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語文 6.1 《老子》四章(作業(yè)練習(xí))---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語文 6.1 《老子》四章(作業(yè)練習(xí))---選擇性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6 《老子》四章
基礎(chǔ)過關(guān)練
一、通假字:寫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釋。
1.曰余食贅行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二、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利
2.故
3.伐
4.處
5.強(qiáng)
6.易
7.復(fù)
8.之
三、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
1.埏埴以為器
古義:                         
今義:認(rèn)為。
2.跨者不行
古義:                         
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不中用。
3.強(qiáng)行者有志
古義:                         
今義:用強(qiáng)制的方式進(jìn)行。
4.民之從事
古義:                         
今義:做,投身到(事業(yè)中去);(按某種辦法)處理。
四、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并解釋。
1.自是者不彰   
2.其未兆易謀   
3.慎終如始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特殊句式:                         
譯文:                         
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
特殊句式:                         
譯文:                         
3.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特殊句式:                         
譯文: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特殊句式:                         
譯文:                         
5.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特殊句式:                         
譯文:                         
六、成語積累:判斷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的正誤。
1.人貴有自知之明,了解別人容易,了解自己難,能夠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人是最為明智的。(  )
2.倘若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群眾看在眼里,自然就有了距離。(  )
3.學(xué)校應(yīng)該營造互相切磋、互相借鑒、互相幫助的學(xué)習(xí)氣氛,使學(xué)生共同進(jìn)步,而不應(yīng)倡導(dǎo)競爭進(jìn)而滋生攀比和伐功矜能的心態(tài)。(  )
4.想要順利完成攻堅目標(biāo),既需要持之以恒、慎終如始的態(tài)度,也需要久久為功、步步為營的實踐。(  )
七、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
1.《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它在經(jīng)、史、子、集中屬于“經(jīng)”。(  )
2.輻,車輪的輻條;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如“三十輻共一轂”。輻湊,車的輻條集湊于車軸心,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也作“輻輳”。(  )
3.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xì)微的事物。毫,長而尖細(xì)的毛;末,物體的端或尾。(  )
八、補(bǔ)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勸學(xué)》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說“        ,        ”。
2.《<老子>四章》中,表明了解別人很重要,認(rèn)識自己更難能可貴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通過列舉并分析車子、器皿、屋室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闡明了“        ,        ”的道理。
4.《<老子>四章》中,以樹木為喻,闡明大的事物總是從小的事物發(fā)展起來的道理的句子是“        ,        ”。
5.《<老子>四章》中,老子以“        ,        ”為喻,引出“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6.自我夸耀只得一時風(fēng)光,難以維持長久。《<老子>四章》中“        ,        ”兩句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7.《<老子>四章》中指出,普通人做事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會失敗了。
8.《<老子>四章》中指出能戰(zhàn)勝別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重要性的兩句是“        ,        ”。
9.《<老子>四章》中,“        ,        ”兩句說明一個對自己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的人,人可謝世,而其事業(yè)、精神卻可以萬古長青。
10.《<老子>四章》中,老子說自我顯露的反而得不到顯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顯的句子是“        ,        ”。
11.我們常說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綢繆,《<老子>四章》中也表達(dá)了同樣意思的句子是“        ,        ”。
片段閱讀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論語·子路》)
材料二: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第五十七章)
1.在孔子看來,作為地方長官管理一個地區(qū),應(yīng)該依次完成    、    、    三個任務(wù)。(用原文填空)
2.老子的執(zhí)政觀與孔子有何差異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qiáng)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3.下列對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適周      適:到……去
B.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去:拋棄
C.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 務(wù):義務(wù)
D.強(qiáng)為我著書     強(qiáng):勉強(qiáng)
4.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
A.容貌若愚       仿佛若有光
B.去子之驕氣與多欲      失其所與,不知
C.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      乃記之而去
D.見周之衰,乃遂去      民之從事
5.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洹?限斷4處)
獸 吾 知 其 能 走 走 者 可 以 為 罔 游 者 可 以 為 綸 飛 者 可 以 為 矰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wèi)靈公》)
材料二: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第二十二章)
6.解釋下面句子中“矜”的含義。
(1)君子矜而不爭   
(2)不自矜故長   
7.請具體分析材料二中老子的“不爭”觀,并說說其與材料一中孔子的“不爭”有何區(qū)別。
                         
                         
能力提升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節(jié)選自《老子》)
材料二:
魏武侯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 ”李克對曰:“數(shù)戰(zhàn)而數(shù)勝。”武侯曰:“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國之福。其獨以亡,何故也 ”對曰:“數(shù)戰(zhàn)則民罷,數(shù)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天下鮮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矣!”
