我還要跟您見面的。”聶赫留朵夫說。“請您原諒。”她說,聲音低得幾乎聽不見。他們的目光相遇了,從她古怪的、斜睨的目光中,從她說“請您原諒”而沒有說一般的告別話語時凄涼的笑容中,聶赫留朵夫明白,在他剛才對她的決定的原因所做的兩種推測中,第二種是對的:她愛他,卻認為和他在一起就會破壞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離開,就會使他得到自由。現在她辦到了她想要辦的事,這使她感到高興,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別了,心里不免又難過起來。(有刪改) [注] ①卡秋莎,即瑪絲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內奇,即聶赫留朵夫。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典獄長見聶赫留朵夫和英國人是上層社會人物,便把他們帶到辦公室,非常熱情地為他們服務。B.聶赫留朵夫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除了告訴她減刑的消息,還打算表達想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愿望。C.聶赫留朵夫想同瑪絲洛娃結婚只是出于贖罪心理,心里卻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口不一。D.瑪絲洛娃深愛聶赫留朵夫,但認為和他在一起就會破壞他的生活,可見瑪絲洛娃心地善良。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兩段的環境描寫,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圍,烘托了聶赫留朵夫沉重的心情。B.小說通過語言、神態、動作等描寫來刻畫瑪絲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極其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C.小說多用對話的形式來敘述故事,讓讀者跟隨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行代入式的體驗,并與角色產生共鳴。D.小說側面展現了西蒙松的優秀,所以瑪絲洛娃選擇和西蒙松在一起,這讓聶赫留朵夫感到痛苦。3.文中畫橫線的反問句有哪些潛臺詞 請結合選文相關內容及本課節選內容進行分析。(4分) 4.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人物的心理活動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流動不息的變化之中。請據此并結合選文內容分析聶赫留朵夫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時,內心處于怎樣的動態的、流動不息的變化中。(6分)解題思路 具體分析(1)審題干,明 方向 從題干“內心處于怎樣的動態的、流動不息的變化”中提取出“內心”“變化”,即分析人物的心理變化。(2)依內 容,理層次 ①“天氣變了,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正下得緊,將道路、房頂、樹木、門前的臺階、車篷、馬背等統統蓋住了”營造了一種沉重、陰暗的氛圍,這體現了聶赫留朵夫在去監獄的路上心情 。 ②“聶赫留朵夫嘴里翻譯著,腦子里并沒想他們話里的意思。他為即將同卡秋莎見面而緊張”,從中可以看出聶赫留朵夫在到達監獄后,為即將同瑪絲洛娃見面而 。 ③“他一見卡秋莎,頓時心情沉重……聶赫留朵夫頭腦里掠過這樣的念頭”,結合后文相關內容可以看出,聶赫留朵夫在見到瑪絲洛娃后心情 。 ④“‘哦,是這樣!’聶赫留朵夫說”“聶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臉紅了”“她說的正好是他剛才所想的……痛惜他從此失去了她”,從中可以看出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交談時感到 ,意識到自己從此失去瑪絲洛娃時感到 。 ⑤“我不想和您告別,我還要跟您見面的”,從中可以看出聶赫留朵夫在和瑪絲洛娃告別時內心非常 。 (3)巧概 括,規 范答 高考真題練小說閱讀之梳理人物的心理變化(2022新高考Ⅰ,6—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8分)江 上[注]馮 至子胥望著昭關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卻真實地獲得了真實的生命。時節正是晚秋,眼前還是一片綠色,夏天仿佛還沒有結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煙稀少的平原。他在這荒涼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來原野漸漸變成田疇,村落也隨著出現了,子胥穿過幾個村落,最后到了江邊。太陽已經西斜,岸上三三兩兩集聚了十來個人:有的操著吳音,有的說著楚語。有人在抱怨,二十年來,這一帶總是打過來打過去,弄得田也不好耕,買賣也不好做。一個上了年紀的人說:“前幾年吳王余昧死了,本應該傳位給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個這樣賢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潔。”“他只自己保持高潔,而一般人都還在水火里過日子,——我恨這樣的人,我們都是吃了他高潔的苦。”一個年輕人憤恨地說。那老年人卻諒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為感動我們,不是比做國王有意義得多嗎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掛劍的那件事而論,對于友情是怎樣好的一幅畫圖!”季札在死友墓旁掛劍的事,子胥從前也若有所聞,他再低下頭看一看自己佩著的劍,不覺起了一個愿望:“我這時若有一個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劍,當作一個友情的贈品,——而我永久只是一個人。”子胥這樣想時,也就和那些人的談話隔遠了,江水里的云影在變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這時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漁船,船上回環不斷地唱著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 與子期乎蘆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馳,是怎樣感動子胥的心!