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下學期期末閱讀理解試題 2025.06學校______ 班級 _____ 姓名 _______在開闊的草地上,迎著微風奔跑,手中的風箏便順勢而起。放線、收線,看著風箏在天空中與白云共舞,感受風的力量,內心滿是自由與暢快,仿佛所有煩惱都被拋到九霄云外 。一、閱讀短文《系在風箏線上的童年》,完成練習。(23分)①時令正是仲春。大地掙脫了冬的糾纏,不覺之中已經泛出幾分淡淡的鵝黃的綠意。仰望晴空,偶見數點風箏,裊裊娜娜地飄掛天際,使我驀(mò mù )然憶起“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光。矚望那長長的輕輕抖動的風箏線,竟絲絲縷縷牽出了我的童年。②在鄉下,三月的剪剪輕風還殘留著冬的料峭。我們這些顛跑在蓊郁麥田里的孩子,摔打慣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何況又常把嬉笑系在風箏線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溶化 熔化 )掉,讓野氣的笑聲趕跑了。③人們都說,男孩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們男孩子雖未能繡出花團錦簇的衣冠,卻從手中飛出過巧奪天工的風箏。嗨,做風箏可不像女孩子學針線,有的是時間,有的是專人指教。【A】我們男孩子可整天像賊攆一般忙的腳不沾地。常常趁放學之后的間隙,三五個湊在一處無人知曉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為家里的大人是不讓我們擺弄風箏的。④我們偷偷找來竹篾,要那種綠皮的,有韌性的,猶如女孩子繡花挑線一般仔細。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彎成弓似的和轱轆似的幾何形狀,拼在一起,悉心用細繩子細線系好,就變成了形態各異的風箏骨架。然后,幾顆小腦袋抵在一處,唧唧喳喳商量一陣,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筆在糊好的桑皮紙上勾勒一通,便給他們穿上了斑斕的衣衫,完全可以與女孩子織成的錦繡相媲美。然后用大團大團的線作放線,一頭兒系在風箏上,一頭兒纏在一個線拐子上。這些線來的可不容易呢,是我們這些“男子漢”低三下四、求爺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連串喊上十聲“好姐姐”才弄到手的。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風箏而勾得酸了的頭,開始放吧。喝!風箏!全是風箏!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動的風箏,從遼闊的麥田里,迤邐的大道旁,瀲滟的堤塘邊冉冉升起——【B】被底下幼稚的歡聲笑語吹著,騰騰熱氣捧著,悠悠飛向空中,去親吻白云。好似爭艷的奇葩,掛彩的氣球。我們的心醉了。⑥更叫絕的要數晚上。皓月高懸中天,大地一片靜謐。夜色朦朧。我們幾個小伙伴偷偷溜出來一嘰咕,便帶了心愛的風箏到村頭田邊——但不去有墳塋的地方,雖說不怕,可終究有些煞(shà sà)風景。風箏紙是涂了閃金光的東西,還要想法把一段蠟頭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飛時一點燃便像飛機尾翼上的信號燈一樣閃爍。這通常極難放。因野外有風,蠟燭又不頂風,所以總是熄滅。但是,偶有成功的時候,那風箏放起來就別有情趣,“信號燈”明滅閃爍,隨風箏飄飄灑灑,也把一顆顆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癡。⑦風箏也有賭氣的時候。有時候明明飛起來了,卻偏偏任你如何擺布它總要往地上栽。這時的小伙伴們絕不會張飛似的環眼圓睜,一腳踏翻它的。大家總是(小心翼翼 手忙腳亂)地檢查一番,找出毛病,對癥下藥。隨著歡呼聲,風箏重又飄然升起。放到得意處,猛不防風箏也會斷線,搖頭晃腦地越飄越遠。我們拉著斷了的風箏線,不勝惋惜……⑧韶光如流。雖說童年已經悄然離去,可風箏的這根若有若無的線,卻每每牽著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撿回那逐漸遠去的記憶。⑨啊,我的鵝黃色的童年!1.請認真讀文本,并用“√”選出括號內正確的詞語或讀音。(4分)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4分)(1)巧奪天工:(2)各出心裁:3.閱讀相關自然段,完成“風箏制作說明書”。(6分)4.聯系上下文,仔細閱讀【A】【B】兩句,體會加點部分的表達效果。(3+3分)【A】句:【B】句:5.讀一讀、想一想,文本最后一個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充滿了智慧,他們善于觀察和利用自然現象。在日常勞作中,或許是看到了被風吹起的斗笠、樹葉在空中飄蕩,又或許是受到了帆船借助風力前行的啟發,從而萌生出了制作能夠乘風飛翔之物的想法,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改進,逐漸創造出了風箏這種獨特的物品。二、閱讀短文《風箏》,完成練習。(7分)中國風箏的發明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根據史書記載,風箏最初用于軍事。到了唐中期,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用開始從軍事轉向娛樂。由于當時紙業的發展,風箏的制作材料也由絲絹轉而開始使用紙張。到了宋代,風箏的流傳廣泛。明清時期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2006年,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南通市、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北京市、天津市的“風箏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有陽江,北有濰坊”。(1)濰坊風箏。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風箏產地,風箏制作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它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精細、品種繁多、起飛靈活。.