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nèi)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nèi) 不 要 答 題)高中同步單元達標檢測卷第一單元達標檢測全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年少時讀書,特別熱衷于尋找某個“簡單的結論”,覺得一本書的價值就在于能夠“千頭萬緒,歸結為一句話”。書讀多了,漸漸意識到,這是一種要不得的膚淺的讀書習慣,是帶著中學時代“總結中心思想”“找關鍵結論”的應試慣性。真正的讀書,需要戒除那種“找簡單結論”的簡化誘惑,而是要讀到復雜性。深刻的讀書過程,應該總能在掩卷之余在腦海里盤旋這句話:這事兒沒那么簡單,那么,問題又來了!所謂認知膚淺,就是對世界的了解凍結于某個簡化的結論。讀一本書,如果讀到的僅是某個簡單的結論,說明我們對一個問題的認知仍停留于薄和淺的“表層”,沒有對“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種沖撞、侵犯、挑戰(zhàn),它只是既有認知區(qū)中某種“熟悉而愉快的確證”“未增加新知的淺閱讀”,沒有在沖撞已知的基礎上飛躍到“未知的未知”。很多時候我們貌似讀書和思考了,實際上只不過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見、狹隘,強化了一種閉環(huán)中的偏執(zhí)。這個過程并沒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 思想就是一個“越過簡單結論”的過程,抵制某種未經(jīng)思考、未經(jīng)論證之結論的思維行動。比如我讀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想史》,就是一個看見思想史之復雜性的過程。起初也是想找到“中國思想史”的一根線,一個結論,一個可作為規(guī)律的因果脈絡,可這本書告訴我們,“思想史”不是“在歷史時間中制作思想路程的導游圖”,當書寫者在其編撰之初將歷史脈絡化的時候,就已經(jīng)改變了思想史的原生狀態(tài)。真實的歷史不是連續(xù)的、線性的,所謂的“歷史的原因”常常是后來的、選擇的、理性的解釋,它們需要把很多“偶然的”事情“淘汰”出去才能成立或凸顯。跟著這本書的思想鉤沉,打撈那些被淘汰的“偶然”,重新“去熟悉化”,了解“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就是一個看見復雜傳統(tǒng)的思想歷程。好書就能起到這樣的效果,讓頭腦變得復雜起來。復雜是什么 就是跳出粗糙而簡單的是非,看到事物內(nèi)在的多元、矛盾、張力、褶皺、彎曲和肌理。將問題置于某種“沖突的語境”中去思考,才能看到問題的復雜性。我們經(jīng)常聽到“問題意識”這個詞,實際上,問題意識,就是一種“敏銳地意識到某個問題中所包含的復雜性”的問題直覺。它須具備這些特性:這類“問題”沒有一個肯定或否定的答案;這類“問題”的內(nèi)部必然充滿了張力;這類“問題”沒有終結,對這類“問題”的釋放,意味著迎接更深層次問題的到來。它的出現(xiàn)往往意味著“問題越來越多”,雖然未必存在一個答案,但能在思辨中把你的思考推向新的思想層次。“判斷不能那么絲滑,只有放到張力場中才能呈現(xiàn)它的復雜性。”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矛盾沖突的“張力場”,它在不斷的“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摘編自《讀書要讀到復雜性》)材料二:從思想史的敘述形式上說,也許是因為天才思想的缺席,使習慣于按照思想家來分配章節(jié)的撰寫者覺得無從措手,于是使思想史不得不出現(xiàn)“空白”;從思想史的敘述觀念上說,也許是因為進化論的樂觀主義使思想史家相信,這只不過是可以省略的時段,他們的責任是把思想史寫成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大鏈條;從思想史的寫作心情上說,也許是這個時代的平庸難以使歷史學家激動,千人一面的沉悶打消了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可是,這一方面是由于“由今溯古”的思路,今人預設它是“空白”,往往是因為已在心中預存了一個對思想歷史的價值判斷尺度;另一方面是“因人設崗”的寫法,撰寫者斷定沒有足夠設置到章節(jié)的思想家,于是把這些“二三流”的思想一概忽略不計,于是,思想史仿佛有了斷裂,有了空白。可是,如果換一種思路,也許“空白”恰恰是一種有意思的內(nèi)容,而“斷裂”恰恰是一種有意義的連續(xù)。在中國書論、畫論中,有一種據(jù)說是最中國化的理論,就是畫的空白處也是畫,字的筆斷處即見精神。紙上未曾著色的地方,可能是云天水色,也可能是需要閱讀者以體驗補充與想象的地方,蘊含了最富有包孕性的內(nèi)容,飛白恰恰特見意趣。筆筆豐潤飽滿,可能就有夯實之嫌。問題是,思想史并不是藝術性的書畫,它不能總是一筆帶過,去指望閱讀者自己想象和填充思想史的空白,照理說,思想史不僅要寫那些充滿“變異”的時代,而且要寫那些平緩地“綿延”的時代,歷史閱讀者和藝術欣賞者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他不能隨意想象空白處的歷史。可是,似乎思想史寫作者很看不上那些平庸和停滯的歷史時段,于是思想史也留下了一些空白,然而這些空白并沒有像書畫中的空白和飛白那樣,給人深刻的意味,卻使得思想史顯得上氣不接下氣。這可能并不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因為,思想的歷史常常在保持存在與改變存在之間來回搖擺,表面上看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所謂穩(wěn)定秩序和改變秩序之間的緊張,延續(xù)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打破固有的社會架構之間的緊張,每一個思想時代都被這兩種傾向所籠罩,時而尋求保守既定的文化秩序,思想史表現(xiàn)出平庸似的穩(wěn)定,時而努力尋求創(chuàng)新的文化形式,思想史又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跳蕩,在“變異”與“綿延”、“凸顯”與“蟄伏”之間,思想始終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那種似乎停滯的年代,思想的歷史恰在前行,“空白”的背后,其實寫滿了未發(fā)表的文字。(摘編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讀書時熱衷總結中心思想和找關鍵結論是一種膚淺的讀書習慣,找到的結論往往也是簡單的,不利于形成深刻的思想。B.復雜性的“問題”具有尚無明確答案、內(nèi)部充滿張力、難以被答案終結等特點,這些“問題”能使思考向縱深處推進。C.某些時代缺少天才的思想家,而歷史學家習慣于按照思想家編排的范式進行思想史的書寫,于是他們就直接選擇了跳過。D.歷史常常在“變異”與“綿延”之間搖擺,這讓思想的發(fā)展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給我們書寫思想史帶來了一些困難。