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詞(2023全國甲,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臨江仙晁補之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2.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6分)參考答案 1.A 2.①景物描寫的畫面感強:低垂的柳條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開的梅花也開始凋落,正是一派美麗的春日風光;②以虛景寫真情:這里的美景并非寫實,而是詞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詞人與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與友人相聚便心生歡喜。(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2023全國乙,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破陣子陸 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2.這首詞是如何表現詞人閑適心情的 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參考答案 1.D 2.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方法;②開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輕塵世浮名;③在描寫登山、穿林等生活場景時,也直白地表達出感受。(每點2分,①與②③是總分關系,意思對即可)(2022新高考Ⅰ,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魏了翁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注] 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2.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 1.A 2.(6分)①“翁前子后孫扶掖”,認為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系;②“商行賈坐農耕織”,指出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2021全國乙,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9分)鵲橋仙·贈鷺鷥辛棄疾 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闋結尾句“要物我欣然一處”,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魚兒堪數”,故作者建議鷺鷥去蝦鰍較多的“遠浦”“別渚”。C.本詞將鷺鷥作為題贈對象,以“汝”“君”相稱,營造出輕松親切的氛圍。D.詞末從聽覺和視覺上分別書寫了鷺鷥飽食后心滿意足的狀態,活靈活現。2.這首詞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 1.D 2.①使用對話口吻,淺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語言詼諧風趣,活潑生動。(每點3分)(2018北京,14—16)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12分)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棄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②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 兒女淚,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備,廬山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注] ①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當時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監察等事務。②繡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撫巴蜀百姓。④銅鞮陌:代指襄陽。(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詞的開頭四句,先寫對方行程,再寫自己的多病與離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悵。B.李正之即將遠赴蜀地擔任要職,作者滿含深情地稱許友人才華出眾,巨筆如椽。C.作者認為荊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詩的好素材,如廬山景、赤壁浪、襄陽月。D.詞的結尾兩句,懷念過去與李正之雪中賞梅的情景,表達對友誼的珍惜與贊美。(2)辛棄疾詞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來抒情達意。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東北看驚諸葛表”,借用諸葛亮上表出師的典故,勉勵友人報國立功。B.“赤壁磯頭千古浪”,借用蘇軾游覽赤壁的典故,抒發人生短暫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表達對友人的擔憂,望其早歸。D.“兒女淚,君休滴”,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表現宦游漂泊的凄苦。(3)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論本詞的藝術特色說:“龍吟虎嘯之中,卻有多少和緩。”請談談你對上述評論的理解,結合具體詞句作簡要闡釋。(6分)答案 (1)D(2)A(3)①本詞整體風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時有柔和(平和,緩和,細膩)之筆。②比如上闋“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氣勢雄奇,下闋“要新詩準備,廬山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闊,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筆,堪稱“龍吟虎嘯”。