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文言文閱讀(地方卷)---十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文言文閱讀(地方卷)---十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資源簡介

(2022浙江,14—1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刑賞忠厚之至論
[宋]蘇轍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勝于斯民也。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為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蓋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從輕,功疑者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
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后能勝之矣。故寧委之于利,使之取其優,而吾無求勝焉。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鄉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于刑,其跡可以引而置之于無罪;其功與之而至于可賞,排之而至于不可賞。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可以有賞之說,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圣人不然,以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賞、可以無賞,無賞,而害于信。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而無憾于其上;與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為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曰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蓋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無以見于民矣。
(選自《蘇轍集》)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民自為而召之也 召:招致
B.故寧委之于利 委:交付
C.而無憾于其上 憾:遺憾
D.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 勸:勉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文章以說理為主,始終圍繞刑賞忠厚,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層層遞進,通順暢達,體現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風。
B.作者認為,要以忠厚仁愛為本,如果只把刑賞作為手段,就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國的思想。
C.文章指出,從君與民的關系上看,君強民弱,君上民下,君不應用權力壓制百姓,而應讓百姓得到更多好處,順應百姓愿望。
D.作者認為,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不講信義的人,進行刑賞,其他情況要舍有罪從無罪。
4.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
若 夫 當 時 賞 罰 之 所 不 能 及 則 又 為 之 明 言 其 狀 而 使 后 世 嗟 嘆 痛 惜 之 不 已 嗚 呼 賢 人 君 子 之 功 烈 與 夫 亂 臣 賊 子 罪 惡 之 狀 于 此 皆 可 以 無 憂 其 無 聞 焉 是 故 古 者 圣 人 重 史 官
(選自蘇轍《史官助賞罰論》)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4分)
(2)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4分)
1.答案 C 憾:仇恨,怨恨。
2.答案 B B.兩個“之”都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第一個“以”是連詞,表目的,相當于“來”;第二個“以”是介詞,意為憑借。C.第一個“者”用在數詞后面,往往總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譯時可在人、事、物名稱前加“個”“件”“種”等;第二個“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D.第一個“而”是連詞,表承接;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折。
3.答案 D 首先,原文中第二段提到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不得已“用其刑”,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不講信義的人”不得已“愛其賞”。“愛其賞”即“吝惜賞賜”,可知選項對其概括不當。其次,第三段開頭才有“圣人不然”這樣的句子,可見原文中第二段的主語并不是“圣人”。故D項錯誤。
4.答案 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嗚呼∕賢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解析 首先,根據文意確定結構緊密的幾處:賞罰之所不能及、為之明言其狀、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賢人君子之功烈、亂臣賊子罪惡之狀、無憂其無聞、圣人重史官。其次,可根據句首或句尾虛詞,加以判斷。如“則”“而”“是故”是句間連詞;“焉”是句末語氣詞。由此,可斷出第一層大的停頓。最后,由于“賢人君子之功烈”與“亂臣賊子罪惡之狀”是并列關系,且同為“無憂其無聞”的主語,所以在“功烈”后是第二層停頓。故可作出如上斷句。
該文段意思是:如果當時的賞罰還達不到,又明白地記載事件的情狀,而讓后代為之嘆惋痛惜不停。啊!賢人君子的功勛和亂臣賊子的罪惡的情狀,在史書中都可以不用擔心湮沒不聞了。所以古代的圣人重視史官。
5.答案 (1)那么(人們)將認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賞賜)爵位俸祿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況有可以給予百姓(刑賞忠厚)的道理卻不給予,這也是存心傷害百姓罷了。
解析 (1)“以……為”:“認為……是”。“忍”:“殘忍、狠心”。“愛”:“吝惜,吝嗇”。(每點1分,大意1分)
(2)“與”:“給予”。“是亦……”:“這也是……”。“志”:“存心、有心”。(每點1分,大意1分)
知識歸納
①忍
例 句 詞 義 出 處
小不忍,則亂大謀 <動>忍耐 《論語·衛靈公》
吾羞,不忍為之下 <動>愿意,甘心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王為人不忍 <形>殘忍;忍心;狠心 《史記·項羽本紀》
②與
例 句 詞 義 出 處
則與一生彘肩 <動>給予 《史記·項羽本紀》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動>親附,親近 《六國論》
吾與汝畢力平險 <連>和 《愚公移山》
去時里正與裹頭 <介>為,替 《兵車行》
蹇叔之子與師 <動>參加 《殽之戰》
吾與點也 <動>贊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助>相當于“歟” 《齊桓晉文之事》
[參考譯文]
古代的君子統治天下,并不是有要勝過百姓的心理。(他們)制定刑罰的目的是制裁天下那些犯了罪的人,而唯恐老百姓犯法而不能自免;(他們)制定獎賞的目的是等待天下的賢能之才(來歸附),而唯恐天下沒有賢才而使得自己的獎賞無法施加到他們身上。因為君子(是)把天下放在最先,然后才有不得不做的事。不得不動用刑罰,不是我們君子內心追求的事情,而是老百姓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而招致的結果。所以,(君子在處理問題時)當罪行輕重難以決斷時,他們就從輕處罰;當功勞大小不好確定時,他們就從重獎賞,(這)都是順從天下人所希望的那樣去做。
況且,以君主的身份面對百姓,兩者之間形勢的強弱、地位的上下(顯而易見),是不必等到在尋常的事情上爭出個是非之后才能分清勝負的。所以,寧可送給他們利益,使他們占取優勢,我(也)不追求勝過他們。只有天下那些罪過惡行暴露顯著不可掩蓋的,語言的辯白也不能(讓其)脫罪的,不得已才使用刑罰。只有對那些在朝廷沒有功勞的,在家鄉不講信義的人,不得已才吝惜賞賜啊。像這樣之后,(天下人)就知道我使用刑罰,不是因為我喜好殺人;知道我不賞賜,不是因為我不希望使百姓富貴。假使某個人的罪行推一推就可以讓他受刑,而考慮他的犯罪跡象,拉一拉卻又可以按無罪論處;某個人的功勞如果認同就可以給賞,而稍加排斥就又可以不給賞。像這兩種情況,如果不把好處給人民,那么天下人就有用來議論我的理由了。假如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可以處罰和不可以賞賜的,那么我們還可以自我辯解。假如天下的人知道他有可以不用處罰、可以得到賞賜的說法(卻被我們處罰或不賞),那么(人們)將認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賞賜)爵位俸祿啊。
圣人就不是這樣做的。(他們)認為天下的百姓,不幸而犯了罪,如果是可以處罰也可以不處罰,那么,處罰了就會違背愛護人的道德;幸而立了功,如果是可以獎賞也可以不獎賞,那么,不獎賞就會損害誠實不欺的信譽。與其嚴格搬用法律,不如讓老百姓保全他們的身體和性命而對上沒有怨恨;與其(強調百姓)不要越過自己的身份使用器物、名號,不如引導百姓樂于從為善中獲取利處,而不要有失望和不知滿足的心理。唉!知道(上面)那些情況有可以給予百姓(刑賞忠厚)的道理卻不給予,這也是存心傷害百姓罷了。況且,那些君子給予百姓忠厚的刑賞,難道只是為了給他們這種刑賞嗎 給他們這種刑賞,是趁機用來勉勵他們啊。所以,放棄給他們定罪而隨之以無罪來處理他們,這是用羞恥心來勉勵他們;放棄輕微的賞賜而選擇厚重的賞賜,這是用大義來勉勵他們。這是想要百姓思考然后懂得道理啊。所以,(即使是)堯、舜和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如果舍棄了上面的做法,那么仁義忠厚的教化也沒有辦法讓百姓知道了。
(2021高考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
答謝景山①書
[宋] 蔡襄
襄頓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數十篇,其間景山所稱道而仆所不愿為者,因事往問,幸而時中,欲景山思而從之,不敢陳于文辭也。近蒙示書,盈千百言,引喻稱類,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終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過之大者也。
某嘗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語于人,今而曰:“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某謂由道而學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為文之本,文為道之用。與其誘人于文,孰若誘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書主文辭而言,故有是云。襄豈敢鄙文詞哉?顧事有先后耳。襄之為文,無能過人,其句讀高下,時亦類乎古人,無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務以文詞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為無枉。古之人重其自進,我仕且困墜,求知于人無愧。”又云:“在數頃田,必歸耕海上。”景山何樂于自進,而勇于自退乎?是未離乎躁也。妄者易進而難退,狷者難進而易退,妄與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進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進為比,茍有異于襄之說,雖前世重人,襄不從矣。其稱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魯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顛躓,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憤意外之橫辱。”斯亦景山未之思與?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賢者之規,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賢者之說,吾畏而且愧焉;其言異于是,吾將憫之,豈暇受而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憤之心日益損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茍也。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如景山且不能見信,尚何望于眾人?雖然,襄無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窮泰,不得而知之,為學遠近,力窮則已,其所自信者,不卻行而利動也。今日視前日,猶能樂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慮益廣,豈肯舍所樂而從所恨哉!
