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
七年級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8頁,滿分120分。考試用時120分鐘??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和座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規定的位置上。
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
3.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一、積累與運用(28分)
中華美德,乃民族精神瑰寶,賡續千年,滋養華夏心田。值此“美德潤心田,經典伴成長”主題活動開展之際,讓我們共悟美德真諦,在經典傳承中點亮文化薪火。
【活動一:美德潤心 語林探微】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美德如璀璨星河,恒久閃爍。翻開書頁,那些動人的篇章正綻放著永恒的光芒:“兩彈元勛”鄧稼先埋首戈壁,至死不懈;聞一多拍案而起,以殷切文字點燃民族熱血;(yì路)梨花悄然綻放,哈尼小姑娘(修qì)的茅屋,溫暖了多少深山迷路的旅人的心;井岡翠竹郁郁蒼蒼,在絕壁懸崖間書寫著如履平地的詩行……
這些躍動的文字里,有鞠躬盡瘁的赤誠,有舍生取義的擔當,有潤物無聲的善良。它們穿越時空,在墨香中迸發永恒力量,化作照亮心靈的火炬,指引新時代少年傳承美德,續寫時代華章。
1.文段中加點字注音和括號內詞語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殷切(yīn) 驛路 悄然(qiǎo) 修葺
B.殷切(yān) 驛路 悄然(qiǎo) 修茸
C.殷切(yīn) 嶧路 悄然(qiāo) 修茸
D.殷切(yān) 嶧路 悄然(qiāo) 修葺
2.材料中劃線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至死不懈 B.郁郁蒼蒼 C.如履平地 D.鞠躬盡瘁
3.讀了以上文字,小寧記錄了自己的感受,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2分)
A.通過學習這段文字,使我對中華美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文中“驛路梨花”的意象,象征著哈尼小姑娘善良無私的美德。
C.鄧稼先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懈地為國防事業。
D.新時代少年要發揚和繼承中華美德,讓文明之花處處綻放。
4.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美德,班長準備利用班會講述美德故事,文段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①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令人敬仰。他在饑荒時開倉放糧,創辦義學,以濟世之舉踐行了儒家“兼濟天下”的理想,展現了士大夫的擔當。
②其實,美德從未走遠,它就在這方寸校園流轉:是踮腳擦拭黑板的專注背影,是俯身講解習題的溫柔聲線,是為對手喝彩時的真誠微笑。
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朱子家訓的這句箴言,正在校園的“光盤行動”中煥發新生。每一粒被珍惜的糧食,都是對辛勤勞動最真摯的禮贊。
④讓我們并肩啟程:從珍惜每一粒米的節儉開始,以孝心浸潤家庭的溫情,用擔當丈量社會的責任,讓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美德,在青春的行動中綻放時代光芒!
⑤“黃香溫席”的佳話如冬日暖陽,穿越千年時光。那個九歲孩童,用稚嫩雙手焐熱冰冷的床榻,以純真孝心驅散嚴冬酷暑。這至純至孝,至今仍在華夏兒女的心上,綻放著最柔軟的光。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③①⑤④②
【活動二:美德薪傳 孝潤心田】
5.孝道文化千年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與美德基石。為弘揚傳統,踐行孝親,學校七年級開展“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綜合實踐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
(1)請從兩幅圖片中任選一幅,根據圖的內容,設計一個開場白,字數在80字左右。(3分)
孝的觀念源遠流長,舊時稱善于侍奉父母為“孝”。 古文字的“孝”字,上部是一個彎腰駝背白發飄飄的老人形,下邊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攙扶老人的意思。敬重老人,幫助老人,這正是孝道的具體表現之一。“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圖1 圖2
(2)閱讀下面的材料,仿照例句,把你對“孝”的理解表達出來。(3分)
【材料】2024年“最美孝心少年”張雨晴,年僅14歲,父親因病離世,母親身患重病。她每天清晨5點起床,為母親熬藥、做飯,再步行40分鐘趕往學校。放學后,她趕回家做家務、照顧母親,深夜才開始寫作業。盡管生活艱難,她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用稚嫩的肩膀撐起整個家。
例句:孝是歲月長河里的溫暖擺渡,孝是生命荒漠中的不竭甘泉。
仿寫:孝是 ▲ ,孝是 ▲ 。
(3)在“孝道文化大家談”環節,同學們踴躍分享名句。請結合“孝”的內涵,辨別下列名言中與 “孝”無關的一項(2分)
A.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
D.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活動三:美德淬煉 文心礪韌】
6.《駱駝祥子》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兩部風格迥異卻都發人深省的小說。下面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2分)
A.《駱駝祥子》敘寫了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辛酸故事,語言生動親切、質樸自然,而方言詞匯和兒化音的大量使用更是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B.《駱駝祥子》中,虎妞大膽潑辣,敢于追求幸福卻又好逸惡勞,控制欲極強,她難產而死是祥子走向墮落的根本原因。
C.《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通過保爾的成長經歷,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起,經俄國十月革命到經濟恢復時期廣闊的社會畫面,被譽為“生活教科書”。
