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達標檢測(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達標檢測(含答案)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高中同步單元達標檢測卷
第四單元達標檢測
全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談及人工智能文學,自然要有具體的考察對象。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韓偉在研究中曾令ChatGPT “寫”了一首名為《瞬間》的現代詩,或許可以成為我們理解人工智能文學情感表達的典型案例。全詩如下:
  夜色中的雪花/一片片飄散著/它們像是我的思維/慢慢地聚攏著//我看見了那個畫面/似乎有一只小鳥在飛翔/但卻無法捕捉到它的身影/仿佛意象已經成為現實//時間流逝,深夜里的寂靜/仿佛將我包圍在其中/但思想卻沒有停止運轉/像是獨自探索未知世界的行者//這種感覺好像永遠不會結束/就像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一樣/而我,卻依然孤獨地漂浮著。
結合這部“作品”并通過對以ChatGPT 為代表的新一代強人工智能的分析不難發現,這種大語言模型參與創作的文學作品,在情感表達上主要依靠自然語言的學習、應用來完成表意任務,其中涉及的語言組織與語義理解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編碼和讀者的解碼共同實現。此外,身處新媒介環境里的讀者在跨媒介敘事的文學氛圍中,也能順利找到解讀人工智能文學情感表達的正確路徑。這對讀者理解人工智能文學的內涵、實現與這一類作品的情感溝通有極大幫助。
首先,通過文字符號制造情感表達。從工作原理上看,新一代強人工智能需要借助自己利用自回歸方式學到的生成邏輯創造內容。盡管這種創作的數據資源是已經存在于互聯網中的相關信息,但也需要人工智能根據用戶的要求和問題來對文字進行重新組合并不斷修正自己給出的內容。可以說,按照文學寫作的基本規則和邏輯對文字符號進行編碼,是人工智能文學情感表達的基本方法。進一步來看,強人工智能已經初步學會了各種文學類型的“創作”方法,其中涉及的敘事基本符合人類邏輯,也能按照用戶要求將各類側重于表達情緒、意向、思想的詞匯進行組合,從而“制造”出基本符合用戶要求的文學內容。以《瞬間》為例,其中的“雪花”“飄散”“飛翔”“流逝”是人類文學作品常用的與感情相關的詞匯,它們組合在一起,自然也就能夠帶給讀者類似的審美體驗。
其次,利用跨媒介敘事營造情感表達。在新媒介環境中,一個故事會依托其受眾人群和藝術形式特征散布于各媒體平臺中,具有某種內在或外在關聯的故事也可以為受眾提供豐富的審美體驗。對于人工智能文學而言,來源于互聯網已有數據的故事題材、寫作方式和語言組合隨時都有可能引發讀者的聯想與想象,從而達到一種由此及彼的閱讀效果,并喚醒讀者曾經有過的情感體驗。例如,在《瞬間》中,“雪花”可能會讓讀者想起徐志摩的名篇《雪花的快樂》,“小鳥在飛翔”則與泰戈爾的《飛鳥集》具有相似意蘊。由人工智能參與創作的文學作品是基于新媒介環境而產生的,也得益于這一環境在敘事方面多向度的內在關聯,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才得以充分施展。
作為一種致力于減少人類參與甚至試圖將人類排除在外的文學創作行為,人工智能參與的文學創作活動——無論是由人工智能獨立完成還是其與真人作者合作完成——都意味著文學創作領域的巨大變革。盡管以ChatGPT 為代表的新一代強人工智能尚未展現出如科幻電影中那樣完全取代人類思維的發展跡象,但它在創造力和理解力上的突破卻讓人類作者在引以為傲的情感表達方面感到了一絲危機。在這種顛覆性變革愈發凸顯之際,對人工智能文學情感表達進行反思勢在必行,這也關乎人工智能文學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方向。
一方面,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是否具有人文價值尚有待進一步討論。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在被讀者接受之后能夠使人產生感動、憤怒、愉悅等情感體驗——盡管目前這種體驗的深度和廣度仍無法達到頂級作家的水準,特別是在小說領域。但需要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是大語言模型利用算法和數據進行混搭與重組的結果。從根源上來看,這種情感表達很難稱得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因此,與人類所珍視的真人情感相比,缺乏令人信服的人文價值。換言之,在人工智能還不具備感情時,它呈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最多也只能算是有一定邏輯能力的“鸚鵡學舌”。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有待進一步商榷。版權屬性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特征,但由于數據來源和創作方式的特殊性,目前人工智能文學的版權只能暫且歸于大語言模型的開發者和參與人工智能文學創作的真人用戶(事實上,這也是存在激烈爭論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認定規則仍是由人類制定的,倘若有一天在人工智能得到極大發展的前提下這類文學作品的合法性得到了確證,那么與之相關的情感表達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即便如此,讀者與人工智能(機器)的情感共振似乎也超出了我們當下的認知范疇。
(摘編自《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以ChatGPT 為代表的新一代強人工智能參與創作的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既需要人工智能進行編碼,也需要讀者進行解碼。
B.在新媒介環境中,讀者可通過聯想和想象由此及彼喚醒曾經有過的情感體驗,找到解讀人工智能文學情感表達的正確路徑。
C.在小說領域,雖然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也能讓讀者產生多種情感體驗,但其深度和廣度無法達到當代作家的水準。
