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陽泉一中2026屆高三8月適應性訓練語文試題一、閱讀(68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氣候的波動變化對文明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建古代氣候變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缺乏合適的溫度代用指標,我國古溫度重建結果分辨率較低,且多以定性記錄為主,定量的古溫度重建相對較少。全球歷史溫度變化曲線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積物和樹輪的記錄,而我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社會,陸地上的沉積記錄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國歷史氣候變化。隨著技術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發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類化合物——brGDGTs(支鏈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氣候研究。brGDGTs是細菌細胞膜的組成部分,其分子結構中有4到6個甲基和0到2個環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熱需要減衣一樣,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細菌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溫暖的環境下合成的甲基數量則減少。微生物活體死亡后,細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質體中長期保留下來,可以通過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推斷當時的溫度。六盤山北聯池靠近中華文明核心區,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選取這里的沉積物樣品,借助brGDGTs,通過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來我國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溫度變化過程。結合山西某地沉積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記錄,聯合團隊獲得了我國北方地區5000年以來完整的氣候演變歷程。從重建的溫度與降水結果來看,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呈現出不斷變冷、變干的大趨勢。大約前3000年變化緩慢,之后的2000年變化加速。這主要與太陽輻射變化有關,太陽輻射能量在過去5000年間持續下降。另外,過去2000年以來的快速冷干現象還可能與太陽活動、局部火山活動等因素有關。而且這一時期內區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漸減少,導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氣候變冷變干的速度。研究人員將氣候重建的結果與中國歷史朝代相對應,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氣候呈現出冷暖交替的特點。比如,隋朝末年氣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溫暖濕潤,后期快速轉冷,與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氣候,北宋氣候開始好轉。之前有研究發現,古代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農耕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波動之間呈現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是有利的。歷史上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國力強盛、人口增加的時期往往出現在暖期,相反的情況則發生在冷期。聯合團隊的研究也證實了“冷抑暖揚”這一特點,比如,溫暖濕潤的氣候推動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農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繁榮,寒冷干燥的氣候使唐朝后期農業發展受到極大不利影響,這是造成當時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取材于程雅楠、葛全勝等的相關文章)材料二: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社會,加之古人應對自然災害能力較差,農業對氣候變化有較強的依賴性,暖期的氣候總體有利于農業發展,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優越的物質條件,這是歷史上“冷抑暖揚”特點形成的根本原因。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從全國糧食畝產量和北方麥作畝產量的相對變化指數看,除了明清,秦漢以后氣候寒冷時期,我國糧食畝產量均有下降。盡管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但我國地域廣闊,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可能有區域性差異,給區域社會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唐朝和宋朝兩個時期中國平均溫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異。