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三文言文閱讀 4.練選材 序文、雜記、奏疏、書信等(真題練習)---2026版語文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三文言文閱讀 4.練選材 序文、雜記、奏疏、書信等(真題練習)---2026版語文高三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練選材 序文、雜記、奏疏、書信等
一、(2025新八省高考綜合改革適應性演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20分)
  《白氏長慶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樂天。樂天始言,試指“之”“無”二字,能不誤。(作者自注:具樂天與予書。)始既言,讀書勤敏,與他兒異。五六歲識聲韻,十五志詩賦,二十七舉進士。貞元末進士尚馳競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擯落。禮部侍郎高郢始用經藝為進退,樂天一舉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斬白蛇》等賦,新進士競相傳于京師矣。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因為《賀雨》《秦中吟》等數十章,指言天下事,時人比之《風》《騷》焉。
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會予譴掾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予百韻律詩及雜體,前后數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復相酬寄。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①,衒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作者自注: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②詩。”固亦不知予之為微之也。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詔還。予時刺會稽,因得盡征其文,手自排纘,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輩多以前集、中集為名,予以為陛下明年當改元,長慶訖于是,因號曰《白氏長慶集》。至于樂天之官秩景行,與予之交分淺深,非敘文之要也,故不書。長慶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節選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 ①模勒:仿照原樣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BEF)
貞元末進士尚馳競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擯落。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風》《騷》,文中指《詩經》中的《國風》與《楚辭》中的《離騷》。
B.會,恰巧、適逢,與《陳涉世家》中“會天大雨”的“會”意思相同。
C.“召而問之”與《論語·學而》中“學而時習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D.刺,指擔任州刺史或郡守,與《屈原列傳》“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白居易自小聰慧,與一般兒童不一樣,剛開始學說話時,就能明確無誤地分辨出“之”與“無”字,他在給元稹的書信中曾經提到過這一細節。
B.禮部侍郎高郢開始用儒家經典來決定錄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他所創作的《求玄珠》《斬白蛇》等賦在新進士中廣泛流傳。
C.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領的新詩風十分流行,時人紛紛仿效,稱之為“元和詩”,揚、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詩作,并叫賣于市井之中。
D.元稹在會稽時親自收集并編輯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為考慮到次年皇帝要把年號改為“長慶”,就把這部作品集命名為《白氏長慶集》。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未幾,入翰林,掌制誥,比比上書言得失。(4分)
(2)自篇章已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4分)
答案 (1)不久,(白居易)進入了翰林院,掌管起草皇帝詔令,連連上書談論朝政得失。(“掌”“制誥”“比比”各1分,大意1分)
(2)自從有文章以來,沒有像這樣流傳廣泛的。(“篇章”“已”“如是”各1分,大意1分)
5.根據材料,說說在元稹看來“敘文之要”應包含哪些內容。(3分)
答案 ①白居易生平的才能表現;②作品影響及流傳情況;③作品編輯過程;④作品得名緣由。
二、(2025廣東韶關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材料一:
自秦漢迄今千數百歲,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蔚宗者,方其著書之時,豈不欲曲盡其善而傳之無窮 然終亦未免后人之詆斥。至唐獨稱劉知幾,能于修史之外,自為一書,貫穿古今,譏評前載。觀其以史自命之意,殆以為古今絕倫;及取其嘗所論著,而考其謬戾,則亦無異于前人。由是言之,史才之難,豈不信哉!必也編次事實,詳略取舍,褒貶文采,稽諸前人而不謬傳之后世而無疑使后學觀之而莫敢輕議然后可以號信史。我宋之興,尊儒敬道,日以崇廣學校,名臣綴緝不絕于時,前朝舊史,如《唐書》已修為新書,頒于天下。自頒行迨今,幾三十載,學者傳習,與遷、固諸史均焉。縝以愚昧,竊嘗尋閱新書,間有未通,則必反復參究;或舛駁脫謬,則筆而記之。歲時稍久,事目益眾,深怪此書抵牾穿穴,亦已太甚。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推本厥咎,蓋其多采小說,而不精擇。蓋唐人小說,類多虛誕,但期博取,故其所載或全篇乖牾。
