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全國一,小說+散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6分)文本一:鼓書藝人[注](節選)老 舍一九三八年夏,漢口戰局吃緊。渾濁的長江,浩浩蕩蕩地往東奔流。形形色色的難民,歷盡了人間苦難,正沒命地朝著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貼著紅膏藥的飛機,一個勁兒地扔炸彈。炸彈發出揪心的咝咝聲往下落,一掉進水里,就濺起混著血的沖天水柱。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輪,滿載著難民,正沿江而上,開往重慶。船上的煙囪突突地冒著黑煙,慢慢開進了“七十二灘”的第一灘,兩岸的懸崖峭壁,把江水緊緊擠在中間。房艙和統艙里都擠滿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濃煙直冒的煙囪底下,有五六十個小孩子,手足無措地緊緊擠在一起。他們已經沒了家,沒了父母,渾身都是煤煙和塵土,就像剛打煤堆里鉆出來一樣。湍急的長江,兩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條怒龍,發狂地在兩山之間扭來扭去。過了一道險灘,緊接著又是一道,然后直瀉而下。船在江面上顛來簸去,像一條毛毛蟲在掙命。汽笛一響,船上每個人都嚇得大氣也不敢出,唯恐大難臨頭。有的時候,迎著激流而上的滿載的船,猛地搖晃起來,江水從船幫一涌而入,把甲板上的每個人都澆個透濕。太陽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風就吹得乘客們直打戰。偶爾一線陽光從巖石縫里漏過來,在洶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大江兩岸,座座青山,處處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們千姿萬態,構成一幅無窮無盡的畫卷。古往今來,多少人謳歌過江上變幻莫測的美景,多少人吟詠過有關它的神奇傳說。楚懷王和巫山神女幽會的古跡猶存。可是這些逃難的旅客已顧不得這些,當江輪穿過巫峽,打絕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駛過時,他們都毫不動心。難民們沒閑心,也沒立足的地方,沒法憑欄觀賞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貴賤,都被眼前的危險和茫茫前途嚇住了。特別使人難受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艙里的人出不來,因為甲板上滿是人,行李堆成了山。甲板上的人也活動不了,因為沒空當兒。所有的人都緊緊地擠在一塊兒。可是,疲勞不堪的茶房還是想法給乘客們開飯。他們光著腳走路。那些沾滿了煤煙和塵土的腳丫子,把它們挨過的所有東西都蹭臟了,在行李卷和包袱上留下小泥餅子。他們的腳沾不著甲板,只好見什么踩什么,——哪怕是踩在乘客的臉上或身上呢。被踩的人又叫又罵,結果是更亂,更慘。在“民生”輪上,誰心里也不平靜,人們不是煩惱,就是生氣,悲傷。兩岸美麗的青山映入眼簾也振奮不了他們。生活太無情,真是遭不完的罪孽,說不盡的傷心。 乘客中看來只有一個人是既不悲傷,也不發愁。這人就是方寶慶,四十開外,他靠一面大鼓、一副鼓板和一把三弦,在茶館里唱大鼓、說評書吃飯。他是個走江湖賣藝的,大半生帶著全家走南闖北。日本人進了北平,寶慶帶著全家去上海。上海淪陷了,他們又到漢口。如今敵人進逼到漢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兒一起往重慶逃。北平是寶慶的家。他唱的大鼓,全是京韻的。他要想留在北平很容易,用不著遭這么大罪,受這么多苦。他不明白自己是不是愛國,可是他寧愿丟下舒舒服服的家和心愛的東西,不愿在飄著日本旗的城里掙錢吃飯。上了“民生”不到幾個鐘頭,他就認得了幾乎所有同船的人。沒過多久,船的每個角落他都熟悉,什么東西在哪里,他都知道。要是他實在找不到別的事情可干,就順著狹窄的鐵梯,爬上甲板,看看煙囪下面那些沒人管的,滿身是煤煙的小孩兒。寶慶看到這些一身煤煙的可憐孩子,覺著心疼。看著他們,想起他說過的那些動人心弦的故事,他體會得出這些可憐的小家伙在大亂中失去爹娘時的那份傷心勁兒。他也想象得出他們怎樣沒衣沒食,挨餓受凍,從上海、南京一路捱過來,現在又往四川奔。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個熱騰騰的肉包子來,給這些面帶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寶貝兒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騰,開不了口。他跑江湖賣唱,多年學來的要來就來的笑容和容易交朋友的習慣,在這些遭難的孩子面前,一點兒也使不上。他一言不發,傻里傻氣地站著發愣。突突冒煙的煙囪里落下來的黑煤灰,在他那沒戴帽子的禿頭上,慢慢地積了厚厚的一層。聽見下面甲板上傳來歡呼聲,他像從夢中醒來,往下看,乘客們都在高興,因為船已經駛過了最后一道險灘。兩岸只有平緩的山坡,江面變得又開闊,又平靜。船攏岸時,西邊天上的太陽已經現出金紅色。一時間誰也沒動。那些駕著船安然穿過險灘的船長和領港,那些瞧著他們的茶房和乘客,一個個都累得不想動了。寶慶撣了撣光頭上的煤灰,張大了嘴,大聲對孩子們叫道:“來,快來,都來,洗個澡。”他推開人群,領著孩子們走過跳板,像趕一群鴨子,撲通撲通地跳進水里。(馬小彌譯,有刪改)文本二:我為什么離開武漢(節選)老 舍在大時代中,專憑著看與聽,是不能夠了解它的,旁觀者清,只是看清了事實的動態,而不能明白事態中人物的情感。看別人荷槍赴前線,并不能體念到戰士的心情。要明白大時代,必須在大時代中分擔一部分工作。