③比如上闋“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低回宛轉,下闋“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清麗雋永,皆堪稱“和緩”。解析 (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結尾兩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開放、大雪紛飛的季節,務必相互勉勵,莫相忘,還要不斷傳遞消息。這是對未來的抒寫。選項中“懷念過去”理解錯誤。(2)B.寫入蜀路上會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寫蜀道難行,表達對友人的擔憂;作者勉勵友人報國立功,無望其早歸之意。D.勸說李正之不要兒女情長,而非“表現宦游漂泊的凄苦”。詩歌鑒賞 “要新詩準備”是說“請用詩寫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有“廬山的豐姿,赤壁的激浪,襄陽的明月”。(3)本題考查兼具基礎性和綜合性。主要考查詩歌語言的相關知識,以及借助前人評論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體現感受詩歌語言之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學科素養。“龍吟虎嘯”和“和緩”相對,分別指稼軒詞的豪放和細膩。如上闋的氣勢、下闋的意境,都給人以“龍吟虎嘯”的豪邁之感;又通過“須相憶”等,抒發對友人遠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緩”之感。(2015山東,14)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問題。(8分)卜算子張元幹[注]風露濕行云,沙水迷歸艇。臥看明河月滿空,斗掛蒼山頂。 萬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 張元幹,宋代愛國詞人。(1)請對上片前兩句中的“濕”“迷”二字分別作簡要賞析。(4分)(2)“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作簡要分析。(4分)答案 (1)①“濕”字,描寫地面濃重的風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滿濕氣而顯得厚重凝滯,突出了外在環境的潮濕、陰冷,表現了作者凄涼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寫水面迷蒙的霧氣使歸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朧、迷茫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內心的迷惘。(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現作者胸懷大志,而報國之志難以實現,內心悲憤無奈;②寓情于景,描寫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達了作者面對國勢衰退內心的悲涼,寄寓了濃郁的愛國情感。解析 (1)鑒賞詞句中的關鍵詞,首先要弄懂詞義。本題中,“濕”用作動詞,沾濕;“迷”,使動用法,使……迷路。然后結合詞句內容理解關鍵詞的表達效果。風清露冷,弄濕了行云;沙水一色,使歸艇迷失了方向,描繪出一片蒼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關鍵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2)鑒賞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論世,這首詞的作者張元幹是宋代愛國詞人。其次要結合語境,分析詞句內容。“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兩句的大意:心中沉悶極了,只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揮舞起寶劍來;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變得更加凄清寒冷。“起舞聞雞酒未醒”一句運用了“聞雞起舞”的典故,聞雞起舞是為了報效國家,卻是在“酒未醒”之時;“潮落秋江冷”一句寫眼前之景,讓人倍感凄涼。最后總結出詞句所表達的思想情感。(2015重慶,1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好事近[清]黃之雋高臥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綠痕皴斷,是叢篁幽石。 天開十折畫屏風,遮住半江黑。仔細亂篙撐處,怕懸崖崩坼。(1)開頭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插”字有何表達效果 (4分)(2)末尾兩句中的“懸崖”“崩坼”分別指什么 作者為何說“亂篙撐處”“怕懸崖崩坼” (4分)答案 (1)表現了作者乘船觀看山水時悠閑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邊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現出來。(2)“懸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斷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亂。作者擔心竹篙一撐,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亂,美景被破壞。解析 (1)這是一道煉字煉句題。“高臥”二字是解題的關鍵,從此二字可見作者的心情是悠閑自在和放松的;對“插”字分析時要注意對意境畫面進行描述,并將山峰陡峭挺拔的特點概括出來。(2)聯系前句“亂篙撐處”可知,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間景象;再聯系下闋的第一句“天開”“畫屏”,可見江景之美,所以著一“怕”字,來表現自己的擔心,從而襯托出江景之美,寫出了對江景之喜愛。分析時要聯系具體詩句。(2014課標全國Ⅰ,8—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11分)阮郎歸無名氏①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注] 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1)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 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 是如何表現的 請簡要闡述。