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文言文閱讀(新課標全國卷)---十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文言文閱讀(新課標全國卷)---十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資源簡介

(2020課標全國Ⅰ,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9分)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嘉祐二年,試禮部。主司歐陽修驚喜,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洵卒,贈光祿丞。既除喪,還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 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碧崤e官驚曰:“公姑徐之?!蔽磶?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元祐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兆诹?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彪m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B.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C.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D.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的官員,又可特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
B.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C.司農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主要掌管農桑、倉儲、租稅等相關事務。
D.當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官員。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蘇軾自幼聰穎,深受時賢賞識。母親親自為他授課,他往往能說出要點。歐陽修十分看重他,曾對梅圣俞表示,應當避開此人讓他出人頭地。
B.蘇軾因勢利導,利用新法便民。當時王安石創行新法,他上書論其不便;新政下達,他常常設法使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寧。
C.蘇軾直面饑疫,解救受災百姓。他在任職杭州時遭遇旱災病疫,減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紓緩災情;同時又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
D.蘇軾天賦異稟,為文得心應手。他從父習文,又極具才華,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最終成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2)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答案
1.A 由“大雪苦寒”可知,“坐庭中”的“士”因“噤(寒冷而咬緊牙關或牙齒打戰)”而不能說話,故“噤未能言”前后應該斷開。由此排除B、C兩項。從“軾盡奏逐之”可知,“每摧辱舉子”的人是“內侍”,而不是蘇軾,故“內侍”和“每摧辱舉子”之間不能被斷開,進而排除D項。
2.B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
3.C 減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蘇軾向朝廷的請求,不是蘇軾減免的。
4.(1)又減價出售常平米,制成許多稠粥、藥劑,派人帶著醫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輝燦爛,稱雄百代,自有文章以來,也屬少有。
解析 (1)關鍵詞:糶,出售;挾,帶領;坊,街巷。
(2)關鍵詞:渾涵,博大深沉;雄視,稱雄;鮮,少。
[參考譯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蘇軾)總能說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歐陽修驚喜,(蘇軾)殿試考中乙科。后來寫了名帖去拜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圣俞說:“我應當避讓這個人,讓他出人頭地?!碧K洵去世,(朝廷)追贈(蘇洵)光祿丞之職。(蘇軾)已經服喪期滿,回到朝廷,(朝廷)任命他為判官告院。王安石建立和實行新法,蘇軾上書議論新法不便利。(當)新的法令日益推行,蘇軾在這中間,常常設法使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寧。(蘇軾)被調任密州知州。司農寺實行手實法,不按時實行的官吏以違反詔令論罪。蘇軾對提舉官說:“違反詔令的罪過,如果出自朝廷,誰敢不服從 現在出于司農寺,這是擅自制定法令?!碧崤e官驚慌地說:“您暫且慢慢推行手實法。”不久,朝廷知道手實法有害于百姓,取消了它。元祐元年,蘇軾穿著七品官服進入延和殿侍奉皇帝,皇帝賞賜他用銀裝飾的紅色六品官服,升任他為中書舍人。元祐三年,(蘇軾)暫代禮部貢舉。正逢大雪紛飛十分寒冷,士子們端坐庭中,噤冷得說不出話。蘇軾放寬對他們的禁約,使他們能盡量發揮自己的才能。巡視考場的內侍們常侮辱應試士人,而且抓住士子文章中意義曖昧的個別詞語,誣陷為罪狀,蘇軾上奏朝廷并把這些內侍官都趕走了。元祐四年,因積累一些議論政事的話,被當權的人所憤恨。蘇軾擔心不被他們所容忍,請求調到外地,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州。(蘇軾)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饑荒和瘟疫一起發生。蘇軾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皇上賞賜給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于換取米來救濟饑餓的人。第二年春天,又減價出售常平米,制成許多稠粥、藥劑,派人帶著醫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蘇軾說:“杭州是水陸交通的要地,得瘟疫而病死的人比別處常常要多些?!庇谑羌卸嘤嗟墓疃Ь囧X,又拿出自己囊中的五十兩黃金,建造治病場所,稍稍蓄積錢糧來防備瘟疫?;兆诶^位,又經過三次大赦,(蘇軾)于是提舉玉局觀,恢復為朝奉郎。蘇軾自從元祐以來,從未因每年考績要求升遷,所以官職僅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在常州去世。蘇軾學習他父親蘇洵寫文章,后來得之于天資。自己曾經說:“寫文章如行云流水,本無一定格式,但是常要在該說的地方就說,該停的地方就停?!彪m然是嬉笑怒罵的話,也都可以寫成文章,并且可以誦讀。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輝燦爛,稱雄百代,自有文章以來,也屬少有。
(2020課標全國Ⅱ,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9分)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天下爭言瑞應,廷臣輒箋表賀,徽宗觀所作,稱為奇才。他日,特出制詔三題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書舍人?!蔽磶?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時上方鄉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術見,朝臣戚里寅緣關通。安中疏請自今招延山林道術之士,當責所屬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寧節,俟過此,當為卿罷京?!本┧胖?大懼,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懇祈。上為遷安中翰林學士,又遷承旨。宣和元年,拜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金人來歸燕,謀帥臣,安中請行。王黼贊于上,授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降將郭藥師同知府事。藥師跋扈,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靖康初,言者論其締合王黼、童貫及不幾察郭藥師叛命,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責授朝議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隨州居住;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內徙道州,尋放自便。紹興初,復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幾卒,年五十九。安中為文豐潤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兆趪L宴睿謨殿,命安中賦詩百韻以紀其事。詩成,賞嘆不已,令大書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賜之。其見重如此。
(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B.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C.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D.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方士,又稱方術士,指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從事巫祝術數活動的人。
B.保任,意思是擔保或擔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薦人才而負擔保責任。
C.禁中,又稱禁內,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駢文,因在發展中逐漸成為相對整齊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王安中進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隨眾向朝廷表賀瑞應,徽宗稱他為奇才,又出題專門考查,隨即任命他為中書舍人,不久又擢升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彈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納。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薦道術之士,擾亂朝廷,他陳奏蔡京之罪,要求懲治,蔡京恐懼,其子蔡攸也哭請皇上寬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職,仕途屢遭坎坷。金人前來歸順,他自請燕山府任職,與遼降將郭藥師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備受指責,仕途隨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詩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極有文采,為文厚實脫俗,曾受命賦詩百韻以紀盛宴,徽宗高度贊揚,下令書于大殿屏風,將副本賜給侍臣。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