他聽著歌聲,身不由己地向蘆葦叢中走去。西沉的太陽把蘆花染成金色,半圓的月也顯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邊永久捉不到的一塊寶石。漁夫的歌聲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 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歌聲越唱越近,漁舟在蘆葦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風塵仆仆,一走上船,呼吸著水上清新的空氣,立即感到水的溫柔。子胥無言,漁夫無語,耳邊只有和諧的櫓聲,以及水上的泡沫隨起隨滅的聲音。船到江中央,水流變得急驟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寧靜。子胥對著這滔滔不斷的流水,他想這是從郢城那里流來的。他立在船頭,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為那里的樓臺也曾照映在這同一的水里。他望著江水發呆,不知這里邊含有多少故鄉流離失所的人的眼淚。父親的、哥哥的尸體無人埋葬,也許早已被人拋入江心;他們得不到祭享的魂靈,想必正在這月夜的江上出沒。郢城里的王公們都還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誰知道這時正有一個人在遙遠的江上,想把那污穢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隨著月光膨脹起來……他再看那漁夫有時抬起頭望望遠方,有時低下頭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樣一個人呢 一個不知從何處來,又不知向哪里去的遠方的行人罷了。但是子胥,卻覺得這漁夫是他流亡以來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兩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運命,怕只有最親密的朋友才唱得出這樣深切感人的歌詞,而這歌詞卻又吐自一個異鄉的、素不相識的人的口里。船緩緩地前進著。兩人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個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他看那漁夫搖櫓的姿態,他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往日的心總是箭一般地急,這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與漁夫共同領會這美好的時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囁嚅,但他最后不得不開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給你作紀念呢 ”漁夫倒有些驚奇了。這時子胥已經解下他的劍,捧在漁夫的面前。漁夫嚇得倒退了兩步,他說:“我,江上的人,要這有什么用呢 ”“這是我家傳的寶物,我佩帶它將及十年了。”“你要拿這當作報酬嗎 ”漁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見有些行人,不知為什么離鄉背井要走得那么遠。既然遠行,山水就成為他們的阻礙;他看慣了走到江邊過不來的行人,是多么苦惱!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閑暇,就把那樣的人順便渡過來。因為他引渡的時候多半在晚間,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樣的歌曲。“這值得什么報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說:“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將來說不定會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漁夫聽了這句話,一點也不懂,他只撥轉船頭,向下游駛去。子胥獨自立在江邊,望著那只船越走越遠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語地說:“你這無名的朋友,我現在空空地讓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將來我卻還要尋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墳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劍,覺得這劍已經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個永久難忘的朋友保留著這支劍。(有刪改)[注] 歷史小說《伍子胥》寫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時期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敘述他由楚至吳的輾轉逃亡。小說共九節,《江上》為第六節,伍子胥過了昭關,繼續跋涉,前往吳國。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子胥過了昭關,所見風景與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綠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獲得了真實的生命”的心情寫照。B.“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態,只有在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C.子胥同漁夫道別,說話時“有些囁嚅”“半吞半吐”,表現的是子胥渴望同漁夫交流,又礙于隱情而無法敞開心扉。D.“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領會到漁夫的“世界”,他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2.