濰坊風箏的題材非常廣泛,包括人物、飛禽、魚蝦、文玩器物、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等。最能代表濰坊風箏特點的當數“蜈蚣”風箏,2012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以“龍頭蜈蚣”,為代表的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獲得金獎。1984年起、濰坊每年都舉辦“國際風箏節”。2006年,濰坊風箏 被列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陽江風箏。廣東陽江具南國風箏之鄉,為南派風箏的代表之一。陽江于1993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風箏之鄉”。陽江風箏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技術精巧,形神兼備,栩栩如生。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于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6.根據短文內容,下面的說法哪一項不符合文意?( )(2分)A.風箏最初用于軍事,到了唐中期,開始從軍事轉向娛樂。到了宋代,流傳廣泛,明清時期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B.山東濰坊是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C.濰坊風箏的題材非常廣泛,包括人物、飛禽、魚蝦、文玩器物、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等。D.1993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于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7.中國風箏的技藝稱為“四藝”,即扎架子、 、 和 。(3分)8.中國傳統手工工藝種類繁多,像風箏一樣都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比如:剪紙、年畫、皮影、木雕、竹編……你知道哪個中國傳統手工藝,談談你對它的了解。(2分)評分細則1.請認真讀文本,并用“√”選出括號內正確的詞語或讀音。mò 熔化 shà 小心翼翼評分標準:每題1分,用錯選擇符號不得分。2.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1)巧奪天工:本義是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極其精巧;文中指男孩們做出過極其精巧的風箏。(2)各出心裁:本義是各自想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辦法、主意;文中指我們各自想出與眾不同的主意,勾勒出風箏的花樣。評分標準:表述意思對即可,表述不完整酌情扣0.5分,錯別字兩個0.5分,本義可略去。3.閱讀相關自然段,完成“風箏制作說明書”。第一步:仔細挑選綠皮、有韌性的竹篾。第二步:烤竹篾,并把它彎成所需要的幾何形狀,做風箏骨架。第三步:糊好桑皮紙,用彩筆畫上圖案。第四步:把一大團線一頭系在風箏上,一頭系在拐子上。評分標準:抓住關鍵詞句,語言通順,內容完整簡潔,無錯別字即可全對;語言過于啰嗦或概括不完整酌情扣0.5—1分;錯別字兩個0.5分。4.聯系上下文,仔細閱讀【A】【B】兩句,體會加點部分的表達效果。【A】句:這句話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男孩子忙碌的狀態比作被賊趕的情景,“腳不沾地”夸張地寫出了男孩們忙碌的程度,生動形象反映出了男孩們的生活充實,同時讓讀者體會到男孩們對制作風箏的濃厚興趣。評分標準:答到夸張或比喻1分,生動形象 0.5分,表達效果準確0.5分,作用1分。【B】句: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從加點字可以看出,作者賦于“歡聲笑語”“騰騰熱氣”和風箏以人的動作與情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愉悅,趣味盎然,表達出了作者對美好童年時光的懷念與眷戀。評分標準:答到擬人1分,表達效果準確1分,作用1分。5.讀一讀、想一想,文本最后一個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結尾內容與文章所描述的仲春時節做風箏、放風箏的活動內容息息相關。【內容】(2)清新、明亮的鵝黃色,象征著生機勃勃的春天,也代表著充滿希望和活力的童年,表達著作者對童年時光深深的懷念與眷戀。【中心】(3)文章結尾與開頭“已經泛出幾分淡淡的鵝黃的綠意”相呼應,點名文章中心,升華了文章主題。【結構】評分標準:文章內容1分,中心主旨1分,文章結構1分,能從文章結構、內容、中心主旨三個不同的角度分析,語言通順,表達流暢,意思大致相符即可全對。6.根據短文內容,下面的說法哪一項不符合文意?(D)7.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評分標準:結合文章內容,認真閱讀辨析,完成選擇和填空。8.中國傳統手工工藝種類繁多,像風箏一樣都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比如:剪紙、年畫、皮影、木雕、竹編……你知道哪個中國傳統手工藝,談談你對它的了解。選擇自己了解的“中國傳統手工藝”,簡單表述自己的理解。例如:剪紙: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出花紋,制作成具有鏤空效果的造型藝術。年畫: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皮影: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評分標準:2分,圍繞主題,簡單表述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