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曲(2016山東,14)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水仙子·舟中孫周卿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1)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2)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4分)答案 (1)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擬人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象化,生動形象地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2)孤舟夜泊、青熒客船、朔風等,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羈旅之思;漫天飛雪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豪情,風雪鏖戰,“詩豪”與風雪爭先,“詩”又與雪繳纏,表現了作者嘯傲孤獨與風雪的豪邁氣概;“一笑瑯然”,抒發了作者戰勝困境的快意和樂觀曠達的情懷。解析 (1)“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三句,著重寫了“朔風”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風雪的情形,作者將風雪擬人化,用“豪”字表現風雪的猛烈,用“鏖戰”表現風雪的雄勁,用“繳纏”表現風雪的桀驁。這三句運用排比,增強氣勢,逐步加深對環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風雪,難分難解,景象開闊,風格豪邁。(2)前三句,孤舟無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風勁烈,寫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開篷雪滿天”一句,因為朔風驟起,卻有了“雪滿天”的全新發現,事出意外,驚喜頓生。最后“一笑瑯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頓時將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掃而光。(2014福建,6)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雙調·蟾宮曲 自樂[元]孫周卿草團標①正對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蔥山韭,山果山花。山溜響②冰敲月牙,掃山云驚散林鴉。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選自《太平樂府》)[注] ①草團標:茅屋。②山溜響:山間泉流叮咚作響。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內容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請簡要分析。(3分)(2)“掃山云驚散林鴉”與“月出驚山鳥”(王維《鳥鳴澗》)兩句中“驚”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達效果 請簡要分析。(3分)答案 (1)強調了“山”在作者生活中無處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滿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樂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意思對即可)(2)(第一問)孫曲中“驚”的起因是云朵掠過山林(或:掃地發出聲響);王詩中“驚”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過來。(第二問)反襯出山間的幽靜。(意思對即可)解析 (1)本題考查鑒賞作品語言、形象、情感的能力。這首曲子每句都有“山”字,屬于“嵌字體”。“山”字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首,也有重復使用的,整齊中見參差,恰到好處地抒寫出作者愛山戀山、怡然自樂的心情。(2)本題屬于比較鑒賞題,綜合考查鑒賞作品語言、形象、手法的能力。孫曲“掃山云驚散林鴉”一句,寫作者清掃石磴時,因為云氣氤氳,所以掃石磴猶如掃云一般。清掃石磴的聲音本來是不大的,卻驚得林鴉四散飛起,可見這山谷是何等空寂幽深。而林鴉飛起時的振翅聲,更反襯出空山幽壑的靜謐氣氛。王詩“月出驚山鳥”一句,寫寧靜的春山中,當月亮升起時,皎潔的銀輝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于它們已習慣于山谷的靜默,似乎對月出也感到新鮮。通過動景,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2014重慶,12)閱讀下面這首散曲,然后回答問題。(7分)商調·黃鶯兒 贈 燕[清]張 潮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注]。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注] 花口: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1)作者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3分)(2)散曲中的燕子為何不銜泥而銜花 作者這樣寫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4分)答案 (1)擬人,用典,虛實結合。(2)憐惜花朵零落,銜花去修補彩繪的房梁上斑駁的花朵。抒發了惜花傷春、痛惜衰敗的感情。解析 (1)“意難堪”“著意銜”“修花口”“呢喃”“訴說”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珠簾半緘”三句,化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感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全曲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虛寫王謝堂前的繁華,實寫眼前的衰敗,抒發了感傷、哀怨之情。(2)抓住“花落”“畫棟修花口”的特點,結合全曲表達的情感作答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