令尹子佩請飲莊王,莊王許諾。子佩具于強(qiáng)臺,莊王不往。明日,子佩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許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 ”莊王曰:“吾聞子具于強(qiáng)臺。強(qiáng)臺者,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江而右淮,其樂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當(dāng)此樂也,恐留而不能反。”
成王問政于尹佚,對曰:“使之時而敬順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nèi),善之則吾畜也,不善則吾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紂,而臣湯、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nóng),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無懼也 ”
晉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請擊之。莊王曰:“先君之時,晉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晉伐楚是孤之過也若何其辱群大夫 ”曰:“先臣之時,晉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晉伐楚,此臣之罪也。請擊之。”晉人聞之,曰:“君臣爭以過為在己,不可伐也。”夜還師而歸。
(節(jié)選自《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有刪改)
溫故知新
請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數(shù)勝則主驕——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送東陽馬生序》)   
2.天下鮮矣——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3.以臨方皇——臨陣磨槍   
4.四海之內(nèi)——四海亦謬稱其氏名(《送東陽馬生序》)   
5.君臣爭以過為在己——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6.夜還師而歸——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   
習(xí)題演練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3分)
及A孤B之C身D而E晉F伐G楚H是I孤J之K過L也M若N何O其P辱Q群R大S夫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人之所畏”與《勸學(xué)》“蚓無爪牙之利”中的“之”字皆為助詞。
B.“弱其志,強(qiáng)其骨”中的“弱”與“強(qiáng)”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C.“上下俱極”中的“極”與成語“登峰造極”中的“極”含義相同。
D.“大夫請擊之”與《論語·顏淵》“請事斯語矣”中的“請”意思相近。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老子認(rèn)為,圣人治理天下時,要常常使百姓無智無欲,讓智者不敢肆意妄為;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B.魏武侯認(rèn)為,屢戰(zhàn)屢勝應(yīng)該是國家的福氣;可是李克卻告訴他,屢戰(zhàn)屢勝容易導(dǎo)致君主驕傲放縱,百姓疲憊不堪,最終導(dǎo)致國家滅亡。
C.莊王答應(yīng)子佩的邀請后卻沒有前往,子佩對此感到惶恐;莊王解釋了沒去赴宴的原因,認(rèn)為子佩選擇強(qiáng)臺作為宴請之處,有些不合適。
D.晉國討伐楚國,楚莊王和大夫們都爭著承擔(dān)責(zé)任,率兵抗擊晉軍,晉人聽說這事后,認(rèn)為不可繼續(xù)征伐這樣的國家,于是連夜撤兵回國。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2)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當(dāng)此樂也,恐留而不能反。
                         
                         
5.《淮南子》一書延續(xù)了《老子》的諸多思想。在“君主應(yīng)如何對待百姓”這一問題上,材料二對材料一有怎樣的繼承與發(fā)展 請簡要概括。(3分)
                         
                         
                         
高考真題練
文言文閱讀之理解并翻譯句子
(2023新課標(biāo)Ⅰ,10—1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襄子圍于晉陽中①,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 ”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shè)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②:“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yuǎn),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dāng)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 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yuǎn),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 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孔鮒,孔子八世孫。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主上設(shè)置有關(guān)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quán),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rèn)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dāng)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xué)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jìn)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rèn)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5.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 (3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chǔ)過關(guān)練
一、
1.同“形”,形狀
