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基礎(chǔ)過關(guān)練一、通假字:寫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釋。1.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若火之始然 二、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1.行2.運3.要4.讓5.端6.達7.若三、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1.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古義: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名詞,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2.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古義: 今義:偷東西的人。3.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古義: 今義:保護,保衛(wèi)。4.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古義: 今義:事情。四、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并解釋。不足以事父母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1.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特殊句式: 譯文: 2.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特殊句式: 譯文: 3.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特殊句式: 譯文: 六、成語積累:判斷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的正誤。1.張強看到老師忙忙碌碌,嗓子也變得沙啞,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忙給老師倒了一杯熱水。( )2.建議相關(guān)專家學(xué)者推出一批優(yōu)質(zhì)學(xué)術(shù)成果,為做好海洋民俗傳承工作起到正本清源、擴而充之的作用。( )七、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1.先王:指上古的圣賢之君,如堯、舜、禹、湯、文、武幾位有名的帝王;亦指已逝的前代君主?!跋韧跤胁蝗倘酥摹敝械摹跋韧酢敝傅氖呛笳?。( )2.鄉(xiāng)黨,指鄉(xiāng)里、家鄉(xiāng),也指鄰里、鄉(xiāng)親。周制,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合稱“鄉(xiāng)黨”。( )3.《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惡論,主張德治。( )八、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的反應(yīng)為依據(jù),論證人有一種本能,即“ ”。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導(dǎo)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說明其對人的重要性。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論及“仁”“義”“禮”“智”四端擴充推廣的積極作用時所說的兩句是“ , ”。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 ”“ ”分別是“仁之端”“義之端”。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 ”為前提,繼而推導(dǎo)出以“ ”治理天下,就如同“運之掌上”那樣容易。 6.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 , ”兩句采用比喻論證,將“擴而充之”的意義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出來。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 ”兩句寫有了“仁”“義”“禮”“智”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人,是自暴自棄的人。 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論及“仁”“義”“禮”“智”如果不能擴充推廣就不能用來侍奉父母的兩句是“ , ”。 9.《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認為先王有憐愛體恤百姓之心,就可以實行仁政的兩句是:“ , 。” 片段閱讀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br/>“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有刪改)1.下列各句中,關(guān)于加點字“而”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以直養(yǎng)而無害——連詞,表示并列,相當于“和”“與”B.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代詞,你C.其子趨而往視之——連詞,表示順承,相當于“就”“才”D.人而不仁,如禮何——連詞,表示假設(shè),相當于“如果”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宋人”是“若”的賓語,且“然”在句中表示轉(zhuǎn)折,引起后面的內(nèi)容,“然”前面應(yīng)該斷句。B.“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與“蚓無爪牙之利”都是定語后置句,句子后面應(yīng)斷開。C.“芒芒然”是狀語,修飾后面的謂語動詞“歸”,二者之間不能斷開。D.“謂”是謂語,后面“其人”是其賓語,“謂”與前面“歸”的主語一樣,都是“宋人”,其前應(yīng)斷開。3.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符合孟子“浩然之氣”之說的一組是( )①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②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③留將正氣沖霄漢,著成信史照塵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⑥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A.