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風向三 教考銜接命題風向解讀 命題錨定教材核心內容,通過情境創新考查語文關鍵能力。命題時,從教材中的各類文本、知識點、學習(研習)任務等提取關鍵要素,如將教材里的文學鑒賞方法,置于全新的課外文學作品賞析情境中考查;把教材涉及的文化常識,融入到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里。答題時,學生需跳出機械記憶,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母題,靈活調用相關知識,在新情境中進行遷移運用。預測小練一、(關聯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單元學習任務·體會小說中細節描寫的藝術魅力)(2025遼寧丹東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19分)材料一:文學敘事之所以引人入勝,甚至讓人欲罷不能,兩種因素起到重要作用:情節內部的傳奇性與懸念產生強大的吸附力,人們被“欲知后事如何”的渴念牢牢拽住而無法脫身;眾多斑斕奪目、逼真神肖的細節構筑或者還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場景,令人如臨其境、感同身受。文學的細節可以是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也可以是一個街景、一面懸崖。它是對于事件整體一個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擴大,使之成為特寫鏡頭,一個精彩細節可以勝過眾多盤旋于外圍的冗長形容。當然,細節的再現并非堆砌式的描寫,不分青紅皂白地放大所見所聞。杰出的文學大師往往敏捷地抓住一個細節,從而激活一個特殊人物形象,或者帶動一段完整的生活氣氛。許多作家往往遵從一個原則:藝術無雜音。出現在作品之中的內容必定負擔某種意義,不負擔任何意義的內容將因為多余而被剔除。文學敘事并非流速均勻,波瀾不驚,而是時密時疏,時快時慢,起伏錯落,回旋纏繞,有時一句話概括了二十年,有時五頁紙僅僅書寫半個小時的經驗。面對一個房間,可以是三言兩語的簡述,也可以是洋洋灑灑三百句。重要的是,作家力圖聚焦生活的哪一個部位,剖開哪一個層面。戲劇上有個著名的“契訶夫之槍”創作原則:如果你在第一章中說有一支掛在墻上的步槍,在第二或第三章中它必須開火。如果它不打算發射,就不應該掛在那里。這表明情節是一個有機整體,保持始于開端、繼而高潮、終于結局的持續演變。相對地說,細節的出現往往帶來停頓之感。兩軍將領陣前揮刀廝殺,兩個戀人咖啡館晤面密談,一個足球運動員即將臨門一腳——這時,任何服飾、神態、身姿、心理和外部環境的細節描寫都將暫停動作性,從而使情節滯留于原地。細節愈是密集,情節愈是豐滿,情節的進展速度愈慢;反之,細節愈是稀少,情節愈是簡明,情節的進展速度愈快。這是文學敘事內部情節與細節之間的辯證統一。然而,情節與細節的不同敘事傾向曾經引起現實主義文學內部一場深刻的爭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盧卡奇在論文《敘述與描寫》之中提出情節與細節的對立。盧卡奇比較了左拉與巴爾扎克。左拉的《娜娜》與巴爾扎克的《幻滅》都出現了劇院:相對于《幻滅》之中劇院與人物命運的緊密聯系,左拉對于種種劇院細節的描寫只不過制造出一個完整的孤立片段。總之,左拉的細節描寫精細準確,然而這些細節可能脫離情節或者人物性格而毫無節制地就地膨脹,甚至成為情節內部一個笨重的贅物——“真實細節的肥大癥”。盧卡奇認為,左拉的傾向隱含了自然主義的危險,逼真的表象復制無助于認識表象背后的歷史運動機制;巴爾扎克之所以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擺脫靜態的細節堆積而在敘述中展現出歷史的動向。盧卡奇論證了他心目中的現實主義文學,但是,情節與細節的關系或許仍然比他預料的還要復雜。盧卡奇對于“敘述與描寫”隱含的期許是,情節的持續演變猶如歷史運動機制的寓言,眾多紛雜的細節完整地反射出情節的內涵。因此,細節、情節、歷史之間構成彼此象征的同心圓。或許,這僅僅是一個哲學家的藝術理想。事實上,許多時候,恰恰由于細節、情節、歷史之間的落差,文學可能顯示出其不意的特殊發現。當然,無論人們對《敘述與描寫》的觀點產生何種異議或者提供多少補充,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盧卡奇對于情節與細節關系的論述開啟了巨大的理論思考空間。(摘編自南帆《細節會說話》)材料二:在文學創作的織錦上,細節是細膩的紋路,它們精致地鑲嵌在文字之間,使作品具有了層次感和辨識度,進而成就作品的不平凡。細節雖小,卻隱藏著作品的精神符碼,是作家觸及世界與生活本真的鑰匙,是照亮人類精神世界的微光。作為一種敘事修辭,細節是成就經典作品的重要元素。