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高考備考實用性聯考(一)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的資源保護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是合一的,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觀念。網開一面。《周易·比卦》說:“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朱熹對此的解釋是:“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網,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周朝對于保護資源有著明確的規定:“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令萬民時斬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春秋之斬木,不入禁。凡竊木者,有刑罰。”(《周禮·地官司徒第二》)當然,雖有這樣的要求,是不是做到了,那是另一回事。中國古代對于生態的保護,主要是出于對資源的愛惜,還不能說是為了生態環境,只是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珍惜天物。中國的環境保護思想還體現在對物的珍惜上。古人將浪費資源和勞動成果的行為稱為“暴殄天物”。唐代李紳的《憫農》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詩已經成為蒙學經典。珍惜天物,雖然目的不是保護生態,但起到了保護生態的作用。見素抱樸。崇尚樸素生活,在中國有兩個源頭。一是道家的道德哲學。老子主張“見素抱樸”。“素”,沒有染色的絲;“樸”,沒有雕琢的木。兩者均用來借指本色。“見素抱樸”,用來說做人,即要求人按照人性的基本需要來生活。這樣做為的是養生,但反對奢華,有珍惜財物的意義,而珍惜財物的客觀效果是保護生態。另一源頭是儒家的倫理學說——崇尚節儉。它的意義主要是政治方面的。貞觀元年,唐太宗想營造新的宮殿,但最后放棄了。盡管唐太宗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問題的,但不浪費、少奢華,對于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還是很有意義的。(摘編自《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史·中國古代環境美學中的資源保護意識》)材料二:環境美學產生的重要背景是工業社會以來全人類的環境保護運動。環境保護,從大的方面言之,其手段有二:一是科學技術,二是人文理念。在諸多的關于環境保護的理念中,環境美學處于較高的層面。現在的環境保護立足于善,即人不被環境傷害的利益;依據的是真,即科學技術手段。應該說,這種保護的層次是不高的,因為就人類的終極價值而言,不是善,而是美,美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美是人類的最高境界。我們的環境保護,就最低層次而言,就是沒有污染、不損害人的健康。為什么不將這最低的要求提升到最高的境界——美的境界呢?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目前是兩種不同的工作,歸屬于兩個不同的部門。它們之間經常產生矛盾。環境保護經常限制環境建設,而環境建設也多是破壞環境。難道這兩者真的是天敵,不能實現統一嗎?我們可以將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統一起來,這里關鍵其實不是環境建設必須以不破壞環境為前提,而是將環境保護提升到環境建設的高度,讓環境保護不只是環境的修復,還是環境的美化。這一目的的實現固然需要一定的科學技術做手段,但根本的是理念到位。理念之一,就是整個環保工程需以美學為主導。美學主導,并不是唯美主導,而是融真、善、美于一體,且以美為最高追求的主導。只有三者融為美,才能將人類的精神境界引向無限。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功能與審美的關系問題也只有樹立美學主導的理念才能真正解決。通常對這兩者關系的處理,總是將它們對立起來,根據善為根本的原則,功能第一,審美第二,實際上是要功能不要審美,或者為功能而犧牲審美。城市中觸目可見的市政工程諸如高架路、立交橋、廣告牌多是如此。按美學主導的原則,功能與審美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這種統一,既不是功能統一于審美,也不是審美統一于功能,而是功能即審美,審美即功能。現在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之所以存在嚴重的問題,主要不是科學技術水準達不到,也不都是不重視,而是思想認識達不到,也就是說觀念上出了問題。美國環境設計師帕特麗夏·約翰松在《藝術與生存——帕特麗夏·約翰松的環境工程》一書中說:“生態系統是約翰松工作的模本,生存是她的主題,她對此非常熟悉,從而能夠深刻體驗,靈活運用。在生活和藝術中,耐心和靈活都是非常有用的技巧。通過對植物與動物生存策略的探索,并尋找出不同的藝術處理方式,從而她的藝術可以被用來恢復生態。但她絕不會放棄美。她很清楚美所具有的促進生態復原的特性。”這里,使我們驚奇的是最后一句話:“美所具有的促進生態復原的特性。”美有那么大的力量嗎?初聽,似是覺得將美看得太高了;但細思,又覺得真是那么回事。