2.同“判”,分離
3.同“蔂”,土筐
二、
1.①便利 ②鋒利,銳利 ③利益 ④贏利
2.①所以,因此 ②緣故,原因 ③交情 ④從前,原來的 ⑤舊、老 ⑥故意 ⑦固,本來
3.①夸耀 ②砍,砍伐 ③進(jìn)攻,征伐
4.①為,做 ②在,立身 ③處所
5.①堅強(qiáng) ②竭力,勉力 ③使壯健,使強(qiáng)盛,增強(qiáng) ④強(qiáng)者,強(qiáng)大的國家 ⑤強(qiáng)迫、迫使 ⑥有余
6.①容易 ②交換,換
7.①彌補(bǔ)、補(bǔ)救 ②再,又 ③恢復(fù) ④回答,答復(fù)。這里是辯解的意思
8.①代詞,它們 ②助詞,的 ③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④往,到……去 ⑤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⑥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三、
1.把……作為。
2.行走不穩(wěn)。
3.勤勉而行。
4.行事。
四、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rèn)為……正確
2.名詞作動詞,顯露跡象
3.形容詞作動詞,慎重對待
五、
1.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句,賓語“自”前置,放在動詞“知”之前。正常語序:知人者智,知自者明。
譯文: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2.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句,賓語“自”前置,放在動詞“勝”之前。正常語序:勝人者有力,勝自者強(qiáng)。
譯文: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zhàn)勝自己的人堅強(qiáng)。
3.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時間狀語(未有、未亂)放在句末。正常語序:于未有為之,于未亂治之。
譯文:在事情未發(fā)生時就做,在混亂未產(chǎn)生時就進(jìn)行整治。
4.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毫末)放在句末。正常語序: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譯文:合抱的大樹,由細(xì)小的萌芽生長而來。
5.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累土、足下)放在句末。正常語序:九層之臺,于累土起;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譯文:九層的高臺,從一筐土筑起;千里的遠(yuǎn)行,從腳下開始。
六、
1.√ 自知之明:指透徹了解自己(多指缺點)的能力(常跟“有、無”連用)。
2.√ 自以為是:認(rèn)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3.  伐功矜能: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自負(fù)。本句是說因競爭而滋生攀比以及嫉妒他人的心態(tài)。不合語境。
4.√ 慎終如始:謹(jǐn)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jǐn)慎從事。
七、
1.  《老子》屬于“子”。
2.√
3.√
八、
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4.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5.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6.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7.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8.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qiáng)
9.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10.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11.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片段閱讀練
1.答案 庶矣 富之 教之
解析 通讀材料一可知,“庶矣”(鼓勵生育,以增加人口)、“富之”(使富裕)、“教之”(設(shè)立學(xué)校教育百姓)就是地方長官在管理上要依次完成的任務(wù)。
2.答案 孔子主張管理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逐步推行仁政;而老子則認(rèn)為最好的管理是盡量不去打擾百姓,讓百姓自由發(fā)展。
解析 材料一中孔子強(qiáng)調(diào)先富后教,以德治國。材料二中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清靜無為以緩和階級矛盾,從而使天下統(tǒng)一穩(wěn)定。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啊!”
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夠多了,還該干些什么呢 ”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
冉有說:“已經(jīng)富裕了,還該干些什么呢 ”孔子說:“教育他們。”
材料二:
我沒有作為而百姓自然歸化,我喜好清靜而百姓自然歸正,我沒有事情而百姓自然富足,我沒有欲望而百姓自然淳樸。
3.C 務(wù):宗旨。
4.B A.都意為“如同,像”。B.連詞,和,同/結(jié)交、同盟。C.都是連詞,于是,便。D.都是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5.答案 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解析 “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結(jié)構(gòu)一致,三者前后均應(yīng)斷開;“吾”是“知”的主語,其前應(yīng)斷開。
[參考譯文]
孔子到了周都,向老子請教關(guān)于禮制的問題。老子說:“我聽說,好的商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一樣,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相貌好像很蠢笨。你要去掉你的驕氣和各種欲望,放下你的躊躇滿志的神色和放蕩的心志,這些對你自身都沒有好處。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了。”孔子離開以后,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wǎng)來捕獲它,會游的可以用綸來捕獲它,會飛的可以用矰來捕獲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它是乘著風(fēng)云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恐怕就可以稱得上是像龍一樣的存在啊!”
