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部分 現代文閱讀專題一 信息性文本閱讀高考真題題組一 新高考一卷(Ⅰ卷)一、(2025全國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9分)種植入門問答問一:譬如種植一株樹,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會發榮滋長 答:如果這一株花或樹,得來時并無重大損傷,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種植,斷無不能生活之理。問二:如何說是依法種植 答:第一須擇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淺種。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處埋入土內,將泥土樁實,澆足涼水,這水要使地下之土與蓋上之土,和花樹之根結成一體,是謂依法種植。問三:依理想而論,種植花樹以陰雨天為宜,為何舍此不取,反要選擇天晴之日 答:烈日之下,種植固非所宜,然須擇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為在雨天,泥土一經雨淋,容易成塊,種植之后,不能與花樹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結,以致中多空隙,根須不但不能發達,且易腐蝕。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將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無一處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則花樹之根能與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種樹必得趁晴天。問四:……答:……問五:深耕淺種之說,如何解釋 答:所謂深耕,即是種樹之穴必掘之稍深,較種下之樹根越一倍;種時仍將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內,中部稍稍高起,這就指淺種。繼乃將樹根安置妥帖,而旋轉一周,使泥土與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讓其與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堅實,再澆足水,是謂深耕淺種。問六:必須深耕之理由安在 答:花樹發達與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須不能發達,花樹亦不能發達。倘使種植時僅掘至應種之下而止,則根須不易發展,花樹即不能繁榮,此為必須深耕之理由。問七:既深耕矣,深種有何妨礙,何以必須淺種 答:花與樹之呼吸,在枝干與葉,如人之有口鼻,人茍閉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與樹之枝干,深陷土內,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種之理由。問八:種植花樹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條件否 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種植花樹的地位;第二,種植后的澆灌干濕;第三,施肥料的時期和濃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種后之花樹延長生命,而且也不能發達。問九:如何是地位 答:地位有兩種, 一種是方向, 一種是高低。問十:方向應當如何 古人說是向陽的好,是否如此 答: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較為喜陰的,即使喜陽的花樹,長久曬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問十一: 高低又怎樣解釋 答:花樹有喜干的,也有喜濕的,但即使喜濕的花樹,如時常浸在水內,除浮萍水草等外,絕不能耐。所以種植花樹之地,必較平地為高,使大雨之后,無積水之患。問十二:請問澆灌的干濕如何 答:澆灌必依天時的干濕而定:風和日暖,雨水調暢之時,不必澆灌;天晴較久,夜無露水,間日澆灌;炎夏烈日,每日澆灌,或晨夕各一次澆灌。澆灌必須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沒落時,地面熱氣全消,方為有益無害。不然,郁熱之氣,蘊蓄于根,易致腐爛。假使干濕難定,則自以較干為宜,常言道“濕不如干”,乃經驗之談也。問十三:請問施用肥料之時期和濃淡,如何方稱適當 答:時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與立春之前,最為適宜。施用肥料,須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隨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無,且雨時根須已濕,加以肥料沾著易致腐爛。至于肥料濃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語曰“肥不如瘠”。如此觀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數多為妙,濕時施干肥,干時施液肥可也。問十四:“濕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論,似乎相反,請問理由安在 答:所謂濕干肥瘠,皆是過分而言。因為過干如經發覺,可以立刻澆灌而使之濕,過濕則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蓋一則能補救,一則不能補救,此其理之一。過干過瘠之弊,花樹枝葉至多暫時憔悴, 一經發覺,實時澆水、上肥,尚易補救。過濕過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爛,枝葉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爛殆盡,枝葉變化,補救已無 及矣,此其理之二。 問十五:除以上問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 答:尚有一端為入門不可不知者,余常謂培植花樹,與教育兒童無異。教育兒童的最要條件,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兒童身心無益處,反多弊害也。種植花樹亦然,一花一樹,既經依法種植之后,須時時留意,有無害蟲滋蔓,或風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則及時補救。切不可時常移植,攀折搖動,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則自然枝葉茁發,花果豐饒。而所謂入門,亦盡于此矣。(摘編自黃岳淵、黃德鄰《花經》)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B)A.陰天或下雨時種植花木,澆水量、施肥量過多,炎夏烈日時每日澆灌,這些情況往往容易導致植物的根部腐爛。B.問三和問十四均用“依理想而論”對回答者的觀點表示不解和疑問,回答者進行了解釋,指出提問者原有認知的不合理之處。C.問八的回答“尚有三端”以及問十五的回答“尚有一端”,這些內容可作為問六“必須深耕之理由安在”這一問題的補充。D.問一到問三以及問五到問七討論的是花木在種植過程中的存活問題,問八到問十五討論的是花木移植到固定的地方后培育的注意事項。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施用肥料之時期”中“生活”“時期”的含義與今天最常使用的意義不相同。B.原文在部分回答結束時使用“是謂……”“是以……”“此為……”收尾,起到了回應提問、強調觀點的作用。C.問六的回答體現了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要善于抓住重點的思想,而問十二的回答則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D.“作物之施肥,猶似人之飲食,飲不可過度,食不可過飽,否則作物之生長,似極茂盛,實則易為風雨吹倒”,此句可全面且形象地回答問十三。3.(新題型·情境遷移補寫題)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0個字。(3分) 牡丹具有喜干怕濕、忌積水的習性,因此其種植地最好選擇在干燥向陽、①地勢比平地稍高的地方。栽種前先挖土坑,坑的具體大小以根系放入后能充分舒展為原則。再將基肥填入坑底,覆上一層約10厘米的厚土。然后將植株置入坑內,用手扶持端正,填土一半,輕提植株并左右搖動,使②泥土與根系相和洽。栽植深度不可過深或過淺,過深則③不利于植株的呼吸(每處1分,意思對即可,字數不合要求不給分),過淺又容易發生倒伏。最后將土填滿,用腳踩實后再澆透水。4.(新題型·邏輯缺環推斷題)根據上下文,問四提出的問題可能是什么 請寫出一個并闡述理由。(4分)答案 (示例1)問題:種植之前如何預判天氣是晴天還是雨天 理由:問三和問五圍繞問二回答的第一句話提問,因此問四應針對問三的回答設置問題。問三回答的主要內容是雨天種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種植的方法,而在種植之前預判天氣是至關重要的。(示例2)問題:為使花樹之根與泥土融合凝結,澆水量具體多少才算合適 理由:緊承問三的回答設置問題,問三的回答中對澆水量多少才算合適解釋得并不清晰,沒有給出具體標準。(寫出問題給1分,理由闡述清晰、合乎邏輯給3分)5.(信息比較題)與本文類似,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也把種樹比作對待孩子,二者的養護理念有什么不同 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6分)答案 第一問:①柳文認為應遵循自然生長規律,讓樹木依照本性生長,不再管它;②本文強調依法種植之后,還應依常規進行養護。(每點1分)第二問:①柳文的寫作目的是借種樹之道說明政令頻出的危害,希望為官者不要打擾百姓的生產生活;②本文是希望讀者培育的植物可以枝葉茁發、花果豐饒。(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二、(2024新課標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9分)材料一:(四五)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四六)于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 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 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 我以為是正確的。(四七)講到這里,亡國論和妥協論者又將跑出來說:中國由劣勢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軍力和經濟力;由平衡到優勢,需要有超過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四八)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 它不是優勢,那末,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勢嗎 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其軍力和經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過長期戰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 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 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御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 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多助。