(摘編自陳望衡《我們的家園:環境美學談》)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中國已將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相融合,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B.當今社會的環境保護是以科學技術手段,保障人不被環境傷害,還沒達到美的境界。C.“珍惜天物”與“見素抱樸”這兩種觀念在內容上有重合之處,但后者內容更豐富。D.解決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矛盾問題,需要科學技術手段,更需要環境美學理念到位。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是出于對資源的愛惜,還不能說是環保意識。(數罟:細密的漁網;洿池:水塘)B.城市立交橋、廣告牌等工程令功能讓步于審美時,可說明環境建設已以美學為主導。C.樹立美學主導的理念,以我國的科技水準,不難解決當前環境保護存在的嚴重問題。D.作者將“初聽”“細思”作對比,是為了表示對約翰松關于美的力量的觀點的肯定。3.下列符合材料二環境美學思想的是( )A.某地漁燈燦若星河,美不勝收,旅游公司在湖畔設咖啡座,播放流行音樂吸引游客。B.某景區為藝術展覽宣傳造勢,在主干道攔路鋪設巨幅海報,以增加游客停留時間。C.某大學為防止大學生借樹蔭躲避監控私接外賣、翻墻外出,砍掉圍墻內外的樹木。D.某地打造環湖濕地公園改善水質,又修建景觀化生態廊道,實現“人在畫中游”。4.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中兩個畫橫線的句子。5.《新唐書》記載,唐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公主著百鳥裙光艷動人,引起王公貴族至市井平民的爭相模仿,以至于“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谷,掃地無遺,至于網羅殺獲無數”。以中國古代環境美學觀念對此案例進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額爾古納河右岸(節選)遲子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來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們就像我身下被磨得脫了毛的狍皮褥子。我就像守著一片堿場的獵手,可我等來的不是那些豎著美麗犄角的鹿,而是裹挾著沙塵的狂風。西班他們剛走,雨就來了。在這之前,連續半個多月,太陽每天早晨都是紅著臉出來,晚上黃著臉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熾熱的陽光把河水給舔瘦了,向陽山坡的草也被曬得彎了腰。瑪克辛姆一看到大地的裂縫,就會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縫是毒蛇,會要了他的命。(孫子)安草兒在雨中打掃營地。我問他,布蘇是不是個缺雨的地方?安草兒直了直腰,伸出舌頭舔了舔雨滴,沖我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紋,臉頰笑出的是葵花紋,雨水灑下來,那花紋就像含著露珠。我們這個烏力楞[注]只剩下我和安草兒了,其他人都乘著卡車,帶著家當和馴鹿下山了。以往我們也下山,用鹿茸和皮張換來酒、鹽、肥皂、糖和茶等,然后再回到山上。但這次下山卻是徹底離開大山了。他們去的地方叫布蘇,帕日格告訴我,那是個大城鎮,靠著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墻紅頂的房子,那就是他們定居的住所。山腳下還有一排鹿圈,用鐵絲網攔起。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我的馴鹿沒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們蹲進“監獄”;聽不到那流水一樣的鹿鈴聲,我一定會耳聾的;我一直呼吸著山野清新的空氣,如果讓我去聞布蘇的汽車放出的“臭屁”,我一定不會喘氣了。我的身體是神靈給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還給神靈。我是個鄂溫克女人。我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發生了大火。火災是由兩個林業工人亂扔煙頭引發的。火龍席卷而下,森林中煙霧騰騰,鳥兒一群群驚叫著飛過……鄉黨委書記和副鄉長來到各個獵民點,領著我們打防火隔離帶,保護馴鹿。直升飛機在空中飛來飛去,進行人工降雨。但云層厚度不夠,不見雨落下。這時,年邁的妮浩最后一次披掛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開始了跳神求雨。鼓聲激昂,濃煙滾滾,馴鹿群在額爾古納河畔呆立著。她跳著跳著,就會咳嗽一陣,一咳嗽,腰就更彎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滿了灰……妮浩唱起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歌沒唱完,她就倒在了傾盆而下的雨水中。山火熄滅了,妮浩走了。她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禮,但卻不能為自己送別了。妮浩祈雨的情景,讓依蓮娜難以忘懷。她說,那個瞬間,她看見的是鄂溫克人一百年的風雨。她說一定要把那種情景畫出來。她畫得很慢,很動情,常常畫著畫著就要哭出聲來。一畫就是兩年。我們以為那幅畫早就完成了,可她總說還沒完呢……畫很有氣魄,上部是翻卷著濃云的天空和被煙霧籠罩著的黛綠的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環繞著她的馴鹿群,底部是蒼涼的額爾古納河和岸邊祈雨的人們。