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賈島詩歌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寄韓潮州愈賈島〔唐代〕此心曾與木蘭舟①,直到天南潮水②頭。隔嶺篇章③來華岳,出關④書信過瀧流⑤。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⑥。【注】①【木蘭舟】 用木蘭樹造的船。②【潮水】河流名。③【篇章】指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④【關】指藍關。⑤【瀧流】即瀧水。⑥【浪西樓】潮州的一處樓閣。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A.首聯一個“曾”字,可見詩人與韓愈交情篤厚,流露出一種深情的眷念。B.頷聯“隔嶺”“出關”二詞,點出兩人之間關山迢遞,烘托出互通書信的寶貴。C.尾聯寫瘴氣已經一掃而光,月光如洗,天下昭然,暗示友人的冤情已得以昭雪。D.此詩首聯寫虛,頷聯寫實。通篇又以“此心”二字為契機,抒寫了深摯的友誼。2.本詩頸聯與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頸聯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頸聯中,詩人運用哪些意象來表達情感,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暮過山村賈島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①。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注釋:①秦:指今陜西南部一帶,唐時曾屢遭吐蕃侵擾。3.手機短視頻是當今很火爆的一種表現形式,小實同學想將這首詩后四句的意境,用手機短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請你幫她完成下面的腳本。(2分)詩句 畫面內容 畫面意境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 初月 山村 詩人 (1)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2) 溫馨 親切4.詩歌首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寫景的?有何作用?5.同學們找了一首詩,一起探究心情,分析寫法。請你幫助完成對話。尋隱者不遇(唐)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1)情感變化剖析小語:這首詩情感跌宕起伏呢。起初,詩人不辭辛勞地來到松下詢問童子,從這一行為能深切感受到他滿懷 的心情,急切地想要見到隱者。然而,童子告知 “言師采藥去”,詩人瞬間轉為 ,期待的會面未能達成。最后 “云深不知處”,那山中的云霧彌漫,更讓詩人的內心充滿了若有所失,隱者的行蹤難覓,只留下無盡的遐思。(2)寫法妙處探尋小文:詩題是 “尋隱者不遇”,可隱者自始至終都未現身,這寫法是不是有些特別呢?小語:這正是此詩的高妙之處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憶江上吳處士①【唐】賈島閩國②揚帆去,蟾蜍③虧復圓④。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橈⑤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注】①處士:指隱居林泉不入仕的人。②間國:指今福建省一帶。③蟾蜍(chán chú):即癩蛤蟆,神活傳說中月里有蟾蜍,所以這里用它代指月亮。④虧復圓:指月亮缺了又圓。⑤蘭橈(ráo):以木蘭樹做的船槳,這里代指船。6.下列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蟾蜍虧復圓”句既表示友人離開已經很久了,又暗含懷念之意。B.頷聯特意提到渭水是因為渭水就在長安郊外,是送客出發的地方。當日送朋友時,渭水還未有秋;此時渭水吹著秋風,自然想起分別多時的朋友了。C.頸聯詩人憶起和朋友在長安聚會的一段往事:“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他那回在長安和這位姓吳的朋友聚首談心,一直談到很晚。D.“蘭橈殊未返”句中的“蘭橈”,指以木蘭樹做的船來這里代指船,也說明了船的珍貴。“殊”是“特殊”的意思。7.請說說本詩頷聯(第二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閱讀賈島的《題興化寺園亭》一詩,完成小題。題興化寺園亭賈島破卻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亭君自知。注釋:興化寺園亭是文宗時裴度進位中書令時大肆建造的。薔薇:指園林花木。8.同是借花抒情,下列詩句與本詩抒發情感基調相同的一項是( )A.