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認為只有把問題置于某種“沖突的語境”中去思考,才能跳出粗糙而簡單的是非判斷,最終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B.材料二認為思想史的寫作者如果只是按照一種既定的習慣認知進行思想史的書寫,將不利于呈現(xiàn)思想史的真實面貌。C.材料二中提到每個時代都有保守和變革兩種思想傾向,并會或強或弱地左右這個時代的思想走向,這是歷史的常態(tài)。D.兩則材料均談及認知的“復雜性”,讀書要意識到得出結論的過程的復雜性,書寫思想史要意識到思想史發(fā)展的復雜性。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畫橫線句子的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為加強集權統(tǒng)治,打擊不同政見,奉行實用主義,制造了“焚書坑儒”事件。B.唐代思想從隋代直接跳至中唐,存在兩百年的空白,思想史的發(fā)展停滯不前,思想的開創(chuàng)性不足。C.反映明末劇變的歷史學著作《萬歷十五年》英文版書名的翻譯是“1587年,一個沒有重要意義的年頭”。D.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在上海創(chuàng)刊,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號時,改名為《新青年》。4.結合材料一內(nèi)容,下列對“判斷不能那么絲滑,只有放到張力場中才能呈現(xiàn)它的復雜性”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閱讀后得出結論是一件復雜且困難的事情。B.實際的閱讀過程可能會對“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種挑戰(zhàn)。C.值得閱讀的好書應該具備相當?shù)拿軟_突。D.通過閱讀對某些復雜問題形成判斷,也是閱讀的應有之義。5.材料二在談論“思想史寫作”時,隱含著三個不斷“將思考推向深刻”的問題。請根據(jù)材料二內(nèi)容,概括推動作者深刻思考“思想史寫作”的三個具體問題。(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渡 口魯彥周那是前年春天。你到過這水庫的上游嗎 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幾個小時的太陽,猴子成群結隊,參天古木,綿延千里,無窮無盡的財富,正等待人們?nèi)ラ_發(fā)。我去年是為了調(diào)查一種貨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來到了大山腳下的渡口。水庫還沒修成,水流非常急,轟轟轟,嘩嘩嘩,響得人頭發(fā)暈。我在渡口的一棵大樹下坐了下來,因為爬了幾天山,非常疲乏。忽然覺著有一個人朝我走來,睜眼一看,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站在我面前。這老頭滿臉皺紋,頭發(fā)胡子都是白的,個子又高又瘦,像個長頸鶴,他沖著我沒頭沒腦地問:“同志,你不想渡河啦 怎么睡到這里,也不喊我一聲!”“渡河 ”我慢慢爬起來,一只起碼有一百年歷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蕩著。老頭不聲不響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瞇成一條縫,臉上泛起淡淡的極溫和的笑意,說:“太累了吧 我在河對岸就看見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趕過來,誰知你倒睡著了!唉,年輕人啦,身體怎么樣 還好吧 ”我和老頭上了船,他蕩起了槳,不時用眼睛盯著我,似乎想打聽什么,可是我陰沉著臉,把他的話頭攔住了。我注視著河面,河面上不斷涌起浪花,嘩啦啦,河底下全是猙獰可怕的怪石頭,跟水頑強地搏斗著,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沖得亂擺亂動,直不起腰來。太陽早已不見了,天空碧藍,金色的陽光在山峰頂上閃動,水聲和竹林里的風聲競賽似的喧嘩著!“同志……”老頭喊我,可在這同時,我卻該死地冒出一句話來,我說:“真倒霉,跑到這個鬼地方,才四點鐘就看不見太陽了,唉!”一口氣才嘆完,只見老頭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見了,臉色陰暗下來。我不知道老頭臉色為什么變得這樣快,還在嘟嘟噥噥抱怨,最后我說:“這回回去,得要求調(diào)動工作了,同志們多得很,干嗎非要我干這個!”老頭再不說話了,我也抑郁地望著對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頭看看老頭,他正低著頭,用濕布仔細抹著船沿,雖然它并沒有半點灰塵。 我在合作社設立的小客店坐下來,一個中年婦女問我可吃什么。在等菜的當兒,兩邊路上來了十幾個年輕人,背著背包,穿著草鞋,連衣服都是破的。他們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樂得像群麻雀,有個扎辮子的姑娘,邊走邊吹口琴。客店里的中年婦女見他們來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頭也直起腰來。“杜老爺爺,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你們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爺爺!”客店里那位婦女滿面笑容地走回來,她對我說:“你看這些勘察隊的年輕人,山風把他們吹得比鐵還硬!咳,不容易呀,才來時,都是白面書生和嬌嫩的小姐哩。”不知究竟是什么緣故,當我疲乏地躺在鋪上時,杜老頭的形象總在我眼前。中年婦女說杜老頭祖居渡口,父親是擺渡的。他成年的時候,賭咒不干擺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說,他也不干,他堅決要到山外去;誰知這時候他家里忽然來了一個人,這人是干什么的,別人不清楚。不久,這人和杜老頭交上了朋友,杜老頭不鬧著要走了,他忘記了自己賭的咒,干起擺渡的活。別人問他為什么,他不說,問急了,便笑笑說:“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 ”說得叫人莫名其妙。后來山里鬧起革命,他不聲不響地擺渡;紅軍走了,日本人來了,他還是不聲不響地擺渡。不久,他的大兒子——游擊隊的一個分隊長被反動派殺害了;小兒子,一個勇敢的游擊隊員在山里犧牲了;他的老伴給反動派逮去了,臨死還喊:“共產(chǎn)黨萬歲!”老頭身邊只剩下一個女兒,他老了,頭發(fā)白了,人瘦了,他離開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們還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來,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們的同志。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曉得他是個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員,二十多年的老黨員。