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全國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至劉備,一起事即為人心所向。觀其三顧諸葛,咨以大計,獨有傅巖爰立之風。關、張、趙云,自少結契,終身奉以周旋,即羈旅奔逃,無寸土可以立業,而數人者患難相隨,別無貳志。此固數人者之忠義,而備亦必有深結其隱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孫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縛曰:“子義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陸遜鎮西陵,權刻印置遜所,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 陸遜晚年為楊竺等所譖,憤郁而死。權后見其子抗,泣曰:“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 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劉備為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H圖之。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藉,憑借、借助,與《陳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斬”的“藉”意思相同。B.即,即使,與《桃花源記》中“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的“即”意思不同。C.固,固然,與《赤壁賦》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D.但,只是,與《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臧霸曾為呂布效力,曹操擒捉呂布以后,臧霸為避禍藏匿起來;后來他又被曹操捕獲,曹操不計前嫌,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瑯邪相。B.曹操初起時為圖霸業,能籠絡人才,甚至能任用曾與己有怨者;勢位已定時則猜忌異己,濫殺無辜。這正是其用人“以權術相馭”的表現。C.劉備以性情結交忠義之士,以誠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劉備創業過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諸葛亮及關、張、趙云等人患難相隨,忠貞不渝。D.陸遜鎮守西陵時,深得孫權信任,孫權給劉禪、諸葛亮寫信,常常給陸遜看, 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到了晚年,陸遜遭到讒害,郁郁而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 (2)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答案BDG 2.A 3.A A選項所述的臧霸和曹操的事跡在原文第二段,原文“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意思是曹操招募得到臧霸,加以重用,任命他為瑯邪相,A項中說“后來他又被曹操捕獲”與原文意思不符,此處的“募”為招募義,并非捕獲義。4.(1)曹操讓臧霸交出二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立身,正因為不做這類事情。”(“所以……者,……也”固定句式2分,“為”1分,大意2分)(2)我先前聽信讒言,和你的父親君臣大義不夠堅定專一,因此對不起你。(“大義”“篤”“負”各1分,大意2分)(2023全國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友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 ”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 ”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 ”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母異A之B謂C族人曰D是兒E愛我F如此G多H知孝養我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構相同。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堯卿從小聰明懂事,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雖然年幼,但憂傷悲痛如同成年人。見到母親時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強忍哀痛,唯恐讓母親傷心。B.周堯卿為人簡樸持重,不喜計較,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雖然俸祿不多,但周濟宗族朋友,直到用完為止。C.周堯卿為學注重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傳注,而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認為解釋《詩經》的《傳》《箋》各有得失,學習時應當加以分辨。D.周堯卿學問品行俱佳,得到當世名臣范仲淹和歐陽修嘉許。范仲淹曾舉薦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對他褒揚有加。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 ”(2)纮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參考答案1.BDG2.D3.B4.(1)(周堯卿)神情沮喪地流著淚說:“除此以外,即使想竭盡全力(侍奉母親),又怎么可能了 ”(2)楊纮到了縣城,不再考察其他的人,只是憑他聽到的事情向上舉薦周堯卿。(2023全國乙,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 ”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其妻曰:“吾觀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負羈曰:“諾。”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令其宗廟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 ”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閭,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節選自《韓非子·十過》)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君遇之A無禮B彼若有時C反D國E而起兵F即恐為曹傷G君H不如殺之。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瞻預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殺掉重耳以杜絕后患,曹君沒有聽從叔瞻的建議。B.釐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曹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忡忡,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極幫他出主意,釐負羈聽取了她的意見。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但對釐負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照。