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楊萬里詩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桂源鋪【宋】楊萬里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萬山”以人的情感和行為,“不許”一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萬山對溪水前行的無理阻撓。B.次句“日夜喧”從聽覺角度寫出了溪水不斷沖擊阻礙發出的聲響,更體現出溪水在困境中奮力抗爭的狀態。C.尾句“堂堂”一詞寫出了溪水沖破阻礙光明正大、氣勢浩蕩、從容不迫的樣子,表現出一種勝利后的豪邁與暢快。D.全詩以“萬山”為歌頌對象,贊美了它們團結一致阻擋溪水的堅韌精神。當代學者錢鐘書先生說:“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談藝錄》),請結合下面的“知識小貼士”說說這首詩蘊含怎樣的“理趣”。知識小貼士 宋代“理趣”指的是文學作品在寫景、敘事、抒情的基礎上,自然地蘊含某種哲理或人生感悟,使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感時,能夠從中領悟到深刻的道理,獲得思想上的啟迪。例如:陸游的《游山西村》即景中寓理,寫詩人做客山村,領略到農村的美好風光和淳樸風情,告訴我們面對困境不要放棄,堅持不懈終將迎來轉機。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插秧歌楊萬里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②,雨從頭上濕到胛③。喚渠④朝餐⑤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⑥,照管鵝兒與雛鴨。【注】①兜鍪:古代打仗時戴的頭盔。②甲:用金屬或皮革制成的護身裝備。③胛:肩胛骨,這里指肩膀。④渠:他。⑤朝餐:吃早飯。⑥匝:滿。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四句寫全家冒雨插秧的勞動場景,后四句寫夫婦的對話及對話的情態。B.“雨從頭上濕到胛”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農人冒雨勞作的艱苦,突出其堅韌品質。C.“朝餐”一詞點出農夫起早出工,直到現在還水米未沾,說明農事已十分緊張。D.“照管鵝兒與雛鴨”展現農人勞作后的悠閑,為全詩增添田園生活的趣味性。簡要分析詩中“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的妙處。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喜雨楊萬里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風亂萬疇①青錦褥,云摩千嶂翠瑤屏。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②更無瓶。【注】①疇:泛指田野。②甑(zèng):煮食用的陶制炊具。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落筆,直承“喜”字,以“溪流動地”的聽覺描寫來回應“愜群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諧。B.頷聯意境大展,視域開闊。以“風”和“云”起句,勾勒出遼闊田野的生機和高聳山巒的翠碧。C.尾聯筆法蕩開,今昔對比。過去愁在少糧和少酒,如今聯想糧食豐收而愁缺少儲糧儲酒的容器,似愁實樂。D.全詩虛實相生,構思巧妙。前兩聯實寫雨后的景象,生動而鮮活,后兩聯虛筆想象,由景轉情。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立鷺摧枝忽自驚”的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閑居初夏午睡起(宋)楊萬里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句交代了時令和環境:寫梅子成熟時節,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B.后兩句意為從漫長夏日午睡中醒來不知做什么,只是看著兒童追逐柳絮。C.詩人選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意象來表現初夏這一時令特點。D.“無情思”意為沒有情緒,指無所適從,不知做什么好。寫出了詩人孤苦無依的狀態。詩中的“閑”字用得妙,請簡要分析其作用。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泊平江百花洲【南宋】楊萬里吳中①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②得勝游。半世三江五湖棹③,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云山苦見留。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注釋】①吳中:指蘇州一帶。②王程:指被君王差遣辦理國事的旅程。③棹(zhào):船槳。下列對本詩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羈旅行役詩,詩題中的“泊”字便可見出;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主要表達的是詩人因游賞蘇州勝景而興奮不已的心情。B.