所有這些,經過長期發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 (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材料二: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系統闡述了關于持久戰的戰略思想。首先,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他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他列舉了中日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個特點。除戰爭的正義、非正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寡助、多助問題外,他特別強調了敵強我弱和敵小我大的問題。日本的強,表現在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能很快取得勝利。日本的小,表現在國度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這就決定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而最終打敗日本。其次,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 簡單地說,就是把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毛澤東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專門論述了全面抗戰和全民族抗戰的觀點。關于軍隊,他強調要把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這樣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關于民眾,他提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共產黨一直把“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作為自己的抗戰路線,人民戰爭理論的科學性也得到了廣泛印證。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的情況下敵人可以占地甚廣,卻在占領地留下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游擊戰的戰略內容、游擊戰與正規戰的配合等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廣泛展開游擊戰爭,卓有成效地牽制與消耗日軍,發揮了巨大戰略作用。有一種說法,認為抗日持久戰的思想不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這種說法主要依據蔣百里、陳誠等人的言論,蔣介石也有過“持久消耗戰”的言論。這種認識都源于一個客觀存在,即中國是一個落后大國,日本是一個先進小國。承認這個客觀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別的先見之明,就會得出中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結論。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停或干預。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黨抗日持久戰的戰略與實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論持久戰》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B.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不可能速勝,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認軍力和經濟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勝利之本。D.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思想不只體現在判斷抗戰將會長久,更體現在對戰爭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學的分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它們僅僅掌握在日本少數人的手中。B.抗日游擊戰要更多承擔外線單獨作戰的任務,這是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C.抗戰整體進程是持久的,不過具體到某一場戰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速戰速決。D.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持久戰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國際力量的援助。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的一項是(3分)(D)A.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B.除東三省等地外,敵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C.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4.(詞句作用題)材料一多處使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4分)答案 ①設問句在問答之間切中要害,駁斥了典型的錯誤論調,闡明了文章的主旨;②以設問句和反問句層層推進,形成縝密的論證邏輯;③設問句和反問句賦予文章雄辯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每點2分,給滿4分為止)5.(反思啟示題)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材料談談《論持久戰》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6分)答案 ①要從全局、長遠和大勢著眼;②要抓住問題的根本;③要切實考慮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和方法;④要注意調動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每點2分,給滿6分為止)三、(2023新課標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9分) 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現是一個奇跡。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布,藜麥是地球上營養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理想之選。產于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傳說:印加人非常重視藜麥,認為它是神圣的,并且稱之為“萬谷之母”。不過,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紐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 ”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獨立報》2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些消息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開始詢問食用藜麥是否合適。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畢竟,藜麥貿易使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玻利維亞和秘魯,其中許多資金進入了南美最貧窮的地區。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現,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那么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一直在緩慢而穩定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為了解藜麥的種植情況,我去了秘魯科爾卡山谷,這里在印加時代以前就得到了開墾。藜麥是一種美麗的作物,擁有深紅色或金黃色的巨大種球。在安第斯山的這片區域,人們在梯田上同時種植藜麥以及當地特有的玉米和馬鈴薯品種。“國外需求絕對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魯向導杰西卡說道,“農民非常高興,所有想吃藜麥的人仍然買得起這種食物。”她還解釋了另一個好處。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終于開始尊重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了。”玻利維亞西南部有一片遙遠而不適合居住的區域,那里到處都是鹽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麥資金支持的當地急需的開發和旅游項目。千百年來勉強能夠養家糊口的自耕農開始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投資。我在2017年4月聽到的玻利維亞人對于該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長的供給正在拉低價格。玻利維亞的藜麥種植面積增長了兩倍多,從2007年的5萬公頃增長到2016年的18萬公頃。馬克·貝勒馬爾后來對我說:“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結局,因為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風景如畫的科爾卡山谷,當太陽落山時,我問杰西卡,歐洲和北美的消費者是否應該為吃掉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食物而感到內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聽到當地人的親口否認。“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們有許多藜麥。”乍一看,這一關于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事件講述了謊言被揭穿的過程。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背景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在這個例子中,新聞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他們由衷地為一個貧困群體感到擔憂,害怕狂暴的全球貿易風潮會危及這一群體的利益。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藜麥適合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營養均衡,被美國宇航局認為是宇航員食物的理想之選。B.“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中的“此”,指的是被國外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給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人造成傷害這一說法。C.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改變了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D.