從敘事學角度來看,好的細節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立體,有效渲染環境氣氛,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為敘述者講述故事提供動力和支撐。俄國形式主義文論代表人物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根據細節在敘事中的功能將之分為“關聯細節”和“自由細節”兩大類。“關聯細節”鏈接兩個不同的情節單元,以因果為關系紐帶串聯起不同的事件,是故事講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由細節”則游離在情節的發展之外,即便缺失也不會影響事件進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表面看來,“關聯細節”在故事講述過程中穿針引線,能夠保證情節發展的邏輯性,使故事的起承轉合符合世情人性,增加作品的可讀性和吸引力,更為關鍵和重要。相比之下,“自由細節”似乎變得可有可無。但實際上,游離在情節之外的“自由細節”可能恰恰是作品成敗的關鍵,它關乎作品是否具有真實性,是否具有豐富的意蘊,是否生動、形象,是否感染人、打動人。作為一種方法,細節是作家打開生活本真之門的鑰匙。文學是思想的容器,是作家介入現實世界、進入生活內部的通道。生活本身就是由無數個細節構成,它們散落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微小、不起眼,卻能映照出生活的本來面目。作家要洞悉生活的本質,就要有發現的眼睛,以孩童般的眼光探尋平凡生活中的不凡,用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不少作家在創作中善于采用細節鋪陳的方式來呈現生活的本來面目,體現作者對生活本真的認識與探求。在這里,細節不再是文學創作的藝術修辭,而是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本身就具有了本體論的意義與價值。作為一種態度,細節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燭照,是對個體生命呢喃的撫慰。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無論怎樣書寫外部世界的變化,最終都將指向對人的觀照與關懷。作家對人的關注主要通過對個體生命,尤其是普通弱小生命細節的有意放大,來實現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求和生命價值的肯定,作家把原本細微甚至不可見的部分推到眼前,凸顯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彰顯人性的復雜與純粹,傳達人格的卑微與高貴。在文字的世界中,細節的運用使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力量。一位優秀作家,必定是一位注重細節的有心人,因為尋常之處見功力,細微之處見真章。(摘編自王彬《文學是織錦 細節是紋路》)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B)A.文學作品引人入勝、令讀者愛不釋手的原因是情節的傳奇性與懸念這兩者產生的強大吸附力。B.精彩的細節可以勝過千言萬語,人物形象往往在一舉手、一投足、一蹙眉等特寫中得以彰顯。C.細節的出現必然帶來情節的停頓感,細節越是密集,情節就越豐滿,情節的進展速度就越慢。D.盧卡奇提出情節與細節對立的觀點,并比較不同文學作品加以佐證,作者完全否定了他的觀點。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D)A.材料一以“契訶夫之槍”創作原則為例,論述文學作品情節與細節之間具有辯證統一關系。B.作者認為盧卡奇對“敘述與描寫”的期許只是哲學家的藝術理想,這一評價充滿諷刺意味。C.生活中微小而又平凡的細節,一旦進入文學作品就會變得不平凡,體現作家對生活的探求。D.作家要重視細節的作用,可通過對個體生命細節的精心打磨,實現對人類精神世界的關懷。3.(關聯教材課文《哦,香雪》《荷花淀》·細節描寫)根據材料二,下列關于“關聯細節”和“自由細節”表述錯誤的一項是(3分)(C)A.《哦,香雪》中,香雪看到裝有吸鐵石的自動鉛筆盒時“心跳著,雙手緊緊扒住窗框”,是關聯細節,對自動鉛筆盒的渴望使她上了火車。B.《荷花淀》中水生嫂坐在小院中,手指上纏絞著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在她懷里跳躍著,這是“自由細節”,缺失不影響事件的完整性。C.在文學作品中,“關聯細節”保證情節發展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它是故事講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比自由細節更為關鍵和重要。