唐朝初期增溫主要出現在黃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區域尺度上大氣凈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熱量輸送。而北宋初期,全國普遍增溫是太陽輻射強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國的體現。暖期中的北宋時期,我國華北及北方農牧交錯帶相對濕潤,而江南地區則受到干旱的威脅。暖期氣候溫暖濕潤,會推動社會的繁榮和人口的較快增長。然而眾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了環境的壓力,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系統風險增加,這種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壓力,可能會因氣候變冷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而凸顯,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人類社會并未因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而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不斷開拓創新、積累經驗,從而取得更大的繁榮。為適應暖期干濕變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變濕的華北地區積極推廣水稻種植,在變干的南方則積極推廣占城稻和稻麥連種。這一舉措使糧食生產受氣候制約的影響漸趨減少,是中國糧食生產史上的一次革命。(取材于葛全勝、申敏夏、劉嘉慧等的相關文章)1. 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聯合團隊重建古代溫度變化過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積記錄。B. 聯合團隊重建古代溫度變化過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C. 聯合團隊的研究結果反映的是我國北方5000年來暖季的溫度變化。D. 聯合團隊的研究結果證實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揚”的結論。2. 根據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國古溫度重建,下列能說明其依據的一項是(3分)A. 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高。B. 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低。C. brGDGTs結構中的環戊烷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高。D. brGDGTs結構中的環戊烷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低。3. 根據材料一,關于我國北方地區氣候總體變冷、變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 太陽輻射能量持續下降。B. 太陽活動、局部火山活動。C. 木本植物減少導致地表反射率上升。D. 我國古代北方農耕社會文明的發展。4. 對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內容的比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揚”這一特點,材料二分析了該特點形成的根本原因。B. 材料一指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C. 材料一顯示唐朝初期溫暖濕潤,材料二說明了增溫的具體區域以及具體原因。D. 材料一顯示北宋氣候開始好轉,材料二說明了北宋初期增溫的范圍及其原因。5.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概括氣候影響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并說明影響的復雜性。(5分)(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故鄉的紋路很長一段時間,“故鄉”在我心目中并不是一個情深義重的概念。故鄉的景象、習俗、食物和鄉音匯成了地域文化。然而,地域文化會不會成為放眼四方的局限?【甲】我傾心于萬物的普遍意義,對于地域之分相當遲鈍,記住水的分子式是H2O即可,加上一個“故鄉”的定語又會增添哪些意義?故鄉意識相對薄弱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始終居住在故鄉。我所出生的城市福州是一個不大的盆地,我的寓所每一個窗口都看得見鋼藍色的起伏山脈。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原一帶的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這些移民性格之中似乎存有“說走就走”的基因。我幾度有機會移居外地,卻又陰差陽錯耽誤了。有一天我驚醒似的問自己:老祖宗那種“說走就走”的基因已經在我身上失傳了嗎?我既不想刻意浪跡天涯,也未曾承諾踞守故鄉。之所以至今棲身于那些鋼藍色山脈的屏風后面,順其自然罷了。于我而言,不論故鄉還是異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鱗次櫛比的高樓,明滅閃爍的霓虹燈,大部分城市如此相像,福州也不例外。可若是異鄉人踏入福州的地盤,便立即會陷入一個奇特的聲音世界——巷口曬太陽的老太婆、肉鋪子的老板或者水果攤的女主人正在說些什么?他們的語言似乎來自另一個發音體系。這種語言與標準的普通話相距太遠,以至于喪失了猜測的可能性。起初,我對方言沒有多少好感,仿佛它是小地方的可笑印記,不登大雅之堂。方言不適合闡述普遍的公共命題,只能在一小塊地皮上流通——只能形容本地風味小吃的口感,敘述婆媳不和的家長里短,或者用于菜市場砍價。后來我才明白,這種感覺多么錯誤,方言恰恰是文化脈絡的見證。當年中原移民陸續南下,同時帶來一波又一波的語言潮汐。