(節選自吳縝《新唐書糾謬序》,有刪改)
材料二:
吳縝《糾繆》謂《新書》多采唐人小說,但期博取,故所載或全篇乖牾。然李泌子繁嘗為泌著家傳十篇,《新書·泌傳》雖采用之,而傳贊云: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實者著于傳。是《新書》未嘗不嚴于別擇。如《王播傳》不載其“阇黎飯后鐘”之事,《杜牧傳》不載其揚州狎游,牛奇章遣人潛護,及湖州水嬉、綠樹成陰之事。此皆載詩話及《北夢瑣言》等書,膾炙人口,而《新書》一概不收,則其謹嚴可知。錢起客湖湘間,遇鬼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后入試,用以押官韻,遂登第。史思明攻太原,李光弼使人為地道,突出擒賊,賊驚呼為“地藏菩薩”。此皆《舊書》所載,《新書》以其稍涉于纖且俚,遂削而不書。則其立言有體,較之《晉書》、南北史專以新奇悅人耳目者,其卓識固不同矣。《舊書·良吏傳》無韋丹、何易于,則采杜牧《樊川集》以補丹,采《孫樵集》以補易于。此豈得謂徒摭小說也 亦有瑣言碎事,《舊書》所無,而《新書》反增之者。如《李賀傳》,韓愈、皇甫湜至其家,賀即賦《高軒過》,及出游得句,即投古錦囊事。賀本文人,無他事跡可紀。此正以見其才,非好奇也。
(節選自趙翼《陔馀叢考》,有刪改)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BDG)
稽諸前人A而不謬B傳之C后世而無疑D使后學E觀之F而莫敢輕議G然后可以號信史。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殆,大概,恐怕,與《石鐘山記》“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的“殆”意思相同。
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桃花源記》“漁人甚異之”的“異”用法相同。
C.“雖采用之”與《燭之武退秦師》“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的“之”用法不相同。
D.徒,只、僅僅,與《孔雀東南飛》“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歷代史家著述歷史都力求盡善盡美,然而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遭到讀者詆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蔚宗、劉知幾都是如此。
B.宋朝建立后,重視文教,名臣們在前朝舊史基礎上新編修了《唐書》,但吳縝反復研讀、質疑考證,指出了該書的一些不足之處。
C.《新唐書》盡量載入可靠史料,選用了李繁所著十篇家傳的部分內容,不收錄王播、杜牧、錢起、李光弼等人為人所知的奇聞逸事。
D.與《舊唐書》相比,史家在編修《新唐書》時,增補了韋丹、何易于、李賀等人的傳記,主要是為了彰顯唐朝文人的才華。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自頒行迨今,幾三十載,學者傳習,與遷、固諸史均焉。(4分)
(2)此皆《舊書》所載,《新書》以其稍涉于纖且俚,遂削而不書。(4分)
答案 (1)(該書)從頒行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了,學習的人傳授、研習,(把它)與司馬遷、班固等人的各種史書同等對待。(“迨”“幾”“均”各1分,大意1分)
(2)這些都是《舊唐書》記載的文字,《新唐書》(的作者)認為這些內容稍顯瑣碎和俚俗,于是刪減了,沒有寫進史書。(“所載”“纖”“削”各1分,大意1分)
5.對《新唐書》選用唐人小說,吳縝和趙翼各持什么看法 請簡要概括。(5分)
答案 ①吳縝認為,《新唐書》多選用較為虛假荒誕的唐人小說,不精挑細選,創作態度不夠嚴謹。(2分)
②趙翼認為,《新唐書》選材廣泛,并不拘泥于唐人小說;(1分)對入史材料進行了嚴格篩選和精心剪裁,(1分)史家的創作態度是端正的、嚴謹的,見識和才能是卓越的。(1分)
三、(2025陜西漢中漢臺區教學質量檢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材料一:
①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于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顛,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②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③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于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 誰使予之流離而至于此乎
④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 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節選自劉大櫆《游三游洞記》)
材料二: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 如之何俯通津,綿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 ”予曰:“借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豈獨是哉 ”微之曰:“誠哉是言。且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于是,得無述乎 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于石壁。”仍命予序而記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嵌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