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B.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C.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D.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9.“破卻千家作一池”一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試加以賞析。10.詩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題李凝幽居賈島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注釋:(1)池邊: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橋分開。1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題李凝幽居”中“題”字的意思是:“寫”,“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居處。B.“閑居”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做伴。C.“僧敲”句中的“敲”,傳說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12.“僧敲月下門”句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點?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情趣?閱讀下面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雪晴晚望①賈島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落天鐘②。【注釋】①作者賈品公元816年長安應舉落第,次年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安西南主峰草堂寺。這首詩大約寫于此時。②暮天鐘:寺廟里用以報時的鐘鼓。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題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詩內容。詩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畫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讀者面前。B.“溪云幾萬重”,表面看是寫溪水與白云二景,但“幾萬重”的背后,是對于艱難困苦幾萬重的詰問,也是對于未來何去何從的一種擔憂與困擾。C.頜聯中的“歸”“下”二字勾勒出山間的生氣和動態。遍山皚皚白雪,白屋的背后是冷光閃閃、含山欲下的夕陽,透出了一種清冷。D.“野火”“斷煙”是一聯近景,它一明一暗,山下的野火燒燃著山岡上的枯草,時斷時續的煙霧繚繞著山石中的古松。14.后人認為這首詩體現了賈品詩歌“清冷”的特點,請從景物和情感兩個角度作簡要分析。15.閱讀唐詩,回答問題。病蟬①唐·賈島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猶能薄②,酸吟尚極清。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黃雀并鳶鳥,俱懷害爾情。【注】①本詩寫于詩人參加科舉多次落榜之后。②薄:搏擊之意。(1)頷聯刻畫了病蟬的特點,請加以賞析。(2)本詩尾聯和許渾《咸陽城東樓》一詩中“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表現手法和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16.請從A、B中選擇一處,運用小文總結的閱讀方法,幫助他完成詩歌賞析。黃鶴樓唐·賈島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萬古長如舊,A黃鶴何年去不歸。岸映西山城半出,煙生南浦①樹將微。定知羽客②無因見,空使含情對B落暉。【注釋】①南浦:南面的水邊。②羽客:這里指仙人。17.閱讀詩歌,完成小題。冬夜送人(唐)賈島平明①走馬②上村橋,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無限路迢迢。【注釋】①平明:猶黎明,天剛亮。②走馬:騎馬疾走。(1)從抒情方式角度看,“ ”(引用原句)詩句有別于其他三句,屬于 的抒情方式。(2)蘇軾曾說“元輕白俗,郊寒島瘦”,“瘦”指孤峭瘦硬,即賈島作詩,詩句刻意求工,詩情基調凄苦悲愴。請結合本詩,談談“凄苦悲愴”的情感是如何體現的。答案1.C 2.