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學之道基礎過關練一、一詞多義:解釋下列加點的字。1.安2.明3.誠4.本5.于6.得7.修二、古今異義: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1.先齊其家古義: 今義: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義: 今義:動詞,表示達到某種程度;介詞,表示另提一事。三、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在止于至善 3.先齊其家 4.先正其心 5.先誠其意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處并翻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特殊句式: 譯文: 五、成語積累:判斷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的正誤。1.明明可以直接致電職能部門,為何要舍本逐末撥打12345市長熱線電話 ( )2.宋代儒風盛行,文人強調以格物致知的思維方式觀照世界,在對自然風物的描寫中往往寄寓著特定的文化情懷。( )六、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1.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周代統治族居住在國中(城內)及國郊,稱為國人。國人中的上層為卿、大夫,下層為士、庶人。( )2.周朝時期,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地方,叫作“國”;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轄區一般叫“天下”。( )3.“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五部儒家經典。( )4.大學,在古代一般有兩種含義:“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 )七、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學之道》中“ , ”兩句強調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 2.《大學之道》中“ , ”兩句告訴我們,事物都有主次、先后順序。 3.《大學之道》中提到“ , ”,也就是說,只有達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堅定不移,志向堅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動。 4.《大學之道》中“ , ”兩句從“三綱”出發,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應該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5.《大學之道》中,寫明白了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的句子是“ , ”。 6.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大學之道》中的“ , ”兩句闡述了“治國”與“齊家”的關系,文章接著又闡述了“齊家”與“修身”的關系。 7.《大學之道》中,寫心不妄動才能夠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夠思慮精詳的句子是“ , ”。 8.《大學之道》中的“ ”說明充分認識外物之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是說通過對事物的原理的推究,才能充分認識外物之理。 片段閱讀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注]。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節選自《大學》,有刪改) 材料二: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節選自《中庸》,有刪改) [注] 謙:同“慊”,滿足,滿意。1.下列對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人”為主語,“閑居”為謂語,“不善”作“為”的賓語,“閑居”后應該斷開。B.句中“不善”是“為”的賓語,其主語是前面的“小人”,“不善”后應斷開。C.“無所不至”是對“為不善”的補充說明,其主語是前面的“小人”,所以“無所不至”后面應斷開。D.“見君子而后厭然”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小人見到君子時的兩種表現,中間應斷開。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用法不同于其他選項的一項是( )A.如惡惡臭。B.大學之道,在明明德。C.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D.就有道而正焉。3.結合課文《大學之道》以及上述兩則材料,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如何才能達到修身之“誠”。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發慮憲,求善良,足以①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古之教者,家有塾②,黨③有庠,術④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節選自《禮記·學記》,有刪改)[注] ①:小。②塾:與后面的“庠”“序”“學”皆為古代學校名。古代二十五家為閭,同在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居民子弟受教于塾。③黨:古代五百家為黨。黨屬于鄉。④術:同“遂”,古代行政區劃《管子·度地》:“故百家為里,里十為遂。”遂在遠郊。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足以動眾”中的“動”與“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小石潭記》)中的“動”含義不同。B.“就賢體遠”中的“就”與“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就”含義相同。C.“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中的“反”與“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的“反”含義相同。D.“凡學之道”中的“凡”與“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含義不同。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6.本文和必修上冊課文《勸學》談論的都是有關學習的問題,但面向的群體有所不同,請簡要說明。