(節選自白居易《三游洞序》,有刪改)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BDG)
溪之外翠壁A千尋B其下C有徑D薪采者E負薪F行歌G縷縷H不絕焉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A.舟,乘舟,名詞活用為狀語,與《勸學》中“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B.乃,于是,就,與《師說》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義不同。
C.雖,即使,與《赤壁賦》中“雖一毫而莫取”的“雖”意義相同。
D.勝,優美的,與《岳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的“勝”意義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劉大櫆散文文筆洗練,第①段寥寥數語,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輿而舟、由水而陸的復雜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
B.劉大櫆在描寫三游洞時,還描寫了豐富的聲音,扣石聲、水聲、浩歌聲交織在一起,以動襯靜,營造了靜謐的氛圍。
C.材料一第③段中,劉大櫆指出三游洞得名原因是白樂天、元微之、白知退三人曾共游此洞,從而引出下文的議論。
D.材料二因景傷情,不僅表達了“憐奇惜別”的情感,而且“借此喻彼”,抒發了更為深沉的人生慨嘆。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4分)
(2)且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于是,得無述乎 (4分)
答案 (1)然而把它放在荒遠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風景就不能顯現出來,人們也就不能親自領略它的風光。(“顧乃”“見”各1分,大意2分)
(2)況且我們難得相逢,這個地方也不易遇到;現在這兩種偶然的情況都在這里,怎能不記述呢 (“于是”“得無”各1分,大意2分)
5.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嗚呼”一詞,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 ①偉人(名人)探勝而能使美景揚名,作者卻對此毫無作用,表達自身卑微的傷感之情;②有些美景地處偏遠罕有人至,表達對這種美好景色無人欣賞的惋惜之情;③表達對包含自己在內的所有懷才不遇者的無奈之情。(每點1分)
四、(2025安徽池州教學質量統一監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材料一:
相如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相如因上疏諫曰: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亦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途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司馬相如《上書諫獵》)
材料二:
延熹六年,車駕幸廣成校獵。蕃上疏諫曰:
“臣聞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順時講武,殺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違此,則為肆縱。故皋陶戒舜‘無教逸游’,周公戒成王‘無槃于游田’。虞舜、成王猶有此戒,況德不及二主者乎!夫安平之時,尚宜有節,況當今之世,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是謂三空。加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豈宜揚旗曜武,騁心輿馬之觀乎!又秋前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圣恤民之意也。齊景公欲觀于海,放乎瑯邪,晏子為陳百姓惡聞旌旗輿馬之音,舉首口頻眉之感,景公為之不行。周穆王欲肆車轍馬跡祭公謀父為誦《祈招》之詩以止其心誠惡逸游之害人也。”書奏不納。
(節選自《后漢書·陳王列傳》)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BDE)
周穆王欲肆A車轍馬跡B祭公謀父為誦C《祈招》之詩D以止其心E誠F惡逸游之G害人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輕,意動用法,與《歸去來兮辭》“舟遙遙以輕飏”的“輕”用法不同。
B.垂,接近、靠近,與《諫逐客書》“垂明月之珠”的“垂”意思相同。
C.幸,皇帝到某處去,與《阿房宮賦》“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
D.惡,討厭、憎惡,與《齊桓晉文之事》“彼惡知之”的“惡”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司馬相如從打獵的安全角度出發,指出即使在清道而行的情況下,車駕在大路中間馳騁,仍可能出現馬嚼子斷裂之類的意外,認為皇帝不應親涉險境。
B.司馬相如認為應留意隱微處潛藏的禍患,警醒人們要防微杜漸,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有異曲同工之處。
C.陳蕃指出當今國家正處于田野、朝廷、倉庫皆空的艱難時期,期望皇帝能夠體恤百姓,不應該醉心于車馬游玩的活動,而要順應農時,鼓勵百姓耕種。
D.陳蕃借用皋陶告誡舜“無教逸游”、周公告誡成王“無槃于游田”的典故,勸諫皇帝不可逸游無度,同時也暗含對皇帝身邊沒有賢臣輔助的擔憂。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4分)
(2)加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4分)