D.文學作品具有版權屬性,但人工智能文學因其數據來源和創作方式的特殊性,難以獲得獨立的版權,其版權歸屬也存在爭議。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新一代強人工智能將互聯網中的相關信息作為創作的數據資源,能以一定的邏輯創造出基本符合人類敘事邏輯、基本符合用戶要求的內容。
B.人工智能參與文學創作活動是文學創作領域的巨大變革,人工智能在創造力和理解力上的突破已超越人類,其未來甚至可能完全取代人類。
C.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最多只能算是對人類情感的模仿,缺少獨一無二的原創性,盡管存在一定的邏輯性,但還是缺乏令人信服的人文價值。
D.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解決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的問題,就需要在人工智能得到極大發展的前提下承認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合法性。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五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諾伯特·維納曾經提出,“我們如此徹底地改變了環境,以致現在我們必須改變我們自己”。
B.作為大語言模型的新一代強人工智能已經初步具備了生成各種文體的基本能力,包括公文報告、小說、詩歌等。
C.2017年微軟小冰創作并發表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對此有人評論:人類在圍棋領域已經完敗,現在連最“人類”的人文寫作這一陣地也要失守了嗎
D.《流浪地球2》中由數字生命備份卡上傳、經過計算機迭代后產生自我意識的青年“圖恒宇”,通過電腦看到溺水犧牲的圖恒宇,領悟到了自己的使命。
4.文章是如何做到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的 請簡要分析。(4分)
                              
                              
                              
5.請根據文章內容,從“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的角度評價現代詩《瞬間》。(6分)
  夜色中的雪花/一片片飄散著/它們像是我的思維/慢慢地聚攏著//我看見了那個畫面/似乎有一只小鳥在飛翔/但卻無法捕捉到它的身影/仿佛意象已經成為現實//時間流逝,深夜里的寂靜/仿佛將我包圍在其中/但思想卻沒有停止運轉/像是獨自探索未知世界的行者//這種感覺好像永遠不會結束/就像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一樣/而我,卻依然孤獨地漂浮著。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語文短簡
汪曾祺
普通而又獨特的語言
魯迅的《高老夫子》中高爾礎說:“女學堂越來越不像話,我輩正經人確乎犯不著和他們醬在一起。”(手邊無魯迅集,所引或有出入)“醬”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話說“犯不著和他們一塊摻和”,味道就差多了。沈從文的小說,寫一個水手,沒有錢,不能參加賭博,就“鑲”在一邊看別人打牌。“鑲”字甚妙。如果說是“靠”在一邊、“擠”在一邊,就失去了原來的味道。“醬”字、“鑲”字,大概本是口語,紹興人(魯迅是紹興人)、鳳凰人(沈從文是湘西鳳凰人),大概平常就是這樣說的,但是在文學作品里沒有人這樣用過。
屠格涅夫的散文詩寫伐木,有句云“大樹緩慢地,莊重地倒下了”。“莊重”不僅寫出了樹的神態,而且引發了讀者對人生的深沉、廣闊的感慨。
阿城的小說里寫“老鷹在天上移來移去”,這非常準確。老鷹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動的,看不出鷹在“飛”,只是“移來移去”。同時,這寫出了被流放在絕域的知青的寂寞心情。
我曾經在一個果園勞動,每天下工,天已昏暗,總有一列火車從我們的果園的“樹墻子”外面馳過,燈窗的燈光映在樹墻子上,我一直想寫下這個印象。有一天,終于抓住了:
  車窗蜜黃色的燈光連續地映在果樹東邊的樹墻子上,一方塊,一方塊,川流不息地追趕著……
“追趕著”,我自以為寫得很準確。這是我長期觀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
好的語言,都不是奇里古怪的語言,不是魯迅所說的“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都只是平常的語言,只是在平常語中注入新意,寫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筆下所無”的“未經人道語”。
平常而又獨到的語言,來自長期的觀察、思索。
讀詩不可抬杠
蘇東坡《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是名句,但當時就有人說:“鴨先知,鵝不能先知耶 ”這是抬杠。
林和靖詠梅詩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千古名句。宋代就有人問蘇東坡,這兩句寫桃、杏亦可,為什么就一定寫的是梅花 東坡笑曰:“此寫桃杏誠亦可,但恐桃杏不敢當耳!”
有人對“紅杏枝頭春意鬧”有意見,說:“杏花沒有聲音,‘鬧’什么 ”“滿宮明月梨花白”,有人說:“梨花本來是白的,說它干什么 ”
①跟這樣的人沒法談詩。但是,他可以當副部長。
想象
聞宋代畫院錄取畫師,常出一些畫題,以試畫師的想象力。有些畫題是很不好畫的。如“踏花歸去馬蹄香”,“香”怎么畫得出 畫師都束手。有一畫師很聰明,畫出來了。他畫了一個人騎了馬,兩只蝴蝶追隨著馬蹄飛。“深山藏古寺”,難的是一個“藏”字,藏就看不見了,看不見,又要讓人知道有一座古寺在深山里藏著。許多畫師的畫都是在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這些畫師都未被錄取。有一個畫師不畫寺,畫了一個小和尚到山下溪邊挑水。小和尚來挑水,則山中必有寺矣。有一幅畫畫昨夜宮人飲酒閑話。這是“昨夜”的事,怎么畫 ②這位畫師畫了一角宮門,一大早,一個宮女端著笸籮出來倒果殼,荔枝殼、桂圓殼、栗子殼、鴨腳(銀杏)殼……這樣,宮人們昨夜豪華而閑適的生活可以想見。
老舍先生曾點題請齊白石畫四幅屏條,有一條求畫一句詩:“蛙聲十里出山泉。”這很難畫的“蛙聲”,還要從十里外的山泉中出來。齊老人在畫幅兩側用濃墨畫了直立的石頭,用淡墨畫了一道曲曲彎彎的山泉水,在泉水下邊畫了七八只擺尾游動的蝌蚪。真是虧他想得出!