D.在文學作品中,“自由細節”雖然與故事主線關聯性不強,甚至看似“節外生枝”,卻并非可有可無,它可能成為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4.(關聯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單元學習任務·分析比喻論證的作用)材料二第一段運用比喻,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論證作用。(4分)答案 ①將文學創作比作織錦,將細節比作紋路、鑰匙、微光,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地提出了細節在文學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觀點。②首段以多重比喻統攝全文,為后文從敘事修辭、創作方法、人文態度等方面分論細節的作用搭建起“總-分”框架,總領全文,增強文章論證結構的嚴密性。(每點2分)5.(關聯教材整本書閱讀·《紅樓夢》中的細節描寫)下面是《紅樓夢》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一段文字: 一時黛玉進了榮府,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后,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鉆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懸著待漏隨朝墨龍大畫,一邊是金蜼彝,一邊是玻璃臺皿。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著鏨銀的字跡,道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鄉世教弟勛襲東安郡王穆蒔拜手書”。 曹雪芹花大量筆墨來寫賈政院的布局和陳設,這部分內容是否如盧卡奇所說屬于“真實細節的肥大癥” 請結合兩則材料及《紅樓夢》相關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 不屬于“真實細節的肥大癥”。①服務于情節設置與人物塑造,并非堆砌。以黛玉初入賈府的視角展開,既展現其作為貴族少女的敏銳觀察,也暗示賈府“鐘鳴鼎食之家”的顯赫地位和人物的悲劇命運。②呈現生活的本來面目。對賈政院“軒昂壯麗”的布局、器物的描寫,真實展現了賈府的日常生活場景,顯示了封建貴族生活的豪華奢侈。③展現“歷史動向”,暗含家族命運和社會結構。“御賜”“郡王手書”等細節,凸顯其與皇權、貴族階層的緊密聯系,體現賈府對皇權的依附,為衰敗埋下伏筆。(每點2分。如結合“自由細節”的作用進行闡釋亦可)二、(關聯教材課文《項脊軒志》)(2025江西新余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6分)我的項脊軒譚學韻多年以后,震川先生回到了那一間小小的項脊軒,望著枝纏藤繞的籬笆木門,心里頭百感交集。他輕輕拂袖,撣去門把上的塵灰,吱呀一聲,門開了,像是知曉故人的歸來。沿著青石板路望去,繁蕪的雜草叢中,手植的枇杷樹映入眼簾,亭亭如蓋,亭亭如蓋……幾縷陽光從密密匝匝的葉隙間傾瀉下來,用絲縷溫情雕刻著往日的小軒:茂盛的蘭桂,反照的日影,案頭上的書卷,未燃盡的油燈,乳白色的象笏,以及親人們的音容笑貌……和震川先生一樣,我也回到了那條灰白色的街道,站在那一棟舊式居民樓面前。原先安裝在一樓、面朝大街的深青色大鐵門已經拆除,留下來的只有因頻繁開關門撞擊而成的凹縫。我暢通無阻地邁進僅有少量太陽光線照進的小巷,視線在兩側灰暗斑駁的水泥墻上搜尋著、掃描著,然后定格在某一瞬間——兒時在墻上刻下的三只小火柴人兒,它們還在。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滿懷溫柔,滿懷感動,仿佛是一場跨越時空的交匯。那棟樓是爺爺留下的,一共五層,爸爸一家住在五樓,三叔家住在四樓,四叔家住在三樓。老式居民樓沒有獨立的陽臺,沒有直上直下的電梯,但有夕照下的閱讀時光,有一家人的團圓飯,有三個小屁孩兒的笑與淚……在那棟舊樓房里,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悲歡離合,成為難以割舍的童年記憶。在《項脊軒志》中,歸有光曾描繪修葺前項脊軒的模樣——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潮濕如青苔般肆意滋長,屋內昏天暗日,待久了令人產生暈眩之感。書齋空間有限,案頭上書卷尚且無法安放,更何況他勃發的意氣。和項脊軒相比,我對自己的舊屋不禁要感嘆一句:幸甚至哉!舊屋的“陽臺”只是沿著窗戶搭建的一排粗鐵絲網,上面放著許多植物盆栽。