答案 (1)我很愚笨,私下認為人確實有這種情況,獸類也應該是這樣。(“臣”“竊”“誠”各1分,大意1分)
(2)加上戰爭不止,四方百姓流離失散,這正是您憂心忡忡、容顏憔悴,坐著等待天亮(夜不能寐)的時候。(“戢”“是”“旦”各1分,大意1分)
5.同樣是勸諫帝王不可沉湎于游獵,司馬相如的勸諫為武帝稱贊,陳蕃的勸諫卻未被桓帝采納。這與二人不同的勸諫方式密切相關,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分)
答案 ①司馬相如婉言勸諫,語言較為含蓄,(1分)說理方法更加多樣,(1分)重在以情動人,最終成功打動了漢武帝;(1分)②陳蕃則直言進諫,語言較為犀利,(1分)企圖以理服人,最后桓帝并未采納。(1分)
五、(2025廣東大灣區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
  侍郎退之①足下:稹與前襄州文學掾甄逢游善。逢,故刑部員外郎濟之子。濟,天寶中隱于衛之青巖山,采訪使苗公等五人皆以狀薦,凡十征不起,末以左拾遺就拜之。適值祿山朝奏京師,懇于上前求為賓介,玄宗可其奏。甄生懼及其難,俯首從事。至天寶十二載,祿山反狀潛兆,慮不得脫,乃偽喑其口,復隱青巖。逾年而祿山叛,即日遣偽節度使蔡希德緘刃逼召,且曰:“或不可強,斬首來徇。”既而甄生噤閉無言,延頸承刃,氣和色定,若甘心然。希德義而舍之,祿山亦終不能致。肅宗高其行,因授館于三司治所,令從賊官囚慚拜之。受污者莫不俯伏仰嘆,恨不即死于其地。
夫死忠者不必顯,從亂者不必誅,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難矣哉!是以理平則為公、為卿、為鹓、為鷺,世變則為蛇、為豕、為獍、為梟者,十恒八九焉。若甄生冕弁②不加于其身,祿食不進于其口,于天寶蓋青巖之一男子耳。及亂則延頸受刃,參合古今之士,蓋百一焉。稹常讀注記,缺而未書,謹備所聞,蓋欲執事者編此義烈,以永永于來世耳。
子逢始生之歲,顏太師、崔太傅皆為歌詩以美賢者之有后,且序甄生之本末云。及逢既長耕先人舊田于襄之宜城讀書為文不詣州里。歲饉則力穡節用,以給足親族;歲穰則施余于其鄰里、鄉黨之不能自持者,前后斥家財、排患難于朋友者數四,由是以義聞。
稹聞風既久,因與之游。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于史,將欲抱所冤詣京師,告訴于司史氏。因曉甄生以無自入之勢,且告以執事者辱與稹游,愿得所冤之狀告。既而自思,滓賤之中,猶愿貢所聞于執事,得非愚且僭耶 然而誚笑之暇,幸垂察焉。
不宣,某再拜。
(節選自元稹《與史館韓侍郎書》,有刪改)
[注] ①侍郎退之:韓愈,唐憲宗時曾任史館修撰一職,負責掌修國史。②冕弁:禮帽,借指仕宦者。
1.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BEG)
及逢A既長B耕先人舊田C于襄之D宜城E讀書F為文G不詣州里。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徇,巡行示眾,成語有“徇私枉法”,其中的“徇”字意思與此不相同。
B.致,招致、招引,與《過秦論》“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
C.“以給足親族”的“以”與《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的“以”用法相同。
D.“執事”為尊稱,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敢以煩執事”的“執事”用法一致。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甄濟早年隱居山林,多次拒絕朝廷征召,后被迫出山,在安祿山叛亂前,假裝口不能言再次隱居。
B.甄濟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肅宗推崇他的品行,讓他開館授課,投降叛軍的官員因此心懷慚愧。
C.元稹認為世人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愿意做公卿,成為賢才,在時世動蕩之際,很多人或逐利或變節。
D.甄逢深受父親影響,災年賑濟親族,豐年幫扶鄉鄰,以義聞名。元稹認可甄氏父子,并與甄逢交好。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適值祿山朝奏京師,懇于上前求為賓介,玄宗可其奏。(4分)
(2)及亂則延頸受刃,參合古今之士,蓋百一焉。(4分)
答案 (1)恰逢遇到安祿山到京城朝見上奏,(他)在皇帝面前懇請讓甄濟做他的僚屬,玄宗答應了他的奏請。(“適”“可”各1分,大意2分)
(2)等到天下大亂時他卻伸長脖子承受刀刃,綜合參考古今士人的情況,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做到。(“則”“延”“百一”各1分,大意1分)
5.元稹寫信給韓愈,懇請他將甄濟的事跡編錄入史,這一行為背后蘊含著多方面的考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分)
答案 ①從韓愈的身份考慮,韓愈當時擔任史館修撰一職,負責掌修國史,能夠幫助甄逢。②從甄濟經歷考慮,其一生盡顯忠義高節,事跡極具典范性,值得被記入史冊。③從社會層面考慮,當時世風日下,亟需甄濟這樣的忠義楷模來引導社會風氣。④從與甄逢的交情角度考慮,甄逢常為父親之名未載于史而深感冤屈,元稹希望幫他彌補遺憾。⑤從和韓愈的交情考慮,有人引薦,甄逢更容易達成心愿——讓他父親的事跡被編錄入史。(答出一點得2分,角度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兩點得4分;答出三點得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朔州市| 垦利县| 泰来县| 锦屏县| 荔浦县| 文成县| 色达县| 石嘴山市| 贡觉县| 沙雅县| 日土县| 沙田区| 繁峙县| 吉林市| 金平| 仁寿县| 长汀县| 阿克陶县| 师宗县| 闵行区| 安多县| 克山县| 博罗县| 琼中| 杭州市| 民勤县| 湖口县| 潮安县| 禄丰县| 中宁县| 葵青区| 屯门区| 洛浦县| 玉门市| 阳朔县| 武川县| 贵州省| 太仆寺旗| 城口县|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