藝術,必須有想象,畫畫是這樣,寫文章也是這樣。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有刪改)
  文本二:
早春(習作)[注]
汪曾祺
彩旗
當風的彩旗,
像一片被縛住的波浪。    
杏花
杏花翻著碎碎的瓣子……
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撒在樹上。
早春
(③新綠是朦朧的,飄浮在樹杪,
完全不像是葉子……)
遠樹的綠色的呼吸。
黃昏
青灰色的黃昏,
下班的時候。
暗綠的道旁的柏樹,
銀紅的騎車女郎的帽子,  
橘黃色的電車燈。
忽然路燈亮了,
(像是輕輕地拍了拍手……)
空氣里擴散著早春的濕潤。
火車
火車開過來了。
鮮潔,明亮,刷洗得清清爽爽,好像聞得到車廂里甘涼的空氣。
這是餐車,窗紗整齊地挽著,每個窗口放著一盆鮮花。
火車是空的。火車正在調進車站,去接納去往各地的旅客。
火車開過去了,突突突突,突突突突……
火車噴出來的氣是灰藍色的,藍得那樣深,簡直走不過一個人去;但是,很快,在它經過你的面前的時候,④它映出早已是眼睛看不出來的夕陽的余光,變成極其柔和的淺紅色;終于撕成一片一片白色的碎片,正像正常的蒸汽的顏色,翻卷著,疾速地消失在高空。于是,天色暗下來了。
(有刪改)
  [注] 《早春》(習作)是1957年汪曾祺在《詩刊》上發表的一組小詩,包括四首新詩和一首散文詩。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本一第一則以魯迅、沈從文、屠格涅夫和阿城等作家以及作者自己的作品為例,向讀者展示了語言的魅力。
B.文本一第三則中,畫師畫“深山藏古寺”和齊白石畫“蛙聲十里出山泉”都運用了將不同感官體驗相融合以引發想象的方法。
C.文本二“黃昏”一節通過“青灰”“暗綠”“銀紅”“橘黃”等不同顏色的組合,構建了一幅生動可感的早春圖景。
D.文本二“火車”一節對火車開來又開去的描述,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淋漓盡致,牽動著讀者的心弦。
7.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第①處語句表達了作者對讀詩態度的看法,批評了讀詩抬杠的人,但肯定了這些人的政治能力。
B.第②處語句展示了想象如何幫助我們填補時間的空白,讓人通過細節想象過去的生活場景。
C.第③處語句中“朦朧”一詞把新綠的美描寫得新奇而夢幻,天真而爛漫,極具新意。
D.第④處語句展現了火車經過時氣流的變化,賦予了這一過程以視覺上的美感,畫面生動立體。
8.有人認為,《普通而又獨特的語言》這則短簡中舉的例子可以不分先后,隨意安排順序,你認同嗎 請結合這部分內容說說你的理由。(4分)
                              
                              
                              
9.文本一中,作者強調了想象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性,請任選文本二中“彩旗”“杏花”“早春”“黃昏”四節小詩中的兩節,簡要分析其想象手法的運用。(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贈司徒魯郡顏公,諱真卿,事唐為太子太師,與其從父兄杲卿,皆有大節以死。至今雖小夫婦人,皆知公之為烈也。初,公以忤楊國忠,斥為平原太守,策安祿山必反,為之備。祿山既舉兵,與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賊之不能直窺潼關,以公與杲卿撓其勢也。天寶之際,久不見兵,祿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動,公獨以區區平原,遂折其鋒。四方聞之,爭奮而起,唐卒以振者,公為之倡也。
(節選自《撫州顏魯公祠堂記》,有刪改)
  材料二:
代宗崩,(真卿)為禮儀使。盧專權,忌之。會李希烈陷汝州,乃奏曰:“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上從之。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慢罵,舉刃以擬之,真卿不動。希烈遽以身翼蔽之,而麾其眾,眾退,乃揖真卿就館舍。
希烈大宴逆黨,召真卿坐,使觀倡優斥黷朝政為戲,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 ”拂衣而起。時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謂希烈曰:“聞太師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號,而太師至, 非天命正位 欲求宰相,孰先太師乎 ”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 君等聞顏杲卿無 是吾兄也。祿山反首舉義兵及被害詬罵不絕于口。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師,守吾兄之節,死而后已,豈受汝輩誘脅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顏”,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遣其將辛景臻、安華至真卿所,積柴庭中,沃之以油,且傳逆詞曰:“不能屈節, 當自燒。”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興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賜卿死。”真卿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不知使人何日從長安來 ”奴曰:“從大梁來。”真卿罵曰:“乃逆賊耳,何敕耶!”遂縊殺之,年七十七。
(節選自《舊唐書·顏真卿傳》,有刪改)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祿山A反B首C舉義兵D及E被害F詬G罵H不絕I于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伐,與成語“矜功伐能”、“平伐其功”(《屈原列傳》)、“自伐者無功”(《<老子>四章》)中的“伐”含義均不同。
B.區區,與“秦以區區之地”(《過秦論》)和“不任區區向往之至”(《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區區”含義均不同。
C.坎,指地面低陷的地方,也就是坑。與成語“坎井之蛙”及“鑿地為坎”(《蘇武傳》)中的“坎”含義均相同。
D.無狀,包含無功績,無善狀、不肖,無禮,沒有事實和根據等意。在文中是顏真卿對朝廷的自謙自責之辭。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顏真卿預計安祿山會造反,早做了準備,并聯合顏杲卿牽制了安祿山的進攻力量,對大唐中興有重要意義。
