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不屈的抗災精神》第3課時5 應對自然災害第三課時三、不屈的抗災精神第三課時目標及重難點導入在人類歷史上,自然災害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抗災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精神。第一個內容:萬眾一心抵御災害☆知識點:自然災害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活,人類也一直在與自然災害進行著斗爭。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形成了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災精神。抗災救災的感人畫面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全國人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應對災難。在抗災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畫面。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晝夜兼程奔赴災區,奮力拼搏,營救生命。官兵們冒著余震的危險,組成一條生命通道,輪流托舉著被固定在簡易擔架上的幸存者,直至其平安脫險。救援人員以執著的信念和令人感動的愛,拯救生命,創造出一個個超越生理極限的人間奇跡。一批批救災物資、一筆筆捐款、一袋袋血液,凝聚著全國人民對災區人民的牽掛,讓災區人民感受到了溫暖和力量。當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媒體報道中的哪些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020年初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疫情無情人有情,黨中央習主席高度重視,先后有數千名專家集聚武漢,北京多家三級甲等醫院、上海等地都組建強有力的部隊、地方醫療隊奔赴武漢等地疫區一線與病毒抗爭,與疾病的損傷抗爭,夜以繼日與蔓延賽跑抗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體現中華民族一榮俱榮,有福同享 ,有難同當。在重大自然災害來臨時,國家政府才是抗災救災的中流砥柱,而軍人是排頭兵,沖在抗災救災的最前面。政府各職能部門通力配合共同抗擊自然災害。什么是抗災精神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第二個內容:志愿者是抗災救災的重要力量《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稱,汶川地震發生后,深入災區的國內外志愿者超過300萬人,在后方參與抗震救災的志愿者超過1000萬人。讓我們來講講救災中出現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吧抗災救災的故事汶川地震時,唐山13名志愿者來到災區,用最簡單的方法——鐵錘砸、鋼釬撬、雙手刨,不斷尋找幸存者。他們與解放軍、武警戰士一起,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具遇難者遺體。2010年8月7日22時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達97毫米,持續40多分鐘,引發三眼峪、羅家峪等四條溝系特大山洪地質災害,泥石流長約5千米,平均寬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總體積750萬立方米,流經區域被夷為平地。截至2010年9月7日,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災害中遇難1557人,失蹤284人,累計門診治療2315人。一天中午,一個募捐點來了一位頭發花白、衣衫襤褸的老人。他在宣傳牌前看了一會兒,雙手顫抖地從口袋里掏出五元錢,放進募捐箱,念叨了一句:“為災區人民……”下午,老人再一次出現。這次,他捐出了100元?!盀膮^的人比我更困難!”“我上午就想多捐一點,但錢太零碎了……”原來,他中午到銀行把零錢兌換成了整錢。在災情最嚴重的北川縣,有一名從廢墟里爬出來的幸存者,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15個親人,他強忍著悲痛,堅持救人,從廢墟里刨出10名幸存者。你身邊是否出現過類似的志愿者和捐款者?請和小組同學一起收集人們不懈抗災以及在災害中團結互助的故事,并在班級交流,討論什么是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災精神。眼前這位老人在上涌鎮曾坂村交通安全勸導點旁筆直的站著,一見到過往車輛,便仔細詢問車輛從哪里來,要去哪里,測完體溫并拿出本子做好登記后,才放心地拉起防護欄讓車輛通行……這健朗的神態,麻利的動作讓人難以相信他已經88歲高齡了。他叫xx,1958年參加金門炮戰,上世紀70年代回曾坂村擔任民兵營長,現在在村里務農養老,是光榮的革命老兵,也是優秀的無職黨員。不服老的他身上始終透露著一股軍人的錚錚鐵骨和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堅定決心。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xx挺身而出,沖在一線,主動要求擔任防疫崗位。他說:“我出生在毛主席時代,這是我第二次擔任守門人的崗位,上一次還是在打仗的時候嘞,這崗位我熟悉,況且我是黨員,我必須上!”1981年7月9日,四川省遭受了特大暴雨的襲擊,使全省18個地、市、州的90多個縣區發生了約6萬處滑坡、崩塌,其中規模較大的達47000多處,特別是盆地北部邊緣山區和中部丘陵區分布尤為密集。它們中斷了交通、破壞了灌溉渠系、耕地和山材, 滑坡數量之多,發生時間之集中和造成災害之嚴重程度都是歷史上罕見的。1月30日,萬載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舉行捐贈儀式,副縣長劉學松為愛心企業代表即江西振泰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生先生授捐贈榮譽證書。江西振泰房地產有限公司此次捐贈疫情防控指揮車兩輛、一次性口罩5萬只、N95醫用口罩2千只、測溫儀100只等防控疫情工作物資,價值合計72萬元。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救災精神就是永不放棄,自強不息,萬眾一心,友愛互助。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形成減災共同體☆知識點:盡管自然災害還會發生,但是我們會盡最大的力量,全國上下形成減災共同體,共同預防、減少自然災害對我們的傷害。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