D.《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環境描寫頗有特色,如“筑路”這一章節中,寫自然環境,營造了一個惡劣的勞動環境;寫社會環境,反映出蘇維埃政權初創時期的艱辛。
7.祥子和保爾雖生活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命運也截然不同,但他們身上都體現了“堅韌”這一美德。請結合小說的具體內容,分析兩位主人公如何在各自的奮斗歷程中展現“堅韌”的。(4分)
【活動四:美德傳誦 詩韻尋芳】
8.先賢智慧凝于詩行,美德精神永世流芳。請根據提示,默寫相關詩句,感悟中華文明永恒的道德之光。(6分)
美德,是文人墨客筆下永不褪色的精神鋒芒。它是王安石《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 ① ”的堅定信念;是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念天地之悠悠, ② ”的蒼涼憂思;是王維《竹里館》中“ ③ ,明月來相照”的悠然心境;是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 ④ ”的深沉感慨;是龔自珍《己亥雜詩》中“ ⑤ , ⑥ ”無私奉獻、春泥護花的崇高境界。
美德,是信念的堅守,是情懷的沉淀。讓我們在詩詞中感悟美德真諦,在文字里汲取品格力量。愿這精神之光,為生命添彩,為心靈引航。
二、閱讀與鑒賞(42分)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9~10題。(5分)
詠新荷
[宋] 蔡楠
朱闌橋下水平池①, 四面無風柳自垂。
疑是水仙②吟意③懶,碧羅箋④卷未題詩。
【注】①水平池:水與池面相平。②水仙:水中女神。③吟意:吟詩的興趣。④羅:絲織品。箋:精美的紙張,供題詩、寫信等用。
9.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朱闌橋下水平池”以簡潔的筆觸勾勒出寧靜的池塘景象,奠定全詩靜謐的基調。
B.“四面無風柳自垂”以柳枝的靜態,暗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淡淡惆悵。
C.后兩句由實轉虛,將新荷想象為水仙和詩箋,體現了詩人浪漫的想象力。
D.全詩語言清新自然,通過對新荷的描寫,展現了初夏時節的靜謐美好。
10.朗讀詩歌時,選擇合適的樂器伴奏能更好地傳達詩意。請你為《詠新荷》選擇最契合詩意的伴奏樂器,并結合詩句內容說明理由。(3 分)
A.古箏:音色清亮靈動,善現動態與靜謐,契合清新明麗意境。
B.竹笛:音色清脆明快,以跳躍旋律傳達清新活潑或悠遠意境。
C.古琴:音色古樸醇厚,顯文人雅趣,詮釋詩詞含蓄雅致韻味。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14分)
【甲】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 君子亭記
王守仁
陽明子①既為何陋軒,復因軒之前營,架楹為亭,環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虛而靜通而有間有君子之德。外堅而直,貫四時而柯葉無所改,有君子之操。應蟄②而出,遇伏③而隱,雨雪晦明,無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風時至,玉聲珊然,中采齊而協肆夏,揖遜俯仰,若洙、泗④群賢之交集;風止籟靜,挺然特立,不撓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側,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節選自《王陽明散文選譯》)
【注】①陽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學家,被貶至貴州龍場,自建居所,命名為何陋軒。②蟄:二十四節氣之“驚蟄”。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經山東曲阜,孔子與弟子習禮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著上朝的笏板。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或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濯清漣而不妖”中“而”表轉折,意為“卻”;“外堅而直”中“而”表并列,意為“并
且”。兩者用法不同。
B.“中通外直”與“通而有間”的“通”均為“貫通”之意,前者形容蓮莖內部貫通,后者形容竹節貫通卻有間隙。
C.乙文中,“環植以竹”的“以”是“用”的意思,與“因以竹名”的“以”意思相同,均表示“用(某物)”。
D.“揖遜俯仰”描寫竹子在風中搖曳如君子行禮的動態美,與“亭亭凈植”表現蓮直立潔凈的靜態美相映成趣。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 分)
A.甲文以“出淤泥而不染”寫蓮之高潔品性,乙文以“應蟄而出,遇伏而隱”狀竹之通變智慧。
B.甲文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含蓄批評世俗之風,乙文以“端冕正笏”之喻展現君子之儀。
C.甲文以菊、牡丹為襯突出蓮花品格,乙文直述竹具“君子之德、操、明、容”四品。
D.兩文皆托物言志,甲文借蓮表達對高尚情操的追求,乙文借竹表達對仕途理想的堅持。
13.乙文中劃線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需斷句處相應的字母依次填寫到答題卡上。每答對一處給1分,作答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竹A有君子之道B四焉C中虛而靜D通E而有間F有君子之德
1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 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15.甲文中的“蓮”與乙文中的“竹”都被賦予了君子的品格,但二者的象征意義略有不同。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4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10分)
井岡翠竹
袁鷹
①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
②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③“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岡山人愛這么自豪地說。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數不清,井岡山竹子頭一名。
⑤是的,當年用自己的血汗保衛過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戰士們,誰不記得井岡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釘當武器了,然而誰又能把它們忘懷呢?