(6分)答案 (1)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回身整理殘棋并想續下,借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解析 (1)本題考查分析詞的景物描寫的作用的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學科素養。鑒賞景物描寫的作用,要理解描寫景物的詞句,體悟景中所蘊含的情感;還要指出描寫景物的句子在結構、主旨表達、抒情方面的作用。(2)本題考查分析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學科素養,陶冶了藝術情操。詞中末尾兩句,主要是動作描寫,抓住所描寫的動作的特點,結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不難得出正確答案。分析時,要翻譯詞句,由動作歸納、提煉體現詞中人物情感的肢體語言。(2014廣東,10)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望江怨 送別[清]萬 樹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注]。愁云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注] 杪:樹梢。(1)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 (3分)(2)怎樣理解“怪人催去早” 請結合全詞分析。(4分)答案 (1)主人公佇立江邊目送朋友離去,一葉扁舟漸行漸遠(扁舟越過林杪,船帆比沙鷗還小),直到看不見(仍久久不愿離去)。(2)夕陽還有一竿高,離天黑尚早。這時主人公后悔不應該讓朋友這么早離去,轉而埋怨催朋友離去的人。這句詞進一步抒發了主人公對朋友難舍難分的深厚情誼。解析 (1)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景物形象的能力。前四句描寫的是在春天的傍晚,詞人在江邊送別友人的場景。詞人看著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被岸邊的樹梢遮住了;天邊晚云片片,帆船越來越遠,比沙鷗還要小。“愁云”一詞點明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整個送別的畫面充滿悲涼寂寥之感。(2)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作答時,可先解說詞句意思,后概括作者情感。看這時的夕陽,還有“一竿紅”,詞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來,怪其催著朋友要早早離開,使自己不能和朋友多聚片刻,這里的“怪”看似無理,實則有情,進一步反襯了“不舍”,“怪”的反常心理,把詞人的離愁別緒抒發到了極致,表達了詞人對朋友濃烈的不舍和留戀,從而可以看出兩人友情之深。[賞析]這首詞描寫送別情景,抒發離愁別緒。前四句描寫了一幅凄清慘淡的送別畫面。春天的江水滿滿當當、渺茫無邊,高高漂送一葉扁舟,好像從堤岸外的高高的樹梢上飄過。天空彌漫的烏云叫人看了愁緒滿懷,地上青草漫無邊際,遙望那一葉扁舟的布帆已經變得比水面的沙鷗還要渺小。不著一個愁字,而離愁別緒充斥其間,可見作者融情于景手法之高妙。詞人曾經在康熙年間進入兩廣總督吳興祚幕府做幕僚,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他備嘗顛沛流離之苦,這首詞便是他幕僚生活的一個縮影。“春江渺”一句點明時節、地點和場景,可謂凝練至極,引發讀者想象。“斷送扁舟過林杪”極力渲染春水之漲。水面越是遼闊無邊,越能夠襯托出扁舟以及舟上行人的孤單寂寞,越能寫出送行者對行人前途的擔憂和牽掛。“愁云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除了上述作用外,還顯示送行者遙望之久,依依惜別,牽掛之深,離愁之濃。詞的最后三句“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采用擬人手法,看似無理,實則有情,確屬最妙,把詞人的離愁別緒抒發到極致。江淹《別賦》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讀罷此等性情凝聚的詞篇,怎能不為之黯然銷魂!(2014安徽,8—9)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題。(8分)阮郎歸 西湖春暮[南宋]馬子嚴 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番騰①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兩兩叫船兒,人歸春也歸。[注] ①番騰:同“翻騰”。②凌波: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1)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2)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4分)答案 (1)翻騰妝束,鬧春蘇堤,愛春之心;步履遲遲,駐足流連,惜春之情;三三兩兩,喚船離去,嘆春之意。(2)香紅漸稀,是面的描寫;花褪雨,絮沾泥,則是點的刻畫。勾勒寫意,細節傳神,點面結合,相互映襯;以景起情,豐富了詞作情感內涵。解析 (1)“番騰妝束鬧蘇堤”,寫西湖蘇堤上游人如織,妝束漂亮,爭相賞春;“凌波寸不移”,寫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駐足凝神極盡其惜春之情;末兩句寫游人直至暮色漸起,才三三兩兩結伴叫船,帶著無盡的留戀之情和傷春之感回程。(2)以“香紅漸漸稀”從整體上寫暮春時節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將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雨、柳絮沾泥的具體場景,寫盡了暮春時節觸目皆是的凋殘之景。點面結合,暮春之景躍然紙上,傷春之情充溢字間。答題時,一要回答點與面的具體內容及兩者相結合的表達效果;二要回答點面結合之景在傳情達意方面的作用。(2014遼寧,8—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11分)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周 晉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絮影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1)“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 請結合詞句賞析。