老子研究道德學(xué)問,他的學(xué)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dá)為宗旨。他在周都居住了很久,看見周王室衰微了,于是就離開了周都。到了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強(qiáng)給我寫本書吧。”于是老子便撰寫了一部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意義,共五千多字,然后就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6.答案 (1)持重,莊重 (2)夸耀
解析 “君子矜而不爭”中的“矜”是褒義詞,意思是“持重,莊重”;“不自矜故長”中的“矜”是貶義詞,意思是“夸耀”。
7.答案 ①老子認(rèn)為不自我顯露所以能顯明,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彰顯,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長久。不與人相爭,天下也就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②老子從順應(yīng)天道的角度來講“不爭”,主張人不刻意而為,要順天道而行,這樣就會以“不爭”而立于不敗之地;孔子則是從君子的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不爭”的。
解析 材料二的意思是“不自我顯露所以能顯明,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彰顯,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能和他相爭的”。由此可見,老子是從順應(yīng)天道的角度來講“不爭”的,主張人不刻意而為,要順天道而行,這樣就會以“不爭”而立于不敗之地。材料一的意思是“君子莊重而不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由此可見,孔子是從君子的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不爭”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
材料二:
不自我顯露所以能顯明,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彰顯,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能和他相爭的。
能力提升練
溫故知新
1.驕傲
2.少
3.臨近
4.四方,天下
5.過錯
6.軍隊
習(xí)題演練
1.DHM “及孤之身”為動賓短語,后面應(yīng)斷開,且“而”表示轉(zhuǎn)折,引起下面句子,前面應(yīng)斷開,因此在D處斷開;“晉伐楚”語意完整,應(yīng)在其后斷開,因此在H處斷開;“是孤之過也”意為“這是我的過錯啊”,語意完整,應(yīng)在其后斷開,因此在M處斷開。故選DHM。
2.C A.正確。B.正確。C.錯誤。達(dá)到極點、盡頭/頂點,最高的位置。D.正確。請求/請允許我。
3.D “楚莊王……率兵抗擊晉軍”錯,由“晉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請擊之……晉人聞之,曰:‘君臣爭以過為在己,不可伐也。’夜還師而歸”可知,材料中并無楚莊王和大夫們率兵抗擊晉軍的內(nèi)容。
4.答案 (1)不推崇賢才,(就能)讓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看重難得的財物,(就能)讓百姓不做盜竊的事。
(2)像我這樣德行淺薄的人,是不能享受這種歡樂的,我擔(dān)心(去了以后會)留在那里不能返回。
解析 (1)“尚”,推崇;“貴”,以……為貴,看重;“為盜”,做盜竊的事。
(2)“若”,如同,像;“當(dāng)”,承擔(dān),這里可譯為“享受”;“恐”,恐怕,擔(dān)心;“反”,返回。
5.答案 繼承:君王治理天下,不能忽視百姓(民心)的力量。發(fā)展: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由單純節(jié)制百姓使他們“無知無欲”,發(fā)展為恭敬謹(jǐn)慎、真誠善待。
解析 繼承:根據(jù)材料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和材料二“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矣”可知,材料二對材料一的繼承體現(xiàn)在,君王治理天下,不可忽視百姓(民心)的力量。
發(fā)展:根據(jù)材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材料二“天地之間,四海之內(nèi),善之則吾畜也……如何其無懼也”可知,材料二對材料一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由單純節(jié)制百姓使他們“無知無欲”,發(fā)展為恭敬謹(jǐn)慎、真誠善待。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眾人都畏懼的,我也不能不畏懼。
不推崇賢才,(就能)讓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看重難得的財物,(就能)讓百姓不做盜竊的事;不看見想要的東西,(就能)讓百姓的內(nèi)心不迷亂。因此圣人施行政治,就是要讓人們心智虛空,肚子填飽;志向弱化,身體健壯;常常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妄為生事。以自然無為的方式施政,就沒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材料二:
魏武侯問李克:“吳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李克回答說:“屢戰(zhàn)屢勝。”魏武侯問:“屢戰(zhàn)屢勝,這是國家的福氣。吳國偏偏因此而滅亡,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李克回答說:“經(jīng)常打仗,百姓必然感到疲勞不堪,而屢戰(zhàn)屢勝必然導(dǎo)致君主驕傲。讓驕傲的君主去役使疲勞的百姓卻不亡國,這樣的事情天下少見。君主驕傲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窮奢極欲;百姓疲勞就會產(chǎn)生怨恨,怨恨多了就會想盡辦法謀求擺脫疲勞,以致會用到謀反的手段。這樣上下都將事物推向極端,吳國現(xiàn)在才滅亡已經(jīng)算晚的了!”
