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練題型 詩評情境題一、(2025江西部分學校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夜宿東渚放歌(其三)楊萬里天公要飽詩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旋裁蜀錦展吳霞,低低抹在秋山半。須臾紅錦作翠紗,機頭織出暮歸鴉。暮鴉翠紗忽不見,只見澄江凈如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首聯寫天公生怕秋山枯淡無味,要在詩人面前展現機巧,引出對秋山景色的描寫。B.頷聯寫天公裁蜀錦,展吳霞,頓時給秋山增添嫵媚姿色,“抹”字可謂生動巧妙。C.頸聯畫面感極強,暮鴉的歸來形成了“翠紗”上生動的點綴,此影像仿佛天工織就。D.全詩從首聯到尾聯,都使用了比喻手法,展現了詩人獨特的心靈旅程和藝術表現力。2.錢鍾書評價楊萬里作詩“擅寫生……如攝影之快鏡”,請結合本詩對此評價簡要分析。(6分)答案?、俦驹娤让枥L晚霞似火的場景;接著描繪晚霞褪去,云嵐青翠中暮鴉歸來;最后場景又起了變化,暮鴉與翠紗都幻化消失,只有明凈如素練的江水。變換的畫面如一幅幅“寫生”畫。②詩人抓住轉瞬即逝的自然美景,用“旋”“須臾”“忽不見”等表示時間的詞語,體現景物變化之快,“如攝影之快鏡”。(每點3分)二、(2025廣東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南陽夏日寇 準綠楊陰密覆回廊,深院簾垂晝景長。人靜獨聞幽鳥語,風來時有異花香。世間寵辱皆嘗遍,身外聲名豈足量。閑讀南華真味理,片心惟只許蒙莊[注]。[注] 蒙莊,即莊子。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詩歌的首聯以濃密的綠楊樹蔭展現了回廊的清涼,描寫出夏日庭院的宜人環境。B.頷聯寫鳥的鳴叫和不同尋常的花香,運用多感官描寫,增添了夏日的生動氣息。C.頸聯轉向詩人的心境,“世間寵辱皆嘗遍”表達了對自己各種經歷的悲嘆、感傷。D.尾聯“閑讀南華真味理”一句中,作者看似在閑讀,實則深諳書中真正的思想。2.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認為寇準詩的特點是“融遠”。融,即融合、通透之意;遠,即境界高遠。請分析本詩是如何體現“融遠”的。(6分)答案 ①自然環境的寧靜與詩人內心的平靜相映襯、交融,體現“融合”的特點;②歷經人生榮辱后,不計較功名利祿,展現詩人通透的人生觀和心境,體現“通透”之意;③對淡泊、安寧生活的追求及對莊子思想的參悟,展現詩人思想境界的高遠,體現“遠”之含義。(每點2分)三、(2025山東濟南一模)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問題。(9分)雨中贈仙人山賈山人柳宗元寒江夜雨聲潺潺,曉云遮盡仙人山。遙知玄豹在深處,下笑羈絆泥涂間。浩初①上人見貽絕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柳宗元珠樹玲瓏隔翠微,病來方外事多違。仙山不屬分符客②,一任凌空錫杖③飛。[注]?、俸瞥?僧人法名。②分符客:柳宗元自謂。分符,這里指接受朝命為柳州刺史事。③錫杖:僧人所持的禪杖。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寒江”句多感官營造出凄清的氛圍;“潺潺”二字寫夜雨淅淅瀝瀝連續不斷,襯托詩人凄冷孤寂的感受。B.“曉云”句寫出夜雨后天空逐漸放亮,山霧繚繞的景象;“玄豹”這一神秘的意象,給讀者帶來想象的空間。C.“珠樹”句中的“隔翠微”三字,近距離描寫了仙人山綠樹蔥蘢的景象,充分表達了對仙人山的喜愛之情。D.兩首詩都是酬贈詩,對象都是獨立于紅塵俗世之外的人士,作者借詩表達不能與友人登仙人山的復雜情感。2.明代李攀龍《唐詩訓解》說柳宗元詩往往“末收句健”,請結合兩首詩的末句分析。(6分)答案 ①兩首詩末句形象鮮明,情感強烈,強有力地收束全詩,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形象鮮明”“情感強烈”“強有力地收束全詩”“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這四點答出任意兩點給2分)②“下笑”句以玄豹的口吻表達對世俗羈絆的輕蔑與嘲諷(1分)及對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1分)③“一任”句想象浩初上人游覽山水的飄逸行姿與俊逸形象,(1分)強烈表達了對浩初上人自由生活的羨慕,(1分)襯托(反襯)自身處境的無奈。(1分)(共6分,每點2分。第③點答出任意兩個要點即可得2分。意思對即可)四、(2025安徽馬鞍山二模)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九日登高王 勃九月九日望鄉臺[注],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漫書五首(其一)司空圖長擬求閑未得閑,又勞行役出秦關。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注] 望鄉臺:詩中指玄武山,詩人將玄武山比作戍邊將士筑起的望鄉臺。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兩首詩起筆不盡相同,王詩開篇承題,點明詩人登高的時間、地點,司空詩則直陳求閑而不得的困境。B.王詩中的“他”字和司空詩中的“閑”字重復出現,運用近似日常的口語,淺切直白,也增添了韻律之美。C.兩首詩中詩人處境不同,王勃是身居他鄉,登高懷遠,司空圖則是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對鄉音感到陌生。D.相較而言,王詩更工整,如“望鄉臺”對“送客杯”、“南中”對“北地”等,體現初唐詩人對格律的探索。2.詩人用看似違背常理的表達,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古人稱這種手法為“無理而妙”。請結合這兩首詩的最后一句,談談你的理解。(6分)答案 ①王詩最后一句,鴻雁南飛本是常態,卻遭詩人無理質問,這種自然規律與人生困境的反差將思鄉悲情推向高潮。②司空詩最后一句,故鄉的鶯聲本應讓人倍感親切,反而引起詩人之“恨”,情感更加含蓄深沉。(每點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