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司空圖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退居漫題七首司空圖①(其一)花缺傷難綴,鶯喧奈細聽。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其三)燕語曾來客,花催欲別人。莫愁春已過,看著又新春。[注]司空圖曾親身經歷黃巢起義的動蕩,深感唐王朝國勢衰危,于是過了歸隱生活。1.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首詩第一句情景交融,寫詩人觀花瓣殘缺難以連綴而感傷。B.第一首詩第二句寫詩人聽黃鶯喧鳴之聲不絕于耳,感到很無奈。C.“惜春”既有詩人對春之留戀,又有韶華已逝而自傷,意蘊豐富。D.第三首結句“莫愁”有著蜂回路轉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2.簡析兩首詩表達情感的共同點。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歸王官①次年作司空圖亂后燒殘數架書,峰前猶自戀吾廬。忘機漸喜逢人少,覽鏡空憐待鶴疏②。孤嶼池痕春漲滿,小欄花韻午晴初。酣歌自適逃名③久,不必門多長者車④。【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的中條山上,是司空圖的故鄉。②鶴疏,書體名,古時用于招納賢士的詔書。③逃名,《漢書·逸民傳》載:東漢人法真恬靜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遠世,世人謂之逃名。④長者車,達官貴人的車。3.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寫詩人故居在戰亂后只剩下幾架殘破不全的書了,“戀吾廬”是從陶淵明詩“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中點化而出。B.頷聯婉曲地表明了終老山林之志。上句表現詩人歸隱后在舊居中屏絕塵囂、泊然寧靜的心境;下句是作者深入的反思、沉痛的懺悔,說自己過去不應當躁于進取,出去做官,如今回來了,也就永遠再不出去做官了。C.頸聯互文見義,上句以靜襯動,下句靜態描寫,描繪孤嶼留痕、水漲春池、春花盛開、雨后初晴的景色,隱約透出作者在深山舊居里自為天地、自得其樂的心情。D.尾聯通過用典,進一步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自己要像法真那樣做逃跡的隱士,與擾攘爭奪的政治絕緣,嘯傲山林,來悠然自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4.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酒泉子·買得杏花①司空圖(唐)買得杏花,十載歸來方始坼②。假山西畔藥闌③東,滿枝紅。旋開旋落旋成空,白發多情人更惜。黃昏把酒祝東風,且從容。【注】①這首《酒泉子》詞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廣明二年)春。上年冬,黃巢攻入長安,僖宗奔蜀。司空圖扈駕不及,只好避居故鄉河中(今陜西永濟)。②坼:綻開,詞中指花蕾綻放。③藥闌:籬笆、花欄。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一二兩句敘述杏花多情,知歸而綻,三四句描述杏花開放的景象。B.上闋四句雖然沒有直接描寫作者對杏花的態度,但愛杏之心已不言而喻。C.三個“旋”字,突出“花開花落花空”之快,極言好景不長,韶華易逝。D.詞人面對杏花雖有惜時之感,但總體上從容淡定,心情愉悅。6.司空圖在其《二十四詩品·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的理念,即要求文學作品要做到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請聯系整首詞,談談你對這一創作理念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華下①司空圖故國春歸來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注]①華下:即華州(今陜西華縣),作者曾旅居華州。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詩的第一句寫詩人夢中回到故鄉,可故鄉太遠了,實在找不到邊際。B.詩的第二句寫一覺醒來,眼前卻是小欄高檻,環境雖美,可惜是“別人家”。C.詩的三、四句寫自己五更獨眠,苦悶、惆悵,室內殘燈一盞,照著窗外落花。D.作者用“孤枕”、“殘燈”、“落花”等意象,將深秋環境的凄涼寫得逼真形象。8.試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請簡要作答。閱讀下面三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白菊三首司空圖①其一人間萬恨已難平,栽得垂楊更系情。猶喜閏②前霜未下,菊邊依舊舞身輕。其二莫惜西風又起來,猶能婀娜傍池臺。不辭暫被霜寒挫,舞袖招香即卻回③。其三為報繁霜且莫催,窮秋須到自低垂。橫拖長袖招人別,只待春風卻舞來。