福州方言存留大量古漢語遺跡,例如稱“你”為“汝”,“他”為“伊”,“鍋”為“鼎”,“筷子”為“箸”,“如何”為“何如”。方言吟誦的古典詩詞音韻鏗鏘,古意盎然。福州人林則徐講不好京城的官話,據說道光皇帝聲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則徐說官話”。這又有什么關系?他老人家的方言口音威風凜凜,一聲令下,虎門銷煙。持一口福州方言,仍然可以闖蕩四海,放眼世界,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轉換為流利的英語。嚴復年少時就讀于福州的船政學堂,繼而留學英倫,翻譯了《天演論》等諸多名著。他的各種頭銜之中,翻譯家排在相當靠前的位置。還原這些歷史人物的方言口音,他們仿佛悠然跨出教科書,徜徉于附近的大街小巷。這時,故鄉的形象開始在我心目中矗立。我告訴自己,故鄉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不要自以為是、一葉障目。故鄉產生過哪些耀眼的性格 這個問題將我的目光轉向了三坊七巷。這個區域聚集眾多名門望族,遺留數百幢古老的大宅院。林則徐與嚴復都曾經居住在這里,他們的宅院僅僅相距幾步路、穿行于窄窄的巷子,石板條鋪就的路面光滑如洗,厚厚的木門與雪白的風火墻背后鎖住無數秘密。如果說繁鬧的街道屬于城市的浮華表象,那么,街道背后的巷子往往隱藏了城市的幽深。寂靜的街巷將一些碎片細心收藏起來,沉淀下來,慢慢形成故鄉歷史的另一種紋路。我時常路過位于楊橋巷口的林覺民紀念館,有一天突然被林覺民二十四歲的面容深深吸引。他的形象既單純又復雜。黃花崗烈士義薄云天,絹帕上《與妻書》愁腸百結,國事與家事的矛盾交織在這個男人的內心,塊壘難消。林覺民結交許多俠客義士,身上涌動著逼人的英豪之氣。但是,他并非獨往獨來漂泊于江湖,而是始終放不下大宅院里的愛妻。這個人物既慷慨激昂,又兒女情長;既是一個叱咤風云的革命家,又是一個纏綿悱惻的丈夫。我從他身上發現了故鄉深處閃亮的性格。只要有一個林覺民,故鄉就值得放手書寫。沿著林覺民的線索,我又在三坊七巷找到了沈葆楨、林旭、林長民、林徽因等一干人物。他們的行跡雖逐漸隱入歷史塵煙,但他們那種神氣活現、大開大合的人生姿態仍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后來,我的寓所遷到江邊,閩江日復一日流淌在窗前。“一條大江穿城而過”不再是一句概括的形容,而是時刻可見的事實。與閩江比鄰而居的日常景象是:江流,潮汐,灘涂,白鷺,碼頭,江風,雕像一般的釣魚者,沿著江岸跑步、跳舞與放風箏的人……離開窗口的取景框,可以尋訪下游兩岸的古炮臺,如果將目光轉向上游,可以看見江岸山巔的古塔,江流途經的山間古城。寫作《與大江為鄰》的時候,我想起許多事情來:少年時代泡在江里游泳,母親與外婆曾經逃難到閩江上游的山城,父親與母親相識于江畔,后來又雙雙遷往閩江上游的一個小村落。【乙】伴隨這一次寫作的是又一次小小的自問:我的視野之中,為什么這一條大江姍姍來遲?這一派洶涌的大水難道不是故鄉地理最為顯眼的印記?我不想過多責怪自己的遲鈍。凡事皆有時機,故鄉總會找到各種機會恰當地展示自己。既然我一直住在這里,那就不必著急,耐心的等待必有所獲。我的心目中,故鄉曾經是一個符號,僅僅承擔標識身份的功能,后來演變為意識的一瓣,承擔建構情感與記憶的功能。當然,我還有更多的期待——期待故鄉釀造與組織各種瑰麗的想象。這時,故鄉將會進一步成為心靈的棲居之地。(取材于南帆的同名文章)6.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也未曾承諾踞守故鄉 踞守:一直守在B. 故鄉產生過哪些耀眼的性格 耀眼:光彩奪目C. 塊壘難消 塊壘:郁積的情緒D. 我不想過多責怪自己的遲鈍 遲鈍:愚笨7.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文中林則徐和嚴復的事跡,說明方言并沒有影響福州人建功立業、放眼世界。B. 第六段多次使用“既……又……”句式,有力地表現了林覺民形象的豐富性。C. 文章列舉作者與閩江比鄰而居所見的日常景象,富有鏡頭感,語言節奏變化有致。D. 作者認為,為了加深對故鄉的理解,增進與故鄉的感情,應該盡早喚醒故鄉意識。8. 文章多用問句,請分別解說【甲】【乙】兩處畫線句的內涵和作用。(4分)9. 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標題“故鄉的紋路”有哪些涵義。(6分(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文侯曾經師從子夏學習儒家經藝,他崇禮敬賢,在諸侯之中享有美譽。每次乘車經過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時,他一定會行禮致意。B.漢高祖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呂后為此十分恐慌,派人強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認為如請到漢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賢人,將會對太子有利。C.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D.王充認為,假如有兒童持刀與孟賁相斗,兒童肯定不能取勝;如果兒童對孟賁恭敬有加,孟賁就不忍心傷害,魏國與秦國的情況正與此相類似。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4分)(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4分)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3分)(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5--16小題。詠省壁①畫鶴宋之問粉壁圖仙鶴,昂藏真氣多。鶱飛②竟不去,當是戀恩波③。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陳子昂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獨舞紛如雪,孤飛暖似云。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墻壁。②鶱飛:飛騰。③恩波:帝王的恩澤。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宋、陳這兩首詩的題材相同,都是以墻壁上的畫鶴作為吟詠對象。B.在兩首詩歌的后半部分,兩位詩人都發揮主觀想象,以表達情感。