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八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二框《營造清朗空間》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在學生對網絡改變世界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正確對待和利用網絡,重點是培養學生理性參與網絡生活的能力和意識,引導他們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教材首先通過兩種不同觀點,引發思考,從而引出網絡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以及理性參與網絡生活的重要性。接著闡述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具體方法,并結合具體案例和技能講解進行深入分析。又通過“探究與分享”引導學生了解網絡公益行動,引出傳播網絡正能量的重要性,最后通過《新時代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進行總結和升華,號召學生爭做中國好網民。學情分析 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體驗到網絡帶來的困擾,如沉迷網絡影響學習和休息、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等,他們在應對這些問題時可能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正確的引導。初中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他們的思維還處于逐步成熟階段,對于復雜的網絡現象和問題,可能難以全面、客觀地分析。同時,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對于網絡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理性對待網絡,還缺乏系統的認知和深刻的理解。教學中應注重價值觀引導,強化信息辨別能力,培養自主管理習慣,結合家校協同,通過案例實踐提升網絡素養。教 學 目 標 政治認同:通過分析“清朗”專項行動的必要性與成果,認同國家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政策,理解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性。 道德修養:在案例分析與實踐活動中,樹立網絡道德意識,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尊重他人隱私,拒絕網絡暴力。 法治觀念:認識到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理解恪守法律、遵守網絡規則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責任意識:通過設計微公益行動、撰寫倡議書,增強主動傳播網絡正能量的責任感,踐行“爭做中國好網民”的承諾。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全面認識網絡,理性參與網絡生活,提高媒介素養。 教學難點: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教學過程導入(約3分鐘)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展示 “清朗 2025 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 專項行動的四大亂象。 議一議:“這些亂象會對未成年人造成哪些影響?國家為什么要開展這樣的專項行動?” 教師語言過渡,導入課題。 1.仔細閱讀材料,了解相關信息。 2.跟隨教師引導,進入學習主題。 能否明確本課學習主題,進入學習情境。設計意圖:以真實專項行動切入,通過案例沖擊引發學生重視,自然導入“理性參與網絡生活”的主題。議題一:解構“雙刃劍”,提高網絡媒介素養(約 12 分鐘)教學內容:如何看待網絡是把雙刃劍?學會選擇網絡信息。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估要點1.呈現兩組暑期網絡生活案例: 案例 A:“家人整天刷手機,交流變少”案例 B:“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預習新課”。 議一議:你如何看待以上同學的暑期網絡生活?這說明網絡具有什么特點? 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如何看待網絡是把雙刃劍? 發放 “網絡素養自測問卷”(含 4 題,涉及信息篩選、多元信息接觸等)。 講解 “信息繭房”(算法推薦導致的信息封閉)和 “信息節食”(篩選有效信息)的概念。 指導學生填寫并計算總分,對照 “破繭新手”“理性探索者”“清朗先鋒” 等級分析。結合自測結果提問:(1)回想暑假哪件事讓你陷入‘信息繭房’?哪次‘信息過載’讓你疲憊?(2)為避免以上問題,我們應如何學會選擇網絡信息? 方法與技巧:如何有效甄別和篩選網絡信息?(播放視頻) 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學會選擇網絡信息。 閱讀案例,結合自身經歷參與討論,總結網絡的利(便利學習、溝通)與弊(疏離關系、沉迷)。 認真填寫問卷,計算得分后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等級,反思日常網絡行為(如是否長期刷同類視頻)。 3. 結合教師講解,思考并分享避免信息繭房的具體做法(如主動關注陌生領域賬號)。 能否準確概括網絡的 “雙刃劍” 特征(利與弊),并結合自身經歷舉例說明。2. 能否通過自測認識到自己的信息篩選習慣,學會選擇網絡信息。設計意圖: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案例對比直觀理解網絡的雙重性;自測問卷幫助學生反思自身行為,為后續學習“理性參與”奠定認知基礎。議題二:智破 “追星陷阱”,理性參與網絡生活(約 15 分鐘)教學內容: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與法律。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呈現“小琳的追星陷阱”案例(加入粉絲群被要求集資、泄露身份證信息后遭威脅),組織小組討論(2 分鐘):(1)若小琳繼續妥協或拒絕,可能面臨哪些后果?(2)幫小琳脫離陷阱,你有哪些建議? 總結學生建議,補充 “保護隱私的 5 種方法”(妥善處理含個人信息的單據、密碼差異化、不隨意留聯系方式等)和 “辨別網絡謠言的 5 技巧”(查出處、看官方信息、多方驗證等)。 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追問:“案例中管理員為何受處罰?這說明網絡參與要遵守什么原則?” 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閱讀案例,小組討論并記錄建議,分析妥協(繼續被騙、隱私泄露)與拒絕(被網暴、信息被公開)的后果,代表發言后其他小組補充。 學習并記錄保護隱私和辨別謠言的方法,嘗試用技巧分析案例中“集資要求”是否為謠言。 結合教師引導,回答:“管理員違反法律(詐騙、泄露隱私),網絡參與需恪守道德和法律。” 