“峰懸驛路”寫道路險阻;“殘云斷”意為驛路直入云霄,兩人相隔遙遠;“海浸城根”寫處境凄苦,“老樹秋”寫老樹一派秋色,極言“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詩人運用想象,借景抒情,生動形象地寫出路途中的艱難險阻,表現出詩人對友人深沉的關切之情。【導語】賈島的《寄韓潮州愈》通過對地理和自然景物的描繪,傳達對韓愈的深切思念和關懷。詩中將跨越山川的大自然景象與兩人書信往來的珍貴性結合,表現了詩人對友誼的重視。尾聯清新的月光和掃去瘴氣的景象,寄托了對友人困境終將化解的美好愿望。整體構思巧妙細膩,情感真摯深厚。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C.有誤,“尾聯寫瘴氣已經一掃而光”“暗示友人的冤情得以昭雪”表述有誤;尾聯意為:總有一天狂風將把瘴氣掃除干凈,到那時月色明朗開始高照浪西樓。尾聯寫風終將瘴煙卷盡,明月朗照,實則是在勸慰韓愈不要消沉,其冤屈終將大白天下,表達了對朋友的美好祝愿和深切關懷;故選C。2.本題考查詩句意象鑒賞。作答此題,首先明確: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頸聯是“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詩中的主要意象是“云”和“雪”。“云橫秦嶺”,那橫亙在眼前的秦嶺云海,遮天蔽日,象征著前途的迷茫。它如同巨大的障礙,阻斷了詩人回望家鄉的視線,體現出詩人離鄉之遠、歸家之難,表達出濃濃的思鄉之情。“雪擁藍關”,紛紛揚揚的大雪堆積在藍關,使得馬都難以前進。這不僅描繪出環境的惡劣和路途的艱難,更暗示政治環境的險惡,詩人遭貶謫后的艱難處境,展現出詩人的悲憤和無奈。這些意象交織,深刻地抒發了詩人復雜的情感。本詩頸聯意為:險峰上驛路高懸被片片流云遮斷,海濤洶涌浸蝕城根棵棵老樹含秋。“峰懸驛路”,那高聳陡峭的山峰,高懸著蜿蜒曲折的驛路,仿若一條險徑懸掛于天際,直觀地勾勒出道路的崎嶇艱難,暗示友人被貶之地路途之險峻,行旅艱難,每一步都充滿危機。“殘云斷”描繪出驛路在殘云繚繞中時隱時現,仿若伸向無盡遠方,既點出距離的遙遠,又營造出一種縹緲孤寂之感,象征兩人相隔千山萬水,難以相見。 “海浸城根”,洶涌的海水浸泡著城墻根基,盡顯潮州之地的荒涼與凄苦,仿若友人置身于這惡劣的瀕海環境,飽受風雨侵襲。“老樹秋”,古老的樹木在蕭瑟秋風中盡顯衰敗,借秋的肅殺、樹的滄桑,以“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烘托出友人處境的艱難落寞。詩人借這些意象,展開想象,將關切友人之情融入景中,情致深沉。3. 安寧、平靜、靜謐 桑柘、煙火 4.運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通過寫數里外就聽到水聲,突出了山村寂靜寒冷的特點。或運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前句從聽覺上寫數里外就聽到水聲,后句從視覺上寫人煙稀少,突出了山村的和平安寧的特點。【解析】3.本題考查意象畫面。一空,“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意為:一彎新月未得照徹漫漫長夜,邊關的烽火并沒有越過三秦。此句描寫了山村的夜景,初升的月亮高懸天空,烽火點燃起來,沒有越過秦地,表明這一地區平安無事,凸顯出山村的闃靜、安謐。二空,“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意為:遠處幾棵蕭條的桑柘樹外面,裊裊炊煙漸覺與人相近相親。”詩人經過蕭疏荒涼的山區曠野,終于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樹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裊裊輕煙,內心不禁感到無比的溫暖與親切。4.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及作用。首聯“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意為:幾里遠就能聽到凄寒的水聲,山區人家居住分散沒有近鄰。此句用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的寫法,同時“數里聞寒水”運用以動襯靜的寫法,突出山村的悠遠寂靜;詩人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5.(1) 期待 失落(或悵惘)(2)通過詩人與童子的簡短對話,我們能充分發揮想象,仿佛看到隱者在深山之中,身背藥簍,穿梭于山林之間,尋覓珍貴草藥,如此超凡脫俗的形象躍然紙上。詩人雖未見到隱者,但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他對隱者那種高山仰止般的傾慕、欽佩之情,所以這種寫法不僅沒有偏離題意,反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回味無窮。【導語】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通過松下問童子、云深不知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隱者的敬仰和失落之情。