(5分)(2)此詞寫春,有人讀出了愁,有人讀出了喜,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6分)答案 (1)此句采用了比擬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2)(示例1)此詞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惆悵之感。上片抒發了卷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了大好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如雨的悵惘之情。(示例2)此詞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對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脈脈香春在無人處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示例3)此詞既有孤獨惆悵的春愁,又有春景無限的歡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夢初回濃濃的春愁,也有自對鳥語趣味橫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無人處的驚喜,也有梨花飄落如雨的悵惘。解析 (1)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卷起簾子,把春愁全部放出去”。春愁本來是抽象的,在句中卻承受了“放”這個動作,這是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賦予抽象之物以形象具體的感覺,再結合比擬的表達效果作答即可。(2)本題考查考生個性化評價賞析詩歌內涵的能力。“喜”是指春日美景使人欣悅自得,春愁已被放出,“對黃鸝語”充滿恬淡悠然的情趣;“絮影香,春在無人處”,雖無人但充滿了春意的美感;詩作未成固然可惜,但是梨花如雨也讓人倍感欣喜。“愁”是指春色惱人的孤獨惆悵,抓住“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中的“無侶”“自對”,體會作者內心的孤寂;“春在無人處”,意即無人品賞春光,體現惜春之感;想要吟詩卻又被惱人的飄落如雨的梨花打斷未而未能完成,體現一種遺憾。作答時,分別以“愁”與“喜”為核心,結合全詞中能夠表現出“愁”與“喜”的具體詞句進行分析即可。亦可辯證理解為既有“喜”也有“愁”。(2013課標全國Ⅰ,8—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11分)鵲橋仙陸 游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洲煙雨②。鏡湖③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 [注] ①這三句是追憶當年軍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種棋戲。②占斷:占盡。洲煙雨:長滿草、煙雨空蒙的風光。③鏡湖:鑒湖,在今浙江紹興。唐天寶初,賀知章請求回家鄉會稽當道士,玄宗詔賜他鏡湖一角。(1)上闋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5分)(2)詞的結尾借用了賀知章的故事,這有什么用意 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 (1)那些整天酣飲的酒徒一個個都受賞封侯,而自己只能做個閑散的江邊漁翁。表達了對自己壯志未酬而只能隱居的無奈與牢騷。(2)用來含蓄地表現對統治者的不屑以及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閑散,鏡湖風月原本就屬于閑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賜呢 再說,天地之大,何處容不下我一個閑散之人,誰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賜!解析 (1)本詞發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筆觸追憶當年與同僚縱情棋戲,獵射馳驅的豪邁戎馬生涯。第三句由前兩句回憶而折入現實,如今無人記得當年豪情壯志,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上闋最后兩句便描繪出了兩類人物的兩條道路,以此對比,詞人的深沉孤憤與掉頭不顧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現。(2)本詞為作者閑居故鄉山陰時所作,表現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寫湖上生活,無拘無束,占斷煙雨。第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閑散,這鏡湖風月本屬閑人,何用官家賜予 再說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誰又稀罕官家賜予 夷然不屑之態,憤慨不平之情,蓄積而出。拓展延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詩文兩種。用事是指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以此表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或抒發個人的某種意緒和表達某種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詩文,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寓意于言外。詩歌鑒賞 這是陸游閑居故鄉山陰時所作。詞從南鄭的幕府生活寫起。發端兩句,對他這段一生中最難忘的戎馬生涯作了生動追憶。第三句折入現實,朝廷的國策起了變化,大有可為的時機就此白白喪失了。那份豪情壯志,如今有誰還記得 后兩句描繪出兩類人物,兩條道路:終日酣飲耽樂的酒徒,反倒受賞封侯;志存恢復的儒生如己者,卻被迫投閑置散,做了江邊漁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下闋緊承“漁父”二字,從小船寫起。“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八尺長的輕小舟船,只有三扇低矮的篷窗,恐怕只能容下詞人一人。但是,詞人卻說它“占斷洲煙雨”,別有新致。最后兩句引用賀知章的典故。詞人用略帶嘲諷的口吻,打趣賀知章受皇恩所賜得以清閑歸鄉,實是用以自嘲。自嘲更能表現自己對最高統治者的夷然不屑,憤慨不平之情噴然而出。