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材料一 子曰:“觚不觚,觚哉 觚哉 ”(《論語·雍也》)材料二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材料三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注]。(節選自《禮記·曲禮上》,有刪改)[注] 懾:喪氣。7.材料一是孔子對當時社會的 現象發出的感嘆。 8.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禮”的認識及從中得到的啟發。 能力提升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文本一: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②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③不遠矣。(節選自《荀子·修身》,有刪改)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節選自《禮記·大學之道》)[注] ①菑然:如同有災害在身。“菑”同“災”。②折(zhé)閱:低價銷售,虧損。③入:疑為“人”之誤。溫故知新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見善——積善成德(《勸學》) 2.愀然必以自省也——蘇子愀然(《赤壁賦》) 3.愀然必以自省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4.好善無厭——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5.修正為笑——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馬諫議書》) 6.道雖邇——遐邇聞名 7.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奚暇治禮義哉(《齊桓晉文之事》) 8.其出入不遠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習題演練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下面的橫線上。(3分)駑馬A十駕B則C亦D及E之F矣G故H跬步I而不休J跛鱉K千里L累土M而N不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君子隆師而親友”的“隆”與“先達德隆望尊”的“隆”(《送東陽馬生序》)不同義。B.不肖,常用來表達子不如其父,引申為不才、不賢。“不肖子孫”的“不肖”就是其引申義。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成書于漢代,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荀子對“見善”與“見不善”所持的態度,與《論語》中的名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所表達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個人追求美好的品行,從不厭煩,既能接受別人的勸諫,又能以正確的態度去勸誡他人,這樣的人一定會一天天取得進步。C.品德修養高的人不會太在意富貴,不會讓外物主宰自己的心靈,而小人可能會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禮記》在闡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關系時,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語言回環往復,富有音律美。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2)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 5.兩個文本都講了修身的意義,其側重點有何不同 (3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一、1.①性情安和 ②安樂,安逸 ③安身 ④疑問代詞,表示反問,相當于“怎么” ⑤安穩,穩定 ⑥疑問代詞,表示反問,相當于“哪里”2.①動詞,彰明/形容詞,美好的 ②鮮明 ③明亮 ④顯明,清楚3.①使……真誠 ②連詞,如果,果真 ③副詞,確實,的確 ④真誠,真心4.①根本,主要的、基礎的東西 ②草木的根 ③本來,原來 ④原來的,固有的 ⑤量詞,書籍的冊、部5.①介詞,在 ②介詞,從 ③介詞,對于 ④介詞,引出被動行為的施事者,相當于“被” ⑤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比” ⑥介詞,可譯為“向”6.①處事合宜 ②能 ③同“德”,感恩、感激 ④得到,獲得7.①修養,修行 ②長,這里指身高 ③修建,建造二、1.家族中的各種關系。2.動詞“至”和介詞“于”連用,相當于“到”。三、1.形容詞作動詞,彰明2.形容詞作名詞,道德修養的境界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整齊有序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端正5.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真誠四、特殊句式:狀語后置句,介詞(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天下)放在句末。正常語序: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譯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五、1. 舍本逐末:舍棄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指輕重倒置。本句說的是做事不夠直接,繞了遠,應該用“舍近求遠”。舍近求遠:舍棄近的尋找遠的,比喻做事走彎路或方法不對頭。2.√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六、1. 國人中的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2.√3. “《樂經》”錯誤,應為“《春秋》”。4.√七、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3.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國5.知所先后 則近道矣6.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7.靜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8.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片段閱讀練1.A “小人”為主語,“閑居”為狀語,“為”為謂語,“不善”意為不好的事情,作“為”的賓語,所以“小人閑居”和“為不善”之間不可斷開,故A項錯誤。2.C A.形容詞作動詞,厭惡。B.形容詞作動詞,彰明。C.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整齊有序。D.