與景山別久,思一相見,以道所懷。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不宣。襄頓首上。
(選自《全宋文》)
【注】 ①謝景山: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進士,官許州法曹,有《謝景山詩集》。②佛肸(xī):人名,與孔子同時。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特唱于人         唱:稱道,贊揚。
B.某嘗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 病:批評,不滿。
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從。
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遺憾,后悔。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體現,對謝景山沉溺文辭、倒置文道的寫作傾向,抱有質疑、商榷的態度。
B.謝景山年過四十,仕途不順,感嘆世間少有知己伯樂,怨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進,卻又輕言放棄,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謝景山能潛心向道,增進才識,不輕易為他人言語議論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進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層辯駁的手法,表達作者淡泊名利、樂學自信、溫厚雅正的處世態度,行文真誠坦蕩、理直氣剛,措辭精確凝練。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今 雖 諄 諄 其 詞 非 求 勝 于 景 山 蓋 陳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為 非 是 也 誠 以 為 非 是 幸 亦 語 焉 襄 不 敢 憚 煩 于 屢 告 也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
(2)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
答案
A
15.D
16.C
17.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
18.(1)(我)學習他們的精神,又學習他們的文辭,還擔心什么呢?并且(我)特別愛好韓愈的文章,想誘導他人與自己一樣喜愛。
(2)我又再次讀信,更加感慨,難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錯嗎?
參考譯文:
蔡襄頓首叩拜景山足下:夏天的時候承蒙你降低身份(向我)出示幾十篇新作的文章,其中有你所稱贊的卻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借由事情前來咨詢,幸而不時切中,想讓你思考并遵從,(卻)不敢用文辭表達出來。近來承蒙(你向我)出示書信,滿滿千百字,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和固執堅守不變的人一樣。我想始終不說,但要是使景山你固執不改變,只是向別人倡導,也是我的大過錯了。
我曾經批評你好以學習韓杜筆法自詡,告訴別人,現在又說:“(我)學習他們的精神,又學習他們的文辭,還擔心什么呢?并且(我)特別愛好韓愈的文章,想誘導他人與自己一樣喜愛。”我認為通過學習道來學習作文,道達到(一定高度),文也會達到(一定高度);而通過學習作文來學習道,被道困住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說道是文的根本,文是(宣揚)道的工具。與其通過文辭的優美來吸引別人,哪里比得上先通過道來吸引別人呢?你之前來信主張以文辭為主,所以(我才)有這樣的一番話。我哪里敢鄙視文辭呢?只不過是事情有先后之分罷了。我寫文章,沒有能力超過別人,行文斷句的水平,有時也和古人類似,不值得奇怪的。
又擔心景山嗟嘆世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通過文辭求于高位之人,現在說:“我憑借文辭向皇帝尋求正道,并不損害道義。古人重視自謀仕進,我仕途艱難,請求別人了解我也沒有什么慚愧的。”又說:“(如果我)有數頃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歸耕田園。”你為什么會以自謀仕進為樂,卻又以自我隱退為勇?這是沒有脫離焦躁呀。狂妄的人容易冒進很難后退,狷介的人很難自進卻容易后退,這兩種情況都是君子所不愿意遵循的。君子在進退方面,(愿意)遵從的只有道而已。景山你又常常以前世有權勢的人自謀仕進的經歷自比,如果和我的說法不同,即使是古代有權勢的人,我也不認同。就說仲尼,佛肸召見他,他才打算前往,孟子不被魯侯禮遇,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命運委托給上天,等待被任命呀。
(我)又批評你憂慮做官的處境艱難,現在說:“不是憂慮得不到好的官位,是憂憤意外遭到無辜的屈辱。”這也是景山你沒有想到的嗎?圣人的話,我敬畏;賢人的規矩,我(因做不到而)感到羞愧。有人說我,我便將喜悅憤怒放在一邊,然后辨別其中的是非曲直。如果他們的話符合圣人賢者的言論,那么我就敬畏而且感到羞愧;他們的話不符合(圣人賢者的觀點),我將憐憫他,哪里有時間接受并(把這)當作羞辱呢?在普通人眼里是羞辱,在君子眼里不是羞辱,景山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明白呀,(不然)抑郁憤怒的心會更加讓你受損傷。景山你又說:假使蔡襄年過四十地位卑下屈辱,未必能像我一樣恬然不茍且。我又再次讀信,更加感慨,難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錯嗎?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還怎么企望眾人(相信我)呢?即使如此,我不求讓別人相信我,我對自己的相信更加明晰。身體的困頓安泰,不能知道,求學的遠近,只要盡力就可以了,我所能相信自己的就是,行動上不退卻,(想盡一切)有利于行動(的辦法就可以了)。現在看從前,還能以自己所堅持的為樂,遺憾自己所不能到達的;假使年齡越大,而思慮越廣,豈能舍去自己樂于堅持的,而聽憑自己所遺憾的!
和你分別很久了,想著能見上一面,來說出我的感懷。現在雖然說的是誠懇的言辭,并不是要戰勝你,只是要陳述我自己堅持的觀點。也并不知道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如果(你)認為不是這樣,希望你能告訴我,我不敢對你的屢次告知害怕厭煩。不說了,蔡襄頓首叩拜致上。
(2020天津,7—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5分)
吾家在唐為輔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載令聞。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東徙渡江,夷于編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興,海內一統,陸氏乃與時俱興,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子孫宦學相承,復為宋世家,亦可謂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懼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游童子時,先君諄諄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終身未嘗為越產;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晚歸魯墟,舊廬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時尤苦貧,革帶敝,以繩續絕處。秦國夫人③嘗作新襦,積錢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嘆曰:“吾家故時,數日乃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 ”是時楚公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游生晚,所聞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將不聞。而舊俗方以大壞,厭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終身無愧悔,可得耶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墜厥初。
(節選自宋·陸游《放翁家訓·序》)
[注] ①太傅:陸游的高祖。②楚公:陸游的祖父。③秦國夫人:陸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
治生非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
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一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寧使家有贏余,毋使倉有告匱。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而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節選自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世載令聞 令:美好
B.革帶敝 敝:破舊
C.厭藜藿 厭:滿足
D.毋使倉有告匱 匱:缺乏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B.
C.
D.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4.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陸游所說“常成于困約”的一組是 ( )
①東徙渡江,夷于編氓
②終身未嘗為越產
③舊廬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帶敝,以繩續絕處
⑤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
⑥淪于市井、降于皂隸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陸游緬懷了舊時家風,針對當時有族人貪圖享樂的現象,表達了對家風難繼的憂慮。
B.葉氏家訓告誡族人應該節制欲望,謙遜恭謹,修身養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陸氏家族復興,緣于堅守家風;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農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
D.陸文借祖先的實例闡明家訓的主旨,葉文通過假設來論說不善治生的危害。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4分)
(2)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 (4分)
7.請概括陸游、葉夢得二人對家風的要求有何異同。(3分)
1.答案 C 厭:討厭。
2.答案 B A項,連詞,因而;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和,而。B項,兩個“乃”都是副詞,譯為“才”。C項,副詞,將要;連詞,尚且。D項,連詞,表示順承,相當于“就”;連詞,表示修飾,可不譯。
3.答案 A “命也”與后面的“亦命也”都獨立成句,表示判斷,排除C、D兩項;“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是對稱句,中間需要斷開,排除B項。
4.答案 B “常成于困約”意思是:常常是在貧困儉約中成功。第①句是說舉家東遷渡過長江,淪為平民,與“困約”無關;第⑤句,由“食有籠餅”可見并不“困約”;第⑥句意思是“淪為市井小民,或降身為奴仆”,結合前文可知此句是“奢靡”的結果,與“困約”無關。故選B。
5.答案 C 于文無據。第二篇文章開頭列舉士農工商的“治生”,各安其分,并沒有說“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農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
6.答案 (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變他的舊制,(太傅)就不高興。
(2)更何況有難以說得盡的災禍,這難道是善于治家謀生嗎
解析 (1)少:稍微。輒:就。不懌:不高興。
(2)不可勝言:說不盡。豈:難道。治生:治家謀生。
7.答案 陸側重有氣節、道義,葉側重做世人治生表率。兩人都認為要節儉,不能營營逐利。
解析 兩篇家訓的不同點在于:陸文的第一段中,提到“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家法凜然”,注重氣節、道義;葉文的第一段中,提到“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注重做世人治生表率。
兩篇家訓的相同點在于都提到要節儉,不能營營逐利。陸文認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葉文認為“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陸文認為“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葉文認為“治生非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
[參考譯文]
放翁家訓·序(節選)
我們陸家在唐朝做過宰相的有六人,個個廉潔正直,忠誠孝順,世代盛傳美名。想到后世子孫不能夠侍奉偽朝,茍且地貪圖富貴,因而有辱先人,于是棄官不做。舉家東遷渡過長江,從此淪為平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家風在家中推行,以忠誠、守信著稱鄉里,家法很嚴,很久不曾改變。宋代興起以后,天下實現了統一,陸氏家族于是與時代一起興盛起來。此后百余年間,文豪名儒相繼出現,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孫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潛心于治學,代代相承,從此又成為宋朝世家大族,可以說是昌盛無比了!