全詩情感起伏,從期盼到失落再到惆悵,意境深遠,抒發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塵世的厭倦。寫法上,隱者始終未現身,更加凸顯了詩人情感的復雜和詩歌的意境美。【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賞析。第一空:從“松下問童子”這句詩可以看出,詩人專程來到松下,向童子打聽隱者的消息。不辭辛勞地前來詢問,這一行為充分體現出詩人內心對見到隱者的強烈渴望,所以這里詩人滿懷期待的心情。他心中懷著對隱者的敬仰與好奇,急切地想要與隱者相見交流,這種期待之情通過他主動詢問童子的舉動得以展現。第二空:當童子回答“言師采藥去”時,意味著詩人原本期待能與隱者見面的愿望落空了。從滿懷期待到突然得知見不到隱者,這種心理落差使得詩人的心情立刻轉為失落(或悵惘)。他內心的期待瞬間化為泡影,無法與隱者當面交流,這種未能如愿的心情讓詩人感到失落,“失落”準確地描繪出他此刻的情緒狀態,“悵惘”也能很好地體現出他因錯過會面而產生的那種惆悵、迷茫的心境。(2)本題考查寫作手法。從“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些詩句可以看出,整首詩沒有直接描寫隱者的外貌、神態或行為舉止,而是通過詩人與童子的問答展開。“松下問童子”,詩人滿懷期待地詢問,引出童子的回答“言師采藥去”,我們能從這簡單的對話中,想象出隱者是一位潛心采藥、遠離塵世喧囂的人。接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童子告知隱者就在山中,可云霧深厚卻不知具體方位,這讓隱者的形象更加神秘。我們能想象到隱者在云霧繚繞的深山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不為世俗所擾,專注于采藥修行,其超凡脫俗的形象便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同時,詩人不辭辛勞前來尋訪,雖未見到隱者,但整個尋找過程都體現出他對隱者的傾慕與向往,這種情感通過簡潔的對話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寫法以虛寫實,以少勝多,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我們在想象中去豐富隱者的形象,感受詩人的情感,確實別具一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讓人反復品味都覺得意味無窮 。6.D 7.強勁的秋風從渭水那邊吹來,長安落葉遍地,顯出一派蕭瑟的景象。【分析】6.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D.“蘭橈殊未返”的意思是你乘坐的船還沒有返回。殊:還。不是“特殊”的意思;故選D。7.本題考查詩歌畫面描述。頷聯的意思是:分別時秋風吹拂著渭水,落葉飄飛灑滿都城長安。因此它描繪了一幅送別的蕭瑟場景。示例:秋風強勁,渭水泛波;落葉滿天,長安城內滿目蕭瑟,讓人傷感。8.D 9.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來了興化寺園亭占地面積之廣、規模之大,揭示了權貴對老百姓的盤剝摧殘之嚴重的現實(或現實社會的黑暗,對百姓的同情也行,意思對即可)。 10.借“薔薇花落”“荊棘滿亭”,表達作者對中唐“富者兼地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社會現實及對權貴的嘲諷之意。(答出嘲諷之意即可)【解析】8.A.借描寫荷花,表達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美;B.表現破山寺后禪院環境幽雅、清靜、清幽的特點;C.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D.是借花表達一種悲憤,與本詩的感情格調一致;故選D。9.本題考查對詩句的賞析。“破卻千家作一池”的意思:把千家連作了一個大大的園亭。池,只不過是興化寺園亭中的一個小小局部,卻要“破卻千家”;那么整個園亭究竟要“破卻”多少人家?其規模之大不是可想而知了嗎?整個園亭中的假山真水,奇樹異花,幽徑畫廊,自然是景隨步變,筆難盡述。“破”字用夸張手法,形象生動地刻畫了興化寺園亭占地面積之廣、規模之大,對老百姓的盤剝摧殘之嚴重的現實。10.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出作者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詩可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作者的感情。當然還要注意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個人遭遇。最后一句“薔薇花落秋風起,荊棘滿園君自知”,表面是寫秋后將呈現的園景,實則指出了聚斂定要出現的后果;以“種花”拈連“栽刺”,擬聚斂定有的可悲下場,自然貼切。