首聯交代自己與蘇州的因緣,看似平平敘事,卻頗有民歌風味。C.頷聯中,詩人從眼前的勝游回顧半世以來的行蹤,從眼前的百花洲聯想到所游歷過的三江五湖,時間、空間都延伸擴大了。D.頸聯運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詩人將主觀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詩歌的尾聯。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里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政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論題,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輕松容易。B.“賺”字幽默風趣,暗指行人是被自己對下嶺的主觀想象騙了,點出而不說破,給讀者留下懸念。C.三四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一“放”一“攔”賦予“圍子”人的動作,使其活了起來。D.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的常見現象中,敏銳地發現和領悟其中的道理,并用明白如話、意趣橫生的語言表現出來,給人以某種聯想與啟示。請分別說說你從本詩及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學到了哪些方法來應對生活中“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小雨[宋]楊萬里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的體裁為七言絕句,全詩共四句,每句七個字。B.首句以兩組疊詞狀出小雨的特點,第二句則從雨量上寫,不肯多也不肯無。C.整首詩語言清新明快,平實自然,而意境深遠,引人遐想。D.詩中巧妙地運用夸張的手法,寫雨有意從屋檐上滴下,組成一張珍珠般的簾子。小語特別喜歡詩歌的三、四句,他準備將其拍攝成一個微視頻。請結合全詩,借助想象,幫助他完成拍攝腳本。拍攝角度 拍攝畫面 預期表達效果近拍 細細的雨絲,疏疏落下。遠拍 ① 詩人情感:②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初秋行圃③【宋】楊萬里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聽來咫尺②無尋處,尋到旁邊卻不聲。注:①行圃:指在園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離很近。下面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詩歌前兩句寫夕陽看似無情,其實最有情,正催著園子里樹上的蟬叫。B.詩歌的后兩句寫蟬鳴仿佛就在身邊,可是去尋找時,蟬卻不鳴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來找它。C.這首詩用寥寥數語既描寫了初秋時節傍晚的情致,同時又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感受。D.這首詩極為平淡,卻充滿詩情畫意,而且蘊含理趣。這首詩寫作手法多樣,請你就其中一種作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舟過安仁[宋]楊萬里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籬停掉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下列對本詩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記敘了詩人經過仁安時的所見,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B.詩人對兩個孩子的行為感到不解,原因在于他們“收篙停棹”。C.詩中表現了詩人由好奇到豁然開朗的心理變化。D.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充滿情趣。簡述這兩個孩子具有怎樣的特征,說說理由。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夏夜追涼(宋)楊萬里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①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注】①小立:暫時站立。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對“涼”的渴望。B.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夜熱”竟然與“午熱”差不多,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C.本詩的結尾“不是風”三字,暗示了“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系,巧妙地揭示靜中生涼之理趣。D.讀完全詩,作者對夏日天氣炎熱的煩躁之情躍然紙上。“竹深樹密蟲鳴處”一句屬于 描寫,其中“蟲鳴”二字襯托出此地 的特點,該句體現了詩人內心的 ,為下文寫微涼的感覺作鋪墊。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臘前月季〔宋〕楊萬里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一尖已剝胭脂筆,四破猶包翡翠茸。