但我對此卻有深切的憂懼,天下之事,常常是在貧困儉約中成功,又在奢侈腐化中失敗。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曾懇切地對我說起過,太傅在朝中任官四十余年,終身未曾拿不應得的財產。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變他的舊制,(太傅)就不高興。晚年回到魯墟老家,還住原來的舊房子,一根椽子也沒有增加過。我的祖父楚公小時候生活尤其貧苦,皮帶斷了,就用繩子把斷的地方接上再用。祖母秦國夫人曾經做一件新短襖,積攢了幾個月銀錢才做成,一天打翻了羹湯弄臟了新衣,以至于痛哭流涕,不愿意吃飯。姑母嫁到了石家,回娘家時,發現飯桌上有籠餅,馬上站起來道歉說:“我糊涂了,不知道今天是誰過生日。”她的隨從中有人偷偷地笑。祖父楚公嘆息說:“我們家以前,好幾天才喝一次羹,過年或過生日時才吃籠餅,你們這些人哪里知道這些呀 ”這時祖父楚公已顯貴,仍以喝的羹、吃的籠餅為美食,像這樣憂愁嘆息。我出生較晚,聽到的事情已經很簡略了;但是比我更小的,恐怕更聽不到什么了。然而原來好的風俗現在已經毀壞,討厭粗茶淡飯,羨慕美味佳肴,且常常避諱祖先的事。不讓孩子們知道祖先的事,又不能恢復舊日風俗,就有可能身陷危險受辱的困境,以至淪為市井小民,或降身為奴仆。這時再想像從前那樣安心于農耕植桑,一輩子不感到慚愧后悔,可以得到嗎
唉,官位至公卿,這是命運;隱退為農民,也是命運。那種屈節折腰以求高官顯位、出賣天道以圖獲利的行為,我們陸家深以為恥。子子孫孫當引以為戒,希望不要丟失陸家的最初的志向。
石林治生家訓要略(節選)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農民治家謀生的手段;居于店鋪,從事生產,這是工匠治家謀生的手段;貨物買賣,互通有無,這是商人治家謀生的手段;夜以繼日,用功讀書,這是讀書人治家謀生的手段。然而讀書人居于四民之首,尤其應當砥礪前行做表率,效法古人體察天地、化育萬物的精神,現在一個治家謀生的手段都沒有,怎么能稱作大丈夫呢!
謀生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競相追逐,擅自占用別人的財物。如果一味利己而妨害別人,就不僅是明里有人非議,暗地里有鬼神窺探,內心也會感到不安,更何況有難以說得盡的災禍,這難道是善于治家謀生嗎
節儉是持家的第一法門。所以凡是日常所用的奉養之物,一概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寧可使家里有盈余,不可使倉庫里有缺乏。況且奢侈之人,一定耗神費氣,欲念太多而驕傲自滿,一旦貧窮就會不顧廉恥。節儉不可忽視,就像這樣。
(2020浙江,14—1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20分)
上曾子固龍圖①書
[宋]張 耒
某嘗以謂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剛柔緩急之氣,繁簡舒敏之節,一出乎其誠,不隱其所已至,不強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為楚聲,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則潛德道志,不可隱伏。蓋古之人不知言則無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與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嗚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與夫無其德而有其言者異位也。某之初為文,最喜讀左氏、《離騷》之書。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氣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顧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誠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厭。考乎其終,而知其仁也憤而非懟也,異而自潔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無存省之者,故剖志決慮以無自顯,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麗而可悅也;如秋風夜露,凄忽而感惻也;如神仙煙云,高遠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來,最喜讀太史公、韓退之之文。司馬遷奇邁慷慨,自其少時,周游天下,交結豪杰。其學長于討論尋繹前世之跡,負氣敢言,以蹈于禍。故其文章疏蕩明白,簡樸而馳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時有感激而不泄者。韓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廟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攬,則極言語之懷巧,有不足以過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蓋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而其學又能獨出于道德滅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則愈之文章雖欲不如是,蓋不可得也。
自唐以來,更五代之紛紜。宋興,鋤叛而討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試,休養生息,日趨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時者,談笑佚樂,無復向者幽憂不平之氣,天下之文章稍稍興起。而廬陵歐陽公始為古文,近揆兩漢,遠追三代,而出于孟軻、韓愈之間,以立一家之言,積習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而歐陽公于是時,實持其權以開引天下豪杰,而世之號能文章者,其出歐陽之門者居十九焉。而執事實為之冠,其文章論議,與之上下。聞之先達,以謂公之文其興雖后于歐公,屹然歐公之所畏,忘其后來而論及者也。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選自《張耒集》,標點有改動)
[注] ①曾鞏:字子固。龍圖:宋代官職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浮:顯現
B.纂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 纂:繼承
C.兵戈不試 試:使用
D.近揆兩漢,遠追三代 揆:揣度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一出乎其誠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B.有不足以過之者 此小大之辯也
C.剛毅而信實 勞苦而功高如此
D.日趨于富盛之域 趙嘗五戰于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作者在給曾鞏的信中,不僅表現出對屈原文章的喜愛,也顯示出對屈原仁而無私、氣遒趣高人格的理解與欣賞。
B.作者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評價司馬遷和韓愈因觸犯君主,遭遇災禍,一生理想郁結于心,而文風典雅,如同廟堂禮器。
C.文章以言與德的關系為中心,探討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認為語言無論華美、簡樸、迂曲還是疏蕩,都可從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過對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等人的評價,表達了作者的文學觀點;語言整散結合,鋪陳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說理氣勢。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某 自 初 讀 書 即 知 讀 執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廣 求 遠 訪 以 日 攬 其 變 嗚 呼 如 公 者 真 極 天 下 之 文 者 歟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4分)
(2)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4分)
1.答案 A 浮:停留在……表面。
2.答案 C A項,介詞,于;助詞,……的樣子。B項,代詞,代指寫文章本來的分寸;結構助詞,的。C項,連詞,表并列。D項,介詞,至,到達;介詞,與。
3.答案 B 司馬遷的文風是“疏蕩明白,簡樸而馳騁”,韓愈的文風是“如先王之衣冠,郊廟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選項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風特點混為一談,故錯。
4.答案 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解析 “讀書”與“知”的主語都是“某”,“讀書”后需斷開;“執事之文”是“讀”的賓語,其后應斷開;“而”承接“既思”和“思之”兩個過程,表示并列關系,“思之”后應斷開;“廣求遠訪”形成對舉結構,中間不可斷開;“以日攬其變”是“廣求遠訪”的目的狀語,在斷句時應與中心詞斷開;“嗚呼”是感嘆詞,前后應斷開;“如公者”作主語,“者”后可斷開,也可不斷開。
5.答案 (1)左丘明的文章華美,然而他的行為事跡在后世(文獻中)看不到,不能考證。
(2)后來各地求學的人,開始以他們原有的文風為恥辱,只追求古文。
解析 (1)美,華美。行事,行為事跡。考,考證。
(2)學者,求學的人。恥,意動用法,以……為恥辱。古之求,賓語前置,即“求古”,追求古文。
[參考譯文]
我曾經認為君子的文章,不應該只停留在道德的表層,其中剛柔并濟、張弛有度的氣韻,繁復簡約、舒緩快捷的節奏,全出于他的誠心,不遮掩他所知道的,不強求他所不知的,就好比楚人必說楚話,秦人必穿秦衣。只是他的言語不停留在心的表面,因此根據他的言語來推究他的品行,那么(他)潛藏的道德心志,就藏不住了。大概古人不了解一個人的言語就無法了解這個人,然而世上那些糊涂的人,只知言語與道德不可以相通,或者相信一個人的言語卻懷疑他的品行。唉!這是只知其中的一方面,卻不知君子的文章,固然出于他的品德,其實與那些沒有品德卻有言語的人的文章情況不同。我剛開始寫文章時,最喜歡讀《左傳》《離騷》這類書。左丘明的文章華美,然而他的行為事跡在后世(文獻中)看不到,不能考證。屈原的仁,不愿為自身謀私利,他的氣勢剛健,情趣高雅,因此他的言語翻來覆去曲曲折折,起初懷疑他太煩瑣,來來回回地說,接著懷疑他迂腐,然而極為誠懇哀傷的語言確實發自他的內心,所以他的言語周密而不令人生厭。推究到最終,才知他的仁是憤怒而非抱怨,是不同流俗而自潔其身而不是為己謀利,彷徨悲嘆,最終卻沒有安慰他的人,因此即使他剖白心志也無法顯露自我,這是屈原之忠。因此他的文章如明珠美玉,明麗而悅人;如秋風夜露,凄涼而感傷;如神仙煙云,高遠而不可觸及。根據他的言語來推究他的事跡,難道有對不上的嗎
自從夏商周以來,我最喜歡讀司馬遷、韓愈的文章。司馬遷超群出俗,慷慨激昂,從年少時,他便周游天下,結交豪杰。他的學問在討論尋究前代的事跡上最有優勢,他憑借著一股不平之氣,敢于仗義執言,以致招惹了禍端。因此他文章的疏蕩明白,簡樸奔放。只因他的平生志向郁積于心,因此他的文章字里行間,常有感懷激憤卻不能宣泄的情感。韓愈的文章如先王衣冠、廟堂禮器,達到豪放飄逸、超群高卓的境地,一發不可收,極盡言語的巧妙,有不足也有過頭。啊!韓愈在唐朝,大概也是命途多舛。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權臣,堅守大義而忘記苦難,剛強堅毅且誠信可靠,因而他的學問能夠在道德破壞之后獨樹一幟,繼承孔孟之遺風而自立其說,故而韓愈的文章即使不想成為這種風格,大概也不能了。
自從唐代以來,歷經了五代的混亂。宋朝興起,鏟除叛逆而討伐罪人。等到仁宗即位,天下基本平定,兵戈不起,休養生息,逐漸走向富裕、昌盛。在那個時代游樂的士大夫,談笑自得,不再有之前憂傷不平的風氣,天下的文章漸漸興起。而廬陵歐陽先生開始創作古文,近者揣度兩漢,遠者追溯到夏商周,繼承孟軻、韓愈的文風,來建立一家之言,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更加高潔,文風經過淬煉洗濯而更加新穎。后來各地求學的人,開始以他們原有的文風為恥辱,只追求古文。而歐陽先生在那個時候,實際上把持重心來引導天下豪杰,而世上那些號稱能寫文章的人,十有八九出自歐陽先生門下。而您其實是這些人中最出色的,您的文章論議,可以與歐陽先生相提并論。先達之人聽聞您的文章,認為您的文章雖然興起于歐陽之后,卻高高聳立,足以被歐陽所敬畏,忘記后來那些論及此事的人。我自從開始讀書時,就知道讀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廣泛求訪用來每天掌握其變化。啊!像您這樣的人,真是已經到達天下寫文章人的頂點了!