他到過北京、合肥,縣里給他蓋了休養(yǎng)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擺起渡來,這回不是不聲不響,而是大聲大響、大笑大唱了!大家又問他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說:“我這渡船將來是一個見證人,我還能不陪它到底 等它進了博物館,我還要做講解員陪著它……”這便是那中年婦女跟我說的情況,至于杜老頭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談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點睡意也沒有,我披上衣,爬起來,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時候月亮已經(jīng)爬到頂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層朦朦朧朧的薄霧籠罩著,天空沒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襯托得明亮。我從這里向南邊看過去,南邊的最高峰上亮著無數(shù)燈光,閃閃爍爍,像是鑲在山頂上的一個寶石珠冠。燈光下篝火隱約,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時有爆炸聲響起。再看看東北兩面群山,原來以為是荒無人跡的地方,一下子變成了神話世界,數(shù)不清的燈火像珍珠一樣掛在林間!我仿佛聽見人們在歡笑,看見建設者們的紅黑的面孔。“山里的建設開始了!”我心里想。這時河上來了一個船隊,竹筏上點點燈火,許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著,招呼聲、喊聲使幽靜的渡口喧嘩起來了。1959年(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財富”“開發(fā)”等詞語暗含對山里美好未來的期待,這交代了小說的時代背景,也是“我”進山的背景。B.面對主動熱情幫助自己的杜老頭,“我”卻陰沉著臉,這讓杜老頭很失望,于是他以沉默不語表明態(tài)度。C.杜老頭說“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 ”,從中可以看出他決心參加革命事業(yè),用自己的行動守衛(wèi)一方山水。D.杜老頭及其家人為了革命事業(yè)而殞身不恤的事實,說明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許許多多普通民眾的支持。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在描寫人物形象時富有暗示性,如杜老頭出場時的肖像描寫用精練的文字,巧妙暗示了杜老頭的革命精神。B.小說借客店婦女之口道出勘察隊年輕人的變化,雖是寥寥數(shù)語,卻展現(xiàn)了新中國早期建設者的風采,富有浪漫氣息。C.小說反復寫到杜老頭解放前擺渡時的“不聲不響”,既凸顯了他的謹慎與堅毅,也與解放后的“大聲大響”形成了對比。D.小說中杜老頭將老渡船比作歷史見證人,雖然渡船會隨著時代發(fā)展失去擺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8.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呈現(xiàn)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別具特色。請簡要分析其作用。(5分) 9.小說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開,這樣敘述有怎樣的文學效果 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夫辭者人之所以自通也。昔子產(chǎn)修其辭,而趙武致其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節(jié)選自《說苑·善說》,有刪改)材料二: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 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圣,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zhí)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比干剖心,孫子臏腳于魏,吳起抆泣于岸門,公孫痤言國器反為悖,公孫鞅奔秦,西門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數(shù)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 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圣莫能聽,愿大王熟察之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言》,有刪改)材料三:莊辛諫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從新安君與壽陵君,同軒淫衍侈靡,而忘國政,郢其危矣。”王曰:“先生老惛歟,妄為楚國妖歟。”莊辛對曰:“臣非敢為楚妖,誠見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則楚必亡矣,辛請留于趙以觀之。”于是,不出十月,王果亡巫山江漢鄢郢之地。(節(jié)選自《新序·卷二》,有刪改)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下面的橫線上。(3分)然A且七十B說而不受C身執(zhí)鼎俎D為庖宰E昵近F習親G而湯乃僅知其賢H而用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善,美好的品德、行為,與《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不同。B.而,表順承關系,與《<論語>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禮何”的“而”意思不同。C.見,表被動,與《諫太宗十思疏》“誠能見可欲”的“見”意思相同。D.誠,確實,與《齊桓晉文之事》“挾太山以超北海……是誠不能也”的“誠”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卿所說的“齊莊、端誠、堅強”強調(diào)言說者的態(tài)度,“譬稱、分別、歡欣憤滿”強調(diào)言談技巧。B.材料二通過概述諸多歷史人物向君主進言的遭遇,來闡明“愚者難說”“君子難言”之理。C.莊辛勸楚襄王警惕州侯、夏侯等四人,這四人淫亂奢靡,不理政事,會敗亡政權導致滅國。D.鄒忌諷勸齊威王成功,從言說者方面來看,可稱道處之一在于進言時講究“譬稱以諭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 (2)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賢圣莫能聽,愿大王熟察之也。 14.結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莊辛進諫不成功的原因。