1.能否全面分析案例中的風險(詐騙、隱私泄露、網暴),并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建議(如向家長求助、報警)。2. 能否記住至少 2 種保護隱私的方法和 2 種辨別謠言的技巧,并舉例說明(如 “看到駭人信息先查出處是否權威”)。3. 能否理解 “網絡自由有界”,認識到遵守法律是網絡參與的底線。設計意圖:通過真實感強的追星案例,激發學生代入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掌握自我保護技巧自覺抵制不良信息,認識到網絡生活中道德與法律的重要性。議題三:共筑 “清朗空間”,爭做網絡正能量使者(約 13 分鐘)教學內容:傳播網絡正能量。教的活動 學的活動 評估要點展示 “清朗 2025 年專項行動成果”:關停違規粉絲群 1.2 萬個、處理賬號 3.5 萬個、家長滿意度提升至 85% 等數據,提問:國家通過整治行動做了哪些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開展“爭做網絡正能量使者”活動。任務一:小組合作設計 1 條 “清朗網絡” 標語(如 “理性沖浪,拒絕網暴”)。任務二:設計 1 個可參與的微公益行動(如 “校園網絡謠言舉報角”“教長輩識別詐騙鏈接”)。 言語引導,點撥學生回答,多元化評價學生,總結基礎知識點——傳播網絡正能量。 帶領學生齊誦《新時代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強調 “傳播正能量”“保護隱私”“抵制網暴” 等要點。 布置任務:“結合公約,以‘爭做中國好網民’為主題寫一份倡議書。” 梳理本課邏輯,總結知識提綱。 分析成果數據,討論 “清朗空間” 對未成年人成長的意義(如減少詐騙、提升安全感)。2.小組合作完成標語和微公益行動設計,派代表展示(如標語 “信息節食不沉迷,理性發言拒暴力”;行動 “每周在班級群分享 1 個正能量新聞”)。3.明確倡議書寫作要求,課后完成。 1.能否結合成果數據說明清朗網絡環境的價值(如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促進健康成長)。2.設計的標語是否簡潔有力、體現網絡文明;微公益行動是否具體可行(符合學生能力范圍)。設計意圖:從國家行動成果到個人行動設計,引導學生從“被動保護”轉向“主動參與”;齊誦公約和撰寫倡議書,強化責任意識,實現從認知到行動的轉化。板書 設計作業 設計 1.某演藝明星工作室發布聲明譴責網絡用戶對其惡意攻擊,引發全社會呼吁凈化網絡環境。凈化網絡環境,網民應該( A ) ①提升媒介素養,遵守網絡法律 ②合理使用網絡,恪守網絡道德 ③制裁網暴行為,共建網絡文明 ④制定網絡法律,維護合法權益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5年1月1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欄目以《真相來了:這些都是謠言》為題,報道了四起典型網絡謠言案件。網絡謠言會影響當事人的信譽,引發社會信任危機,損害公共利益。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 B ) ①健全監督和制約機制,加強網絡監督和管理工作 ②學會辨別網絡信息,提高媒介素養 ③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自覺抵制網絡謠言 ④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凈化網絡環境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掃碼進群免費領紅包、點開鏈接領取福利……近期,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案時有發生。警方提醒,未成年人不要聽信別人的花言巧語,遇到陌生電話、信息等一定要提高警惕;家長、學校要多給孩子普及防騙知識等。由此可以看出,未成年人( A ) ①需要全社會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 ②面對詐騙完全不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 ③應學會理性參與網絡生活,辨析網絡信息 ④要學習防騙知識,加大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力度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年8月1日,《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正式施行。規定要求,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和用戶應當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促進形成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維護良好網絡生態。下列行為符合這一要求的有( C ) ①不利用網絡暴力事件蹭炒熱度、推廣引流 ②不關注涉網絡暴力事件的熱點新聞和信息 ③不為他人提供涉網絡暴力的數據、流量支持 ④不制作、復制、發布、傳播涉網絡暴力信息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5年2月,網民陳某在某短視頻平臺發布一張未成年人圖片,并配音稱“xxx失蹤且被害”,引發網民關注和議論。經警方調查核實,陳某為博取關注,編發相關謠言信息,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屬地公安機關依法對陳某處以行政處罰。警方提醒: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民應注意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希望廣大網民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環境。 結合材料,運用法治知識,說明公民應如何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 【答案】①樹立法治意識,要認識到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依法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陳某編發謠言信息受到行政處罰,警示我們不能在網絡上造謠、傳謠。 ②增強責任意識,要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不隨意發布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內容。 ③學會辨析網絡信息,學理性分析和判斷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讓謠言止于智者,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④積極舉報違法行為,發現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和違法行為,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網絡環境的健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