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季冬。賞析“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一句。下面對詩歌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明了月季花期久長的特點,“無日不春風”既寫出月季四時常開,也表達出詩人對月季的喜愛之情。B.頷聯運用比喻修辭,生動而凝練地描寫了月季由花苞到盛開的過程中的形態變化?!半僦P”既寫花苞之形又寫其色,生動形象,C.尾聯寫詩人折花欣賞,“喜”是驚喜,在冬季見到月季花開實為意外,而因這意外,也讓詩人忘記了眼前是冬天,以為春天已至。D.這首詠物詩,對臘前月季的描寫,色、形、神兼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月季花的喜愛和贊賞之意。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注]宿:過夜。疏疏:稀稀落落的樣子。陰:樹蔭。詩中描寫的季節是詩中“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原因是什么?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D 2.在人生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重重困難與阻礙,遭受挫折和壓制。但我們只要像溪水一樣,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堅持不懈,不斷積蓄力量,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沖破困境,迎來勝利,實現目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導語】這首《桂源鋪》以溪水沖破群山阻隔為意象,通過擬人化的“萬山不許”與溪聲“日夜喧”的對比,生動展現了自然界的抗爭精神。尾句“堂堂溪水”以磅礴之勢完成逆襲,暗喻人生困境終將被堅韌意志突破。全詩在寫景中寄寓“阻力孕育動力”的哲理,體現了宋詩以事明理的特質。1.本題考查詩歌賞析。D.全詩并非歌頌“萬山”,而是借溪水沖破萬山阻攔,表現溪水的抗爭精神與勝利后的豪邁,“萬山”是作為阻礙者出現,并非歌頌對象,表述錯誤。故選D。2.本題考查詩句賞析。這首詩描繪了溪水前行遇萬山阻攔,卻“日夜喧”,持續抗爭,最終在“前頭山腳盡”處,“堂堂”流出前村的過程。結合“理趣”定義,其寫景敘事中蘊含哲理:人生如溪水前行,常遇困難阻礙,詩里溪水面對萬山阻攔,未停滯退縮,而是日夜喧鬧抗爭,這恰似人在困境中要像溪水般不屈不撓。當堅持到“山腳盡”,便迎來“堂堂溪水出前村”的暢達,啟示我們面對挫折,只要像溪水般堅守、奮勇向前,積蓄力量沖破困境,終能迎來勝利,達成目標,讓讀者從溪水的抗爭流程里,獲得面對人生坎坷應持態度的思想啟迪。3.D 4.運用比喻,將“斗笠”比作“頭盔”,將“蓑衣”比作“鎧甲”,生動表現農人在農時冒雨勞作的緊張,又刻畫出農人不畏艱辛的勇毅精神。(意對即可)【導語】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勾勒農家冒雨插秧場景,將斗笠蓑衣比作盔甲,把農事寫得如戰場拼殺,生動展現農忙緊張。通過家人對話與勞作細節,既繪出勞動艱辛,又頌農人堅韌,語言質樸卻充滿生活張力。3.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D.有誤,結合“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可知,這是農人的回答,意為“秧苗剛插下根還不牢,栽種也沒完成,你去照看鵝和小鴨吧”,并非勞作后的悠閑場景。由此可知,這兩句以農人無暇吃飯、叮囑家人看管禽畜的細節,側面烘托插秧勞作的緊張忙碌,而非“增添田園生活的趣味性”;故選D。4.本題考查詩句賞析。“笠是兜鍪蓑是甲”意為:斗笠當做頭盔,蓑衣當做鎧甲。詩人把農人所戴的“斗笠”比作“頭盔”,身上的“蓑衣”比作“鎧甲”。由此可知,這一比喻既生動展現了農人在雨天插秧時,如同戰士般全副武裝的勞作狀態,凸顯農時搶種的緊張;又通過“頭盔”“鎧甲”的意象,刻畫出農人不畏風雨、吃苦耐勞的勇毅精神。5.D 6.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白鷺以人的情態,生動刻畫了雨后樹枝積水易斷,白鷺習慣立其上,終致樹枝折斷而驚飛的情形。【導語】楊萬里以“喜雨”為題,通過視聽交融的筆法,勾勒雨后生機:溪流、風疇、云嶂,皆染動態之美。頷聯“風亂”“云摩”以擬人寫自然之力,尾聯愁中藏喜,以“無甑無瓶”反襯豐年之樂。全詩虛實相生,前實景后寄情,質樸中見巧思,盡顯田園之趣與農人淳樸。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D.有誤,全詩并非虛實相生,后兩聯也并非虛筆想象。頸聯“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是對眼前實景的描寫,行人隔著水遠遠地相互交談,站在枝頭的白鷺因樹枝被壓斷而忽然驚飛。尾聯也是基于現實情景的感慨,所以“后兩聯虛筆想象”說法錯誤,該項不正確。故選D。6.本題考查句子賞析。結合“立鷺摧枝忽自驚”可知,詩句中的“驚”字將白鷺賦予了人的“受驚”情態。在雨后的情境下,樹枝因積水而變得脆弱易斷,白鷺習慣站立在樹枝之上,最終導致樹枝折斷,而它也因此突然受驚飛起。