生活在山上的獵民不足兩百人了,馴鹿也只有六七百只了。除了我,大家都投了去布蘇定居的贊成票。激流鄉新上任的古書記特意上山來做我的工作。他說我們和馴鹿下山,也是對森林的一種保護。他說一個放下獵槍的民族,才是一個文明的民族,一個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我很想對他說,我們和我們的馴鹿,從來都是親吻著森林的。我們與數以萬計的伐木人比起來,就是輕輕掠過水面的幾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為幾只蜻蜓掠過呢?可我沒把這話說給他,我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傳在我們氏族的葬熊的神歌: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烏鴉。我們把你的眼睛,虔誠地放在樹間,就像擺放一盞神燈!我留下來了,安草兒也留下來了。我原想著西班可能也會留下來的,他的字還沒有造完。我們再也不用在搬遷時留下樹號了,山中的路越來越多了。但沒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當搬遷的卡車在清晨駛入營地時,我看見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悅,也流露著凄涼、迷茫。文本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中,自然萬物被賦予了靈性,擁有了和人一樣的生命尊嚴,它們甚至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鄂溫克族人雖然以狩獵為生,但卻不會破壞生態文明,而是敬畏著自然,在人與自然的平衡中求生存。他們有著自己的民族信仰。“跳神”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于其神秘效果,關鍵在于這種儀式是為民族而犧牲自我的高貴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渺小的人類和強大的自然相互斗爭而堅強生存的精神的體現。《額爾古納河右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生活方式、生活信仰和情感表達方式都獨特的藝術世界——鄂溫克族的文化世界,而且再現了其百年滄桑歷史以及其逐漸被現代社會沖擊最后走向消亡的悲劇命運。鄂溫克族的文化世界的逐漸沒落與其說具有珍貴的人類學價值,與其說具有一種增強藝術魅力的審美風格,不如說是一次對現代文明的質疑和對其所“匱乏”的東西的尋找。(《裂隙:在民族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敘事之間——論〈額爾古納河右岸〉》,有刪改)【注】烏力楞,鄂溫克語,即“氏族部落”之意。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鄂溫克人原居住的山林,與外界隔離,雨雪稀少,還可能有裹挾著沙塵的狂風。B.依蓮娜被妮浩祈雨所震撼,用了兩年的時間畫下了那個場景,畫得很有氣魄。C.“我”反對搬遷到布蘇,執意留下,是因為年老的“我”對陌生的外界心生恐懼。D.古書記勸說“我”的話,和“我”想對他說的話,表現了傳統和現代文明的碰撞。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第二段用擬人的筆法寫山林缺雨干旱,加之描寫瑪克辛姆“蒙面大哭”這一細節,表現山林環境的惡劣,不適宜再長期居住了。B.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展開敘述,運用插敘的方式,回憶了鄂溫克人居住的山林曾遭遇大火、妮浩祈雨、鄂溫克人搬遷等事件。C.小說和《百年孤獨》都運用了“魔幻”手法,如前者寫鄂溫克人的“薩滿”祈雨儀式,后者寫布恩迪亞家族所遭受的“詛咒”。D.“葬熊神歌”表現了鄂溫克人對熊的感恩與崇拜,反映了他們這一游牧氏族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增添了小說的民族、地域色彩。8.請結合文本分析“我”的形象特征。9.“妮浩祈雨”這一情節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請結合兩則文本談談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二十二年,晉公子重耳出亡,卜適齊楚,狐偃曰:“夫齊楚道遠,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慮其狄乎夫狄近晉走而易達。”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適齊楚,避其遠也。蓄力一紀,可以遠矣。齊侯長矣,而欲親晉。”眾皆以為然。乃行,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舉塊而與之,公子怒,將鞭之。子犯曰:“天賜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獲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載之。遂適齊。齊侯妻之,甚善焉。有馬二十乘,將死于齊而已矣。曰:“民生安樂,誰知其他?”齊姜氏曰:“齊國之政敗矣,晉之無道久矣,時日及矣,公子幾矣。君國可以濟百姓,而釋之者,非人也。敗不可處,時不可失,懷不可從,子必速行。”公子弗聽。姜與子犯謀,醉而載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無所濟,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饜乎!”遂行。