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題型 情感概括分析題一、(2025廣東梅州質檢)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鹿鳴宴①張 栻②從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秋風萬里攜書劍,春日端門拜冕旒③。圣世取才先實用,儒生報國豈身謀。且看廷策三千字,為寫平時畎畝憂。[注] ①鹿鳴宴,舊時科舉考試后,由州縣長官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②張栻,南宋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作此詩時任靜江(今廣西桂林)知府。③冕旒,古代帝王的禮冠。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首聯“從昔”與“只今”呼應,夸贊了廣西不僅風光秀美,而且人文興盛。B.“秋風”“春日”,不僅是寫季節的轉換,在時節上也暗合“鄉試”與“殿試”。C.頷聯上句想象儒生赴考的情景,“萬里”表現路途遙遠,“書劍”襯托儒生形象。D.尾聯的“畎畝憂”指儒生對田地收成的擔憂,體現了他們生活的貧寒和艱辛。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儒生怎樣的情感態度 請結合詩歌分析。(6分)答案 ①頷聯想象儒生赴京趕考的情形,“萬里”“書劍”襯托儒生意志堅定、才學與膽識兼備的形象,表達對他們的贊美;②“拜冕旒”想象儒生殿試面圣的情景,表達了對他們科舉高中的祝福和期待;③頸聯上句的“先實用”點明了當時社會重視有真才實學的人,表達了對讀書人將所學應用于實踐的期許;④頸聯下句的“豈身謀”和尾聯的“畎畝憂”,勉勵儒生讀書不能為個人謀私利,要關心民生疾苦,報效國家。(答對一點得2分,其中對詩句的分析1分,情感態度1分;答對三點得6分)二、(2025福建適應性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燕堂春夜陸 游南樓①下疏更,一點紗籠滿院明。映月疏梅入簾影,讀書稚子隔窗聲。呻吟藥裹身寧久 汛掃胡塵意未平。草檄北征今二紀②,山城仍是老書生。[注] ①:形容擊鼓的聲音,這里指更聲。②紀:十二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開頭以聲光入詩,營造出夜的靜謐與孤寂,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B.疏梅月影與稚子書聲相映成趣,流露出詩人書齋生活的自適與曠達。C.頸聯中歲月無多的感傷與北伐未成的憤慨相互交織,形成巨大的張力。D.“草檄北征”與“王師北定”都表達了收復北方河山的決心與渴望。2.末句“仍”字意涵豐富厚重,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答案 ①歷經二十四年歲月波折與磨洗,山河未復的遺恨還在;②對朝廷懦弱茍安、不思進取的憤恨如故;③建功立業的書生理想猶存。(每點2分)三、(2025山西一模)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問題。(9分)岳州城上姚 鼐高接云霄下石磯,城頭終日敞清暉。孤筇[注]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圍。山自衡陽皆北向,雁過江外更南飛。人間好景湘波上,卻照新生白發歸。[注] 筇:古書上說的一種竹子,可以制手杖。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首聯寫岳州城樓的雄偉壯麗,“高接云霄”夸張地寫出城樓之高,“敞清暉”寫出城樓的開闊明亮。B.頷聯寫出登臨的時間、人物及所見景象,千里夕照下,詩人登樓遠眺,周圍天水相接,江波蕩漾。C.頸聯在寫景的同時又陳述了事實,寫北雁南飛,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待春而回。D.全詩前六句寫景,分別寫出高城、天光、夕陽、白水、遠山,層次井然,虛實結合,結尾直抒胸臆。2.“人間好景”本應讓人心曠神怡,可這首詩卻給人一種淡淡的憂愁情緒,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 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寫詩人獨自拄杖登臨,面對千里夕照、蕩漾江波,渺小的個體與壯闊的背景形成反差,帶給人孤寂悲涼的情緒。②“山向北”“雁南飛”都帶有背井離鄉之意,與詩人此時羈旅的心境相呼應,引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淡淡的鄉愁油然而生。③尾聯中夕陽下的“人間好景”與“新生白發”形成反差,容易引發“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嘆,從而產生韶華不再的淡淡哀愁。(每點2分)四、(2025山西太原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9分)劍潭贈李似表劉子翚[注]夜窗把酒對鵝峰,分手悠悠各轉蓬。艤棹相逢煙浪際,有家皆在亂離中。胡兒久占清河地,壯士誰收赤壁功 它日著鞭先后耳,飄零不用嘆途窮。[注] 劉子翚:南宋著名詩人。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夜窗把酒”運用細節表現與友人相聚的場景,“各轉蓬”則暗示此后的漂泊生活。B.二人在煙霧彌漫的波浪間停船相遇,感嘆“皆在亂離”,反映出社會的動蕩不安。C.詩人借助赤壁典故和反問句式表達國土淪陷、渴盼收復失地的強烈情感。D.詩人勸勉友人不要為眼前的分離而憂嘆,相信將來定有并肩緩轡而行的時候。2.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情者文之經”。請簡要梳理詩歌離散之情的發展脈絡。(6分)答案 ①首聯回憶曾經的相聚與如今的漂泊,“各轉蓬”表達漂泊無定、相逢無期的感傷之情。②頷聯“有家皆在亂離中”指出戰亂背景,道出了人們流離失所的悲哀,離愁進一步加深。③頸聯“誰收赤壁功”與尾聯“著鞭”相呼應,勉勵友人與自己要相信抱負終將會實現,化解離愁的同時也將詩情格調上升為家國之情。(每點2分)五、(2025浙江杭州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讀陶淵明歸去來邵 雍歸去來兮任我真,事雖成往意能新。何嘗不遇如斯世,其那[注]難逢似此人。近暮特嗟時翳翳,向榮還喜木欣欣。可憐六百余年外,復有閑人繼后塵。[注] 其那,即“其奈”,怎奈。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首聯贊揚了陶淵明堅守本真的精神,表達詩人對其人生選擇的高度認同。B.頷聯將“如斯世”與“似此人”對比,以強調污濁世風中陶淵明的獨特品格。C.頸聯化用陶淵明辭句,既表現其歸隱之樂,又暗含詩人讀辭后的人生感受。D.尾聯“閑人”實為詩人自況,表明對陶淵明的追隨非慕形跡,而是心魂相契。2.詩歌尾聯的“可憐”,或解為“可喜”,或解為“可惜”,你如何理解 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答案 (示例1)認同“可喜”:①前兩聯表達對陶淵明堅守本真的欽佩,指出世道常有,但像他這樣擁有率真自適情懷的人難得。②頸聯化用《歸去來兮辭》中的句子,既表現陶淵明歸隱的快樂,又表達自己的灑脫情懷。③尾聯“閑人”指作者自己,陶淵明精神難得、可慕可欽,作者為自己能在六百余年后繼其遺風感到“可喜”和自豪。(每點2分)(示例2)認同“可惜”:①頷聯既以“世道常有”襯托陶淵明精神難得,又以“斯世”的普遍性表現文人歷來難申己志的遭際,暗含對世道的批判。②頸聯化用《歸去來兮辭》中的句子,既寫陶淵明歸隱之樂,又暗含對其生命時光流逝的慨嘆。③六百余年后,仍有“我”這樣的“閑人”步陶淵明后塵,多年過去世道仍無變化,令人“可惜”,暗含對功利世俗難容本真的批判。(每點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