(2019浙江,14—1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20分)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貞
嗚呼!此廣陵宗臣子相之詩若文。武昌吳國倫傳之,而吳郡王世貞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龍奮,公幹角立。爰至潘陸衍藻,太沖修質,沈宋麗爾,必簡岳岳,李杜并驅,龍標脫銜。古之豪杰于辭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則豈盡人力哉 蓋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與李攀龍于鱗燕中游也,子相挾吳生暨天目徐生來。子相才高而氣雄,自喜甚,嘗從吳一再論詩,不勝,覆酒盂,嚙之裂,歸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嘔血也。當其所極意,神與才傅,天竅自發,叩之泠然中五聲,而誦之爽然風露襲于腋而投于咽,然當其所極意而尤不已,則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者,亦間離得之。夫以于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鑊②而創其好,即何論世貞哉 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曰寧瑕無碔③。余則無以難子相也。諸善子相者,謂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間是非子相者,謂子相欲逾津而棄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結撰之思,際吾才之界,以與物境會。境合則吾收其全瑜,不合則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時時上駟,以次馳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勝,而無再不勝,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沖、必簡、龍標小自貶損,而附于諸賢之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筆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奪今之耳觀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詩足無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薄文士無毛發之用。子相獨不然。為考功郎④有聲,以不能附會,非久出參⑤閩藩。屬有島寇事⑥,衽席吏民,調兵食,規摹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為儒生師帥。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則子相居恒不懌,謂:“麒麟鳳皇,寧能并雞犬用乎 不得之,不能為圣世。吾厭吾雞犬,行去矣!”于鱗大賞之,為詩曰:“一為麟鳳言,三嘆加飧食。”其曹偶持論若此。
(選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刪節)
[注] 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與李攀龍(字于鱗)、王世貞、吳國倫等六人合稱明代“后七子”。②矩鑊:猶規則、法度。③碔:似玉的石頭。④考功郎:吏部官員。⑤參:這里指擔任布政參議。⑥島寇事:倭寇侵擾福建沿海。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叩之泠然中五聲 中:符合。
B.余則無以難子相也 難:詰問。
C.字不得累句 累:積累。
D.以不能附會 附會:依附(權貴)。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文章起筆就勾畫了從建安到盛唐群雄爭勝的詩壇景象,為下文高度評判宗臣的才華和成就提供了一個氣勢恢宏的文學史背景。
B.宗臣憑著才氣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龍和王世貞都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宗臣對他們兩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職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為儒生師帥”。他曾擔任的考功郎屬于京官,“出參閩藩”是離開京城到福建任職。
D.文章將議論與描寫結合,使闡發主張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對宗臣與人論詩時動作的描寫,雖只寥寥數筆,其形象就躍然紙上。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以 子 相 之 詩 足 無 憾 于 法 乃 往 往 屈 法 而 伸 其 才 其 文 足 盡 于 才 乃 往 往 屈 才 而 就 法 而 又 不 假 年 以 沒 悲 夫 然 具 是 不 朽 矣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則豈盡人力哉 蓋亦有造物微旨矣。(4分)
(2)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薄文士無毛發之用。(4分)
1.答案 C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體現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累:妨害,損害。
2.答案 A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A項,均為轉折連詞,卻。B項,結構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目的連詞,來/介詞,表因果,因為。D項,動詞,成為/介詞,給、替。
3.答案 B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閱讀材料內容要點的能力,體現養成健康向上的情趣與鑒賞品位的學科素養,培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價值觀念。
由語境可知,宗臣不屑的是“矩鑊”。
4.答案 以子相之詩/足無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 “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與“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屬于對稱句,兩句前后都需要停頓;“悲夫”表示感嘆,往往獨立成句,前后應斷開。
5.答案 (1)那么難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嗎 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圖吧。
(2)世間那些成就功業名聲、崇尚通達顯赫的人,常常譏笑鄙視文人沒有絲毫的用處。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字、詞、句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譯能力,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1)豈……哉:難道……嗎。蓋:大概。微旨:精妙的意圖。
(2)通顯:通達顯赫。薄:鄙視。無毛發之用:沒有絲毫的用處。
[參考譯文]
唉!這就是廣陵宗子相的詩歌和文章。武昌的吳國倫為之編傳,吳郡的王世貞為之作序。序的正文說:早在建安年間,曹操和曹植像蛟龍奮起,劉楨與之并立。后來潘岳、陸機辭藻過分華麗,左思的文風質樸干凈,沈佺期、宋之問文采華麗,杜審言鋒芒畢露,李白、杜甫并駕齊驅,王昌齡氣勢雄渾,不受羈絆。在言辭方面,古代的這些文壇領袖常常心志相合,文采不相上下;文風有所不同卻能為今人借用,那么難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嗎 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圖吧。
一天,我與李攀龍在燕中一帶交游,宗子相帶著吳國倫、徐中行到來。宗子相才氣高而氣概雄,非常自信,他曾經和吳國倫探討詩歌,不能戰勝,就翻倒酒杯,把它咬裂,回家后日夜思考,以至于喀喀地嘔出血來。當文章詩歌全部表達出他的心意時,神采與才能相合,天竅自然打開,叩擊發出的聲音輕妙合乎五音,誦讀的快感像風露從腋下傳到咽喉;然而當他的文章詩歌完全表達出他的心意且思緒無法停止時,那么道理不一定自古存在,而語言不一定是古人所道,也是深思熟慮分析獲得。憑借李攀龍的才能,仍不敢違背法度而按自己的愛好創作,何況我王世貞呢 宗子相唯獨時時不屑一顧,說寧可要有瑕的玉也不要像玉的石頭。我就沒有辦法責問宗子相了。諸位和宗子相交好的人,說宗子相能不用船筏而渡河;少年中評論宗子相的人,說宗子相想渡河而舍棄船筏。然而,這向來都不是子相的意圖。擴充我撰寫的思維,拓展我才能的邊界,來與物境融會。物境融合我就收集它全部作為精品,不合我就姑且保留精華而放棄糟粕。文字不得妨害句子,句子不能妨害全篇,我有時也會寫出一些精品,我拿它們與天下中下等的作品進行比較;(跟田忌賽馬一樣)有一次不勝,剩余兩次勝出,如此罷了。現在宗子相的文章都在這里,即使劉楨、左思、杜審言、王昌齡稍微對其貶低,讓宗子相依附在諸位賢人之后,宗子相心甘情愿。
在文筆方面宗子相尤其奇異,僅僅他的力量就足以破除冗長腐庸,自成一家之言,更改現在人們的觀念,可是宗子相的最大志趣在于要像李夢陽那樣。憑宗子相的詩歌,對于詩法要求是沒有遺憾的,卻常常委屈詩法而伸張他的才能;他的文章完全展現了他的才能,卻常常委屈他的才能而遵守文法,但他不幸英年早逝。可悲呀,然而具備這些也會流傳后世,永垂不朽。
世間那些成就功業名聲、崇尚通達顯赫的人,常常譏笑鄙視文人沒有絲毫的用處。宗子相唯獨認為不是這樣。擔任考功郎有政聲,因不能依附權貴,不久外調福建任布政參議。多次有倭寇侵擾沿海,他安置官吏百姓,調派士兵糧食,法度是當地最好的。后又輔佐臬臺,因抗倭有功,升任提學副使。等到將死時,家人祈祝哭泣,然而宗子相很不高興,說:“麒麟鳳凰,怎么能和雞犬一樣并用 沒辦法,我不能成為當世圣賢。我厭惡雞犬,我將要死了!”李攀龍大加贊賞他,作詩云:“一為麟鳳言,三嘆加飧食。”他的同輩也秉持這種觀點。
(2019江蘇,5—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20分)
臨川湯先生傳
鄒迪光
先生名顯祖,字義仍,別號若士,豫章之臨川人。生而穎異不群。體玉立,眉目朗秀。見者嘖嘖曰:“湯氏寧馨兒。”五歲能屬對。試之即應,又試之又應,立課數對無難色。十三歲,就督學公試,補邑弟子員。每試必雄其曹偶。庚午舉于鄉,年猶弱冠耳。見者益復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
丁丑會試,江陵公①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應。曰:“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公雖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鵲起,海內之人益以得望見湯先生為幸。至癸未舉進士,而江陵物故矣。諸所為附薰炙者,骎且澌沒矣。公乃自嘆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敗乎 ”而時相蒲州、蘇州兩公,其子皆中進士,皆公同門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館選,而公率不應,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時者。