有了操作的經驗與熱情,而后才能認識時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一部分自然與全面有異,可是認識了一個山峰,到底比瞪著眼看著千重霧嶺強。因此,我既然由亡城逃出來,到了武漢,我就想作一點我所能作的,而且是有益于抗戰的事。干什么去呢 最理想的當然是到軍隊里服務。但是,我去不了。我的身體弱。傷心與自怨是沒用的。我決定停在武漢,寫稿子,不再作赴前方的夢。一邊寫文章,一邊辦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事務,一直到了今年七月月尾。這時候,武漢已遭過兩次大轟炸。轟炸,隨便吧,炸不死就寫稿子。炸彈有兩次都落在離我不很遠的地方。有些人已向我討論遷移的問題了,我不大起勁,我以離開武漢為恥。多住一天,仿佛就多一份勇氣與力量。…………我真不愿走!遷移之議既成,武漢不允許我住下去了。船票不易得,抓到一張,便須起身。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車之上。(發表于1938年10月,有刪改)[注] 老舍于1948年至1949年創作了長篇小說《鼓書藝人》,被譯為英文,1952年出版。中文原稿遺失,后根據英譯本回譯為中文。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A.文本一開頭寫長江向東奔流與難民向西奔逃,炸彈下落與水柱濺起,富有鏡頭感,將“戰局吃緊”真切地呈現出來。B.文本一寫“江水像條怒龍,發狂地在兩山之間扭來扭去”,這里的江水象征抗戰的艱辛曲折以及人們不屈不撓的意志。C.文本一寫乘客們在寒風中打戰,轉而又寫陽光在江面上投下彩虹,這里的陽光和彩虹都象征著難民們的希望。D.文本二是老舍在抗戰中的自述,從不愿離開武漢到最終離開武漢,他在思想和認識上發生了重大轉變。2.關于文本一中方寶慶這個人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方寶慶不到幾個鐘頭“就認得了幾乎所有同船的人”,這與他“在茶館里唱大鼓、說評書”的身份是相符的。B.方寶慶使不上“多年學來的要來就來的笑容”,表明他雖有半生闖蕩江湖的經驗,卻也無力應對眼前的局面。C.方寶慶看著小孩發愣,頭上“慢慢地積了厚厚的一層”黑煤灰,側面表現出他的心靈因殘酷的現實已趨于麻木。D.寫船攏岸時,方寶慶趕著孩子們“撲通撲通地跳進水里”洗澡,一定程度上舒緩了前文營造的沉重壓抑的氛圍。3.(新題型·情節意蘊題)文本一畫線段落寫江輪穿過巫峽,意蘊豐富,請簡要分析。(4分)4.(“理論(評論)-文本”互證題)文本二提出:“有了操作的經驗與熱情,而后才能認識時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請談談文本一的創作是如何體現作者這一認知的。(6分)答案AC3.①寫乘客只求生存,而無心顧及眼前勝景,反映了難民們逃亡中的心力交瘁;②江上美景和神奇傳說,與山河破碎的現實構成對比,令人憂憤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每點2分)4.①《鼓書藝人》的創作源自作者抗戰時期的親身經歷;②文本一的場景再現了作者在戰爭中感受到的人民流離失所的社會現實;③文本一的人物刻畫投注了作者的熱情,他不是旁觀者,而是與普通民眾休戚與共;④文本一主要人物方寶慶的個人遭際與民族命運交織在一起,隱含了作者對民族前途的思考。(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022全國甲,7—9,小說+紀實作品)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5分)文本一: 支隊政委(節選)王愿堅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像是負了傷,正在爬一個崖頭,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來了,他變得跟棵老黃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睜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著呢。見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緊了,突然問我:“老黃,我求你個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臉被拂曉時的月光一照,更是蒼白,簡直像是塊白石頭刻出來的。“我讓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來,愣眉愣眼地問:“政委,要出發 ”“不,有任務!”老胡說著抓起一個挎包,對我說:“咱們到那邊竹林里去。”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來到了那片竹林邊上。這時,啟明星賊亮賊亮的,東方已經現出魚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選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來。又問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說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好!”他伸手從挎包里掏出兩根繩子,“噗”的一聲扔在我面前,然后兩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厲聲說:“把我綁起來!”“該不是叫傷口疼得他神經錯亂了吧 ”我想。本想不干,無奈已經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綁,一面問:“這是干啥 你瘋啦 ”他沒搭我的腔,只是一個勁叫著:“綁緊點,綁緊點!”