(2)藥師跋扈,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
1.答案 A “訟諸府”和“不勝考掠”的主語都是“民”,連續動作要斷開。同時,“不勝”不是“沒有勝利”之意,而是“禁受不住”之意??膳懦鼴、D兩項。由前文可以知道,王安中查訪并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釋放了被抓的百姓,并治州府官吏之罪,也就是說“即出民”和“抵吏罪”在分述兩件事,中間應斷開。排除C項。
2.答案 C 皇帝的住處稱“禁中”?!盎适易谧逅又帯北硎霾粐乐敗?br/>3.答案 C “金人前來歸順”錯誤,金人只是歸還燕地。
4.答案 (1)同時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禍國殃民等事?;噬象@恐,采納了進言。
(2)藥師蠻橫暴戾,對府中事務獨斷獨行,王安中無力控制,只是違心順從他,所以藥師更為驕橫。
解析 (1)關鍵點:僭,越禮;蠹,蛀蝕,損害;悚然,驚恐的樣子。
(2)關鍵點:專行,獨斷獨行;制,控制;第,只是。
[參考譯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考中進士,歷任秘書省著作郎。政和年間,天下人爭相傳言會降下祥瑞,朝廷中的大臣就寫奏表祝賀,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稱贊(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下令出了三個題目讓他草擬,他馬上就寫完了,皇上(看后)就在草稿后批閱道:“(他)適合擔任中書舍人?!辈痪?(他)便從秘書少監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后又被提拔為御史中丞。開封的巡邏士兵夜里追查盜賊,盜賊逃脫離去,有受到驚嚇跑出來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就被當成盜賊抓起來。(被抓的)百姓向州府申訴,然而,受不了殘酷的拷打,于是承認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訪得知了這件事,仔細考察后,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釋放了(被抓的)百姓,治州府官吏之罪。當時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引薦方士王仔昔以所謂的妖術朝見皇上,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并與他勾結。王安中向皇上上疏進言,請求從現在開始招納和延請隱居山林的有道術的道士,應當責令引薦人擔保、負責;同時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禍國殃民等事。皇上驚恐,采納了進言。(王安中)不久又上疏陳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說:“我本來就想施行你的建議,(只是)因為天寧節快到了,等過了這段時間,(我)會為你罷免蔡京的官職。”蔡京探知了這件事,非常害怕,他兒子蔡攸日夜守在宮中,流著淚,懇請皇上開恩?;噬弦虼松w王安中為翰林學士,又升任為承旨。宣和元年,王安中被任命為尚書右丞;宣和三年,又被任命為尚書左丞。金人來歸還燕地,朝廷商量選派一個帥臣(去守衛燕地),王安中請求前去。王黼在皇上面前極力稱贊他,于是皇上授予王安中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燕山府知府等官職,王安中與遼國投降的將領郭藥師共同主持府事。藥師蠻橫暴戾,對府中事務獨斷獨行,王安中無力控制,只是違心順從他,所以藥師更為驕橫。靖康初年,諫官們上奏他與王黼、童貫結黨,而且沒能察覺郭藥師叛變一事,于是王安中被罷免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受責罰,授予朝議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居住在隨州;繼而被貶為單州團練副使,安置在象州。高宗即位后,往內遷官至道州,不久讓他閑居。紹興初年,官復左中大夫。他的兒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他去泉州居住,不久王安中去世,時年五十九歲。王安中的文章豐潤敏拔,特別擅長以四六句為主的駢文?;兆谠浽陬V兊钤O宴,命令王安中賦百韻詩來記載這件事情。詩寫成以后,徽宗贊賞不已,并且用大字把這些詩書寫在睿謨殿的屏風上,并把副本賜給全部侍臣。他就是如此受到器重。
(2020課標全國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9分)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導謂曰:“選官欲以汝為尚書郎,汝幸可作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于時。至于超遷,是所不愿?!彼鞛槔伞@圻w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時永嘉太守謝毅,赦后殺郡人周矯,矯從兄球詣州訴冤。揚州刺史殷浩遣從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為獄主,身無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與州相反復。穆帝發詔令受之。彪之又上疏執據,時人比之張釋之。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彪之應有赦不。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之不復入宮,則直侍頓闕,王者宮省空矣?!背闹?。及簡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當須大司馬處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咨,必反為所責矣。”于是朝議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沖幼,令溫依周公居攝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不行。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祿為贈,謚曰簡。
(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B.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C.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D.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
B.立嗣可指無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繼,又可指確立王位繼承人,文中則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終奪取天下。
D.居攝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親政,大臣代居其位來處理政務的一種制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遷任職。他的堂伯父王導對他說,選官要任他為尚書郎,他卻認為地位高低不值得計較,越級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堅持己見,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將謝毅交付廷尉候審,他以此非廷尉職責為由,雖有皇上命令,依然據理拒收,時人將他比作張釋之。
C.彪之講究實效,維護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傳染病,他見各類官員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辦公,指出這樣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復。
D.彪之言辭機敏,反對權臣聽政。簡文帝去世,討論身后事時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馬處置,他搶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馬將被他斥責。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2)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
1.答案 B “愚意嘗謂非宜何者……”,王彪之首先表示反對,然后說明原因,故“何者”前后要斷開,排除C、D兩項;“黎庶不達其意”結構完整,其后應斷開,排除A項。
2.答案 A 軍事和科舉并不是太守所掌管的事務。
3.答案 C 原文是“百官多列家疾”,并沒有說以“家疾”為“借口”。
4.答案 (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內也不準入宮。
(2)病重,皇帝派黃門侍郎探問病痛,賜錢三十萬給他治病買藥。
解析 (1)關鍵點:“時疾”,流行病;“染易”,染病;“雖”,即使。
(2)關鍵點:“疾篤”,病重;“問所苦”,探問病痛;“營醫藥”,治病買藥。
  [參考譯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歲時,胡須鬢角都白了,當時的人稱他為“王白須”。最初擔任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堂伯父王導對他說:“選官想要任命你為尚書郎,你有幸可以擔任諸王公的輔官了!”王彪之說:“職位的高低本來就不值得計較,只要是在合宜的時世任職。至于超格提拔,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為郎官。多次升遷,擔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當時永嘉太守謝毅,在皇帝大赦后殺了郡中人周矯,周矯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申訴冤情。揚州刺史殷浩派遣從事拘捕謝毅,交付給廷尉審理。王彪之認為周球是訟案的當事人,(周球)并沒有官祿與爵位,不應該歸廷尉來審理,便不肯受理此案,與州里相互推諉。穆帝下詔書命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據理力爭,當時的人們把王彪之比作張釋之。這時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簡文帝當時擔任撫軍,執掌國政,向王彪之詢問是否應該大赦。王彪之回答說:“自從中興以來,郊祀常有大赦,愚臣認為不合宜。為什么呢 (因為)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時大赦天下的真正用意,還會認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這個時候,兇惡愚蠢之人又要產生僥幸心理了?!?簡文帝)就聽從了王彪之的意見。永和末年,常流行瘟疫。按照舊的制度,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內也不準入宮。到這時候,百官中很多人都稱家中有瘟疫,不入朝。王彪之又上言說:“瘟疫流行的時候,沒有哪家不染病的。如果因此不再入宮,那么值班侍衛都將缺乏,君主的宮殿就要空了。”朝廷聽從了他的意見。到簡文帝去世時,群臣疑惑,不敢立太子為帝。有人說,應該等大司馬來處置。王彪之嚴肅地說:“君主駕崩,應當太子代立,大司馬又怎敢有異議!如果先當面詢問,一定反為他所指責?!庇谑浅h決定(立太子為帝)。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令桓溫依照周公的舊例攝政。事情已經施行了,王彪之說:“這是非同尋常的大事,大司馬一定會堅決辭讓,使國家大事停頓,荒廢先皇遺業,不敢奉命。謹慎地封好成令送還宮內,請求不要這樣做?!边@事就沒有實施。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還沒有正式任命。(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黃門侍郎探問病痛,賜錢三十萬給他治病買藥。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就以光祿大夫追贈,謚號為簡。