過衛,衛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曰:“若不禮焉,則請殺之。”公弗聽。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禮享之。既饗,楚子問于公子曰:“子若克復晉國,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復晉國,晉、楚治兵,會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②,以與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幣以送公子于秦。秦伯歸女五人,懷嬴與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揮之。嬴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囚命。秦伯見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聽。”十月,晉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納公子濟河歸晉。辛丑,秦、晉大夫盟于郇。(節選自《國語·晉語》)【注】①象:征兆。②櫜鞬:箭囊弓袋。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A以B偃C之D慮E其F狄G乎H夫I狄J近K晉L走M而N易O達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不適齊楚”中的“適”和《孔雀東南飛》“始適還家門”中的“適”意義用法不同。B.乘,古代一車四馬叫“一乘”。文中的“有馬二十乘”意即二十輛車、八十匹馬。C.“唯命是聽”中的“是”與《歸去來兮辭》“覺今是而昨非”中的“是”意義用法相同。D.三舍,九十里。古時行軍三十里則駐扎,日行三十里則一宿,故三十里為一舍。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路過五鹿時,農夫拿土塊給公子重耳,子犯不以為忤,說這是上天的恩賜,是奪得政權的征兆。B.公子重耳到齊國后,貪圖安逸,想要老死于齊國,齊姜氏深明大義,極力勸說他馬上離開齊國。C.公子重耳到秦國后,秦伯把五個女子嫁給他,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兒,并護送他渡過黃河回到晉國。D.公子重耳揮手讓服侍自己洗手的懷嬴走開。懷嬴生氣地認為重耳為人鄙陋粗俗,不懂得憐香惜玉。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若無所濟,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饜乎!(2)過衛,衛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14.聯系文本概括重耳歷盡艱難,最終能夠回到晉國的原因。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楊炎正①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楊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統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負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輯:傳說范蠡助越滅吳后,棄官歸隱,泛舟于五湖之上。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首兩句,平淡地寫出詞人夕陽中把酒臨風的賦閑生活,“斜日”與“西風”皆言愁態。B.秋江上滿眼嬌花,詞人怪誕無理地質問西風“何以染芙蓉?”,看似戲謔,實則沉郁。C.醉醒的詞人在闌干一角之中看到了天光,暗示了詞人對即將到來的歸隱生活的向往之情。D.“千萬里”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詞人客游他鄉,萍蹤浪跡,一生漂泊的生活狀態。16.后人評價本詞情感,用了“忽縱忽擒”四個字,即詞人的情感在作品中時而表現為“放下”又時而表現為“拿起”。請分析,這首詞在情感上有什么“縱”,又有什么“擒”?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以豐富的想象為我們描繪了瑰麗的洞天仙境,其中“ , ”兩句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仙境的廣闊與仙臺的奢華。(2)《陳情表》一文情理兼具,李密在言明自己和祖母的年紀之后,用“ , ”的明確邏輯來向武帝表達自己可以“先盡孝,再盡忠”的想法。(3)“白鷗”這一意象,可用來書寫人心,表現人毫無機心,回歸自然。也常用來代指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真誠相處。古詩中常常寫到“鷗”,如“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當宋代詩人登上詩壇時,他們仰望唐詩,猶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詩人可以從中發現無窮的寶藏作為學習的典范。①但這座山峰同時也給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他們必須 A ,才能走出唐詩的陰影。②宋詩的創新具有很大的難度。以題材為例,唐詩表現社會生活幾乎達到了 B 的程度,這樣宋人就很難發現未經開發的新領域,于是宋人在唐人開采過的礦井里繼續向深處挖掘。