【注】①司空圖:晚唐詩人,唐咸通十年登進士第,后歸隱中條山,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日與高僧游詠其中。②閏:閏月。③卻回:回轉。9.下列對這三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首詩從人間萬恨難平寫起,以難解恨心的垂楊反襯使人歡喜的白菊。B.第二首詩以西風起時與霜雪后白菊的變化對比,凸顯白菊舞袖招香之美。C.第三首詩呼告天地間使者:為我回復繁霜暫莫相催,秋盡白菊自當低垂。D.第三首詩中“只待”富有表現力,表達對白菊會在春風中再次起舞的確信。10.有人認為,三首詩時間相接、意脈貫通,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書懷司空圖①病來猶強引雛行,力上東原欲試耕。幾處馬嘶春麥長,一川人喜雪峰晴。閑知有味心難肯,道貴謀安跡易平。陶令若能兼不飲,無弦琴②亦是沽名。【注】①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著有《二十四詩品》。②無弦琴:《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后用以寄寓閑適歸隱之意。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雖然抱病在身,卻依然強打精神,帶領兒孫盡力登上東原,想要試著翻土播種,享受著遠離官場的寧靜生活。B.頷聯寫詩人所見所聞,表現了詩人看到生機勃物的鄉野美景時的喜悅之情,寫出了“味外之旨”C.“閑知有味”和“道貴謀安”是詩人的生活感受與人生感悟,表達了詩人對隱居與出仕的矛盾心情。D.尾聯寫陶淵明如果能夠盡量不飲酒,他彈奏無弦琴也是沽名釣譽,表達了對陶淵明的鄙夷。12.同為述懷之作,本詩與陸游的《書憤》在表達思想情感時的表現手法有異有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B 2.兩首詩借花、草、黃鶯、燕子等典型意象,都表達了對春天的感受;都是前兩句借景抒發傷春之情,后兩句表達惜春、期待新春的希望和信心;都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春光遲暮的感傷,但憂慮和孤寂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體現了詩人歸隱后的閑適心態。【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解讀詩歌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本題:A項“花缺傷難綴”,落紅滿地,花瓣殘缺,通過“花瓣殘缺”的景象,表達自己的傷感之情;B項“鶯喧奈細聽”,“奈細聽”相當于“耐細聽”,它表示三層意思:樂意聽,別有會心地去聽,聽后深切領會到彼此同感的傷春之情。所以此項說“感到很無奈”理解錯誤;C項正確,“惜春”之“春”,不僅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傷詩人自己韶華已去的春天,同時還暗喻著唐王朝繁華事散的春天,涵蘊相當豐富;D項正確,“莫愁春已過,看著又新春。”不要擔心春天已經消逝,此句使人看到了希望和信心。惟其暮春,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終目的卻是期待“新春”的降臨。這兩句詩,是突破重重絕望萌發的希望,使全詩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麗,表明詩人雖身處亂世,能自保高潔的情懷;故選B。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或句子;②分析景語。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本題:這兩首詩都是詩人司空圖所作,在兩首詩中,“花缺傷難綴”“鶯喧奈細聽”“珍重草青青。”“燕語曾來客”“花催欲別人”這些詩句,詩人都寫到了“花”“黃鶯”“草”“燕子”等典型的意象;“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莫愁春已過,看著又新春。” 都表達了作者惜春、期待新春的希望和信心的感情;兩首詩,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都是抒情,借景抒情;同時結合[小注]司空圖曾親身經歷黃巢起義的動蕩,深感唐王朝國勢衰危,于是過了歸隱生活,可知,詩人對唐王朝春光遲暮的感傷,但是作者的情感并不是消沉的,他雖身處亂世,能自保高潔的情懷,可見他的閑適情懷。【點睛】譯文:(一)花瓣殘缺傷嘆難以連綴,黃鶯啼叫耐人,仔細聆聽。珍惜春天就要過去,更要珍重眼前碧草青青。(二)春燕歸來,梁上作棲,呢喃細語,轉眼都成往事爛漫春光,一陣陣催著百花開放,然而,這正是催著百花與春光同逝,終于與賞花人作別。花開是催,花謝是催。暮春催走了殘花,而花謝則更帶去春光,眼看著新春到了。3.C 4.①表現作者逃離官場、歸隱田園后與世無爭、自足自適、輕松自得之情;②“峰前猶自戀吾廬”表現了對故鄉的執著的摯愛;③曲折地流露了對于社會現實的憂慮和苦悶,“猶自”二字,充滿著人世滄桑的傷懷之感。【解析】3.