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年預測風向一 跨界融合命題風向解讀 命題突破傳統學科壁壘,強化“語文+”的復合思維,構建多維度知識網絡;打破語文學科各模塊邊界,考查學生在閱讀、語言運用、寫作等方面的綜合認知能力。此類題目要求學生建立不同知識體系間的邏輯關聯,進行跨學科、跨模塊的遷移與重構,進行深度思考與表達,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預測小練一、(2025福建寧德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6分)文本一:徒步走到終點(節選)西 元營長樹生從櫥子里找出背包,認真地裝了幾樣東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詳了一會兒,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裝進背包里。政委說:“派輛車吧!”樹生嘴角動了一下,沒說什么,只是擺擺手走出了辦公室。樹生要到兩百多公里外的一個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著,不少路過的卡車司機向他招手,他都拒絕上車。(甲)海崽的老家在大海邊的一個小鎮子上。鎮子面朝海面,背靠終年郁郁蔥蔥的小山。海風濕濕的,夏季墻壁上會結出一層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覺得這里的空氣是火辣辣的,肺子、氣管、喉嚨、舌頭、嘴唇統統給風干了,好似曬干的魚,每呼吸一口氣,都像有條鋸子在胸腔里拉過一遍。好多次從夢里醒來,海崽都覺得不可思議,自己早已離開家鄉十萬八千里,來到了世界上一個最荒涼的地方。這里的天空藍得發紫,遠處的雪山纖毫畢見,仿佛就在眼前,可實際上卻在幾百公里之外。樹生的嘴角微微抽動了一下。那天新兵訓練結束后,海崽對班長說,他受不了部隊生活,要回家,否則……樹生和他談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說自己怕,怕班長,怕戰友,怕干部,怕營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離開,回海邊去。后來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無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長途汽車站被找到了。樹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腳,關了他三天禁閉。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線的觀察點都走了一遍后,隊員們排成一線向一號山口處攀爬。海崽有些猶豫要不要踩在營長的肩頭上。樹生看了他一眼,鼓勵道:“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實了!”接近山頂,山風驟然變大,使得人的身體變得輕飄飄的,像風箏一樣歪歪斜斜要飛起來。雖說腳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腳還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腳尖開始疼痛,仿佛被錘子砸上了。后來腳掌麻了,漸漸失去知覺。強風夾帶著沙子一樣的雪粒,打在臉頰上,好似萬千鋼針刺在皮肉上。外面嚴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訓服下面卻很快涌出一層熱汗,蒸氣順著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內層衣物濕漉漉地貼在皮膚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下來,每次出發前,班長都會重點強調。只要一停下來,這層熱汗就會瞬間變成一層涼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鋼槍槍身在你拼盡全力攀登時一下一下狠狠撞擊著胯骨和屁股,像個脾氣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則會被粘掉一層皮。海崽聽說,過去軍用水壺必須放在大衣下,貼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過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要凍實心兒,一滴也休想倒出來。直到去年,上級給配發了邊防巡邏水壺。這東西是鈦合金的,雙層保溫,帶腎形飯盒和叉勺一體的餐具,能保證一天都喝上帶熱乎氣兒的水,飯盒還能架在火上加熱。海崽簡直是太愛它了。中午時分,巡邏隊到達山頂。這里是觀察點東側一處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連綿起伏,一望無際。太陽在頭頂正上方,天空又高又遠,藍得讓人發慌。刺眼的光線在雪白山峰上隨著狂風飛舞,好似金色的波濤。樹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沒有任何異常情況。于是,他讓隊員們摘下護目鏡,站成兩排,中間展開一面國旗,留了張合影。盡管想象過很多回,可當國旗在大風中展開的那一刻,海崽的身心還是為之一振。夾著呼呼的風聲,海崽聽到樹生喊:“海崽,我當初踹你一腳,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要做個硬骨頭的好兵!” (乙)樹生用雙手捂住臉,掩不住嘴角的抽動。樹生仿佛做了一個夢,那一天的天空是鉛灰色的,密密麻麻下著灰色的冰雹。有幾個戰友被困住了,于是樹生和大家沖進冰雹里把他們拉回來。拳頭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體麻木了。胳膊、頭發濕漉漉的,沾滿了黏糊糊、熱乎乎的東西。這時,有人大喊:“還有人落在后頭了!”于是,樹生猛地扭過頭,向鋪天蓋地的冰雹里望過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見。于是,有更多的戰友吶喊著沖進去,冰雹漫天飛舞。