③宋詩在題材方面仍有成功的開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傾斜。瑣事細物,都成了宋人筆下的詩料。比如蘇軾曾詠水車、秧馬等農具,黃庭堅多詠茶之詩。④有些生活內容唐人也已寫過,但宋詩的選材角度趨向平民化,這種特征使宋詩具有 C 的優點。宋代詩壇還有一個整體性的風格追求,那就是平淡為美。蘇軾和黃庭堅一向被看作宋詩特征的典型代表,蘇軾論詩最重陶淵明,黃庭堅則更推崇杜甫晚期詩的平淡境界,蘇、黃的詩學理想是殊途同歸的。他們一個崇陶,一個尊杜,但卻都歸于平淡。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A: B: C:19.下列句子中的“還”與文中加點的“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要有白米飯的話,我還能吃一大碗呢,可惜你這兒沒有!B.他想不到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事。C.他至今還在懷戀那雙滿含深情的眼睛,可見當年那一瞥給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記憶。D.七月的夜晚有許多美麗的星星綴在天空,還有濃烈的艾蒿味兒在飄散。20.“極盛之后,難以為繼”這一句古代諺語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事有湊巧,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方,我聽見過三位老師講“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第一位教師是這樣講的:“‘破釜沉舟’表示堅決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堅決。(甲)做什么,只要是正當的、應該做的事,就必須抱定只許前進而不許后退、只許勝利而不許失敗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成功。(乙)前怕狼后怕虎,工作還沒開始就準備下失敗的退路,那樣一定不會成功。當然,前進的目的必須正確。在這一點上,古人不能跟我們相提并論。由于時代的局限,使古人,尤其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來很多是成問題的,下定決心做好事是應當的, ① ,那就不應當了。”第二位教師是另一種講法,他說:“‘釜’就是鍋,‘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動詞。‘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鍋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 ② 。這樣用法的動詞叫作‘使動詞’。同是做飯的工具,古代叫‘釜’,現代叫‘鍋’;同是水上運輸工具,古代叫‘舟’,現代叫‘船’;這是古今詞匯的演變。像古代叫‘冠’,現代叫‘帽子’, ③ ,現代叫‘鞋’,都是這種情形。曹植《七步詩》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師講得比較簡單,話說得比較少。他這樣講:“項羽渡河進攻秦朝的軍隊,渡河之后,把造飯的鍋砸碎,把船鑿沉,斷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終于把秦軍打敗了。(丙)大家就用‘破釜沉舟’這個成語表示下定最大的決心,不顧任何犧牲的意思。”21.根據語境,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組關聯詞是( )A.無論 如果 后來 B.不管 要是 后來C.無論 如果 最后 D.不管 要是 最后22.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中有一處語病,請找出并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語句與上下文的銜接流暢自然。23.請在橫線處仿照上句補寫恰當的句子,要求內容正確貼切,語意完整連貫。六、作文2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1)知與行,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朱熹·宋(2)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3)只為空言難感動,須將實意寫殷勤;——真德秀·宋(4)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淮南子·說林訓》要求:根據上面四則材料,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A 2.B 3.D 4.①道家的“見素抱樸”為的是養生,主觀上并無保護生態意向,卻有保護生態的客觀效果。②在美學主導的原則下,功能和審美不是對立,而是統一,不是功能統一于審美,也不是審美統一于功能,兩者之間無主次、本末之分。 5.①中國古代的資源保護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是合一的,主要觀念表現為“網開一面”“珍惜天物”“見素抱樸”。②安樂公主制華麗衣裙完全違背了“見素抱樸”的理念。“見素抱樸”要求人按照人性的基本需要來生活,反對奢華,而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制作華麗衣裙,是對奢華物質生活的追求與發揚。③百鳥裙的流行最終導致奇禽異獸被捕殺殆盡,不符合“網開一面”“珍惜天物”的觀念。“網開一面”要求狩獵時網不合圍,“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不濫殺。