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王世貞詩歌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夏鎮(zhèn)①(明)王世貞一片云飛護夏陽,人傳帝子大風鄉(xiāng)。波分沂泗爭大塹②,溝號胭脂帶漢妝。碧樹斷香銷艷舞,青村含景入斜陽。年年飛輓趨京洛③,王氣猶經(jīng)水一方。【注】①夏鎮(zhèn):今微山縣人民政府駐地。②沂泗:沂水與泗水。大塹:大溝,指運河。③輓:輓輸,運送物資。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吟詠運河古鎮(zhèn)夏鎮(zhèn)的詩歌既有歷史的敘寫,又有現(xiàn)實的描摹,構思精巧,氣象雄渾,意蘊悠長。B.頷聯(lián)介紹了夏鎮(zhèn)波分沂泗的獨特位置,同時,化用杜牧《阿房宮賦》之典暗寫了夏鎮(zhèn)當時的繁華。C.頸聯(lián)筆鋒陡然一轉,以“斷”“銷”等詞語和“斜陽”等意象,抒發(fā)了詩人內心的無限感傷之情。D.尾聯(lián)指出了夏鎮(zhèn)一直為朝廷輸送物質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飛輓”二字形象寫出漕運繁忙的景象。2.本詩首聯(lián)氣勢宏大,尤為人所稱道。請作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小題。陪段侍御登靈巖絕①頂〔明〕王世貞徑折全疑盡,峰回陡自開。蒼然萬山色,忽擁岱宗來。碧澗傳僧梵,青天落酒杯。雄風別有賦,不羨楚蘭臺②。注:①又名方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②楚蘭臺: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3.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A.首聯(lián)寫攀登中的所見,山徑曲折疑若無路,卻又峰回路轉,豁然開朗。此二句在章法上頗似陸游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碧間傳僧梵”句,是俯視。溪澗碧水潺潺,仿佛傳來寺僧誦經(jīng)的梵音。色彩美中交織著音樂美,野趣中交織著禪趣,令人流連忘返。C.“青天落酒杯”句,借鑒了李白的“月光常照金樽里”與李賀的“一泓海水懷中瀉”,且寫出了新意,想象奇妙,境界更是煥然一新。D.尾聯(lián)以宮苑之風反襯山野之景。“不羨”二字,寄予著詩人希望歸隱山林的消極頹廢思想。E.本詩既寫了詩人登靈巖絕頂?shù)乃娝校置銊盍硕问逃e極進取,輔佐君王,安邦濟世。4.頷聯(lián)“蒼然萬山色,忽擁岱宗來。”綜合運用了不同的藝術手法,請具體賞析其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古詩歌,完成下列小題。登太白樓王世貞(明)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門秋。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注釋)潺湲:水緩緩流動貌。5.對于作品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追憶先賢,展示長嘯登樓的豪邁身姿,筆力雄健。B.頷聯(lián)崇仰高士,思樓千載,使全詩具有歷史的縱深感。C.頸聯(lián)寫海天明月,氣勢壯闊,為全詩增添高遠意境。D.全詩前兩聯(lián)寫心中所憶,后兩聯(lián)寫眼前所見,虛實結合。6.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對尾聯(lián)作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列小題。游南高峰①王世貞從游指點南高勝,躡屩攀蘿興不賒。畫里余杭人賣酒,鏡中湖曲棹穿花。千巖半出分秋雨,一徑微明逗晚霞。最是夜歸幽絕處,疏林燈火傍漁家。【注】①南高峰:是西湖十景“雙峰插云”的兩山之巔——南高峰和北高峰之一。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br/>A.第一句點題,且點出事件,“勝”字是對南高峰優(yōu)美景色的高度概括。B.作者腳穿草鞋,手抓藤蘿,費力攀爬,導致游山玩水的興致逐漸遠離。C.作者看到群山隱隱約約只露出一半,讓人分辨出遠處剛下過一場秋雨。D.傍晚時分,延伸至天邊的小路在霞光下泛著微光,仿佛在逗弄著晚霞。E.作者歸來時已是傍晚,景色雖奇絕但地勢險要,于是只能在漁家借宿。8.本詩頷聯(lián)“畫里余杭人賣酒,鏡中湖曲棹穿花”十分精妙,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送張虞部伯啟左遷常州別駕(其四)明·王世貞把袂翻輕別,沾膺自感時。