⑥你看,那邊山路上走來了兩位老表,一人提著一只竹筒。這是什么?這不是紅軍的硝鹽罐嗎?要不,是給山頭的紅軍送飯來了吧?這兩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戰士們多少回憶!看見它,就想起了竹筒飯的清香,想起了老表們沖過白匪封鎖線冒著生命危險送上山來的糧食,想起了山上缺糧的年月,紅軍每天每頓只能用南瓜充饑,但是同志們仍然意氣風發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
⑦毛委員和朱軍長下山去了,紅軍下山去了,井岡山的毛竹,同井岡山人民一樣,堅貞不屈。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币坏酱禾?,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著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翠竹!
⑧毛竹年年長,為的是向敵人示威:井岡山是壓不倒、燒不光的。毛竹年年綠,為的是等待親人,等待當年用竹筒盛水蒸飯、用竹釘竹槍打白匪的紅軍,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長的二十年。二十年過去了,毛竹依舊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岡山終于換了人間!
…………
⑨如今,你若是在井岡山許多山坳走過,便能看到一條條修長的竹滑道。它們幾乎是筆直地從山頂上穿過竹林掛下山來。這便是英雄的井岡山人的業績。他們在竹林里送走了幾百個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萬根毛竹。這一百多萬根毛竹,流去了井岡山人多少汗水,是無法計算的。為了搭起滑道,他們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懸巖絕壁;為了找尋水路,他們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灘。冒著大風雪,二百多青年男女來到離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圍二十多里沒有人煙的林海深處,完成砍伐三十萬根毛竹的任務。漫天風雪,封住山,阻住路,卻搖撼不了人們的意志,撲滅不了人們心頭的熊熊烈火。風雪一天比一天大,人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為竹滑道修的架在兩座高山之間的竹橋,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長。杜鵑花開滿山頭的時節,英雄們終于唱著凱歌,歡送著親手砍下的那三十萬根毛竹,讓它們沿著滿山旋繞的滑道,一路歡唱著飛下山去了。
…………
⑩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僅曾經為革命建立功勛,而且現在和將來仍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廈繼續獻出一切。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1960年10月,井岡山
16.文中第⑧段加點“等待”一詞在描寫毛竹時反復出現,這樣寫的主要作用是(2分)
A.賦予毛竹人的情感,象征對革命戰士的懷念與勝利期盼。
B.突出毛竹在惡劣環境中“不向敵人彎腰”的堅貞品格。
C.強調毛竹在革命時期做梭鏢、擺竹釘陣的實際戰斗用途。
D.描繪毛竹“郁郁蒼蒼”的自然生長狀態與旺盛生命力。
17.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章第②段勾勒出毛竹“郁郁蒼蒼”的廣袤林海全景,又以“崗哨”“奇兵”等比喻細致刻畫其挺拔、茂密的不同姿態。