(2013湖北,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臨江仙歐陽修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注] 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這首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請簡要概括。(3分)(2)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合“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5分)答案 (1)這首詞蘊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別重逢的喜悅;②宦海沉浮的悲惋無奈;③離別在即的愁緒。(2)①想象奇特,虛實相生。詞人忽發奇想,將本來荒僻的閬州點化為神仙閬苑,賦予閬州神話般的美麗。虛實處理得當,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閬山”通“閬苑”,“滁州”望“閬州”,展現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聞說”二字導入傳說,忽又接以“樓高”句設想將來,靈動超逸,揮灑自如。解析 (1)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注釋準確解讀作品。詞人貶任異鄉,同第友人遠道來訪,詞人回顧過去金鑾同第,意氣風發,而如今官老天涯,久別之喜、宦海沉浮之悲自然托出。而朋友又將赴任閬州,離愁難盡。其情其感盡顯。(2)解題時要從寫法、效果及景情的關系角度入手,對詞作進行賞析。下片承上片宦海之悲、離多聚少之愁寫起,由“聞說”而入傳說,對友人遠去之地賦予神話般的美麗,以虛幻之景慰藉友人,同時又以遠望不見君家而寄離恨,其飄逸之感、靈動之意全面展現。(2013重慶,12)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7分)鷓鴣天 酬孝峙①[清]錢繼章 發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里藤。閑倚杖,戲臨罾②。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作者簡介] 錢繼章,字爾斐,號菊農,浙江嘉善人。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明朝曾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農詞》。[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學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③熏風:東南風。(1)上闋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 運用了什么手法 (4分)(2)怎樣理解“折腰久矣謝無能” (3分)答案 (1)容貌病態怪異,性格堅韌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此句意謂:我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職,則以沒有能力為借口來推辭。表現了詞人堅決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氣節。解析 (1)首先應關注詩句本身,在讀懂大意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不僅要關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詩句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的精神風貌。本詞中的人物意象即詞人的自我形象。上闋一、二句是對詞人的外貌刻畫,結合詞人所處時代來看,詞人自己顯得與眾不同,短發長須、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異,這與當時人們的長辮有明顯差別,這也正是詞人精神思想的表現,表示出自己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態度,說明自己不忘明朝遺民的身份,體現了詞人的勇氣和傲岸的民族氣節。盡管此時生活環境惡劣艱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長的青藤一樣堅韌頑強。(2)“折腰”一詞化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的典故,故“折腰”指做官。解答時首先解釋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據字面意思可以分析出“久矣”是回想自己從前做官與陶淵明有同樣的“久在樊籠”之感;“謝無能”既是才拙的自謙之語,又是厭惡塵世的牢騷之詞,借此表明自己不屑于清廷的籠絡,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氣節。結合“字字冰”也可聯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現詞人初衷不變,晶瑩、澄澈、純凈的志節。(2012課標全國,8—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11分)思遠人晏幾道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1)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2)“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么關系 “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么 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 (1)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2)關系:“就硯旋研墨”暗指以臨窗滴下的淚水研墨,和淚作書。原因:紅箋被淚水浸濕。由于情到深處,詞中主人公在作書時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解析 (1)此詞調名與詞題一致,“思遠人”即主旨。前兩句寫林葉轉紅,菊花開遍,又到了晚秋時節,閨中人不禁想念起遠隔千里的行客。“晚”字暗示別離之久。(2)下片前兩句寫閨中人淚珠彈灑不盡,當窗滴進硯臺,遂以淚研墨,和淚作書,以訴思念之切,淚濕紅箋。詞人不言箋色之紅因淚而淡,卻說紅箋之色因情深而無,癡人癡事,慧心妙語,用意深厚。(2012福建,6)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6分)望江南[宋]李綱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①空。