“搜山蕩谷,掃地無遺”是對自然的漠視,對“天物”、資源的嚴重浪費。6.C 7.B 8.①傳統與堅守。“我”不愿搬遷到布蘇,想留在山林守住家園,守住屬于鄂溫克人的文明。②友善與平和。“我”面對古書記的勸說,沒有激烈反對,而是以一曲葬熊的神歌來回應。 9.①展現妮浩的神性、大愛與崇高的犧牲精神。妮浩身上具有神性,為了撲滅山火而祈雨,不顧自己已年老體弱,最終倒在了大雨之中。②體現人與自然既和諧又沖突的關系。妮浩祈雨體現鄂溫克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他們為了生存與自然堅強斗爭的精神。③增添作品魔幻和悲劇色彩。跳神求雨并且成功,這一情節設置是超現實的;但妮浩為祈雨而死,十分悲壯,是鄂溫克人的文明走向消亡的體現。10.EHL 11.C 12.D 13.(1)如果將來事業不成功,我即使吃你這當舅舅的肉,怎么能滿足呢!(也不會滿足啊。)(2)路過衛國,衛文公有邢國、狄國的進攻的憂慮,不能按禮節接待他們。 14.①重耳有復國的志向;②重耳勇于聽取下屬的意見和他人的批評;③答應回報楚國,獲得楚國、秦國幫助;④手下有狐偃、子犯等得力干將的鼎力扶持。15.C 16.①縱:詞人想要放下的是內心當中“年華易逝,歲月匆匆”“漂泊異鄉,思念家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痛苦。他渴望放下一切歸隱江湖,過自由自在的生活。②擒:但詞人又放不下心中的報國之志,對故國山河充滿無限眷戀。“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萌生去意,卻又徘徊遲疑。17. 青冥浩蕩不見底 日月照耀金銀臺 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報養劉之日短也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18. A空:另辟蹊徑、獨辟蹊徑、獨出心裁、別出心裁、自出機杼、別出機杼。 B空:巨細無遺、巨細靡遺、無所不包、包羅萬象 C空:平易近人 19.D 20.B21.A 22.修改為:由于時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來很多是成問題的。 23.①如果堅決做壞事②也就是把船鑿沉③古代叫‘履’24.例文:知行合一,貴在行之 朱熹的“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強調了知識與行動的統一;《晏子春秋》中的“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則揭示了堅持行動的重要性;真德秀提出“只為空言難感動,須將實意寫殷勤”,告誡我們真誠與實干的價值;而《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更是直白地告訴我們,空想無益,行動才是關鍵。這些古人的智慧,無不指向一個核心——知行合一,貴在行之。 劉向有言:“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賢人智者,一直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行。 或有人言,光是“行”是不夠的,還應該“知”。此說不無道理,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而改革開放的成功也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行是知的前提,也是知的檢驗標準。知行合一,貴在行之。有行動,理論才能日漸完善;沒有行動,再好的設想也不過是水月鏡花。 正是因為明白了行動之可貴,無數名人才愿意躬身實踐,篤行不怠。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查看蝦的動態;徐悲鴻為了畫好奔馬圖,常在操場上細致觀察馬匹奔跑;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觀摩人物神態。這些名人在實踐中獲取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最終繪就出了不朽的傳世經典。他們以“行”增“知”,以“知”長“才”,達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相反,若只是片面“知”,而不愿意躬身實踐。那么,所學的東西,不過是“條條框框”,并無益處。所以,老農要嘲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而大眾會對“紙上談兵,禍國殃民”的趙括深惡痛絕。只有那些勤于動手,躬身實踐的人,才能獲取真知,贏得尊重。放眼當下,一些年輕人大學畢業后,眼高手低,懶于實踐。他們說起話來一套一套,做起事來卻笨手笨腳。這樣的狀況,頗為可悲。“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樂于實踐才能增見識,長才干,才能讓年輕人更好更快成長,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益、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中庸》有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之,是終結境界,也是最高目標。因此,知行合一,貴在行之。讓我們踐行中庸理念,去和牛馬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粱菽麥稷棉下功夫,成為眼中有光、腳下有印的大寫的人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