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陳子龍詩歌閱讀下面一首明詞,完成下面小題。點絳唇·春閨①(明)陳子龍②滿眼韶華,東風慣③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夢里相思,芳草王孫路。春無語,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④。[注]①選自《倡和詩余》中的《湘真閣存稿》。《倡和詩余》收錄了陳子龍等六人在順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詞。②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清兵入關,他堅持抗清斗爭,被俘后投水殉國。③慣:照例。④“杜鵑啼”二句:鵑啼凄厲,能動旅人歸思。又傳其啼至哀,能至血出。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風雨摧落滿日春光,使人徒生“花難護”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敗景象,奠定了凄涼惆悵的情感基調。B.如果說上片緊扣題目中的“春”字來寫的話,下片則重在落實其中的“閨”字,寫出了閨中人的相思與幽怨。C.“王孫”在這里指縱情聲色、樂游忘歸的貴族子弟,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D.“春無語”意味著春天將盡,也暗示閨中人青春不再;“杜鵑” “不如歸去”的哀鳴,并沒有喚回戀人的歸來。2.這首詞字面上屬閨怨之作,但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國之思。請結合全詞加以分析。閱讀下面這首明代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重游弇園①陳子龍②放艇春寒島嶼深,弇山花木正蕭森。左徒舊宅猶蘭圃,中散荒園尚竹林。十二敦盤③誰狎主④?三千賓客半知音。風流搖落無人繼,獨立蒼茫異代心。【注】①弇園:坐落于江蘇太倉隆福寺西,為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舊居之所。②陳子龍:明末文學家。其創作受到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主張的影響。后七子領袖王世貞,更是他仰慕的文壇先輩。太倉的弇園,也便成了他一再游瞻的地方。③敦盤:指玉敦和珠盤。古代天子或諸侯盟會所用的禮器。④狎主:交替主持。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寒”“蕭森”渲染了悲涼的氣氛,抒寫了詩人重游舊園時的郁悒心境。B.頷聯用屈原、嵇康之典,刻畫弇園主人王世貞高潔忠貞、灑脫不羈的形象。C.頸聯指出,王世貞雖然得到了文壇盟主的地位,卻是知音難覓,令人同情。D.全詩風格沉雄典雅,格律謹嚴,用典精妙,情感真實感人,頗具盛唐之風。4.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九日登一覽樓①陳子龍②危樓樽酒賦蒹葭,南望瀟湘水一涯。云麓半函青海③霧,岸楓遙映赤城④霞。雙飛日月驅神駿,半缺河山待女媧。學就屠龍空束手,劍鋒騰踏繞霜花。【注】①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一覽樓,在今天上海松江。②陳子龍,上海松江人。明崇禎十年進士。順治二年,清兵下江南,他組織義軍抗清,事敗。后被捕,投水殉國。③青海,這里指長江以北失陷被清占領的國土。④赤城,山名,浙江天臺縣西北。當時在這一帶有明政權的存在。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詩人登高南望,借《蒹葭》詩意,表達自己對大明政權的忠心與思念。B.頸聯對仗工整,用浪漫的神話故事來表達詩人抗清必勝決心,濃郁而悲壯。C.“屠龍”指本領高超,但“空”字,卻也寫出詩人面對國破時的束手無策。D.最后一句的“霜花”既反襯出詩人的高超劍術,也與題目照應,點明時令。6.頷聯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使詩歌的意蘊更加豐富,請結合詩歌加以分析。四、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念奴嬌·春雪詠蘭[明]陳子龍①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見,漫說蕊珠官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③。當日九畹④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玉腕香消,云鬟裝霧掩,空贈金跳脫⑤。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注]①陳子龍,反清復明志士,后兵敗投水殉國。本詞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與凌波:這里指美女。③鴂:杜鵑。④九畹:這里指蘭花。⑤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7.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本詞是一首詠物詞。作者采用楚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現了詞人的愛國情懷。B.“到春深”該是東風化雨、鶯飛草長的時節,但天意反常,意是“千里龍山飛雪”,在抒發憤懣之情的同時,也奠定全詞的感情基調。C.“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語意至此一轉,蘭草并未滅絕,深山幽谷中仍有它的嫣然笑容,口吻中不無自豪之意。D.“數莖清露”則寫蘭草的具體形象,如同特寫鏡頭:蘭草莖葉上清露如珠,晶瑩嫵媚。這是比喻仁人志士忠貞的美德。8.古典詩歌有“托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的傳統,請簡要分析本同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各題。