以樂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則閉門距躍,絕不懷半刺津上。擲書萬卷,作蠹魚其中。每至丙夜,聲瑯瑯不輟。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書為 ”曰:“吾讀吾書,不問博士與不博士也。”尋以博士轉南祠部郎。部雖無所事事,而公奉職毖慎,謂兩政府進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論之,謫粵之徐聞尉。居久之,轉遂昌令。又以礦稅事多所蹠戾②,計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歸。雖主爵留之,典選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長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國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時事,非公憤不及齒頰。人勸之請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錢刀,為所不知后人計。”指床上書示之:“有此不貧矣。”公于書無所不讀,而尤攻《文選》一書,至掩卷而誦,不訛只字。于詩若文無所不比擬,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蓮少陵氏。公又以其緒余為傳奇,若《紫簫》《還魂》諸劇,實駕元人而上。每譜一曲,令小史當歌,而自為之和,聲振寥廓。識者謂神仙中人云。
公與予約游具區靈巖虎丘諸山川,而不能辦三月糧,逡巡中輟。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 予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選自《湯顯祖詩文集》附錄,有刪節)
[注] ①江陵公:指時相張居正,其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謬誤。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每試必雄其曹偶   雄:稱雄
B.酬以館選 酬:應酬
C.以樂留都山川 樂:喜愛
D.為所不知后人計 計:考慮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湯顯祖持身端潔,拒絕了時相張居正的利誘,海內士人都以結識他為榮幸。
B.因為上書批評當權者徇私情、塞言路,湯顯祖被貶官至廣東,做了徐聞尉。
C.湯顯祖辭官回家后,當地官員爭相與他交往,而湯顯祖不為私事開口求人。
D.湯顯祖與鄒迪光相約三月份到江南一帶游玩,但沒準備好糧食,因而作罷。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見者益復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
(2)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 予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4.請簡要概括湯顯祖讀書為文的特點。(4分)
1.答案 B 本題考查文言文閱讀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體現把握語言運用規律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B項,“酬”應為“酬報、報答”。
2.答案 D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文言文內容的能力,體現養成健康情趣與鑒賞品位的學科素養,培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價值觀念。
D項,“相約三月份”說法錯誤。原文為“不能辦三月糧”,意思是不能準備三個月的糧食,說明湯顯祖家貧。
3.答案 (1)見到他的人越發嘖嘖稱贊道:“這個年輕人(好比)是汗血寶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種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馬。”
(2)但他自己不說窮,別人也不都知道他窮。湯公不正是信從自己內心的人嗎 我即使為他執鞭駕車,也是樂意和向往的。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詞句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譯能力,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益,更加、越發;汗血,古代西域駿馬名;致,達到;蹀躞,小步行走;康莊,四通八達的大道。注意特殊句式,如“此兒汗血”為判斷句。
(2)然,可是、卻;執鞭,為人執鞭駕馬,指做賤役之事;忻慕,高興而仰慕。
4.答案 讀書不為功名,樂此不疲;于書無所不讀,尤精《文選》;詩文無所不能,直追漢唐;戲曲創演結合,超邁元人。
解析 本題考查概括文言文內容要點的能力,體現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素養,彰顯提升審美情趣與陶冶情操的價值觀念。
本題可分別概括,讀書特點主要在文章第三、四段,第三段“每至丙夜,聲瑯瑯不輟”“不問博士與不博士也”;第四段“公于書無所不讀,而尤攻《文選》一書”。為文特點主要集中在第四段,“于詩若文無所不比擬,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蓮少陵氏”;“公又以其緒余為傳奇……實駕元人而上”是說湯公戲曲創作的成就,“每譜一曲,令小史當歌,而自為之和,聲振寥廓”是說湯公戲曲創作的特點為創演結合。依據以上分析概括即可。
[參考譯文]
湯先生名顯祖,字義仍,別號若士,豫章臨川人。一出生便聰穎卓異,與眾不同。玉樹臨風,眉目舒朗清秀。見到他的人都嘖嘖稱贊說:“湯顯祖真是個好孩子啊!”五歲就能寫對聯。每次出題考他,他立即就能回答,再考他還是立即回答,幾次按標準來考核都能應對自如,面無難色。十三歲時,參加督學的公開考試,補錄為邑縣的弟子員。每次考試一定在同行中稱雄。庚午年在鄉試中中舉,年齡才二十歲而已。見到他的人越發嘖嘖稱贊道:“這個年輕人(好比)是汗血寶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種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馬。”
丁丑年會試,江陵公張居正托付他的親信,用必會讓湯顯祖名居高第來誘勸他,但他沒有答應。(湯顯祖)說:“我不敢教處女失身。”湯公雖然是一個年老的孝廉,但自此更加聲名鵲起,天下之人更加以能夠親眼看見湯先生為榮幸。到癸未年考中進士,此時張居正已經去世。那些趨附張居正的人,逐漸消失湮滅。湯公自嘆說:“假使我因依附權貴起家,不也會因依附權貴而頹敗嗎 ”當時的宰相張四維、申時行,他們的兒子都中了進士,都是湯公的同門學友。他們想要邀請他入為幕僚,用選他任館職來酬報他,湯公全都沒有答應,也正像他拒絕江陵公時的方式一樣。
因喜愛舊都的山川美景,請求任南太常博士。到了那里,閉門謝客,足不出戶,絕不會懷存半張名片去問候當地官員。投書萬卷,把自己當作侵蝕書籍的小蟲置身其中。每至三更,讀書聲瑯瑯不斷。家人笑著說:“老博士為什么還大聲讀書 ”(湯顯祖)回答說:“我讀我的書,不管是不是博士。”不久以博士身份轉任南祠部郎。部中雖然沒有什么事情要做,但湯公奉行職責小心謹慎,認為當權者徇私情、阻塞言路,上書對此予以批評,于是被貶為粵州的徐聞尉。過了很久,轉任遂昌縣令。又因礦稅之事多有謬誤,到舉人赴京會試之日,就向吏部堂請求回去。即使主爵挽留他,典選挽留他,御史大夫挽留他,但湯公剛正大氣,毅然長辭,英明威武冠絕一時,最終不能挽留他。
住在家中,中丞惠文、郡國守令以下多來拜訪,旌旗常常布滿小巷,但湯公多不迎接。即使有政事,除非是讓公眾憤怒的事,否則不會談論。有人勸他以私事相托(走門路,通關節),他說:“我不能憑借臉面和話語博取錢財,要為不認識的后人考慮。”指著床上的書給他們看:“有它們就不貧窮。”湯公對書無所不讀,特別攻讀《文選》一書,以至于合上書誦讀,不錯一字。詩文無所不模擬創作,尤其精通漢代六朝及唐代李白杜甫的詩文。除此之外,湯公還進行戲曲創作,像《紫簫》《還魂》眾劇本,實在是超越元代人。每譜成一曲,令小史在他面前歌唱,自己為之唱和,聲音震蕩長空。認識他的人認為他是神仙中人。
湯公與我約定一同游覽太湖靈巖虎丘眾山川,卻不能置辦三個月的干糧,遲疑徘徊而中止。但他自己不說窮,別人也不都知道他窮。湯公不正是信從自己內心的人嗎 我即使為他執鞭駕馬,也是樂意和向往的。
(2018浙江,14—1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20分)
顏太初雜文序
司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儒者果何如哉 高冠博帶、廣袂之衣謂之儒邪 執簡伏冊、呻吟不息謂之儒邪 又況點墨濡翰、織制綺組之文以稱儒,亦遠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漢之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之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之所謂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夸誑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與鄉黨無余,于其外則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猶蘙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之得失,為詩歌洎文以宣暢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蕩為事,慕嵇康、阮籍之為人,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風。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詩遂上聞,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鄆州牧怒屬令之清直與己異者,誣以罪,榜掠死獄中。妻子弱不能自訴,太初素與令善,憐其冤死,作《哭友人》詩,牧亦坐是廢。
于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為國子監直講。會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學官。詔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臨晉主簿。太初為人,實寬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臨晉改應天府戶曹,掌南京學,卒于睢陽。舊制,判、司、簿、尉四考,無殿負[注],例為令錄。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必得之。而太初才識如此,舉進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脫判、司、簿、尉之列以終身,死時蓋年四十余。噫,天喪儒者,使必至于大壞乎!將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見鋤也 何其仕與壽兩窮如此
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在同州又得其所為《題名記》,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顯于時,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 異日有見之者,觀其《后車》詩,則不忘鑒戒矣;觀其《逸黨》詩,則禮義不壞矣;觀其《哭友人》詩,則酷吏愧心矣;觀其《同州題名記》,則守長知弊政矣;觀其《望仙驛記》,則守長不事廚傳矣。由是言之,為益豈不厚哉!