①③⑥ B.③④⑥C.②④⑤ D.①②⑤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br/>曰:“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乎變色。曰:“王勿疑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后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去?!?br/>(節(jié)選自《孟子·萬章下》,有刪改)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王勃然乎變色。曰:“王勿疑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5.孟子是怎樣看待“卿”的 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②,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br/>(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有刪改)[注] 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戰(zhàn)國時水利專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溝池,溝壑,這里指受水處。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C.人之有是四端也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7.白圭治水與大禹治水有何不同 8.簡要分析材料中所體現(xiàn)出的孟子的有關(guān)思想。 能力提升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文本一: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①、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br/>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稌吩?‘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文本二: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br/>“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br/>(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注] ①獯鬻,即獫狁,當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②旄倪:老人和小孩。旄,同“?!?老人。倪,幼兒。溫故知新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彼惡敢當我哉——銳不可當 2.天下曷敢有越厥志——思厥先祖父(《六國論》) 3.武王恥之——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師說》) 4.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5.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論語>十二章》) 習(xí)題演練1.文本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下面的橫線上。(3分)諸侯將謀A救燕B宣王C曰D諸侯多謀E伐寡F人者G何以待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道,文中指方法或原則;與《<論語>十二章》中“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詞性一致但意思不同。B.《詩》,指《詩經(jīng)》;《書》,指《尚書》。二者與《禮》《易》《春秋》《樂》統(tǒng)稱為“六藝”。C.“保其國”中的“國”指君主的統(tǒng)治范圍,和“去國懷鄉(xiāng)”(《岳陽樓記》)中的“國”含義相同。D.夷,既可特指東邊的少數(shù)民族,也可泛指少數(shù)民族,文中“昆夷”“西夷”的“夷”均是泛指。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商湯侍奉葛國,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大王侍奉獯鬻,句踐侍奉吳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B.當齊宣王思想矛盾時,孟子由小及大,鼓勵齊宣王杜絕匹夫之勇,而要如周武王一般,擴大自己的“勇”來安天下之民。C.孟子把各國百姓盼望商湯來征伐自己的國家,比作久旱之地盼望烏云和虹霓,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百姓的迫切心理。D.齊宣王征伐燕國后,孟子建議要盡快發(fā)出命令,遣回擄掠的燕國老少,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選立燕王,并從燕國撤軍。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2)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5.倡導(dǎo)“仁政”思想的孟子為何先贊成齊宣王伐燕,后又建議其撤軍 請結(jié)合材料二簡要分析。(3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chǔ)過關(guān)練一、1.同“納”,結(jié)納,結(jié)交2.同“燃”,燃燒二、1.①實施 ②行走 ③古詩的一種體裁 ④行動,作為2.①運轉(zhuǎn),轉(zhuǎn)動?、诎徇\,運送3.①求取 ②同“邀”,邀請?、巯胍?br/>4.①謙讓,退讓?、谪?zé)備 ③推辭5.①萌芽,發(fā)端?、谶呺H,末端 ③端正,不斜?、芄糯囊环N禮服6.①流通,指泉水涌出?、诘弥?顯貴?、郾磉_?、芡ā、葜?br/>7.①如同,像?、诩?比得上 ③代詞,你?、苋绱恕、葸B詞,至于三、1.連詞,表原因,因為。2.傷害。3.安定。4.侍奉。四、名詞作動詞,侍奉五、1.特殊句式:①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孺子之父母/鄉(xiāng)黨朋友)放在句末。正常語序: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內(nèi)交也,非所以于鄉(xiāng)黨朋友要譽也。②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并非因為想要和這個小孩子的父母結(jié)交,并非因為想要在同鄉(xiāng)朋友中博取名譽。2.特殊句式: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沒有憐憫之心,不能算是人。3.