秋日雜感(其一)陳子龍滿目山川極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楓錦樹三秋麗,白雁黃云萬里來。夜雨荊榛連茂苑,夕陽麋鹿下胥臺。振衣獨上要離墓,痛哭新亭一舉杯。[注]①陳子龍:松江華亭人。明亡后,在抗清斗爭中壯烈殉國。②茂苑:戰國時吳國的苑囿。③盾臺;姑蘇臺,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春秋時吳王闔閭所筑。④要離:春秋時期著名刺客,刺殺慶忌后自殺。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中“望”字引出下文所見之景,是詩人情感的觸發點;“哀”則為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涼、悲傷的氛圍。B.第二句運用“黍離”的典故,點明哀傷徘徊是出于故國之思、亡國之悲,詩人將自我形象融入詩歌意境中。C.頷聯描繪色彩紛呈的景物,“三秋”“萬里”所寫時空極為闊大;詩人因眼前壯美之景而生發亡國之悲情。D.尾聯用典,借要離刺殺慶忌之事表明反抗清廷的決心,但詩人同時又非常清醒,為可能到來的失敗而憂愁。10.詩歌的頸聯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揚州[明]陳子龍淮海名都極望遙,江南隱見隔南朝注。青山半映瓜洲樹,芳草斜連揚子橋。隋苑樓臺迷曉霧,吳宮花月送春潮。汴河盡是新栽柳,依舊東風恨未消。[注]南朝:代指南京,南京是歷史上南朝時宋、齊、梁、陳的都城。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句寫詩人極目遠眺,“望”與《沁園春·長沙》中的“看”都有領起下文之妙。B.詩歌第二句將“南京”稱作“南朝”,增添了歷史滄桑之感,奠定了全詩的懷古基調。C.詩歌頷聯描繪了揚州的自然景色,“半映”與“斜連”兩個詞語表現出了景色的層次感。D.詩歌頸聯以虛筆寫景,將歷史遺跡融入自然景觀之中,營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氛圍。12.本詩尾聯和《揚州慢》結尾“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在表情達意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答案1.C 2.①詞的上片描繪的春天落紅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勢已去,抗清復國事業的前景不容樂觀,體現了作者的憂患情緒。②“只有花難護”既有對春光逝去的無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國家敗亡之際無力回天的沉痛。③“王孫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聯想到江山代易之時明朝那些王公貴胄流離失所的沒落之路。④“杜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標志,也可以令人聯想起望帝死后化為杜鵑的傳說,飽含亡國之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王孫’在這里指縱情聲色、樂游忘歸的貴族子弟”理解錯誤,詞中“王孫”表面指思婦心中遠游不歸的戀人,本意則更接近杜甫《哀王孫》中所說的“可憐王孫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際,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離道路,或輾轉溝壑,唯有少數人如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圖反抗。此處作者對明代王孫魂牽夢縈,實際上是將復興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詞上闋,起二句,先揚后抑。此時詞人舉目所見,是“滿眼韶華”,一片春光。繼而東風乍起,落紅遍地。這一頓挫,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也折射出時代的變化。陳子龍生當明清易代之際,對明王朝懷有深厚感情。在他看來,明代江山無限美好,正如滿眼韶華。可是清兵南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猶如驟起狂風,將萬紫千紅摧殘殆盡。在這里,詞人用的是比興手法,描繪的春天落紅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勢已去,抗清復國事業的前景不容樂觀,體現了作者的憂患情緒。下面二句,以“幾番”照應前面的“慣”字。說明東風之摧殘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經常如此。“煙霧’二字,補足前句未及寫出的“雨”字。春天的風雨連綿無盡,常常呈現煙霧迷蒙的狀態。在東風肆虐、煙雨茫茫的天氣中,百卉凋殘,一片凄涼,于是詞人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只有花難護!”前幾句造足蓄勢,至此詞人的感情迸發而出,力抵千鈞。在生活中,他奔走呼號,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結果毫無效果。因此這一句正是反映了詞人內心深處的亡國之痛。下闋“王孫”一辭,通常被理解為貴族子弟,這里的本意卻更接近杜甫《哀王孫》中所說的“可憐王孫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際,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離道路,或輾轉溝壑,唯有少數人如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圖反抗。“王孫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聯想到江山代易之時明朝那些王公貴胄流離失所的沒落之路結二句進一步渲染出這種悲哀情緒,哭出了國家將亡的憂思。