形容詞作動詞,匡正。故選C。3.答案 ①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②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為謹慎、一絲不茍。③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堅守不渝。解析 課文《大學之道》中提到“誠”的部分主要是“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可知,要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材料一中提到“誠”的部分主要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由此可知,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為謹慎、一絲不茍。材料二中提到“誠”的部分主要是“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由此可知,要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堅守不渝。[參考譯文]材料一: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這就叫作自我滿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壞事,沒有什么做不出來的,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別人看你,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那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這就叫作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于外,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材料二: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地學習,詳細地求教,謹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別,切實地實行。有未學之事,必須學會,學不會絕不放下;有未問之事,必須問明白,問而未知絕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須思而徹悟,思不徹悟絕不放下;有未辨之義,必須辨明,辨不明絕不放下;有未實行之事,必須切實地實行,行不切實絕不放下。別人一次就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百次也一定能做好;別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也一定能做好。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使愚笨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一定會變得剛強。4.C A.正確。“不足以動眾”中的“動”,感動。“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中的“動”,活動。B.正確。“就賢體遠”中的“就”,接近,靠近。“金就礪則利”中的“就”,接近,靠近。C.“含義相同”錯誤。“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中的“反”,違背。“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中的“反”,同“返”,往返。D.正確。“凡學之道”中的“凡”,大凡,大概。“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凡”,總共,共。故選C。5.答案 這樣以后就足以教化人民、改變風俗,使近處的人心悅誠服,使遠方的人都來依附。解析 “然后”,這樣以后;“易”,改變;“說”,同“悅”,這里是使動用法,使……喜悅、高興;“懷”,這里是使動用法,使……依附。6.答案 ①必修上冊課文《勸學》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體是學習者。②本文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面向的群體是教育工作者。解析 必修上冊課文《勸學》中,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提出了中心論點;第二段,指出了學習的作用;第三段,講述了學習的意義;第四段,主要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因此,它面向的群體主要是學習者。本文中,根據原文“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謂之小成”“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雖舍之可也”可知,本文主要講述的是教學制度和教師選拔等問題,因此,它面向的群體是教育工作者。[參考譯文]思考問題符合原則,廣求賢能的人,足以獲得小的名聲,但不足以感動群眾。接近賢能的人,體恤和自己疏遠的人,足以感動群眾,但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形成好的風俗,就必須要從興辦教育入手啊。古代進行教育的場所,家里有私塾,黨有稱為庠的學校,遂有稱為序的學校,國家有太學。新生每年都可入學,隔年考試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是否讀斷經書文句,明察圣賢志向;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致力于學業,能否和同學和睦相處;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廣學博覽,親敬師長;第七年考查學生在學術上的見解和擇友的眼光,稱之為“小成”。第九年考查學生是否能夠觸類旁通,知識淵博通達,臨事不惑,不違背老師的教誨,稱之為“大成”。這樣以后就足以教化人民、改變風俗,使近處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都來依附,這就是大學教育的途徑。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教導學生,一定有正式的課業;休息的時候,一定有課外作業。學生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因此即使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大凡求學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學業。僅僅靠背誦和記憶前人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樣的人是不足以給別人當老師的。老師必須善于根據學生的疑問進行講解,只有當學生沒有能力提出問題的時候,才可以直接講給他聽;如果講了他仍不懂,不必強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暫時停止講解。