由此可知,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白鷺受驚嚇的場景描繪得生動鮮活,不僅展現出雨后充滿生機又略帶意外的畫面,更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雨后獨特的自然情趣與動態之美。7.D 8.“閑”字寫出了詩人的恬靜閑適,抒發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同時也體現了詩人的悠閑自得。【導語】這首《閑居初夏午睡起》通過描繪初夏午睡后的清閑時光,展現了詩人閑適的心境。前兩句以梅子、芭蕉營造出初夏的氛圍,后兩句寫醒后無事可做,只閑看兒童捉柳花,表現了寧靜悠閑的生活情趣。整首詩沒有深沉憂慮,只有淡淡的閑適和生活的美好。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辨析。D.有誤,此詩首二句點明初夏季節,后二句表現出夏日晝長,百無聊賴之意,詩中選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來表現初夏這一時令特點。詩人閑居鄉村,午睡初起,沒精打采,當看到追捉柳絮的兒童時,童心復萌,心情舒暢,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并不是“寫出了詩人孤苦無依的狀態”;故選D。8.本題考查詩歌煉字。“閑看兒童捉柳花”意為:閑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伴e”字表現的不僅是眼前無事做的狀態,更是指內心的安適狀態,這個字傳達出了作者內心的感情。鄉村生活處處充滿著美惑,在此能吃到酸酸的梅子,能看到綠意盎然的芭蕉,能享受充足的午睡,能看到無憂無慮的兒童嬉戲玩鬧,這一切都體現著生活的美好,處處體現著“閑”的味道,讓人心生喜愛之情。一個“閑”字,不僅淋漓盡致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了出來,而且巧妙地呼應了詩題“閑居”。9.A 10.①尾聯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②詩人把自己比作孤舟,認為不要埋怨孤舟沒有固定的地方,自己半生漂泊就像一葉孤舟。③表達了詩人因漂泊無依而產生的愁苦(孤凄無奈)之情【導語】楊萬里的《泊平江百花洲》通過描繪旅居蘇州的經歷,表達了詩人在行役過程中內心的孤獨與灑脫。首聯即點明羈旅的緣由,頷聯借景抒懷,頸聯移情于物,尾聯以孤舟喻人生,既有身世的漂泊感,也蘊含處世的達觀情懷。整首詩流露出對自然景致的鐘愛和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9.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A.有誤,結合全詩來看,詩的首聯寫詩人因“王程”而得以游蘇州,頷聯回顧自己半世漂泊,十年四次停泊在百花洲,頸聯寫岸旁楊柳仿佛都認識自己,眼底云山也苦苦挽留自己,尾聯“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更是體現出詩人的羈旅漂泊之苦和身世的孤苦。所以這首詩主要表達的不是因游賞蘇州勝景而興奮不已的心情,而是羈旅的愁思和身世的感慨;故選A。10.本題考查詩句賞析。尾聯“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意為:不要責怪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來就是一只孤舟。結合尾聯“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可知,詩句中明確將“此身”(即詩人自己)比作“孤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在這里說不要埋怨孤舟沒有固定的停泊之處,原因是自己這一輩子就如同這孤舟一般漂泊不定。由此可知,詩人通過這一比喻,形象地表達出自己漂泊無依的狀態,進而傳達出因這種漂泊無依而產生的愁苦(孤凄無奈)之情,將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無奈與對身世的感慨融入到對孤舟的描述之中。11.C 12.本詩:要放眼長遠,認真對待,才能不斷克服困難,履險如夷?!兜秋w來峰》: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導語】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通過日常下嶺的經歷,借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揭示生活中的哲理。前兩句以否定性開篇,警醒世人不要輕視潛在困難。后兩句形象地描述了山嶺重重的情景,以境寓理,提醒人們即便在簡單的境遇下,也時常會有新的挑戰在等候,給予人深刻的思考與啟示。1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C.三四句“政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意思是: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圍之中,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現阻攔去路。將山比喻成有攔阻動作的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而非比喻;故選C。12.本題考查對詩歌哲理的理解。本詩作者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擬人修辭,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寄寓著一個具有簡單意義的深刻哲理。