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譯文: (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譯文: 答案 1.BFG 2.A 3.D 4.(1)這個人如果返回他的國家(成為君王后),一定會討伐沒有以禮對待他的人,那么曹君就是第一個。(2)(釐負羈)在壺里放上黃金,用飯把壺裝滿,又在它上面蓋上玉璧,在晚上讓人送給晉公子。(2022全國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 ”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 ”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 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B.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C.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D.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幫過楚國,齊楚關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若先絕齊后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譯文: (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譯文: 答案 1.B 2.A 3.B 4.(1)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辦好了!你還是閉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善”“弭口”各1分,大意3分)(2)張儀知道楚國與齊國斷了交,于是出來接見使者說:“從某地到某地,縱橫六里。”(“絕”“廣從”各1分,大意3分)(2022全國乙,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 ”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 ”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 ”平公曰:“善。”乃罷臺役。(節選自《說苑·貴德》)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D.“公悲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寶。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眾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C.景公在壽宮游玩,看到老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老人。晏子則指出,喜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譯文: (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譯文: 答案 1.D 2.A 3.D 4.(1)武王戰勝了殷商,召見太公而問道:“將如何對待他們的官員和民眾呢 ”(大意3分,“克”“奈……何”各1分)(2)現在請讓我尋找老弱而無人供養的人,孤苦而沒有成家的人,評定后供給用度。(大意3分,“不室”“論”各1分)(2021全國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問寇準,準曰:“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曰:“卿姑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準曰:“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敵當自遁;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帝意乃決,因問準曰:“今虜騎馳突,而天雄軍實為重鎮,萬一陷沒,則河朔皆虜境也。孰為可守?”準以王欽若薦,且曰:“宜速召面諭,授敕俾行。”欽若至,未及有言,準遽曰:“主上親征,非臣子辭難之日,參政為國柄臣,當體此意。”欽若驚懼不敢辭。閏月乙亥,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同其母蕭氏遣其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復為州砦兵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眾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擊其游騎。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帝曰:“朕豈欲窮兵,惟思息戰。如許通和,即當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詣契丹軍。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契丹猶覬關南,遣其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帝不許而去。利用竟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成約而還。(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釁鼓,指古代戰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C.閏月,農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D.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契丹軍隊南侵宋朝,面對強敵,寇準堅決反對退避內地,提出應當嚴懲主張避戰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駕親征。B.寇準舉薦主張避戰的王欽若鎮守天雄軍,并告誡欽若:皇上決定親征,臣子不可辜負圣意。欽若驚懼不敢推辭。C.契丹軍隊屢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虜、順安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軍迎頭痛擊。D.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宋朝皇帝為了息戰,主動提出議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談判,最終與契丹達成盟約。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2)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答案10.C11.C12.D13.答案:(1)常常放任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2)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參考譯文:景德元年九月,契丹大舉進犯(邊境),當時因為契丹軍深入(中原境內),朝廷內外(都感到)震驚恐懼,(皇帝)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的方法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他)請求(皇帝)駕幸(此處指移都,下同)金陵。