B.第⑤段用五個“用它”的排比句,強調了毛竹在革命時期搭帳篷、做梭鏢、當容器、擺竹釘陣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C.第⑦段引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隱喻手法表現毛竹所象征頑強重生的革命力量,深化其象征意義。
D.全文通過描寫毛竹在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貢獻,主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喜愛和對勞動人民的贊美。
18.請結合內容分析文中第⑦段劃線句中三個加點的“還”字的表達效果。(3分)
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19.如果為《井岡翠竹》設計一幅插圖,你認為最適合的背景色是什么?請結合文中對毛竹的描寫及其象征的革命精神,說明你的選擇理由。(3分)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題。(13分)
麥收與粽子
周國利
  ①中原田地里長大的我,心里對端午節的印象不僅僅是屈原、粽子、龍舟,還與麥收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
 ?、诒椴嫉闹窳?,四十年前是我們家鄉的一景,以毛竹和斑竹為主。許多村落就隱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竹林里,家家戶戶使用的桌椅、板凳、床、柜都是竹制的,許多農戶就是靠經營竹子而生存。
 ?、壑窆S在二三月份時亭亭玉立。孩子們天天到竹林里采集脫落下的筍葉,抬頭看一下翠綠挺拔的新竹,頂部已經生成一把蓬蓬松松的綠傘,中下部的筍葉則發黃、卷曲,握住竹竿輕輕一搖,這些一尺長的棕黃色筍葉便紛紛揚揚地脫落下來。筍葉撿回來,要放在大鍋里好好煮一下,變成黃褐色,非常柔韌結實。
  ④粽子在麥收時節是農家最方便、實惠的食物。白天洗凈、泡好的糯米、大棗、花生,連同再一次蒸煮的筍葉都準備好,晚上大家圍坐在院子中間的竹桌旁,一家人邊說說笑笑邊包粽子。兩片筍葉交叉對折成一個小兜,抓一把潔白的糯米放里邊,兩頭塞進鮮紅的大棗和花生、糖塊,筍葉折過來一裹,用細繩綁扎好。鍋臺上的大鐵鍋里燒好開水,粽子丟進去,一會兒工夫,院子里、竹林中就飄散出糯米和竹葉的陣陣清香。粽子煮熟后要盛在一個水桶里,然后吊進自家的井底,用清涼的井水“冰”一晚上。
  ⑤第二天,粽子撈出來,拿在手里,那么冰涼舒服。解開細繩,打開粽葉,晶瑩黏糯的米里藏著深紅色的大棗,講究點的再蘸一下桂花醬,咬一口在嘴里,米的軟糯、竹的清香、棗的甜潤、桂花的濃香融合在一起,令人從口到心都感覺到一股涼爽、舒心、通暢。
 ?、拗笫斓聂兆泳褪⒃诩依锏拇笏袄?,隨吃隨撈。大人孩子收麥回來,一身大汗,滿心疲憊,進屋先撈兩個粽子,吃進肚里,消暑頂饑,清涼解渴,香甜解饞?;旧?,整個麥收期間,粽子都伴隨著我們,可謂最便利、最可口的食品。
  ⑦“麥熟一晌”,五月成熟的麥穗在烈日的暴曬下,一晌午就會變得焦黃,必須分秒必爭地搶割、搶收。我們農場的大型收割機按順序排成行,依次圍著麥田由外到里進行收割、吞進、碾軋、吐籽、倒出麥秸,廣闊的麥田彌漫著濃郁的麥香與草香。
 ?、鄰牧邭q開始,我們這些孩子就加入了麥收的大軍。挎個竹籃,拿把剪刀,一大群孩子到收割完的麥田里拾麥穗,一天定量為20斤,完成任務有獎勵。再大一點,拖著鋤頭,帶把鐮刀,到麥田里填河溝(地里灌溉用的小溝,填平后才不至于導致收割機顛簸、丟撒麥粒),把地角的麥子收割干凈。初中時,跟著解放牌大卡車,在麥田、曬麥場之間來回奔跑,收割機卸麥子時,幫著推平車廂里的麥堆、堵塞縫隙。高中的大孩子要協助大人夜間看護麥田、麥場、倉庫,女孩子負責收集孩子們撿到的麥穗,裝入大麻袋,用大桿秤稱重,裝車運回,或者給麥田里的父母兄弟姐妹們送水送飯。