(選自《司馬光集》)
[注] 殿負:因欠國家賦稅而考核為下等。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發言必自稱曰儒 發言:發表意見。
B.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 拘:束縛,拘束。
C.牧亦坐是廢 廢:(被)罷免。
D.實寬良有治行 治行:政績。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作者認為,對真正的儒者而言,讀書不應雕章琢句,作文不應只追求辭藻華麗,而應抱著學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時弊,有益社會的進步。
B.顏太初考中進士后,擔任過臨晉主簿和應天府戶曹。主簿是縣令的屬官,戶曹是知府的屬官。縣令的上級是州牧。
C.顏太初寬厚正直,才識過人,效法嵇康、阮籍,詩文譏刺時事,遭到利益集團的嫉恨排擠,終身仕途不順,郁郁不得志。
D.文章敘議結合。作者在記敘顏太初生平經歷中,表達了欣賞的態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評價顏太初詩文創作時,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價值。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世 人 見 太 初 官 職 不 能 動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訐 有 疵 病 者 所 惡 聞 雖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棄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兩 卷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夸誑于人,必也蹈而行之。(4分)
(2)前世之士身不顯于時,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 (4分)
八、
1.答案 A 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發言:開口。
2.答案 B 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積累、梳理和運用。B.“其”都是人稱代詞,他的。A.助詞,的/提賓標志,不譯。C.介詞,在/引出對象,給。D.所+動詞=名詞性結構/為……所,被動結構。
3.答案 C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概括能力,引導學生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效法嵇康、阮籍”錯。由第二段“當時四方士大夫……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可知,C項張冠李戴。
4.答案 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增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首先根據關聯詞“又”“雖”“故”斷句,然后根據句意完整斷句。
5.答案 (1)(顏太初)掌握了先王書中的義理以后,不是僅僅稱道它,用來夸大欺騙世人,而是必定親自去實踐。
(2)前代的讀書人活著時地位不顯赫,但文章在后代長存的太多了。顏太初雖然地位低壽命短,他的文章難道一定流傳不了嗎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梳理與探究,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
(1)既:副詞,已經、……以后。不徒:不僅,不只。夸:夸耀,夸大。誑:欺騙。蹈:實踐,踐行。
(2)不顯于時:狀語后置,不于時顯。其……不:難道……不。賤:地位卑下。
[參考譯文]
天下人不崇尚儒家很久了。當今的士大夫,開口必稱自己是儒家。儒家的人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戴著高高的帽子,束著寬而長的衣帶,穿寬大衣袖衣服的就是儒家嗎 拿著書伏在書冊上,誦讀不止就是儒家嗎 又只是點評文章,寫出華美的文字就自稱儒家,這也相差太遠了。放下這些暫時不說,像西漢的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的歐陽歙、張酺、胡廣,都是世人所說的大儒,他們果真能夠稱得上儒家的名聲嗎
魯地人顏太初,字醇之,常常對當時的風氣感到憤慨。他誦讀先王的書籍,不拘泥形式,一定要探求其中的道理。(顏太初)掌握了先王書中的義理以后,不是僅僅稱道它,用來夸大欺騙世人,而是必定親自去實踐。他的身份地位和平民無異,他的才華也沒有得到彰顯。不彰顯才華,先王之道就會湮沒無聞,于是開始探求國家治理及發展社會風氣的得失,用詩歌和文章的形式來宣揚傳布它。景祐初年,青州的地方長官行事荒淫放蕩,向往嵇康、阮籍的處世方式,當時四方的士大夫陶醉于沒有名教的約束,一致效仿,慢慢地形成了風氣。顏太初憎恨他們成了擾亂社會風氣的根本,作了一首《東州逸黨》的詩來諷刺他們。這首詩被皇上聽到,皇上立即治青州長官的罪。又有鄆州的長官對下屬的清廉正直與自己不同而感氣憤,用罪名誣陷下屬,致使他在獄中被拷打而死。他的妻子孩子弱小無處控訴,顏太初平素與他交好,憐憫他被冤死,作了一首《哭友人》的詩,州牧也因此獲罪被罷免。
當時有人舉薦太初博學有文采,皇上詔令讓他做國子監直講。恰好有個對太初不友好的御史,向皇上進言說太初狂傲自大,不能任學官一職。皇上的詔令立即下達,改授他河中府臨晉主簿一職。顏太初為人處世,實在寬厚善良并有政績,并非狂妄之人。又從臨晉改任應天府戶曹,管理南京學館,在睢陽去世。按原來的制度,判、司、簿、尉的考核,沒有因欠國家賦稅而考核的結果為下等的,都會按例升為令、錄。即使那些愚蠢、膽小、昏庸、年老沒什么可取之處的人,等待數年,也會獲得晉升。然而太初有如此才學,考中進士,入職做官近十年,最終到死也沒有脫離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時大概四十多歲。唉,上天這樣不看重讀書人,使情況到了極壞的地步!小人所責怪的高潔正直的人一定除去嗎 為什么一定要讓他們的仕途和壽命都不通達
世人見顏太初的官職不能吸引人,又因他的文章多指摘攻訐,那些有弊病的害怕聽到自己的不足,即使看到他的文章,也不見重視,所以他的文章被遺棄的很多,而我只得到兩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寫的《題名記》,現在收集整理并為之作序。前代的讀書人活著時地位不顯赫,但文章在后代長存的太多了。顏太初雖然地位低壽命短,他的文章難道一定流傳不了嗎 后代若能見到他的作品,細看《后車》一詩,就不會忘記警誡教訓;觀看《逸黨》一詩,那么禮儀就不至于崩壞;閱讀《哭友人》一詩,那些酷吏就會心生羞愧;觀看《同州題名記》,地方長官就會知道理政弊端;察看《望仙驛記》,地方官吏就不會過分迎送路過自己轄地的官員。由此看來,它的益處不是很多嗎!
(2019天津,8—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23分)
衡州新學記
[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約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簿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為政,學于何有 ”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 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罪也。
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據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均,雖日不遑暇,然知夫學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成,兵事亦已,環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 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也,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使政之與學復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 ①期會:按規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號。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 望:察看
C.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 當:符合
D.兵其細也 細: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
B.
C.
D.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 ( )
A.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B.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C.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D.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4.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3分) ( )
①學無異習,政無異術
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之有田
③我方為政,學于何有
④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
⑥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
A.作者認為先王之時,學習是施政的基礎,學政一體,緊密結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習,就像農民重視耕耘一樣。
B.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
C.作者主張為學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而應研習經世致用之學,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
D.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政學分裂的現象。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
(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 (3分)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3分)
1.答案 B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體現把握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的學科素養,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價值觀念。
望:同“方”,比較。
2.答案 A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能在語言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A項,均表示承接關系,可翻譯為“就”。B項,前者一般放在形容詞后,翻譯為“比”;后者引出敘述對象,可不譯。C項,前者表承接關系,后者表轉折關系。D項,前者為介詞,翻譯為“在”;后者是表目的的連詞,翻譯為“來”。
3.答案 B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著重培養把握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的學科素養,樹立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的意識。
“自好者”為“通經緝文”“取科第”的主語,應該與后句相連,不能在其后斷開,故排除A、D兩項;“昔之所習者”意思是“以前所學得的知識”,中間不斷開,故排除C項。
4.答案 A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觀點的能力,體現提升批判性、獨創性思維品質的學科素養,樹立正確發展觀。
①是先王之時的狀況,作者對此高度贊賞;②強調先王時君臣對為學的重視和農人對農田的重視一樣,表達了作者肯定提倡的態度;③是作者模仿為政者鄙棄為學之道說的話,是反面事例,暗含批評;④是說石鼓書院由來已久,沒有表示態度;⑤是客觀評價學院的作用,也沒有表示贊賞;⑥提到的做法是作者提倡的。故①②⑥符合題目要求。
5.答案 D 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內容的能力,體現養成健康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的學科素養,培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價值觀念。
“文章以駁論為主”理解錯誤,文章以“立論”為主,闡明先王之時學與政的關系,以三君為例闡述治學之重要等均為立論。
6.答案 (1)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解析 (1)所以,……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安得,怎么能;夫,代詞,那些。(3)不惟,不只;望,愿望;抑,或許;于是,從這里。
[參考譯文]
先王的時代,把學習作為為政之道,學習是施政的基礎,施政是學習的實踐,學習無不良習慣,政令無不良之策。從朝廷到郡國,從郡國到天下,探索源頭依據根本,(上下一心,)不會有做事不專一的。所以讀書人不專注于學習,就會有奇異的言行;施政者不專注于學習,就沒有準則、法度可遵守。君臣上下,看待學習,如同農人對待農田,早晚在田間,如果不耕不耘,就無處得來食物,于是有食物無法維持到歲終的憂患。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統一,風俗相同,只是這個緣故罷了。
后世的學習,應該超過先王之時。安穩的生活,豐富的飲食,嚴格的教誨約束,先王之時不一定有這些;但是學者獨自學習,政者獨自施政,聚集一處虛度歲月,自好者不過是能讀通經書連綴成文,來在科舉中取得名次。取得名次后,那么之前的學習所得,很快就廢棄忘掉了。一看到簿書以及限期施行政令等事宜,便說:“我正理政,學習對我來說有什么用呢 ”唉!后代談到治理之道時常常不敢與先王之時相比,大概是政與學分開的原因吧!
