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題組二 新高考二卷(Ⅱ卷)一、(2025全國二)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詠省壁①畫鶴宋之問粉壁圖仙鶴,昂藏真氣多。騫飛②竟不去,當是戀恩波③。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陳子昂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獨舞紛如雪,孤飛曖似云。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注] 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墻壁。②騫飛:飛騰。③恩波:帝王的恩澤。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宋、陳這兩首詩的題材相同,都是以墻壁上的畫鶴作為吟詠對象。B.在兩首詩歌的后半部分,兩位詩人都發揮主觀想象,以表達情感。C.宋之問詩的第二句從外在形態與內在氣質兩方面展現仙鶴的形象。D.陳子昂詩用“古壁”一詞強調墻壁的古舊,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2.兩首詩各自展現出了什么樣的思想境界 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 《詠省壁畫鶴》通過描寫白壁上仙鶴的氣宇軒昂,運用擬人手法,想象仙鶴飛騰卻流連不去,是感恩帝王的恩澤,暗喻自己同樣深受皇恩不愿離去,表達了忠君情懷,思想境界上體現出儒家的入世情懷。《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描寫古壁上仙鶴“獨舞”“孤飛”的姿態,暗示了自己特立獨行、傲岸不群的人格,“自矜”與“寧憶”表達不愿隨波逐流的清高與知音難遇的孤寂。尾聯的詰問將畫中鶴與自身遭遇相結合,托物言志,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感慨。思想境界上展現了詩人堅守本心,追求高潔情操的志趣,彰顯出“獨善其身”的出世精神。二、(2024新課標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雨后為山亭獨臥葉夢得①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洶洶南江浮靜夜,寥寥北斗掛高城。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注] 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雨后空氣清新,為山亭的夜晚涼爽宜人,然而詩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B.本詩第二句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立意相似。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D.頸聯通過江水、星空等物象營造出了一個天高地迥、蒼茫寂寥的境界。2.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 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 ①“白頭心事”即詩人念念不忘、但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的抗擊外敵、收復失地的志愿。②“臥聞刁斗起連營”,軍事意象的出現表明詩人時時牽掛對敵戰事;③“慚愧兒童話請纓”,寫詩人感慨自己雖壯心不已,卻已無法像年輕人一樣請纓殺敵。三、(2023新課標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湖上晚歸林 逋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注] 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2.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 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 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點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心狀態,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謐;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蕖等,或寧靜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四、(2022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送 別李 白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2.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 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 ①寓情于景:通過寫秋天蕭瑟的蘆花,渲染悲涼氣氛,強化離別的愁緒。②以景結情:末尾寫孤帆遠去,江水悠悠,正是詩人綿綿思緒的形象表現。五、(2021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示兒子陸 游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注]。[注] 七月詩:指《詩經·豳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2.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答案 ①蘊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盡一生鉆研也無法窮盡;②道不遠人,《詩經》中就有像《七月》這樣重視農事的詩篇,熟讀可以悟出立身根本,從而做到腳踏實地。(每點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強,若只是翻譯詩句,須酌情扣分)六、(2020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贈趙伯魚(節選)韓 駒①荊州早識高與黃②,誦二子句聲瑯瑯。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③。一朝悟罷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 ①韓駒( —1135),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②高與黃:指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③參:領悟,琢磨。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這里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從詩的內容可以得知,趙伯魚是一位勤奮好學、轉益多師的詩壇后輩。B.詩中使用了古語“后生可畏”,表現出作者對趙伯魚的嘉許以及勸誡。C.面對后輩的請教,作者謙遜地表示,自己所談不多,也較為簡單粗略。D.詩中以禪理喻詩的內容,既可為趙伯魚提供指點,也具有普遍的意義。2.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 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 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后“一朝悟罷”,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