有兩盆“肥美”的蘆薈,是奶奶從鄉下移植過來栽種的;有一盆蘭花和一盆水仙花,是每年逛花市時媽媽必須置辦的“年貨”;還有爸爸最愛富貴竹,時不時帶回來幾枝,一齊放在長形的陶瓷花盆中,直至插滿,蒼翠欲滴。閑暇時,他們總愛爭論誰的植物更耐看或更旺盛,而我在一旁觀望“看戲”,偶爾充當一下“墻頭草”,心里也甚是愉快。我喜歡下午趴在陽臺邊上讀書,陽光透過鐵絲網灑落在書上,形成格子狀的光影。累了,便俯視街道上穿梭往來的人和車,猜想著他們的故事;抬頭遠眺,目光越過林林總總的居民樓,可以望見眷戀在半空的落日。夕陽西下,書面上的光影逐漸從書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從陽臺一頭的盆栽移動到另一頭的盆栽……再回望幾百年前的項脊軒,修葺過后,一切都煥然一新,震川先生得以在干爽明亮的書齋暢意閱讀,讀書時的思緒也隨之清晰起來。于是乎借書滿架,無所不讀。忽而偃仰嘯歌,聽萬籟聲;忽而冥然兀坐,寫一案文……豪放自在,悠然自得。眼倦時,透過一扇嵌著古木的窗牖,可見寂寂庭階啄食鳥,可見一輪明月上半墻,亦可見幾枝桂條影斑駁,有如東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之妙也。淵沉于此,震川先生也不禁發出感嘆:東坡啊東坡,只恨我生不在彼時,要不我也能與你共享那一夜的月明,暢談那一刻的人生,你也不用遺憾少了那一個閑朋摯友。如果說,震川先生未分家時的項脊軒是“庭中通南北為一”,那么我的則是“樓中通上下為一”,一家只需在自己所在的樓層往樓梯處喊一聲,響亮的回聲便可迅速將信息傳達至不同層的另兩家。而在家中,最經常吆喝的要數奶奶了。她喜歡上下穿梭于三層樓,也不嫌累,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日常相聚,只要她喊一聲,我們便會來到她所在的一樓,聚在一起吃飯。飯桌上的時光是輕松和諧的,特別是年夜飯,一家人相聚于此,小孩兒坐在一起互相打鬧嬉戲,奶奶不住地嘮叨柴米油鹽生活瑣事,父輩們舉杯暢飲,聊聊過往一年的經歷和收獲,談談新一年的計劃和希冀,頗有一絲“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之況味。在這一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飯桌上,過去一年紛紛擾擾的煩惱和形形色色的喜樂,似乎都得以安放在桌的一隅,彌漫在空氣中的,是一家人、十顆心匯聚在一起而發散開來的溫暖。2012年,爸爸拿出了十幾年的積蓄,購買了當時市里一個新樓盤的套房,我們一家成為最早從老樓搬走的。還記得搬家大貨車來到樓下的那一天,我在自己房間里獨自待了很久。日影下的文字、飯桌上的碗筷、泥墻上的小人……直到爸爸媽媽敲開房門,我才從深重的記憶中醒來,走出房門,客廳空空。隨后幾年,三叔和四叔也陸續從老樓搬離,遷到不同的小區。雖仍在同一市區,但因奔波于各自的工作與家庭,一起聚首圍桌吃飯的時光越來越少了。而由于年齡的增長,腿腳不便,奶奶不再能夠頻繁地來往于三家之間。盡管如此,老人家仍常念叨:要努力讀書啊,阿嬤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你考上大學。震川先生也曾回憶起大母的喃喃之語:“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聽罷,仿佛夾雜著時光遠逝的一絲悲涼,但在苦累暗淡之中,又一切都生了光輝。(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作者想象歸有光回到項脊軒充滿溫情的場景,與《項脊軒志》中家散妻逝的凄涼之景形成鮮明反差。B.當父母發生爭論時,“我”從旁“看戲”,偶爾還充當“墻頭草”,父母間情感不和并沒有影響孩童的愉悅。C.作者詳寫大家庭群居的熱鬧,略寫小家庭陸續從老樓搬離,含蓄表達了自己對大家庭離散的傷感。D.奶奶希望“我”努力讀書,在有生之年看到“我”考上大學,這讓“我”感受到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待,心里倍感溫暖。2.下列對“再回望幾百年前的項脊軒”這個段落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作者回想歸有光在修葺后的項脊軒讀書寫字的歡快情景,說明環境能影響人的心境。B.作者采用了對仗、排比的句式再現《項脊軒志》中的情景,既使材料集中,又節奏明快。C.庭中明月半墻、桂影斑駁與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之景都有種寧靜清幽的美。D.歸有光認為蘇軾當時缺少像他這樣可以暢談人生的閑朋摯友,這是蘇軾一生的遺憾。3.(關聯教材課文《項脊軒志》)作者為何要把自己曾居住的樓房說成是“我的項脊軒” 請結合作品內容簡要分析。(4分)答案 ①自己居住的樓房和項脊軒都是讀書的樂園,都寄寓著祖母的厚望。②自己居住的樓房和項脊軒都牽連著可貴的親情,演繹著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每點2分)4.