試題分析: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C項,“以靜襯動”錯誤,上句化靜為動,用動詞“漲”描寫滿池春水的情形。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思想情感,題干要求分析“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哪些情感?”解答該題應逐聯分析詩歌,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詩人情感,首聯上句展現詩人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嚴重毀棄,“亂”指戰亂,“燒”讓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燒殘”點明故居經過火燒,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幾架殘破不全的書了。下句表現了對故鄉的執著的摯愛,“猶自”充滿著人世滄桑之感,“戀吾廬”表明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會不要再有戰亂發生。頸聯描寫了“廬”中的美景,孤嶼留痕、水漲春池、春花盛開、雨后初晴的景色,隱約透出作者在深山舊居里自為天地、自得其樂的心情。尾聯用典,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自己要像法真那樣做逃跡的隱士,與擾攘爭奪的政治絕緣,嘯傲山林,來悠然自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據此刻概括出詩人的情感。點睛:鑒賞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題思路:(1)抓關鍵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 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這些詞往往是“詩眼”。(2)抓關鍵句:指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 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這樣的語句一般出現在詩歌的結尾。(3)緊扣詩題:不 少詩歌的題目對詩歌的內容和詩人情感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 象,以詩歌的意象作為切入點來解讀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5)抓注釋:注 釋一般是對題目、作者、朝代、寫作背景等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解釋或提示,很多情況下它們對我們的 解題起著重要的作用。5.D 6.①詞人離家十年歸來,杏花“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花亦多情,竟知待歸始放。②“旋開旋落旋成空”,富有意蘊。一為韶華易逝,二為十年功名成空。蘊含悵惘、失意和痛楚。③尾句表面寫祝春風護花,實暗含對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思慮與期愿:最后三字,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飽含焦慮、憂思。④全詞寫種花、賞花、惜花,始終未離杏花一步,而憂國之思蘊含其中。【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從容淡定,心情愉悅”不當,詞人借花抒懷,面對個人前途與家國命運,不乏悲傷、憂思與期待。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①“買得杏花,十載歸來方始坼”買得杏樹,直到十年后我歸來它才開花。詞人離家十年歸來,杏花“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花亦多情,竟知待歸始放。②“旋開旋落旋成空”,富有意蘊。三個“旋”字,把花開花落花空三個階段飛快掃過,極言好景不長,韶華易逝。悲物也是悲己,暗含十年功名成空的悵惘、失意和痛楚。③尾句“黃昏把酒祝東風”黃昏時舉酒暢飲,從容酹酒,遙祝東風,愿留春光暫駐。表面寫祝春風護花,實暗含對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思慮與期愿;最后三字“且從容”,“從容”舒緩,不急進,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飽含焦慮、憂思,寄寓了憂國之思。④全詞感時傷世,借花抒懷,由種花、賞花、惜花,寫得祝告東風,乞駐春光護花,寄寓了憂國之思。畫意詩情,耐人尋味。7.AD 8.①對比。詩的前兩句夢中回到故鄉與現實中回不了故鄉形成對比,夢中家鄉春光大好與醒來“別人家”地“小欄高檻”的凄涼形成對比,將詩人懷念故鄉之情抒發得十分真切。②虛實結合。夢中回到故鄉是虛寫,夢醒眼前卻是“別人家”是實寫。(想象亦可)③借景抒情。室內只有殘燈一盞,窗外還有紛紛的落花,環境的凄涼冷落,表達了作者苦悶、惆悵、孤獨的思鄉之情。