蘊藉含蓄,諷喻之意,溢于言外。表達作者對中唐“富者兼地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社會現實及對權貴的嘲諷之意。11.B 12.運用了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向往悠閑舒適的隱居生活。【解析】11.B.“閑居少鄰并”中,少:不多;鄰并:鄰居。意思是幽居之處少有鄰居。故選B。12.考查對詩歌表現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表現手法一般有:對比、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反襯、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等等。“僧敲月下門”,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響中寓靜。“鳥鳴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鳴叫,山鳥的啼鳴,詩人才感到更加幽靜,以動寫靜。可知這兩句都是運用以動寫靜的寫法。這是一首描寫詩人訪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詩,詩歌大意是: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達李凝居所時,已經天黑。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賈島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詩人以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云根等尋常景物,以及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尋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13.D 14.例:①詩人選取薄暮雪霽天晴時分,出門遠眺見到遍山白雪,樵人初歸,野草燃燒,斷斷續續的煙靄生于傲立的石松之間。空山寒寂,景物清冷。②落第之后,內心不免失落、苦悶、心灰意冷。棲身荒山古寺,空山獨行,感到凄涼。“聞打暮天鐘”,表面看是交代詩人平安返寺,實則是詩人對于未來不可預測的一種惆悵與寂寥。情感清冷。【解析】13.本題考查詩句賞析。D.“野火”“斷煙”是一聯遠景,而非近景,這一聯的詩意是:野火燒燃著山上的蔓草,煙烽斷續地繚繞著山石中的古松。描繪的是遠處的山岡、野草;故選D。14.本題考查景物賞析和主旨賞析。解答此題時,先要理解“清冷”的含義,即清爽而微寒或清涼寒冷。然后找出詩歌中景物——“晴雪”“白屋”“寒日”,這些景物體現了景物的清冷;同時借助注釋的內容——“應舉落第”“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可以得知作者情感的清冷。詩人選取的景物有:雪、溪水、白云、白雪覆蓋的茅屋、寒日、野火、岡草、斷煙、石松、鐘聲。這些所有的景物都有一個大背景,即是雪,皚皚白雪中有泛著冷光的溪水、白云、茅屋、危峰、寒日,營造了清冷的氛圍,即是是野火與斷煙也在白雪中泛著冷意。尤其是第二聯,在遍山皚皚白雪中,有采樵人沿著隱隱現出的一線羊腸小道,緩緩下山,回到白雪覆蓋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則是冷光閃閃、含山欲下的夕陽。山峰在晚照中顯得更加雄奇。樵人初歸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動靜光色的摹寫中,透出了如作者賈島詩風的那種清冷。結合注釋“①作者賈品公元816年長應舉半落第,次年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安西南主峰草堂寺”可知,詩人此時科舉落地,內心不免是苦悶的、悲傷的、痛苦的、心灰意冷的。而詩人又描繪了自己在薄暮時分,雪霽天晴,乘興出游,所見到的都是雪中充滿冷意的景物,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映襯了詩人內心的那種悲涼、苦悶,結尾句“卻回山寺路,聞打落天鐘”,在這樣寒冷、夕日欲頹的氛圍中,詩人聽到鐘聲,心中更是生出一些凄涼與惆悵,內心的清冷與抑郁外現于景物中。15.(1)通過反襯(對比、映襯)刻畫了病蟬雖懷才不遇,內心痛苦,但勇于搏擊的形象,贊美了病蟬堅守高潔(保持清高)品質(意思相近即可)。(2)賈詩尾聯是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遭受險惡勢力排擠的哀怨與苦悶;許詩頸聯是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世事滄桑變化的吊古之傷。【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意象分析。