樹生還記得自己喘著粗氣,焦急地抬著一個戰友的腿,戰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塊一塊血跡,身體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巖石。那個畫面,樹生這輩子都不會忘記,一個身影張開雙臂跑進冰雹里,像一只擁有矯健翅膀的鷹沖向風暴,那翅膀在奮力扇動,替他擋住了迎面砸來的冰雹……樹生這時還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寫著——海崽:這封信是我讓你姐代我寫的。你的來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難過了,回來就好。你已經去那苦地方十年了,心里頭該透亮了。……要是能繼續干下去,可稱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兒里歡喜。聽說有任務落下來了,還是想對你說一句,你是國家的人了,只要是國家需要,都要賣力去做,甭惦記家里。(有刪改)文本二:樹生走了五天五夜,來到了一個由紅磚墻圍起來的地方。這里大門敞開,無人看守,但行人無不心懷虔敬,經過的車輛鳴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過。樹生坐到一塊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蓮花,點燃三支煙,連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臺上,他的嘴角微微抽動了一會兒,說道:“海崽,我來看你了……”(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文中的“踹一腳”和“關禁閉”,既是樹生對海崽的懲罰,也是他對海崽的關愛,希望海崽能認識錯誤并成長。B.文中樹生“嘴角抽動”與《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動”的筆法相似,都通過細節描寫折射人物內心波瀾。C.文中“行人無不心懷虔敬,經過的車輛鳴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過”暗示墓園安葬著令人尊敬的人物。D.“雪蓮花”與《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軍民情誼的見證,體現“物象人格化”的手法。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B)A.小說準確把握邊防生活緊張艱險的特點,節奏緊湊明快,使讀者始終保持強烈的閱讀期待。B.小說中軍營、海島、高原和墓園等場景,營造氛圍,既感染讀者,也感染作品中的人物。C.文本一中的文件盒作為主要線索,貫穿全文始終,串聯情節,使小說的結構更加完整緊密。D.小說人物語言契合身份,如營長樹生的言辭嚴厲,斬釘截鐵,飽含對年輕戰士的期待與關懷。3.有人評價“小說在常態和艱險的雙重境遇中,書寫家國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量”,請結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談談你對這句話中“雙重境遇”的理解。(4分)答案 (1)常態:①新兵嚴格訓練和教官嚴厲管教,是軍營常態生活的寫照;②海崽入伍時的不適與思鄉,父親的叮囑,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2分)(2)艱險:①高原自然環境的艱險,是對戰士們身心的極限挑戰;②在艱險境遇中營救戰友的壯舉,是以生命鑄就家國信仰的赤誠擔當。(2分)4.(跨模塊命題·融合語言表達連貫與文學鑒賞)文本二是原屬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內容,若要將其還原,你認為應該放在甲處,還是乙處 請簡要說明理由。(6分)答案 (示例1)應放在甲處。①情節上,承接上文樹生徒步的行為,又啟下引出海崽,順暢自然。②人物上,開篇運用墓碑、雪蓮花等意象,暗示海崽形象的崇高。③主題上,祭奠場景與海崽成長回憶形成對照,凸顯家國使命下軍人精神蛻變的過程,突出小說主題。④讀者感受上,開篇由墓園祭奠提示海崽犧牲結局,形成懸念,引發閱讀興趣。(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三點給6分)(示例2)應放在乙處。①情節上,與第一段的“文件盒”形成照應,使小說情節更加完整。②主題上,墓園祭奠與上下文之間的敘事時空跳躍轉換,凸顯海崽犧牲的壯烈、戰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國同構的主題。③讀者感受上,保留懸念,使開篇營長堅持徒步的異常行為到此得以回應,增強戲劇性和吸引力。④藝術表現力上,國旗下合影的激昂突轉至祭奠的肅穆,使作品具有更強烈的情感沖擊力。(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三點給6分)二、(跨學科選材·古代科技著作)(2025福建高考適應性考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22分) 江漢課船。身甚狹小而長,上列十余倉,每倉容止一人臥息。首尾共槳六把,小桅篷一座。風濤之中恃有多槳挾持。不遇逆風,一晝夜順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余里。國朝鹽課,淮、揚數頗多,故設此運銀,名曰課船。行人欲速者亦買之。其船南自章、貢,西自荊、襄,達于瓜、儀而止。三吳浪船。凡浙西、平江縱橫七百里內,盡是深溝,小水灣環,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萬億計。其舟行人貴賤來往,以代馬車、屝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質料多用杉木。人物載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側故俗名“天平船”。此舟來往七百里內,或好逸便者徑買,北達通、津。只有鎮江一橫渡,俟風靜涉過。又渡清江浦,溯黃河淺水二百里,則入閘河安穩路矣。