  ⑨漫長的麥收季節,除了勞累與炎熱,也充滿了田地里長大的孩子們才能體會到的樂趣。當收割機收割到麥田中心時,集中在里面的野兔、野雞會炸窩般四散奔逃,一大群孩子也發瘋一樣大喊大叫、追捕獵物。守護麥子的夜間,饑餓難耐,幾個孩子在麥田的機井泵房里點起一小堆篝火,燒烤幾把剛剛發黃的麥穗,咀嚼焦香清甜的麥粒當野餐,佐菜是白天捕捉到的麻雀、野鴿、斑鳩,用泥巴一裹,丟火堆里熏烤,體會一把“叫花雞”的香甜。
⑩就這樣,每到端午就想到麥收,每到麥收就想起端午。吃到面食,就想起麥子收獲的艱辛;品嘗到粽子,就想起家鄉筍葉粽子的香甜。收麥與端午,成為一段無法割舍的記憶。
(選自《齊魯晚報》,2025年05月27日)
2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中既描寫了緊張的麥收勞動場景,也展現了孩子們田間嬉戲的歡樂時光。
B.孩子們在麥田里追逐野兔的描寫,為緊張的勞動增添了輕松愉快的氛圍。
C.文中寫夜間烤麥穗、麻雀等情節,主要是為了表現農村孩子生活的無拘無束。
D.文章通過端午粽子和麥收勞動的描寫,表達了對童年鄉村生活的深切懷念。
21.請從感官描寫的角度,賞析第⑤段劃線句子。(3 分)
解開細繩,打開粽葉,晶瑩黏糯的米里藏著深紅色的大棗,講究點的再蘸一下桂花醬,咬一口在嘴里,米的軟糯、竹的清香、棗的甜潤、桂花的濃香融合在一起。
22.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結尾句“收麥與端午,成為一段無法割舍的記憶”的理解
(4分)
23.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多年后回到家鄉,看到如今的麥收場景和端午節習俗發生了變化(如機械化收割普及、粽子改用成品粽葉等),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請結合文章內容,以第一人稱寫一段80字左右的感悟。(4分)
三、寫作(50分)
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
生命中最珍貴的美德,往往在平凡處綻放出最溫暖的光芒:那是阿長省吃儉用,用微薄積蓄換來《山海經》時執著的赤誠;是老山界險峻山路上,戰士們用肩膀托起戰友時無言的擔當;是梨花姑娘在寒夜茅屋中,為陌生人點亮油燈時真摯的善良。這些平凡的身影,如同散落在人間的星辰,他們雖不及日月輝煌,卻在歲月的長河里始終閃爍著最純粹的光芒。
請以“藏在歲月里的 ” 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補全題目,自選文體;
②不得泄露真實的人名、校名等個人信息;
③要有真情實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④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研
七年級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溫馨提示:答案僅供參考,如有異議,閱卷組酌情處理)
積累與運用(28分)
1.(2分)A 2.(2分)C 3.(2分)B 4.(2分)A
5.①【示例1】各位同學:大家好!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綜合探究活動,一起來感受“孝”,踐行“孝”。
【示例2】各位同學:大家好!小時候,長輩們牽著我們的小手,呵護我們慢慢成長;現在,面對漸漸老去的他們,我們能做些什么?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綜合探究活動“孝親敬老,從我做起”。
(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②【示例1】孝是晨曦中那碗溫熱的藥湯,孝是深夜里那盞不滅的臺燈。
【示例2】孝是清晨灶臺上升起的炊煙,孝是深夜書桌前不滅的燈光。
【示例3】孝是風雨中撐起的那把傘,孝是病榻前熬煮的那碗湯。
(評分標準:句式一致1分;體現"孝"的內涵1分;表達流暢生動1分,共3分)
③(2分)C