主恩遷地近,吾道小臣宜。月迥延陵劍①,潮平太伯祠②。古人崇退讓,今子莫凄其。注:①延陵劍:季札的封地在延陵,他“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劍,系之徐君家樹而去。”②太伯祠:吳太伯為了讓比自己賢能的弟弟季歷當國君而避身荊蠻。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詩人把這次辭行“翻”為“輕別”,為后文安慰朋友埋下了伏筆。B.頷聯(lián)既是勸慰朋友的解嘲之辭,又可見詩人借機推薦的處世立身之道。C.頸聯(lián)表面上是寫張伯啟所遷之地的名勝古跡,實則借用典故有所寄托。D.尾聯(lián)落筆平淡但又情感深厚,字里行間寄予了對張伯啟的同情和安慰。10.貶謫、離別乃人生傷悲之事,詩人以何勸慰友人“莫凄其”,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亂后初入?yún)巧岬苄∽芒?br/>王世貞與爾同茲難,重逢恐未真。一身初屬我,萬事欲輸人。天意寧群盜,時艱更老親。不堪追往昔,醉語亦傷神。【注】①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襲擾東南沿海,上海及江浙一帶州縣多處被焚掠。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太倉(今江蘇太倉)人。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恐未真”三字將詩人與親人相逢時劫后余生、悲喜交集的心情刻畫得真實傳神。B.頸聯(lián)上句為倭寇平息而慶幸,下句揭示出一個人生哲理:患難之中更見親情可貴。C.尾聯(lián)正話反說,表達出兄弟重逢,追憶往事,一醉方休的興奮,照應題中的“小酌”。D.這首五律描寫亂后與弟重逢所感,其特殊經(jīng)歷與場合奠定了此詩沉郁感傷的基調。12.前人評價此詩頜聯(lián)“極沉痛”。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C 2.①詩歌首聯(lián)強調了夏鎮(zhèn)的歷史悠久。②“一片”給人以開篇浩大、氣勢不凡之感,“云飛”和“大風”則運用了漢高祖劉邦《大風歌》的典故將夏鎮(zhèn)的歷史追溯到了遙遠的漢代,突出了夏鎮(zhèn)歷史之悠久。③同時,“護”字以擬人手法表現(xiàn)出了夏鎮(zhèn)為古今以來,皆得“王氣”庇佑之地。寫景和敘史都氣勢宏大。【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C.“抒發(fā)了詩人內心的無限感傷之情”說法錯誤,頸聯(lián)的意思是說雖非美好的春天,但是這里的景色依然很美,綠色的村莊在夕陽中如畫,作者在詩歌中并無感傷之情。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準確理解詩句內容,結合題目要求探究如何體現(xiàn)“宏大”的氣勢。“一片云飛護夏陽,人傳帝子大風鄉(xiāng)”,首先點出歷史,“云飛”“大風”是化用漢高祖劉邦《大風歌》中“大風起兮云飛揚”的詩句,將夏鎮(zhèn)的歷史追溯到了遙遠的漢代,當時漢高祖劉邦的夫人曾居于此,以此突出夏鎮(zhèn)歷史之悠久。這是從時間維度上突顯出宏大的特點。“帝子”說這里乃是神仙造化之地,人杰地靈,“護”字又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體現(xiàn)夏鎮(zhèn)為“仙氣”“王氣”庇佑,是一方寶地。作者選取一片飛云這一景物,寫其護佑著夏鎮(zhèn),可以體現(xiàn)畫面的闊大恢弘。這是從寫景角度上突顯出宏大的特點。3.DE 4.①烘托。以蒼山的“萬山”作背景烘托泰山,寫出了詩人登臨絕頂后看到的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象。②點面結合。“蒼然”句從面上著色。“忽擁”句從點上賦形,點面結合,主次分明,突出了泰山之雄奇壯觀。③動靜結合。“蒼然”句偏于靜態(tài),“忽擁”句富有動感,動靜結合,生趣盎然。【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綜合賞析能力。此類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D項,“消極頹廢”賞析有誤,寄寓著的應該是不羨宮廷之風,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E項,“勉勵了段侍御要積極進取,輔佐君王,安邦濟世”分析有誤,詩中并無此思想感情。故選DE。