句中的“杜鵑”,又名杜宇,相傳是古蜀國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隱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鵑啼血借指失國之痛。這里說“淚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轉化而來,則杜鵑悲鳴時流出血淚,灑在飄揚落花的風雨中,紅雨滿天,景象壯麗而又悲慘。“杜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標志,也可以令人聯想起望帝死后化為杜鵑的傳說,飽含亡國之痛。3.C 4.①昔日文壇的風華,已隨弇園主人的逝去而“搖落”,無人承繼。我雖與先輩生不同時,但在振興文壇的志向上,卻又是聲氣相應/異代同心。②表達失去先輩之悲,承續先輩精神的決心/愿意追隨先輩/對先輩的緬懷景仰。【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卻是知音難覓,令人同情”分析錯誤。“三千賓客”用的是戰國春申君之典。而王世貞“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之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那景象正可與門客三千的春申君相軒輊。頸聯表達了詩人對這位“弇園”主人的敬慕和推崇。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詩的尾聯“風流搖落無人繼,獨立蒼茫異代心”的意思是:而今,那在昔日輝耀文壇的風華,已隨著這弇園主人的逝去而“搖落”;放眼當世,更有誰能承繼這位先輩的流風?作者此處高度評價了王世貞的詩歌成就,對他的離去表達了惋惜之情。正如陳子龍在另一首歌詠王世貞的詩中所說:“寥落代興者,蚍蜉安足爭”,當今的文壇,實在已寥落太久!詩人獨立弇園,仰對蒼茫的暮色,愈發感到一種失去先輩的凄愴和悲涼。不過在“獨立蒼茫異代心”的感嘆中,似乎又隱隱透露著,我們的詩人雖與先輩生不同時,但在振興文壇的志向上,卻又是與這位前賢聲氣相應、“異代”同心的。這大概正是詩人重游弇園,所要告慰先輩英靈的心愿罷!依此則可概括出含意。5.D 6.①頷聯詩人展開聯想與想象,心情從北國故土淪陷的惆悵轉為抗敵雄心的振奮,②不僅豐富了詩歌的登高之所“見”,③也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分析】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反襯出詩人的高超劍術”錯誤,“反襯”理解有誤。“霜花”是指寶劍的閃閃寒光,詩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寶劍所表現的那份躁動與閃閃寒光,披露出他急于重新投入戰斗的決心,并沒有反襯。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表達技巧的能力。“云麓”、“岸峰”,則以優美的筆調,工整而又對仗地寫出詩人對眼前景色的感觀。乍一看它是順“南望”而展開,其實在它的背后,包含著一層更深的含義。從歷史上看,自從南京弘光傾覆之后,明“唐王”在黃道周、鄭成功父子的擁戴下,于福州繼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魯王”在張國維等的擁戴下,也在浙江紹興“監國”。在東南一隅,同時出現了兩個明朝皇帝,這也就是詩的頸聯所說的“雙飛日月”。頷聯詩人展開聯想與想象,顯然,詩人“南望”而浮現在眼前的,更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一種對隱藏在海霧、丹崖背后的那兩個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戀。7.A 8.(1)以龍山飛雪、美入不見的艱難處境,極寫政治形勢的險惡,飽含亡國的悲憤。(2)原為蘭草生長之地的“楚殿”“湘潭”處在“煙微”“月冷”的蕭索氛圍中,而深山幽谷中的蘭草仍嫣然一笑。這是對志士們忠貞理想的贊美。(3)現實的險惡促使蘭草重溫舊夢,借回憶昔日美人與蘭草的親密關系,寄寓了深沉的故國之思。(4)“洛濱江上”的美人會回來重振精神,找到芳香忠貞的蘭草,重新開創未來。這表現了詞人想要取得抗清復國勝利的愿望。【解析】7.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詩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詩句的內容和思想情感。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本題中,A項考查的是體裁、手法、情感,B項考查的是內容、情感,C項考查的是內容、情感,D項考查的是內容、手法。首先要讀懂詩句的內容,準確把握手法和思想情感。A項,情感分析錯誤,“慷慨激昂,直抒胸臆”說法錯誤。閱讀本詞,關注注釋,“解佩凌波”“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本詞采用楚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含蓄地表達了詞人的思想感情。故選A。8.試題分析:題干是“請簡要分析本詞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此題的考點是分析詩歌內容和思想情感。題干說古典詩歌有“托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的傳統,這是給本詞分析情感所做的提示。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詞語,在讀懂全詩的基礎上進行情感分析,“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作者以“飛雪”之肆虐比喻政治氣候的反常,實指清兵南侵,使“春深”的明朝驟臨寒冬之災。這幾句極寫政治形勢的險惡,抒發了憤懣之情。“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通過營造凄婉的意境抒發了作者因朱明王朝覆滅而生的悲痛之情。“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經過前面的鋪墊,這里正式“詠蘭”——零落之蘭,寫蘭之零落是暗示仁人志士復國理想實現之艱難。