特殊句式:①賓語前置句,賓語“自”置于動詞“謂、賊”之前。正常語序:有是四端而謂自不能者,賊自者也。②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認為自己不行的人,是傷害自己。六、1. 惻隱之心:對遭到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憐憫的心情。不合語境。2.√ 擴而充之: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加以擴展,充實內(nèi)容。七、1.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先王”指的是前者。2.√3. “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惡論”錯誤。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應(yīng)為“性善論”。八、1.不忍人之心2.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3.茍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4.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6.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達7.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自賊者也8.茍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9.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片段閱讀練1.C “其子趨而往視之”中的“而”是連詞,表示方式或狀態(tài)。2.A “宋人然”是“若”的賓語,其中“然”是指示代詞,意為“那樣”,應(yīng)該在賓語“宋人然”后面斷開。3.C ①句表達情意長久不必朝夕相守的愛情觀。不符合孟子“浩然之氣”之說。②句表達為國盡忠、青史留名的愛國精神。符合孟子“浩然之氣”之說。③句贊揚司馬遷剛正不阿的品格,其正氣直沖上天。符合孟子“浩然之氣”之說。④句抒發(fā)為祖國、為人民而獻身的精神。符合孟子“浩然之氣”之說。⑤句表達范仲淹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符合孟子“浩然之氣”之說。⑥句說曹雪芹寫《紅樓夢》的不易。不符合孟子“浩然之氣”之說。故選C。[參考譯文](公孫丑問:)“請問夫子所擅長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說:“我懂得言辭,我善于養(yǎng)護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什么叫作浩然之氣 ”(孟子)說:“難以說清楚。它作為一種氣,可謂最廣大而且最剛健,用正義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損害,它就會充滿天地之間。它作為一種氣,與義和道相配;沒有這義和道,它就萎靡不振了。內(nèi)心不要忘記它,不要促使它成長。不要像宋國的某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dān)憂他家的禾苗生長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太勞累了!我?guī)椭堂缟L了!’他的兒子快步趕到田地去看,禾苗卻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長的人很少見了。促使它生長的人是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用處,而且還損害了它?!?br/>4.答案 齊宣王突然變了臉色。孟子說:“大王不要懷疑。大王問我,我不敢不用實話回答?!?br/>解析 “勃然”,突然;“變色”,面色改變,神色變動;“疑”,懷疑;“正”,正直的話,實話。5.答案?、偾浞仲F戚之卿和異姓之卿。②前者在國君犯大錯時勸諫,反復(fù)勸諫不從就改立國君。③后者在國君犯錯時勸諫,反復(fù)勸諫不從就離開。解析 由原文“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可知,卿分貴戚之卿和異姓之卿。由原文“王曰:‘請問貴戚之卿?!薄霸?‘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易位?!笨芍?貴戚之卿在國君犯大錯時勸諫,反復(fù)勸諫不從就改立國君。由原文“然后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去?!笨芍?異姓之卿在國君犯錯時勸諫,反復(fù)勸諫不從就離開。[參考譯文]齊宣王問有關(guān)公卿的事,孟子說:“大王所問的是哪種公卿 ”齊宣王說:“公卿難道還有不同嗎 ”孟子說:“有不同。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公卿?!?br/>齊宣王說:“請問和王室同宗的公卿?!?br/>孟子說:“國君若有重大錯誤,他便勸諫,反復(fù)勸諫而不聽從就改立國君。”齊宣王突然變了臉色。孟子說:“大王不要懷疑。大王問我,我不敢不用實話回答?!?br/>齊宣王臉色平靜了,又問非王族的公卿,孟子說:“國君若有錯誤,他便勸諫,反復(fù)勸諫而不聽從就離去。”6.D A、B、C三項中的“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D項中的“之”,助詞,相當于“的”。故選D。7.答案 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讓水流入鄰國;大禹治水順應(yīng)水的自然規(guī)律,讓水流入四海。解析 由“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仁人之所惡也”以及注釋可知,大禹治水是按照水的自然規(guī)律而疏導(dǎo),所以將水導(dǎo)入四海;而白圭治水是筑堤塞穴,將水導(dǎo)入鄰國。由此可知,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讓水流入鄰國;大禹治水順應(yīng)水的自然規(guī)律,讓水流入四海。8.答案 民本思想。孟子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認為統(tǒng)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將水導(dǎo)入四海,于人無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將水堵塞之后使之流向鄰國的這種損人利己的做法。解析 材料所體現(xiàn)的主要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即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當白圭夸耀自己治水比大禹強的時候,孟子毫不客氣地指出“以鄰國為壑”是一種錯誤的做法,讓洪水在鄰國肆虐,絲毫不考慮鄰國百姓,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可見白圭的治水方法急功近利,損人利己,與孟子的民本思想相悖。