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八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二框《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教材分析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課第二框內容,聚焦“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社會身份的多重性、社會關系的類型、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三個維度,引導學生理解“人是社會的產物,也是社會的建設者”。教材以一生活觀察-理論歸納實踐應用為主線,結合學生熟悉的社會場景(如家庭學校、社區)和時政案例(如青少年參與社會治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明確個人在社會中的定位,培養積極融入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社會角色認知,但對“社會關系如何塑造個人身份一個人與社會的深層聯結”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從學情看,學生能感知家庭、學校等初級社會關系,但對地緣、業緣關系的認知較模糊,且容易忽視個人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教學中可以結合心理學知識(社會支持理論),通過可視化工具(如社會關系網絡圖)、鮮活案例,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從“自我中心”向“社會視角”過渡。教 學 目 標 政治認同: 理解個人與社會的依存關系,認同“社會進步需要人人參與”的價值觀,增強對集體主義和國家發展的認同感。 道德修養: 尊重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學會在不同關系中履行責任,培養道德品質。 健全人格: 通過角色定位與互動實踐,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理性處理人際關系的健康心態。 責任意識: 明確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強化主動參與社會事務、服務集體的擔當精神。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教學難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關系的類型。教學過程導入(約3分鐘)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1. 播放 “孤島生存” 情境音頻,引導學生想象獨自在荒島的生活狀態。 2. 提問:“如果永遠獨自生活在孤島,你能堅持多久?為什么?” 3. 過渡: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今天我們探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共同學習《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 1.閉眼聆聽音頻,進入想象情境。 2.結合自身感受思考問題,舉手分享觀點。 能否結合生活經驗初步感知“個人離不開社會”,并清晰表達理由。 2.能否明確本課學習主題,進入學習情境。設計意圖:通過“孤島想象”創設認知沖突,激活學生生活體驗,引發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初步思考,自然導入課題。議題一:織網 解碼社會拓撲結構(約15分鐘)教學內容: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關系的主要類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估要點1.展示“社會關系網絡圖”示例(家庭、學校、社區等關系)。 2.議學活動一:社會之網——繪制社會網格圖。(1)畫一畫:請結合社會生活,認真繪制“我”的社會關系網絡圖。(2)寫一寫:結合教材P7“相關鏈接”,寫出你的社會角色屬于哪種社會關系?(3)說一說:社會關系網絡圖中能否找到一個“孤立的點”?為什么? 3.出示名人名言,闡釋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 4.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議學成果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是社會的人。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相應的位置。議學成果2:社會關系的主要類型。 1.繪制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圖,標注“子女—父母(血緣)”“學生—老師(業緣)”等。 2.思考“孤立的點是否存在”,結合名言分析個人與社會的聯結。 3.全班分享,記錄核心觀點。能否準確繪制社會關系網絡,區分不同場景中的角色。 2.能否結合案例說明 “個人無法脫離社會獨立存在”,理解社會的 “網絡性”。設計意圖:通過繪圖與討論,將抽象的“社會關系”轉化為可視化的網絡結構,借助名人名言增強理論說服力,幫助學生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員”的核心觀點。議題二:塑我 動態身份坐標軸(約12分鐘)教學內容: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開展議學活動二:社會之網——尋找我的坐標。(1)在家庭、學校、超市、社區中,你的身份分別是什么?屬于哪種社會關系?(2)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需要承擔何種責任?2.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總結議學成果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 1.填寫身份與社會關系對應表,如“家庭中是子女(血緣)”“超市中是顧客(業緣)” 2.歸納 “身份隨社會關系變化”的結論。1. 能否準確匹配身份與社會關系類型,舉例符合定義。 2. 能否理解“身份的動態性” 源于社會關系的多樣性,說明不同場景中身份的差異。設計意圖:通過生活情境分析,幫助學生掌握社會關系的三種類型,理解身份的社會屬性,強化對“社會關系塑造身份”的認知。議題三:共生 支持系統與反哺行動(約15分鐘)教學內容: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1.展示心理學理論“社會支持圈”圖示。播放視頻。 2.開展議學活動三:滋養之源——社會支持圈探索。(1)思考你的社會支持圈構成,用關鍵詞在對應支持圈填寫資源。(2)如果某一支持圈永久消失,你的生活會受到哪些具體影響?(舉例說明) 3.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總結議學成果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4.開展議學活動四:反哺之行——共建者行動。呈現社會問題案例:“樓道堆積垃圾、食堂浪費、綠植枯死”,分組扮演 “居民、網格員、校長” 等角色,提出解決方案。 4. 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總結議學成果1: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 1.認真觀看視頻,理解“社會支持理論”。 2.填寫“社會支持清單”,舉例說明不同類型的支持。 3.分組角色扮演,從角色視角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具體措施(如 “食堂按需打飯減少浪費”)。 3. 歸納“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的關系。能否全面列舉社會提供的各類支持,理解其對個人生存發展的意義。 2. 能否結合角色提出合理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體現 “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設計意圖:通過心理學理論“社會支持圈”分析,讓學生感知“社會對個人的滋養”和 “個人對社會的反哺”,在實踐中理解“共生關系”,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板書 設計作業 設計 1.2025年2月23日,乒乓球亞洲杯男單決賽王楚欽與梁靖崑對決,主教練王皓化身觀眾“悠閑”觀賽。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分析,正確的是( B ) ①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 ②主教練王皓與兩位隊員的關系是地緣關系 ③主教練王皓與兩位隊員的關系是業緣關系 ④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相同的身份 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舟山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提出“你我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的口號。這口號說明了( A ) A.文明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B.每個人都需要從社會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 C.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不同身份 D.社會文明進步需要我們為新規則形成建言獻策 3.公益廣告語:“每人進步一小步,社會進步一大步”。魯迅先生說:“一個人想要離開社會而生存,那正像人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的不可能。”對此兩句話的理解你認為( D ) A.兩者的意思都是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B.兩者的意思都是個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不能離開社會 C.廣告語的意思是社會的發展決定個人的進步 D.社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條件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