圖畫若為工。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選自《御選歷代詩余》卷二十五)[注] ①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3分)(2)下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請聯系詩句簡要談談。(3分)答案 (1)(要點)“箬笠”“蓑衣”勾勒出釣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畫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翁的心無旁騖。(2)(示例)下闋表現了詩人對釣翁簡樸而自在生活的傾慕之情。“云水暮,歸去遠煙中”渲染環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閑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境的清幽;“縮鳊圓鯽入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了釣翁生活的溫馨和快樂。解析 (1)解題時,宜從內容、描寫手法、情感三個方面綜合考慮。內容上,很容易讓我們想到柳宗元《江雪》中那位“孤舟蓑笠翁”在“獨釣寒江雪”的場景。因而,可以根據“箬笠”“蓑衣”等意象,明確答出詩人筆下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同時,應點明意境的特點——簡約空明,以表現其精妙所在。手法上,應從描寫手法入手,找出環境與人物內心、行為動作與思想感情之間的關系。答出以動襯靜,以動作反映心理的特點即可。思想感情上,除了把握整個意境所要傳達的感情,還要關注句中的細節描寫所體現的人物內心世界,如一個“但”字傳達出了釣魚翁內心寧靜的特點。(2)要分析詩人在詞中表現了漁翁怎樣的生活場景,通過對漁翁生活場景的描寫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漁翁生活在一個高遠空曠、清幽寧靜的類似于世外桃源的環境中,生活雖然簡樸,只是平凡的茅舍竹籬,但卻有自得垂釣之樂和家庭和諧歡愉之美,由此便不難理解詩人的情感:對漁翁簡樸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傾慕。(2012江西,1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江城子秦觀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①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②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注] 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縱使。(1)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4分)(2)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4分)答案 (1)意象的內涵:楊柳,代指初春季節,暗寓男女離別。飛絮,代指暮春季節,暗寓青春流逝。表達的情感:傷春傷別之愁,久別懷人之情。(2)同:①寫出了愁之深廣綿長。②比喻手法及藝術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動形象。異: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詞表現的是家國之愁,秦詞表達的是兒女之情,且秦詞愁情的程度比李詞有所加強。②表現手法。秦詞是對李詞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擬淚水,再以淚寫愁,寫法曲折。解析 (1)“楊柳”在初春季節發新枝,且這里的楊柳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因此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在這里發生。明寫景,實有深意。“飛絮”正是落花的暮春時節,由柳萌芽到飛絮滿天,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青春易逝,使人感傷離別。(2)兩首詞都是把愁思比作江水,寫出愁情的寬廣、無休止。只是秦詞翻新李詞,又由于詞人的身份、時代不同,詞作的內容也不同,李煜作為君主,抒發的是亡國之痛,而秦觀抒發的則是暮春傷別、兒女之情。(2011廣東,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減字木蘭花蘇 軾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1)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什么時候 為什么 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3分)(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1)初春。這時鶯兒開始鳴叫,細雨滋潤大地,青草長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萬物充滿了生機,所以初春的時節最美好。(2)上片描寫“鶯語”“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解析 (1)詞的上闋明顯化用了韓愈的詩《早春》,由此不難看出詞中描寫的春天最美好的時節是早春。再結合“鶯初解語”“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關鍵語句進行分析,或用情景再現法進行描繪,不難分析出為什么。(2)詞的下闋大意是:不要以醉倒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這輩子能看到幾次花開 等到春要歸去了,落花滿地,綠苔叢生,再想看就晚了,表達了珍惜、享受美好時光的情感。評析 (1)題考查詩歌內容的概括、賞析,能力層級為D。韓愈的《早春》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不陌生,再對詞中描寫早春景物的語句進行描繪再現,便可答出第二問,因此本題難度不大。(2)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D。詞的大意并不難懂,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難概括出來。本題難度適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