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藝術手法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時,先審清題干,然后結合詩歌的內容確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結合詩歌的內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題干要求賞析頷聯(lián)“蒼然萬山色,忽擁岱宗來”的藝術手法及其妙處,可從修辭手法、描寫手法、抒情手法角度分析。頷聯(lián)“蒼然萬山色,忽擁岱宗來”寫剛剛登上靈巖絕頂時所見到的景象:“蒼然萬山色,忽擁岱宗來。”“岱宗”,即泰山,古人以為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這二句承接首聯(lián)中的“開”字而來,眼界大開,氣象開闊。從寫景的布局來說,“蒼然”句從“面”上著色,“忽擁”句在“點”上渲染,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從景物所處的狀態(tài)來說,“蒼然”句偏于靜態(tài),“忽擁”句富有動感,動靜結合,生氣昂然。從景物的時空關系來看,詩人以瞬間的視覺(快鏡頭)“拍攝”廣闊空間的景象,以少(時間之少,即瞬間)總多,以瞬間的直覺反映雄偉壯闊的自然美。從修辭手法角度來說,“忽擁岱宗來”用了擬人手法,賦予群山以人性,仿佛簇擁泰山而來,頗有情韻。【點睛】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手法,也就是藝術手法,即表達技巧,作家、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對比、擬人、烘托、動靜、虛實、抑揚、用典等,一般集中體現(xiàn)在某一聯(lián)詩句。答題時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為什么是這種手法,然后分析藝術效果。就具體題目而言,分析表現(xiàn)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1)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jié)、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2)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3)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lián)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4)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5.D 6.作者登樓,希望能夠尋找到像李白這樣的高士,但是眼前只有滾滾向前的濟水,默默流淌無止無息。以蒼涼的畫面映襯作者悵惘的心情,可謂是情景相生,使感情更加深沉;同時作者將自己的萬千情感凝聚在一幅簡單的畫面之中,又可謂蘊藉含蓄,意境悠遠。【解析】5.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觥T诶斫饷恳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D項,“后兩聯(lián)寫眼前所見”表述錯誤。“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門秋”王世貞寫自己登樓望斷天涯的情景。可是詩人筆下之景,并非全是濟寧城樓即目所見,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種海闊天高的境界。此時登上太白樓的王世貞思接千載,多么想與才華蓋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樣,運用充滿神奇幻想的浪漫主義筆法表現(xiàn)自己對這位天才詩人的神往。故選D。6.本題考查考生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首先明確情景的關系有以下幾種:以樂景抒樂情;以哀景抒哀情;以哀景抒樂情;以樂景抒哀情。答題時只要結合詩句分析出詩歌描寫了哪些景,借此景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即可。本題中要求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對尾聯(lián)作簡要賞析。尾聯(lián)寫詩人登樓,他心潮澎湃,望著東流入海的濟水出神:那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尾聯(lián)以委婉之言,抒發(fā)了高士難求的情懷。而潺潺流淌、盡閱古今的濟水,又何嘗不為此嘆息呢?