(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水調(diào)歌頭管 鑒同子儀、韋之登舟青閣,用韋之韻。秋色浩無際,風露洗晴空。登臨江山勝處,樓倚最高峰。好是夕陽低后,四野暮云齊斂,遮盡遠山重。城郭參差里,煙樹有無中。坐間客,才論斗,氣如虹。揮毫萬字,舉雙白眼送飛鴻[注]。莫問梅仙丹灶,休覓山靈蕙帳,追憶采芝翁。便草凌云賦,歸奏大明宮。 [注] 白眼:《晉書·阮籍傳》載,阮籍能作青、白眼以示好惡。其母喪,嵇喜來吊,阮籍見之以白眼;嵇康至,則以青眼對之。飛鴻:嵇康《贈秀才從軍》(其十四)“目送歸鴻,手揮五弦”。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浩”“洗”二字描繪秋色的壯美,起筆不凡,足見詞人襟懷。B.詞人登臨山巔,但見黃昏時分暮云四合,掩映群山,意境開闊邈遠。C.暮靄下的城郭、煙樹參差錯落,若有若無,宛如一幅絢麗的山水畫。D.下片由景及人,寫詞人和座間朋友才華橫溢,談吐高雅,氣度不凡。16.下片表達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諫太宗十思書》中,魏征告誡唐太宗如果擔心耳目被蒙蔽,就要做到“ ”;如果擔心邪惡之人說壞話陷害別人,就要做到“ ”。 (2)《阿房宮賦》中,杜牧在寫了歌臺上歌聲響亮、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象后,以“ , ”與之對比,寫出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同。 (3)《<老子>四章》中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 , ”概括歷代君王能創(chuàng)業(yè)不能守業(yè)這一現(xiàn)象,勸諫唐太宗要善始善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 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火山爆發(fā)時噴射出大量熾熱巖漿,為什么會導致氣溫變低呢 原來火山爆發(fā)的一瞬間就像地球打了一個“飽嗝兒”,①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會裹挾著煙塵形成龐大的蘑菇云,②如果爆發(fā)的強度足夠大,③便會瞬間穿透對流層,④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平流層。⑤其中一部分顆粒物很快會隨風雨降落到地面,⑥而且另一部分以硫化物為主的物質(zhì)在平流層中長期無法沉降,經(jīng)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后,形成的硫酸鹽氣溶膠會迅速擴散,像遮陽傘一樣反射太陽光,被稱為“陽傘效應”。這些氣溶膠顆粒又是形成云層冰晶的凝結核,這也導致火山灰擴散之處多為陰雨天氣。而水汽在向液態(tài)、固態(tài)水轉化的過程中也會吸收大量太陽輻射。正是因為太陽輻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所以在強烈的火山噴發(fā)活動后,地表會出現(xiàn)明顯的降溫現(xiàn)象,有時這一效應會持續(xù)數(shù)年,便會形成“火山冬天”,進而引發(fā)所謂的“無夏之年”。這種“陽傘效應”的降溫作用能否幫助我們抵消全球變暖呢 火山爆發(fā)帶來的危害遠大于益處,靠火山爆發(fā)去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不僅不靠譜,反而會適得其反。18.文中第一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引號的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我站在山腳抬頭望去,只見無數(shù)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頂延伸著。B.經(jīng)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后,形成的硫酸鹽氣溶膠會迅速擴散,像遮陽傘一樣反射太陽光,被稱為“陽傘效應”。C.著名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zhèn)?充滿生機”。D.多災多難的黃河,怎么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20.上小學六年級的弟弟對火山噴發(fā)可能引發(fā)“無夏之年”的說法頗為不解,請你用含有因果關系的句子向他解釋主要原因,表達清晰流暢,不超過80個字。(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我猜想,桅燈的本義可能是指掛在桅桿上的燈,是航行的信號燈。在鄉(xiāng)村,桅燈也曾大有作為。早起拔秧,夜查田漏,防汛巡邏,打老黃豆,等等,都有它熱情地參與。在過去的歲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黃豆的一部分,是農(nóng)事的一部分,是鄉(xiāng)村的一部分。秋高稻熟,傍晚時分,走到村外,選定一處,嵌入桅燈,微弱的燈光可以把潺潺細流照得清清亮亮。如今,有線的和無線的電光源層出不窮,桅燈“不怕風不怕雨”的優(yōu)勢已不明顯。船上是不會掛這種桅燈作為航行信號了,也沒人用它來幫助捕魚、打田雞或斬黃鱔、捉泥鰍了。即使家里有盞桅燈,也沒有煤油賣了。桅燈雖然已經(jīng)退出大眾的生活,成了“文物”,但它照亮的那段歲月,依然熠熠閃光。21.如果把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成“它是水稻、黃豆、農(nóng)事、鄉(xiāng)村的一部分”,二者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6分) 2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文中加點的“照亮”,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棒槌聲每天就是從這一條條麻石上響起,把那一個又一個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B.操筆為鋤,耕耘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山水領域,是大家的共同目標。C.染過的布有淡紅的有深碧的,都晾曬在長竿上,在陽光下閃著特別的光。D.某些往事,讓我的記憶擱淺在那樣一個冬天、一首唐詩里、一壺老酒里。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在科學領域,“求是”很難,不管有多么豐富的經(jīng)驗,事實都很難嚴格證明為“是”;相反,有時僅僅一個“不”,即一個反例,就足以否定整個科學原理或科學定律。正是如此,“求不”也是推動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求得一個領域的“不”并不是認識的終結,而是一個全新領域求“是”的開始。