“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語意轉折:蘭草并未滅絕,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這意味著志士們并未放棄理想,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但作者心緒復雜,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能不“愁”,擔心幽谷之蘭也將零落,理想要破滅。下片借描寫昔日美人與蘭草之親密關系寄托故園之思,并深信“洛濱江上”的美人會回來重振精神,給人以鼓舞和希望。回答本題時,要抓住關鍵詞句“”,從對亡國之悲、故國之思,對志士們忠貞理想之贊美,對抗清復國勝利的渴望等方面分點回答作者的思想感情。【點睛】鑒賞詩歌思想情感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語。鑒賞古代詩歌,把握情感態度,應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當然考試中對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題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詩歌的內容。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惜別、依戀、贊美、仰慕、豪邁、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9.D 10.①情感表達:頸聯寫出了清軍南犯所造成的荒蕪紛亂、荊棘叢生的戰爭殘景,意境悲涼,深刻地反映出詩人痛心疾首、為國運深憂的情感和對故國盛景的無限追思與懷念。②結構安排:頸聯承上而轉,與頷聯形成強烈對比,引起尾聯直抒胸臆,使整首詩歌呈現曲折起伏之美。【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分析品味詩歌語言的能力。.D.“為可能到來的失敗而憂愁”理解錯誤,詩人獨上要離之墓,為江南國土的淪陷而傷心痛哭,這痛哭聲不僅是感時傷懷的憤懣,更是對反抗清廷的勇士的呼喚。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以及分析詩歌結構安排和情感表達的能力。首先把握頸聯的內容,分析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頸聯描繪了“茂苑荊榛”“胥臺麋鹿”兩幅圖景,呈現出一片荒蕪景象,這與頷聯江南風物的多彩壯麗形成強烈反差,帶來這一變化的原因自然是清軍南下。悲涼的意境、悲憤的內心控訴了清兵南犯給繁榮秀麗的大好河山帶來的災難,表達出詩人對國家罹難的深切擔憂,對故國大好河山的無限懷念。然后分析結構安排方面的作用。從整首詩的結構來看,頸聯為“轉”,描寫內容與頷聯形成對比,頷聯通過對色彩紛呈的秋天景物的描繪,展現了江南秋景原有的鮮明華美、平靜曠遠,而頸聯則是一片荒蕪;同時又引起尾聯的直抒胸臆,尾聯中詩人獨上要離之墓,為江南國土的淪陷而傷心痛哭,表達出滿腔深沉郁憤的愛國情感,這痛哭聲不僅是感時傷懷的憤懣,更是對反抗清廷的勇士的呼喚,從開始的徘徊遠望到最后的痛哭失聲,展現出一片愛國丹心,詩歌由美景寫到哀情,避免了平鋪直敘,有了頓挫之美。11.D 12.①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柳樹訴說遺憾,芍藥寂寞開放,將意象人格化;②都運用了借景抒情(樂景襯哀情)的手法,含蓄雋永,回味不盡,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③都表達了吊古傷今、感時傷懷的情感。【導語】此詩以揚州為軸,融地理、歷史、景物于一體。首聯遠眺懷古,奠定滄桑基調;頷聯工筆繪景,青山芳草斜映,層次宛然;頸聯虛筆勾連隋吳遺跡,霧靄花月間虛實相生;尾聯“新柳”與“東風恨”對照,暗寓興亡之嘆。全篇景語皆情語,含蓄深沉。1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以虛筆寫景”錯,頸聯“隋苑樓臺迷曉霧,吳宮花月送春潮”,“隋苑”“吳宮”是實寫揚州的歷史遺跡,并非虛筆,詩人將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營造出朦朧、迷離的氛圍。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的能力。①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本詩尾聯“汴河盡是新栽柳,依舊東風恨未消”中,“恨未消” 將柳樹賦予了人的情感,仿佛柳樹也在為歷史的變遷、朝代的興衰而心懷遺憾,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揚州慢》結尾“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中,“知為誰生”把芍藥花當作有思想的人,在年年開放中似乎也在感慨人事的變化,同樣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②都運用了借景抒情(樂景襯哀情)的手法。本詩中,汴河岸邊新栽的柳樹在東風中搖曳,看似是生機勃勃的景象,但結合全詩的懷古氛圍,這種生機卻更襯托出歷史的滄桑和變遷,是以樂景襯哀情。《揚州慢》中,橋邊的紅芍藥花每年依舊盛開,綻放出艷麗的色彩,然而昔日繁華的揚州城已不復存在,只有這芍藥花獨自開放,也是以樂景寫哀情,借景抒情。這樣的手法使情感表達含蓄雋永,讓讀者在品味景物描寫中,去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③都表達了吊古傷今、感時傷懷的情感。本詩通過寫汴河柳在東風中的“恨”,表達了對揚州昔日繁華不再的感慨,借古諷今,抒發了對當下時代變化的傷懷。《揚州慢》中“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通過紅芍藥花的年年開放卻無人欣賞,表達了對揚州城由盛轉衰的悲痛,以及對歷史變遷、時光流轉的感慨,也是吊古傷今、感時傷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