[參考譯文]白圭(對孟子)說:“我治水勝過大禹。”孟子說:“您錯了。大禹治水,是按照水的自然規(guī)律疏導(dǎo),因此大禹把四海作為蓄水的溝壑,如今您把鄰國當作蓄水的溝壑。水逆流行進,叫作洚水,洚水就是洪水,這是仁愛的人所憎恨的,您錯了。”能力提升練溫故知新1.抵擋,擋住2.相當于“其”3.以……為恥4.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5.喜愛,愛好習(xí)題演練1.BDG 第一個“諸侯”是“將謀救燕”的主語,“諸侯將謀救燕”為主謂賓結(jié)構(gòu)完整的句子,其后應(yīng)斷開,故在B處斷開;“曰”為對話標志,“曰”后應(yīng)斷開,故在D處斷開;“諸侯多謀伐寡人者”為主謂賓結(jié)構(gòu)完整的句子,其后應(yīng)斷開,故在G處斷開。故選BDG。2.C A.正確?!暗馈?名詞,方法或原則/名詞,真理。B.正確。C.“含義相同”錯,“去國懷鄉(xiāng)”中的“國”是國都的意思,二者含義不同。D.正確。故選C。3.A “孟子認為商湯侍奉葛國,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大王侍奉獯鬻,句踐侍奉吳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錯,由原文“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句踐事吳”可知,應(yīng)是“孟子認為商湯侍奉葛國,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大王侍奉獯鬻,句踐侍奉吳國,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4.答案 (1)(有人動輒)按著劍怒視,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一個人對抗。(2)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現(xiàn)在(齊國)土地又擴大了一倍,卻不實行仁政,這自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討伐。解析 (1)“疾視”,怒視;“惡”,疑問代詞,怎么;“敵”,抵擋,對抗。(2)“固”,本來;“倍地”,擴大一倍土地;“是”,這;“動”,激起。5.答案?、冽R宣王征伐燕國,可以拯救燕國百姓于水火之中,符合“仁政”思想,所以孟子贊成齊宣王伐燕。②現(xiàn)在(齊國)土地又增加了,齊宣王卻不實行仁政,招致天下各國興兵討伐,所以孟子建議齊宣王撤軍。解析 由原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可知,齊宣王征伐燕國,可以拯救燕國百姓于水火之中,符合“仁政”思想,所以孟子贊成齊宣王伐燕。由原文“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可知,現(xiàn)在(齊國)土地又增加了,齊宣王卻不實行仁政,招致天下各國興兵討伐,所以孟子建議齊宣王撤軍。[參考譯文]文本一:齊宣王問道:“和鄰國相交有什么原則嗎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愛的人才能夠用大國來服侍小國,所以商湯服侍葛國、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夠用小國服侍大國,所以大王(古公亶父)服侍獯鬻、句踐服侍吳國。以大國服侍小國的,是樂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國服侍大國的,是畏懼天命的人。樂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懼天命的人足以保住自己的國家,(正如)《詩經(jīng)》所說:‘畏懼上天的威嚴,才能得到安定?!?br/>宣王說:“您說得太好了!(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喜好勇武。”孟子答道:“那就請您不要喜好匹夫之勇。(有人動輒)按著劍怒視,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一個人對抗,希望您能夠喜好大勇。《尚書》說:‘上天降生人民,(為他們)設(shè)立了君主,設(shè)立了老師。(君主和老師的)唯一責(zé)任是幫助上天來綏靖四方,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負責(zé),普天之下有誰敢超越他的本分來胡作妄為 ’(如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認為是自己的恥辱,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發(fā)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發(fā)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還唯恐您不喜好勇武呢!”文本二:齊國攻打燕國,占領(lǐng)了它,其他諸侯國正商議要救助燕國,齊宣王問道:“各諸侯國都商議著來攻打我,用什么辦法對付他們呢 ”孟子答道:“我聽說有憑借縱橫七十里的國土來治理天下的,商湯就是這樣,卻沒有聽說擁有縱橫一千里的國土而害怕別國的。《尚書》說‘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人都相信他(是為了解救人民),因此他向東方進軍,西方部族的百姓便不高興;向南方進軍,北方部族的百姓便不高興,說道:‘為什么把我們放到后面呢 ’人民盼望他就好像大旱時盼望烏云和虹霓一樣,(在商湯的征伐過程中)經(jīng)商的人照常來往,種田的人照常下地,(商湯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撫慰那些被殘害的百姓,(他的到來,)就像降下及時雨一樣,百姓非常高興,《尚書》說:‘等待我們的君王,君王來了我們也就復(fù)活了?!?br/>“現(xiàn)在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大王前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簞盛著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如果殺害他們的父兄,擄掠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的寶器,這樣怎么能行呢 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的強大,現(xiàn)在(齊國)土地又擴大了一倍,卻不實行仁政,這自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討伐。請您趕快發(fā)出命令,遣回擄掠的燕國老少,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和燕國民眾協(xié)商選立一位燕王,然后從燕國撤軍,這樣,使各國停止起兵也還來得及?!?br/>2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