以上材料中“求是”與“求不”的關系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全解全析1.D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讓思想的發(fā)展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錯誤,原文為“在‘變異’與‘綿延’、‘凸顯’與‘蟄伏’之間,思想始終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那種似乎停滯的年代,思想的歷史恰在前行”,可見思想的發(fā)展并沒有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2.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最終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錯誤,原文只是說“復雜是什么 就是跳出粗糙而簡單的是非……將問題置于某種‘沖突的語境’中去思考,才能看到問題的復雜性”,沒有涉及解決問題,選項無中生有。3.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能力。材料二畫橫線句子的觀點是:“空白”和“斷裂”都有其獨特的意義。A.秦始皇的相關史實并不涉及“空白”和“斷裂”,因此不適合作為論據(jù)。B.“唐代思想從隋代直接跳至中唐,存在兩百年的空白”,但是這一階段“思想史的發(fā)展停滯不前,思想的開創(chuàng)性不足”表明此空白無意義,不適合作為論據(jù)。C.“1587年,一個沒有重要意義的年頭”,但是,此空白反映的是“明末劇變”,并且還有反映其內(nèi)容的歷史學著作《萬歷十五年》,說明其有獨特意義,適合作為論據(jù)。D.只是談到雜志的改名,不涉及“空白”和“斷裂”,不適合作為論據(jù)。故選C。4.A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并進行推斷的能力。“判斷不能那么絲滑,只有放到張力場中才能呈現(xiàn)它的復雜性”的意思是通過深入閱讀形成的判斷應該是復雜的,而且在對應的作品中,判斷得到深入拓展才更具價值。A項中的“閱讀后得出結論是一件復雜且困難的事情”不是在談判斷本身,而是和閱讀聯(lián)系起來,認為作品越有張力則判斷越復雜,選項偏離了句意且無從推斷。5.答案 ①為何思想史會出現(xiàn)“空白”(為何有些時代沒有天才的思想或偉大的思想家產(chǎn)生) ②如何更好地呈現(xiàn)思想史的“斷裂”與“連續(xù)” ③如何公正、全面地書寫思想史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概括推動作者深刻思考“思想史寫作”的具體問題就是分析并概括材料的行文思路,逐段把握材料主要內(nèi)容并歸納思路要點,找到推動作者深刻思考“思想史寫作”的三個具體問題的對應點。第一段,段首有“從思想史的敘述形式上說,也許是因為天才思想的缺席……不得不出現(xiàn)‘空白’”,中間思考并分析,段末總結“于是,思想史仿佛有了斷裂,有了空白”,可見其間將思考推向深刻的問題應為:為何思想史會出現(xiàn)“空白”(為何有些時代沒有天才的思想或偉大的思想家產(chǎn)生) 第二段提出設想“如果換一種思路,也許‘空白’恰恰是……一種有意義的連續(xù)”,后文對此進行探索和分析,段尾總結“思想史不僅要寫那些充滿‘變異’的時代……不能隨意想象空白處的歷史”,可見其間將思考推向深刻的問題應為:如何更好地呈現(xiàn)思想史的“斷裂”與“連續(xù)” 第三段段首提出“這些空白并沒有像書畫中的空白和飛白那樣……并不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即思想史不能真正呈現(xiàn)思想的脈絡;并闡釋“思想始終書寫著自己的歷史”,結尾強調(diào)“停滯的年代,思想的歷史……未發(fā)表的文字”,可見其間將思考推向深刻的問題應為:如何公正、全面地書寫思想史 6.B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這讓杜老頭很失望,于是他以沉默不語表明態(tài)度”錯。由原文“我說……只見老頭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見了,臉色陰暗下來”“老頭再不說話了”可知,讓杜老頭失望的不是“我”陰沉著臉,而是“我”說的這句話,對這個地方的抱怨,讓他失望,因此他沉默不語。7.A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巧妙暗示了杜老頭的革命精神”過度解讀。杜老頭出場的肖像描寫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站在我面前。這老頭滿臉皺紋,頭發(fā)胡子都是白的,個子又高又瘦,像個長頸鶴”,從這個肖像描寫中無法看出其“革命精神”。8.答案 ①反映“我”的心理狀態(tài)。開篇以湍水急風等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喪,最后以燈火閃爍的建設景象抒寫“我”的豪邁。②體現(xiàn)“我”的成長過程。借助對景物飽含情感的描繪,形象地揭示了“我”經(jīng)歷一次次的心靈觸動,最終獲得成長的過程。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題干要求分析“‘我’眼中的景物”的作用,可先在文中找出相關內(nèi)容,然后具體分析其作用。就本文而言,環(huán)境描寫主要反映“我”的心理狀態(tài)。如開篇“水庫還沒修成,水流非常急……響得人頭發(fā)暈”“河南上不斷涌起浪花……風聲競賽似的喧嘩著”,再由后文“我”對老頭抱怨“真倒霉,跑到這個鬼地方,才四點鐘就看不見太陽了,唉!”“這回回去……干嗎非要我干這個”可知,當時的“我”心情沮喪,牢騷滿腹,這處自然景物烘托了“我”的沮喪。文章最后描寫“這時河上來了一個船隊,竹筏上點點燈火……渡口喧嘩起來了”,描寫竹筏上的點點燈火以及建設者們與自然搏斗的叫喊聲,富有激情,而“我”聽了中年婦女對杜老頭的介紹后,心境也發(fā)生了變化,感到“南邊的最高峰上亮著無數(shù)燈光……寶石珠冠”“再看看東北兩面群山……像珍珠一樣掛在林間”,“我”受到感染,認識到了作為一名建設者的責任。結尾以燈火閃爍的建設景象抒寫“我”的豪邁。這些環(huán)境描寫體現(xiàn)了“我”的成長過程。開頭的“水庫還沒修成,水流非常急……響得人頭發(fā)暈”“河底下全是猙獰可怕的怪石頭……直不起腰來”,寫“我”后悔來這個地方,想要離開;后來“我”聽了杜老頭的故事,心境發(fā)生了變化,感受到了這里環(huán)境的美好,“南邊的最高峰上亮著無數(shù)燈光……寶石珠冠”;通過結尾寫的竹筏上的燈火和建設者們與水流搏斗的呼喊聲,“我”感受到了建設者們的豪情,意識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文章借助對景物飽含情感的描繪,形象地揭示了“我”經(jīng)歷一次次的心靈觸動,最終獲得成長的過程。根據(jù)上述分析整理作答即可。知識拓展 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1)本身的作用:①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特點,為人物活動和事件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環(huán)境;②渲染故事氣氛,營造故事特定氛圍,增強故事的真實性;③以自然環(huán)境暗示社會環(huán)境。