B.盧建議皇上派顏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實是出于對顏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殺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顏真卿。
C.顏真卿根據宦官的回答,斷定他的真實身份是叛賊,所謂“皇命”亦無中生有,朝廷并沒有想要賜死自己。
D.表達方式上,材料一夾敘夾議,材料二重在敘事,兩則材料均彰顯了顏真卿的遠見卓識及對國家的忠誠。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
                              
                              
(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而麾其眾,眾退,乃揖真卿就館舍。
                              
                              
14.顏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現 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滿江紅
劉克莊
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
  金甲雕戈,記當日轅門初立。磨盾鼻①,一揮千紙,龍蛇猶濕。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猿臂故將軍②,無功級
平戎策,從軍什;零落盡,慵收拾。把《茶經》《香傳》,時時溫習。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嘆臣之壯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 ①磨盾鼻:在盾牌鼻紐上磨墨,指在軍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將軍:指李廣。李廣長年征戰匈奴,卻終身未能封侯。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詞人用龍騰虎躍之筆追敘了壯年從軍抵御金兵入侵的經歷,塑造了一個忠誠愛國、文武雙全的英雄形象。
B.上片詞人借李廣功高未封侯的典故,來比況自己的遭遇,表達了立功卻不受封賞,英雄受抑的深沉悲慨。
C.過往的崢嶸歲月已然逝去,而今詞人卻時常溫習《茶經》,教導孩子誦讀《花間集》,透露出慵懶閑適的生活態度。
D.劉克莊的詞繼承了辛派詞風,愛國精神與豪放風格相表里,在使事用典、散文化、議論化方面有所發展,在這首詞中這類手法運用得很成功。
16.有人認為本詞“曠達豁如”,你是否認同 請結合具體詞句談談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燕歌行并序》中,高適用“        ,        ”描寫戰士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的情景,說明他們并不是為了取得個人功勛而是為了保衛國家的氣節獻身。
(2)中國古人善于在小與大的思辨中獲得啟示。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          ”寓意言小旨大,韓愈在《師說》中用“      ”批評了舍大擇小的行為。
(3)小剛參加了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他不僅震撼于這盛大的典禮,還被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在觀看比賽之余,他參觀了杜甫草堂,拍攝了不少照片。他想發朋友圈,可選用杜甫“        ,        ”這兩句詩,作為杜甫草堂風景照片的文案。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4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題。
豆塑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技藝,興于唐,盛于清。其時農耕文明發達,為糧食畫的形成流傳奠定了物質基礎。詩人杜甫在《憶昔》中描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意思是開元盛世,倉庫米谷滿了。于是坊間悄然興起了五谷糧食畫的制作。到乾隆時期,豆塑作為敬獻皇帝的貢品,被視為奪天地之精華的吉祥物,寓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
題材上,豆塑既可以表現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也可以表現民風民俗、傳說故事,內容廣泛;造型上,豆塑簡潔明快、趣味夸張,注重神似,保持材料的天然神韻;手法上,豆塑吸取國畫、書法、浮雕、裝裱等藝術門類的特點,通過條塊、凹凸、明暗、色彩的變化,創作出層次分明的立體畫。
  尤其是在北京市延慶地區,豆塑得以薪火相傳。延慶區永寧鎮“悅游工坊”設有非遺文化體驗課,豆塑是其中一項。(甲)豆塑體驗課以雄渾巍峨的長城為主題,(乙)所用材料為顆粒飽滿的稻、黍、稷、麥、菽等組成,(丙)即水稻、黃米、小米、小麥和豆類。(丁)豆塑分為選用材料、設計圖案、涂膠粘貼、整體調整等步驟。
在彩色卡紙上用鉛筆畫出長城烽火臺、城垛,勾勒出崇山峻嶺上樹木的輪廓。將白色乳膠涂在卡紙上,根據豆子的形、色、紋選擇相關位置。做線條時,用鑷子一粒一粒地夾起、粘貼;做塊狀處,用手指輕輕捻、撒,鼓鼓的豆子仿佛被喚醒,跳躍著組成一幅畫。黃色黍子貼出城堞,表達長城浮光躍金的吉祥寓意;紅褐色豇豆貼成烽火臺,呈現巍峨聳立的氣勢;綠豆、紅豆、黃豆等貼成樹木,構成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風景,襯托騰飛巨龍的雄渾壯闊。然后,在上方空白處貼上“祖國萬歲”幾個字,是題目也是文眼。畫面完成后,用棉棒、牙簽等進行修整,使豆子粘得結實、平整、美觀。
豆塑,激活了糧食自然的氣韻,用慧心巧手,把食品升華成藝術品,綿延稼穡的收獲,萃取生活的氣息,豐盈文化的內涵,讓田野芳香和綺麗愿景蓬勃生輝。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豆塑像春天的種子,扎根在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生長。
18.將下列詩句填入文中橫線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麥田今歲屯干戈 B.公私倉廩俱豐實 C.湖田谷熟雁來時 D.燕未來前先得春