等我們把他兩手綁好,他又把那條傷腿伸開,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這也綁住!”我們也照辦了。看看我們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說:“來,使勁擠它!”直到這時,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過小林,輕輕地打開了他傷口上的布帶子。傷口,像個發得過了火的開花饅頭,又紅又腫。沒有器械,沒有麻藥,硬是把膿血從傷口里擠出來,這痛苦……“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我,我干不來!”我痛苦地說。“你答應過我嘛,黃興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說,“你總不能瞪著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俗話說‘瘡口出了膿,比不長還受用’,幫我擠擠就好了。好了,那不給隊上減少了個累贅 又可以多幫你干點工作。”對我說完軟的,又對小林來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紀律’頭一條就是服從命令,我命令你:擠!”我橫了橫心:“干!”便讓小林抱住他的腿,我兩手握著傷口按下去。隨著手勁,我覺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問:“老胡,怎么樣 ”“沒關系,你,你別管我!”我繼續用力擠著傷口。這會兒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卻又不敢看。為了分散他的注意,減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話岔開來:“老胡,你看今天敵人還會不會再跟上來 ”“說……說不上……”他低聲回答。他把“上”字說成了“桑”,聽得出話是從牙縫里擠出來的。“再追上來怎么辦呢 ”我又問。“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兩株竹子也跟著索索地抖一陣。“要是真來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陣猛抖。一連兩次問話沒有回答,我心慌了,扭頭向他望了望。只見他兩手緊緊摳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臉上,汗水順著那濃黑的眉毛和鬢角,一串串地流著。我費了好大的勁才壓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聲小林:“快,快去化杯鹽水來!”驀地,竹子劇烈地顫動了一下,兩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過指縫掉落到腳下的草叢里。我停住了手。這才覺得自己的脊背一陣發冷,原來衣服不知什么時候已經被汗水濕透了。我倆把他的傷口用鹽水洗凈,包扎好了,然后解開繩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來。他緊閉著眼,像睡著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著手,坐到他的身邊,小林正在掰著他的手指,他手里緊握著一把潮濕的泥土。太陽已經出來了。陽光淡淡地灑在他的臉上。他無力地睜開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氣,說:“老黃,痛——啊!”汗珠映著陽光,晶亮晶亮的。我覺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這晶亮的反光刺得發痛,一滴咸咸的東西滾下來,流到了嘴角上。(有刪改)文本二: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節選)[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陳毅的傷口始終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擊隊缺醫少藥,只有四種成藥:八公丹、萬金油、人丹和濟公水。陳毅把萬金油涂在傷口上,再換上新紗布。不久,傷口情況有所好轉。①夏天,陳毅還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傷口變得疼痛難忍,腿也腫了起來。為了去南雄開會,他不得不拄著拐棍,腳步蹣跚地翻山越嶺。這時他決定徹底治療一下他的腿傷。他叫警衛員把他傷口中的膿擠出去。警衛員看到陳毅痛得臉色發白,急忙停下手來。陳毅命令他繼續擠,警衛員說他下不了手。陳毅已經痛得渾身發抖,“好吧,”他說,“用繩子把我捆起來,這樣我就不會發抖了。”警衛員把陳毅的腿捆在樹上又繼續擠,直到把膿擠凈并擠出了一片碎骨頭才停下。然后,用鹽水沖洗了傷口,用涂過萬金油的干凈布包扎好。陳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渾身發抖,但不久就恢復了自制力,笑著說:“這回它不會再反攻了。” 的確如此,傷口徹底愈合了,再也沒有發作。②[注] ①見陳丕顯回憶錄《贛南三年游擊戰爭》。②材料來自1984年3月23日對胡華的采訪。(過家鼎等譯,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本一依次寫到“月光一照”“啟明星賊亮賊亮的”“太陽已經出來了”,既推進了情節發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變化。B.