6.(2分)B
【參考示例】祥子的“堅韌”主要體現在他為實現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車這一目標而“三起三落”
的奮斗歷程,無論是第一次買的車被大兵搶走,第二次攢的錢被孫偵探敲詐,第三次買了車又被迫賣掉,這期間他從未徹底放棄過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堅韌”貫穿始終;
保爾的“堅韌”展現在革命和戰爭的過程中,無論是面對戰爭的殘酷,還是身體的殘疾(雙目失明、癱瘓),他都沒有向命運低頭。即使在病床上,他依然堅持寫作,完成了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
(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每點2分,共4分)
①自緣身在最高層 ②獨愴然而涕下 ③深林人不知④隔江猶唱后庭花⑤落紅不是無情物
⑥化作春泥更護花(每空1分,添字、漏字、錯別字0分,共6分)
二、閱讀與鑒賞(42分)
9.(2分)B 【解析】全詩通過 “無風”“柳自垂”“新荷” 等意象,展現的是初夏的靜謐與生機,并未體現 “時光流逝的淡淡惆悵”,B 項分析有誤。
10.【示例1】選擇 古箏。古箏音色清亮靈動,像溪水叮咚?!爸礻@橋下水平池” 的平靜水面,可用悠長音調表現;“碧羅箋卷” 的新荷卷葉,琴弦聲似露珠滴落,活潑輕快。旋律呼應 “柳自垂” 的寧靜生機,契合清新明麗意境,凸顯新荷鮮嫩雅致。
【示例2】選擇竹笛。竹笛音色清脆明快,旋律如露珠滾動?!爸礻@橋下水平池” 的開闊,用悠遠笛聲勾勒;“碧羅箋卷” 的新荷卷葉,借跳躍旋律顯生機。笛聲活潑與 “柳自垂” 靜謐對比,凸顯清新靈動的夏日氛圍與靈動的意境。
【示例3】選擇古琴。古琴音色古樸醇厚,像文人輕聲講故事?!爸礻@”“碧羅箋” 的雅致,與它深沉的音調契合;“未題詩” 的新荷卷葉,似琴弦未彈盡的余韻,充滿想象。琴聲緩緩渲染 “無風” 的靜謐,勾勒出古樸含蓄的賞荷意境。
(語句通順、能結合詩句內容、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11.(2分)C 【解析】“環植以竹”的“以”是“用”,“因以竹名”的“以”是“憑借”。
12.(2分)D 【解析】乙文借竹表達的是對君子品格的贊美,而非"仕途理想的堅持"。原文通過描寫竹子的四種君子特質(德、操、明、容),展現的是儒家理想的人格修養,乙文“托物言志” 的核心是君子德行而非政治理想。
13.(3分)C D F
14.【參考譯文】(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挺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潔凈地挺立在水中。(3分)
15.①生長態度與處世智慧不同:蓮“出淤泥而不染”,就像君子身處污濁環境中,依然保持本心,不隨波逐流,體現出高潔堅貞的品格;竹“應蟄而出,遇伏而隱”,說明竹子懂得順應時節,該生長時生長,該潛藏時潛藏,展現出知時而動、靈活應變的明達智慧。
②君子品格側重點不同: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借蓮莖中空外直、不橫生藤蔓的特點,突出君子正直坦率、不攀附權貴的獨立精神;竹“貫四時而不改”,意思是竹子歷經四季,枝葉常青,始終保持本色,彰顯出君子矢志不渝、堅韌不拔的堅貞品性。
③審美意境不同:蓮“亭亭凈植”呈現靜謐端莊的靜態美,猶如君子端方自持的儀態;竹“揖遜俯仰”展現謙恭有禮的動態美,暗喻君子謙恭有度的修養。
(答出任意兩點且結合原文關鍵詞句分析即可,共4分)
16.(2分)A 【解析】“等待” 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毛竹人的情感,“等待親人(紅軍)” 既體現對革命戰士的深切懷念,又暗含對革命勝利的期盼,緊扣文本 “借竹頌人” 的主旨。B 項描述的是毛竹的堅貞品格,與 “等待” 無關;C 項是毛竹的具體用途,D 項是自然特征,均未體現 “等待” 的情感象征意義。