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分)
                              
                              
20.請賞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4分)
                              
                              
21.請你根據下列材料內容,以中共北京市延慶區委宣傳部的名義寫一封邀請函,向全國非遺傳承人發出觀展邀請,要求:內容明確、表達得體。(150字以內)(5分)
  5月15日—5月20日,為彰顯延慶區工藝匠人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北京市延慶區委宣傳部將在延慶區永寧鎮“悅游工坊”舉辦“祥龍啟福”2024年北京市延慶區非遺大師作品展。此次展覽以龍文化為主題,深入剖析龍在中華文化中的豐富內涵,探尋其與現代元素的融合。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6分)
22.下面是描繪“整本書思維導圖式筆記的作用”的思維導圖,請把這個圖轉述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00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答案全解全析
1.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其深度和廣度無法達到當代作家的水準”錯誤。原文“盡管目前這種體驗的深度和廣度仍無法達到頂級作家的水準”中說的是“頂級作家”,選項偷換概念。
2.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人工智能在創造力和理解力上的突破已超越人類”錯誤。原文說的是“它在創造力和理解力上的突破卻讓人類作者在引以為傲的情感表達方面感到了一絲危機”,并非“已超越人類”;“其未來甚至可能完全取代人類”無中生有。
3.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第五段的觀點是:人工智能參與文學創作是文學創作領域的巨大變革,其創造力和理解力讓人們產生危機感,并對其進行反思。A.強調我們要改變自己以順應環境,并未提及人工智能。B.指出人工智能具備生成各種文體的基本能力,并未提及人工智能參與文學創作會讓人產生危機感并對此進行反思。C.微軟小冰創作并發表詩集是人工智能參與文學創作的例子,有人對此進行評論是產生危機感的表現,此事可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文學情感表達的反思。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五段的觀點。D.《流浪地球2》中數字生命“圖恒宇”產生自我意識,并未提及人工智能參與文學創作。
4.答案 ①文章圍繞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先論述人工智能文學利用文字符號和跨媒介敘事實現情感表達,再從人文價值和合法性的角度指出其局限性,論述客觀全面,邏輯嚴密。②文章在具體論述時,使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詞語,使文章的脈絡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圍繞中心論點“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展開論述,前四段指出人工智能文學借助文字符號和跨媒介敘事實現情感表達,第五到七段從人文價值和合法性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文學情感表達的局限性,并運用了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論證思路條理清晰,論證客觀全面,邏輯性強。
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并列式的論證結構,“通過文字符號制造情感表達”“利用跨媒介敘事營造情感表達”“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是否具有人文價值尚有待進一步討論”“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有待進一步商榷”,各分論點平行列舉,依次闡述,使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提示文章脈絡層次的詞語,使文章條理清晰。
據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5.答案 ①《瞬間》通過使用“飄散”“流逝”等與感情相關的詞匯組合來完成表意任務,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審美體驗。②《瞬間》利用跨媒介敘事營造情感表達,由“雪花”可以聯想到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由“小鳥在飛翔”可以聯想到泰戈爾的《飛鳥集》,調動讀者相似的情感體驗,完成情感表達。③《瞬間》作為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是大語言模型利用算法和數據進行混搭與重組的結果,不具有獨創性。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先精準把握文本的觀點并理解材料(實際問題),然后從文中找到相關內容來解決問題。
由原文“通過文字符號制造情感表達”“其中的‘雪花’‘飄散’……能夠帶給讀者類似的審美體驗”可知,《瞬間》通過使用“飄散”“流逝”等與感情相關的詞匯組合來完成表意任務,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審美體驗。
由原文“‘雪花’可能會讓讀者想起徐志摩的名篇《雪花的快樂》……得以充分施展”可知,《瞬間》利用跨媒介敘事營造情感表達,由“雪花”可以聯想到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由“小鳥在飛翔”可以聯想到泰戈爾的《飛鳥集》,調動讀者相似的情感體驗,完成情感表達。
由原文“這種大語言模型參與創作……完成表意任務”“人工智能文學的情感表達……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可知,《瞬間》作為人工智能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是大語言模型利用算法和數據進行混搭與重組的結果,不具有獨創性。