詩歌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實寫翻山越嶺,走出一座山峰后還有更多的連綿的山峰在前面阻擋;虛寫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由此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要放眼長遠,認真對待,才能不斷克服困難,履險如夷;《登飛來峰》這首詩是詩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這首詩借站在山頂,浮云就遮不住眼睛,來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還可以理解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懼怕困難和挫折。因此,最后兩句話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對改革的非議、阻擾,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因此從楊萬里的詩中,我們可以學到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理性和謙遜,要放眼長遠,認真對待,才能不斷克服困難,履險如夷。從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則學到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13.D 14. 被雨簾遮住的山峰,若隱若現(似有似無、朦朦朧朧)(抓住山、雨兩個景物,特點) 對雨(雨景、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導語】楊萬里的《小雨》是一首七言絕句,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細雨的特點。首句以疊詞“細細”“疏疏”描繪出小雨的形態,次句通過表達雨量的適中突顯對自然的觀察。后兩句展現詩人對山色被雨簾遮擋的無奈與欣賞,巧妙地將小雨比作珍珠般的簾子,賦予詩境以靈動之感。全詩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將自然景致描繪得生動,引人入勝,蘊含了濃厚的詩意。13.本題考查理解與分析。D.“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采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說自己喜歡看山,這雨似乎對自己妒忌,有意從屋檐上滴下,組成一張珍珠般的簾子,把那千峰給遮擋。一個“妒”字賦予了雨以人的情態;同時又把從屋檐上滴下的雨比喻成珠簾。題干中“夸張的手法”說法錯誤;故選D。14.本題考查詩句賞析。詩的前兩句刻畫小雨,說絲絲細雨,稀稀拉拉地下著,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適合拍近景,體現雨輕柔、細疏之態;三、四句說自己喜歡看山,這雨似乎對自己妒忌,有意從屋檐上滴下,組成一張珍珠般的簾子,把那千峰給遮擋。因了雨的妒,為其房檐掛上了珠簾,卻使原本山的景色似乎更加優美。因為是稀疏的珠簾,隔著它去眺望遠處的山峰,增加了迷蒙,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詩情畫意。故遠景可拍攝透過雨簾看遠處若隱若現的山峰;詩人聚焦雨絲去創作,還特寫三、四句相關雨景,足以見得對雨的偏愛,雨本是沒有情的東西,楊萬里偏要賦予它與人相同的感情“妒”,于是使詩充滿了新鮮感。表達了詩人對雨景的喜愛,以及對隔著窗前珍珠般的雨簾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滿的喜悅之情。15.C 16.寫景與敘事相結合;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景物賦予人的情感;語言平淡(樸實),情味悠長,充滿詩情畫意;視覺與聽覺結合,富有情趣和理趣。(意思對即可)【解析】1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C.這首詩沒有直接表達詩人的感受,而是通過對落日催蟬鳴、尋蟬而蟬不聲等情景的描繪,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初秋傍晚景色的獨特感受以及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故選C。16.本題考查寫作手法。詩的前兩句“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描繪了落日余暉的景象,這是寫景;同時又敘述了落日催促萬樹暮蟬鳴叫的情景,這是敘事。寫景與敘事相互交融,使畫面更具生動性和層次感。通過“催”字,將落日擬人化,仿佛它在積極地促使蟬鳴,為畫面增添了動態感。 “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詩人把落日擬人化,說它“無情最有情”,看似無情地落下,實則有情地催促蟬鳴,賦予落日人的情感和動作,生動形象地展現出落日與蟬鳴之間的奇妙關聯。 整首詩語言質樸平實,如“聽來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卻不聲”,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能讓讀者在平淡的描述中感受到其中的韻味。