陳堯叟是閬州人,(他)請求(皇帝)駕幸成都。皇帝拿(這件事)去問寇準,寇準說:“不知道是誰為您謀劃的這兩條計策?”皇帝說:“你姑且判斷這兩條計策是否可行,不要問提出計策的人(是誰)。”寇準說:“我想要拿下獻出這兩條計策的人,斬殺(他們),把(他們的)血涂在戰鼓上,然后北上討伐(契丹軍)!陛下英明威武,(朝廷的)將領大臣團結協作,如果(您)御駕親征,敵人自然會逃跑;不這樣的話,出奇招擾亂敵人的戰略,堅守陣地使敵軍疲憊,(我軍)以逸待勞,預計可以得到勝利。怎么能夠放棄宗廟社稷,想要駕幸楚、蜀二地,使得到處人心離散,敵軍(若)乘機長驅直入,國家還能保住嗎?”皇帝于是下定了(親征的)決心,因而問寇準:“現在契丹騎兵疾馳進攻,天雄軍(所在地)實在是重要的藩鎮,萬一(此地)陷落,那么河朔一帶就都被納入契丹境內了,誰能做那里的守將呢?”寇準推薦了王欽若,還說:“(您)應該快些召見(他)當面任命,授予敕令(讓他)快速起行。”王欽若到了(皇帝面前),還沒來得及說話,寇準就快速地說:“皇帝要親征,這不是臣子推辭為難的時候,你是國家的權臣,應該體察皇帝的心意。”王欽若驚惶恐懼不敢推辭。景德元年閏九月乙亥日,(皇帝)任命參知政事王欽若為天雄軍兼都部署通判。契丹國主隆緒和他的母親蕭氏派契丹統軍順國王蕭撻覽進攻威虜軍、順安軍,(王欽若派出)三路都部署軍擊敗了他們,斬殺了(契丹軍)偏將,虜獲契丹軍的物資。(契丹軍)又進攻北平砦和保州,又被州砦兵士打敗。蕭撻覽和契丹國主還有蕭氏合兵攻打定州,宋兵(把他們)抵擋在唐河,攻擊契丹軍的游動騎兵。契丹于是在陽城淀駐兵修整,號稱有二十萬大軍,(他們)常常放任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這時,過去在北宋朝廷任職的將領王繼忠向契丹朝廷上書說明兩國休兵和好的好處,契丹贊同(王繼忠的想法),(于是)派李興(前去北宋朝廷)議和。皇帝說:“我難道想要任意發動戰爭,只是想要止息戰爭。如果(你們)答應和平交往,(我)當立即派遣使臣。”景德元年初冬十月,(朝廷)派遣曹利用到達契丹軍。景德元年十二月庚辰日,契丹使者韓杞拿著國書和曹利用一起來到(北宋朝廷),請求簽訂盟約。曹利用說契丹想要得到關南之地。皇帝說:“(契丹)所說的土地歸屬之事實在是師出無名,如果一定要得到關南之地,我一定發動決戰!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契丹還是覬覦關南之地,派遣了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拿著國書(前來)再次商討,皇帝不同意,(姚東之)離開。曹利用最終以白銀十萬兩、白絹二十萬匹簽訂了盟約,然后返回朝廷。(2021高考全國乙,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諫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御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由是全活甚眾。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惟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竟不敢執奏,盡殺之。”上曰:“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著態度。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唐太宗聽從了戴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B.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御史。C.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諍;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答案6.C7.B8.D9.(1)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2)都讓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法令應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憐憫的人,記錄下情形上報朝廷。參考譯文:戴胄忠誠廉潔公正耿直,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選官員假冒資歷和門蔭,下令讓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處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發覺的人,皇上想要處死他。戴胄上奏說:“依照法律(這個人)應當被流放。”皇上生氣地說:“你想遵守法律,卻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產生于一時的喜怒,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選官員多有欺詐行為,所以想要殺掉他們,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說:“你能依法辦事,我還擔憂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嚴執行法律,奏答的言論像泉水一樣涌出,皇上都聽從他的意見,天下沒有冤案。鄃縣縣令裴仁軌私下役使看門人,皇上大怒,想要斬殺裴仁軌。殿中侍御史長安人李乾祐勸諫道:“法律,是陛下與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獨有的。現在裴仁軌犯罪較輕卻被處以死刑,我擔心人們將無所適從。”皇上高興,免除了裴仁軌的死罪,任命李乾祐為侍御史。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我認為死刑是最重的刑罰,所以下令進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慮的緣故。可是有關官吏在片刻之間就已經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懲治犯人,君主為此撤掉樂器減少膳食。我的宮廷里沒有常設的樂器,然而常常為此不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斷案,只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兩天之內要進行五次回奏,下發到各個州的要進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獻上酒肉,內教坊和太常不奏樂。都讓門下省復核查驗,有依據法令應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憐憫的人,記錄下情形上報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完成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進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惡逆罪(古代刑律十惡大罪之一)的,進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討論案件。魏征說:“隋煬帝時曾發生盜竊案,隋煬帝命於士澄逮捕盜賊,稍微牽涉有可疑之處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其認罪,總共兩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全部斬殺他們。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盜賊數量之多,試著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張元濟)最終沒敢奏報皇上,把所有人都殺掉了。”皇上說:“這難道僅僅是隋煬帝不行正道嗎?他的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