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風向五 反套路命題風向解讀 命題打破固化的考查形式或考查內容,挖掘新的考點,選取體裁或形式新穎的文本,探索新穎的命題形式,以陌生化、創新性的情境打破考生固有的慣性思維和經驗主義,突出文本個性,引導考生關注文本具體內容,展現真實能力,從而提升考查效度。預測小練一、(新文本·深度訪談)(2025四川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9分)王文靜:從六朝到唐宋再到明清,無論是揚州、杭州、長安,還是數不清的“京都賦”中的都城,都彰顯了悠久的城市書寫傳統,那么,我們今天談論的“城市文學”與這個書寫傳統的關系是什么 【甲】王力平:在農耕文明背景下,這種城市經濟所代表的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依然是農耕文明的組成部分。雖然與士大夫階層的田園詩、臺閣體相比,那些勾欄瓦舍的俗詞艷曲,“引車賣漿者”的“叢殘小語”以及那些傳奇、話本和變文,已然是一個別開生面的世界,然而這種反映市民階層生活內容和審美趣味的文學藝術實踐,只能看作是城市文學發展的濫觴形態。當代城市文學的審美特質,更多的還要從當代社會實踐和審美實踐中去發現。王文靜:我們把“城市”與“文學”的復雜聯系留到下一節,先來看看文學作品中的城市。您認為在文學的意義上,“城市”應該表現為何種形態 【乙】王力平:從直觀的角度看,文學作品中的城市就是作家筆下的城市景觀。在作品中,它是環境和景物描寫,是街道、車站、碼頭、橋梁、工廠、商鋪、學校、寺院、博物館和交易所,是車水馬龍、萬家燈火。在文學作品中,環境和景物描寫的核心問題,是怎樣與情節和人物保持緊密的關聯性和契合度。從這個角度看,城市景觀具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復合性。用更學術化的語言來說,城市是人工建造的人類聚居地,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因此和更單純的自然景觀相比,城市景觀確實與人的生活、與社會意識和時代精神有著更緊密的關聯性。王文靜:談到城市文學,您首先提到了對于城市景觀的呈現,談到城市景觀具有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復合性。城市的清晨,往往是一幅在建工地和工人的剪影,或者是急匆匆上學上班的車流,是帶著運動發帶的晨跑青年,或者是高速飛馳的地鐵上那些日常又復雜的表情。城市的夜晚,月色下鱗次櫛比的樓宇,萬家燈火的窗口,霓虹閃爍,觥籌交錯……城市景觀具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復合性,相比常見的自然景觀描寫,城市景觀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嗎 王力平:在文學創作活動中,當作家面對自然景觀構建“情”“景”相生的審美關系時,單純的自然景觀在季節、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彈性的。而當作家面對城市景觀借景抒情時,城市景觀自然與人文的復合性特點,能夠賦予作家更大的想象空間。大仲馬在《基度山伯爵》中這樣描寫巴黎夜晚的萬家燈火:“從那個高處望出去,巴黎像是一個黑色的海,上面洶涌著萬盞燈光,像那些銀光閃爍的浪頭一樣,——但這些浪頭實在比那些海洋里騷動不息的波浪更喧鬧、更激奮、更多變、更兇猛,也更貪婪。這些浪頭從不平靜下來,像大洋上的浪濤一樣。這些浪頭是永遠險惡、永遠吐著白沫、永不止息的。”這段描寫包含了表、里兩層比喻關系。在表層比喻關系中,俯瞰之下的城市夜空是本體,“黑色的海”是喻體;巴黎夜晚的“萬盞燈光”是本體,“銀光閃爍的浪頭”是喻體。在里層比喻關系中,巴黎夜晚的“萬盞燈光”是喻體,夜色遮掩不住的人性的貪婪、多變,欲望的喧鬧、兇猛才是本體。表、里兩層比喻的城市景觀描寫,很好地呈現了城市景觀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雙劍合璧的魅力。王文靜:景觀之外,城市文學還必須寫好活動在這個環境里的人和事。如同您剛才所說的,環境和景物描寫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與情節、人物的關聯性、契合度。【丙】王力平:的確如此。所謂“寫城市”,其實核心是寫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寫發生在城市里的事。這樣說容易讓人覺得重點是人和事,而城市只是一個人物活動的場所、故事發生的地點。但其實不然。