楚國的令尹子佩請莊王飲酒,莊王答應(yīng)了。于是子佩在強(qiáng)臺這個地方準(zhǔn)備了酒席,但莊王又不肯前往了。第二天,子佩面朝北面站在殿下,說:“先前君王答應(yīng)出席酒宴,但又不踐約前往。莫非我有什么罪過 ”莊王回答:“我聽說你在強(qiáng)臺設(shè)酒席。強(qiáng)臺南望料山,靠近方皇湖,左邊是長江,右邊是淮水,這樣好的自然環(huán)境能使人高興得忘掉死的悲哀。像我這樣德行淺薄的人,是不能享受這種歡樂的,我擔(dān)心(去了以后會)留在那里不能返回。”
周成王向尹佚請教為政之道,尹佚回答說:“用民要合時宜并且要恭敬謹(jǐn)慎地對待他們,好像面臨深淵,猶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說:“做個君王,如此可怕!”尹佚說:“天地之間,四海之內(nèi),善待百姓,他們就會成為我們積聚的力量;你不善待百姓,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仇敵。過去夏、商的臣民起來反抗桀、紂,卻自愿臣服湯、武,宿沙的百姓都自發(fā)攻打宿沙君王卻歸順神農(nóng),這些歷史事實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么能不害怕百姓的力量呢 ”
晉國討伐楚國,連續(xù)進(jìn)攻九十里還不停止。楚國的大夫們請求楚莊王與晉國正式交戰(zhàn)。楚莊王說:“先王在世時,晉國不敢征伐楚國。現(xiàn)在到了我當(dāng)國君,晉國卻征伐楚國,這是我的過錯啊。我怎么能讓諸位大夫蒙受屈辱呢 ”眾大夫說:“前朝的大臣在世的時候,晉國不敢進(jìn)犯楚國。現(xiàn)在輪到我們當(dāng)大臣了,晉國卻敢進(jìn)犯我們楚國,這是我們的罪過啊!請君王下令反擊晉軍吧!”晉國人聽說這件事后,說:“楚國的君臣爭著承擔(dān)責(zé)任,這樣的國家我們不能再繼續(xù)征伐下去了。”于是晉軍連夜撤兵回國。
高考真題練
1.CEG 斷句的前提是理解句意。“夫子善之”意思是“孔子認(rèn)為趙襄子的做法很好”,作“韓非書云”的賓語,所以C處斷開。“引”后省略指代孔子的話的“之”,“引以張本”意思是“(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話來作為伏筆”,句意完整,E處斷開。“然后”,為連詞,用于句首;“然后難之”,句意完整,意思是“然后反駁孔子的說法”,故G處要斷開。“豈有不似哉”是一個完整的反問句,中間不用斷。
2.B B項,兩個“勸”意思相同。“不可以不勸愛人”意思是“不能不鼓勵愛別人”,“勸”是“鼓勵”的意思。
3.C “使自己更加賢能”錯誤。孔鮒認(rèn)為“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也就是說,他們引經(jīng)據(jù)典是為了自圓其說,使自己看起來很賢能,而不是真的使自己更加賢能。
4.答案 (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驕侮”“唯”“是以”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xì)考察它真實與否。(“一隅”“審”“信”各1分,句意通順1分)
解析 (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是以,因此,所以。
(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xì)考察。信,真實。
知識拓展
5.答案 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dá)意見。(意思對即可)
解析 孔鮒在批駁韓非時,抓住其論述的關(guān)鍵漏洞,即使用了虛假的事實。《韓非子·難一》中說:“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孔鮒擺出事實,“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孔子在魯哀公十六年去世,而趙襄子賞賜高赫是在魯哀公二十七年,前后相差十一年,所以孔子是不可能對此發(fā)表意見的,孔鮒以此推斷韓非只是“好事而穿鑿者”。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城中,突圍后,他獎賞五個有功的人,高赫是受賞的第一個人。