(2)對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境;②表現(xiàn)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③暗示人物命運。(3)對情節(jié)的作用:①推動故事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②制造懸念,起鋪墊作用;③起線索作用。(4)對主題的作用:揭示主題,深化主題。9.答案 ①在“我”講述的個人經(jīng)歷的大故事中,套著老渡夫革命和勘察隊年輕人成長的小故事。②兩個小故事體現(xiàn)了家國精神的傳承,也使“我”從中找到了前行的動力,深化了主題。③這種形式避免了小說敘事單一與平鋪直敘,使結構嚴謹而活潑,內(nèi)容真實而豐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小說寫作特色的能力。先理解“故事套故事”。“大故事”是“我”的故事,“我”因為要調(diào)查一種貨源而來到了水庫上游,這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幾個小時的太陽”,“我”后悔到這里來,想要調(diào)動工作;此時“我”遇到了一個老渡夫杜老頭,他把“我”渡到對岸,“我”從小客店一個中年婦女那里聽說了他的革命故事,看到了一群年輕的建設者,“我”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套故事”是說在大故事中插入了“小故事”。本文的小故事有兩個,一個是杜老頭的故事,他當年做了二十多年的交通員,大兒子被反動派殺害了,小兒子作為游擊隊員在山里犧牲了,老伴被反動派抓走殺害了,他身邊只剩下一個女兒。解放后杜老頭不住休養(yǎng)的地方,又回來擺渡,他說“我這渡船……做講解員陪著它……”。第二個小故事是一群年輕的建設者的故事,中年婦女說“你看這些勘察隊的年輕人……都是白面書生和嬌嫩的小姐哩”,從中我們可以推想出勘察隊年輕人成長的小故事。再看這樣敘述的效果。兩個“小故事”的意義:杜老頭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反映了革命者為了國家犧牲小家的奉獻精神;而勘察隊的年輕人為了國家建設,不再是白面書生和嬌嫩小姐,而是成長為“比鐵還硬”的建設者。兩個小故事代表兩代人,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但其蘊含的家國精神不變,體現(xiàn)了家國精神的傳承。兩個“小故事”讓“我”感受到自己的狹隘,找到了前行的動力和前進的方向。兩個“小故事”深化了主題。“故事套故事”其實就是“順敘”中有“插敘”,這樣就避免了單一的敘事角度,避免了平鋪直敘,豐富了小說內(nèi)容,使得情節(jié)緊湊、集中。根據(jù)上述分析整理作答即可。10.答案 CEG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說而不受”和“身執(zhí)鼎俎”的主語都是伊尹,“說”和“執(zhí)”都作“伊尹”的謂語,中間要斷開,所以在C處斷開;“昵近習親”是動賓結構,“昵近”指親近,“習親”指熟悉和親近的人,二者中間不能斷開, 且“為庖宰”和“昵近習親”是兩個獨立的動賓結構,中間要斷開,所以在E處斷開;“湯”作后一句的主語,且“知其賢而用之”中“而”表承接關系,連接“知”和“用”,中間不宜斷開,所以在G處斷開。11.C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詞語的能力。A.正確。“善刀而藏之”中“善”的意思是“揩拭”。B.正確。“而”,表順承關系/如果。C.錯誤。“誠能見可欲”中“見”的意思是看見。12.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這四人淫亂奢靡,不理政事,會敗亡政權導致滅國”錯,材料二原文是“君王左州侯……郢其危矣”“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則楚必亡矣”,可見,原文是說楚襄王如果始終親近這四個人,不理國政會導致亡國,而不是這四人“不理政事,會敗亡政權,導致滅國”。13.答案 (1)辭令,就是用來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國家,保全性命的(手段)。(2)況且懇切合理的意見逆耳而不順心,不是圣賢之君是聽不進去的,希望大王您仔細思考我的話。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斷句;“所以”,用來……的;“重身”,推重自身(提高自身身價、使自己重要)。(2)“忤于耳”,逆耳;“愿”,希望;“熟”,仔細、周詳。14.答案 ①楚襄王昏聵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②莊辛勸諫不講技巧,難以達到預期。③莊辛勸諫未能堅持,遇責難就放棄。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結合材料二“則愚者難說也……非賢圣莫能聽”可知,作者認為昏庸的君主難以勸諫,所以有道的君子難以進言。況且懇切合理的意見逆耳而不順心,如果不是圣賢之君是聽不進去的。由材料三“先生老惛歟,妄為楚國妖歟”可知,當莊辛勸諫楚襄王時,楚襄王卻認為莊辛老糊涂了,沒有聽從莊辛的勸諫,可見楚襄王昏聵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結合材料一“夫談說之術……堅強以持之”“夫辭者乃所以尊君……而說不可不善”可知,作者認為言談游說要講究方法,辭令要有修飾,才能達到勸諫的效果。由材料三“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而忘國政,郢其危矣”可知,莊辛勸諫楚襄王時非常直接,毫不避諱,說他行為放蕩、奢侈浪費,忘記處理國家的政事。可見莊辛勸諫不講技巧,難以達到預期。結合材料一“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可知,作者認為要明辨道理,說理清楚,頑強地堅持才能勸說成功。由材料三“臣非敢為楚妖,誠見之也……辛請留于趙以觀之”可知,莊辛勸諫楚襄王時沒有堅持,遇責難就放棄,所以沒能成功。 [參考譯文]材料一:孫卿(荀子)說:“談話勸說的方法,要恭敬莊重地確立它,端正誠實地對待它,堅定頑強地掌握它,用比喻稱引來表明它,用分析辨別來闡明它,用歡欣憤慨來傳達它。”鬼谷子說:“有人做壞事,能夠糾正他,是很難的。主張不被推行,言論不被聽從,大概是辯論不夠清楚;已經(jīng)辯論清楚卻還是行不通,大概是沒有頑強地堅持;已經(jīng)頑強地堅持卻還是行不通,大概是不符合他心中的喜好。辯論清楚,頑強堅持,又能符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辭就能進入對方的心中,像這樣而游說不成功的,天下未曾聽說過。這就叫作善于游說。”言辭,是人們用來互相溝通的。從前子產(chǎn)修飾自己的言辭,就使趙武對他表示恭敬;王孫滿辯明言論,就使楚莊王感到慚愧;蘇秦推行他的主張,六國因此安寧;蒯通陳述了他的觀點,從而保全了性命。辭令,就是用來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國家、保全性命的(手段)。