先不談人和事,單說“生活在城市里”“發生在城市里”,就不是虛詞空話,它們意味著對這個“人”、對那件“事”提出了一系列的規定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和生活在鄉村里的人會有不同,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內容,不同的情感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和行為方式。并且,生活在縣城又不同于生活在省城,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也不同于生活在上海的石庫門。不管是城里人還是鄉村里的人,都會有勇敢、有怯懦、有豪爽、有孤僻,但他們勇敢、怯懦、豪爽和孤僻的表現方式是具體的,獨特的,各不相同的。總之,寫的城里人要像個城里人,說的城里的事果然就是在這座城市里才能發生的事。其中存在種種規定性,所謂“城市文學”或者“關于城市的文學”,說的其實就是這些規定性。不過,這些規定性有些是客觀的,比如城市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些則是刻板印象,比如城里人衣帽光鮮,談吐文雅;有些則是主觀的心理感覺和情感體驗,比如“人叢中這些幽靈似的面龐/潮濕的黑色樹枝上的花瓣”。王文靜:在看得見的景觀、人物和故事之外,能夠體現“城市”辨識度的又是什么呢 比如人們常說的一個城市的文化精神、氣質。【丁】王力平:當然,前面所說的,都是直觀可見可驗證的,所謂“形而下者謂之器”。更上層樓的是,由此切入城市內在的欲望和企盼、活力和喧囂、掙扎和反抗中去,寫出城市的本質、城市的靈魂、城市的精氣神。但這已經是“器”之上的“道”,有些“不可說”的意味了。(摘編自王文靜、王力平《文學對話:尋找文學里的“城市”》)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D)A.王力平認為與士大夫階層的那些田園詩、臺閣體相比,書寫“叢殘小語”的傳奇等城市文學實踐開啟了別開生面的世界。B.城市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因此城市文學中“街道、草木”等直觀形態描寫必然融合著社會意識形態。C.在文學創作中,城市景觀描寫具有自然與人文雙劍合璧的魅力,其審美價值高于受限于季節、地理等的自然景觀描寫。D.“寫城市”規定了“寫的城里人要像個城里人”“寫這座城市里才能發生的事”,城市景觀的描寫要與此高度關聯、契合。2.根據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A.我國有歷史悠久的城市書寫傳統,但已然不同于現代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文學,當代城市文學需脫離傳統立根當代。B.契訶夫在《變色龍》中將“商店和飯館的門”比作“饑餓的嘴巴”,這一景觀描寫中也包含了表、里兩層比喻關系。C.寫城市里的人,他們和鄉村里的人或有相同性格,但表現方式卻是各不相同的,這是由“生活在城市里”規定的。D.王力平所謂的“器”是指“城市景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發生在城市里的事”;“道”則是指城市內在的精神氣質等。3.(新題型·信息性文本論據復位)將下面的材料作為王力平老師觀點的論據,你認為引用在文中哪一次回答中最合適(3分)(B) 對于構造和形態各異的巴黎建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談到:“它們分布在各處,熟悉它們的人很容易把它們辨認出來。只要你善于觀察,你就能重新發現一個世紀的靈魂和一個帝王的相貌,甚至他敲門的樣子。”A.【甲】 B.【乙】 C.【丙】 D.【丁】4.請簡述第七段中王力平回答采訪問題“城市景觀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嗎 ”的思路,并對其闡述思路作出簡要評論。(4分)答案 思路:針對采訪問題,首先在與自然景觀的對比中突出城市景觀的獨特性,(1分)再以大仲馬《基度山伯爵》中的描寫為例進行詳細解讀,突出觀點。(1分)評論:王力平老師將觀點與事例解析相結合,回答細致深入,說服力強。(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如突出論證方法“對比”“舉例”等)5.(新考點·采訪人如何做到將話題引向深入)深度訪談是一種重要的調查研究方法。本篇訪談中,采訪人是如何做到將話題引向深入的 請依據文本相關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 ①訪談前準備充足,為深入訪談提供專業條件,如了解我國悠久的城市書寫傳統。