(2019課標全國Ⅰ,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19分)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并進行統治管理。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
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
D.賈誼勸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br/>(2)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答案 C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相關知識,重點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體現把握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的學科素養,培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A項,“吳廷尉”作“為河南守”的主語,排除。B項,“門下”作“召置”的賓語,排除。D項,“于郡中”是“聞”的后置狀語,排除。
2.答案 A 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涉及典籍、古代文體、禮樂、封爵等古代文化知識,體現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A項,“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錯,應該是“以道、法、儒三家影響最深遠”。
3.答案 C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閱讀材料內容要點的能力,體現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的學科素養,培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價值觀念。
C項,情節順序錯誤,文帝任命賈誼做梁懷王的太傅這一情節在文帝“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之后。
4.答案 (1)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權力,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
(2)賈生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詞句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譯能力,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
(1)“短”,說人的壞話。“擅權”,獨攬大權?!凹妬y”,擾亂、攪亂。
(2)“或”,有的。“制”,制度、規章?!吧浴?逐漸。
[參考譯文]
賈生名誼,是洛陽人。十八歲時,因為博通詩書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吳廷尉做河南太守時,聽說他才能優異,就召請他到自己的門下,非常寵幸喜愛(他)。孝文皇帝剛剛即位時,聽說河南太守吳公的政績是天下第一,以前還和李斯是同鄉,并曾經向李斯學習,就調任他做廷尉。廷尉于是(向文帝推薦賈生,)說賈生年紀很輕,但對諸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通。孝文帝征召賈生為博士。當時賈生二十多歲,是博士中最年輕的。每當詔令交下來討論時,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說什么,賈生卻一一對答,每個人都感到他說出了他們想說的話。博士們于是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賈生。孝文帝很喜歡他,越級提拔,一年之內賈生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賈生認為從漢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應該改定歷法,改變車馬服飾的顏色,制定法令制度,確立官職名稱,振興禮樂,于是詳細起草準備上述各項儀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黃色,官印字數采用五,確定官職名稱,全都改變了秦朝的舊制。孝文帝剛剛即位,謙虛禮讓,沒來得及實行。各項法令修改審定,讓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國去,這些主張都是由賈生提出來的。因此天子提議想讓賈生任公卿的職位。絳、灌、東陽侯、馮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說賈誼壞話道:“洛陽之人,年輕學淺,一味想獨攬大權,使事情變得復雜混亂?!币虼颂熳雍髞硪彩柽h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議,便讓賈生做長沙王太傅。賈生已經辭別京城前往長沙,等到渡過湘江時,寫了一篇賦來悼念屈原。任長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賈生被皇帝召見。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賜福,坐在宣室里接見賈生。孝文帝因為對鬼神的事有所感觸,就向賈生詢問鬼神的原本。賈生因此詳細說明了這里面的道理。一直談到深夜,孝文帝(聽得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覺移近了賈生。接見之后,文帝說:“我很久沒有見到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了他,現在才知道還是不如他?!边^了不久,任命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孝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又喜歡讀書,所以(孝文帝)讓賈生做他的老師。孝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賈生進諫,認為國家的禍患從此興起了。賈生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文帝沒有聽從。過了幾年,懷王騎馬,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后代。賈生感傷自己做太傅不稱職,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2019課標全國Ⅱ,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9分)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毙⒐扔眯l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毙⒐?“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鞅將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萃踉?“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毙l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于是通過景監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日不覺厭煩。
B.商鞅旁征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腳跟后,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的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并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勸告。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1.答案 B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相關知識,重點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體現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規律的學科素養,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化的熱愛。
A項,“奇才”作“有”的賓語,二者之間不可斷開。C項,“不聽用鞅”結構完整,意思是“不能任用商鞅”,中間不可斷開。D項,“舉國”修飾“聽之”,二者之間不可斷開。
2.答案 B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體現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B項,“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錯。歷史上的孫武不是“王”,文中說“湯武不循古而王”,是指湯武不守古法,卻統一了天下,由此可知“湯”指商湯,“武”指周武王。
3.答案 C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體現養成健康情趣與鑒賞品位的學科素養,培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價值觀念。
C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錯。文中說太子犯法,“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4.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守舊制。
(2)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以千計。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詞句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譯能力,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體驗。
(1)強國:使國家強盛。故:舊的事物,這里指陳規。利民:使百姓獲利。