本文設置了歸有光和“我”兩條線索,他們時而相對,又時而交融,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妙處。(6分)答案 ①歸有光的項脊軒修葺前的窘迫與“我”舊時生活的美好形成相對關系,兩相對照,更加襯托出“我”回憶舊時的溫馨、快樂、幸福之感受。②歸有光和自己重回舊處的溫暖感動、往日讀書的閑適、祖母對兒孫的希望等交融為一,兩線并行,表達出對過往生活、親情的感慨與眷念,強化了情感共鳴。③兩條線索時而相對、時而交融,使行文富于變化,豐富文章文化內涵,拓寬文章的意境空間。(每點2分)三、(2025四川綿陽高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9分)水調歌頭·和信守鄭舜舉蔗庵韻①辛棄疾 萬事到白發,日月幾西東。羊腸九折歧路,老我慣經從。竹樹前溪風月,雞酒東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樂竟誰覺,天外有冥鴻②。味平生,公與我,定無同。玉堂金馬,自有佳處著詩翁。“好鎖云煙窗戶,怕入丹青圖畫,飛去了無蹤。”③此語更癡絕,真有虎頭④風。[注] ①鄭舜舉做信州太守時,常住在鄉間的蔗庵,與罷官閑居的辛棄疾時常往來唱和。②冥鴻:飛在高空的鴻雁,喻指隱士。③此三句是引用鄭舜舉原詞的話。④虎頭:顧愷之小字虎頭,世傳他有“三絕”——畫絕、文絕、癡絕。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上闋前兩句敘寫了日月交替、歷經萬事、人生易老的情形,表達了詞人對歲月流逝的感慨。B.下闋前三句贊美了詞人與鄭舜舉的深厚情誼,在詞人一生中,他們的關系恐怕是難以找到比肩的。C.“玉堂金馬”“自有佳處”寫出友人所居蔗庵的富麗堂皇,這為下句“好鎖云煙窗戶”做了鋪墊。D.下闋引用鄭舜舉原詞語句,并評價其有顧愷之般的“癡絕”,表達了對友人高雅情趣的贊美。2.(關聯教材重要作家作品·陶淵明作品的田園特色和隱逸意味)辛棄疾罷官閑居時的創作,受到了陶淵明作品的影響,帶有一些田園特色和隱逸意味,請結合畫線句,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答案 ①“竹樹前溪風月,雞酒東家父老,一笑偶相逢”三句描寫了優美的鄉間風光,鄉鄰殺雞擺酒、殷勤款待的情景,與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田園生活場景相似。②“此樂竟誰覺,天外有冥鴻”寫出詞人在鄉間閑游的樂趣,只有像冥鴻那樣的隱士才能領略理解,體現了陶淵明式“復得返自然”的隱逸意味。(每點3分)四、語言文字運用1.(關聯必修上冊第八單元·新詞語的來源)(2025湖北武漢武昌區三模節選)文段中加點詞“多巴胺”,是內源性含氮有機化合物(英文名為:dopamine,該單詞的來源為3,4-dihydroxyphenethylamine)或稱2-(3,4-二羥基苯基)乙胺。以下各選項詞語的造詞法,與“多巴胺”屬于同一類型的是(3分)(A) 在現代生活中,由于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很多人容易出現激素失衡,進而導致食欲異常亢進,尤其是甜食。與此同時,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也會影響我們的食欲,使我們對食物產生渴望。A.啤酒 B.發小兒 C.錦鯉 D.團購2.(關聯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豐富熟語積累)(2025山西臨汾三模改編)下列成語的意義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3分)(C)A.鱗次櫛比 B.風云變幻 C.有案可稽 D.雪泥鴻爪3.(關聯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義的辨析和詞語的使用)(2025河北衡水中學一模節選)下面文段方框處填“監”或“檢”哪個字效果更好 請說明理由。(4分) 肥胖已成為危害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每個人都要做好管理自己體重的“第一責任人”。評估體重狀況,可以用好BMI(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兩把尺子”,定期□測體重。管理體重,則要從“管住嘴”“邁開腿”開始行動,既要科學控制飲食,也要選擇自己感興趣且適合的體育運動多鍛煉,把對體重數字的關心轉化為對生活節奏的把控。答案 “監”效果更好。(1分)理由:①“監測”指監視檢測,強調持續性、干預性,與原文定期觀察體重進行體重管理的科學要求契合;(1分)②而“檢測”指檢驗測定,更突出檢查、檢驗之意,不符合原文提到的“定期”評估體重狀況的語境。(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