C.宋之問詩的第二句從外在形態與內在氣質兩方面展現仙鶴的形象。D.陳子昂詩用“古壁”一詞強調墻壁的古舊,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16.兩首詩各自展現出了什么樣的思想境界?請簡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文質彬彬”,如果處理不好文質關系,就會產生兩種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至群山深處,見到一掛瀑布飛瀉而下,水石激蕩,轟鳴作響。于老師回頭對學生們說:“這不就是古詩中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嘛!”(3)唐代詩人寫時事,常常托之于漢代,如“ , ”,就是借漢喻唐,以古方今。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2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題。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鄉隨了俗,經常看起云來。那天是周六,我和幾個朋友在一家書店閑聊,因為一直留意著窗外的云,聊天時我有些心不在焉。書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墻,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畫一般,還帶有特別隨意任性的毛邊兒。帶著流蘇一樣的大毛邊兒的大塊云和帶著細絲一樣的小毛邊兒的小塊云都主打一個飄逸輕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畫不出來那個勁兒,實在是美翻了。云這么好看,卻也不妨礙它下雨。那天,我們在宋莊的街道上閑逛,走著走著雨就來了。雨來了,云還在,太陽也還在。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太陽雨了吧?淋著這雨,我們都沒有打傘。打傘會覺得辜負了這云的,也會辜負這雨,不是嗎?18.文中畫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3分)19.文章結尾處的“不是嗎?”是個問句,卻并不表疑問,它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題。“耳機一戴,誰也不愛”。周圍的世界有時太嘈雜了,但想安靜一下不被打擾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發現,自從經常戴上耳機聽著歌入睡以來,耳朵里開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鳴聲。去醫院一看,居然是過度使用耳機造成的突發性耳聾。那么,使用耳機 ② ?醫學研究告訴我們,這個度包括時間和音量兩方面,即音量不宜超過最大音量的60%,時間要限制在60分鐘以內。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可能威脅耳朵的健康。比如誘發耳部炎癥,導致耳朵疼痛、耳屎變多等。有人覺得這都是小事,忍忍就過去了。但事實上, ③ ,還可能逐漸升級。對耳朵來說,過大的聲音就是噪音,噪音會對耳道產生壓力,壓力又會撞擊鼓膜聽骨鏈傳到內耳,震蕩前庭淋巴液,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下來,會出現暈車一樣的頭暈癥狀。聲音過大還會損壞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導致耳鳴。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過大的聲音中,會使聽覺毛細胞失去敏感性,無法接收聲音的信號,形成暫時或永久性聽力下降。20.下列句子中的“誰”和“耳機一戴,誰也不愛”中的“誰”,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B.生活中誰都需要表達和交流。C.我本來是跟他開玩笑的,誰知道他竟然生氣了。D.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三、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一、(一)1. A 2. B 3. A 4. B5. (5分)規律:氣候變化與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呈現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于文明發展,寒冷干旱的氣候則不利。復雜性:①我國地域廣闊,暖期和冷期的氣候都可能有區域性差異,給區域社會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②暖期也可能有不利影響,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會加大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增加環境的壓力,進而導致社會系統風險增加。③人類有主動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其積極影響,降低其消極影響。(二)6. D 7. D8. (4分)甲處:內涵:作者質疑地域文化的局限性,認為事物的普遍性比地域性更有意義,反映其早期對故鄉情感的淡漠。作用:引出下文作者對“故鄉意識”的反思,為后文情感轉變做鋪墊。乙處:內涵:反思自己對閩江這一具有故鄉意識的標志的忽視,表現作者對故鄉地域性意義的認同。 作用:呼應開頭的“遲鈍”,深化故鄉意識的“覺醒”,強調地理印記與情感記憶的關聯,深化文章主旨。9. (6分)①福州的山脈、江流、古塔等自然景觀構成的故鄉地理印記。②一脈相承的方言,眾多的名門望族、名人足跡等文化脈絡。③鏗鏘正氣、放眼世界、義薄云天等神氣活現、大開大合的人物精神。④從對方言的排斥到珍視,從質疑“故鄉意識”到發現其歷史深度的情感轉變。(三)10.CEH 11.A 12.C13.(1)我找你們好幾年,你們躲著不見我,現在你們為什么來跟我兒子交往呢 (2)(秦國)退兵還師,不進犯魏國邊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禮。 14.