國家重視學習到極點了,十戶人家的小村鎮有老師有弟子,州縣之吏用學識來評定官員,所有這些做法難道為的是看起來更完善罷了嗎 大概是想恢復先王的舊例,從學習中求得治政之理。但是最終沒有能符合皇上心意,那么這是士大夫和學者的罪過啊。
衡州的學館叫石鼓書院,它由來已久,中間遷到城南,讀書人感覺不方便,于是又遷回到舊址,這是前任教授施君鼎所為。石鼓書院處于瀟水、湘水交匯之處,擁有山岳的勝景。書院遷居時新屋還不全備。提點刑獄王彥洪、提舉常平鄭丙、知州事張松,都在乾道乙酉年到官,當時正有戰事,三人任職不同但責任均等,雖然每天沒有閑暇時間,但是知道學習是施政的根本,兵事瑣碎,就安排教授蘇總龜將學館修葺完成。過了不久學院建成,戰事也停止了,圍繞三個人的管轄之地,整齊嚴謹可稱為安定。
戰事停止,治理有成效,不一定就是這座學館的緣故,而我唯獨表彰他們,突出其作為,其實是為這三個人懂得先王重視學習的本意而高興,在戰亂之中,不敢忘記治學,學院建成后,兵事上有功,治理上有成效,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 所有衡州的讀書人,懂得這三個人的心思,就會就學于此院,不只是致力于學習章句,也學習那些日后用來為政的知識;不只是為了科舉取得名次,也想要輔助君王成就惠澤萬民的大業。使政令與學習再次成為一體,不只這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書院建成第二年八月早晨,歷陽張某記載。
(2019北京,7—11)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19分)
左氏《國語》,其文深閎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于圣。余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①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 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 彼固有所逼引,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沖蕩氵賁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②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 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 ”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乎 抑人事乎 若曰天者,則吾既陳于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 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愈甚乎哉!吾無取乎爾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國語》)
[注] ①伯陽父:周朝大夫。②澒洞轇轕:彌漫無際廣闊深遠。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 由:沿著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惡乎與我謀 惡乎:于何、怎么會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爛
⑥抑人事乎 抑:還是
⑦吾既陳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術乎 術:途徑、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其文深閎杰異
《國語》文章深刻宏闊杰出特異
B.其說多誣淫
其中所言多是誣陷和混亂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
D.又況天地之無倪
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
3.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柳宗元認為世人因喜好《國語》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撥亂反正。
B.伯陽父將三川震、源塞和國亡聯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的。
C.柳宗元以老婦烹調、老圃灌園類比,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
D.此文表達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對迷信的觀點,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4分)
①認之者不塞則惑
②吾無取乎爾也
5.文章第三段對伯陽父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批駁的。(6分)
1.答案 A 本題考查古代詩文的相關知識,重點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培養閱讀中華優秀傳統作品的能力。
概:一致、符合。“不概于圣”的意思是“與圣人之道不相吻合(一致)”。既:已經。“吾既陳于前矣”的意思是“我已經在前面陳述過了”。
2.答案 B 其說多誣淫:它的主張許多是荒謬的。誣淫:荒誕歪斜。
3.答案 C 本題考查分析、理解內容要點的能力,體現了思維發展與提升的學科素養,培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價值觀念。
C項,“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錯,柳宗元列舉老婦烹調、老菜農汲水灌溉的事例,是為了說明萬物都是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都能使物體發生變化。
4.答案 ①認同伯陽父說法的人不是孤陋寡聞的就是糊涂的
②我對于《國語》的上述說法無所采納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詞句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譯能力,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培養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觀念。
①者:……的人。塞:隔阻,這里引申為“孤陋寡聞”。惑:迷亂,這里引申為“糊涂”。②爾:代詞,這個說法。
5.答案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駁川震亡國說,指出自然界自動自休,與人世間的禍患沒有關系;接著批駁源塞造成財用匱乏從而導致國亡說,指出財用匱乏自有其原因,不能歸因于川震;最后批駁“天之所棄,不過其紀”說,指出此論之荒謬更甚于前者。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論證結構的分析能力,重點考查局部段落的論證層次,體現了思維發展與提升的學科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本段分三層進行論述:第一層,“非曰……其孰能知之”,論述了萬物都是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這是客觀存在,陰陽之氣的流動造成了地震,而非人事。第二層,“且曰……而曰是川之為尤”,論述了若源頭堵塞,人乏財用,并不是山川河流之過。第三層,“又曰……吾無取乎爾也”,表明觀點,反對伯陽父把國家滅亡歸因于三川地震的錯誤觀點。這三個層次,由自然萬物的客觀規律,到老婦、老菜農的日常生活,再到駁斥伯陽父的觀點,層次分明。
[參考譯文]
左丘明的《國語》,文章深刻宏闊、杰出特異,的確是世人所特別喜愛而不忍釋手的一部書。可是它的主張許多是荒謬的,與圣人之道不相吻合。我擔心世上的讀書人沉迷于它的文采而分不清是非,這就不能沿著中庸之道達到堯、舜之道。根據這個道理,我寫了《非國語》。
(《國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涇河、渭水、洛水流域都發生地震,周朝大夫伯陽父說:“周朝快要滅亡了!天地間的陰陽二氣,有一定的秩序;如果失去秩序,那是人為擾亂的。陽氣潛伏在下面不能出來,陰氣被壓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發生了地震。現在三河流域發生地震,是由于陽氣錯失位置而把陰氣壓住了。陽氣錯失位置而處在陰氣的位置上,河水的源頭必定堵塞。源頭堵塞,國家必定滅亡。人們缺乏財物,不滅亡還等待什么 如果國家滅亡,不超過十年。十年,正好是數的一紀(數字起于一,終于十,故十是數的一紀)。被上天所拋棄,是不會超過一紀(十年)的。”就在這一年,三條河流枯竭,岐山崩塌。后來周幽王被殺,周王室也就東遷了。
(柳宗元)批駁說:山岳河流,只是天地間的自然物;陰與陽,是游動在天地間的元氣。陰陽二氣自然運動、自然靜止,山嶺自然聳立,河水自然流淌,這些現象的存在怎么會與人商量呢 河水會干枯和阻塞,山會崩塌和陷落,自然界的變化怎么會由人來安排呢 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認同伯陽父說法的人不是孤陋寡聞的就是糊涂的。用釜鬲燒火煮飯,必然沸水翻騰蒸氣噴涌才能使各種食物熟爛;汲水灌溉菜園,必然因水流迅疾沖散土塊石頭。這不過是老婦人、老菜農做的事,尚且能夠使物體發生變化,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陰陽二氣無窮無盡,它們彌漫充塞、縱橫交錯于天地之間,有時會合有時分離,有時吸引有時排斥,像車輪、織機一樣不停運轉,這種變化規律誰能預料呢 (伯陽父)還說:“源頭堵塞,國家必定滅亡。人們缺乏財物,不滅亡還等待什么 ”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了。況且他所說的事究竟是天意造成的呢,還是人為造成的呢 如果說是天意造成的,那我已經在前面陳述過了;如果說是人為造成的,那么因缺乏財物而導致國家滅亡的,難道沒有其他的原因嗎 卻說成是河流的過錯!(伯陽父)還說:“被上天所拋棄,是不會超過一紀(十年)的。”這就更加荒謬了! 我對于《國語》的上述說法無所采納。
(2018天津,8—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23分)
白洲五亭記
[唐]白居易
湖州城東南二百步,抵霅溪,溪連汀洲,洲一名白。梁吳興守柳惲于此賦詩云“汀洲采白”,因以為名也。前不知幾十萬年,后又數百載,有名無亭,鞠①為荒澤。至大歷十一年,顏魯公真卿為刺史,始剪榛導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屬災潦薦②至,沼堙臺圮。后又數十載,委無隙地。至開成三年,弘農楊君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構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備焉。觀其架大溪,跨長汀者,謂之白亭。介二園、閱
百卉者,謂之集芳亭。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謂之朝霞亭。狎清漣者,謂之碧波亭。五亭間開,萬象迭入,向背俯仰,勝無遁形。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游者相顧,咸曰:此不知方外也 人間也 又不知蓬瀛昆閬,復何如哉
時予守官在洛,楊君緘書赍圖,請予為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爾見縷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后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后開:境心相遇,固有時耶 蓋是境也,實柳守濫觴之,顏公椎輪之,楊君繪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興利,若改茶法、變稅書之類是也。利興,故府有羨財;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濟高情,成勝概,三者旋相為用,豈偶然哉 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 君名漢公,字用乂。恐年祀久遠,來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時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記。
(選自《白居易集》)
[注] ①鞠:皆,盡。②薦:連續。③爾見縷:逐條陳述。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狎清漣者,謂之碧波亭 狎:親近
B.萬象迭入 迭:重疊
C.楊君緘書赍圖 赍:送
D.成勝概 概:景象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
A.記,是我國古代常用文章體裁,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描寫。“記”的種類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記。