關于文中江邊人們談論季札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那位老人欣賞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潔,也稱贊他以美好的行為感動了世人。B.那位年輕人認為季札不顧百姓死活,只顧獨善其身,逃避了濟世的責任。C.季札掛劍一事進一步說明了他的品行,也為后文的子胥贈劍做了鋪墊。D.季札的退耕田園,與下文漁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達出本文的隱逸主題。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6分) 4.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 談談你的理解。(6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答案 既重復又不重復:“重復”指描繪對人物性格的一貫性,“不重復”指描繪與環境條件的變異性的聯系與差別。解析 由“這樣的描繪對人物性格的一貫性,與環境條件的變異性的聯系與差別,是一種既重復又不重復的性格描繪”可知,“重復”指描繪對人物性格的一貫性,“不重復”指描繪與環境條件的變異性的聯系與差別。2.答案 撲朔迷離解析 此處是說托爾斯泰“沒有在開篇中具體說明”塑造人物的方法,這“對于不慣于或不善于結合人物處境、相互關系的條件性認識形象的讀者來說,當然顯得不很具體”,甚至讓讀者感覺很復雜,難以辨別,故可填“撲朔迷離”。撲朔迷離:形容事物錯綜復雜,難于辨別。3.答案 “關于”改為“對于”;“說盡道絕”前加上“不是”;“成為更可能”改為“更可能成為”。解析 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語病:一是搭配不當,“關于……的讀者來說”中,“關于”表示關涉,不用于具體對象,這里的“讀者”是具體對象,“關于”應改為“對于”;二是成分殘缺,由后面的“而是”以及前后句子的關系可知,“說盡道絕”前面應加上“不是”;三是語序不當,“成為更可能”應改為“更可能成為”。4.C A.“都可以”錯。第一處“托爾斯泰”換成“他”后,讀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講的是誰;后面兩處,作者有意不用代詞,其實是為了更明確地闡述自己的觀點。B.“用法相同”錯誤。前者“丑陋的列夫”的引號表示引用,后者“丑陋”的引號表示強調,二者用法不同。C.前者表示完全列舉,后者表示列舉未盡,二者用法不同,判斷正確。D.“全文會更連貫”錯誤。文章開頭先以“托爾斯泰非常美麗”總起全文,引出下文。第③段說他才華出眾,充滿智慧,呼應第②段。第④段承上啟下,由作者的所感引出第⑤段的肖像描寫,環環相扣。第⑥段是對上文的總結,指出托爾斯泰的偉大。由此可見,原文思路清晰,不宜變換順序。故選C。5.答案 ①把托爾斯泰筆下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體現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鮮明、飽滿、生動,這和珍珠圓潤飽滿的特點相似;③閉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躍起來,這和月光下珍珠閃耀的意境相似。解析 “閉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爾、聶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躍了起來,一個一個,仿佛是一粒粒閃耀在月光下圓潤飽滿的珍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托爾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爾、聶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閃耀在月光下圓潤飽滿的珍珠”,珍珠的圓潤飽滿突出了托爾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飽滿、生動的特點。同時,這個比喻在意境上也很和諧,托爾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閉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躍起來,熠熠生輝,這和月光下珍珠閃耀的意境相似。總之,這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托爾斯泰塑造的人物形象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能力提升練1.A “見聶赫留朵夫和英國人是上層社會人物,便把他們帶到辦公室,非常熱情地為他們服務”說法有誤。結合原文“典獄長走到大門口,借著門燈,瞧了瞧聶赫留朵夫和英國人的通行證,困惑不解地聳聳強壯的肩膀,執行命令,邀請這兩位來訪者跟他進去”可知,典獄長把聶赫留朵夫和英國人帶到辦公室,是因為他們有通行證,典獄長只是在執行命令。2.D “小說側面展現了西蒙松的優秀,所以瑪絲洛娃選擇和西蒙松在一起”分析有誤。瑪絲洛娃沒有選擇聶赫留朵夫,而是決定和西蒙松在一起,是為了不損害聶赫留朵夫的名譽和地位,是一種自我犧牲,這體現了瑪絲洛娃的高尚。3.答案 畫橫線的反問句的潛臺詞有:①“我”曾經年輕漂亮,本該擁有很好的生活與前途,但因“你”(聶赫留朵夫)的始亂終棄,“我”為生活所迫墮落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 ②“我”雖然深愛著“你”(聶赫留朵夫),但因為社會成見,“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會辱沒“你”的名聲,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愛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的呢 這句話飽含了瑪絲洛娃的無奈之情。解析 潛臺詞指臺詞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臺詞完全表達出來的言外之意,也借指不明說的言外之意。分析潛臺詞,應抓住話語中強調的重點。首先,從反問句的句式特點來看,語句雖然說的是“我好”,但實際上表達的是“我并不好”的意思。結合《復活》全書中瑪絲洛娃的人生經歷來看,她雖然一開始是個單純美麗的女子,但因為聶赫留朵夫年輕時的引誘與始亂終棄,導致瑪絲洛娃并沒有過上平安順遂的生活,而是為生活所迫墮落為妓女,命途坎坷,甚至最終入獄,成了人人鄙夷的人(也就是大多數人并不會認為“好”的人)。