17.(2分)D 【解析】全文借毛竹象征革命精神,核心是贊美井岡山人民和革命戰士堅貞不屈、勇于奉獻的品質,以及革命精神的傳承,而非 “對自然景物的喜愛”。
18.(3分)【參考示例】三個 “還” 字構成頂真修辭,層層遞進地突出毛竹被破壞后仍頑強存續的生命力(1 分),體現其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1 分),暗指革命力量如竹根般不可摧毀、代代傳承(1 分)。
19.【示例1】我認為紅色最合適。因為紅色是革命的色彩,象征著先烈們為了理想與信念拋灑的熱血。竹子頑強生長如同革命力量不屈不撓,紅色底色與竹子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呼應,展現井岡山軍民保衛根據地的堅定決心與犧牲精神。
【示例2】我認為綠色最適合。因為綠色是希望與新生的象征。即使歷經竹葉被燒、竹枝被斷等磨難,竹子仍憑借頑強生命力延續,綠色底色寓意無論環境多惡劣,希望都不會熄滅,革命力量終將蓬勃發展。
【示例3】我想用土黃色為照片加底色,因為土黃色代表土地,竹子扎根土地,如同革命力量深植于人民群眾之中。這種顏色作為底色,象征著革命根基深厚,軍民魚水情深,共同守護根據地,抵抗敵人的圍剿。
【示例4】我想用褐色為照片加底色,因為褐色常讓人聯想到大地、滄桑與堅韌。竹子的竹根多為褐色,它深埋地下,默默積蓄力量,支撐著竹子的生長。褐色底色能體現竹子堅韌不拔的品質,就像在艱難歲月里,革命軍民扎根土地,默默堅守,憑借堅韌的毅力度過難關。
(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20.(2分)C 【解析】原文中夜間烤麥穗等情節主要表現的是孩子們在辛苦勞動中尋找樂趣的生活智慧,而非單純強調"無拘無束"。
21.【參考示例】這句話以多感官描寫展現粽子美味:視覺上,“晶瑩黏糯的米” 與 “深紅色大棗” 形成色彩對比;味覺上,“軟糯”“甜潤” 凸顯口感;嗅覺上,“竹香”“桂香” 營造香氣層次。多感官融合,既繪出粽子色香味,又傳遞鄉村生活的質樸溫馨。
(評分標準:感官角度(至少2種)、結合關鍵詞分析效果、情感各 1 分,共 3 分)
22.【示例1】這句話是說麥收和端午深深印在 “我” 的童年記憶里(1分)?!盁o法割舍” 是因為回憶里既有勞動的艱辛與田間的樂趣,也有親情的溫暖,(2分)表達了作者對童年鄉村生活的深切懷念(1分)。
【示例2】這句話是說麥收和端午深深印在 “我” 的童年記憶里(1分)。麥收時既有搶割、拾穗的緊張勞作,也有追野兔、烤麥穗的田間樂趣(1分);端午時全家包粽子的溫馨場景,既緩解疲憊又飽含親情(1分)。表達了作者對童年鄉村生活的深切懷念(1分)。
(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23.【示例1】站在田邊,看著收割機轟鳴著掠過金黃的麥田,再也不見當年孩子們拾麥穗的身影。井臺邊的水桶空了,超市里的粽子包裝精美,卻聞不到筍葉蒸煮時的清香。那些蹲在篝火旁烤麥穗的夜晚,全家圍坐包粽子的笑聲,終究成了心底最柔軟的懷念。雖然有些遺憾,但看到鄉親們不再那么勞累,又感到欣慰。也許真正的傳承,是把那份勤勞和溫情留在心里。
【示例2】漫步在田埂上,收割機吞吐著麥浪,不見當年拾穗的身影。超市里速凍粽子泛著冷光,封存了記憶中全家包粽子時筍葉的清香和指尖的溫熱。雖然嘗不到井水冰鎮的清甜,但看著鄉親們不再熬紅雙眼,孩子們不必烈日揮汗,又覺得這是最好的傳承——那些消逝的舊時光,都化作麥田里永恒的風,輕輕拂過心間。
(評分標準:人稱與字數1分;語言流暢1分;文本關聯1分;情感表達1分。共4分)
三、寫作(50分)
24.【評分標準】:按照山東省中考試題評分標準執行。
【優秀作文】
藏在歲月里的溫暖
歲月是條溫柔的河,左岸是難忘的回憶,右岸是璀璨的年華。而記憶深處,姥姥的桂花糕與電話里的細語,便是最暖的星光。