本題主要抓住“折翼”“薄”“酸吟”“清”幾個重點詞來分析蟬的特點,“折翼”和“酸吟”都是病蟬虛弱痛苦方面的形態和聲音,但是“薄”和“清”二字使得我們看到了它的堅強和執著。聯系詩人參加科舉多次落榜的經歷,以及整首詩的意思可以分析出來,詩人實際上是用病蟬來象征自己。據此分析可知,作者通過反襯(對比、映襯)刻畫了病蟬雖懷才不遇,內心痛苦,但勇于搏擊的形象,贊美了病蟬堅守高潔(保持清高)品質。(2)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和詩歌情感分析。本詩尾聯要從“爾”字分析,這里的“爾”可以指蟬和詩人自己兩個方面,就可以推測出來“黃雀”和“鳶鳥”也不簡單指自然界中的生物,而是對詩人有害的人,也就是現實社會中的權貴小人。據此分析可知,賈詩尾聯是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遭受惡勢力排擠的哀怨和苦悶。《咸陽城東樓》是唐代詩人許渾的詩作。此詩用云、日、雨、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渲染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借秦苑漢宮的荒廢,借景抒情,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16.選擇A處:運用“尋典悟情”的方法,此處使用了仙人乘鶴歸去的典故,與崔顥的《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在詩人眼前浮現,但終歸是物是人非、鶴去樓空,這一典故含蓄有致地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感慨;選擇B處:運用“循象探情”的方法,“落暉”這一意象畫面感極強,夕陽余暉下的詩人面對黃鶴樓發出與仙人無法相見的遺憾之嘆,營造出一種荒涼的氛圍,給讀者一種孤獨之感,不僅有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同時情景交融地抒發了詩人悵惘、落寞的心情。【詳解】本題考查詩句賞析。上文總結的閱讀方法是“循象探情”和“尋典悟情”。運用這兩種方法對指定詞句進行賞析即可。選擇A處的分析。一、“尋典悟情”方法的運用。此處運用了仙人乘鶴歸去的典故,這一典故在崔顥的《黃鶴樓》中也有體現,“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仙人乘鶴一去不返,只留下黃鶴樓,這代表著歲月的流逝和世事的變幻。曾經與仙人相關的美好傳說與如今仙人不再、黃鶴不歸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歲月難再的感嘆,以及面對世事變化而產生的茫然之感。就像曾經充滿神奇色彩的事物漸漸消逝,只留下空蕩蕩的回憶,這種物是人非的惆悵通過典故的運用被深刻地表達出來。選擇B處的分析。一、“循象探情”方法的運用。“落暉”即夕陽的余暉,是一種富有詩意和畫面感的意象。在許多古典詩詞中,夕陽往往象征著衰落、結束,帶有一種憂傷的氛圍。在這首詩中,詩人面對黃鶴樓,在夕陽余暉的籠罩下,發出與仙人無法相見的遺憾之嘆。夕陽下的黃鶴樓顯得有些荒涼,這種景象與詩人內心的孤獨、悵惘相呼應。詩人站在那里,眼前的景色仿佛將他的遺憾和落寞都烘托了出來,情景交融,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那種意猶未盡、悵然若失的情緒,產生言已盡意無窮的效果。17.(1) 日短天寒愁送客 直抒胸臆(2)①詩人刻意選取的那些意象,如“落花”“積雪”“楚山”等,寥寥數語,就渲染了一種凄苦悲傷的氣氛。②“平明”寫出了離別的倉促,友人離去的迫切;③在“落花”“積雪”的場景里,友人所去的又是迢迢千里的“楚山”,路途險阻,留下的我則是孤單寂寞,無論所去還是所留,均是倍感凄涼。【解析】(1)本題考查寫作手法。原詩的意思:天色剛明,我們騎馬送你到村口橋頭。大雪連下幾日積雪未消,枝頭的梅花花瓣隨風飄落,隨著水流而去。冬日晝短夜長,天寒地凍。在這黎明時分你離去,心中萬般不舍啊。那綿延無際的楚山,想著路途遙遠,沿途險阻,不得不為你擔心。第一、二、四句都是借景抒情,第三句“日短天寒愁送客”中的“愁”直接寫了愁緒,所以第三句是直接抒情或者是直抒胸臆。(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能力。這道題目已經明確的表明了風格就是“瘦”,解答要明確從兩方面答:一是詩句刻意求工;二是詩情基調凄苦悲愴。詩句刻意求工主要從煉字的角度去分析,以及這些字表達的情感,“走馬”“上”等動作的描寫,雪連下幾日積雪未消,天寒地凍,在這黎明時分你離去,心中萬般不舍啊,那綿延無際的楚山,想著路途遙遠,沿途險阻,不得不為你擔心,這些都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關心和依依不舍之情。詩情基調凄苦悲愴主要是從詩歌中的意象去分析,“落花”“積雪”“楚山”等營造了一種凄涼冷清的氛圍,在加上“平明”就走,天寒地凍,路途遙遠,更是讓人覺得凄涼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