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養成親社會行為》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的第二框題。八年級教材更加關注“長大的我”以及“與社會發生聯結的我”,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是展現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開篇。教材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不斷擴展的生活半徑,逐漸明晰“我與社會”的密切關系,養成親社會行為,從而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了解社會并學會逐漸適應、參與變化發展的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學情分析 在身心發展方面,八年級學生比七年級學生更加成熟、穩定;在知識積累方面,比七年級學生更加豐富、多元。逐漸長大的他們,擁有更多走出校門、走出家門,走進社會的機會。因此,他們的生活半徑逐步擴展,生活視角日益開闊,他們與社會的聯結越來越多,也愈發緊密。但受各種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在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還需要方法的指導與經驗的積累,這也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教 學 目 標 政治認同:通過榕江救援案例,分析中國式團結的力量,認同集體主義價值觀,理解親社會行為的內涵。 道德修養:在“微光對講機”活動中分享個人親社會行為經歷,體會奉獻帶來的價值感,感知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意義。 責任意識:通過情境續演,模擬解決公共生活矛盾,增強“從小事踐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心”到“行”養成親社會行為。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親社會行為的意義。 教學難點:養成親社會行為。教學過程導入(約3分鐘)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展示算式:5100 + 29×150 + 3706÷103 = ?,播放榕江洪災新聞圖片。議一議:“這個算式的答案是什么?它如何創造‘生命方舟’的奇跡?” 播放《榕江抗洪前后對比》視頻及榕江洪水概況。 教師語言過渡,導入課題。 1.仔細閱讀材料,認真觀看視頻,了解相關信息。 2.跟隨教師引導,進入學習主題。 能否明確本課學習主題,進入學習情境。設計意圖:以數學謎題激發探究欲,自然切入“集體救援”主題,激發學習興趣,通過視覺沖擊和問題引導,自然引出課題。議題一:識·眾志成城中的親社會圖譜(約8分鐘)教學內容:親社會行為的含義與表現。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估要點呈現素材:武警官兵轉移群眾、村民互助清淤、青年突擊隊救援癱瘓老人。 議一議:“這些行動有哪些共同特征?” 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和表現。 小試牛刀,以下屬于親社會行為嗎? 閱讀材料,了解榕江抗洪中救援行動力量。 跟隨老師引導,積極思考救援行動共性并舉手回答問題。 能否準確概括“互助”“奉獻”等核心特征,并關聯課本定義。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榕江抗洪中的具體救援行為,讓學生直觀感受親社會行為的具體體現,加深對親社會行為含義和表現的理解,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突破教學重點。議題二:析 榕江暖流背后的成長密碼(約15分鐘)教學內容: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的意義。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1.展示小悅、小凱、小軒關于參與榕江災后支援活動的討論內容。 議一議:“大家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結合自己的想法說一說?!?2.展示榕江抗洪中青年志愿者的感人事跡。 組織學生進行 “親社會行為‘微光對講機’” 活動:“請同桌之間先交流 1 分鐘,分享自己參加過的親社會實踐活動,然后每人用一句話按座位順序快速接力,格式是‘我通過______(行動)幫助了______(對象),學會了______(能力)’?!?4.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總結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的意義。 1.閱讀小悅、小凱、小軒的討論內容,思考并判斷贊同的觀點及理由。 2.聆聽青年志愿者的事跡,結合自身經歷,思考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的意義。 3.積極參與 “親社會行為‘微光對講機’” 活動,與同桌交流后進行接力分享。 4.能否結合青年志愿者的事跡和自身經歷,總結出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認識到其重要性。 1.能否清晰表達對小悅、小凱、小軒觀點的看法,理由是否充分,體現對親社會行為意義的初步理解。 2.能否積極參與 “親社會行為‘微光對講機’” 活動,真實分享自己的親社會經歷,從中體會到個人的成長。 3.能否結合青年志愿者的事跡和自身經歷,總結出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認識到其重要性。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討論內容的思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青少年參與親社會行為的價值?!坝H社會行為‘微光對講機’”活動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真切感受親社會行為帶來的收獲,增強情感認同。青年志愿者的事跡進一步強化了親社會行為的意義,使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理解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突破教學重點。議題三:行 從“心”到“行”筑家園(約15分鐘)教學內容: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議一議:“作為未親歷災區的學生,我們可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榕江精神’呢?” 開展活動:情境續演,展示四個情境。說明活動要求:“各小組任選一個情境,根據情境提要進行準備,2 分鐘后每小組選派 2-3 位同學續演情境,表演前介紹各自角色?!?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梳理本課邏輯,總結知識提綱。 圍繞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榕江精神’” 積極思考并記錄可行的做法。 參與情境續演活動,展示自己的做法。 觀看其他小組的表演,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1.能否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具體可行的踐行 “榕江精神” 的做法,體現將親社會行為融入生活的意識。 2.能否在情境續演活動中表現出符合親社會行為要求的做法,行為恰當、合理。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如何踐行 “榕江精神”,引導學生將親社會行為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情境續演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模擬生活場景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養成親社會行為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知道”到“會做”,突破教學難點,實現從認知到實踐的轉化。板書 設計作業 設計 1.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應該關注社會、了解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下列同學的做法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D ) ①小剛平時主動關心父母 ②小明常參加社區環保志愿活動 ③小晴踴躍參加校運動會 ④小剛認真參加學校的研學活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讓老年人生活更舒適、更舒心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某初中學生社團計劃暑假期間開展助老愛老活動,以下方式合適的是( B ) ①教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共享互聯網時代的便捷 ②開設老年課程班,提高老年教育的普及率 ③打掃文體活動場地,為老年人創造安全方便的環境 ④成立老年觀光團,帶領老年人飽覽祖國大好河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學校定期組織勞動體驗、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這可以幫助我們( C ) ①學會合作共享,增強勞動觀念 ②豐富社會關系,推動社會發展 ③走進社會生活,養成親社會行為 ④培養良好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等部門聯合舉辦2024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儀式,向社會推出50名(組)優秀少年兒童的先進事跡。 (1)開展“新時代好少年”評選活動有什么社會價值? (2)談談我們應怎樣向他們學習,做一名新時代的好少年。 參考答案:(1)示例:有利于激勵青少年積極上進,培養社會責任感,踐行親社會行為,從而實現人生價值;有利于傳播社會正能量,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2)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了解風俗習慣,遵守社會公德,積極融入社會生活;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服務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