(2)民(第一個):民間。之(第一個):往,到。初令:新法。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君妾所生的兒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之學,侍奉魏國相國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適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親自去探病。公叔座說:“公孫鞅年紀雖輕,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國家大事全交給他。大王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惫遄篮?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求賢,想要重整穆公霸業,向東收復失地,就向西入秦,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孝公與商鞅交談,談了幾天仍不知疲倦。景監問商鞅:“你用什么打動了我們的國君 我們的國君特別高興!”商鞅說:“我用富國強兵的方法向他進言,他就格外高興。”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變法,孝公擔心秦人議論自己。商鞅說:“行動上猶豫,搞不成名堂;事業上猶豫,建不成功績。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守舊制?!毙⒐f:“好?!薄爸卫韲业姆椒ú恢挂环N,有利于國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湯武不守古法,卻統一了天下;桀紂不變舊禮,卻遭到了滅亡。反對古法的人不能非難,遵循古禮的人不值得稱贊?!毙⒐f:“好?!比紊眺睘樽笫L,最終制定了變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以千計。正在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通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睂⒁婪☉娃k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刑,就處罰了首傅公子虔,右傅公孫賈被處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實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滿意,路不拾遺,深山里也沒有盜賊,家家富足,人人飽暖。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私斗,鄉鎮安定。于是任命商鞅為大良造。過了五年,秦國富強。孝公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國。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襲擊,俘虜魏公子卬,并乘勢攻打魏軍,大勝回國。魏惠王屢次被齊、秦打敗,國內空虛,勢力漸衰,恐慌起來,于是派人說割河西地區給秦以求和。魏國于是從安邑遷都到大梁。魏王說:“我后悔沒采納公叔座的意見啊?!鄙眺逼莆悍登?秦王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給他,他被稱為商君。
(2019課標全國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吳起者,衛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曰:“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蔽暮钜詤瞧鹕朴帽?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昔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蔽浜钤?“善?!眳瞧馂槲骱邮?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 ”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 屬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蔽脑?“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節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D.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斂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滅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國時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D.令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設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掌全國的軍政大權。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吳起憐恤士卒,帶兵屢建奇功。他本是衛國人,先是率魯軍抗齊得勝,后又率魏軍攻陷秦國五城;這些戰功都和他善于為將、與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吳起勸告魏侯,修德重于據險。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時,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國之寶;吳起表示,治國依據山河險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國家滅亡。
C.吳起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他雖然對田文擔任魏相表示不悅,但不久就平復了心情;而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擔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國。
D.吳起為楚建功,反而受到禍害。他到楚國后雖然屢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國貴戚卻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亂箭射擊吳起;太子繼位之后,這才誅殺作亂之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眳瞧鹉俗灾ト缣镂?。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1.答案 B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相關知識,重點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體現了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規律的學科素養,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的感情。
A項,“(魯)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明顯不通,其中第二個“君”是名詞,作“疑之”的主語,“魯”與“君”不能斷開。C項,“而君用起則是/棄衛”,句意不通,“則是棄衛”結構完整,不可斷開,意思是“就是舍棄了衛國”。D項,“有戰勝之”缺動詞“有”的賓語,“名”應作“有”的賓語,“名”后斷開。
2.答案 C 本題考查古代文化知識,體現了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C項,“三晉”指春秋末期晉國分出的韓、趙、魏三國。
3.答案 C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閱讀材料內容要點的能力,體現了養成健康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的學科素養,培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價值觀念。
C項錯在“他深表不滿”。文中吳起逃往楚國的原因是“(公叔)害吳起。吳起懼得罪”。
4.答案 (1)田文說:“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眳瞧鸩抛灾炔簧咸镂?。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亂而攻擊吳起,吳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體上。
解析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現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體驗。
(1)此乃……也:這就是……啊。所以:……的原因。弗如:比不上,不如。(2)攻:攻擊。伏之:伏在悼王的尸體上。
[參考譯文]
吳起,是衛國人,侍奉魯國國君。齊國人攻打魯國,吳起率領軍隊攻打齊國,大敗齊軍。有魯國人說:“魯國是小國,而有戰勝的名聲,那么諸侯們就要打魯國的主意了。況且魯國、衛國是兄弟般的國家,而魯君任用吳起,就是舍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就疏遠了他。吳起這時聽說魏文侯賢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攻打秦國,攻下五座城。吳起做將領,同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替士兵分擔勞苦。有個生毒瘡的士兵,吳起替他吸毒汁。士兵的母親聽說后哭了,說:“昔年吳公曾為他父親吸毒瘡,他父親戰時勇往直前,最終死在敵人手里。吳公現在又為我兒子吸毒瘡,我不知兒子會死在哪里?!蔽暮钜驗閰瞧鹕朴谟帽?廉潔公正,能得所有士卒的心,于是任命吳起為西河郡守,來抵御秦國、韓國。魏文侯死后,吳起侍奉其子武侯。武侯沿黃河順流而下,到了中流,回頭對吳起說:“太美了!山河如此險固,這是魏國的國寶啊!”吳起回答說:“昔日殷紂的國都,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黃河流經它的南面,他不實行德政,武王殺了他。由此看來,(治國)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蔽浜钫f:“好?!眳瞧鹱鑫骱涌な?很有聲譽。魏國設相國,任命田文為相。吳起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跟你比比功勞,怎么樣 ”田文說:“國君年輕,國家不安定,大臣不忠心歸順,百姓不能信服,在這時,是應把政務交給你呢,還是交給我呢 ”吳起沉默了很久,說:“應該交給你?!碧镂恼f:“這就是我職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吳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國,娶了魏國公主,忌恨吳起。吳起害怕獲罪,于是離開去了楚國。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賢德,一到楚國就讓他任相國。于是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吞并陳國、蔡國,擊退三晉的軍隊;向西討伐秦國。諸侯都為楚國強盛而憂慮。先前被吳起削去特權的楚國貴族們都想加害吳起。等到悼王去世后,王室大臣暴亂而攻擊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伏在悼王的尸體上。攻擊吳起的暴徒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體。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吳起時射中悼王尸體的人全部殺掉。因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余家。
(2018課標全國Ⅰ,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9分)