7.答案 禮崩樂壞(或:名實不符)解析 先讀懂這則材料,再結合材料的意思分析當時社會現象的特點。材料一的意思是“孔子說:‘觚不像觚,還是觚嗎 還是觚嗎 ’”,孔子看到一個酒器與原來叫作“觚”的酒器已經不同了,但是人們依然叫它“觚”。對此,孔子表示不滿。他覺得既然東西已經名實不符了,就應該趕緊給它正名,使其名實相符。故材料一反映了當時禮崩樂壞(或:名實不符)的社會現象。8.答案 認識:①“禮”是外在形式,“仁”是它的內核。②禮的特點是約束自己,尊重他人。無論是富貴之人,還是貧賤之人,都應“知好禮”,做到不驕不淫,志向不因環境變化而改變。啟發:踐行禮,不僅要專注于外在的形式,更要注重內在的修養。解析 首先理解三則材料的內容。材料一,孔子借助“觚不觚,觚哉 觚哉 ”的感嘆,諷刺當時禮崩樂壞(或:名實不符)的社會現象。材料二,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材料三,強調“禮”就是放低身份,尊敬別人,其本質不會因為人物身份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根據上述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 孔子說:“觚不像觚,還是觚嗎 還是觚嗎 ”材料二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怎樣對待禮呢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怎樣對待樂呢 ” 材料三 禮,是放低自己的身份而尊敬別人。即使是挑著擔子販賣貨物的人,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裕顯貴的人呢 人在富裕顯貴的時候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縱放蕩。人在貧窮卑賤的時候懂得愛好禮,就能堅守志向而不喪氣。能力提升練溫故知新1.美好的品德、行為2.容色改變的樣子3.省察4.滿足5.修正6.近7.空閑,閑暇8.超出,高出習題演練1.GJL “則”連接“駑馬十駕”和“亦及之矣”,三者中間不能斷開;“矣”是句末語氣詞,后面應斷開;“故”,意思是“所以,因此”,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應斷開,故G處斷開。“跛鱉千里”是主謂結構,意思完整,其前后均應斷開;“跬步而不休”和“累土而不輟”結構一致,意思完整,“休”后和“累”前應斷開,故J、L處斷開。故在G、J、L三處斷開。2.B A.正確。“故君子隆師而親友”的“隆”意為“尊重,尊崇”,“先達德隆望尊”的“隆”意為“高”。B.錯誤。“不肖子孫”的“不肖”意為“品行不好”,不是“不肖”的引申義。C.正確。D.正確。3.B “從不厭煩”錯,原文中的“無厭”意為不滿足;“又能以正確的態度去勸誡他人”錯,原文中的“能誡”意為能引以為戒。4.答案 (1)取舍沒有標準叫作反復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舍棄道義叫作大賊。(2)意志修養好了就會蔑視富貴,以道義為重就會輕視王公;省察內心就會輕視外物。解析 (1)“趣”,取;“謂”,叫作,稱作;“至賊”,大賊。(2)“驕”,蔑視;兩個“輕”,輕視;“內省”,省察內心,自我反省。5.答案 文本一的側重點是修身有利于人自身的成長,修身可以讓人自身有所進步,不會為外物所役使。文本二的側重點是修身有助于治家治國,修身是治家治國的前提。解析 文本一:由“見善……以自存也;見不善……以自省也”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這種好的品行,“自省”是指反省自己,這是說修身對于人自身的成長的價值;再結合“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身可以讓人自身有所進步,不會為外物所役使。文本二: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文本二主要是談修身對于治家治國的價值,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養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國的前提。[參考譯文]文本一:見到好的品行,認真整飭,一定要使自己也有這種好的品行;見到不好的品行,容色改變,一定要拿它來反省自己;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堅定不移地來珍愛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災害在身一樣,一定要憎恨自己。所以,批評我而又批評得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諂媚奉承我的人,就是陷害我的賊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師,親近朋友,因而憎惡賊人。喜好好的品行而不滿足,受到勸諫而能引以為戒,即使想不進步,可能嗎 小人與此相反,制造禍亂,卻討厭別人非議自己;特別不賢,卻想讓人家認為自己賢能;內心像虎狼,行為像禽獸,卻又討厭別人說自己壞話。諂媚奉承自己的人就親近,規勸自己的人就疏遠,把糾正自己的錯誤的言論看作是譏笑,把極端忠誠的行為看作是傷害,這種人即使想不滅亡,可能嗎 用善來引導別人叫作教,用善來附和別人叫作順;用不善來引導別人叫作諂,用不善來附和別人叫作諛。把對的當作對的,把錯的看作錯的,這就叫作智;把錯的認作對的,把對的認作錯的,這就叫作愚。對的就說它對,錯了就說它錯,這就叫作直。取舍沒有標準叫作反復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舍棄道義叫作大賊。意志修養好了就會蔑視富貴,以道義為重就會輕視王公;省察內心就會輕視外物。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身體勞累而內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義多,就去做。所以好的農夫不會因為旱澇而不耕種,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損而不做買賣,士人與君子不會因為貧窮而怠慢道義。那駿馬一天能跑千里,劣馬跑上十天也就到達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烏龜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積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與人之間才性的懸殊,哪里像瘸腿的烏龜和六匹駿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 然而,瘸腿的烏龜能到達,六匹駿馬卻到不了,這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烏龜去做,駿馬不去做罷了!道路雖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雖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總是有很多空閑時間的人,他超出常人不會很遠。文本二:參考譯文見《疑難破》。3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