6.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內容的能力。“都運用了將不同感官體驗相融合”錯誤,“深山藏古寺”的畫法不屬于“將不同感官體驗相融合”,它是運用了想象的手法,通過和尚挑水想象山中必然藏有寺廟。“蛙聲十里出山泉”的畫法是“將不同感官體驗相融合”,即聽覺與視覺相融合。
7.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句子的能力。“但肯定了這些人的政治能力”錯誤,“但是,他可以當副部長”有調侃和嘲諷意味,并不是真的肯定這些人的政治能力。
8.答案 不認同。①這幾個例子看似信手拈來,雜亂無章,實則用心安排。②“醬”和“鑲”,屬于將很少用于文學作品中的日常生活中的方言、口語恰當用在文學作品的語境里,顯得獨特,富有新意;“莊重”“移來移去”,屬于看似普通卻準確表達出某種意境,能夠引發讀者共鳴的例子;“追趕著”,屬于作者長期觀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③這三個層面的例子緊密相連,依次照應了最后兩段作者關于“好的語言”的觀點,使得文章在邏輯上更加嚴密。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內容和結構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表明態度,然后再分析理由。例子的順序能否變換,關鍵是看例子的內容是否符合文章和現實生活的邏輯。
由“‘醬’字、‘鑲’字,大概本是口語……但是在文學作品里沒有人這樣用過”可知,汪曾祺認為“醬”和“鑲”兩個字本是口語、方言,以前沒人用過,而魯迅和沈從文用在文學作品里,富有新意。照應了“都只是平常的語言,只是在平常語中注入新意”。
由“‘莊重’不僅寫出了樹的神態,而且引發了讀者對人生的深沉、廣闊的感慨”“‘移來移去’……這寫出了被流放在絕域的知青的寂寞心情”可知,汪曾祺列舉這兩個例子,是因為“莊重”“移來移去”引發了讀者對人生的深沉、廣闊的感慨,表現了人物的心情。照應了“寫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筆下所無’的‘未經人道語’”。
由“‘追趕著’,我自以為寫得很準確。這是我長期觀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可知,“追趕著”是作者長期觀察和思索的結果。照應了“平常而又獨到的語言,來自長期的觀察、思索、捉摸”。
因此,這些例子不能隨意調換順序,它們是依次與后文作者的觀點相互照應的,使得文章在邏輯上更加嚴密。
9.答案 ①在描繪“彩旗”時,作者將彩旗在風中飄動的形態想象成“一片被縛住的波浪”,不僅展現了彩旗的動態美,還讓讀者能夠聯想到波浪的起伏與翻涌,從而更加生動地感受到早春時節的輕風拂面。②在描寫“杏花”時,作者想象“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撒在樹上”,這樣的想象將杏花的盛開描繪得如詩如畫,讓讀者仿佛看到了花瓣如雨般灑落的場景,增加了詩歌的浪漫氣息。③在“早春”一節中,作者想象新綠是“遠樹的綠色的呼吸”,這個想象賦予了新綠以生命的氣息,使得早春時節的生機與活力躍然紙上,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敏銳觀察與獨特感受。④在“黃昏”一節中,作者通過想象“忽然路燈亮了,/(像是輕輕地拍了拍手……)”,將路燈的亮起描繪得如此輕柔與溫馨,讓讀者仿佛聽到了那輕輕拍手的聲音,感受到了黃昏時分的寧靜與美好。(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品味語言藝術的能力。
題干強調的是“想象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性”,要求學生選擇“彩旗”“杏花”“早春”“黃昏”中的兩節小詩分析其想象手法的運用,因此作答時扣住“想象”二字分析作者在詩中運用的新奇的比喻、擬人等手法即可。
“彩旗”:“當風的彩旗,/像一片被縛住的波浪”將在風中飄舞的彩旗想象成“一片被縛住的波浪”,通過想象生動地展現出彩旗迎風飄拂的動態感。而讀者由彩旗的拂動,能聯想到波浪的起伏,從而如臨其境地感受到早春時節的清風拂面。
“杏花”:“杏花翻著碎碎的瓣子……”描寫杏花在風中搖曳的姿態,為了充分描寫出杏花綻放的情景,作者將其想象成“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撒在樹上”,一桶花瓣飄飄灑灑落在樹上,形象地寫出杏花的繁盛,如詩如畫。
“早春”:“(新綠是朦朧的……完全不像是葉子……)遠樹的綠色的呼吸”中作者將朦朧的新綠想象成“遠樹的綠色的呼吸”,讓讀者仿佛看到了綠樹呼吸起伏的姿態,感受到了樹的生命力,賦予了遠樹、新綠以盎然的生機與活力。
“黃昏”:本來是“青灰色的黃昏”,忽然路燈“拍了拍手”,路燈亮了,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沒有聲音的路燈賦予動感和聲音,那么溫馨,那么寧靜。
10.答案 BDF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祿山反”是主謂結構,后面“首舉義兵”的主語是顏杲卿,應在B處斷開;“舉義兵”是動賓結構,后面D處斷開;“被害”和“詬罵不絕于口”的主語都是顏杲卿,中間F處斷開。
11.B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A.正確。進攻,征伐/夸耀/自夸,炫耀/夸耀。B.錯誤。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小,用作自稱的謙辭。
12.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兩則材料均彰顯了顏真卿的遠見卓識及對國家的忠誠”錯誤,材料二主要表現顏真卿的剛烈及對國家的忠誠,沒有表現其遠見卓識。
13.答案 (1)顏真卿是天下各地信服的人,派他去曉諭李希烈,可以不動用武力。
(2)李希烈急忙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遮擋他,指揮眾人退下,然后對顏真卿拱手行禮,將他安置在館舍。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信”,信任,信服;“顏真卿四方所信”,判斷句;“諭”,曉諭,告訴;“勞師旅”,使軍隊勞苦,動用武力。
(2)“遽”,急忙;“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麾”,指揮;“揖”,拱手行禮。
14.答案 ①與反賊安祿山英勇斗爭。②面對李希烈等人的威逼利誘時,他大義凜然,蹈死不顧。③李希烈使其觀看藝人褻瀆朝廷政事以取樂時,他怒斥李希烈,捍衛朝廷的尊嚴。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據材料一“祿山既舉兵,與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賊之不能直窺潼關,以公與杲卿撓其勢也”可概括出,顏真卿與反賊安祿山英勇斗爭。