魯芝字世英,扶風郿人也。世有名德,為西州豪族。父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離,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墳籍??づe上計吏,州辟別駕。魏車騎將軍郭淮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舉孝廉,除郎中。后拜騎都尉、參軍事、行安南太守,遷尚書郎。曹真出督關右,又參大司馬軍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參驃騎軍事,轉天水太守。郡鄰于蜀,數被侵掠,戶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衛,更造城市,數年間舊境悉復。遷廣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闕獻書,乞留芝。魏明帝許焉。曹爽輔政,引為司馬。芝屢有讜言嘉謀,爽弗能納。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馳出赴爽,勸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復可得乎!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舍此而去,欲就東市,豈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誕平,遷大尚書,掌刑理。武帝踐阼,轉鎮東將軍,進爵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芝以年及懸車,告老遜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為光祿大夫,位特進,給吏卒,門施行馬。羊祜為車騎將軍,乃以位讓芝,曰:“光祿大夫魯芝潔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華發,以禮終始,未蒙此選,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從。其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為舉哀,謚曰貞,賜塋田百畝。
(節選自《晉書·魯芝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茍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誅/俄而起為并州刺史/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B.“闕”原指皇宮前面兩側的樓臺,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稱,赴闕也指入朝覲見皇帝。
C.“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D.遜位,也稱為讓位、退位,多指君王放棄職務和地位,這里指魯芝的謙讓行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魯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親后,即流離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隨從曹真出督關右,官職也不斷得到升遷。
B.魯芝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時,蜀地飽受侵擾,人口減少,他全力守衛,修建城市,恢復舊境;離任時,天水各族百姓均請求讓他留任。
C.魯芝審時度勢,進言勸諫曹爽。曹爽輔政時,他在曹手下任司馬,曹受到討伐,他率部下馳援,并提出應對策略,勸曹挾天子以號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納。
D.魯芝潔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車騎將軍時辭讓說,魯芝為人清心寡欲,與人和睦又不茍同,任職到老,以禮始終,自己愿意將車騎將軍禮讓魯芝。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
1.答案 C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芝坐爽下獄”,“坐爽”是“下獄”的狀語,表示下獄的原因,中間不能斷開,由此可排除A、D項?!翱诓辉A直”“志不茍免”為對稱句,應在“直”后斷開,排除B項。
2.答案 C 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熱愛、認同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A.“墳籍”指古代典籍;“墳典”是《三墳》《五典》的并稱,后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三墳》即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五典》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B.闕:本指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借指朝廷。C.“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錯。踐阼,指帝王即位。晉武帝是由魏元帝禪讓而登上帝位的。D.遜位,也稱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統治者(通常特指世襲產生的統治者)放棄自己的職務和地位的行為。
3.答案 B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指向思維發展與提升的核心素養。天水郡和蜀國相鄰,常被蜀軍侵犯掠奪。由文意可知該項中“蜀地飽受侵擾”弄錯對象。
4.答案 (1)諸葛誕憑借壽春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鋒。(2)皇上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一向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意在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做到對文言作品的準確理解。(1)以:憑借。以為:把……作為。先驅:先鋒。(2)以:因為。素:向來。
[參考譯文]
魯芝,字世英,扶風郡郿縣人。(魯家)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大戶人家。魯芝的父親被郭氾所害,魯芝從小流離失所,十七歲時遷居雍州,潛心研究古代典籍。被郡里舉薦為上計吏,后被州里征召為別駕。魏國的車騎將軍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魯芝。于是舉薦他為孝廉,又任命他為郎中。后魯芝被授為騎都尉、參軍事,代理安南太守,后來又升任尚書郎。曹真到關西督察時,又任命魯芝參大司馬軍事。曹真去世后,宣帝代職,于是任命魯芝參驃騎軍事,后調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國相鄰,常被蜀軍侵犯掠奪,人口減少,盜賊四起,魯芝竭力鎮守防衛,改造城市,幾年的時間,被掠奪的土地都被收復了。又調任廣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人和小孩到朝廷上書,請求留下魯芝。魏明帝答應了這一請求。曹爽輔政的時候,魯芝被授任司馬。魯芝多次提出正直的言論和絕妙的計策,曹爽卻不采納。等到宣帝起兵要殺曹爽的時候,魯芝率領他的手下攻門闖關,趕赴曹爽處,勸誡曹爽說:“先生您處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為獲罪被罷免,(就像李斯一樣)即使想牽黃犬,也不可能再做到了。如果挾制天子保住許昌,依仗帝王的威勢,發文書征調四方兵馬,誰敢不聽從您呢 如果放棄這些離去,(那就是)想要前往東市被殺頭,難道不令人痛惜嗎 ”曹爽懦弱又糊涂,沒有聽取魯芝的意見,于是束手就擒被殺。魯芝因曹爽而被捕入獄,論罪當死,但他不爭辯曲直,不茍且求取赦免。宣帝贊許他,于是赦免而不殺他。不久被起用為并州刺史。諸葛誕憑借壽春起兵反叛,魏帝出征,魯芝率領荊州文武官兵作為先鋒。諸葛誕叛亂被平定以后,魯芝升任大尚書,掌管刑獄審理。武帝登基后,魯芝調任鎮東將軍,進爵為侯?;噬弦驗轸斨デ辶艺\行為端正,一向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魯芝因年已七十,告老退休,章表上奏了十多次,于是被征召為光祿大夫,加官特進,配給吏卒,門前像官署一樣設置木柵。羊祜為車騎將軍,于是要把自己的位置讓給魯芝,說:“光祿大夫魯芝潔身自好、清心寡欲,為人謙和而不盲目茍同,做官至頭生白發,始終守禮,未曾被任選此官職,我反而超越了他,怎么能滿足天下人的愿望呢!”皇帝沒有聽取。魯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去世,時年八十四歲。武帝為他哀悼,賜謚號貞,并賜墓地百畝。
(2018課標全國Ⅱ,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
王渙字稚子廣漢妻阝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和帝問曰:“在郡何以為理 ”寵頓首謝曰:“臣任功曹王渙以簡賢選能,主簿鐔顯拾遺補闕,臣奉宣詔書而已?!钡鄞髳?渙由此顯名。州舉茂才,除溫令??h多奸猾,積為人患。渙以方略討擊,悉誅之。境內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輒云以屬稚子,終無侵犯。在溫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實論。歲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從駕南巡,還為洛陽令。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元興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致奠醊以千數。渙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皆設盤案于路。吏問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其政化懷物如此。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唯特詔密縣存故太傅卓茂廟,洛陽留王渙祠焉。自渙卒后,連詔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終于太山太守。
(節選自《后漢書·王渙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王渙字稚子/廣漢妻阝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B.王渙字稚子/廣漢妻阝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C.王渙字稚子/廣漢妻阝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D.王渙字稚子/廣漢妻阝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
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
C.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王渙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賞識。他在太守陳寵手下擔任功曹,遇事敢于決斷;陳入朝為大司農,回答皇上詢問時褒獎他善于簡賢選能,王由此得以顯名。
B.王渙掃除積弊,境內風清氣正。他擔任溫縣縣令,以謀略鏟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兗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肅下屬部門,極有聲威。
C.王渙辦案嚴謹,治事寬猛相濟。他對于疑難案件以及法理難平者,探尋本來面目,盡力還以公正;又能夠揭發奸隱之事,深受外界稱嘆,被譽為有神算。
D.王渙政績卓著,后任難以比肩。他死于洛陽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選其繼任者,均不稱職;后來選用任峻,任充分發揮文武屬吏才干,仍然忙得無法分身。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5分)
(2)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5分)