②從簡單問題入手,循序漸進,如先從與“文學作品中的城市”相關的簡單問題談起,將復雜問題放到后面。③在交流中認真傾聽并積極回應,拉近距離,如談“城市景觀具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復合性”的啟發理解。④對重要問題用不同方式重復提問,走向更細致更深入,如“城市景觀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嗎 ”“能夠體現‘城市’辨識度的又是什么呢 ”都在強調城市文學的獨特性。(每點2分,分析1分,舉例說明1分,答出三點即可)二、(2025山西、陜西、寧夏、青海四省新高考質量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6分)隆福寺張中行我的老同事王泗原先生永遠不看電視,理由說過,我沒注意聽。他看戲,也許因為戲里的人有血有肉,電視上的沒有,在“漸近自然”方面有高下之分吧 王先生同時是我的畏友。小畏是他的治學,深入而精粹,不吹吹拍拍,不華而不實。大畏是他固執,嚴謹,有所信必堅持到底,有時近于違反常情也不在乎。畏,就因為有不少我認為可學的,我學不了。大事難說,說小事,如看戲與看電視間,我和他就正好相反。我也有理由。一是經濟。看戲要先去買票,至時到場,都要擠車,還有,萬一看到半路覺得沒意思,會感到冤枉。看電視就沒有這些麻煩,足不出戶,不愿意看,手指一按,關上了事。二是可以開開眼,見識一些新事。如時裝表演,霹靂舞,等等,我雖然無欣賞能力,知,較之不知總當近于現代化吧 且說電視上看到的新事之一是隆福寺的再變,由人民市場變為隆福大廈。樓很高,有電動階梯助人之懶,貨當然很多,只要有錢,據廣告說,是有求必得。有求必得,而且是在不舉步可上樓的大廈中,推想這在熱心現代化的人的心目中,是“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論語》)了。是否真就至于道,我沒去看,不敢說,也可以不管。①我想說說的是這一變再變使我記得的一些舊事都化為黃鶴,飛去而不復返。這舊,不是幾年前的道之前的魯,而是半個世紀前的魯之前的齊,即隆福寺是寺而不是市時候的情況,地道的東京夢華之類,也許有好事的年輕人愿意聽聽吧 三句話不離本行,由書說起。書有新舊之分。新與舊,那時候與現在,意義不盡同。那時候舊書指昔人所作木板刻印的線裝書,反之為新書,指近人、今人作的鉛印的新裝書。講書業的集中地,總是說:舊書,一是琉璃廠,二是隆福寺,即隆福寺街;新書,一是東安市場,二是西單商場。隆福寺街舊書店不少,我上學時期已近于強弩之末,印象深的只有三家。兩家大,一是路北的文奎堂,一是路南的修綆堂,都在寺門之東。一家小,名三友堂,在寺門稍偏西的對面。大的兩家書多,氣派大,也許由于店大欺客吧,連是否從那里買過書也不記得了。三友堂買過,還記得兩種。一種是玉勾草堂本《杜工部集》,一種是《閱微草堂硯譜》。②而萬幸,這兩種都闖過秦火,現在還臥在書柜中。售精神食糧之外,售物質食糧的店鋪也有值得說說的。大眾化而名聲也大眾化的“灶溫”在寺門稍偏東的對面,以賣面條聞名。面條名一窩絲,形容其細,調料是碎塊爛肉,合起來名爛肉面。余生也晚,更遺憾的是余生也懶,三十年代早期竟沒有去嘗。四十年代早期亡羊補牢,去過一次。店里人說,溫師傅還在,年紀太大,不上案了,再有,面質量差,也抻不了那樣細了。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只好吃一碗名為灶溫實非灶溫的面而返。還有一家不大眾化的,在街東口內不遠路北,名福全館,包辦酒席,有戲臺,可以辦堂會。我窮而無位,沒有機會去吃。大概是四十年代早期吧,某巨公在此慶祝什么,有堂會,演空城計,余叔巖扮王平,楊小樓扮馬謖,小報大事渲染,我也得耳食一次。現在是,灶溫遷往東四北大街,其他都消滅,原址或翻修或不翻修,改為賣時裝或冷飲了。街指寺之外。應該著重說寺之內。舊時代,北京內城東西有兩個大寺,東為隆福寺,西為護國寺。護國寺建于元朝,時代更早,古跡更多。隆福寺建于明朝,古跡不多,卻有個著名的木雕藝術珍品:三寶殿藻井(天花板)。這藻井實物,我只從門縫看過;見過照片,確實很美,稀有。三四十年代,雖然寺內建筑尚存而破舊,北京本地沒有人去看,但東城人免不了要去,分兩類,買家常用物的是間或,吃吃玩玩的是常常。這是指去逛廟會。舊時代,北京長年有定期定地的廟會,九十一二隆福寺,三土地廟(今之宣武醫院),五六白塔寺,七八護國寺。彼時我的住處離隆福寺近,記得結伴游過幾次廟會。一進寺門是古玩攤,珠光寶氣,不懂,不敢問價。往前走,是賣各種用物的,即使不買,可以看看買東西的男女老少,幾乎是清一色的老北京。再往前走,是可吃可看的,即各種小吃,各種雜耍。記得總要在豆汁攤上坐一會兒,喝一兩碗,以享受自己也成為老北京的優越感;還有個優越性,是喝完算賬,一個人不過幾分錢。廟會什么時候絕滅,我不知道;只記得五十年代中期我去,三寶殿還在,已經是人民市場,天天營業了。我去,是因為那里有兩個攤,賣舊硯。