②根據材料二當朱滔、王武俊等人建議李希烈讓顏真卿任宰相時,顏真卿怒斥“是何宰相耶!……豈受汝輩誘脅耶!”;李希烈讓人在院中掘坑“坑顏”時,顏真卿“怡然不介意”;辛景臻、安華等人揚言要燒死顏真卿時,他“乃投身赴火”;當宦官說從大梁來時,顏真卿“罵曰:‘乃逆賊耳,何敕耶!’”,最后英勇就義,可見面對李希烈等人的威逼利誘時,他大義凜然,蹈死不顧。
③根據材料二李希烈使其觀看藝人褻瀆朝廷政事以取樂時,他怒斥李希烈“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 ”可知,他捍衛朝廷的尊嚴。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被追贈為司徒的魯郡顏公,名真卿,在唐朝擔任太子太師,和他的堂兄顏杲卿,都為保持崇高的氣節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普通百姓也都知道顏公的忠烈。當初,顏公因為觸犯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他預計安祿山一定會謀反,為此做了準備。安祿山發動叛亂后,他和常山太守顏杲卿攻打敵軍的后方,賊軍之所以不能長驅直入潼關,就是因為顏公與杲卿阻擋了他們的勢頭。天寶年間,多年沒有戰爭了,安祿山謀反后,天下人沒有不感到震驚的,唯獨顏公憑小小的平原太守,成功削弱了敵軍的鋒芒。四方之國聽到這個消息,爭先恐后地奮起響應,唐朝最終能夠振興,就是顏公首倡的。
材料二:
唐代宗去世時,顏真卿擔任禮儀使。盧獨攬大權,忌恨他。正趕上李希烈攻克汝州,盧就上奏說:“顏真卿是天下各地信服的人,派他去曉諭李希烈,可以不動用武力。”皇上同意了。顏真卿剛見到李希烈,想宣講詔書旨意,李希烈的養子等一千多人(抽出刀)露出刀刃搶著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許多將領層層圍住他,隨意辱罵,舉起刀在他的身上比畫,顏真卿不為所動。李希烈急忙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遮擋他,指揮眾人退下,然后對顏真卿拱手行禮,將他安置在館舍。
李希烈大擺宴席犒勞他叛亂的朋黨,召來顏真卿坐下,讓他看歌舞雜技的藝人指責、褻瀆朝廷政事取樂,顏真卿發怒說:“大人是臣下,怎么能讓這些人做這種事呢 ”振衣起身(離席)。當時(叛變的)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座席中,他們看著顏真卿對李希烈說:“我們久聞太師大名和仁德,大人想稱帝,太師就來了,豈非上天封為正統 如想成為宰相,誰能比得上太師 ”顏真卿神情嚴厲地大聲呵斥他們說:“這是什么宰相! 諸位聽說過顏杲卿沒有 他是我的哥哥。安祿山反叛,他首先發動義兵(反抗),等到被殺害的時候,口里不停地辱罵(賊人)。我今年近八十,官做到太師,到死我都要保持像我哥哥一樣的氣節,怎會接受你們這些人的利誘威脅呢!”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顏真卿,命令十名甲兵看守,在庭院里挖了一丈見方的坑,揚言“活埋顏真卿”,顏真卿神情坦然不在意。李希烈又派他的將領辛景臻、安華到顏真卿住處,在庭院中堆柴,澆上油,并且傳達忤逆的命令說:“不愿失節,就自己燒死。”顏真卿就往火里跳,辛景臻等人急忙攔住他。興元元年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殺顏真卿。他們先通報說:“有圣旨。”顏真卿跪拜,宦官說:“應該賜你死。”顏真卿說:“老臣無禮,罪該處死,但不知使臣是哪天從長安來的 ”宦官說:“從大梁來的。”顏真卿罵道:“那是叛賊,稱什么圣旨!”他們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歲。
15.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慵懶閑適的生活態度”錯,下片詞人寫自己拋開“武略”,課讀《茶經》,與客不談邊事,教兒誦《花間集》,似乎甘愿將生命的熱情消磨殆盡,但是從詞序可以看出,風風雨雨,皆觸動心事,可見其內心灼熱。所以下片所用口吻雖閑淡委婉,但更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英雄無路請纓的一腔悲憤,故不是“慵懶閑適的生活態度”。
16.答案 不認同。①詞人擱置“平戎策,從軍什”等平定敵人的策略、計劃和與軍旅有關的作品,轉而關注《茶經》《花間集》等閑適之作,貌似曠達,看似釋懷。②實際上詞人因報國無門,借李廣、燭之武等典故表達自己不被任用、壯懷難伸的悲憤,只好故意假借閑居無聊的生活來掩蓋軍旅記憶,甚至怕聽人談起邊塞的事情而勾起回憶。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解答本題,要先表達觀點——不認同,因為本詞是故作曠達,不是真正的“曠達豁如”。然后可以聯系以下詞句進行分析:
“平戎策,從軍什……時時溫習”,詞人不再關注平定敵人的策略、計劃和軍旅作品,轉而關注《茶經》《花間集》等閑適之作,貌似曠達。
“有誰憐、猿臂故將軍,無功級 ”“嘆臣之壯也不如人,今何及!”分別引用李廣、燭之武的典故表達自己不被任用、壯懷難伸的悲憤,詞人報國無門,只好故意借品茗、焚香來打發時光,甚至“生怕客談榆塞事”,顯然,詞人這種閑適是假裝的,所以是“故作曠達語”。
據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17.(1)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小學而大遺
(3)(示例1)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示例2)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8.B 本題考查學生語句復位的能力。結合后文“意思是開元盛世,倉庫米谷滿了”可知,此處所填內容應表達“倉庫米谷滿了”的意思,而“公私倉廩俱豐實”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故選B。
19. 答案 (乙) 修改:所用材料為顆粒飽滿的稻、黍、稷、麥、菽等。或者改為:所用材料由顆粒飽滿的稻、黍、稷、麥、菽等組成。
(丁)修改:豆塑分為設計圖案、選用材料、涂膠粘貼、整體調整等步驟。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乙)處,“所用材料為……組成”句式雜糅,改為“所用材料為……”或“所用材料由……組成”。
(丁)處,語序不當,“設計圖案”的步驟應在前。
20.答案 ①用詞方面,運用疊詞“一粒一粒”“輕輕”“鼓鼓”增強了節奏感(或:運用動詞“夾起”“粘貼”“捻”“撒”,增強了豆塑創作的現場感)。②手法方面,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了豆子人的情態動作,一個個被喚醒的豆子,在彩色卡紙上跳躍,富有畫面感和動態美。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用詞上,“一粒一粒”“輕輕”“鼓鼓”為疊詞,增強了節奏感和韻律美;“夾起”“粘貼”“捻”“撒”一系列動詞準確描摹了豆塑創作的過程。