1.答案 B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旨在引導學生探究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性。解答此題,應在通讀文段的基礎上把握大意,查找標志詞語和對稱結構。如文中介紹王渙經歷時,“少”與“晚”對舉,“敦儒學”與“習《尚書》”“讀律令”句式相同,“也”常用于句末等。
2.答案 D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熬煛迸f指國都,“京”字單用也可以指國都,但“師”字單用常指老師、軍隊之類,故“舊時均可指國都”錯。
3.答案 D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文末說任峻選拔文武官員,充分發揮這些人的才能,這些人檢舉剪除奸惡盜賊,決不畏避退縮,聲威超過了王渙,D項任峻“充分發揮文武屬吏才干,仍然忙得無法分身”沒有依據。故D錯。
4.答案 (1)百姓思念王渙恩德,在安陽亭西為他建造祠堂,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
(2)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聲威超過王渙,而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梳理、整合中提升思維品質。文言翻譯必須遵循“信”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句中務必落實的有“思”“德”“薦”及介賓后置(“為立祠安陽亭西”);(2)句中重點落實的有“歲”“獄”“于”“文理”“及”。
[參考譯文]
王渙字稚子,是廣漢郪縣人。父親王順,是安定太守。王渙年少時喜好行俠,崇尚武力,與強悍輕捷的少年交往頻繁。后來才改變了自己的操行,重視儒學,學習《尚書》,研讀律令,大體能明曉其主要思想。他擔任太守陳寵的功曹后,對自己的職責認真負責,敢于決斷,即使對豪強大戶也決不留情。陳寵名聲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農。漢和帝問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辦法治理政務的 ”陳寵叩頭回答說:“臣任用功曹王渙,讓他選拔有才能的人;又讓主簿鐔顯彌補糾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過是奉命宣讀皇上您的詔書罷了?!焙偷凼指吲d,王渙從此知名。州里舉薦王渙為茂才,并讓他做溫縣縣令。溫縣境內有很多奸猾之徒,長期以來成了當地人的大患。王渙采取策略加以討伐打擊,把他們全都殺了??h境內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過夜。那些放牛的人,經常說將牛交給王渙了,始終沒有發生互相侵犯的事。王渙擔任了三年溫縣縣令后,升為兗州刺史,他糾正所屬郡縣,聲名大震。后來由于審問妖妄言論不符合實情而被定罪。一年多以后,又被征召任命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渙隨從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為洛陽令。他以辦事清平公正嚴格要求自己,處理案件也寬嚴得當。那些含有冤情,長期訴訟,而歷任官員所不能判決,按法律情理難以彰明,人們難以信服的案件,王渙無不弄清真偽,消除大家的疑慮。同時他還用巧妙的辦法,多次揭發和暴露隱秘的壞人壞事。京城的人都稱頌嘆服,認為王渙神機妙算。元興元年,王渙病死。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行旅之人沒有不嘆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資,上千人為他舉行祭奠之禮。王渙的靈柩向西運回家鄉,路過弘農縣,老百姓都在路旁擺設盤案加以祭奠。官吏問這樣做的緣故,老百姓都說平常帶米到洛陽,被士卒衙門所盤剝,經常要損失一半。自從王渙任洛陽令后,不再有官吏掠奪侵擾的事情了,所以來報答他的恩情。王渙政治教化令人懷念感激達到這樣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渙的恩德,在安陽亭西為他建造祠堂,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延熹年間,桓帝使用黃老學說,將所有的祠堂全部毀去,唯獨專門下詔書要密縣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廟,洛陽保留王渙的祠堂。自從王渙去世以后,皇帝連續下詔書給三公,要他們專門挑選洛陽令,但挑出來的都不稱職。永和年間,朝廷任命劇縣縣令勃海人任峻為洛陽令。任峻選拔文武官吏,充分發揮這些人的才能,檢舉剪除奸惡盜賊,決不畏避退縮。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聲威超過王渙,而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2018課標全國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9分)
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韓琦,琦曰:“范純禮豈不知此 將必有說?!彼?眾質之,純禮曰:“陵寢皆在邑境,歲時繕治無虛日,今乃與百縣均賦,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時用乎 ”琦是其對。還朝,用為三司鹽鐵判官,以比部員外郎出知遂州。瀘南有邊事,調度苛棘,純禮一以靜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圖像于廬,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場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誅。純禮曰:“草濕則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償之。庫吏盜絲多罪至死,純禮曰:“以棼然之絲而殺之,吾不忍也。”聽其家趣買以贖,命釋其株連者。除戶部郎中、京西轉運副使?;兆诹?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前尹以刻深為治,純禮曰:“寬猛相濟,圣人之訓。方務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為患也。”由是一切以寬處之。中旨鞫享澤村民謀逆,純禮審其故,此民入戲場觀優,歸途見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與劉先主如何 ”遂為匠擒。明日入對,徽宗問何以處之,對曰:“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應為杖之,足矣?!痹?“何以戒后人 ”曰:“正欲外間知陛下刑憲不濫,足以為訓爾?!被兆趶闹<兌Y沉毅剛正,曾布憚之,激駙馬都尉王詵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詵怒。會詵館遼使,純禮主宴,詵誣其輒斥御名,罷為端明殿學士、知潁昌府,提舉崇福宮。崇寧五年,復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卒,年七十六。
(節選自《宋史·范純禮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B.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C.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D.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永昭陵建/京西轉運使配木石磚甓及工徒于一路/獨永安不受令/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陵寢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還需設置守陵奉祀的官員以及禁衛。
B.“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
D.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純禮敢于抗言,受到韓琦賞識。主管官員分配勞賦不當,他有理有據地提出異議,認為永安縣負責陵寢日常維護,不應與各縣均等,得到陵使韓琦認同。
B.純禮關懷下屬,處分重在懲戒。他在遂州任上對下屬寬厚,草場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誅殺,庫吏因盜絲將被處死,他均認為罪不至死而采用賠償的懲處。
C.純禮鑒察往事,治事去苛從寬。在開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誤告謀逆,他發現事實并非如此,認為應判杖刑,并以彰顯皇上刑罰不濫為由,征得皇上認可。
D.純禮堅毅剛直,不幸遭人算計。他的正直讓曾布恐懼,曾挑唆駙馬都尉王詵誣告純禮,王即借純禮宴請遼使事構陷純禮,致使純禮蒙冤,最終遭到免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方務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為患也。
(2)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1.答案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解答本題的關鍵之一是理解“蔭”的含義,此處當為“庇蔭、庇護”之意,故“以……蔭”不可斷開,排除B、C兩項?!熬┪鬓D運使”為官名,做后句主語;且“建”的對象為“陵”,而不是“京西轉運使”,排除A項。
2.答案 C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熬┱滓辈⒎恰爸钡暮喎Q,是國都所在地區的行政長官。
3.答案 D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引導學生把握作品的內涵。A.純禮“敢于抗言”表現在他因建陵不受令而受到眾人責問時的回答,“受到韓琦賞識”根據原文“琦是其對”可知。故此項正確。B.注意找到“以比部員外郎出知遂州”,聯系下文事件及關鍵點“吾不忍也”“以贖”“釋”等來判斷,可知此項正確。C.由“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判斷是“開封府任上”;然后看村民作為;再看純禮的態度“以不應為杖之”,即“按不應做此事的罪名杖責他”;最后看皇上的態度———“徽宗從之”。故此項正確。D.“王即借純禮宴請遼使事構陷純禮”錯,原文為“會詵館遼使”,是王詵宴請遼使,而不是純禮。
4.答案 (1)正盡力去除先前的苛嚴,尚且擔心做得不夠,哪有寬松成為禍患的呢。
(2)愚人粗魯無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會辜負陛下愛惜生靈的仁德。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梳理、整合中提升思維品質。(1)方:正。務:盡力。慮:擔心。豈:哪里。患:禍患。(2)村野:鄙俗、粗野。蔽:決斷、斷定。好生:愛惜生靈。
  [參考譯文]