作者認為,盡管一些媒體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發點卻不是惡意的,他們為當地的貧困居民感到擔憂。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從第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當一起事件超出了我們直接觀察的范圍時,有些人會根據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判斷,生成對該事件的看法。B.“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為市場對藜麥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麥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供給日益增長。C.“每個新手辯論者”“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見有些“溝通者”會選擇有助于推進個人意圖的真相,而這種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D.從藜麥事件可以發現,一組片面的事實編織在一起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傷害。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A)A.“糧食優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B.加拿大《環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D.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4.(概括信息要點題)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4分)答案 ①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②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③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便宜的進口食物。(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答案中出現類似“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等非真相的表述,不給分)5.(論證方法題變式)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 請根據文本概括。(6分)答案 ①引用經濟學家的調查數據及觀點;②針對媒體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③進行實地調研,征詢當地居民的意見。(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四、(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7分)材料一: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二: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 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這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前提。B.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學術理論,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中國經驗。C.當代新詩之所以出現“食洋不化”的病癥,一是因為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二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D.中國古典詩論雖不以體系和邏輯見長,但蘊含詩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傳統和創新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鑒西方詩歌并不能給本民族的詩歌帶來現代性,對此中國詩人要有清醒認識。C.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依然可為當代詩歌創作提供營養。D.古人論詩用“意在筆先”“空靈”“飄逸”等語,未落實處卻包含鮮活的審美智慧。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C)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 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4.(信息(觀點)遷移運用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4分)答案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顯了傳統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國界,具有當代價值,為謀求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進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體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5.(信息(觀點)遷移運用題)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分)答案 ①加強對中國古典詩論的挖掘與闡發;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鑒西方文論;③尋求古典詩論與當下審美需求的契合,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④發揮古典詩論在詩歌闡釋上的長處,向世界傳播中國古典詩論的審美意義和當代價值。(每點1分)五、(2021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9分)材料一: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據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們佯逃,留著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現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現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一種輕微的嘆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現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 希臘人在詩中并不怕表現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丑狀。在表現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據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著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著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著典祭官的衣服。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全體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換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著就跑了”,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但是談到這里,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么 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只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詩也能描繪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換句話說,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暗示空間中的綿延。(摘編自朱光潛《詩論》)材料二:《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這里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止能畫一聲”五字也幫助我們了解一首唐詩。徐凝《觀釣臺畫圖》:“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崒白云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畫家挖空心思,終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三聲”難。(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A.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B.雕塑《拉奧孔》既呈現了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為丑態,體現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C.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D.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C)A.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B.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D.沈括質疑了唐代傳說,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3分)(D)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4.(論證結構(思路)題)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答案 ①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舉例、引證的方法加以闡釋;②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以札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5.(信息(觀點)遷移運用題)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答案 ①根據萊辛的觀點,繪畫宜于描寫靜物而詩歌宜于敘述動作,“手揮五弦”和“目送歸鴻”中都含有動作;②而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③與“手揮五弦”相比,“目送歸鴻”包含更長的時間先后承續的過程,所以更難以被轉化為繪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