修辭上,“仿佛被喚醒,跳躍著”把豆子人格化,賦予豆子人的情態動作,形象生動,表現出創作豆塑的畫面感,富有動態美。
21.答案 (示例)
邀請函
尊敬的全國非遺傳承人:
為深入剖析龍在中華文化中的豐富內涵,探尋其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彰顯延慶區工藝匠人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茲定于5月15日—5月20日在北京市延慶區永寧鎮“悅游工坊”舉辦“祥龍啟福”2024年北京市延慶區非遺大師作品展。誠摯地邀請您撥冗參加。(“期待您的光臨”等均可)
中共北京市延慶區委宣傳部
2024年5月7日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寫作邀請函的能力。本題要求寫作邀請函,是應用文寫作,要注意邀請函的格式,由標題、稱謂、正文、落款組成。正文方面,寫明活動的緣由、要求等,如“為……彰顯延慶區工藝匠人在非遺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寫明活動的時間、地點、形式等,如“5月15日—5月20日在北京市延慶區永寧鎮‘悅游工坊’舉辦‘祥龍啟福’2024年北京市延慶區非遺大師作品展”;并對被邀請方發出得體、誠摯的邀請。
22.答案 整本書思維導圖式筆記通過關鍵詞產生連接,促進理解與創新,形成整體認知;通過將新知識融入已有知識,促進意義學習,建立對整本書的知識架構;通過顏色、圖像、線條有效地刺激讀者大腦,加深讀者的記憶和理解。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圖文轉換和語言表達簡明、連貫、準確的能力。
解答此類試題,要分清導圖中各分支之間的關系,把握好內在順序,保持內容的完整性,適當增加起連貫作用的詞語,同時注意字數的要求。
本題中整本書思維導圖式筆記的作用分為整體認知、建立知識架構和有效刺激大腦三個分支,答題時依次表述即可。對“整體認知”“建立知識架構”“有效刺激大腦”三個分支進行語言表述時,要注意邏輯順序,由具體做法到作用,不能出現邏輯性錯誤。
23.[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漫畫類材料作文題。
這幅漫畫描繪了兩種人對待鮮花的態度:占有者企圖占有鮮花,他手捧一束剛摘下來的鮮花,回望小山,似乎沾沾自喜,似乎仍不滿足,但摘下來的鮮花并不能久活,所以他看似擁有了鮮花,實際上失去了鮮花;而欣賞者從容坦然地佇立,隔岸欣賞著小山上盛開的鮮花,他不曾擁有其中任何一朵,他背著雙手,無意摘取,但卻享受到更多、更長久的美好。
由此及彼,鮮花可以象征著一切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人們的欲望和追求。以小見大,從對一束鮮花的態度看人生。兩類人分別代表兩種人生態度。占有者以擁有和控制為執念,而欣賞者以體驗和感悟為追求。寫作時,首先應當結合對漫畫的理解,闡釋清楚“占有者”和“欣賞者”的內涵;然后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分析,兩相對比,占有者往往更加注重結果而欣賞者則更重視過程,占有者的生活可能充滿壓力和不安而欣賞者則可能更加平和與滿足;最后,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說明自己的態度:在占有必要生存資料的基礎上,以欣賞者的姿態面對生活中的美好,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
[參考立意]
(1)以欣賞之心擁抱大千世界。
(2)做心中容納山河的欣賞者。
(3)私占獨窺一隅,賞觀得見全貌。
(4)摒棄占有之心,擁抱欣賞之美。
[例文]
以欣賞之姿,擁人間之美
有這樣一幅漫畫:山崖上盛開著絢爛的花,有隔著江在對岸遠遠欣賞花之美的欣賞者,也有殘忍折斷花枝,將花帶走的占有者。二人對花的做法大相徑庭,這不禁使我思考:究竟哪種做法才是對美真正的喜愛
以我之見,欣賞是對美的價值的肯定和保護,而占有卻是一種扭曲了的喜愛。追根溯源,美的產生是時令、地點以及人的心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為北風呼嘯,所以才有“千樹萬樹梨花開”;因為身處名山,所以才有“齊魯青未了”;因為遠離故土,所以才有“郁孤臺下清江水”……美是產生于特定條件下的,若將花折斷,脫離了白云、高山、流水,脫離了觀花時的心境,那被我們摘回家的花枝當真會如我們最初所看到的那般美嗎 我想并非如此。
這種行為雖打著“喜愛”的名號,卻一步步將美摧毀。它否定了美產生的條件,忽略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只為滿足自己一時的私欲而對美進行占有。貂皮愛好者將貂皮披在肩上,無視帶給他們視覺美的生命本身,肆意地破壞著美。同樣,大英博物館雖留存著無數遠離故土的文物,卻沒有給予文物應有的保護,在不知不覺中埋沒了美。占有者就像螻蟻,一點點地侵蝕著美,無意之間卻將自己曾經所深愛的美推向了深淵。
朱光潛在《談美》中指出:“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美所真正需要的喜愛是一種基于尊重和自由的欣賞。尊重美的原生條件,不加以干涉,與此同時給予美空間,將其從櫥窗里解放出來,才會有滿園春色。
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對于美我們只能“遠觀”。被改編成舞蹈后的《只此青綠》沖上全網熱搜,其美學價值再一次生動地展現在了人們眼前。這種對美的遷移,是基于美產生的原因與背景,再以全新的表現形式賦予美以時代意義。對美需要有尊重而不能盲目,不在聽之任之中讓美逐漸消散。近年來掀起的“文創潮”、《中國詩詞大會》、走出國門的漢服漢飾……都是對美傳承下去的有益嘗試,這是一種對美的更高層次的理解與欣賞。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莫因一己之欲毀了美的活力,有時候隔著岸遠遠欣賞便是對美最深的喜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湖口县| 华安县| 疏附县| 万安县| 景洪市| 彭泽县| 阿荣旗| 张北县| 定结县| 新民市| 龙口市| 赞皇县| 昌邑市| 古丈县| 东乡族自治县| 巩留县| 镇沅| 兴义市| 宁强县| 太保市| 江源县| 阿尔山市| 宁国市| 崇文区| 蒲江县| 惠来县| 南投市| 克什克腾旗| 中阳县| 柘荣县| 临夏县| 庆元县| 枣庄市| 巴彦淖尔市| 瓮安县| 昂仁县| 临清市| 同江市| 中西区|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