這種平淡的語言反而更能凸顯出初秋傍晚的寧靜和詩人內心的細微感受,給人以悠長的回味。 詩中既有“落日”這樣的視覺描寫,又有“萬樹暮蟬鳴”這樣的聽覺描寫。視覺上的落日余暉與聽覺上的蟬鳴聲相互交織,營造出一個豐富而充滿生機的初秋場景,使讀者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到詩中的情境,富有情趣和理趣。17.B 18.聰明可愛。因為他們通過張開傘來借助風力行船。【解析】17.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B.有誤,“怪生無雨都張傘”的意思是:怪不得沒有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芍?,詩人是對孩子沒有下雨就打傘的行為不解;故選B。18.本題考查對于詩歌內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边@是詩人看到的情景。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收”“?!薄白币贿B串的動作立即就將小孩子活潑好動、伶俐可愛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边@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啊,正是詩人所不解的舉措體現了孩子們的聰明。19.D 20. 環境 幽靜 寧靜【分析】19.本題考查詩句賞析。D.“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意思是:竹影婆裟,樹蔭濃密,只聽到此起彼伏的蟲鳴聲,不時一陣陣清涼的感覺迎面飄來,可是這并不風。描寫了環境的清幽、靜謐;“不是風”,寫出夜深氣清、靜中生涼的意趣,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夏夜納涼的愜意。選項中“對夏日天氣炎熱的厭惡之情”是錯誤的;故選D。20.本題考查環境描寫的作用?!爸裆顦涿芟x鳴處”意思是:竹影婆裟,樹蔭濃密,只聽到此起彼伏的蟲鳴聲。作者以清新、簡潔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竹林深深,樹陰密密,蟲聲唧唧的夏夜圖?!爸裆顦涿堋秉c明環境的清幽,“蟲鳴”用以聲襯靜的寫法突出了夏夜的靜謐,表達了詩人夏夜納涼的愜意心情。結合后文“不是風”可知,此句環境描寫為后文突出“靜中生涼”的主旨作好了鋪墊。21.采用對比手法,寫月季之香超過桃李,還與梅花一起斗雪戰霜,不懼冷冬,突出臘前月季的神韻,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22.C【解析】21.考查詩句賞析。“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意為:月季之芳香非但桃李所能媲美,更是同臘梅一起,抖擻精神,傲霜斗雪。月季之香與桃李做了對比,“超”字突出了月季的芳香?!案范费┧小?,進一步刻畫了月季的雪壓霜欺花更艷的高尚氣質。詩人在這里特別贊美了月季傲霜斗雪的可貴品格。不僅寫了月季的香,而且寫了月季的風姿。故這兩句詩作者運用對比手法。聯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現了詩人對月季的喜愛與贊美之情。22.考查詩歌賞析。C.“折來喜作新年看”意為:欣喜地把它折來,作春花觀賞。可知,本項“以為春天已至”有誤,應為:把月季當作春花來觀賞。故選C。23.暮春 24.菜花的顏色是黃色的,,和黃蝶的顏色一樣;而且菜花的葉子是一片片的,和黃蝶的形狀相似。所以,黃蝶飛入菜花中不容易被發現,不好尋找。 25.抒發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的內容的能力。“樹頭新綠未成陰”的意思是路旁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新葉剛剛長出還未形成樹蔭。據此可見詩中描寫的是暮春時節的景色。2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的內容的能力。“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意思是小孩子奔跑著追趕黃蝴蝶,可是蝴蝶飛入菜花叢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為何“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了呢?原因有二:一是因為詩中的意象是“黃蝶”,而菜花是黃菜花,顏色一樣,都是黃色,自然就“無處尋”;二是因為菜花的葉子是一片片的,和黃蝶的翅膀形狀相似。所以,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2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一二句,寫稀稀落落的籬笆旁,一條小路通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新葉剛剛長出還未形成樹蔭。展示出農村自然、樸素的風貌,突出了農村清新與寧靜。第三句寫小孩子奔跑著追趕黃蝴蝶,可是蝴蝶飛入菜花叢中就再也找不到了。表現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傊?,本詩通過農村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暮春風光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