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題型 情境遷移應用型1.小剛假期登泰山,觀賞了日出時天邊云彩奇異變化的壯美景象。他拍攝了照片,發朋友圈時選用了姚鼐《登泰山記》中的“ , ”作為文案。 答案 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2.劉明同學在寫作文時,想引用兩句詩來贊美革命者信仰堅定、視死如歸,于是引用了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老師看了,認為不如引用“ , ”。 答案 (示例1)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示例2)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示例3)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3.一位文學愛好者去洞庭湖游玩,面對眼前秀美的湖光山色,想到唐詩宋詞中許多描繪它的妙辭,其中“ , ”兩句寫得最具神韻,不禁放聲吟誦起來。 答案 (示例1)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示例2)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示例3)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示例4)樓觀岳陽盡 川迥洞庭開4.李華與友人在網絡上結識,用“ ,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表達了無法見面卻充滿期待的心情。 答案 無由會晤 不勝區區向往之至5.讀書小組要開展“報國之志”詩歌專題探究活動,小剛負責“戍邊守疆,保家衛國”板塊的詩句整理,我們學過的相關詩歌很多,比如“ , ”就很好。 答案 (示例1)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示例2)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示例3)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示例4)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示例5)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6.“三國迷”小達寫了一篇關于三國英雄人物的論文參加學校舉辦的“歷史文化節”,其中引用了贊嘆三國英杰的古人詩詞,如“ , ”。 答案 (示例1)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示例2)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示例3)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7.張老師上課時想讓同學們主動發言,但同學們礙于張老師年長,羞于交流。此時張老師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 , ”進行引導。 答案 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8.小王參加“世界電信日”主題紀念活動時,感慨道:“昔日《春江花月夜》有云‘ , ’,古人即使以飛禽游魚為信使,也往往難以傳達思念;而今信息傳輸瞬間千里,距離不再是情感的障礙了。” 答案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9.學校舉行“德義”主題團日活動,李老師舉《諫太宗十思疏》中的“ , ”,告誡同學們“德義”不僅關乎個人成長,還關乎國家安危。 答案 思國之安者 必積其德義10.小華和外國友人假期來杭州參加研學活動,為了讓友人知道杭州的歷史底蘊與繁華,他引用了柳永《望海潮》中的“ , ”兩句。 答案 三吳都會 錢塘自古繁華11.學校新修了一座小巧玲瓏的建筑供學生小憩,想請王老師命名,王老師脫口吟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 , ”,然后說就叫“易安閣”吧。 答案 倚南窗以寄傲 審容膝之易安12.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車流涌動的景象,不由得聯想起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 ”一句;看到煙花綻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誦出本詞中的“ ”。 答案 寶馬雕車香滿路 東風夜放花千樹13.強華要寫一篇短文,向同學們介紹中國國家博物館“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線上展覽活動,他引用詩句“ , ”,來再現古人使用銅鏡的生活場景。 答案 (示例1)照花前后鏡 花面交相映(示例2)當窗理云鬢 對鏡帖花黃(示例3)可憐樓上月裴回 應照離人妝鏡臺(示例4)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14.語文老師講到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時,引用了《論語·雍也》中的“ , ”,說明如果偏重一方,就會削弱作品的藝術效果。 答案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15.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當解說員說到“沒有憂患意識的國家,隨時都有滅亡的危險”時,小剛深有感觸,即刻想到《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 , ”。 答案 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16.小明父母告誡他:不是自己的東西絕不能占為己有。小明覺得這個告誡可以用更文雅的方式表達,如《赤壁賦》里的“ , ”。 答案 茍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