①魏國、漢太子均因力弱而面臨險境;②魏文侯、漢太子均通過修德敬賢避開了風險。參考譯文:材料一: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干木,經過他的鄉里,沒有一次不憑軾敬禮的。秦國曾想進攻魏國。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譽。(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駕著(用四匹馬拉的)安車,趁機派能言善辯之士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大幫助。”漢十二年,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發想更換太子。等到宴飲的時候,設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上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在先生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道義,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來。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地好好調教保護太子吧。”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起身離去,一直到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有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攻打魏國,并不是法制的功效。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養活三軍士兵,明確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六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并非不精銳,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強,然而甚至于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處呢?假使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怒,而小孩講究禮節,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害。秦國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力量弱小就該修養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揚威力。秦國憑借軍隊強大,威力無窮戰無不勝。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漢高皇帝主張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張子房(張良)教太子用謙恭的態度去迎請四皓,并豐厚地禮遇他們。太子的地位安穩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來消除了高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四)15.D16.(6分)①宋之問詩:詩人借畫鶴表達了自己對皇帝的感恩和忠誠,同時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寵的心理。側重政治隱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頌恩為主,帶有封建官僚的價值取向。 ②陳子昂詩:詩中處處以鶴自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對鶴的描寫中,反映出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詩歌側重人性批判與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與超脫世俗的色彩。(五)17. (6分)【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2)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3)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二、(一)18.(3分)大塊云帶著流蘇一樣的大毛邊兒,小塊云帶著細絲一樣的小毛邊兒,它們都主打一個飄逸輕盈。19.(6分)①直接跟讀者對話,希望得到讀者的認同;②使文段結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給讀者帶來親切活潑之感,并與全文風格保持一致。(二)20.B21.(6分)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機 ②有什么限度 ③過度使用耳機的危害22.(4分)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過大的聲音中,聽覺毛細胞會失去敏感性,無法接收聲音的信號,導致暫時或永久性聽力下降。三、寫作(60分)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科技手段不斷更新。憑借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人們已經脫離了以往凡事親力親為、低效勞動的生活模式,進入了一種節時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狀態。隨著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統、圖文人像識別、chat-gpt等人工智能產品的上線及迭代,人們在醫療保健、金融服務、零售業、交通運輸、教育、農業、智能城市等領域如魚得水。科技的進步減少甚至避免了人為錯誤,大大節省了人工與時間成本。