以雄壯悲涼的畫面襯托了作者感傷的心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結情、使感情更加凝重;同時作者將自己的萬千情感凝聚在一幅簡單的畫面之中,又可謂含蓄悠遠。7.BE 8.主要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把登上南高峰后所看到的余杭景色比作一幅畫,把西湖比作鏡子,詩句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了余杭山水的美麗以及作者對景色的喜愛之情。【解析】7.試題分析:該題是對詩歌的綜合考查,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fā)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B項,“導致游山玩水的興致逐漸遠離”曲解詩句,原詩有“興不賒”,意思是游興不減。E項,“最是夜歸幽絕處”詩人歸來天已晚,“幽絕”是清幽殊絕,并非景色雖奇絕但地勢險要的意思。另外詩人借宿漁家,心里是十分高興的,而不是“于是只能”表達的無可奈何的心情。8.試題分析:本題要求賞析頷聯(lián),考查學生賞析詩句的能力。賞析詩句可以從手法、內容、表達效果及情感等角度進行。頷聯(lián)“畫里余杭人賣酒,鏡中湖曲棹穿花”,“畫里”“鏡中”,作者把登上南高峰后所看到的余杭景色比作一幅畫,把西湖比作鏡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余杭山水的美麗。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這聯(lián)也表達了作者對景色的喜愛之情。點睛: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lián)(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xiàn),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9.B 10.(1)遷地不遠,二人有相見的機會;(2)即使在遷地也不必灰心,重新振作,將會有一番作為。【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B.“又可見詩人借機推薦的處世立身之道”錯誤,張伯啟不知為何觸怒龍顏,身遭遷貶,而詩人卻以“遷地近”來謝主“隆恩”,真可謂對皇上忠心耿耿了;“吾道小臣宜”一句,表面上看來似乎是說皇上圣明英武,給張伯啟安排了他該去的地方,實則透露出詩人的“感時”之意,既感自己和友人的懷才不遇,又感時政不明。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由題干可知,考生首先要理解“莫凄其”的意思。“今子莫凄其”意思是現(xiàn)在你不要凄涼悲傷。然后到上文尋找勸慰友人在這貶謫、離別之時不必悲傷的原因。如頷聯(lián)“主恩遷地近,吾道小臣宜”中“遷地近”一方面固然指的是遷地不遠,更重要的還是指朋友的遷地離自己不遠,以后他們還有相見的機會,所以不必為眼下的暫時別離而傷感。如頸聯(lián)使用兩個典故,“延陵劍”指的是吳國賢公子季札贈劍徐君的故事,是說自己和朋友之間的友誼就像季札和徐君一樣生死不渝;“潮平太伯祠”指的是吳太伯為了讓比自己賢能的弟弟季歷當國君而避身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終于在荊蠻之地創(chuàng)家立業(yè),詩人自己的好友與吳太伯相比,這是借古代先賢的事跡期望朋友在遷地不要灰心,要重新振作起來,有一番作為。11.C 12.頷聯(lián)意為:直到此時,這個身體才屬于自己;從今往后,萬事都愿輸給他人。這是詩人經(jīng)歷戰(zhàn)亂之后的真切感悟,其中包含身不由己、命如草芥的悲嘆,萬事皆空、萬念俱灰的絕望,所以說“極沉痛”。【解析】11.本題考查綜合鑒賞詩歌的能力。C. “正話反說,表達出兄弟重逢,追憶往事,一醉方休的興奮”不正確。尾聯(lián)并非正話反說,表達的是一種往事不堪回首、欲說還休的痛苦。故選C。12.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情感的能力。“天意寧群盜,時艱更老親”寫出詩人的情感:生活啊,原應由自己主宰,但我卻想把命運交給他人。由“恐未真”的虛幻中回到眼前的現(xiàn)實,認定“一身”這才屬于自己,而不是夢中的幻影。何等真切,何等沉痛。“萬事欲輸人”,是詩人經(jīng)過兵亂以后的大徹大悟,在那殺人如草的戰(zhàn)亂中,什么功名富貴都是過眼云煙,與別人爭什么高低。包含著詩人身不由己、命如草芥的悲嘆,萬事皆空、萬念俱灰的絕望,所以說“極沉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