靠北一個攤在路西,這個攤大本營在琉璃廠,這里設攤,專賣硯。物美者不多。我去過不少次,只買得一方,明坑,蕉白,很好用。靠南一個攤在路東,不專賣硯。因為不專營舊硯,物美而價尚可者更少。有一次我去,齊君拿一方硯給我看,說可以看看,有人讓留一下,他不要才能賣。硯為端石,清初坑,石不薄而制為輕的行硯。背面有惲南田的銘,還記得末尾是,“伴我詩,伴我酒,伴我東西南北走,仍不嫌我丑”。款署“云溪外史”。像這樣的舊硯,石質、做工、年代、銘文和書法的風格,都看不出破綻,屬于可真可假(良硯工照真品做)一類。價也屬于可真可假一類,三十元。我說如果那位不要,我可以要。過幾天去問,說那位要了。我問是誰,小聲告訴我,是鄧拓。其后不很久,這位鄧公去世了,這方硯有康熙年間的銘,下場也就不可問了。后來,寺內的商業建筑一再增多,一再升高,終于成為大廈,出入大廈的人五方雜處,不要說三寶殿及其藻井,就是喝豆汁、看小戲、買鍋盆碗箸的老北京味兒,也再也找不到了。(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A.文章對王泗原先生的為人治學做了很高的評價,不華而不實,用“固執”一詞評價王泗原的信念,其實是褒揚,暗含對王泗原的敬意。B.文章寫王泗原先生不看電視,喜歡看戲,可能是因為戲里的人有血有肉,而作者正好相反,不喜歡高雅的戲劇,喜歡看通俗的電視。C.文章列舉了與舊隆福寺的書店、飯館、廟會相關的事例,由寺之外到寺之內,著重突出一個舊字,作者對這些舊事物有愛與憎的矛盾。D.文章寫作者去人民市場的兩個賣舊硯的攤上買舊硯的情形,特別是齊君給“我”看的一方行硯,表明了此地的硯不僅物不美,而且多是贗品。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文章通過今昔對比手法,將昔日隆福寺的書香、市井氣息與如今的商業大廈進行對照,突顯時代變遷中的文化失落感。B.文中對“灶溫”爛肉面、福全館堂會等細節的細膩描摹,以味覺與聽覺記憶激活老北京的生活圖景,增強了懷舊的感染力。C.文章以“我”的回憶為脈絡,碎片化串聯書店、食肆、廟會等場景,形散神聚地勾勒出隆福寺的百年滄桑。D.作者引用《論語》中“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一句,意在辛辣諷刺現代商業發展對傳統文化空間的粗暴侵占。3.請結合上下文,分別簡要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答案 (1)句子①中用黃鶴象征舊事,并化用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的詩句,表明作者對舊事的懷念,以及對舊事隨時間流逝的無奈,給人一種物是人非之感。(2)句子②中的“闖”和“臥”運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這兩種書的珍貴,而“萬幸”一詞表現了作者內心因書幸存下來并得以珍藏的喜悅之情。(每點2分)4.(新考點·作者的創作傾向在文本中的體現)關于散文創作,作者曾說將回憶當作歷史來寫,請結合全文,談談作者的這一主觀愿望在文中是怎樣做到的。(6分)答案 ①時間脈絡的清晰呈現。文章以隆福寺的“三變”為線索,串聯起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從舊書店的興衰、食肆的消亡,到廟會文化的湮滅,作者以細膩的細節勾勒出北京城市風貌的嬗變,暗含對現代化進程中本土文化消逝的客觀記錄。②歷史細節的真實還原。余叔巖與楊小樓的堂會、鄧拓買硯等具體事件,通過親歷者視角還原歷史現場。“明坑蕉白硯”“惲南田銘文”等細節,既具文物考據價值,又以私人記憶折射時代洪流。(每點3分)三、(2025山東淄博、濱州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21分)材料一:頃來聞汝與諸友生講肄書傳,滋滋晝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講道,惟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霤至柔,石為之穿;蝎蟲至弱,木為之弊。夫霤非石之鑿,蝎非木之鉆,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剛之體,豈非積漸之致乎 訓曰:“徒學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學者所以飾百行也。