時間變得可省可控,有利于人們對勞動的進程、節奏、結果進行預判、提前規劃,有利于人們更自由、更合理、更輕松地協調生活、安排工作,被節省下來的大量時間,可以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實現時間效益的最大化。這就是材料中所說“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的含義。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技術的發展固然讓人們擁有了更多能自由掌控的時間,也逐漸提高了人們對于時間速度的閾值,求速求快已經成為當代各行業領域的通用意識形態:觸屏靈敏度、網站更新率、網速、時速、手速……都被要求越快越好。生活中此類現象并不少見:美團可買“準時寶”,網購可選“次日達”,快遞可用“當天到”……人們都在盡量爭取時間、捕捉時間,又繼續在空余出來的時間里,漫無目的地以“加速度”的節奏生活著。如此,不僅不能支配、控制時間,反被時間操縱、拿捏,最終變成了時間的“仆人”。此外,考生也可以進行這樣的思考:正因為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時間變得充裕、使人們對時間的使用更加自由,一部分人又不可避免地會沉浸在科技產品帶來的麻醉性快樂里從而模糊了時間概念,不再重視、珍惜時間,任由時間在短視頻、游戲、影視等娛樂產品中悄悄流逝,茫然而機械地為消耗的時間投入心力,奉獻生命,欲罷不能。材料并未給出明確觀點,需要考生調動聯想、遷移、實證、推理等能力,發現問題、找準問題、形成觀點、展開論證。因此,考生在寫作時,既要思考技術發展給人類帶來的便利——“更好地掌控時間”,又要思考技術發展給部分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被時間所控制而無法掙脫,成為“仆人”,并對此進行辯證思考:作為現代人,我們既要肯定技術發展的不凡成果和積極意義,又要避免因技術發展而產生的隱患——使人忘記初心的快節奏、快生活,讓人消弭斗志的泛娛樂、大流量;今天,我們更應堅持本心,不失真我,客觀理性地看待技術的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君子使物”而“不為物使”。寫作時,考生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如“善使時而不困于時”,然后分別論述在技術發展的條件下善于利用時間的方法、意義和“困于時”的亂象、原因,由此論證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應該善于使用、把控時間,而不能一味被“快生活”牽引、誘惑、操縱,從而隨波逐流,失去了獨立思考、正確判斷的能力。寫作過程中,要注意立足現實,聯系生活,盡量使用有時代氣息、貼合社會發展節奏的論據。最后強調觀點,收束全文。立意:1.把握主旋律,避免泛娛樂。2.君子用時,不為時用。3.欣賞“快時代”,拒絕“快生活”。4.校自己的“時鐘”,做時間的主人。例文:享受“快時代”,拒絕“快生活”武俠小說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折射出的是俠士對武學境界的熱切向往。時至今日,“快”已經成為一種人們樂于追求、致力升級的生活狀態。然而,時代可以“快”發展,社會可以“快”進步,技術可以“快”更新,人生的節奏卻不能太快,生活的步伐不能太快,生命的進程不能太快。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技術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人們的想象力,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帶給現代人無限便利。憑借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人們已經脫離了以往凡事親力親為、低效勞動的生活模式,進入了節時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狀態。隨著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統、圖文人像識別、ChatGPT等人工智能產品的上線,以往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量勞動力和勞動時間得以壓縮,以往緊張匱乏的光陰陡然間變得富余,時間變得可省可控,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對勞動的進程、節奏、結果進行預判與規劃,有利于人們更自由、更合理地協調生活、安排工作。人們盡情地享受著“快時代”帶來的輕松滿足,任意揮灑著“快時代”賜予的簡易便捷,將節省下來的大量時間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實現了時間效益的最大化。遺憾的是,在技術發展使時間變得充裕、人們對時間的使用更加自由的同時,現代人又往往陷入一味以“快”來衡量科技水準、娛樂效果、生活質量的怪圈。鍵盤代替了手寫、5G覆蓋了全球、GPS遮蔽了視線、短視頻霸占了視聽平臺、閱讀器替換了紙質書、Apple Vision Pro開啟了新虛擬世界……我們開始無法忍受緩沖與等待,無法面對時間的滯留與拖延,我們在“快時代”的裹挾和沖擊下,像風一樣往前追趕,不斷刷新更快的生活“加速度”:網速不能不快,“當日達”網購不能不快,“準時寶”服務不能不快,通訊產品的發布不能不快,游戲續作的產出不能不快……人們匆匆忙忙,步履倉促,盲目機械、漫無目的地不停飛奔,將壓縮出來的時間投擲于下一輪對“快”的追逐——當現代人走得太久太忙,便早已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誠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進步不可阻擋,留戀舊日的緩慢、盼望時光的逆流并不可取,但茫然求快、懵懂浮躁的生活態度同樣不可倡行。我們不應只懂得享受“快時代”的產品升級、技術更新、人力解放,更應重視當下,積極體驗,感受生活原有的節奏與過程,追尋生命本身的沉淀與況味,不被亂象迷眼,不被“速度”迷心,不被潮流迷本。技術發展開啟全新局面,科技飛躍提供無限機遇,新時代的青年更應妥善利用技術革新所縮減出的寶貴時間,奮足向前,砥礪耕耘,致力攀登學業與事業的高峰,享受“快時代”,拒絕“快生活”,從而收獲智慧圓滿、幸福充實的豐盛人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