文本一中的老黃是小說敘述者,也是“手術”的實施者,小說通過描寫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剛毅。C.文本二中陳毅“術”后笑著說“這回它不會再反攻了”,這樣的話語既帶著戰爭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現出陳毅的樂觀與幽默。D.通過對老胡和陳毅戰勝身體痛苦的描寫,兩個文本不僅寫出了戰斗生活的艱苦卓絕,更寫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2.老胡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 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6分)本題精講見本書第73頁3.這兩個內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6分)答案 1.A 2.①意志堅強:為了繼續戰斗,能夠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②處事果斷:一旦決定“手術”,堅決實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為了說服戰友,或說理,或命令,或請求,切實有效。3.①文本一是小說,可以虛構;文本二是紀實作品,強調真實。②文本一運用場景描寫、細節描寫、言行描寫等多種表現手法,塑造了老胡這一藝術形象;文本二以采訪、回憶錄等為基礎,記錄了陳毅的真實經歷。③文本一以描寫為主,語言生動形象;文本二以敘事為主,語言平實簡潔。(2021新高考Ⅱ,6—9,散文+小說)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8分)文本一:放 猖廢 名故鄉到處有五猖廟,其規模比土地廟還要小得多,土地廟好比是一乘轎子,與之相比則五猖廟等于一個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個,大約都是士兵階級,在春秋佳日,常把他們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驅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處亂跑一陣,故做母親的見了自己的孩子應歸家時未歸家,歸家了乃責備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來呢 ”猖神例以壯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時又由小孩子扮之,這便等于額外兵,是父母替他許愿,當了猖兵便可以沒有災難,身體健康。我當時非常羨慕這種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讓我也來做一個呢 猖兵赤膊,著黃布背心,這算是制服,公備的。另外,誰做猖誰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褲穿著,而且必須是紅的,裝束好了以后,再來“打臉”。打臉即是畫花臉,這是我最感興趣的,看著他們打臉,羨慕已極,其中有小猖兵,更覺得天下只有他們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這天生的,本來如此的臉面,算什么呢 打臉之后,再來“練猖”,即由道士率領著在神前畫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們再沒有人間的自由,即是不準他們說話,一說話便要肚子痛的。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人間的自由本來莫過于說話,而現在不準他們說話,沒有比這個更顯得他們已經是神了。他們不說話,他們已經同我們隔得很遠,他們顯得是神,我們是人是小孩子,我們可以淘氣,可以嬉笑著逗他們,逗得他們說話,而一看他們是花臉,其間便無可奈何似的,我們只有退避三舍了,我們簡直已經不認得他們了。何況他們這時手上已經拿著叉,拿著叉當啷當啷地響,真是天兵天將的模樣了。說到叉,是我小時最喜歡的武器,叉上串有幾個鐵輪,拿著把柄一上一下當啷著。那個聲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話都說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歡喜。我最不會做手工,我記得我曾做過叉,以吃飯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講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創作了。我的叉的鐵輪是在城里一個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鐵屑片剪成的,在練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實的放猖,即由一個凡人拿了一面大鑼敲著,在前面率領著,拼命地跑著,五猖在后面跟著拼命地跑著,沿家逐戶地跑著,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歡迎著,跑進去,又跑出來,不大的工夫在鄉一村在城一門家家跑遍了。我則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時間總在午后,到了夜間則是“游猖”,這時不是跑,是抬出神來,由五猖護著,沿村或沿街巡視一遍,燈燭輝煌,打鑼打鼓還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卻寂寞之至,正如過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為游猖接著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經完了。