由此可知,句子的潛臺詞之一:“我”曾經年輕漂亮,本該擁有很好的生活與前途,但因“你”(聶赫留朵夫)的始亂終棄,“我”為生活所迫墮落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 其次,從具體內容來看,一個人真正的“好”,不僅體現在外在,更體現在內心的滿足和安定。而對瑪絲洛娃而言,她心里仍然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不損害聶赫留朵夫的名譽和地位,她只能選擇自我犧牲,放棄與聶赫留朵夫在一起。這從她說的“沒什么愛不愛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過,西蒙松這人確實和別人不同”以及“‘我們,’她說‘我們’兩個字時對聶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們什么也不需要。您為我出的力已經足夠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說些什么,可是聲音發抖了”的表現可以看出。由此可知,句子的潛臺詞之二:“我”雖然深愛著“你”(聶赫留朵夫),但因為社會成見,“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會辱沒“你”的名聲,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愛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的呢 4.答案 (2)沉重 緊張 失望、沉重 害臊 痛惜 不舍(3)①去監獄的路上心情沉重。②到達監獄后,為即將同瑪絲洛娃見面而緊張。③見到瑪絲洛娃后,為沒同她結婚,沒能讓她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感到失望、沉重。④同瑪絲洛娃交談時感到害臊,痛惜自己從此失去了她。⑤和瑪絲洛娃告別時內心非常不舍。解析 梳理人物的心理變化“三步驟”1.審題干,明方向。此類題考查對文中人物心理變化過程的梳理概括。分析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分析文章的情節結構。2.依內容,理層次。首先,在文中畫出直接表現人物心理的詞語或表現人物言行的語句來揣摩其心理活動,或者聯系環境描寫、他人言行等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其次,按照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對這些內容進行梳理。3.巧概括,規范答。借助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對前面梳理的內容進行提煉概括,然后分條表述,規范作答。高考真題練1.B 由上下文“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等可知,漁夫帶給子胥一種生命的釋然,讓他放下仇恨,以更廣闊的心胸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并不局限于“平和地欣賞風景”。2.D “共同表達出本文的隱逸主題”錯誤,“泛舟江上”體現了漁夫的散淡平和,這不是隱逸,而是一種客觀的生活狀態。且本文表達的是思考人的使命價值這一主題。3.答案 ①子胥登上漁船,清新的空氣、和諧的櫓聲等都使他感到安寧;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緒隨江水奔涌,復仇的情緒漸趨激昂;③漁船緩緩前行,子胥觀察搖櫓漁夫,體會漁夫的世界,感念漁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體驗過的柔情。(每點2分)解析 本題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緒變化。首先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然后分析。由“多少天的風塵仆仆,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寧靜”這一段景物描寫,可以看出子胥登船之后感到安寧。由“子胥對著這滔滔不斷的流水……子胥的心隨著月光膨脹起來”可知,這里寫子胥由江水聯想到父兄的遭遇,復仇的情緒漸趨激昂。由“他再看那漁夫有時抬起頭望望遠方,有時低下頭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而這歌詞卻又吐自一個異鄉的、素不相識的人的口里”“船緩緩地前進著……與漁夫共同領會這美好的時刻”兩段可以看出,子胥觀察搖櫓漁夫,細心體會漁夫的世界,他感念漁夫引渡他的恩惠,漁夫給予他的幫助使他享受到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4.答案 ①把漁夫改為無意施恩的普通人,更顯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漁夫來書寫一個散淡處世的境界,與伍子胥的世界構成對比;③放棄描述驚險的外部沖突,轉向探究人物的內心沖突;④使故事的傳奇色彩有所減弱,而現實寓意則有所增強。(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解析 ①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淡化了矛盾沖突的相關內容,彰顯馮至“詩化小說”的特點,更顯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凸顯本文詩意化、散文化的雋永意味。②漁夫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其心境平坦,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更加純粹,與整日處在血的仇恨里的伍子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③漁夫拒劍的情節更具波折,而普通漁夫的故事偏向人物內心的情感激蕩,這樣改寫使驚險的外部沖突轉向探究人物的內心沖突,也使得文章內涵更豐富。④淡化了其對伍子胥復仇觀念的認知,而突出了其渡人的實質,復仇的釋然與平和心境的灑脫躍然紙上,使故事的傳奇色彩有所減弱,而現實寓意則有所增強,強化了文章的主題。3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