張孟談?wù)f:“晉陽的戰(zhàn)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xiàn)在成了受賞的第一個人,為什么 ”趙襄子說:“晉陽的戰(zhàn)事,我們趙家處于危機(jī)之中,宗廟快完了。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到這件事后,說:“趙襄子真是善于獎賞啊!他獎賞一個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何為善于獎賞。善于賞罰的人,百官不敢越職侵權(quán),群臣不敢喪失君臣禮節(jié)。君主設(shè)立法度,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才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guān)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也還有高傲輕慢的臣子,證明襄子失于懲罰。做臣子的,謀事有功就賞。現(xiàn)在高赫僅僅是不高傲輕慢,而襄子就賞他,這是失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何為善于獎賞。
材料二:
陳郡有個叫武臣的人,對孔鮒說:“韓非主張的刑法之說,與孔子的言論不同之處實在太多了。每當(dāng)我探索他們二人言論的深意,比較二者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在歷經(jīng)時代變化而能經(jīng)久不衰方面,在遏制奸邪、勸導(dǎo)向善方面,韓非未必是錯誤的,而孔子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可以說是當(dāng)代圣人。”孔鮒說:“現(xiàn)在的人,一形容高就一定說上與天齊,一講到深就一定說下及深淵。那些生來好事又穿鑿附會的人,每言必引經(jīng)據(jù)典以自圓其說,援引圣人之言以顯示自己賢能,妄圖以此取信于那些愚昧無知的人,讓自己的學(xué)說有根據(jù)。比如諸子所著的那些書,里面的內(nèi)容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xì)考察它真實與否。”武臣說:“好的。”孔鮒說:“從前趙、韓共同吞并了知氏,趙襄子在論功行賞的時候,首先賞賜的是并無功勞的臣子,然后才賞賜其他有功之臣。韓非在他的書里說孔子認(rèn)為趙襄子的做法很好,先引用孔子的話來作為伏筆,然后再反駁孔子的說法,韓非的書里難道不是篇篇都用的這種手法嗎 然而他所說的根本不符合事實。怎么來證明他說的不對呢 我的先祖孔子在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而到魯哀公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三家共同討伐鄭國,遇到陳恒的軍隊就返回了,那時孔子去世已經(jīng)十一年了,而晉國的四卿都還在世。后來到了魯?shù)抗哪?知氏才滅亡。知氏滅亡上距孔子去世時間很遠(yuǎn),而韓非卻公然信口胡說,竟然毫無慚愧之意。由此看來,世上之所以有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韓非之流的罪過。因此我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對于小道的信息緘口不語,對諸子的言說塞耳不聞了。而你卻用木尺來量天高,直起寸指來測深淵,昧于大道又執(zhí)迷不悟,輕信妄言而猜疑圣人,這恐怕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4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庆阳市| 龙南县| 昌宁县| 闻喜县| 资阳市| 田阳县| 安阳县| 通道| 静海县| 云浮市| 西乌珠穆沁旗| 海盐县| 垣曲县| 浑源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丹巴县| 陆良县| 读书| 大厂| 思茅市| 安福县| 吉木萨尔县| 宁陵县| 育儿| 百色市| 漳平市| 徐州市| 托克托县| 铜川市| 鄢陵县| 静乐县| 龙游县| 仁怀市| 如东县| 乾安县| 克东县| 庆云县| 天台县| 奇台县|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