到了第二天,遇見昨日的猖兵時,我每每把他從頭至腳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他的奇跡都到哪里去了呢 尤其是看著他說話,他說話的語言太是貧窮了,還不如不說話。(有刪改)文本二:莫須有先生教國語廢 名莫須有先生教國語,第一要學生知道寫什么,第二要怎么寫,說起來是兩件事,其實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寫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寫。要小孩子知道寫什么,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你便能引得他們寫什么了。莫須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學教國語,有一回出了一個“荷花”的作文題,因為他小時喜歡鄉下塘里的荷花、荷葉、藕。凡屬小孩子都應該喜歡,而且曾經有李笠翁關于這個題目寫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須有先生自己的文章還近于詩,詩則有時強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說到荷葉的用處,荷葉還可以拿到雜貨店里去包東西,是訓練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莫須有先生出了荷花這個題目,心里便有一種預期,不知有學生能從荷塘說到雜貨店否 結果沒有。莫須有先生頗寂寞。有一學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極饒意趣,他說清早起來看見荷塘里荷葉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葉上動也不動一動,“像羲皇時代的老百姓”。莫須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寫實。民間有“放猖”“送油”的風俗,莫須有先生小時頂喜歡看“放猖”,看“送油”,現在在鄉下住著,這些事情真是“樂與數晨夕”了,頗想記錄下來,卻是少暇,因之拿來出題給學生作文,看他們能寫生否,他們能將“放猖”“送油”寫在紙上,國語教育可算成功了。作這兩個題目的學生很多,但都不能寫得清楚明白,令異鄉人讀之如身臨其境、一目了然。可見文字非易事,單是知道寫什么也還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歡“放猖”,喜歡“送油”,然而他們寫不出,他們的文字等于做手勢而已。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已經重來大學執教鞭了,莫須有先生又開始有閑作文章,乃居然寫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種補過的快樂。(選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將猖神廟比作火柴匣子,既強調猖神廟的小,也點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B.猖兵畫花臉后顯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臉面反而不算什么,這個對比表達了“我”對猖兵的羨慕之意。C.“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這個比喻寫猖兵的“奇跡”不再,也寫“我”因放猖結束而感到失落。D.文章寫了放猖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結構緊湊,不枝不蔓,這表明“我”對放猖這一活動的記憶十分深刻。2.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莫須有先生讓學生寫荷花時,期待他們從荷花說到雜貨店,是因為他希望學生作文時能寫到生活實際。B.莫須有先生所說的“寫生”,是指文章應該將事物寫得清楚明白,讓對該事物陌生的人讀了也能一目了然。C.小孩子喜歡“放猖”“送油”,卻寫不出,這說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寫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寫。D.莫須有先生在鄉下時要寫“放猖”以記民俗,但未寫成,后來彌補了這一過失,所以說是“補過的快樂”。3.文本一中畫線部分用了多個“跑”字,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6分)4.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談談文本一是如何實踐“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這一主張的。(6分)答案 1.D 2.D 3.①照應前文對“猖”的解釋,即“‘猖’的意思就是各處亂跑一陣”;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個“跑”,寫出了這一過程的喧鬧和紛亂;③連用多個“跑”,節奏較為急促,寫出了參與者的興奮感。(每點2分)4.①選題為兒童喜歡的放猖;②在回憶放猖時,選用兒童視角,用兒童的口吻和語言,寫兒童看到的場景和參與的活動;③注重表達兒童的心理,寫小孩子的羨慕、寂寞和失落等。(每點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