所以辭令不能不修飾,而主張不能不美好。材料二:伍子胥善于謀劃,吳王卻逼他自殺;孔子擅長游說,卻在離開衛(wèi)國后遭到匡人的圍困;管仲確實賢能,魯國國君卻將他囚禁起來。伍子胥、孔子、管仲這三位大夫難道不賢能嗎 是三個國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湯,他是最圣明的君主;伊尹,他是最聰明的臣子。最聰明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君主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尚且說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親自拿著鼎和砧板去為商湯做廚師,親近商湯使商湯熟悉親近自己,商湯這才知道伊尹賢能而任用他。因此說:最聰明的臣子去勸說最圣明的君主,不一定到了就會被接受,伊尹勸說商湯就是如此;聰明的大臣勸說愚昧的君主一定不會被采納,周文王勸說商紂王就是如此。所以周文王勸說商紂王,商紂王卻將他囚禁起來;比干進言卻被商紂王剖了心;孫臏在魏國被挖掉了膝蓋骨;吳起在岸門擦眼淚;公孫痤向魏惠王推薦杰出的人才反被認為糊涂;商鞅則逃到了秦國;西門豹不與人爭斗卻死于他人之手。這些人,都是當時社會中仁厚、賢德、忠誠、善良、有本領的人,不幸遇上昏庸愚昧的君主而死去。這就說明即使是賢能圣明的人也不能避免死亡、躲開受刑凌辱,這是什么原因呢 是昏庸的君主難以勸諫,所以君子難以進言。況且懇切合理的意見逆耳而不順心,不是圣賢之君是聽不進去的,希望大王您仔細思考我的話。材料三:莊辛規(guī)勸楚襄王說:“君王您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后面跟著新安君和壽陵君,和他們同乘一輛車,行為放蕩、奢侈浪費,忘記處理國家的政事,郢都大概危險了。”楚襄王說:“先生老糊涂了吧,妄言楚國有災禍。”莊辛回答:“我不敢說楚國有災禍,是確實看到了這個結果。君王如果始終親近這四個人,那么楚國一定會滅亡,我請求您允許我留在趙國觀察形勢。”于是,不到十個月的時間,楚襄王果然失去了巫山、江漢、鄢、郢等地。15.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宛如一幅絢麗的山水畫”錯。“城郭參差里,煙樹有無中”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不具備“絢麗”的特征,且不是“山水畫”。16.答案 ①像魏晉名士一樣,不理會時人的評價,追求獨立的人格。②不去求仙問道,拒絕歸隱山林。③積極進言,希望建功立業(yè),有文人的責任與擔當。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舉雙白眼送飛鴻”,寫出了詞人揮毫時的狀態(tài)。“白眼”指眼睛朝上或向旁邊看,現(xiàn)出白眼珠,表示鄙薄或厭惡。此處用典,表達了詞人仰慕魏晉文人的風度,想像他們一樣不理會時人的評價,追求獨立的人格。“梅仙丹灶、山靈蕙帳”分別指代尋仙問道、隱居之士,“莫問”指不去過問、不去追求,表達了詞人對尋仙問道、歸隱生活的厭棄。“便草凌云賦,歸奏大明宮”,這顯示出詞人有著遠大的志向和抱負,希望以自己的才華為國家作出貢獻,體現(xiàn)了一個文人的責任與擔當。綜上所述,下片通過描繪詞人的才華、追求和志向,展現(xiàn)了他自信、淡泊名利且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17.答案 (1)虛心以納下 正身以黜惡(2)舞殿冷袖 風雨凄凄(3)有善始者實繁 能克終者蓋寡18.答案 ①“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會裹挾著煙塵”改為“煙塵會裹挾著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或“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會被煙塵裹挾著”(答“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會摻雜/混合在煙塵中”亦可)。⑥“而且”改為“而”或“但是”(答“可是”等表轉折關系的連詞亦可)。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不合邏輯,主客體顛倒。句中“煙塵”是主體,“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是客體。所以“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會裹挾著煙塵”應改為“煙塵會裹挾著礦物粒子及顆粒物”或“礦物粒子及顆粒物被煙塵裹挾著”。⑥不合邏輯,連詞使用不當。⑤⑥句之間是轉折關系,“而且”是表遞進關系的連詞,應改為表轉折關系的連詞,如“而”“但是”“可是”“然而”等。19.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標點符號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的引號標示特殊含義。A.標示強調(diào)。B.標示特定稱謂。C.標示引用。D.標示特殊含義。故選D。20.答案 火山爆發(fā)時噴射出的一些物質(zhì)形成的氣溶膠會反射太陽光,水汽轉化成雨雪時要吸收太陽輻射,因為太陽輻射被反射和吸收,所以熱度降低,地面溫度下降,就可能引發(fā)“無夏之年”。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火山爆發(fā)時噴射出大量熾熱巖漿”“經(jīng)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后,形成的硫酸鹽氣溶膠會迅速擴散”得出關鍵句子“火山爆發(fā)時噴射出的一些物質(zhì)形成的氣溶膠”;由“這些氣溶膠顆粒又……會吸收大量太陽輻射”“正是因為太陽輻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提煉出關鍵句“氣溶膠會反射太陽光,水汽轉化成雨雪時要吸收太陽輻射,因為太陽輻射被反射和吸收”;再由“所以在強烈的火山噴發(fā)活動后,地表……引發(fā)所謂的‘無夏之年’”提煉出“熱度降低,地面溫度下降,就可能引發(fā)‘無夏之年’”。根據(jù)上述分析,然后用表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如“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由于……導致……”等進行表述即可。注意表述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弟弟,語言要通俗易懂,盡量避免使用專業(yè)性術語。21.答案 原句使用了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四個短句,結構相似,句式整齊,層次分明,從對桅燈的喜愛,到對農(nóng)作物、農(nóng)事的喜愛,更是對農(nóng)村的喜愛;原句“是……的一部分”的反復使用不但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也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改句為長單句,不能起到增強節(jié)奏感、分清層次、表達強烈的感情等作用。