范純禮字彝叟,因父親范仲淹的恩蔭,擔任陵臺令和永安縣令。永昭陵興建,京西轉運使把木材、石料、磚和工匠役徒攤派給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這件事報告給陵使韓琦,韓琦說:“范純禮難道不知道這件事嗎 一定有他的說法。”后來,眾人責問他,純禮說:“陵寢都在永安縣境內,一年四時都要修繕管理,沒有閑著的時候,現在竟然和各縣平攤賦役,怎么比得上將賦役擱置,用它來貢奉平時的用度呢 ”韓琦肯定了他的回答?;氐匠?任命為三司鹽鐵判官,憑借比部員外郎出任遂州知州。瀘南有邊防事務,征調賦稅嚴苛急切,純禮一概以靜應對,分辨其中可以備辦的,不從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廬舍中畫像,把他像神一樣加以供奉,命名為“范公庵”。草場失火,百姓疑慮害怕,看守草場的官吏驚恐地等待誅殺。純禮說:“草濕就會起火,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讓他們暗中賠償。庫吏偷絲大多當判死罪,純禮說:“因為亂糟糟的絲殺了他,我不忍心?!甭犎嗡募胰肆⒖坛鲥X買下絲來贖罪,命令釋放受到牽連的人。授職戶部郎中、京西轉運副使?;兆诩次?(純禮)憑借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開封知府。前任知府治政苛刻嚴酷,純禮說:“寬松與嚴苛相輔相成,這是圣人的教導。正盡力去除先前的苛嚴,尚且擔心做得不夠,哪有寬松成為禍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寬松的態度來處理政事?;实壑苯酉抡a命令審訊享澤村百姓謀反一事,純禮審問事情的緣由,(原來是)這個人到戲場看戲,回來的路上見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頭上說:“和劉先主相比怎樣 ”于是被桶匠抓住。純禮第二天上朝應對,徽宗問怎么處理這件事,純禮回答說:“愚人粗魯無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會辜負陛下愛惜生靈的仁德。按不應做此事的罪名杖責他,就夠了。”皇帝說:“(這樣做)憑什么告誡后人呢 ”純禮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濫施刑罰,足以作為典范了。”徽宗聽從了他的話。純禮沉穩堅毅剛強正直,曾布畏懼他,挑撥駙馬都尉王詵說:“皇上想要升任你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蓖踉柊l怒。恰逢王詵招待遼國使者,純禮主持宴會,王詵誣告他動不動就直稱皇上名字,純禮被罷免為端明殿學士、潁昌府知府,提舉崇福宮。崇寧五年,復任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去世時享年七十六歲。
(2017課標全國Ⅰ,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9分)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后,以弘微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千卷,遺財祿秩,一不關豫?;祜L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游。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曰微子。義熙八年,混以劉毅黨見誅,妻晉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自混亡,至是九載,而室宇修整,倉廩充盈,門徒業使,不異平日,田疇墾辟,有加于舊。中外姻親,道俗義舊,入門莫不嘆息,或為之涕流,感弘微之義也。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太祖鎮江陵,弘微為文學。母憂去職。居喪以孝稱,服闋逾年,菜蔬不改。兄曜歷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積時,哀戚過禮,服雖除,猶不啖魚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舉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長,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九年,東鄉君薨,資財鉅萬,園宅十余所,奴僮猶有數百人。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祿營葬。曰:“親戚爭財,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豈復見關?!笔?卒,時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衛千人營畢葬事。追贈太常。
(節選自《宋書·謝弘微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
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未用東鄉君家錢財營葬。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弘微出繼從叔,一心只愛讀書。他是陳郡陽夏人,從叔謝峻將他作為后嗣。新家比原來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數千卷書籍,其余財物全不留意。
B.弘微簡言服眾,此舉受到重視。他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住在烏衣巷,稱為烏衣之游;又極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謝混賞識,稱為微子。
C.弘微為人審慎,治業井井有條。謝混去世以后,他掌管產業,猶如替公家辦事,賬目分明;九年以后,多個方面得到很大發展,人們見后無不感嘆。
D.弘微事兄如父,臨財清正廉潔。他對謝曜感情極深,謝曜去世,他哀戚過禮,除孝后仍不食葷腥。東鄉君死,留下巨萬資財、園宅,他一無所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
1.答案 D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言作品。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語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個選項不同的點斷之處。比如“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與“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從后文看,“混”是專有名詞,即“謝混”,“所繼叔父”是謝弘微和他的關系,用來修飾“混”。由此分析,“所繼叔父/混名知人”的斷法有誤。據此排除B、C兩項。再如“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與“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有子如此”前省略主語“你”,即謝弘微的父親謝思,其前應斷開。據此可排除A項。
2.答案 B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錯?!耙鲇H”與“血親”不同,“姻親”指由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血親”指有血統關系的親屬。
3.答案 B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學生對獲得的信息作出評價?!俺Ec子弟們詩文唱和”張冠李戴,原文中是說謝混“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
4.答案 (1)品性嚴肅正直,行為堅持遵守禮制法度,侍奉過繼家的親族,恭敬謹慎過于常禮。
(2)而謝曜喜愛褒貶人物,謝曜每每發表議論,弘微常說其他的事岔開話頭。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求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語言,探索語言運用規律。(1)注意單音節詞要翻譯成雙音節詞,如“嚴正”翻譯為“嚴肅正直”,“恭謹”翻譯為“恭敬謹慎”,“過常”翻譯為“過于常禮”。(2)“臧否”翻譯為“褒貶”;“言論”用作動詞,翻譯為“發表議論”;“亂”翻譯為“岔開”。
[參考譯文]
謝弘微,是陳郡陽夏人。父親叫謝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謝峻是司空謝琰的第二個兒子。謝峻自己無子,就以謝弘微為嗣子。謝弘微本名密,因為觸犯了嗣母的名諱,所以就用字代替名。謝弘微孩童時期,風采充溢,但卻端莊謹慎,遇上適當的時機才說話。他嗣父的弟弟謝混有知人之名,見到謝弘微,認為他不同于尋常之人,對謝思說:“這個孩子內心廉明正直并且早慧,將成為才能出眾之人,有這樣的兒子,足夠了。”謝弘微家里一向貧寒,而嗣父家產業卻很豐盈,他卻只承繼接受了嗣父的幾千卷書而已,遺產俸祿,一概不加過問。謝混的風格高尚峻潔,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謝靈運、謝瞻、謝曜、謝弘微一起因賞析文義而聚會。(他們)曾經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烏衣巷,所以稱之為烏衣之游。謝瞻等人才氣橫溢,言辭漂亮,謝弘微每每以簡約的言語使眾人信服,謝混特別敬重他這一點,稱他為微子。義熙八年,謝混因為是劉毅的同黨被誅,謝混的妻子晉陵公主便把謝混的家事托付給謝弘微。謝弘微為謝混家經營生計,管理產業,辦事如同在官府辦公一般,一枚錢、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賬冊記載。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從謝混死,到這時已有九年,但謝混家屋宇整齊,倉廩充盈,仆人聽從使喚,各有所業,和平常沒有什么不同,田地的開墾種植,比原來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親戚,朋友故舊,凡是來看望東鄉君的人,進門(見到這么齊整的家境,)沒有誰不感慨嘆息,甚至有人為之流淚,深為謝弘微的德義所感動。謝弘微品性嚴肅正直,行為堅持遵守禮制法度,侍奉過繼家的親族,恭敬謹慎過于常禮。太祖鎮守江陵,以謝弘微為文學。謝弘微因為母親去世離職,居喪期間以孝著稱,服喪期滿后又過了一年,仍舊素食不變。謝弘微的兄長謝曜歷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謝弘微為他守喪而長時間吃素食,哀戚超過常禮,雖然服喪期滿,還是不吃魚肉葷腥。謝弘微從小失去父親,侍奉兄長如同侍奉父親,兄弟之間非常友愛和睦,當代沒有人能夠趕得上。謝弘微口中從不說別人長短,而謝曜喜愛褒貶人物,謝曜每每發表議論,弘微常說其他的事岔開話頭。元嘉九年,東鄉君去世,留下的資財非常多,園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數百人。而謝弘微一無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營辦東鄉君的喪事。謝弘微說:“親戚之間爭奪財產,可算是最為鄙賤之事?,F在財產多則分用,少則共用,不至于貧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還去管它?!痹问?(謝弘微)去世,死時四十二歲?;噬鲜滞聪?派二衛一千人營辦喪事,一直到喪事完畢。朝廷追贈謝弘微為太常。
(2017課標全國Ⅱ,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19分)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客,后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备技次晃桕幋笮绽钍蠐沓遣幌赂记仓鞂④娎顚毥抵豢显坡勍鹬w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見,即除為郎中,行偏將軍事,使詣舞陰,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尋、邑,憙被創,有戰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鄧奉反于南陽,憙素與奉善,數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言憙與奉合謀,帝以為疑。及奉敗,帝得憙書,乃驚曰:“趙憙真長者也?!焙蟀輵蚜?。大姓李子春先為瑯邪相,豪猾并兼,為人所患。憙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為請者數十,終不聽。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蓖鯚o復言。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千人。憙上言:“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于是擢舉義行,誅鋤奸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關內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并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曰正侯。