至長江上流風浪,則沒世避而不經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櫓一枝,兩三人推軋前走,或恃纖索。至于風篷,則小席如掌,所不恃也。福建清流、梢篷船。其船自光澤、崇安兩小河起,達于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清流船以載貨物、商客,梢篷船大差可坐臥,官貴家屬用之。其船皆以杉木為地。灘石甚險,破損者其常,遇損則急艤向岸,搬物掩塞。船梢徑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頭使轉。每幫五只方行,經一險灘,則四舟之人皆從尾后曳纜,以緩其趨勢。長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頻濡。風篷竟懸不用云。四川八櫓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漢,然川船達荊州而止,此下則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峽,挽纖者以巨竹破為四片或六片,麻繩約接,名曰火杖。舟中鳴鼓若競渡,挽人從山石中聞鼓聲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峽,則斷絕行舟數月。過此消退,方通往來。其新灘等數極險處,人與貨盡盤岸行半里許,只余空舟上下。其舟制腹圓而首尾尖狹,所以辟灘浪云。廣東黑樓船、鹽船。北自南雄,南達會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則由海汊乘海舟矣。黑樓船為官貴所乘,鹽船以載貨物。舟制兩旁可行走。風帆編蒲為之,不掛獨竿桅,雙柱懸帆,不若中原隨轉。逆流憑借纖力,則與各省直同功云。(摘編自宋應星《天工開物·雜舟》)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BEF)人物載A其中B不可偏C重D一石E偏即欹側F故G俗名“天平船”。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恃,依賴,倚仗,與成語“有恃無恐”的“恃”字意思相同。B.差,大體,與《詠雪》“撒鹽空中差可擬”的“差”字意思相同。C.濡,動詞,詞典義為“沾濕”,語境義引申為“涉水”。D.直,同“值”,與《促織》“昂其直”的“直”字意思相同。3.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江漢課船是官府用來運稅銀的船只,船身狹長,行駛利索,不遇上逆風,一晝夜順水可行四百多里,逆水也可行一百多里。B.福建清流船、梢篷船控制航向的構件很特別,不是常見的安裝在船尾的船舵,而是安裝在船頭的一把名叫“巨招”的大槳。C.四川八櫓等船進入三峽,船上響起競渡般隆隆鼓聲,岸邊山石之間拉纖的人隨著鼓聲有節奏地出力,船只便在鼓聲中慢慢前行。D.廣東黑樓船是達官貴人坐的,鹽船則用來運載貨物,用的都是單桅桿,不是雙桅桿,船帆轉動的自由度比中原的船只好得多。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其舟行人貴賤來往,以代馬車、屝履。(4分)(2)其舟制腹圓而首尾尖狹,所以辟灘浪云。(4分)答案 (1)旅客無論尊貴、卑賤都搭乘這種船往來,來代替車馬或者步行。(“貴賤”“屝履”各1分,大意2分)(2)這種船的形制是腹部圓而兩頭尖小,以便在險灘中破浪前行。(“制”“辟”各1分,大意2分)5.(跨學科命題·融合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古代農耕時期手工創造所蘊含的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仍然閃爍著燦爛的光輝。”請結合原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分)答案 ①雜船多種多樣,結構因地制宜,能常態化運行于多種水域;②雜船設計人性化,滿足各地多種生活需要,幫助人們過上美好的生活;③傳統的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協同發展對今天依然有啟示價值。(技術合理有效2分,技術以人為本2分,今天仍然有價值1分。意思答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給分)三、(2025云南紅河州、文山州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9分)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①蘇 軾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澤②浮云天。深沉□可喜,曠蕩□所便。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注] ①蘇軾于元豐二年調任湖州知州,他與秦觀、參寥子(道潛)等眾友在湖州游諸寺且分韻作詩,他被分到“禪”字。②震澤,湖名,即今江蘇太湖。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詩歌開篇的“任所適”“輒留連”兩處,體現出詩人此行“依心而行”的漫游態度。B.“微雨”四句,描繪出五月湖州的景物特點,對天氣變化和自然景觀的描寫細膩傳神。C.“墟落生晚煙”與《歸園田居》(其一)中“依依墟里煙”情境相似,展現出鄉村靜謐的氛圍。D.詩歌語言自然樸素,意境飄逸清雋,空曠浩渺的景中融入詩人對人生起伏無常的慨嘆。2.(跨模塊命題·融合詩歌鑒賞與正確使用詞語)根據詩歌語境,從下列關聯詞中選擇一組填入詩中空缺處,請寫出你的選擇,并闡明理由。(6分) ①雖……但……(轉折關系) ②既……亦……(并列關系) ③如……就……(假設關系)答案 選擇:②既……亦……(并列關系)(1分)理由:①“深沉”和“曠蕩”是詩人對所見之景的概括,描繪出詩人登上最高塔后所見景象的深厚沉靜和空闊寬廣,景物的特點是并列的。②“可喜”和“所便”是詩人對所見之景的態度,詩人既欣賞太湖的深沉大度,又喜愛登高眺遠,景象開闊的曠蕩,情感態度是并列的。③并列關系的“既……亦……”能寫出詩人對不同自然之美的欣賞與接納,也表現出他包容和豁達的心境。(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