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原句“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黃豆的一部分,是農(nóng)事的一部分,是鄉(xiāng)村的一部分”是四個短句,結構相似,句式整齊,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水稻”“黃豆”“農(nóng)事”“鄉(xiāng)村”層次分明,從對桅燈的喜愛,到對農(nóng)作物、農(nóng)事的喜愛,更是對農(nóng)村的喜愛;原句“是……的一部分”反復出現(xiàn)四次,使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也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改句“它是水稻、黃豆、農(nóng)事、鄉(xiāng)村的一部分”為長單句,“水稻、黃豆、農(nóng)事、鄉(xiāng)村”只是作為賓語的修飾語,不能起到增強節(jié)奏感、分清層次、表達強烈的感情等作用。22.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詞語用法的能力。文中加點的“照亮”用的是比喻義,指桅燈的價值意義。A.“濯洗”用的是比喻義,指黎明在棒槌聲中到來;B.“耕耘”用的是比喻義,指用筆寫文章;C.“晾曬”用的是本義,指把東西攤開讓日光曬;D.“擱淺”用的是比喻義,指“我”的記憶停留在那里。23.[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主要探討了科學領域中“求是”與“求不”的關系,這是一道典型的兩元關系作文題。在科學研究中,“求是”指的是追求真實、確切的知識,而“求不”則是指勇于質(zhì)疑、挑戰(zhàn)現(xiàn)有理論,尋找反例以推動科學的發(fā)展。材料指出,“求是”很困難,但“求不”同樣重要,它不僅是科學進步的動力,也是探索新領域的起點。我們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點:①“求是”的困難性:在科學研究中,“求是”往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真實情況往往被各種復雜因素所掩蓋,需要研究者經(jīng)過大量的觀察、實驗、分析等才能逐漸揭示出來。因此,“求是”的過程往往充滿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②“求不”的重要性:一方面,“求不”可以幫助研究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理論的不足之處,從而推動科學的不斷進步;另一方面,“求不”也是探索新領域的起點。③“求是”與“求不”的關系:“求是”和“求不”在科學研究中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求是”為“求不”提供了基礎和前提。只有在充分了解現(xiàn)有知識和事實的基礎上,研究者才能有針對性地質(zhì)疑。另一方面,“求不”又反過來推動了“求是”的深入。通過不斷質(zhì)疑和挑戰(zhàn)現(xiàn)有理論,研究者可以揭示更多真實情況,從而不斷推動科學知識的更新和完善。在具體寫作中,注意不可偏廢一方,要體現(xiàn)出二者的辯證關系。考生在探究“求是”與“求不”兩者關系的同時,可以拓展至社會實踐、個人成長、人生感悟等方面。可以倡導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同樣需要以“求是”的態(tài)度面對問題,同時保持“求不”的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和變革。[參考立意](1)以“求是”為基,以“求不”為進。(2)“求是”與“求不”是科學進步的雙翼。(3)“求是”探真理,“求不”勇質(zhì)疑。[例文]以“求是”為基,以“求不”為進古人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闡述的是“求是”精神,即以事實為依據(jù),對真實情況的掌握和理解。然而,科學是發(fā)展的,“求不”也是推動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不僅是科學領域的法則,也是人生領域的智慧。以“求是”為基石,是因為真實是構建一切的基礎。“求是”就如同探索者手中的指南針,引領其走向探索真實的正確方向。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求是”者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我們揭示了世界的真實面目。布魯諾追求日心說的真實,不懼權威,為科學真理而獻身;伽利略通過實證研究,開啟了現(xiàn)代科學的新篇章。他們的事跡都彰顯了“求是”精神的重要性,那就是真實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然而,科學的發(fā)展不僅需要“求是”精神,還需要“求不”精神。“求不”就是勇于質(zhì)疑,敢于挑戰(zhàn),對已知的“是”提出“不”的可能性。它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源泉,是科學進步的動力。如果沒有“求不”精神,那么我們可能還停留在地心說的時代,無法窺探到宇宙的奧秘;如果沒有“求不”的勇氣,那么愛因斯坦可能無法提出相對論,改變我們對物理世界的認知。因此,“求不”并不是對“求是”的否定,而是對其的深化和拓展,是科學發(fā)展的推動力。“求是”與“求不”,一靜一動,互為補充。“求是”讓我們了解世界的真實,“求不”則推動我們?nèi)ヌ剿魇澜绲奈粗_@就像一場接力賽,“求是”者將真實的接力棒傳遞給“求不”者,“求不”者則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將新的真實發(fā)現(xiàn)再傳遞給下一個“求是”者。這個過程循環(huán)往復,推動了人類認識的不斷進步。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求是”與“求不”不僅存在于科學研究中,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實踐。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時,我們需要以“求是”的態(tài)度去深入了解問題的真相,同時需要以“求不”的精神去勇敢挑戰(zhàn)陳舊的觀念和做法,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清晰的認知,以不變應萬變。“求是”與“求不”是科學進步的雙翼,也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兩大武器。我們需要在“求是”中把握真實,以“求不”探索未知,推動個人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讓我們在“求是”的道路上堅持真實,以“求不”的勇氣去挑戰(zhàn)未知,共創(chuàng)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