B.步,古人稱跨出一腳為“跬”,再跨一腳為“步”,后即以“步”作為長度單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職,如《陳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D.蓬瀛,指蓬萊和瀛洲,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為仙人所居之處,后常指仙境。
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 ( )
A.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B.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C.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D.每至汀風/春溪月秋/花繁鳥啼之/旦蓮開水香之/夕賓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動/觴詠半酣/飄然恍然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
A.文章記敘白洲五亭的由來,描寫白洲勝景,贊美楊漢公“樂山水”“有善政”,敘議結合,言簡意賅。
B.文章通過豐富的想象,展現了白洲五亭的優美風光,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江南山水的熱愛。
C.作者將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
D.文章對楊漢公大加褒美,這從側面體現了白居易“革弊興利”、關心民生的政治情懷。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面廣池、目列岫者,謂之山光亭。(3分)
(2)楊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分)
(3)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 (2分)
七、
1.答案 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引導學生對文言知識進行積累、梳理與整合。迭:交替,輪換。
2.答案 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的能力,引導學生將積累的語言材料結構化。A.連詞,于是/介詞,通過。B.都是連詞,來。C.助詞,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表列舉,像/代詞,你,你們。
3.答案 A 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以敘事為主”表述錯誤,應該是以記敘為主。
4.答案 A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發展學生文言閱讀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根據語句對稱的特點,即可判斷出正確答案。畫波浪線的句子中,“汀風春”和“溪月秋”對稱,“花繁鳥啼之旦”和“蓮開水香之夕”對稱,“賓友集”和“歌吹作”對稱,“舟棹徐動”和“觴詠半酣”對稱。
5.答案 C 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發展學生邏輯思維,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感性和批判性。“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錯,文中說“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作者對四人并沒有批評之意。
6.答案 (1)面對寬廣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巒的,稱它為山光亭。
(2)楊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現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備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楊君了吧
解析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要求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語言、理解作品。(1)面:面對。目:看到。列岫:排列的峰巒。(2)牧:治理。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3)兼而有者:二者都具備的。其:表揣測語氣,大概。
[參考譯文]
從湖州城向東南走二百步,就到了霅溪。霅溪和汀洲相連,汀洲也稱作白洲。南朝梁吳興太守柳惲在這里寫有“汀洲采白”的詩句,于是該洲就以白為名。在柳惲題詩前不知幾十萬年,題詩后又有幾百年,雖有名字卻并沒有亭子,皆是荒涼的沼澤。到大歷十一年,魯郡公顏真卿來做刺史,才鏟除雜亂的草木,疏導流水,建造八角亭,來供人游覽休息。不久又遇水災連續發生,池塘淤塞,亭臺倒坍。后來又過了幾十年,成為一片荒蕪的空地。到開成三年,弘農人楊漢公來做刺史,才疏通了四條水渠,挖深了兩個池塘,營造了三個花園,構筑了五座亭子。花草樹木,荷花竹林,船只橋梁,回廊靜室,以及游覽、宴飲、休息、住宿的設施,全都具備了。看那架在大溪之上,橫跨長汀兩岸的,叫作白亭。位于兩個花園之間,能觀賞百花的,叫作集芳亭。面對寬廣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巒的,叫作山光亭。能品味晨光熹微的,叫作朝霞亭。能戲弄清澈流水的,叫作碧波亭。五座亭子參差錯落,一切景象紛至迭來,無論前后上下,優美的景色全都呈現。每到春風吹綠汀洲,秋月映照溪水,鮮花盛開百鳥歌唱的早晨,蓮花吐艷流水飄香的傍晚,賓客朋友聚集,歌聲樂聲響起,船槳慢慢劃動,飲酒詠詩正興奮時,飄飄忽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游覽的人相互顧盼,都說:“這里不知是在天上呢,還是在人間呢 也不知道蓬萊、瀛洲、昆侖、閬苑又是怎樣的呢 ”
當時我在洛陽做官,楊君送來書信和圖畫,請我給五亭作記。我按照圖畫拿起筆,懸揣構想,它的細微曲折之處,十成中不能獲知二三成。一般說來大地的優美景色,要有人賞識才能顯露;人的智慧巧思,要接觸事物才能啟發:景物和人心的遇合,本來有待于時機呀!大概白洲這個景致,是柳惲太守發現的,顏魯公創建的,楊君又加修造的:三位賢人從始至終,能做的事全完成了。楊君以前做舒州刺史,舒州人民安居樂業;現今做湖州刺史,湖州人民得以康樂平安。康樂平安的原因,在于革除弊政、興辦有利的事業,像更改茶法、變通稅收這一類事情就是了。有利的事業興辦了起來,所以官府有積余的錢財;政治清明,因而平日多閑暇的時間。由此才能用剩余的力量去培養高尚的情趣,欣賞美麗的風景。三方面相互起作用,哪里是偶然的呢 從前謝靈運和柳惲治理州郡,喜歡游山玩水,有高尚的情趣,但沒有聽到有好的政績。龔遂、黃霸治理州郡,為百姓操心,有好的政績,但沒有聽說(他們)喜歡欣賞美麗的景色。兩方面都具有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楊君了吧 楊君名漢公,字用乂。恐怕年代久遠,后來的人不了解,所以寫下他的名和字。開成四年十月十五日寫。
(2018江蘇,6—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8分)
重到沭陽圖記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致意焉。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陽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呂嶧亭觀察三札見招,十月五日渡黃河,宿錢君接三家。錢故當時東道主,其父鳴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與談乃父事,轉不甚曉。余離沭時,渠裁斷乳故也。
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則嶧亭遣使來迎。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食傾,望見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數十輩爭來扶車。大概昔時騎竹馬者,俱龍鐘杖藜矣。
越翌日,入縣署游觀,到先人秩膳處,姊妹斗草處,昔會賓客治文卷處,緩步婆娑,凄然雪涕,雖一庖湢、一井匽,對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憬然重提,如理兒時舊書,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廣文工詩,吳中翰精鑒賞,解、陳二生善畫與棋,主人喜論史鑒,每漏盡,口猶瀾翻。余或飲,或吟,或弈,或寫小影,或評書畫,或上下古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無須臾閑。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不得已苦辭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篋,束韁靷畢,握手問曰:“ 何時再見先生 ”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來乎 忍傷君而云不來乎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來舊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閑居,猶能念及五十年前之舊令尹,世之如呂君者更少矣。離而合,合而離,離可以復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別也,余不能學太上之忘情,故寫兩圖,一以付呂,一以自存,傳示子孫,俾知官可重來,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提筆記之,可以風世[注],又不徒為區區友朋聚散之感也。
(選自《小倉山房詩文集》,有刪節)
[注] 風世:勸勉世人。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
A.余宰沭陽二年 宰:治理
B.說當時決某獄 決:打開
C.代為治筐篋 治:備辦
D.奉母閑居 奉:侍奉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
A.四品官員呂嶧亭在家閑居期間,連續寫信邀請老縣令舊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陽。
B.當年袁枚離開沭陽時,錢接三才斷奶,因此談及其父錢鳴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歲的張、沈兩吏是袁枚的老同事,還能依稀記得些許往事,多數事已忘記了。
D.呂嶧亭在寒冬時節送客至十字橋,賓主作別時,袁枚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難再來了。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
(2)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風世”的內容有哪些 請簡要概括。(4分)
1.答案 B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詞義的能力。決:判決。
疑難突破 判斷實詞詞義離不開語境推斷,一個文言實詞一般有多種詞義,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其詞義卻又是唯一的。“決”有“打開”“判決”“斷裂”等義,但根據后文的“某獄,入簾薦某卷”可知,“獄”是“案件”的意思,所以“決”應翻譯為“判決”。
2.答案 C 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內容的能力。“多數事已忘記了”的人并非張、沈兩吏,而是“我”。此處張冠李戴。
疑難突破 ①緊扣語境。命題者在選擇錯例時,往往利用考生易忽視語境的通病,故意選擇看似正確但實際上脫離了語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進行干擾。因此,一定要重視語境,要把選項還原到原文中去分析揣摩,千萬不可想當然。有的選項,不可只看句子的表層意思,要放入原文,細心考察,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②運用排除法。答題時應看清題目要求,先找出不能滿足題干要求的選項將其排除,再對所剩余選項仔細琢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上虞市| 平安县| 时尚| 平泉县| 会昌县| 广安市| 绥江县| 兴义市| 元谋县| 宁南县| 济源市| 德清县| 孙吴县| 南安市| 秦皇岛市| 柳林县| 庆城县| 临沂市| 南雄市| 土默特左旗| 兰西县| 新密市| 延安市| 翼城县| 东港市| 安福县| 恩施市| 昌乐县| 石泉县| 嘉义市| 肃南| 乌兰县| 弥渡县| 江西省| 沧源| 鄂州市| 鄂温| 顺昌县| 简阳市|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