(節選自孔臧《與子琳書》)材料二:近聞爾曹學業有進,有司考校,獲居前列,吾聞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門好消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圣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學無行,無師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爾輩當鑒吾既往,及時勉力,毋又自貽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習俗移人,如油漬面,雖賢者不免,況爾曹初學小子能無溺乎 然惟痛懲深創,乃為善變。(節選自王陽明《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材料三: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汝求試,乃汝諸兄咸來勸我,謂不宜挫汝銳氣,不得已黽勉從之,竟致顛蹶。藝本不佳,于人何尤 然吾竊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積而鉅發之也。”又意汝必懲再敗之恥,而俯首以就矩矱也。豈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頹。【甲】以汝為質不敏耶 固未有少而了了,長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 固聞汝終日閉門,手不釋卷。乃其所造爾爾是必志騖于高遠而力疲于兼涉所謂之楚而北行也!欲圖進取,豈不難哉!吾家以詩書發跡,平生苦志勵行,固望汝等繼志繩武,益加光大,與伊巫之儔,并垂史冊耳!豈欲但竊一第,以大吾宗哉!【乙】汝宜加深思,毋甘自棄。假令才質駑下,分不可強。乃才可為而不為,誰之咎與!己則乖謬,而徒諉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寫字一節,吾呶呶諄諄者幾年矣,而潦草差訛,略不少變,斯亦命為之耶 區區小藝,豈磨以歲月乃能工耶 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節選自張居正《示季子懋修書》)1.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CEG)乃其所造A爾B爾C是必志騖于高D遠E而力疲F于兼涉G所謂之楚H而北行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弊,倒下,與《過秦論》“率疲弊之卒”中的“弊”意思不相同,與《答司馬諫議書》“以興利除弊”中的“弊”意思也不相同。B.鑒,以……為借鑒,與《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中的“鑒”意思相同,與《陳情表》“皇天后土實所共鑒”中的“鑒”意思不相同。C.丙子,與《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均為干支紀年,與《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中的“慶歷”紀年法不同。D.武,足跡、腳步,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以亂易整,不武”中的“武”意思不相同,與“孔武有力”中的“武”意思也不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聽說兒子與朋友們勤勉學習,探討學問,孔臧非常高興,并勉勵、告誡兒子要有堅定的意志,腳踏實地,不要急于求成。B.侄子們在考試中考出了好成績,王陽明對他們充滿信心,寄予厚望,叮囑他們要珍惜當下,潔身自好,好好學習。C.張懋修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后怨天尤人,張居正對他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同時也殷切希望他繼承先輩的志向,將其發揚光大。D.三封書信的作者都針對后輩的表現給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強調讀書學習不能僅僅為了功名利祿,更要重視修身成人。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1)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兒。(5分)(2)假令才質駑下,分不可強。乃才可為而不為,誰之咎與!(4分)答案 (1)我并非只希望你們僅僅獲取高官厚祿,使自身榮耀、家庭富裕,如同世俗之人所崇尚的那樣,拿這些去向市井小兒夸耀。(但,1分;青紫,1分;榮、肥,1分;尚,1分;以夸市井小兒,1分)(2)假使才質愚鈍低下,命運本不可勉強。然而有能力去做卻不去做,這是誰的過錯呢!