(節選自《后漢書·趙憙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進監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代泛指首都。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趙憙耿直磊落,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節操,從兄被害,為給從兄報仇,他有備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暫時放過仇家。
B.趙憙忠于朝廷,除惡得到支持。他雖與鄧奉友善,但屢次譴責鄧謀反,最終受到皇上贊賞。擔任懷令時,堅持誅殺李子春,皇上也拒絕了趙王求情。
C.趙憙制止禍患,大力推崇義行。他擔任平原太守時,誅殺盜賊首領,但對待余黨卻能區別處理,只是將他們遷往異地,并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
D.趙憙忠于職守,身后深享哀榮。他官拜太尉時,南單于稱臣,烏桓等來朝,于是受命對邊事作長久規劃。他患病去世期間,皇上親自前往慰問吊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5分)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5分)
1.答案 A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言作品。四個選項的前三處斷句均一致,從第四處開始不同。結合畫波浪線部分的大意,舞陰大姓李氏不肯投降,皇帝派人去招降,他仍不肯投降,故應斷為“不肯”;“云”在此處意為“說”,“云”字以后為不肯投降的理由,故其前后均需斷開。在“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中,“孤孫”表示輩分(南陽趙氏家族單傳的孫子),“憙”是人名,“孤孫憙”一起做該句的賓語。如果將“孫憙”作為人名(姓孫名憙)單獨拉出來,做“信義著名”的主語,就篡改文意了。
2.答案 B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B.“考”的意思是“拷問,刑訊(逼供)”,而非“考察,取證”。A項的“下車”和D項的“京師”在高中必修教材《張衡傳》中出現過,如“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游于三輔,因入京師”。C.“車駕”除了指帝王所乘的車外,也可指普通“馬車”。
3.答案 C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學生對獲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邏輯作出評價,提升思維品質。C項有兩處錯誤:一是趙憙僅僅是建議皇帝將其他盜賊遷移到京城附近,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下令將這些人遷移到潁川、陳留,故“將他們遷往異地”的主語應是皇帝,而非趙憙;二是選項中的“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屬無中生有。
4.答案 (1)皇上說:“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違犯的,再說說其他要求。”趙王沒有再說話。
(2)后來青州出現蝗災,蝗蟲進入平原地界就死去,連年豐收,百姓歌頌。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求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語言,探索語言運用規律。翻譯時注意抓住關鍵詞。(1)“奉”譯為“奉行”,“枉”譯為“違犯”,“道”譯為“說”。(2)“大蝗”是名詞作動詞,譯為“發生蝗災”;“輒”譯為“就”;“歌”譯為“歌頌”。
[參考譯文]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縣人。年輕時就有節操。堂兄被人殺害,又沒有兒子,趙憙當時(只有)十五歲,常想著為哥哥報仇。于是準備兵器,結交門客,后來終于去復仇。但是仇人都患病了,沒有能夠和他相抗的人。趙憙認為趁其生病來報仇殺人,不符合仁者心意,就釋放他們離開了?;仡^對仇家說:“你們將來如果健康了,要遠遠地避開(我)啊。”更始帝即位,舞陰(地名)的大戶人家李氏坐擁城池而不投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他們,李氏仍不肯降,說:“聽說宛人趙氏有孤孫趙憙,以信義聞名天下,愿意向他投降?!备嫉劬驼髡仝w憙。趙憙不到二十歲,引見之后,更始帝隨即任命趙憙為郎中,行使偏將軍的職務,讓他到舞陰,李氏終于投降了。光武帝攻破尋、邑兩地后,趙憙遭受創傷,有戰功,回來后被任命為中郎將,被封為勇功侯。鄧奉在南陽造反,趙憙一向與鄧奉關系很好,多次寫信嚴厲責備鄧奉,而那些讒毀的人趁機說趙憙和鄧奉聯合謀反,皇帝對此有疑心。等到鄧奉兵敗,皇帝得到了趙憙給鄧奉寫的書信,就大吃一驚地說:“趙憙真是忠厚的長者啊。”后來任命趙憙為懷縣縣令。大姓人家李子春先前做過瑯邪相,強橫狡猾,不守法度,兼并土地,當地人很是忌憚他。趙憙任職伊始,聽說他的兩個孫子殺了人的事沒有被查出來,就不斷地追問他犯禁的事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問,他的兩個孫子都自殺了。京城里有數十人為他求情,最終趙憙都沒有理會。當時趙王劉良生重病快死了,皇帝親自來到趙王身邊,問他還有什么話要說。趙王說:“我和李子春一向關系很好,現在他犯了罪,懷縣縣令趙憙要殺了他,希望能饒他一命?!被噬险f:“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違犯的,再說說其他要求。”趙王沒有再說話。這年,趙憙升任平原太守。當時平原有很多盜賊,趙憙與其他各郡一起追捕他們,殺了他們的首領,其余同黨應判罪的有好幾千人。趙憙上書說:“惡人做了壞事只要控制住他們就行了,可以(把余黨)都遷移到京城附近的郡里?!被实勐爮牧怂慕ㄗh,就把他們都轉移安置到潁川、陳留。自此,趙憙提拔推薦有義行的人,除掉奸邪惡人。后來青州出現蝗災,蝗蟲進入平原地界就死去,(平原境內)連年豐收,百姓歌頌趙憙。建武二十七年,授予趙憙太尉之職,賜爵為關內侯。當時南單于俯首稱臣,烏桓、鮮卑都來入朝修好,皇帝命令趙憙主持邊塞事務,考慮做長久規劃。建初五年,趙憙病重,皇帝親臨探視。等到趙憙病逝之后,皇帝親自前往吊唁。享年八十四歲,謚號正侯。
十三、(2017課標全國Ⅲ,10—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19分)
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彼烀鼘⒃剺忻茉洪單臅<爸帘本?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奔耙奚?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 ”禧慚不能對。歸報,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鄆州。上元張燈,吏籍為盜者系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毕たv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鄆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雖不同,從而橫之,方而圓之,使萬眾猶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問兵馬之數,將立具上之;明日,訪樞臣,不能對也。紹圣初,入為吏部尚書,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人之墓,非盛德事?!敝獫}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數告老,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文定。
(節選自《宋史·許將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B.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C.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D.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國傳統節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許將初至北境,盡滅契丹威風。他入仕不久,取代歲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讓代州,蓄意挑釁。他堅決予以反擊,使對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許將善于治理,境內牢獄皆空。他在鄆州任上,因治理得法,當地沒有犯法之人。當地士人愛好議論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寬松應對,此俗自然止息。
C.許將任職兵部,熟悉兵部事務。他擔任兵部侍郎時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靈活用兵,才能做到萬眾猶如一人。神宗問及兵馬之數,他也能作出回答。
D.許將秉持公正,反對無德之舉。其時司馬光已去世,卻受到朝廷權臣的不公平對待,當皇上征詢許將對此事的意見時,他回答說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 ”禧慚不能對。
(2)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
1.答案 D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言作品。
先明確句意與選拔人才有關,然后用排除法來做?!俺酢?時間詞,其后斷開,排除B、C兩項?!斑x者”與首句“選人調擬”呼應,指被選拔的人。正是因為吏“為奸”,被選拔的人才“不得訴”,故應在“選者”之前斷開,排除A項,選D項。
2.答案 C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
“近侍”有時雖然對帝王影響較大,甚至有不小的實權,但歷代政權為了防止他們胡作非為,都要限制他們的職位,否則將會影響政權的穩定。
3.答案 A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學生對獲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邏輯作出評價,提升思維品質。
由于雙方會談是在相對和緩的氛圍中進行的,因此“堅決予以反擊”的說法于文無據。
4.答案 (1)許將說:“這件事,指示邊地官員辦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 ”蕭禧羞慚不能回答。
(2)章惇擔任宰相,與蔡卞一起恣意羅織誣陷,貶斥元祐舊臣,奏請開挖司馬光墳墓。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求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語言,探索語言運用規律。
(1)申飭:指示。何以:為什么。使:動詞,出使。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不譯。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大邑县| 乐昌市| 临猗县| 开化县| 固阳县| 红原县| 张家川| 龙岩市| 镇赉县| 抚州市| 始兴县| 乌拉特中旗| 广平县| 姚安县| 织金县| 临泽县| 天峨县| 唐山市| 红安县| 嘉峪关市| 定日县| 时尚| 泰宁县| 德昌县| 克拉玛依市| 马关县| 承德县| 南宫市| 宁城县| 张家港市| 道孚县| 寿宁县| 玉环县| 景谷| 上栗县| 夹江县| 民丰县| 石嘴山市| 华宁县|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