小時候寄養在姥姥家,后院那棵三人合抱的桂花樹,是我童年的坐標。中秋時節,姥姥總穿藍布圍裙,在樹下鋪粗麻布。她踮腳搖枝的模樣像跳舞,金黃花雨落進布里,也落進我掌心。“慢些接,別扎手?!?她的叮囑混著桂花香,成了記憶里最甜的調味劑。
最盼做桂花糕的時刻。姥姥把曬干的花瓣拌進米粉,蒸籠掀開時,滿屋子都是清甜。我總忍不住伸手抓,被蒸汽燙得縮手,姥姥便用竹筷夾起一塊,吹了又吹:“小饞貓,等涼些吃?!?她眼角的皺紋盛著陽光,比桂花還柔軟。咬一口糕點,唇齒間都是姥姥揉進面團的疼愛。
七歲回到父母身邊,離別時姥姥往我書包塞了袋桂花干:“想姥姥了就聞聞。” 此后每個周末,電話總會準時響起。她的聲音穿過電話線,帶著小院的風聲:“乖乖學了什么?”“有沒有好好吃飯?” 她絮叨著鄰居家的雞下蛋、姥爺給桂樹修枝,瑣碎的日常,讓異鄉的月光都染上暖意。
有次數學考砸,我躲在房間掉眼淚。媽媽的安慰隔了層紗,直到電話里傳來姥姥的輕喚:“乖乖是不是難處了?” 我哽咽著說完委屈,聽筒里一陣窸窣后,是她篤定的聲音:“我家乖乖靈透,這點坎算什么?你看那桂花樹,年年被風雨折枝,春天不還郁郁蔥蔥?” 她的話像溫暖的手,拭去我眼角的淚。
如今回姥姥家,她總往我包里塞吃的:“你媽準顧不上做飯?!?那棵桂花樹依舊繁茂,只是樹下的身影不再挺拔。我扶著她曬桂花,看她鬢角白發在陽光下閃光,忽然懂得: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用愛筑了溫柔的巢。
藏在桂花香里的牽掛,浸在電話中的守望,早釀成歲月的蜜。深夜街角聞見桂花香,總會憶起姥姥笑靨----溫暖從未走遠,藏于時光褶皺,默默照亮生命旅程。
藏在歲月里的微光
時光是片靜謐的海,左岸是斑駁的過往,右岸是蔥蘢的未來。而記憶深處,爺爺的糖畫攤與巷口的守望,便是最亮的星辰。
小時候總愛黏著爺爺去擺攤。他的木質推車吱呀作響,銅鍋里的糖漿在晨光中泛著琥珀色的光。爺爺卷起藍布袖口,手腕懸在青石板上方,竹筷尖的糖漿如金絲墜落----時而蜷成綻放的荷花,時而游走成騰躍的錦鯉?!奥┛?,糖要涼了。” 他的提醒混著焦糖香,成了童年最甜的歌謠。
最喜看爺爺畫龍。他指尖輕抖,糖漿便甩出龍須,點睛時竹筷利落上挑,龍眸瞬間活了過來。我舉著糖畫在巷口蹦跳,陽光穿過半透明的糖體,在地面投下晃動的光斑。爺爺坐在槐樹下,草帽檐壓得低低的,卻總在我回頭時,露出被皺紋揉碎的笑意 —— 那是比蜜糖更濃的溫柔。
九歲隨父母遷居城市,離別時爺爺往我兜里塞了包冰糖:“想爺爺了就含一顆。” 此后每個黃昏,放學路過巷口的糖畫攤,總會駐足張望。那些攤主的手法嫻熟卻機械,糖漿畫出的花鳥雖精致,卻少了爺爺腕間的靈動。直到某天,電話里傳來爺爺的咳嗽聲:“乖乖在城里吃得慣嗎?” 他的聲音裹著老槐樹的風聲,讓異鄉的夕陽都暖了幾分。
有次英語競賽失利,我趴在窗臺發呆。暮色漫過街道時,突然收到爺爺的彩信 —— 是張糖畫照片,兩條錦鯉在青瓷盤里游弋,附言:“乖乖看,爺爺新學的‘鯉躍龍門’?!?像素模糊的圖片里,糖漿邊緣已有些許結晶,卻依然看得出勾勒時的用心。我忽然想起他教我畫糖畫時說的話:“手抖不怕,心穩就成?!?這話像盞小燈,在胸腔里悄悄亮起。
如今回老家,爺爺的推車已落了灰,銅鍋擱在廚房角落。他顫巍巍地從櫥柜深處摸出冰糖罐:“你小時候最愛含著糖聽故事?!?槐樹影落在他佝僂的背上,我幫他擇去頭發里的槐花瓣,看陽光穿過他掌心的老繭,忽然懂得:所謂歲月沉香,不過是有人用時光熬了溫暖的糖。
藏在糖畫里的匠心,浸在聽筒中的絮語,早凝成歲月的光。那束微光始終蟄伏在時光,以不聲不響的姿態,溫柔照亮著成長路上每一個需要暖意的瞬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汉中市| 台北县| 于田县| 永靖县| 柯坪县| 新乡市| 隆安县| 隆化县| 崇文区| 尖扎县| 修文县| 井研县| 正阳县| 平定县| 射洪县| 紫云| 遵义市| 建阳市| 灵台县| 宁国市| 开江县| 类乌齐县| 杭锦后旗| 蕲春县| 惠来县| 沾益县| 嵩明县| 江川县| 梓潼县| 宜昌市| 如东县| 广河县| 南溪县| 增城市| 岐山县| 买车| 山东省| 罗甸县| 台北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