(駑下、分、強、咎,各1分)5.(新題型·以語句復位考查文言文文意理解)下面語句是從材料三中抽取出來的,你認為應該放在【甲】【乙】中的哪一處 請說明理由。(3分) 吾誠愛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為轅下駒也。答案 (示例1)應該放在乙處。(1分)原因:①乙處前文提到要繼承先輩的志向,而抽出來的內容中“轅下駒”批評兒子鼠目寸光,內容上銜接要更緊密。②而甲處前后內容都沒有與“志向”相關內容,放在甲處顯得突兀。(2分)(示例2)應該放在甲處。(1分)原因:甲處前文寫兒子考試失利后變得頹廢,后文寫兒子才能、努力都沒有問題,放在此處可做到批評與鼓勵并重。(2分)四、語言文字運用1.(新考點·句式的用法和作用)(2025廣西桂林一模節選)下列選項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與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句式的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C) 雖然世衛組織跟各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要求添加劑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測和審批,非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使用不可。A.他性格內斂沉穩,不喜熱鬧,看到陌生人經過,非急著躲開不可。B.這次考試,她做了充分準備,和朋友約定好,非拿到第一名不可。C.聽說這個方法行不通,想全面了解情況,非要有人從中介紹不可。D.在全然陌生的環境中,我聽到熟悉的鄉音,非勾起無限遐想不可。2.(新考點·網絡流行語的表達效果)(2025安徽滁州二模節選)下面文段中畫波浪線處“老祖宗審美在線”的表達極富表現力,請簡析其效果。(4分) 走進博物館,一大感受就是美不勝收:商周的威嚴之美,春秋戰國的樸拙之美,秦漢的豪放之美,唐代的雍容華貴之美,宋代的優雅清麗之美……令人目不暇接。中華民族自古就追求和諧之美、意境之美,提出“美善合一”的理論,為世界美學貢獻巨大。中華民族把美融進了日常生活,舉凡一磚一瓦、一屋一室、一杯一碗、一衣一履、一筆一畫,無不承載美、托舉美、展現美。今天,很多以傳統紋樣為靈感開發的文創產品風靡一時,購買者紛紛贊嘆“老祖宗審美在線”。答案 ①“在線”是網絡流行語,“老祖宗”是創造出傳統紋樣的祖先。②用現代網絡流行語來形容老祖宗的審美,形成了一種古今結合的幽默感。③這種結合表現出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3.(新題型·修改錯別字并根據形旁說明原因)(2025四川綿陽三診節選)漢字的形旁能提示漢字的字義,我們在知道詞語的意思后,可借助漢字的這一特性,判斷漢字使用是否正確。下面文段有兩處錯別字,請找出其中的一處,參照表中示例進行修改。(3分)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經預感到大雪要來臨。空氣中,凜冽寒意輻射開來。我劈好足夠燒半個月的木柴,整齊地碼在窗臺下。我無意與想要找我聊天的老鄉寒喧,把院子掃得干干凈凈,像在迎接一位久違的貴賓——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掃到一邊,騰出干凈的一片地方來讓雪落下。下午我還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轉了一圈。我沒顧上割回來的一地苞米竿,它們將在大雪中站一個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現有一兩件顧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擱置一個冬天。詞語 錯字 修改 原因說明甘之如怡 怡 飴 詞語意思是“感到像糖一樣甜”,“忄”旁多與心理活動相關,“饣”旁多和食物相關,“糖”屬于食物范疇,所以應用“飴”字。答案 (示例)詞語 錯字 修改 原因說明寒喧 喧 暄 詞語意思是“見面時談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口”旁多和語言相關,“日”旁多與太陽有關,這里與“寒”相對,所以應用“暄”字。苞米竿 竿 稈 詞語意思是“玉米的秸稈”,“?”旁多和竹子相關,“禾”旁多與農作物有關,“玉米”是農作物,所以應用“稈”字。(找出錯別字1分,改對1分,說明原因1分,任選一處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