(情景交融、以景結情亦可)【解析】7.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A項,應為“一夢醒來,眼前所見卻是小欄高檻,環境雖然優美,可惜不是夢中的故鄉了,而是別人家”;D項,“深秋”錯誤,詩中“春歸”。故選AD。8.試題分析:此題考核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注意明確具體的手法,然后詩歌的內容解釋,然后分析藝術效果。詩的前兩句夢中回到故鄉與現實中回不了故鄉形成對比,將詩人懷念故鄉之情抒發得十分真切;夢中回到故鄉是虛寫,夢醒眼前卻是“別人家”是實寫,詩歌虛實結合;室內只有殘燈一盞,窗外還有紛紛的落花,環境的凄涼冷落,表達了作者苦悶、惆悵、孤獨的思鄉之情,是借景抒情。點睛: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托物言志、懷古傷今,表現手法主要是對比、擬人、烘托、動靜、虛實、抑揚、用典等,修辭主要是比喻、擬人、對偶、借代、設問、反問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詩歌或某一部分,表現手法和修辭集中在某一聯詩句。答題時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為什么是這種手法,然后分析藝術效果。9.B 10.①第一首詩寫在閏月之前、霜雪未降時,菊花姿態的輕盈安慰人間萬恨,贊其慰人之情;②第二首寫西風起,霜雪挫,白菊仍能保持頑強的生命力,毫不畏懼,贊其不懼西風、寒霜的生命力;③第三首寫白菊秋末與人作別時,只待第二年春風,贊其揮袖作別、來年再見的從容、淡定。【導語】這三首白菊詩以擬人手法構建了完整的生命敘事:首章寫霜前菊舞的輕盈歡喜,次章狀風霜挫敗下的倔強招香,末章繪窮秋低垂時的從容告別。詩人通過菊的舞姿變化,隱喻士人面對時代霜寒的精神姿態——在晚唐衰颯中堅守高潔,靜待春回的韌性生命觀。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B.“對比”錯,詩中先寫白菊在西風起時猶能婀娜,后寫其于霜寒摧挫后仍能舞袖招香,兩者凸顯的都是白菊抗風斗霜的斗志與生命力。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①第一首詩寫在閏月之前,霜未下時,白菊輕盈舞動,充滿生機;作者“猶喜”,可見菊花姿態的輕盈安慰“人間萬恨”,贊其慰人之情;②第二首寫西風起,“霜雪挫”,深秋時節,白菊仍婀娜不屈,保持頑強的生命力,毫不畏懼,表現其“不辭”風霜的堅韌;③第三首寫白菊窮秋低垂作別,卻期待春風再舞,“只待”重生的希望和信念,贊其揮袖作別、來年再見的從容、淡定的精神內核。11.D 12.相同之處:兩首詩都運用了用典。本詩反用了陶淵明彈奏無弦琴的典故,表現了自己喜愛鄉野生活又不甘心隱居無為的矛盾心情。陸游的《書憤》引用了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和三國時諸葛亮的典故,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不同之處:本詩的頷聯借景抒情,表達了歸隱后的喜悅之情。陸游的《書憤》運用對比的手法,將“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抒發了詩人無私報國但抑郁不得志的強烈憤慨。【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表達了對陶淵明的鄙夷”錯。詩人反用陶淵明“無弦琴”之典,寄寓閑適歸隱之意,含蓄表達出他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糾結。選項曲解詩意。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把握和比較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相同處:兩首詩都引用了典故。《書懷》引用“五弦琴”的典故,表現了自己喜愛鄉野生活又不甘心隱居無為的矛盾心情。詩人認為,閑暇的鄉村生活無法滿足內心的渴望,真正的高貴理想在于謀劃安定民生的政務。他希望自己能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過上清靜自在的田園生活,卻又不甘心從此無所事事,徒然沽取“高士”虛名。《書憤》引用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和三國時諸葛亮的典故。以檀道濟自許,可見其少時磅礴大氣,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尾聯亦用典明志,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不同之處:《書懷》頷聯借景抒情,通過描寫鄉村生機勃物的美景,表達了詩人歸隱后的喜悅之情;《書憤》運用對比手法,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愿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抒發了詩人無私報國但抑郁不得志的強烈憤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